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人体健康和心理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的修正,保持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和工作的总结之道。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说)黄河入海流。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苏永娟古诗《登鹳雀楼》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要带学生去哪里?
《登鹳雀楼》这课,我主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认识并规范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尤其是“雀”字;理解“依”“入海流”的意思,使学生容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2、怎样证明自己带着学生到了那里?(1)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于生字的教学,我在课堂上检查了学生能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如果孩子能在《硬笔习字册》上规范书写,那么本条的目标基本达成。
(3)关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通过朗读古诗,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有三个孩子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千里目”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穷”是什么意思?我应该在教学完整首诗以后,再将这几个孩子喊起来,问问他们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并让他们说一说。我想:通过这样的反馈,我就能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我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
3、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到达那里?
(1)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将课文读给同桌听,并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
值得反思的是,朗读也应该层层递进,所以在刚接触文章时,我应该找一些在朗读上比较薄弱的孩子,这样最后再有感情朗读时,才能看出孩子在这节课上的提升。如果刚开始就是朗读好的孩子,那么课堂朗读的起点就太高了。
(2)在学生读课文中,我就已经将孩子读得不准的字拿出来让孩子认读,学完课文后,我将书后8个生字出示出来,让学生开火车读。写字时,我采取了自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如何记忆生字的,然后将一些难写的生字如“雀”“依”进行范写,接着让孩子练写,最后反馈。但是,我发现,自己在写字指导这一块还不够到位。
(3)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会不断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力求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在低年级儿童识字写字过程中,引导他们寻找方法识记和规范书写,会使他们对易出错对象印象更深,乃至永远不能忘记。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我在教学“入”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说:“这个‘入’字有两个同胞兄弟‘八’和‘人’,因为模样长得很像,我以前教过的好多同学都不能把它们分清楚,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方法把它记住?”学生听到这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后,便积极思考,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1:“入”字是撇低捺高连一起,“八”字是撇低捺高永分离,“人”字是撇哥哥拉着捺弟弟。
生2:我能用手做动作来区分。左手表示撇,右手表示捺,左手手指顶着右手心就是“入”,右手手指顶着左手心就是“人”,两只手分开手指相对斜在空中就是“八”。
这时我说:“我们边读顺口溜,边做手势表演记住“入”字,这不更好吗?”在我的提议下,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会了“入”字。
同学们练习写“楼”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把“楼”右下面的“女”写成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 ”,然后指着“ ”说:“这个女子真奇怪,总把屁股翘老高,别人胳膊长在肩膀上,她的却长在屁股上”。顿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那些没写规范的学生边笑边拿起笔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本文转载自。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齐读诗题,登——鹳雀楼。(读出节奏)。
1、师范读,学生指着字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
2、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除了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以外,能用上拼读拼音认字就更好了。比如,里)。
3、反馈:你刚才通过拼读识字认识了哪个生字宝宝?
3、优生范读(正音,拼读正音)。
4、读诗读得好,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来。师配乐范读(老师读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注意节奏和停顿)。
5、生练读。
5、师生合作读。
6、声音低高读。
7、生齐读(配乐)。
1、老师教读(黄河、千里、一层楼、目、更、入)。
2、齐读生字(带拼音)。
3、生组词(入、千、里、目)。
4、打乱顺序抽读生字或开火车。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5、当年,王之涣也和我们一样,登上了鹳雀楼,看着眼前的美景,他不由地吟出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诗歌中把刚才学过的生字读准,读出节奏。
2、王之涣也登上了鹳雀楼的顶端,他看到了什么呢?
指导读诗,齐背。
1、观察入和人的区别,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一个,检查后再写一个,
2、观察目和日的区别,目组词。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一个,检查后再写一个。
3、展示评价。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的文人们总是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登高望远,吟诗作对。我国有四大名楼,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鹳雀楼,还有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在这些名胜古迹,都留下了古代文人不朽的诗作。希望感兴趣的孩子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能用拼读的方式自己学会这些诗作就更棒了!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学生:
(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2)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下课。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下课。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目标预设:
1、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古诗热身。
学校每周一诗《四时田园杂兴》,班级每天一诗《忆江南》。
二、导入生字学习“雀”、“楼”
1、考一考出示象形字山、目、隹。
2、以前学过的含有“隹”部的字有:“鹰”“雁”今天也要学一个含有“隹”部的字“雀”,你怎么记住这个字?伸出右手,眼观前方,和老师一起书写“雀”,讲解写字要诀:上面短竖在竖中线上,小字头的钩要省去,隹的撇要舒展,中间的四横间距均匀,最后一横稍长谁能给“雀”找好朋友?板书“鹳”,这是一种鸟,生活在水边,像仙鹤一样非常美丽,中国山西省永济有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4、打开课本,将“雀”和“楼”两个字描红。
二、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你知道鹳雀楼因为哪位诗人的什么诗更加出名吗?板书:登,你知道“登”是什么意思吗?(登上),齐读课题。
2、你知道王之涣吗?简单介绍王之涣。
4、古诗要读出节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停顿符读古诗。
5、不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听老师配乐朗读古诗。
6、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别着急,理解诗的意思后你会读得更好。
看黄河图片,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出示:波涛汹涌奔腾不息。
谁能把第二句的意思说一说:()的黄河向东流去,最终流向()。
9、想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必须(齐读后两句)。
8、填空后齐诵古诗。
三、小结。
1、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2、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板书设计:
(简笔画)依欲。
本次教学活动中我由生字导入古诗的学习,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注重生字的教学。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简笔画和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给他们看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楼依尽人欲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1、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
景(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3.学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
4指名吟诵,相机让学生介绍刚才自己学习的方法。
5.齐读全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小朋友读得真好,那诗人登上鹳雀楼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进入“朗读”里读读诗,看看图,试着自己说说,不懂的就去请教“小青蛙博士”,如果还有不懂的就举手问老师。
2.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为学生提供了古诗中难词的意思,二向学生展现了前两行诗句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3.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了吗?先别急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进入“小小画室”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用画面展示出来,待会儿还要请你来介绍介绍呢!
4.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拼图,师巡视。
5.展示一位学生的拼图,师生共同评议,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8.学生交流。
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10.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2.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的介入,将繁琐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简单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优质15篇)
- 审计工作总结标题(模板20篇)
- 集资房买卖合同怎样写(精选11篇)
- 最新冬至幼儿园教案反思(优质17篇)
- 登鹳雀楼教案反思(通用15篇)
- 2023年食堂会计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9篇)
- 分居协议书免费(模板20篇)
- 软件服务合同审查要点(8篇)
- 最新医学院护士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5篇)
- 歌颂女性的演讲稿(汇总19篇)
- 申请报告范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