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2 16:53:42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教案是教师为了开展教学而编写的一种书面指导材料,它起着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的作用。教案应该融入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用来提升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逍遥游》教案13篇篇一
课?题逍遥游课?型文言文新授课课?时第1、2、3、4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
3.鉴赏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手法。教育点1.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2.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回忆作者作品。
诵读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生:大鹏鸟。
师:知道为什么把雕像放在水边,
生:鲲鹏鸟的来历,北海有一条鱼叫鲲,化作一只大鸟叫鹏,想飞到南海。
师:有什么寓意?
生:有“鹏程万里”之意。有远大的志向。
是:是的,学校希望学生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并且预祝同学们能“鹏程万里”。
同学们知道他的出处吗?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逍遥游》,一同来欣赏庄子的奇思(想象)、妙想(思想)。
板书:想象?思想。
师:我们曾学过庄子《秋水》,他的作品写作艺术特色是什么?
生:寓言,想象。
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ppt。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ppt。
本次课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
三、检查预习,回忆作者及《庄子》。
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以促进对教学目的1的解决。)。
1、庄子其人:
ppt。
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楚庄王后裔,庄氏得姓始祖,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楚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同为楚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但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其书:
ppt。
《逍遥游》教案13篇篇二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结构图解。
【二】要点详析。
借用寓言说理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逍遥游》教案13篇篇三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平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全书的思想内容总纲,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精神特质和人生追求。它不仅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其行文汪洋恣肆,着笔奇峭诡谲,想象力极其丰富,妙喻迭出,字里行间闪烁着庄子独有的思想光辉,因而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但对它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此,探索和破解《逍遥游》深邃博大的内涵是我们解读《庄子》的一把钥匙,有利于正确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和庄子的精神特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四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资料和步骤。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就应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明白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的描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明白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貌;“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靠、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潜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必须用心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述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到达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到达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述)————有所待。
——————依靠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物。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比较)。
(2)小年不及大年(比较)。
——补充验证前文人(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汤之问棘。
(4)斥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四、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务必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十分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超多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较、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述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案13篇篇五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众人匹()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六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物。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对比)。
(2)小年不及大年(对比)。
——补充验证前文人(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案13篇篇七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八
知识目标:
1.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资料。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进取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事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本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资料。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本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我的话概述本文的资料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资料。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研究)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忙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进取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资料,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比较列举了很多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一样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可是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所以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终庄子说,仅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仅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比较,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比较与想象由物及人,最终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教案13篇篇九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习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习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20__。
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点拨。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一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读通,读懂。解决疏通字面意思,为第二课时进入思想的分析和讨论铺平道路。(具体略)。
第二课时:
第一、整体把握,初步认识:回顾第一第二段的内容,思考:题目是逍遥游,逍遥逍遥任逍遥,悠然自得适心任性无限自由,由鱼而变成的这只大鹏是否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绝对逍遥绝对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关句子。难句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再神奇的再强大的东西也不可能无所不能,也会有它的难处,也会有所限制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需要六月风,庞大身躯升空需要动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态氢一样。
列子呢?虽能驾风而行,但还要依靠风。不算。
一起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反复读这几句,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遥游”真谛何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这些至人神人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三、讨论:那么回过头来想想,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庄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吗?想想庄子自己,庄子家境贫寒,做过小官后来不再出仕,终身布衣,为了生存,钓过鱼,编过草鞋,青黄不接时,靠借贷过日。他也并非入仕无门,相反不乏机会,楚王以重金高位请他,而他自愿放弃了。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经历生活的压力,有过缺钱的折磨,有过富贵的诱惑,有内心的追求,各种压力,矛盾痛苦,身尝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难理解他,人们普遍追求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如金钱、权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灵魂,精神,情感对于生命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美好,他们在追求中其乐无穷,便不再把财富,地位,权势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庄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还没拥有一个无限宽广的精神家园。
看看苏轼:课本164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从诗中看到的诗人是多么潇洒,豪迈,其实诗人的一生是何其艰辛,坎坷,一贬再贬仕途上遭受一连串重大打击,但现实可以夺去他的官职,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远离亲人,远离荣华富贵,却不能夺去他的诗心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他有如此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来的灾难都压不倒他,这才是真正的潇洒旷达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学庄子不等于不去做官,不等于抛弃一切物质享受或去隐居,而是学他独立的人格,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时代,国家正需要许多有才学,才干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国家干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为那是极其可敬,可贵的人。
所以苏轼庄子等先人们至少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人生警示,一种参照——时时警示我们——你丧失了自我了吗?你丢失了你的灵魂了吗?你的心灵世界有多大?现实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力量长成参天大树,内心足够强大就能俯视一切,达到精神的自由。
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二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阅读、体会、分析
【一】结构图解
【二】要点详析
借用寓言说理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三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习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习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习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习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总结此文教学的经验,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导是正确而易行。然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四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鴳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五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六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20xx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点拨。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逍遥游》教案13篇篇十七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境界。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
(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
(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
(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2)知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而莫之夭阏者。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之二虫又何知。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未数数然也。
4、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5、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省略句。
(1)翱翔()蓬蒿之间。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众人匹()之。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奚以知其然也。
(3)彼且奚适也。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
(2)彼且奚适也。
(3)奚以知其然也。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翱翔蓬蒿之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数学成绩反思检讨书100字(优质17篇)
- BOM变更管理制度(模板10篇)
-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通用(汇总20篇)
- 最新警察面试流程(模板16篇)
- 新学期家长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优质(汇总11篇)
- 工作自我评价50字(通用18篇)
- 最新借东西的借条条 借东西的借条怎么打是正规的(模板五篇)
- 最新篮球教学说课稿(通用18篇)
- 监测监控个人工作总结精选(优质9篇)
- 最新无偿协议书(通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