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18:22 页码:9
最新《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优质8篇)
2023-11-12 22:18:22    小编:zxfb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总结的经验教训。广泛收集反馈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表现。总结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总结能力。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根据课程安排,我选定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二地理“中国的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在初中地理中是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其内容跨度达到3-4个课时,要求掌握的内容囊括了中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特点及其对农业影响、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显著的季风气候,并要求能阅读和分析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众多图表,内容繁杂且抽象,要掌握这些知识,似乎非要把原理分析个透彻才能讲得清清楚楚。于是一不小心,不少教师就把本课上成了一节高中地理课(重视理论和原理的分析和理解)。

而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水平较低,仍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节教材时,还是应与具体形象的事物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特别在目前城市学生普遍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的情况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

所以本课的设计,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问题式教学,依托构建主义理论,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本课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小组讨论热烈参与度高,学生在学习中很好的展现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本课的优点如下:

一、重新整合教材,设计问题有层次。

为了实现提高教材内容的易接受度,所以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处理,化繁为简,把问题设置为“风”和“降水”两个部分,突出了季风气候的两大特点,力求深入浅出把主干知识揭示出来,并且在风和降水两部分内容间还特意设置了关联性问题,引起过渡,使两部分内容能够很好的融合起来。

此外,在设置问题时,我还注意使问题间有逐层递进的关系,并在最后设计了“今年夏天发生的干旱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问题式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置,特别要求注意适当设置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高级思维能了。另外问题间按照“观察现象-发现相互关系-推理应用”的关系设计,体现问题间逐层递进的关系,这种设计融合了支架式教学未来教育的理念,能够使学生从自己目前的知识经验出发,把理解逐步引至深入。

二、设置的问题注重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日常生活小事与本地气候的关系,比如“什么时候墙壁会流眼泪?什么时候才能把棉被收起来?海口大概什么时候天气真正转冷?今年的天气表现正常么?”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积极思考,学习效果非常好。

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深深感到越是抽象难懂的内容,越要生活化、实用化,课上问题来如果自生活,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去进行学习和探讨,然后才能积极的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本课我设置了观察海口冷热不同时期风从哪边窗户吹进来,以及海口降水变化的问题,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

三、实行合作学习,注意学生学情跟踪,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本课采取“师徒结对”、学科小先生一拖n”、“三学两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程上来。另外,为了辅助学生学习,给予学习支架,特别给每个同学印制了学案。有了这份表,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就开始主动根据表上问题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如课前有学生问“如何辨别现在上课所在教室的方向”,以及“关于风”部分的小表的填写说明等。

在课中,每提出问题后,都注意在每个小组间走动,及时了解各小组的问题讨论及答题情况。对回答的好,有自主意见的回答,及时热烈的给予表扬,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个别较薄弱组给予适当引导,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比如碰到有一个小组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答得不到位,我提示“答案有些笼统,希望能更有针对性些,要特别针对这个问题来回答”,这样既提出要求,又不打击学生,这是我比较注意的地方。思考最后的开放性问题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现阶段思维的局限性,我提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形成大片沙漠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启发其对知识进行迁移。

四、重视地理素养的形成,课堂及时纠正指导。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有的语言特点,或是专业术语,掌握这些,能更好理解并促进本科目学业的提高,特别在回答问题或考试答题时更是如此。因此,我会特别注意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例如,在读3月份—6月份的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时,学生对雨带范围的变化用了“向外扩张”的描述,我会及时询问学生“向往是指往哪个方向呢?”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表达“6月份中国降水分布范围向北方扩大”。在讲雨季的时候,会提醒学生超过100mm降水的月份可看做进入雨季等等。

五、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之一,它能帮助教师更形象生动的把内容展示在大家面前,对重、难点的突破往往有很大的帮助。我在本课中也应用了这一手段,特别是在学习雨带移动这一难点内容时,中国3-9月的降水量分布图的展示,就对这部分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自然,本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问题设计:

对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方面仍显不足,真正的好问题应该能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分析和解决的问题的,但本课没有很好的做到这点,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的问题设计上,特别是“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由于课本有现成的答案,所以阻止了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深度思考,这是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能对这个问题进行另外的设计,应该能带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二、过度不太自然:

三、时间分配:

最后一个拓展性问题,应该是本课的点睛之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使得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其他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训练,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4、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3、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具准备】。

1、近期的卫星云图录像及自制的天气预报软件。

2、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

3、反映各地气候差异的幻灯片。

4、扫描课文中8幅图例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配合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

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一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这风云变幻之中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板书)。

教师讲述:

提问:

1、厦门这二天的天气特点?

总结回答:(视当天的天气情况而定)。

厦门的气候特点?

总结回答:长夏无冬,秋春相连。

2、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学生回答:天气状况。

教师总结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

什么是气候呢?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

提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

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巩固练习:根据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分辨以下几句话中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的。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天气b.气候。

2、昆明四季如春。()。

a.天气b.气候。

3、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a.天气b.气候。

4.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偏北风。()。

a.天气b.气候。

5、请同学大家讨论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又如何来影响天气的?

提问:这两天厦门的气候什么样?这种问法对吗?

教师总结:不对,天气是指短时间,气候是指长时间的。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等。

1.卫星云图(板书)。

播放近期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前的卫星云图。提问:谁会看卫星云图?强调: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云层越厚,降水强度就愈大。

(过渡)学会看卫星云图后,要学会看天气预报图,要想看懂天气预报图,必须学会识别天气符号。

2.天气符号(板书)。

打开幻灯片,显示常用的符号。

强调识别:

(1)阳、阴,多云,降雨,台风、降雪、霜冻、

(2)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暴。

东南风力8级。(边讲边画图)。

3、天气预报图(板书)。

用电脑打出天气预报图,请学生抢答几个城市的未来24小时的天气预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记忆。

练习:(1)完成课文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相宜,用制作的幻灯片让学生抢答。

总结:播放幻灯片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1)阅读课文57页的大气环境监测报告收看当晚厦视二套9:20的厦门大气环境监测报告做好记录。

(2)巩固练习:结合今天上课内容收看当晚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学会看懂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并粗略看懂天气预报图。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分组讨论——同样是在北纬15°-30°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提供资料,包括两个地区的景观图、气温降水图、洋流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为1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适当增加学生讨论、练习时间,所余的课时可讲授选学课文(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

(新课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温度带、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这一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这种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讲授新课)。

〔读图提问〕挂示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让学生阅读地图,回忆第一册课本中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位于亚洲的什么地区?

2.从世界海陆分布看,这个地区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在海陆位置的影响下,这个地区形成了什么样的气候?

4.这种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读图、回忆、思考后回答,教师应注意提示、补充、纠正。)。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属东亚国家。从世界海陆分布看,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在这种海陆差异的影响下,使东亚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显著、典型的地区之一。这也是我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风向随冬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转换;冬季盛行偏北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暖热多雨。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显著: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读表回答〕阅读“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分别低22.7℃和3.7℃)。

2.七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答案:分别高出3.6℃)。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答案:分别大26.3℃和7.3℃)。

〔归纳〕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之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这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讲述〕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表现在气温方面,那就是气温变化大,不仅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也较大;表现在降水方面,则是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板书]。

〔提问〕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板书〕二、雨热同期。

〔讲述〕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外最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的热量条件优越,即使是在广大的北方地区,也能够种植喜温的水稻、玉米、棉花等高产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之北,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讲述〕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这时正是我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因此,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已学的有关知识,思考问答。)。

〔讲述〕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气候干燥,大多是沙漠或荒漠。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且雨热同期,十分利于水稻生长,是我国主要的稻米产区,从而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挂图〕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哪几个干湿地区?

(学生回忆第二、三节知识,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也是我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插图“秦岭南北”,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桔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冬季风南下。所以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提问〕1.举例说明不同的温度带、干湿地区、植物和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

2.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从而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显著: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2.大陆性气候强烈。

(1)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低,夏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2)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使得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老师们,近几年我连续承担了初四毕业班的地理教学工作。经验谈不上,有一些做法和遗憾说出来供大家指正。

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教师也不例外。而且我的体会是教师的优缺点表现的比其它行业更加明显。有的老师讲课的优点是重难点把握的准,处理的好;有的老师复习思路清晰。我经常听老师拉的课,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基本上每周必听。其它老师也经常听我的课。除听课活动外,我们平时也经常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商讨授课计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解题思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增益己所不能。

二、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由于初四时间很紧,我没有占过一节自习课,也没有布置过过多的作业。我的想法是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效率。首轮复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整系统的讲解知识体系,这会占用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学生的唯一工作就是听讲。我的做法是,精心设计学案,上课时师生共同组建知识网络。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把知识体系丰满。加强了随堂练习的份量,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全程参与。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比教师讲满整节课,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对于习题,我们总是精心选择,不让学生做无用功。因为我认为,题目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做完了这一本还有另一本,更没有讲完的时候。关键是挑出来讲的题目有代表性,能带出重要的知识点,并且能对学生答题有指导性就可以了。所以在复习时,我并不面面俱到,精选例题,精讲多练。每节课讲完重点例题后一般都能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回味、提问和练习。

三、强化读图技能,形成空间概念。

地图是初中地理的灵魂。地图训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能从地图上获取充分的信息;第二方面是学生应对一些重要区域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针对这两个方面,我将地图训练贯穿于整个初四教学的始终。在第一轮复习时,做到每节课都要有图,以板图为主。课堂上要求个别学生上讲台上来填注板图,全体学生在下面画出简图并填注。在复习世界地理时,我专门印制了一些空白地图,每复习完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将本课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并作为作业交上来,检查后改错。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天气、物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先从气温进行探讨教材安排3幅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是难点,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温度带的划分是以积温为标准,积温值的大小与农作物的生长期长短一致,从而体现出农作物不同熟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0℃等温线的分布和温度带的分布。

2、了解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2、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生动活泼活泼的方式的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用科学态度认识各地的农时和因地制宜推广新的农作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重点。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难点。

四、教学突破。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气候的认识。采用“设疑---探究------小结”展开教学。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分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入手,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我国温度带挂图,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极地地区》课件是自己制作的,对于重点难点常考点有所侧重的添加到课件中,再加以修改加工,所以,上课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内容是熟悉的,也认真地思索过讲到哪个环节如何更好地切入内容,如何更好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学生唯有认真动脑思考过,才会对课堂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问题印象有所加深,我再进行一遍总结归纳,这节课的知识点基本都能吃透。

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是到七(三)班上汇报课,开投影的同学来得比较晚,感觉刚开始切入的环节时间稍微急忙紧凑了些。首先,把这堂课的整体的内容呈现了,要先把内容给上好,学生听明白了,有所收获,这是宗旨,其次,要关注上课的形式,但这节课学生的活跃参与度不强,学生出乎意料措不及防的一片安静坚持到底,没有互动的课堂不是一节好课,但前排有个学生会跟着老师一直回答问题,然后就抓住他的节奏把他的回答复述给全班同学听,从中抓住回答的关键点展开详解论述,课后反省,当课中学生不主动积极的话,我应该改变策略马上提问个别同学,把课堂氛围点燃起来,而不是仍然采取全班回答的方式,早上在七(二)班学生回答很积极,畅所欲言,以往实习的上课经验而言,学生课堂上也是非常积极活跃的,对于七(三)的这种没想过的安静,当时有点懵了,没能及时调整上课的策略,采取提问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以做小练习为结点,巩固知识点,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把握情况,灵活地契合了课堂的节奏。另外,板书的时候我有意识的让开留空间给学生做笔记,但还是部分地挡住了学生的视野,这点以后还是要多加注意。课后有学生跟我反映说:“老师一上来就给我们讲课,都没个自我介绍。”因课前时间紧我就省略了自我介绍这个环节,因缺少了这个环节就没给学生个缓冲,未能及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