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3:47:47 页码:14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汇总19篇)
2023-11-13 13:47:47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教师可以在编写教案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思考,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规划。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和启示。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

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按abab的形式进行排序。(重点)。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圆形小卡片人手一套。

2、ppt。

活动过程:

一、春游——感知物体的abab排列规律。

1、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到了,大家都去春游啦。

2、点击ppt。小朋友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有些什么?

3、树是怎么排队的?

4、花是怎么排队的?

5、出示ppt2。啊呀,前面有条河,但是小石桥坏了。我们一起来修吧!

这些石头是什么图形?他们是怎么排队的?;接下去是什么形状的石头?

二、修小路——运用abab规律进行排序。

1、情境:路遇小兔,伤心的小兔说回家的路坏了,我们一起来帮小兔修路吧。

2、小兔诉说路的规律: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

3、教师演示。

4、幼儿操作练习。

5、师幼共同检验。

6、小兔送礼物,送给每位宝宝一个图形。

延伸活动:

回家——尝试运用abcabc规律排序。

1、哎呀,我们回家的路也坏了,怎么办?

2、看看我们有几种图形?三种图形怎么排?

3、师幼合作修路。

课后反思:

亮点:

1、整个活动的四个环节比较清晰: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并用喊图形宝宝来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二环节看一看小路,第一次用两种图形让幼儿发现规律,在第二次加入一种图形,让幼儿有一个逐步理解的过程,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形的规则,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来了解铺小路的规律;第三个环节选一选小路,通过帮小猫选择小路吃到小鱼来进一步理解活动中按规律排列的方式;第四个环节铺一铺小路,提高幼儿排列规则的认识,并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2、整个活动能关注到个别幼儿,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并适时进行鼓励,让幼儿获得了成功感。

3、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看得出来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高,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

不足:

1、数学活动中的语言要比较规范性,而在本次活动中的语言比较随意,不够精炼,不够规范。

2、幼儿的操作纸的设计有些问题,可以把这条路画得再长一些,让幼儿能多排一些,教师的示范图标应该是设计在纸上而不是贴在桌面上,这样有些幼儿会忽略,从而没有根据规律进行铺路。

3、在评价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多余或者说是无效的,因为全都贴在一起很难检查出来谁没有按照规律进行排序。应该可以把图标放在上面,然后请一组的幼儿贴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检查出来谁没有排对。

收获:

这次虽然是组级的'公开课,但是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对于数学活动,我会越上越好。同时也感谢小班组的老师们,给了我这么多有益的建议,相信有了这些建议,在我今后的道路上会有更大的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手口一致点数1—5,说出总数。

2)尝试按数取物,感受数与量的关系。

3)体验与同伴共同参与游戏的愉快情绪。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红、绿、黄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宝贝(糖宝宝)。

1)今天糖宝宝来和小朋友做游戏,它们都躲起来啦,大家去找找吧。

2)提醒幼儿要仔细地寻找,听到信号回到座位边。

二、集中数数:

1)你们找到了什么?让糖宝宝排排队,数一数有几颗?

2)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你有几颗糖宝宝?

幼儿介绍,教师展示教具,集体数数验证,要求能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

3)区别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幼儿听信号按数取物,感受5以内数与量的关系,要求听清楚老师的信号。

三、请幼儿品尝糖果,给于成功的鼓励。

四、游戏:

糖宝宝找朋友要求唱完〈找朋友〉的歌曲后,糖宝宝按老师的信号找到相应的朋友并拥抱在一起。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自然物首尾相连的方法测量长度,理解用不同长度的自然物测量,数据不同但结果相同。

2、在听赏故事中引发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材料准备:ppt课件、木夹子、吸管等。

活动过程:

小结:测量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长。

二、根据故事,尝试工具测量(价值分析:梳理测量要点)。

(一)、提问:许多相同的夹子,怎么量?(价值分析:通过操作,尝试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

小结:很多夹子用一个接一个的方法可以测量出蛇的身长。

(二)、提问:一根吸管,怎么量?(价值分析:通过探索,尝试用做记号的方法测量)。

小结:一根吸管用做记号的方法可以测量出蛇的身长。

(三)、提问:没有材料,怎么量?(价值分析:通过交流,了解身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小结:没有材料时用自己的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能测量。

(四)、提问:同样是蛇,量出的`长度为什么不同?(价值分析:通过比较,理解用不同的测量物测量,结果不同)。

小结:不同长度的材料测量,数据不同但长度相同。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

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二、教授新知。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2×1=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想一想:3×1=3×2=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2×4=8,3×4=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4×2=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教学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找朋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本堂课中创设了一个探索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围绕“去数学广角游玩”这样一个主题情境,通过数字城堡开超级密码锁、到智慧闯关、百花园涂色等活动,由浅入深,开展探究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探究过程趣味化。对于本堂课的提问的价值性,我作出如下反思:

课堂中一问齐答有16次,一问一答有7次。

导入过程中的问题:

1、大门上的星星钥匙我们能把它装上吗?怎样安装?(一问一答)(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装上红黄,门有反应吗?钥匙这样装对不对?(一问齐答)。

3、除了两种颜色交换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两次)(一问一答)(意欲引导不遗漏)。

新授:

1、超级密码锁怎样才能打开?(多余)。

2、那你们知道密码是什么吗?(一问一答)(引发思考)。

3、密码是由1、2、3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会是什么?(一问多答)(引导学生踊跃尝试)。

4、由1、2、3组成的两位数到底有几个呢?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来呢?(两次)(鼓励学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5、我们看一看这几位同学摆的,你们发现了他们摆的顺序了没?(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寻找规律)。

6、他是先把1放在了哪个位置上?(一问齐答)。

7、十位选了1,个位可选什么?(一问齐答)。

8、十位选了1,个位先选2,为什么先选2?(生答顺序)(一问齐答)。

9、我们把1放在十位时,能拼成几个两位数?(一问齐答)。

10、我们能不能把2也选出来放在十位?那个位上可以是?(一问齐答)。

11、我们这里是先固定了什么位置?(一问齐答)。

12、换一组,展示第二种方法,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一问齐答)。

13、我现在选了1和2了,还能选别的吗?(一问齐答)。

14、这两张卡片还能拼成其他数吗?(一问齐答)。

15、谁能给这种方法命个名?有补充的吗?(一问一答)。

16、我们除了可以固定十位之外,还有没有哪个位置可以固定呢?(一问齐答)(意在引出固定个位法)。

17、我们找到的密码有几个?(一问齐答)狮子大王会不会还给我们一些提示呢?(引出下面的内容)。

18、狮子大王还要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一问齐答)(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19、有没有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黑板上的方法呢?(思考,方法的`灵活运用)。

20、我们先尝试黑板上的哪种方法?(一问齐答)。

导入过程中的星星钥匙怎样安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级密码的探索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内合作,让他们的思想产生碰撞,给他们创造思考条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超级密码的探索过程中直接给出条件,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这些密码,让学生初步感悟要按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排列的方法。

狮子大王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让学生跃跃欲试,并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借助了前面刚学的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和位置交换法,绝大部分孩子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红黄蓝三种花分别给男生女生,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前面的密码的排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内化和迁移,感知这些方法不仅在数字中适用,在色彩中也适用。课程设计中有一个拍照环节,让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课程设计中特意选取这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让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由于时间问题,没能在课堂上实现。

最后同学们带着思考题下课,3个人两两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图书阅览室读书,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二、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发现、交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列出了算53-25+38这样的算式,计算时不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我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的运算顺序的教学,安排请学习好的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走了25人后的人数,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就是下午一共有的人数,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解决了问题。

三、多种练习形式结合。

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改错几种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问题与不足。

今天的学习还是比较顺利的,孩子们对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得也比较理想。只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错误率还是较高,如我们班的崔俊辉、赵溢林、黄裕田等主要是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或退位、只写了第一个算式忘记第二个算式等等,还有的同学如李雨辰、赵运通掌握的不够灵活,能够口算的仍进行竖式计算。看来今后要在抄题、检查,培养灵活性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了解学生数与计算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活动中使学生对1—20各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行为习惯。

2、通过“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了解学生关于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及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分类观察等行为习惯,体会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位置。

1、今天我们是一名小学生了,上课坐姿及回答问题要求,师生互相介绍。

2、认识位置(前后左右)。

二、观察图,说一说(学会数数,渗透有序观察的学习习惯。)。

在我们的学校里就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来找一找。

1、观察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2、请你自己观察学校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数一数。

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怎么观察的?学生说一说。

3、你还想观察什么地方,请你自己观察,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一说,数一数。

4、请你观察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校园一共有19名同学,2位老师,三棵苹果树,苹果树上一共挂了14个苹果……。

三、课间休息(手指游戏)。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数学问题,谁能找到?(你真会观察)。

四、观察图(认识图片)观察教室内的图形和立体实物比看书本上的图要直观实用的多。

1、透过窗户小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图形?

2、观察我们的教室,教室的墙上有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摄影作品吧!我们看的作品在墙上,现在我们把它移过来看一看小朋友们找了些什么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设计的拼图,你认识这些图形吗?看看这些小朋友都用这些图形都设计了什么?你能设计一个图形吗?学生用七巧板试着拼一拼(小房子是由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成的)。

(3)学生自己练习拼摆图形。

(4)你还观察到教室里其他地方有什么?说一说,认一认。

五、课外延伸。

数一数你家的物品。

六、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表扬。

板书:数与图形。

1、2、3、4、5……。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认识。

……。

课后小结:学生对于数数与计算知识掌握较多,本节课观察方法渗透没有上下,只有分类了。图形认识较少,平面与立体不分。通过教室内的图形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再与学具袋里的立体图形比较对图形有了初步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一改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八

活动目标:

1、学习4以内手口一致地数数以及认识数字1、2、3、4。

2、复习红黄蓝绿颜色,巩固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半圆形的图形。

3、乐于参加数学操作和游戏活动。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四间蘑菇房子,在每座房子的房顶上分别有贴有1个半圆形、2个三角形、3个圆形及4个方形;一只小鸡、两只小猫、三只熊猫、四只兔子的图片。

2、幼儿数学用书及人手一份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师:

今天董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小动物家玩,你们想去吗?

二、学习4以内的数数,感知4以内的数量。

1、教师出示绿房子,引导幼儿观看房子上的图形。

师:小朋友看,这个蘑菇房子上有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个三角形?(2个)。

猜猜里面住着谁?(小猫)。

请小朋友手口一致地点数,说出房子里面住着2只小猫。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分享的乐趣。2个三角形和2只小猫都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2)。

2、依次出示黄房子、红房子和蓝房子,学习1、3、4手口一致的点数。

三、游戏活动:学做小动物。

请幼儿们当小动物,教师用三角铁敲几下,幼儿就学做小动物叫几声或跳几下,进一步巩固4以内数的感知。

四、幼儿操作。

小熊的袋子里是什么形状的宝石?(方形)有多少颗?(4颗)教师示范用油画棒涂画4颗宝石。

2、幼儿操作,分别数一数小动物找到了什么形状的宝石,有几颗,在相应小动物的图片旁边涂画相应数量的宝石。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能感知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结合生活经验,感知4以内的数量,通过游戏使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和按数量匹配相应的实物。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九

活动目标:

1、复习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数,并能准确说出它的总数。

2、学习感知3以内的数量,引导孩子给数群匹配相应数量的圆点。

活动重难点:

学习感知3以内的数量,给数群匹配相应数量的圆点。

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草地背景图,图上有三座小房子;磁性教具:(分别为1只小鹿、两只小兔、三只熊猫的数群卡,耳罩、围巾、帽子)。

学具: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数群卡片(1—3不同数量的礼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手口一致的点数3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教具:今天的天气真好,森林里游戏的小动物可多啦!小朋友们看看,都来了些什么动物呢?第种小动物有多少?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小结:一共有1只小鹿、两只小兔、三只熊猫,我们通过点数就知道数到最后一个数就是它的总数。

教师:冬天来了,小动物们好冷,老师给它们准备了一些保暖的东西,看,(出示实物)(让孩子逐一点数并说出总数:一个耳套,两条围巾,三顶帽子。)。

二、通过给小动物送礼物,学习感知3以内的数量。

小结:一只小鹿和一个耳套的数量是一样的,所以把一只耳套送给一只小鹿。

2、用同样的方法点数感知两只小兔、三只熊猫分别和两条围巾、三顶帽子数量一样多。

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给一只小鹿送了一个耳套,给两只小兔送了两条围巾……。

3、学习数群卡与相应数量的点卡匹配。

4、引导幼儿小结:一个圆点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1的物体,两个圆点可以表示……。

三、操作活动,进一步让幼儿感知3以内的数量。

1、我们班的小朋友很棒,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呢!看看你们的凳子底下都藏着什么礼物?都有多要,拿出来看一看,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教师对个别进行提问:xx,你收到了什么礼物呀?有多少呢?

四、引导幼儿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3以内的数,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