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3 19:36:56
- 小编:李耀Y
- 文件格式 DOC
热爱阅读是培养兴趣和提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和生词,会写两个字。
2、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信息资料:课件、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巩固字词。
2、出示课件,读出生字,并组一个词,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生字大家掌握得不错,奖励你们一个红草莓。让我们乘上“森林号”公共汽车出发吧!汽车驶过飘满花香的田野,向着大山深处开去,看,青山碧水,田野一片金黄,好一派美丽的风光!听汽车刹车了,请大家下车,“绿色森林”到了!
4、点击课件,要想走进森林的。深处,我们要过一坐独木桥,可是桥上有障碍,大家说怎么办?(读词语过桥)。
二、进入情境,体验感悟。
1、终于来到了大森林,鸽子老师想先和大家聊一聊,咱们平时都怎样学语文?
2、分自然段读文,师生评议。
3、森林里的广播员“小百灵”发布了一条通知,请听。(点击课件)动物们都来了,谁找到了自己?(在黑板上贴图)。
5、狮子大王发布命令了,猫头鹰快点出来呀,你要是做得好你就是新首领,什么是新首领?听说你是万兽,你什么心情?(神气)读猫头鹰的话。(看课件)。
6、猫头鹰大王下达命令了,他让咱们夜里做事(板书:夜里做事),这样行吗?(讨论一下),这种情形用文章里面的词来形容是什么?(议论纷纷)大家刚才在议论什么?(请几个小动物回答,小猪、小猫―――)哎呀,大家不断叫苦,用文中的词就是__叫苦连天。练读这段。
7、猫头鹰让大家叫苦连天,你们选他吗?
该谁出场了?请小袋鼠说说心情。(激动)发布命令吧!(请其它动物说说感想,熊、野鸡___)看课件,袋鼠的表现。
8、轮到小猴子了,大家会怎么想呢?(自由发言)。
9、小结:不管是大王还是小动物,都不能光想自己,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大家的喜欢。
10、竞选选到这里,狮子大王又有命令发布了,请听:――――――(表演)。
你们有话在跟狮子大王说吗?有话要跟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说吗?
三、合作表演,感情升华。
1、小组合作,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2、找出表现好的小组全班表演,集体评议。
3、点击课件: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书写,展示作品。
1、出示要写的字。(现、期)。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作品、师生评议。
反思。
课文中的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动物们的拥戴。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易懂,学生读起来并不难,再者趣味性很浓,表演性很强。因此,在教学时,我以朗读为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用小组赛读的形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检查反馈,效果不错。接着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读出狮子、猫头鹰、袋鼠和猴子的不同语气。
再让他们进行想象说话和角色体验:当听到猫头鹰说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你想说什么,以此来理解“议论纷纷”,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以此来理解“叫苦连天”,让他们学着袋鼠跳着走路,跳完后说说感受,当听到猴子说的'话后,动物们怎样欢呼?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的情感就很好的表达出来了,随即也知道了猴子为什么能当上“万兽”了。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演了演,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因为时间较短,演的效果还有待加强。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诗词曲五首》中地一篇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此文要求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地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导入新课,把学生置身于音乐和快乐中去学习,帮学生去除学习古诗文的畏惧心理,教学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在文学常识积累部分,我着重对“词”这种体裁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词及词牌有了简单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邓丽君的视频讲解,这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共同作用,应该理解更深刻一些。在处理难点时,我尽量让学生反复朗诵,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设置相关题目,让学生逐步地认识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语言,当一切水到渠成的时候,难点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设置背唱这一环节,首尾呼应,使整个课堂有始有终,一气呵成。
在教学中有一点不足,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忽略了口述译文这一环节,使得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与思考时间,在读中感知、理解、品味,还要注重名句地赏析,因为这些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精华所在,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
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
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
2、古今异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一)惊艳桃花林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出示课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请同学们画出节奏,自由诵读,读出韵律美。
3、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
4、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惊异,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5、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着读,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以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二)探访桃花源
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子。
【出示课件】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请学生结合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桃花源是一个_____的地方,你看(听、闻)___________。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在朗读中品读课文,读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读出和睦幸福的感觉,感受桃花源的环境优美、生活甜美、民风淳美、心灵的善美。
4、小结:桃花源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主平等,和平安定,
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的战乱的'理想世界。
五、研读课文
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是主旨。
1、这样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呢?
3、链接背景【出示课件】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4、小结: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2.学生思考后,交流发言
桃花源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滴甘露,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无论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多远,青山绿水、平和快乐、简单朴实的生活都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让我们心存美好,微笑向前!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构思:
四、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初中八年下第五单元二十五课的内容。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特色、同时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将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诗词整体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为今后学习苏轼的文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虽然本地区划分为农村学校,但是如今的网络资源丰富,我结合大学的知识和上班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在七年和八年上学期对学生进行过持续的诗词训练。因此学生对本文的解读并不是很难。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实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利用写作背景分析诗歌主旨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旷达的胸襟和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实词的理解和依托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并树立旷达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3.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3.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小组探讨法、个人思考法,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广泛阅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积极进行知识的交流、重组、汇总、统一。在回答问题时,各组回答不同的问题或者同一问题。特别注重答案不一致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的进行思考,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也要积极的予以指导和导引。使之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前进。
3.2学生学法:以朗读、小组合作研究为主。符合当前课改精神,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设想:我的.授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引入,朗读,整体感知,细处分析,结合背景,深入主题,及时反馈等几部分。
4.1引入。由“北宋诗歌评论家胡仔评中秋词,自”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引入:把对本词的高度评价直接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4.2朗读。首先由我进行范读,强调朗读的要领,如停顿、重音、平翘舌、语速、情绪等。然后请举手的同学分别朗读,合作朗读。并请学生指出朗读的学生的优缺点,尤其是优点。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和充分朗读,这是理解的前提,面对参次不齐的朗读水平,指出缺点,及时改正,指出优点,符合课改精神,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4.3解读字词。请各小组学生分别讲解课文出现的实词。目的在于积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其他文言文打好基础。
4.4翻译。请各小组学生分别翻译自己承担的段落内容。对于学生无法解释句子,我做相应的指导。我想无论是哪里的学生,都要重视基本的能力的培养,古典诗词离我们和久远,任何一篇古典诗词或者文言文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上进行结构和思想上的分析。因此,翻译课文无论难易,都要当作一个重点的步骤进行。
4.5具体的教学分析。首先,我出示问题,由各组学生合作研究,汇总信息。如a本文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上下阙都写到了一个事物是什么?用了哪些句子来进行描写?其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高处不胜寒“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由简入难,由浅入深,不停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连续的思考当中,问题的答案也从开始的文中可寻到后来的结合背景方可解释。在上课的前半程没有把介绍北京单独拿出,其目的就是避免教学的程式化。在文中结合背景更显出背景对于分析诗词的重要价值。
其次,对于下阙内容。第一个提出的问题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描写什么事物的?或者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接下来,承接着这个景物,深入分析作者为何无眠?无眠的时候又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诗词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纵观整个诗词。作者借月要表达的主要是思想什么?通过层层的深入分析,由景入情,不仅指导了学生写作上的层次和结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诗词的能力。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抛给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的。如遇到难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我再予以相应的指导。学生的诗词能力是自己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因此,相信基本上可以解决的很好。
4.6总结全文,说出体会(可作为作业在自习课检查)。总结的内容一方面是诗词写作思路的分析,还有思想的深刻,即苏轼在被贬官的时候保持的旷达胸襟和寄情兄弟,期盼团圆的心情。课后我的个性理解更多的是侧重这个方向写作的。
5.及时反馈。
在自习课检查学生的实词和诗词的背诵理解情况,还有写的读后感。因本篇诗词的重要,所以强化学生的理解。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在中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指导——自学——引探——应用——评价”体系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教好它,让学生掌握它,对学生的我国古诗文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要用巧妙的方法,灵活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课堂的最优效果。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能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从学情出发,去粗取精。对于《水调歌头》我的几个班的教学引入都不一样,而是根据各班的学情具体确定。这样的效果比教案中的固化模式要优越得多。
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允许提出、探讨、评价。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一节课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知识拓展]。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茅老师在我们班上了这篇课文。上课伊始,她从插图入手,请学生想象嫦娥奔月的画面,引出第六节。品读关键字词,感受嫦娥奔月诗意与优美。接着把学生引向画中人――嫦娥。请他们划划表现嫦娥性格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这篇课文文字虽然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多彩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载体与空间。在感受嫦娥正直、善良的美好品质时,茅老师组织同学演一演“嫦娥和逄蒙周旋”的情景,表现出逄蒙的`奸诈贪婪和嫦娥的正直、机智。学生们在交流的基础上,能用生动的语言表现两个人物的个性。在感受嫦娥奔月的壮美之后,茅老师安排了一个情境写话。嫦娥迫不得以离开人间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她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体验写下这些感受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视象,也真正走进了嫦娥的内心,明白了嫦娥的无怨无悔。最后教师把视线引向后羿,通过他的连声呼唤,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嫦娥为了大伙舍弃个人幸福的纯洁与伟大。这时学生再读第六节,感受到的是嫦娥奔月的凄美。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就是顶替,代替)他做“万兽”(“之”的意思是“的”,“万兽”就是所有动物中的大王)。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轮流”的意思是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的进行某个行为,周而复始,有循环之意。本课是说一个动物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一个动物当一个星期,下一星期由另一个动物当。)当‘万兽’,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第一个(这个词不用讲,学生都懂,“第”这个字学生早就认识,因为它太常用了。)上任(“上任”指当“万兽”这一职务。)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神气极了(“神奇极了”意思是特别神气、非常神气。可以让学生扩展一下),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不得不”体现出动物们心中不服气,表面上装作服从的心理)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理解“叫苦连天”先说词义,再说这个词说句子)(这一段指导学生读时,读出猫头鹰神气的语气。)。
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让孩子说为什么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为什么摇头呢?)。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指导学生读出袋鼠激动的语气。读出小动物的无奈。)。
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说说为什么小动物会这么想呢?设计扩展练习)?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习惯的方式就是你自己适应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立刻欢呼起来”中“立刻”可换成“马上”,也做扩展练习。)(这段指导朗读时,小猴子的话,读出他的机灵、干脆。)。
狮子见了,笑眯眯(“笑眯眯”中“眯”是目字旁,跟眼睛有关。)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了!”
文本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趣味性强。
童话蕴含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二、结构巧妙。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万兽”的诞生经过。“从现在开始”既是课题,又在行文中次次推进情节的发展,串起了每一个动物出场的情节。猫头鹰、袋鼠和猴子当上“万兽”后下的不同命令,展示了故事中动物们鲜明的个性;狮子大王起初宣布“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最终宣布“不用再往下轮了”,这一前一后的语言也形成对比。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是三个动物轮流上任当万兽的情节,三段都按照“谁上任了——上任后下了什么命令——动物的反应如何”的顺序展开故事。结构上的反复在低段文本中较为常见,符合低段孩子的阅读水平,同时也是老师实现教学从扶到放的有利范本。由此,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延伸学法至后面的两个自然段中,让学得的阅读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语言鲜活。
课文语言生动准确,才得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神气极了”写出了猫头鹰的神态,“极了”是神气到了极致,无以复加的程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是小动物们的反应,这些词语让猫头鹰那自我中心的形象和小动物们满脸愁容的神情跃上读者的眼前。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孩子关注课文生动的语言,理解积累。在教学“神气极了”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的猫头鹰两眼圆瞪,挥舞翅膀,趾高气扬的样子理解“神气极了”的极致情绪,在理解中读出语气的强烈,在此基础上运用积累“极了”的句式。
除此之外,准确严谨的标点使用也是尽显了文章细节上的巧妙。猫头鹰、袋鼠和猴子上任之后的命令中,前两者以感叹号结尾,后者却以句号结尾,这又是为什么呢?深究后不难发现,猫头鹰、袋鼠当上万兽后,一个神气,一个激动,无不因登上王位而骄傲万分,语言上难掩拥有特权的兴奋。而猴子心态平和,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因此语气也较为平淡。这个句号所包含的尊重也正是他获得所有动物拥护的原因了。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这标点的不同所体现动物的不同心情,通过朗读、表演加深理解。
第二自然段中“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两个词语刻画出动物们收到命令后不得不天天熬夜叫苦不迭的情景,但大家都在埋怨些什么呢?第三自然段中动物们收到命令后“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这到底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这两处情节的空白给了孩子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也是给孩子丰富语言表达的好时机。
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感知动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获得语言学习的方法。
二、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编排意图分析。
《从现在开始》是二年级第五单元的第21课。第五单元的教材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个专题编写的。从识字、课文到语文园地都突出了这一主旨。学生们年龄小,在家里受到的关注多,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考虑尊重别人,为别人的感受着想。而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有利于让孩子们从中悟到“尊重”的意义,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的“尊重意识”会得以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之、轮、期、第、任、惯、式、眯、郑”9个生字。会写“之、布、直、第、轮”等10个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万兽、轮流、星期、第一个、上任、神气极了、议论纷纷、不得不、叫苦连天、直摇头、习惯、方式、欢呼、笑眯眯、郑重”这些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文中的标点符号,读出狮子的威严,猫头鹰的神气十足,袋鼠的激动,小猴子的机灵、干脆。
3、在读文过程中懂得要尊重别人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第一阶段学习目标和低年级学生年龄与思维的特点,确定以下的重点、难点:
重点:
1、识字写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感悟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尊重别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生1:我想知道从现在开始做什么。生2:我想知道谁要从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思考,问得真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示范朗读。
1、提出听的要求:课文讲从现在开始怎样呢?仔细听,听听课文讲了什么事?听后你有什么感受?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交流:你听懂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把你所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鼓励每个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指导自学。
1、自由读书,提出要求:划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识记字形,扩词,划出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不懂的地方。
2、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词句和你喜欢的地方多读几次。
3、学生小组自学后在小组中汇报学习情况。
四、检查自学。
1、我会读:出示读句子识字,指名学生读句子。
(1)你们轮流当“万兽”,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轮、之、期)。
(2)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第、任)。
(3)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惯、式)。
(4)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了!”(眯、郑)。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把你喜欢的认为自己读得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五、教学生字。
1、我会认:出示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后,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学生扩词。
(2)说说你的发现,是让学生把生字进行归类,提高识字能力。
(3)教师用开火车等方式检查。
(4)做摘果子的游戏。
2、我会写:
(1)出示,学生读要写的字,正音。
(2)写字指导。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并在黑板上范写。
找出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并说说该注意的地方。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较多。如:“直(少横)、现(最后一笔是竖弯勾)”等,这些都应提醒学生注意。
(3)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时,可有重点地指导。“之”的书写要注意:点不宜太小,捺要写平。“第”字的竹字头要写小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轮”字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要紧凑。
(4)学生练习写字,同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回忆导入:
1、检查生字:
学生开火车读:之轮期第任惯式眯郑。
2、学生分段来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几个小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同桌来说一说。
师巡视。
指名说。
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弄得动物们十分难受,而小猴子却让动物们按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拥护,最后当上了万兽。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教师出示:万兽轮流星期。
同学们,看这几个词语,一起读一下。
师:“万兽”的“之”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试回答。
师出示: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看,“之”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生1:是“的”的意思。“万兽”是很多兽的大王。生2:是所有动物的大王。)。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那“轮流”又是什么意思?文中“轮流”是做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生1:“轮流”就是按顺序一个接一个。生2:文中说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一个接一个做“万兽”。)。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狮子的威严。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师出示:第一个上任神气极了。
议论纷纷不得不叫苦连天直摇头。
现在我们来看这组词,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词语。
师:“上任”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回到课文去看看。
出示: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学生朗读。
师:第一个上任的是谁?“上任”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1: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2:就是说猫头鹰第一个当上了“万兽”。)。
(预设学生回答:生1:可怕极了生2:伤心极了生3:生气极了)。
师:想一想,猫头鹰当时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回答:猫头鹰会想,我终于当上了万兽,我说啥是啥,这下,你们可都要听我的!)。
师:你体会得很好,看看,猫头鹰说完话用的是什么标点?
(预设学生回答:是感叹号,他说话时一定很威风,不容任何人违抗。)。
师:谁再来读一读猫头鹰的话,读出“神气极了”的语气来。
学生读课文。
师: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大家有什么表现?
(预设学生回答:大家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师:“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生1:“议论纷纷”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生2:就是大家意见不一样,议论很多。)。
师:对,大家意见不一,他们是怎么议论的?
(预设学生回答:生1:小公鸡会说:哎呀,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这可不行,我可睡不醒!
生2:小松鼠会说:如果总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我会从树上摔下来呀!生3:小斑马会说:我在夜里看不清路,会摔倒的!再说,白天休息,我也睡不着呀!)。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这是谁的习惯啊?
(预设学生回答:因为猫头鹰是万兽,大家都要听他的。)。
(预设学生回答:生1:直摇头。生2: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师出示: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师:袋鼠说话时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回答:袋鼠会想:这下轮到我说了算了,你们都要服从我的命令!)。
(预设学生回答:是袋鼠的习惯。)。
师:袋鼠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让大家跳着走路,也是不尊重别人,所以大家直摇头。
师:那为什么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预设学生回答:因为袋鼠是万兽,大家只好听他的。)。
师: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了,它是怎么当的?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习惯方式欢呼。
学生读词语。
师:谁能用书上的话说说猴子是怎么当万兽的,大家的反应是什么?
出示: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师:“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方式”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方式就是方法、形式。)。
(预设学生回答:猫头鹰习惯的方式就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师:袋鼠和小猴子呢?
(预设学生回答:生1:袋鼠习惯的方式就是跳着走路。生2:小猴子习惯的方式就是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
其他动物习惯的方式是什么样的?
(预设学生回答:生1:小公鸡是早上打鸣,晚上睡觉的。生2:小松鼠是在树上跳来跳去的。生3:小斑马喜欢吃草,跑得很快。)。
师:小猴子的命令与前两位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师:小猴子说这话时会怎么想呢?
(预设学生回答:小猴子可能会想:我不能再像猫头鹰和袋鼠一样让大家受苦了,我要让他们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生1:立刻跳起来。生2:立刻叫起来。生3:立刻喊起来。)。
师:孩子们,谁来把小猴子的话读一读呢,读出小猴子的那么机灵?
学生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最后狮子揭晓的“万兽”。
(四)学习第5自然段:
师出示: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了!”
学生齐读。
师:这回你明白了吗?为什么猴子开头说轮流当一个星期,现在不用轮了?
(预设学生回答:因为小猴子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得到大家的拥护。)。
师:看看,狮子说这话的神情是什么样?
(预设学生回答:狮子是“笑眯眯”的。)。
(预设学生回答:“郑重”就是严肃认真的样子。)。
师:那么,谁来读一读狮子宣布的内容?
学生读,齐读。
三、拓展总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从现在开始》这篇童话故事,它让我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做才算与人友好相处呢?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更加注意尊重他人,与大家友好相处吧!
七、板书设计。
狮子。
猫头鹰。
你们要跟我一样。
袋鼠。
小猴子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尊重!
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在朱校长和同组教师的帮助下,修改并完善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本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一是针对低年段的课标应该把识字和写字教学作为重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把它们作为重点凸显出来。在第一课时中我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在设计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识字时,学生们对字的细微部分的观察还不够仔细,所以会出现写错个别笔画的现象,如“现”的最后一笔写成点,“直”里面少写一横等,因此在这方面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提醒和强化,这样便于学生在区别的同时进行有效识记。
二是低年级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生活经验不足,我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随文识字,并进行水到渠成的复习贯通。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有些什么烦恼?让学生在想、说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
三是《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因此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使课堂充满了琅琅书声。在第一课时重点识字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就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针对本文的第2、3、4自然段的结构非常相似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分别抓住猫头鹰、袋鼠、猴子对动物们提出的不同要求和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和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角色朗读,使本文的难点在讲读中得到突破。在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进而体会童话的思想感情。例如:“神气极了”、“激动”、“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情境创设与角色体验等,都在努力体现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八、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的旅程。
渔人桃花源神秘的旅程理想。
幸福的旅程。
教学反思。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想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读来感觉很美,细细品味,归纳以下几点: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其次本文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第三、课文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及反思江西永丰恩江镇中心小学刘大玲邮编331500教学理念《从现在开始》一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文章借森林里竞选“万兽之王”一事,告诉人们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和谐社会当以人为本,《从现在开始》一文把现代人社会生活以人为本的准则渗透到了小学生的学习中。为实现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笔者设计自己为白鸽记者采访这次“万兽之王”竞选大会的实况,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贯穿于一体,力求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成统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从亲身体验中感受,从竞选中提升自己,体现了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致力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学目标1.识字: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学会欣赏汉字,在写字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2.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生活情趣和道理;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初步培养语感。3.明理: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护;对童话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趣我是记者白鸽姐姐,刚刚从网上获释一则可靠的消息:森林里今天要进行竞选“万兽之王”的大会,小朋友们想不想去领略一下竞选的热闹与激动,亲身体验一下竞选的滋味。好!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就带上这种动物的头饰,随着白鸽姐姐一同向森林进发吧!二、字词乐园,轻松过关1.课件展示:森林“万兽之王”竞选大会,彩旗飘扬,《运动员进行曲》音乐声从耳际响起。大会门口海报:森林“万兽之王”大会隆重开幕,敬请动物门购票入场。动物们必须认读以下生字、生词,读对者获门票一张。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开火车”形式认读,读对者赠送卡片(即门票)。1)带拼音认读生字;2)去拼音认读生字;3)在句子中认读生字;4)认读生词三、朗读感悟,活现赛事门票已经有了,我们赶紧入场吧!大赛的实况是怎样的,你们可要擦亮双眼仔细观察,用耳朵认真倾听,用心细细体会。听主持人在说些什么?1.听课文录音思考:1)原来是谁担任万兽之王?你是怎么知道的?2)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汇报交流。1)原来是狮子担任万兽之王,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的。(师板贴:狮子)2)我们来见识一下狮子大王的威风,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3)狮子大王下达了什么命令?(屏幕显示文字):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4)用生活中打扫卫生的例子理解“轮流”的意思。5)指导朗读。a指名读;b学生评议;c白鸽姐姐采访一下:你为什么这样读?d读活动物,读出狮王的威风与帝者的风范。e齐读,读出狮大王的威风。3.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板贴:猫头鹰袋鼠小猴子1)第一个上任的是哪位大王?从哪段文字看出来的?齐读这一段。2)白鸽姐姐带大家见见这位神气的大王。(课件展示:猫头鹰上任动态画面)3)他当上万兽之王后是怎样发布命令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猫头鹰大王的神气的?4)指导朗读猫头鹰下达的命令。a生试读;b师范读;c谁能超过白鸽姐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d生赛读;学生评议,这样读有什么好处?e加上动作、表情演读。5)听到这道命令,森林里的臣民同意吗?跟你的同伴们说说你的看法。6)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心里话就是书上写的哪个词?(议论纷纷)把你们议论的话告诉大家吧!7)你们就这样熬了一个星期的夜,眼圈红了,走路都想睡觉了,你们会对猫头鹰大王说些什么呢?我来采访一下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欣赏“桃源”之美,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评“桃源”之情结。
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2.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5.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6.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朗读《桃花源诗》,体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其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与反思(汇总15篇)
- 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模板19篇)
-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大专毕业总结(三篇)
- 最新暴雪冰冻天气应急预案(实用15篇)
- 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300字(实用13篇)
- 最新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预案(优秀13篇)
- 最新国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优秀8篇)
- 最新油罐租赁合同(通用15篇)
- 科室发生火灾的应急预案(优质19篇)
- 最新防火工作方案预案(通用1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