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大全(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5:33:57 页码:14
2023年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大全(实用18篇)
2023-11-26 05:33:57    小编:zdfb

没有汇总和总结,我们很难衡量我们的成就和进步。总结应该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具备实际操作性。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一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和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和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和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非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和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摘要: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和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非凡关注。

针对这一新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布置和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熟悉,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和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m.上海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二

(以下为部分内容)。

烹饪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

第四学段(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农业生产劳动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种植和养护1~2种植物或饲养1~2种小动物;

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种蔬菜、养家禽等;

第四学段(7~9年级)开展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劳动实践等。

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方面。

第二学段(3~4年级)正确使用1~2种家庭常用小电器,如吹风机、吸尘器等,完成劳动任务。认识、了解厨具的种类和作用,正确使用厨房小家电参与家庭烹饪劳动,如用电饭煲煮饭。

第三学段(5~6年级)使用洗衣机的不同功能洗涤不同材质的衣物;使用电饭煲的蒸、煮、炖等各项功能满足食品制作的不同需求。

第四学段(7~9年级)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如空调滤网的清洗,饮水机的清洗、消毒,家用电器小故障的判断与维修等。

传统工艺制作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纸工、泥工、编织等,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要求和步骤进行简单作品制作,体验传统工艺制作过程。

第二学段(3~4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纸工、泥工、布艺、编织等,了解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识读简单的示意图,尝试设计简单作品,并参考规范流程进行制作。

第三学段(5~6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陶艺、纸工、布艺、编织、印染、皮影、木版画等,了解其特点及发展历史,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三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修课方式:

编写人:

编写系部:

审核人:

制定时间:

2.开课时间:第2-2学期3.学时/学分数:56学时/xx学分4.课程类型:核心专业课5.授课对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二课程定位以及性质《汽车装配与调试技术》是本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

本课程在。

教学。

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主要介绍:

后续课程:《质量工程》《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

三课程目标描述(一)能力目标描述1、了解汽车装配工艺分类;

3、能够对活塞、连杆分组装配的活塞销进行分组检测;

4、掌握调配法、修配法装配技术技巧,能够解答装配工艺尺寸链;

5、能够调整主减速齿轮啮合和轴承轴向游隙;

6、能够对汽车转向、制动、灯光进行调试操作。

(二)知识目标描述1、了解汽车装配的分类和组织形式2、了解汽车发动机装配工艺特点3、了解自动变速的装配特点4、熟悉汽车总装配的工艺路线。

5、了解汽车检测的有关工艺。

6、了解装配尺寸链的计算。

7、了解汽车检测后的调试工作。

(三)素质目标描述1、培养学生汽车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工艺文件要求,对汽车整车及部件进行调试;

3、学生能够对汽车整车进行检测,保养,维护;

4、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5、技术资料的使用和收集,工作计划的制定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方位发展。

2、掌握汽车总装配工艺设计的内容和所需编制文件;

3.简单了解几种主要汽车总装配线型式。

1、装配生产组织形式;

2.多媒体课件教学;

3.实地参观企业汽车装配42第2章发动机装配工艺1.了解发动机构造;

2.掌握发动机装配顺序;

3.了解气门正时4、掌握气门间隙调整方法;

5、掌握活塞连杆组分组检测技术。

1.发动机气门正时;

2.分组装配检测法;

3.气门正时调整法。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重视校内实训,结合企业生产。

83第3章变速器装配工艺1.了解变速器基本构造;

2.掌握变速器装配方法;

3.变速箱齿轮轴向间隙测量与调整。

1.齿间间隙测量、调整;

2.变速箱密封性检测;

3.调整垫片选用方法。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重视校内实训,结合企业生产。

84第4章一次内饰装配与调试1.线束,顶棚,风挡玻璃装调;

2.空调总成装调;

3.仪表盘装调。

1.安全气囊支架;

2.发动机线束装配;

3.刹车灯开关装配;

4.左前门玻璃导轨装配;

控制器装配。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项目教学法;

2.前后桥分装与装配;

3.动力总成分装与装配;

4.挡泥板、排气管装配;

5.车轮装配。

1.动力总成装配;

2.半轴装配;

3.变速机构装配;

4.轴承体及助力油管装配。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项目教学法;

2.安全气囊、副仪表盘、点烟器、继电器盖板、收放机;

3.蓄电池、保险杠、空气滤清器;

4.制动液、制冷剂、防冻液、洗涤液加注;

5.前后组合灯具装配;

6.车门装调。

1.空调高压管与冷凝器连接紧固;

2.尾灯装配;

3.后视镜装配;

4.变速杆间隙调整;

5.制动液加注。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项目教学法;

3.实训课程车间教学107第7章整车检测1.整车综合电气系统检测;

2.车轮定位参数检测与调试;

3.前照灯的检测与调试;

4.制动与侧滑性能检测与调试;

5.废气检测。

1.前照灯角度调整;

2.车轮定位参数。

1.多媒体课件教学;

2.项目教学法;

3.实训课程车间教学6合计56五课内实践建议1、理实一体教学2、课内实验3、实物教学4、所需教具及设备六课程考核方式与建议考核类型考核重点/项目对应章节考核方式评价标准成绩比例优良100%-80%及格79%-60%课堂考核评价标准配气机构与曲柄连杆机第二章作业、提问、考试。

例:基础知识掌握准确,对基本概念或知识能正确回答等。

机构零件基本认知,/变速器装配工艺第三章作业、提问、考试。

////公共考核评价标准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考勤如满勤(或缺勤x%以内),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提问等缺勤x%以内,上课能听讲等作业/如按时完成作业(或缺作业x次以内),完成作业情况优良。

缺作业x次以内),完成作业情况较好。

期末考核评价标准//合计注:课堂考试评价标准一栏:考核重点/难点对应教材每一章填写,考核方式为平时课堂提问,不占成绩比例。公共考核评价标准一栏: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期末考试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其中划/项目不填写。

七课程实施条件与师资队伍(一)教材选用1、课程使用教材:

《xxxxx》。

(李典灿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2、参考资料:

《xxxxx》。

(xxxxx主编)xxxxx:xxxxx出版社xxxxx《xxxxx》。

(xxxxx主编)xxxxx:xxxxx出版社xxxxx(二)硬件条件1、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条件:

xxxxx(如多媒体教学、xxxxx实训室、xxxxx实验室,主要配套的设备、仪器或模型)。

2、校外实训基地及实施方式:xxxxx(三)师资队伍及上课要求1、师资队伍:

本课程共设任课教师x人,含专职教师x人,兼职教师x人。其中xxxxx(任课教师的资质:“双师型”教师、讲师或教授等。)。

2、任课老师要求:

(1)开课前,教师须准备上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等;

(2)xxxxxxxx。

八、其他说明本标准结合本院“校企合作”以及行业要求编写,根据校企合作单位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四

在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应该教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的能力,把计算机能融入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在各科学习中运用计算机来学习、巩固、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深度。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得出的经验,谈一点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

1.精心组织教材,诱发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可以多采用辅助教学软件和益智教学游戏等,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例如在键盘练习时,刚开始学生由于好奇,每个人都会感兴趣,几节课下来,学生已失去了好奇,大多已变得无精打采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先让学生在打字练习中进行基本指法练习,当学生有一定基础时,再选用一些网上优秀的flash打字软件,这些flash软件声情并茂,画面精美,可欣赏精彩的动画、聆听优美的乐曲,直观而形象,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输入正确,电脑还会发出诸如好厉害啊、good此类表扬的语句,学生输入错误时则发出不用太着急、不慌之类鼓励性语句。学生使用后都爱不释手,这类教学辅助软件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让学变成了我要学。

2.注意语言艺术,引发兴趣。

生动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因此,如果能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我在讲计算机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时,单纯的讲输入输出设备,小学生较难理解。这时我就形象的将它们比喻为人的手和眼睛等,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教授word中的使用文本框插入竖排文字时,说: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通透着古朴典雅的韵味,我们在读时总是边看边点头,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与我们现今文档的横排文字进行比较,从而理解了竖排文字。再如,我们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可以将文件夹比作抽屉,文件比作抽屉里摆放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作房间,文件比作房间里的人或物品,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在讲windows基础操作时关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

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练习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的主动学习方式。例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教师上课时可先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给自选图形添色;

(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

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其探索和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增强了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实现了使学生去主动的求知,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转成了主动。

2.教学联系实际。

像高年级《汉字输入》这部分内容,教材本身内容是比较单一的,因而不易吸引学生,故此,我就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例如,叫学生给自己最喜爱的老师写封信,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描述作文等,且叫他们把自己的优秀作品都保存在自己设立的文件夹中,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生练习汉字输入的教学目地,同时又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间的距离。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单把所学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教学条理非常的清晰,学生们学起来也就比较的感兴趣,好多同学都把平时不愿跟父母或老师说的心理话输入了电脑,有的也因电脑提高了对作文的喜爱程度,学生自己又切身的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

总之,做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依据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应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将会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总结,尽力找到一种更佳、更有效的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部驱动力,使学生能至始至终愉快的学习,使教学效率不断地得到提高。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五

摘要:通信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优秀的高职通信技术类专业人才。立足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背景,结合通信类专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接通信类职业资格考评条件,设计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随着通信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按照高职教育“五对接”指导思想,对照国家通信技术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条件,结合当前通信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制定了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1]实现了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培养总目标。

本专业主要服务江苏,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具备移动通信基站维护及网络规划能力,能在移动基站勘测设计、设备运行维护以及移动网络规划优化技术支持等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1.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维护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移动通信基站勘测、设计、调试及日常运行维护能力,胜任移动基站勘测设计员、基站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员和基站维护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移动通信网规网优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移动通信组网、配置、调试、优化能力,能胜任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优化技术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一)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维护方向。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移动基站勘测能力;具备移动基站工程制图能力;能熟练安装移动基站设备;能熟练调试移动基站设备;具备基站日常维护能力;能熟练完成基站软件升级;能熟练处理常见基站设备典型故障;具备基站故障应急处理能力。

(二)移动通信网规网优方向。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基站天线调试能力;能熟练安装无线网承载网设备;能对无线核心网容量进行规划;能熟练进行无线核心网设备配置;能熟练进行承载网容量规划;具备无线核心网数据配置及调试能力;能熟练调试承载网进行设备配置;具备独立完成网络优化流程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对接国家通信设备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认定条件,并结合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考核要求(hcna),制定以下专业课程体系.

(一)核心课程。

1数据通讯网络运行与维护知识点:小型对等网络的组建;ip地址配置与子网划分;中型局域网的组建;局域网的互联;广域网的实现;数据网络安全与维护。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通信;掌握小型对等网的组建方法;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熟悉局域网组建原理和方法;熟悉广域网的配置;能根据组网要求,进行组网、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二)核心课程。

2数字通信安装与调试知识点:数字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信道的类型、特点及传输特性;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能计算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能计算连续信道和无干扰离散信道的容量;能观测系统关键点信号,进行性能分析;能识别数字通信的常见码型;能进行常见的差错控制编码;熟悉同步技术。

(三)核心课程。

3移动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知识点:4g技术及系统组网;rnc硬件结构及安装;rnc数据配置;nodeb硬件结构及安装;nodeb数据配置;4g接入网维护与故障处理;4g接入网规划与优化;lte技术及系统组网。掌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掌握rnc和nodeb的硬件结构;会对rnc和nodeb进行安装;会对rnc和nodeb进行初始数据配置;会对4g接入网进行维护和排故;会对4g接入网进行网规网优;熟悉lte技术及系统组网。

(四)核心课程。

4移动通信网规与网优知识点: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掌握电波与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方法;了解直放站及其覆盖系统;掌握路测数据采集和测试工具的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的'网络优化基础知识。能熟练操作路测数据采集和测试工具;掌握电波与天线工作原理及优化方法;能操作直放站及其覆盖系统;能进行移动通信的网络优化。

(五)核心课程。

5移动基站运行与维护知识点:基站设备的开通与调测;基站系统的运行维护;基站系统典型故障的处理。能进行基站系统的开局配置与维护;能使用基站运行维护网管软件并进行硬软件配置和版本升级;能进行电源基站相关设施、光传输相关设施和移动基站设备的日常维护,能够进行移动基站的抢修,进行典型故障的定位和排除;能进行室内分布系统的日常维护、典型故障定位和排除,能进行基站应急故障处理。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心课程考核采用过程与考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重在课程各子项目的学习效果评价,分块分段进行,主要是实践操作;考证主要是将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对接,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过程考核结束后,再通过对应职业资格理论考核,即可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3]徐亮.人才培养规格视角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以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2(6):59-61.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开采所需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在这个背景下,采矿技术课程标准被制定出来,为我们培养具有采矿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接受采矿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我们的帮助和作用。

首先,采矿技术课程标准让我学习了大量的采矿基础知识。我学习了各种采矿工具和机械的使用方法,更加熟悉了勘探与储量评估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如何预报矿体结构和矿体构造。在此基础上,我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矿采过程的每个环节从矿井实际运营的角度出发,了解了挑选矿石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采矿效率的方法。

通过采矿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是获得了很多实践技能。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采矿技术实践课。在课堂上,我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实际技能,例如:爆破矿体的技术和方法、揭露矿层的技能、运输矿物的运输技能。这些技能在我们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实践技能的掌握,让我感到自己不断进步,获得了更多的信心和认识。

在采矿技术标准中,我了解到了许多现代科技开采矿物的相关内容。我在这个时候意识到,其实只有不断地学习并且不断地去思考,才能保证我们永远不过时。与日俱增的新技术,在矿业行业中,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新技术只有不断学习、探究与应用,才能取得重大进展。因此,采矿的发展趋向也会不断地更新,我们必须经常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开采出更多的矿物资源,才能满足每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采矿技术标准也被不断地推广和创新,以使我们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采矿技术课程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与知识,才能更好的在矿采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由于课程的广泛性和深度,采矿技术课程成为我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而在这个发展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我一定可以获取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总之,采矿技术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矿采行业。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并更好的为矿采行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七

本人就读于地质矿业工程专业,本学期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的《采矿技术》课程近日结束,让我对这门课程的感受非常深刻。《采矿技术》是地质矿业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习矿业工程的同学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采矿专业中常用的诸多技术,领略到了采矿工程十分繁琐、复杂的一面,并且我们也开始理解这门课程在未来矿业行业中的应用价值。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并对这门课程的未来发展作出一些思考。

第二段:学习心得。

在学习《采矿技术》的过程中,本人切身体会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我们学习了诸如地下采矿、长壁采矿、露天采矿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学习到矿山运输、选矿、测量等相关技术。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也认识到采矿工程的复杂性和难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地质、施工、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从事矿业工程的设计和实际应用。从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的技术和知识,这对于我的未来学习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本次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学使用的是《采矿技术》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是对于采矿技术课程中所需要包含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的规范,它的存在对于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合理性有很大作用。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本人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根据现实行业应用需求,注重整合行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和进行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实际应用,推广绿色无害采矿技术,以实现矿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段:对于未来矿业行业的思考。

《采矿技术》课程对于矿业行业具有极大的意义,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采矿技术交流会,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目前的矿业行业往往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技术低劣、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高端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应用,根据行业的需求重构教学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未来在矿产领域的长远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第五段:总结。

《采矿技术》课程是地质矿业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习矿业工程的同学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本人一方面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清楚地感受到了采矿工程的难度和复杂性。未来,矿业行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在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矿业行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八

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劳动教育及劳动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素养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可以利用劳动发展儿童的才能和爱好。对某一种劳动的共同热爱有利于把学生聚集到这个或那个集体里去。在整个过程当中,要着重培养那些天赋还没有显著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才能和爱好。

第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在校的所有行为对学生都是教育,其中也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

第三、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

没有劳动就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为了在校内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就应该致力于形成有效的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因势利导地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九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1]。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2]。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及记忆效果。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设一种和谐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感兴趣的事件或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形象教学法。

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官认知超过理性认知,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有优势,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告诉学生计算机各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将名称与电脑实物配件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看看每个部件的线通到哪里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小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位,而且可以了解相互之间是如何连线的,更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在各个学科都得到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也不例外。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教师应当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担当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不束缚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学生及时地纠正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如在学习《动画自己做》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个娃娃从北向南跑;两个娃娃同时同向赛跑;接力赛跑。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入手,慢慢进入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轻松愉悦地上课,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小学课堂中,而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更促进游戏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借助一些益智游戏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如:金头脑、拼图、成语挑战屋等,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控制鼠标、键盘,熟练掌握电脑的开启和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电脑知识基础,又容易让学生接受,实现寓教于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好这门课程。

总之,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必须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更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

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线倾听专家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小组学员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培训,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培训共分十个模块,模块1:培训准备;模块2: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模块3:选择教学用的媒体;模块4: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模块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模块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模块8: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模块9:体验单元教学设计;模块10: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在学习中,让我感受到:

1、压力大,高密度的培训任务及大量的培训作业,全新的培训平台感受至深,以前从没有过的这种培训模式,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原则,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上报中央电教馆审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考试资格。迫使我们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学习这门适应未来教育的必须掌握的技术能力,并且从中受益非浅。

2、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学习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应激烈的竞争。

3、学习内容非常实用,像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在现今的现代化教学中经常使用,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4、本次的`学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我觉得本次学习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从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培训过程中,有许多非常精彩而且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案例,通过和小组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分析,更加深化了对这些案例中渗透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识。

6、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现代新型教育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式教学设计”,安全打破了我们以前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实施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是对教材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等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围绕某个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中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

对我来说通过学习探讨、交流,收获颇大。平时也爱好上网的我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慢慢积累了很多,实践是关键。到现在我对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可以说是少之甚少。我希望接下来的实践中要把所学到的知识,牢牢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和生活中,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启迪,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教学。

最后我要感谢培训老师,他们的讲解令人信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所学到的知识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并肩负起主讲教师的责任,引领我的同事走向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自己能力的大潮中。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一

从广义上讲,课程是一种教育体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领域中存在和产生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体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擦玻璃窗方法及注意事项。

2.培养学生关心集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掌握劳动本领。

3.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欢乐。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擦玻璃窗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抹布,报纸,水盆等。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个课题是:擦玻璃窗。在此之前,同学们一定也实践了好多次,有一定积累了不少如何把玻璃擦得又干净又快捷的好方法,好点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先用干抹布擦拭一块脏玻璃,让学生观察玻璃是否已经擦干净了。再用湿布擦拭另一块脏玻璃,待稍干后让学生观察是否擦干净了。(都不干净了)那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读书找出答案,并合作完成填空部分。

如果有条件的,可动手实践一下,填写探索实践报告,得出实践结论。

然后谈谈体会和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习做生活的小主人,能运用学到的操作要领学习拖地板,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3、注意安全,不损坏家具。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学到的操作要领学习拖地板,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学准备:课前观察父母是怎样拖地板的。去商场观察改进后的拖把样式,了解其先进性。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看拖地板的正确方法图片,辨别哪种是正确的,哪种错误的。

平时看到父母拖地板时是怎样做的?然后进行交流。交流一些先进的,便捷的,有创新意识的好方法。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回家进行劳动实践,在劳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劳动中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早劳动中求知。从而能够正确地掌握拖地板的操作要领。明确地板清洁是家庭卫生的重要标志,懂得只有家人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介绍劳动过程,展示家长评价记录,从认真实践,掌握要领,拖地实效,拖地要领、拖地效果,综合评价等方面完成评价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洗衣物的主要步骤,知道不同质地的衣物要用不同的洗涤方法,还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2.认识几种常见衣物的洗涤标识。

3.通过实践,初步掌握正确的洗涤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种常见衣物的洗涤标识。通过实践,初步掌握正确的洗涤方法。

教学准备:衣物质地标识,衣物洗涤说明标识等。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浸泡——擦肥皂——搓洗——冲洗——晾干。

1.出示几件质地不同的衣物,提问:这几件衣物可以一起洗吗?为什么?

2.认识衣物质地标识和洗涤说明标识。

(出示)让学生自己认自己记,然后逐个出示各种标识,让学生说说代表的意思。

把刚才几件衣物拿出来,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质地,该怎么洗?要注意些什么?

1.看书学习正确的洗涤方法。

2.查阅技术信息,获得怎样使衣物洗得更干净的小知识。

3.根据自己所带要洗的衣物,说说应该用什么洗涤用品?(让学生自己在技术信息中查阅确定)。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二

第一段:

在采矿工程专业中,采矿技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它涵盖了采矿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我在学习采矿技术课程时,对标准课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采矿工作的实践操作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第二段:

采矿技术课程标准确立了采矿工程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在未来采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这些标准也给了我们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和目标,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在采矿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三段:

在采矿技术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采矿工程的理论和基本知识,还经过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使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这不仅增强了我们对采矿工程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有利于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从容应对各种采矿工程的实际操作问题。

第四段:

采矿技术课程对于我们未来在采矿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通过对采矿技术课程的认真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采矿技术课程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也为我们未来在采矿行业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保障。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在采矿行业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计划。

第五段:

总之,采矿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为我们未来在采矿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采矿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新颖的理论知识,更明确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增强了采矿工程实践操作经验。我相信,在未来的采矿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会为我们取得成功提供有力的支持。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三

阅读新课标,总体的感觉是:既有站在高度的引领,又有具体的实施建议。它是我们一线教师转变和提升新的教学理念、确定新教材教学目标、如何开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不只是一本普通的阅读资料,它的每一句话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融入了适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的、体现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最新教育发展方向,其背后蕴含了课标组专家、学科专家们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理念和方法,是一本值得经常翻阅的经典手册。通过两遍的阅读,我也只能粗浅地对其中内容作表层的理解,还需要以后不断去深入挖掘背后隐含的宝藏。在目前阶段的阅读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炼非常贴合当前社会发展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突出在信息社会里最基本的意识、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是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品质。计算思维强调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计算机科学家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质量,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工作,计算思维能力极其重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重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数字化大环境里学习方法的更新、学习目标的提升,强调终身性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素养4个方面,体现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

2、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建议。

如何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到具体教学中,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更新知识观、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拓展知识面(甚至跨学科知识),才能更加理解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以及更好的实施于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为项目而项目,只有实打实地实施,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四

1.第一学段(1-2年级),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的整理与清洗,关心照顾身边动植物,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在劳动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

2.第二学段(3-4年级),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活动。

3.第三学段(5-6年级),认识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体会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掌握家庭中卫生清洁、整理收纳等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4.第四学段(7-9年级),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庭清洁、烹饪、居家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的劳动过程。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合作能力。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五

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教育部日前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日常生活劳动任务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

1~2年级。

择菜、洗菜。

养金鱼、蚕等小动物。

3~4年级。

饲养鸡、鸭等家禽。

做凉拌菜、拼盘。

5~6年级。

做两三道家常菜。

如西红柿炒鸡蛋、炖骨头汤等。

7~9年级。

会对家电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六

劳动实践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实践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未来发展、终身学习和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与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态度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对技术的亲近感、敏锐性、理性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对技术的文化感悟,以更具道德、更为科学、更负责任的方式使用技术和参与技术活动;经历技术设计的全过程,形成一定的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工艺选择及物化能力;能够领悟基本的技术思想,形成初步的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养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体验技术问题解决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与工匠精神,形成技术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职业意识。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2.了解木工、金工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3.了解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简单知识。

4.了解工艺品制作、编织技术、裁剪与缝制的知识。

5.了解一些现代化文明生产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科技信息。

(二)能力目标。

劳动技术能力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原理,在劳动实践中初步形成的基本技能。

1.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2.初步掌握编织、缝制技术,能制作简单的制品。

3.掌握初步的植物栽培技术,掌握小动物的饲养方法。

4.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义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一)组织领导。

学校确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管理和负责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负责种植园、养殖园的管理,并协助《劳动与技术》任课教师购置、准备劳动技术课的制作材料。学校配备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建设足够的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二)课程资源。

(三)教学管理。

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

(四)展示评价。

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1.积极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劳动手册》并订阅《家庭教育导报》进行指导,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两部分。

3.家校配合,共造劳动环境。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

校内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班级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以围绕热爱劳动的内容。举办“劳动主题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3)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家长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a.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b.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c.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很重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劳动的空间。比如低矮的家具放置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发挥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d.给孩子良好的心里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

e.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f.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g.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4.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七

一、指导思想及实施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构建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写字课程以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管理措施。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篇十八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