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编写一个详细的总结表,将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的表现按照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写好总结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勤思考和持续行动。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一
1.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虽免一死,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窘迫,没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闷的情况下,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曾两次泛游赤壁,写了两篇文赋,此为前一篇。赋中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3.情感变化线索。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乐到悲,再由悲到乐的变化为线索,可看作三个层次:第一段为第一个层次,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仿佛“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为第二个层次,写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悲观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为第三个层次,是对前一种态度的否定,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主张应采取一种委运自然,尽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4.作者的思想矛盾。
本文虽然设了主客问答,其实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客人的观点,表现了内心悲观的一面,而主人的观点反映了作者思想乐观的一面。客人说的是他内心的烦恼,而主人所说的是对这种烦恼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观点,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5.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写抒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一个优美的意境,使人们置于这种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说理。如“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美,是人们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
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类的幸福,从而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地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6.主客问答。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说出一套,有理有据,显得很雄辩,而主人则后发制人,说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这种主客对话,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妙趣横生。
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方式,设主客问答。其中客人所说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说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说服了客人,客人对主人的议论表示心悦诚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统一。
7.骈散相间。
《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语言骈丽、押韵,用韵时疏时密,却又极尽变化之能事,骈散结合,流畅婉转,用韵自由,疏密相问,极见艺术功力。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二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文档为doc格式。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三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罪贬黄州。哲宗元?年间旧党当政,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年间新党上台,又被贬惠州、儋州。徵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北还,不久逝世。谥“文忠”。
苏轼兼长诗文词书画,为北宋一代文宗。苏文洋恣肆,议论纵横,想象奇特。其诗揭时弊,叹民生、抒胸怀,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苏词冲破男女之情、离别之愁的藩篱,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无不可入词,开豪放派词风。但他的部分文学也流露出他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著有《苏东坡集》。
文体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背景简介。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外放。1079年7月,朝廷中属新党的几个御史,抓拄苏轼所写的诗中讽刺新法的一些诗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拘捕入京,这就是北宋历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因其弟和许多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免死罪。这年12月,苏轼被贬到黄洲,但任团练副使之职,名为朝廷命官,实是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监视。面对如此重大打击,他苦闷难遣,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寻求安慰。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抒发怀抱,依时间顺序,分别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本文与《后赤壁赋》为姐妹篇,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以诗的语言,通过主客问答、水月譬喻,描绘景色,感慨历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消极颓放的一面。文中叙事井然有序,状景时丽如画,抒情豪兴酣畅,议论理趣兼备。通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诗歌内容分析。
此文的外有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所以“月出”起,以“东方既白”(日落)收。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变化。文中主客两人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层。
(一)一段写泛舟江面上生乐。
清风、明月、江水的描写,不但抓住应时之景的鲜明特征,创造宁静安谧的境界,勾出遗世独立之情,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
(二)二、三段记叙泛舟江心,饮酒放歌的情景,因箫声呜咽而生悲。
1、“饮酒乐甚”发而歌(美人喻其理想)。
2、由放歌引出客人倚歌而和的箫声。
用比喻、夸张、想像的手法,极写了萧声强烈的感染力,表达出浓重的凄清情调,借此抒发内心难以掩抑的哀愁,感情基调由乐而悲。
3、客人解释箫声“何为其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苦闷和迷惘。其中“渔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贬谪生活写照。
(三)四段抒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4、苏子对客人的批驳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这段文字是写作者经过一番哲学思考,终于找到解脱苦闷的途径,即用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大自然怀抱中录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苏子说服而转悲为喜。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将喜悦的心情化成了具体的生活画面。(与首段相呼应,但此时的乐,已是在领悟人生意义后的更高层次的愉悦。)。
诗歌主题。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辨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理解。
1、理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艺术特色。
1、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2、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3、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对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五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六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定语后置。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2.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1.何为其然也?
译: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七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知识点归纳:
1、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述,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归纳:
1、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句子;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九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十
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纵一苇之所如(往)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
倚歌而和之(代词,歌)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虽免一死,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窘迫,没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闷的情况下,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曾两次泛游赤壁,写了两篇文赋,此为前一篇。赋中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乐到悲,再由悲到乐的变化为线索,可看作三个层次:第一段为第一个层次,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仿佛“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为第二个层次,写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悲观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为第三个层次,是对前一种态度的否定,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主张应采取一种委运自然,尽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本文虽然设了主客问答,其实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客人的观点,表现了内心悲观的一面,而主人的观点反映了作者思想乐观的一面。客人说的是他内心的烦恼,而主人所说的是对这种烦恼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观点,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写抒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一个优美的意境,使人们置于这种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说理。如“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美,是人们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
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类的幸福,从而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地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说出一套,有理有据,显得很雄辩,而主人则后发制人,说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这种主客对话,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妙趣横生。
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方式,设主客问答。其中客人所说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说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说服了客人,客人对主人的议论表示心悦诚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统一。
《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语言骈丽、押韵,用韵时疏时密,却又极尽变化之能事,骈散结合,流畅婉转,用韵自由,疏密相问,极见艺术功力。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上午还是阴沉的天气,下午竟然放晴了。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觉,不辜负这大好韶光。懒散地翻了翻手边的书,恰好翻到《后赤壁赋》,我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邂逅”。
忽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看着广场上飞扬的红旗,问他的徒弟:“你说,旗,动了吗?”
小和尚看着旗,想了一会儿,答到:“动了。”
老和尚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旗,没有动;是你的心,动了。”
后来学了《赤壁赋》,看到了苏轼那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动与不动,也绝非定论。它更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境界,也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得失观。
禅机,或许只是山水依旧后的淡定。慧根,或许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顿悟。皈依,或许只是红尘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说、说不得,或许只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后赤壁赋》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感觉,但它们却是“道”字的延伸。smtxjs。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虚幻缥缈,难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跹”是怎样的一种逍遥洒脱,我不明白“玄裳缟衣”是怎样的飘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烨然若神”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流韵态。因为道的出现,本身已经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释,与万化合冥”,应该也是一种道的体现吧。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够去阐述“道”的人,却始终是少之又少。
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极为含蓄的手法来叙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无数人穷尽一生,只望触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饴吧。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3.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4.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5.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后赤壁赋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职场励志的读后感(实用16篇)
- 医院消防安全培训方案(大全16篇)
- 最新小学班主任学期安全工作总结(优质10篇)
- 2023年数学教师个人成长总结(优秀8篇)
- 最新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500字(汇总11篇)
- 2023年学校后勤食堂管理工作总结(优质13篇)
- 电信客服人员的年终总结(通用12篇)
- 法务专员年终总结(精选14篇)
- 2023年桥梁施工工作总结报告(大全15篇)
- 教学计划数学(模板1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19下载数 278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11下载数 743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47下载数 381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22下载数 462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43下载数 495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19下载数 756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