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7:22:50 页码:10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精选9篇)
2023-11-12 07:22:50    小编:zdfb

生活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和应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下是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一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则材料前部分由一组排比句组成,从三个方面列举“烟火气”的表现和意义:“家人团坐”、“国泰民丰”、“温情祥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家爱国的精神血脉,传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精神理念,同时也展现出国家富强的精神面貌。同时“需要珍惜和守护,奉献和担当”,也激发考生思考应该如何通过努力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指导。

后部分有一个总结句——“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即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国,守护“寻常”也是一种伟大。寻常生活即市井百态,中国的广大土地上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千千万万种风景就是真实的中国,“就是最美的风景”。而“最美”一词,将俗和雅相融,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智慧,把国与家与个人紧密相连。最后的观点句对于如今我们创造和谐自然社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材料,结合自身写作,写作任务明确。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二

可供选择的论述角度: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这其中若从学习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角度入手,比如学习方法古人论述已尽,教人专心、勤奋、坚持不懈等等,写来容易陷入机械的说教。学习的目的和价值是个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角度,可以此为重点切入,或结合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去成篇,对比古今阐明当代我们学习的目的或价值是什么,引述材料也较为容易,可以反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黄金屋、千钟粟”这种把读书入仕当作人生最高追求的功利目的。也可以类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为强国而学习”等,扣紧时代的脉搏,议论写作。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三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的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四

这次春季高考作文题仍属于话题作文类,而且显然借鉴了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出题思路,考生不会感到很陌生,因而自然有心理和情绪的可接受性,这就避免了有些考生可能临考时产生的紧张感甚至突发暂时“脑空白”而影响应有水平的发挥。

出题是高屋建瓴又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市场竞争剧烈,倡导人文关怀的今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烦恼”,都需要“增加勇气和自信心”,甚至希望自己“变得富有创造力”。即以高考而言,有的考生是胸有成竹跃跃欲试,把高考当作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时刻,而多数考生可能有因来自方方面面的“逼压”而生出种种“烦恼”,真想得到“忘忧草”啊,因而即使从这些“烦恼”的自身事件和感受出发也可以成文的。何况,作文的要求事实上提倡“自由发挥”,最好展开想像的翅膀,提炼出有创意的故事,或者新奇的幻想,或者独特的议论。

不管写什么,最要紧的是作文必须体现出“增加勇气和自信心”,这是作文的灵魂,乃一篇之警策,如果“烦恼”满篇,渴求“忘忧草”忘掉烦恼,“勇气和自信心”无增加的因果可见,那就陷入了消极,甚至变成诉说“烦恼”的无奈就不可取了。

如果肯定“忘忧草”,即可以从实际的“新药”去想像构思,写出忘忧之后的效果,或者社会需要忘忧去立论;当然还可以深入开掘,“新药”其实是“心药”,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也就是倡导自我的,或者相互的,或者求医的心理疏导,甚至幻想出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或者去举起“忘忧草”之剑去拯救“烦恼国”,或者像寓言故事《贪泉》、《疯泉》那样,讽刺一番也未尝不可。

如果否定“忘忧草”,则可以肯定现代社会充满矛盾,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可能没有烦恼,有烦恼即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发展、提高和进步。由此可以派生出多少故事,多少科学的方法,多少可以议论的人和事。这里面可以写伟人的故事,也可以编凡人的故事,可以写知识小品,也可以写卡夫卡式的“变形”小说,议论则更可以发挥迎烦恼、抗烦恼、解烦恼的独特见解,以至于可以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现代忧患意识,更显出现代青年的抱负和责任感了。(特级教师陆继椿)。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解码】本题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凸现学科特色。语文题要姓“语”,作文材料避开容易押题的政治热点、社会热点,以“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提升”为焦点,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本身,学科特色鲜明,思辨核心回归语文本位。二是彰显母语地位。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而现实堪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很多人不重视语文学习,读不好文章,写不好汉字。材料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指出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三是紧扣学生生活。要关注生活,表现生活。对学生来说,“生活”可以是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比较而言,学习生活是离他们最近也最有感受的生活。“语文学习”生活的命题非常接地气,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四是考查思辩能力。高考作文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亦然。材料中提出三条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每条途径各有哪些优劣?比较看哪种途径最为有效?如何辩证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辩证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五是突出“以人为本”。写作要“眼中有事、心中有人”,这个“人”既指写作对象,也指写作者,有时二者合一。要“我手写我心”,以“我”为主体,写出真情实感,即使是写他人也应融入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命题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谈看法和理由,以写作者的感受为本,不能写以第三人称为主角的文章。总体看,本题不只考查学生的分析力和表达力,更是对语文学习认识和体验的考查。“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种途径依次着力于“理解”、“积累”和“运用”,有逐层推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人的角度看,“课堂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师主导,“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侧重于学生主体。很明显,后两者学生最有体会,也容易写好。如果选“课堂有效教学”写作,就不能只从教师“教学”方面写,而应转换为写在教师“有效教学”引导下自己“有效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本题的关键在“比较”二字,写作者必须在适当的比较中阐述自己的看法,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本题设题精巧,材料有思想、有底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即“爱国”、“敬业”:重视语文学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这就是“爱国”的表现;作为学生,“业”即“学业”,喜爱语文学习,勤于语文学习,努力提升语文素养,这就是“敬业”的体现。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弘扬传统精神文化,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日趋重要而迫切。命题寄予着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用意深邃。写作时,要立意高远,表现出应有的文化自觉意识,体现“爱国”、“敬业”的价值追求。

【审题误区】简单类比,仿审失误。本题与20xx年海南卷作文题很相似,材料中都设置了三个特定对象,要求写出对三者的思考和看法。20xx年列出三位“当代风采人物”,明确提示:“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表明审题立意必须“三选一”。如果将本题与之简单类比,模仿审题,就容易得出只能“三选一”的立意局限。事实上,本题与之“似而不同”,虽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的要求,但没有“三选一”的限制。在辩证分析三者在语文素养提升方面利与弊的基础上,可选一、选二或选三写作。扣词不准,偏离指向。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最常用的方法是找关键词。在很多同学眼里,材料中“语文学习”、“语文素养”、“软实力”、“文化自信”似乎都是关键词。于是据此立意,论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素养的内涵”、“如何提高软实力”、“怎样培养文化自信”等等,就偏离了本题的写作指向。材料开头指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审题立意的重点。如果审题时顾头不顾尾,就必然偏题。很明显,“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才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点。随意生发,拟题不当。审好题,立好意,还需拟好标题。标题是“文眼”,是“窗口”,也是写作的方向。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直接决定作文的质量。有的同学随意生发,拟题或偏或宽或模糊。如《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我的知心伴侣》、《语文学习之花》、《语文素养的奥秘》、《我的语文素养梦》等等,看似不错,其实容易写偏。如果是写议论文,拟题要紧扣观点,开口要小,简明醒目,如《在实践中学好语文》、《阅读让语文学习“腾飞”》、《“三”升语文素养》等等。如果是写记叙文,拟题要扣关键词,巧用修辞,生动简明,如《我的语文素养提升“宝典”》、《行走在语文学习的大路上》、《“醉”爱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与小明谈语文素养提升之道》等等。缺乏比较,单向论述。有的同学审题马虎,忽略“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的写作要求。“途径”不论是选一、选二还是选三,都只是对所选途径的单向分析,既没有对所选途径本身利与弊的比较分析,也没有三条途径相互间的比较辨析。如以“课外大量阅读”为立意写作,一方面应通过巧妙的表达,将其与另两种途径作点灵活的比较;另一方面在着力写“阅读”主体时,既要写出其在思想启迪、文化传承、语言积累、思维训练等方面对自己的有利影响,也要适当分析课外阅读在自由性、随意性中所包含的不利影响。这样,辩证引导大家既热爱课外阅读,又恰当安排,注意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六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第一种: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一如既往地重思辨,又充满哲理气息。缺了思辩,哲理便会空洞,没有哲理气息;思辨往往又会面目可憎。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今年的作文题有一定审题难度,有嚼劲儿但又不至于咬不动。关键短语是:喜欢发问、看重结论。

核心问题是:你觉得小时喜欢发问长大后重结论这一现象,是否正常?不管选择写是否正常,都要说明理由。难度就体现在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一种转变,原因和利弊其实围绕的核心是“转变”,而不是单独的“喜欢发问”或者“看重结论”。

作文题不直露、有余地才能有韵味儿。直露,就容易喊口号,缺了语文味儿,没有美感。没有余地,考生就往往以华美的词藻加上泛滥的材料表达题目早已说尽的道理。

这个作文题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谈谈你的认识”也是非常友善的引导语,没有强行规定方向。这就意味着有余地。它关联的是人的成长,与教育问题、与社会的功利浮躁之风都有关系,可扩展性很强。

而且写的又是人生哲理相关内容,对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友善的题目,人人有话可说。人人都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就可能写出韵味儿。

第二种: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依然不负期待,延续着“思辨、大气”的一贯特点,力图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谈。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个表述就很“接地气”,有较强的现实关切。大多数同学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形成情境意识,往往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炼出看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确实每个同学都能够有话可说!

这个题目也给与了同学们充分的思辨讨论的空间。“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隐藏在这发问背后的是好奇心、是探索欲、是质疑精神。这些品质当然意义重大。而结论是对人和事的最终论断,“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往往会使这些宝贵的品质蒙尘,这的确是值得担忧的。然而,我们也需要理性地认识到,这种对结论的看重,其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逻辑,也有着发问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

最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也是“立德树人”的一个环节。高三同学们即将迈向更为广阔的成人世界,以怎样的态度和这个世界共处,是他们必然需要经历的人生考题。而今年的作文题,让同学们在写作的同时,也实现了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锻塑!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七

2023年北京高考大作文仍为“二选一”考:“续航”和“亮相”

今天上午,北京高考语文科目即将正式落下帷幕。备受关注的作文题考什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个考点了解到,今年高考大作文仍为“二选一”。其中一题大意为“亮相”,以此写一篇记叙文。另外一题大意为“续航”,以此写一篇议论文。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八

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个话题方向,可多角度立意。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把选题具体化。比如可以叙述自己在线学习的经历,谈谈网络带来的便捷,可以叙述在线模式的或“趣”或“尬”的生活对人们正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可以探讨在线让人们的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进而表达对“在线“映照出自己对生活、人生及生命的思考与认识等等。同时,“有细节描写”是记叙文表达的必须,不能忽视。

2022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一、仔细了解分类投档规则。

分类投档录取标准不一,像本科提前批次、高职高专提前批文理类、地方专项计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民族班、中外合作办学等,考生应充分利用分类投档原则,统筹规划,实现个性化的升学愿望。

高考生在填报分类投档计划时一定要非常准确地填报专业志愿以表达个人升学意愿,不填、错填、漏填、专业志愿排序不当,都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投档录取。如果考生家庭情况不够好,就不要填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或其他高收费专业。

二、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简章》。

当高考生对某所高校有了兴趣,准备填报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该校《招生简章》,了解学校的相关要求。比如,有些高校的部分专业会明确要求报考人员身体条件、性别、单科成绩等达到一定标准。

因为投档是按照考生的志愿填报顺序和高考成绩依次进行的,只要考生投档排序成绩达到填报学校的投档线,档案就会被投递到该校。学校再对考生档案进行审阅,如不符合录取条件,就会被退档。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一定要对照高校招生标准认真看一下,倘若自己的某些方面不达标,就没必要去填报,省得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冲”、“稳”、“保”要合理组合。

填报高考志愿之前预估学校调档线,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直接关系到“冲”、“稳”、“保”的合理组合。

各省招生考试院一般都会在考生填报志愿前向社会公布各类考生的一分一档成绩统计表,以及往年各批次院校投档线和录取情况。考生根据自己高考成绩在全省的排位,选择填报院校。在进行“冲”、“稳”、“保”组合时,不要全部填报同一层次院校,尽量保证所填院校之间有些梯度,可选择两三所院校在前面冲一冲;选择两三所院校在中间稳一稳;选择两三所录取概率大的院校保底。

四、填满所有院校志愿,争取最大录取机会。

考生应该将平行志愿填满,少填一个志愿就少一次投档机会。后续批次的志愿填报,考生也应重视起来,除非实在不愿意,否则尽量把填好、填全,避免落选。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部分考生,因为达到了一本线,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一本院校志愿,不参加后面的志愿填报,导致档案没有投递出去,于是不得不选择复读。

如果考生没有下很大的决心一定要上某所大学或某几所大学,就中规中矩地把所有志愿填满,特别是那些高考分数过线不多的考生,一定要给自己留后路。举个简单的例子,高考成绩过一本线只有十分左右,就不能只填报一本院校志愿,要填报二本院校志愿,且把重点精力放在二本院校的选择上,毕竟这样的分数,即便上了一本院校,也很难被好专业录取。

五、注意志愿填报顺序。

平行志愿可以减轻考生的报考风险,但不代表每个志愿都被“平等对待”。计算机会按照志愿填报院校排序的先后进行检索和投档,在考生的分数超过了多个填报院校的情况下,排在前面的那所院校将会拿到考生档案。也就是讲,考生一定要将自己想上的大学放在前面。对于分类投档专业的院校,还要注意专业志愿顺序,考生应该将最想读的专业放在靠前位置。

六、合理进行专业搭配。

考生在选报专业时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或“未来专业”,每年高考,热门专业基本上都会“爆棚”,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实力就罢了,如果觉得实力不够顶尖,就要给自己“留后路”。建议对同一所院校的六个专业进行合理搭配,拉开差距。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他们需要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做权衡和妥协,如果首选学校,对专业的要求就应适当降低;如果首选专业,对学校的要求就应适当降低。对学校和专业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极少数实力一流的高考生能做到。

高考语文作文题解析篇九

曾参与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告诉记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评论”,二是“他人”,但是要写好还是有难度。看近几年的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目,一个特点是“论”的色彩比较强。”杨扬认为考题也体现了近年来上海语文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发表意见。

不过杨扬认为,如能给考生多一些选择更好。“个人觉得应该出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有的学生本身对‘评价’一事不感兴趣,就会有些为难。如果是我们高校出题,一般会出两个题目,让考生有选择余地。”

上海市中国中学的语文老师、书评人陈嫣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首先是材料贴合生活,随着网络,特别是社交软件的兴起,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多少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晒照片,谈旅行,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要不要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其次,这个题目虽然“接地气”,但切入点和提升力却仍是有的,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此外上海这题其实出得很海派,什么是海派呢?就是尊重世俗生活,尊重个体的存在和人的矛盾,这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琐碎,其实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深刻。”

陈嫣婧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题目:“我们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如果很积极地评价,会不会有左右他人生活的嫌疑?然而如果一味地保持沉默,又会不会将自己孤立到公共生活之外?其次,要怎么评价?如果只是一味地给朋友圈里的朋友们点赞,那么这算不算评价,这种评价有意义吗?反过来,如果你到处吐槽甚至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随意指摘,那么从个人角度看,这是一个修养缺失的问题;从群体角度出发,这是对他者私人生活空间的强行侵犯,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尺度,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尺度,能使人在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这本身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而从更本质的层面上看,任何评价其实都是基于价值观的。去评价他人生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价值观的碰撞和交锋。你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试图接受他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当这种交锋结束,个体又回归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头时,价值观的碰撞仍然将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意义、发生作用呢?且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碰撞的结果是正面意义较大还是负面意义较大?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笼统地说,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究竟该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的问题,虽然现在社交方式多样化了,但就像千百年来中国人爱唠嗑、爱家长里短一样,评价他人生活最终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探讨价值却一直都在,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的问题。”

从写作技巧上看,陈嫣婧提出:“抓住一个角度,辩证地看待,如能进一步讨论出这个问题本身的两难性、矛盾性,甚而认识到这是一个关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永恒命题,这就能写出水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