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44:41 页码:13
最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实用12篇)
2023-11-09 20:44:41    小编:zdfb

编写报告时,我们可以参考同行的经验和范例,以获得更好的写作参考和借鉴。在撰写报告时,需要注意文档的格式和排版,使其整体呈现出清晰、整齐的形象。这份报告总结了我们团队最近一年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一

为了制定“多样化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方案,并使方案中课题研究有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特随机进行了一次“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自己怎样做的等,从中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是怎样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又是如何组织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以便为方案中的“研究基本设想”提供一些实践性资料。同时,也通过一些数据,引发研究者的思考。

1、这次调查围绕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应该做哪些具体事情,持什么态度、自己又怎样做等,从不同角度,共计命题十二组,每组有3个、4个或5个不等的选项,但都要求被调查者从每组的题目中只选择一项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调查对待学生自主学习态度的有六组,调查教师活动组织情况的'也有六组。

2、本次调查是在一次“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交流会”上进行的,共有100人接受调查(实际94人,随后找乐亭一小的6名教师进行了答卷),其中农村教师6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实小教师39人。

3、调查的结果。

1、第一组题的“必须经常预习”和“有时可以预习”的人数分别为55和41。

2、第“二、五、六”三组题,从表面上看似不同,实质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进行教学活动时,事先(备课)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可以随时调整,赞成这种做法的三组题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74%和64%。

3、第“三、四”两组题,虽然是课上学生的一个“说”和一个“问”,但所反映的同时课上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赞成学生这样的,三组题人数为74人,四题人数为3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4%和32%,两个数据有些矛盾。

4、第“七、八、九”三组题,看似调查的两件事情,实际是调查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怎样去做。七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教师带着”,八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观察、倾听并参与”,九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经常由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教师提出活动结束”,七组题的这项为93人,八组题的这项为95人,九组题的这项为78人,究竟教师应该如何去做,七、八两组题的结果是否有些矛盾。“八、九”两组题的结果还比较令人满意。

5、第“十一、十二”两组题,也是一个意思的两组题,课上如果“重过程又重结论”,必须“讲清要求并示范”,否则,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率,而十一组题选“讲清要求并示范”这个项的人数仅有26人,还有2人为“不讲不示范”,两组题的结果还是有些矛盾。

1、从数据上反映的情况看,好多数据说明被调查的教师,自己心理想的和自己作的有矛盾之处,说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多是从自身出发,关注的多是结论(知识技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还不够。为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放下“包袱”,让学生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2、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和原则,研究如何有的放失的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以便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3、一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教学内容,还是一个教学内容要用几个教学模式,不管是怎样,需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去组织学生去学习,研究如何促进他们的自主、主动、全面、和谐和持续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二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三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国共产党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据20**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四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2

页,当前第。

2

1

2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五

按照县“惜岗位、转作风、尽职责、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如何创建平安乡镇(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到想乡某蹲点调研。从3月1日起至3月30日至,通过走访乡村干部群众、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会议等方法,了解了一些农村治保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如何充分发挥农村治保会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村治保会是群众性治安保卫自治组织,是乡镇党委、政府动员组织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桥梁和纽带,是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当前,农村治保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弱化现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

有的村不设治保主任,治保人员空缺。这样,造成治保会有名无实,日常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发挥作用。

二是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绝大多数治保员没有津贴补助,工作基本上属义务性质。多数村治保会既无工作经费,也没有办公地点,甚至连电筒、纸、笔等最基本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致使治保会工作开展不力,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开展过工作。

工作运行机制缺乏创新,奖惩激励机制落不到实处,工作难以规范。

加强农村治保组织建设在当前“刑事犯罪多发、人民内部矛盾凸现”的形势下有利于夯实执政为民的政治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乡镇(村)基层干部维护农村稳定的政治意识,首先要解决村级干部,特别是村级书记主任对维护农村稳定政治意识不强,对治保工作不重视的问题。要通过培训和法律教育活动,提高群防群治的综治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农村治保工作。

二是进一步明确治保会的任务和职责。各乡镇派出所要协助村治保会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治保人员工作任务和职责,建立奖惩分明、规范有效的治保工作新机制。治保人员要对辖区治安底数清,情况明;履行职责情况要及时、详细、准确记录,建立治保人员工作档案,规范簿册登记。

选任制度,实行治保人员培训上岗制,共同把好治保人员选任素质关。同时,通过多关心,多支持来调动和发挥治保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抓好治保会的分类指导。治保会在村委员会的领导和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乡镇派出所要拟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每年要对治保会主任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个月通报当前治安形势和辖区治安状况,讲解法律知识,传授工作方法,明确下步工作重点,提高治保会干部的业务素质。

五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治保组织的积极性。建议治保工作经费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建立奖励基金,专款专用。同时,建立和完善治保会考核机制,由县综治办和乡镇派出所负责对治保会工作进行考核,根据工作考核结果兑现奖惩,从而充分调动治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六

引导语:下面是一篇农村现状。

调查报告。

范文,希望你可以从中知道农村的基本现状。

1、基本状况。

东海村地处附海中偏东南部,是附海镇中心村,20xx年韩家路、太阳地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30亩。全村总户数1831户,户籍人口4431人,暂住人口7530人下设47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到达6亿元(不包括规模以上企业),农业总收入到达2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到达18400元。

2、基层组织建设。

东海村共有党员112人,根据地域片区及居住人口划分为七个片区支部,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片区支部书记,设立党员中心户,作为片区支部活动发起人及活动点,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志愿活动等,加强党性学习,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及时反映基层党员及群众诉求。在20xx年全民参与“五水共治”集中整治行动中,东海村按照片区开展活动,党员用心参与,带动群众,提升了村河道环境。同时设立了党员爱心互助基金,共募集到捐款51100元,捐助困难党员及表彰村道德模范。

村三套班子干部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状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带给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完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在新建办公楼中设置了便民服务站、远教站点、农家书屋、三北讲堂等场所,方便群众办事和活动。

二是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在村干部的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培养制度、坐班督查、干部包队等制度,使村组干部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3、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东海村两委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个性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用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我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东海村十分重视精神礼貌建设,结合礼貌村建立、文化礼堂建设、礼貌家庭评比等活动,经常开展礼貌卫生建立活动、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建设,利用村级各种会议开展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教育,弘扬新人新事,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尤其是文化礼堂建设成功后,举行了各类培训讲座、大型文艺活动等,丰富群众日常生活,改善了村里的精神文化面貌。结合建立安全示范村,开展让平安走进千家万户活动,我村近年来无重大事故,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民兵工作、征兵工作、妇女工作都较好地完成。

4、信访工作成效。

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村两委一向对本村的信访稳定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东海村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造成部分群众上访现象,村班子成员经过仔细排查核对,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解决各上访户的合理诉求,对不合理的重复上访状况进行劝导,信访工作成效显现。

全村综合治理工作也稳步开展。村两委干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经常深入组户,用心帮忙广大群众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可能引起上访的不良因素,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村子和谐稳定。

第一产业方面,东海村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18400元。经过调查,全村共有耕地2830亩。除了部分农产品农户自产自销外,全村农业主要以种植丝瓜络及花木为主,丝瓜络有种植简单、种植周期短、资金回本快等优点,对农民收入有帮忙。但丝瓜络对环境有必须程度的破坏,造成河道污染,201x年以来透过引导农户转种其它作物、补贴拆除丝瓜棚农户等方式拆除了部分污染严重的种植区域,调整农业产业格局。花木种植已经构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和规模,经济效益较高。

第二产业方面,东海村以家庭工坊为主,主要生产饮水机、取暖器等小家电,20xx年全村工业总产值到达5亿元(不包括规模以上企业),是东海村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自经济危机以来,受到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冲击,订单减少,小作坊遭遇倒闭潮,透过企业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型,东海村的工业发展正在走出阵痛期。

从我村的整体经济收入和来源看,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单一,小农分散型经济占比较大,与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很大差距;工业产业发展缺乏方向性;村群众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发展不足,需要大力发展村群众经济。

针对目前东海村的总体状况,我认为在以后一段时光从以下几方面去工作:

(一)充分发挥年轻干部作用,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经过20xx年换届工作,村两委补充了多名有干劲、活力足的年轻干部,构成了以老干部领导、年轻干部为主力的更加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干部队伍。我认为接下来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年轻干部的优势,让年轻干部逐渐挑大梁、做实事,使年轻干部成为东海村发展的主要动力,紧跟时代潮流,为建设新农村而努力。

(二)定期集中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会议,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推荐和意见;定期集中召开全村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会议,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对本村建设发展的推荐,让广大群众用心参与本村的建设与发展。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党员群众参与本村建设发展的自觉性、用心性,切实转变广大群众原有落后的思想观念。

(三)依托中心村优势,大力发展村群众经济。经济发展了,村里才能给老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为老百姓带给更好的社会福利。东海村作为中心村,拥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大村群众资产开发力度,增加村群众收入,为老百姓谋福利。

这是我到村任职以来,透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自我日常工作时的所闻所见,所掌握的一些状况,完成的调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新的东海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东海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三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状况的的发展道路。作为东海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为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与东海村的干部群众一齐,掀开完美明天的新篇章。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七

例如:茶陵某所农村中学在20xx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只有六个班。在20xx年秋季报到五个班。今秋入学减到四个班,人数上有很大下滑。不仅低年级生源滑坡,对于初二、初三学生也出现中途缀学或转学的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1)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人口降低,该年龄段的学生基数低。(2)随着农村打工热的急剧加温,许多家长考虑家庭生活经济状况由子女的将来定位,早早将子女推入打工热潮或学艺行业中。(3)农村因打工经济的推动加速了发展的脚步,富裕的家庭越来越多, 许多家长带上了子女上外地求学或送孩子上教学质量高级点的学校。(4)因农村中学在近几年中考成绩不甚理想,重点中学升学率大幅降低,导致许多学生迁至交通便利的县城中学。

茶陵某些中学比较大的开支在于学校基建、日常办公、教师奖励补贴、学生生活常备。这两年,这些学校常常资不抵债,亏空甚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停滞不前,办公费用拖欠现象严重,教师奖励迟迟不能兑现且数额偏小,学生生活条件差。

主要原因在于:(1)国家将在校学生的学杂费的标准定的`很低,虽给学生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但对于学校来说经费上主要收入也相应减少,教师工资由财政直发,使得资金没有到学校,资金流动也给学校的经营造成影响。(2)生源的降低也大大的降低了学校的收入,学校承包给私人的几家小卖部经营滑坡从而上交给学校的利润也相应降低。(3)校方的经营管理不善也是造成学校经费紧张的重要因素,据群众反映,校方的个别领导不以学校发展为大计,坐待时日流逝,错过许多发展机遇,碌碌无为、自私保守,使得学校没有往昔的生机勃勃之景象。

还是以那所学校为例,该所中学每年中考升高中率逐年下滑,03年有56%,04年只有47%,重点中学升学率人数04年度加上指标后只有6人,在每次与县城中学的教学比赛中,该中学总是略显下风。

原因分析:

(1)因学校各方面综合因素,生源质量总体下滑,据查,04年向该乡小考的前20名学生大部分去了县城的中学,优考生生源不足。

(2)师资力量整体滑坡:因学校经营不景气等学校因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选择另择良巢,如今留下的老师或年高事繁或年小稚嫩,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整体看来,该所中学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与学校的低迷不同的是,打工回来的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视,舍得花钱与精力。可见,这正是该中学重振旗鼓的大好机会,我们建议:

(1)重视初一、初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工作,这是全校教师的工作重点,集中集体智慧和人力物力打好初三年级中考一役,尤其是初三年级实验班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重点中学的升学人数与升学率将是决定学校是否回有转机的一个重要参数。

(2)形成对学校生活、工作各方面经费的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大计,开发宽、大、细的学校商业,自主的掌控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3)给予教师更宽和和优厚的待遇条件,招凰引凤,吸引优秀人才,加大从严的抓好教师工作评比,优奖劣批,整合师资,重振学风校风与教风。

(4)更好的定位自己,重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发挥文化主导作用,推动当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们相信,只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开拓思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当地人民的努力,该中学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接一个崭新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未来。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八

引导语:农村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呢,下面是一篇农村社会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应该能告诉你答案。

通过调查,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查,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查团虽然结束了在调查活动,但为了保证调查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查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查,为此次调查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19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查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查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九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大学生个人 简历网(http:///提供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大学生个人 简历网(http:///提供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十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主要以给孩子们上课的方式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杨公庙乡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和调研活动,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参与支教了解了当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不完善,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也兼顾调查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一)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对杨公庙乡小学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小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也有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第一次被人称呼为老师,总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支教组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备课,讲课也是投入最大的热情,嗓子喊哑了,就喝口水润润,接着讲,满脸满身的粉笔灰也都顾不上擦一下。几天下来我们很多同学都有点吃不消。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很大的改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学生食宿有保障,但在教室教具给配方面还要更重视,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既有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也有出软件上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小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期间,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上的几堂课让我感受深刻。

这里的学生特别乖,上课的纪律好得几乎无可挑剔。他们特别腼腆,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上台来朗诵也要老师在下面推荐才肯。在齐读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姿势端正,态度极其认真。但同时我也发现学生们的朗读存在严重的问题——唱读,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这样的现状非常不乐观,也让我非常担忧。另外我也发现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还很低,很多同学的平翘舌不分,这就和当地的语言环境、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是要多说才流利,但在那里同学们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里都是说家乡话,久而久之他们的普通话也变得不伦不类。

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注重学生精神方面的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支教的日子里,那些孩子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我们爱那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一样。虽然他们叫我们老师,但我知道,他们早就把我们当成了哥哥姐姐,并且他们爱我们更多。他们是用那么纯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我们的喜爱,在我们要走的那天,他们煮了鸡蛋,带了家里最好的东西来为我们送行,这份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对么的让人感动。。在我们活动结束临走之前,孩子们给我们写的纸条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片一片落在心底,在里面融化。告别会上,当我站在那方站了十天的讲台上,面对那么多稚嫩而又熟悉的脸,和同伴一起唱起周华健的朋友时,心里涌起一阵感伤,真的结束了吗?我由于害怕抑制不住情感会突然哭出来,对孩子们说临别赠言时不自觉地加快了语速,一口气说完就跑出了教室,还好,我没有给他们留下一张悲伤的脸。

我对一个好惹事又不好好学习的男孩子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我会的,我要想老师你们一样考上大学!”我突然很感动,因为我知道我们这次没有白来。我们走的那天,孩子们早早等在马路边上,个个哭红了眼睛,我们是带着他们深深的祝福与满心的沉重踏上了归途。

别了,可爱的孩子;别了,淳朴的乡村……。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十一

xxxx

1、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促进农村土地科学、合理利用,探索农村土地利用新模式。

2、通过深入、全面地调查,掌握农村土地利用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3、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农民、部分政府人员、学生。

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资料。

20xx.8.15―20xx.8.20

部分乡村土地利用现状,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及农民对城市化的看法,并对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知识水平。我们做了两个调查问卷,各向对象提出了10个问题。(见附1、2)

通过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在发放了一百多份调查问卷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结果:目前,xx省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为两种情况:

1、平原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2、山区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一)平原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平原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土地撂荒现象存在但比较少,而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如:挖农田里的土卖给砖窑厂,农房规划不合理,以及乱占耕地现象。从调查报告中分析得到,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原地区土地开阔,便于集约化耕种,机械化水平较高。

2、国家目前实行的种粮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3、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但季节性外出务工较多。

4、城市化不断推进使大量农田被侵占。

5、部分地区的村民委员会并没有实施可行性的便民、利民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农民的收入不仅仅局限于对土地的'利用,还来自于经商、外出务工、养殖等其他方式。

(二)山区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山区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但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多元化,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如毁林造地,农村宅基地利用粗放,浪费、闲置现象严重,农村办的工厂用地较为浪费等。从调查报告中分析得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山区地区地形起伏大,不利于集约化耕种。

2、山区耕地面积少,建筑用地规划不合理。

3、山区坡度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较贫瘠,产量不高。

4、废弃的房屋得不到及时的拆除,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土地的闲置。

通过此次调查我切实了解到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感受到了农村发展的滞后,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觉得自己身负着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使命。此次的经历加上我个人的薄见,我认为农村的发展,土地是根本和关键,是农民增收的一大优势。但基于目前我们的不合理利用方式,土地并没有使大部分农民走向富裕,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改变当前单一的种植模式,发展多种经营。

2、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政策、财政支持。

3、改变当前粗放的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如:“科技下乡”等。

5、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篇十二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自几年前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xx年间,还是有很多儿童未上小学,小学阶段失学,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及初中阶段失学的人,这么多人的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处在低文化层,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镜子。

(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三)农村教育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政府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

(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之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样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工作做准备,参加假期的乡村支教活动,把我们学习书本的知识投身于实践中。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而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萌发了我们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