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4 11:09:07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知识。注意总结的语言风格,既要正式得体,又要具有个人特色。在这些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总结方式。
琵琶行评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作者是白居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就是诗人自己。诗歌在音乐描写、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琵琶行(并序)》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怜悯,陶冶诗人情操里流露出的人性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此册的学生,对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甚了解,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能从诗歌中完整地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之间相同的身世遭遇。因此,我把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摹写音乐,并将乐曲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
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面对相同的身世遭遇,诗人由衷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
环节二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一篇,感知文章音乐美。
播放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变读字音,提示他们注意诗歌的断句。然后,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接着,我通过朗诵全篇再一次向学生范读全诗,进一步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
2、略讲一段,了解文章结构美。
我略讲的就是诗歌的“并序”内容,略讲并序,让学生了解“行”这种诗歌体裁,积累文言字词,并要求学生根据并序的内容,找出诗中与之对应的段落,初步了解文章脉络:接下来,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诗歌。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第二条思路:三感,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有三次感受。抓住这“三奏”、“三感”,我要求学生自己在诗歌中找出,从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环节三把握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分析课文。
1、紧扣一句,感受命运凄凉美。
紧紧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旨句,对比琵琶女和作者相同的身世遭遇,从而品味诗歌主旨句的内涵。这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难点,我也分三个环节来予以突破解决: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中的这个主旨句(这两句同时也是这首诗的诗眼)。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接下来我顺势插入作者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补充教材上学生不易考虑到的内容;最后我点拨引导学生抓住三、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诗句,从身世、才华和遭遇三个方面出发,对比阅读诗歌的第三、四自然段。通过上面的三个环节,学生便很容易的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从而掌握了这个主旨句的内涵。
2、精讲一段,鉴赏音乐形象美。
诗歌的第二自然段是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我给学生精讲的就是这一段,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我分三个环节来予以突破解决:首先,我给学生朗读本段诗歌,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言中感知音乐高低起伏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其次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最后我再用讲读法串讲重点几句的音乐描写,让学生从语言上品味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演奏过程。
环节四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c同病相怜伤谪居d重闻琵琶青衫湿e江山聆听琵琶曲正确的顺序为aebcd。
琵琶行评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对课文《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
总结。
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琵琶行评课稿篇三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教案《琵琶行说课稿》。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1)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2)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评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诗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于被贬之后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教育观,围绕三个维度,结合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三个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检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b、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诵读课文来感知课文;通过讨论点拨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情感内涵。
c、情感与态度:感受诗作体现的人性美。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这一教师观,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如下教学法:
指导自学法、引导点拨法、讨论谈话法、教学相长法。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浅显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2)学法。
学法的改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与核心。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标理念,学法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入境移情法。
四、说程序。
(一)、导入。
我以“知音”这个典故导入。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为音乐而情意相通。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故事导入,会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内涵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在学习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明确目标。
教学应有效。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检测。
(三)、读小序。
让学生自读小序,带着两个任务:
1、借助注释,自问自答,质疑解难,疏通文字。
2、请学生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之所以这样设计,第一,要通过这个环节,夯实文言基础,我觉得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识,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忽视基础,学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第三,以小序为切入点,以一点而带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小序为点,可全部拎起。如学生在谈“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时”,一定会有人谈到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内容,当谈到创作背景,教师可顺势引导完成“了解背景”这一任务,当谈到“故事梗概”,教师可顺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把握正文展开情节。这样,使后续环节的呈现,水到渠成,回黄转绿,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读正文。
师生共同诵读之后,请学生合作学习,各用一句话,概括五段情节。
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础。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教师质疑: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同”在何处?学生诵读相关段落,发言。
3、赏析“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深入体会白居易的“泪”包含的情感内涵。
4、深化:师点拨,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学生发言。
5、联系生活,师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重点兼难点,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遵循由内容到内涵的认识规律,先把握内容,赏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内涵,赏析第二句。之后,努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于无疑处设疑: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学生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指出一个思考角度——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在学生思维“幽咽泉流冰下难”时,教师适时点拨,由此使学生顿悟,明白这两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课程明确规定,要以“在生活中学习”为教学观,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融通整合,联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六)、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以知音的主题作结。教师表达读后感悟,请学生完成课后练笔。
这样设计,既与导入内容呼应,全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高度概括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强化了重点、难点;同时布置练笔,以教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双绝昔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今被贬放逐。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我的板书即抓住主旨句这个“诗眼”,这个重点兼难点,体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艺术性,“琵琶女”相关的内容用红色,“白居易”相关的内容用绿色,赏心悦目。在呈现方式上,师生合力完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观整个教学设计,就出发点而言,我力求让学生言其声、表其悟、抒其情、获其得。尽管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在新课程下,在课改之途中,我会一直“上下求索”!
琵琶行评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师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让学生进入情境,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三)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达到有感情的朗诵的目的。
来引出作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的心情。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对比。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从而得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文章主旨。
五、课后作业:流畅地背诵课文第二段小组长监督(这样达到背诵的目的)板书设计。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主要是用小组讨论和提问引导的方法来达到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用问题直接导入新课程,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下面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从歌词、旋律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你喜欢的原因,字数不限。
(这一环节,既是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巩固,也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及时反馈巩固新知识,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从三个方面去鉴赏这首诗歌诗的方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评课稿篇六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5.教学设计。
6.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6.1导入新课(2分钟)。课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接着简介内容。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到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的苦难身世与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悲怆之意悄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地抒发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6.2鉴赏课文。
6.2.1总体把握诗意(8分钟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梳理并尝试用7字凝练的概括大意,体会“月色朦胧”式的情节美。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后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统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6.2.2引导鉴赏:就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和研讨。
(1)鉴赏音乐描绘,突出教学重点(15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关诗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语言积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对应高考,针对训练)。
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
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联想想象,体会情感)。
交流展示,引导梳理。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尤其是找出对应诗句后,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乐曲是情感的外现,诗文是心声的外化。
乐曲曲线与诗文结合展示,增强形象感。
(2)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难点(13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对出下联。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a、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b、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c、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赋诗,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d、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共奏人间悲凉曲。
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1分钟)。诗歌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天涯歌女,一个是被贬江州、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善解人意、文采飞扬。音乐和情感的交融,让诗人伤女也伤己,悲人又怜己,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四)作业设计。必做题:利用阅览课或课外阅读时间,找一篇或一段你认为比较精彩的音乐描写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选做题:学习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7.说板书。
琵琶行评课稿篇七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习。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通过“乐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围绕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讲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出下问。)。
2、“沦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沦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3、(谁解沦落人?)(引出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分别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读出应有的情感。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反弹琵琶求其相同点。)。
明确:同在经历、心境、都来自京城、怀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乐)。
6、(谁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音乐?
(转入对第二段的研习,学生齐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音乐有什么特点?
c,随着音乐的变化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d,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b,音乐时而厚重时而清脆,时而悠长时而短促,极富变化。
c,悲愤、哀怨、凄楚。
d,“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刚接触这类文章可能还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为了加深他们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家庭作业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现在的音乐类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因此我让学生课后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
白居易。
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谁解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谁识琵琶声。
比喻句音乐特点感情变化艺术效果。
我认为板书设计要力求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诗歌音乐性的语言,并且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老师不能成为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和复读机,而应该是发掘他们潜力的伯乐,并且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变化着。所以我希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评课稿篇八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评课稿篇九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我觉得学生对文意的疏通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左迁、明年、因为、凡、言等。课堂中,为了指导学生领会主旨句的内涵和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结合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期:《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请你用熟悉的乐曲或某个场面的描写来再现;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
一、说教材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诗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于被贬之后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教育观,围绕三个维度,结合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三个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检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b、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诵读课文来感知课文;通过讨论点拨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情感内涵。
c、情感与态度:感受诗作体现的人性美。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依据新课程“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这一教师观,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如下教学法:
指导自学法、引导点拨法、讨论谈话法、教学相长法。
(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浅显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2)学法。
学法的改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与核心。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标理念,学法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入境移情法。
(一)、导入。
我以“知音”这个典故导入。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为音乐而情意相通。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故事导入,会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内涵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在学习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明确目标。
教学应有效。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检测。
(三)、读小序。
让学生自读小序,带着两个任务:
1、借助注释,自问自答,质疑解难,疏通文字。
2、请学生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之所以这样设计,第一,要通过这个环节,夯实文言基础,我觉得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识,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忽视基础,学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第三,以小序为切入点,以一点而带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小序为点,可全部拎起。如学生在谈“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时”,一定会有人谈到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内容,当谈到创作背景,教师可顺势引导完成“了解背景”这一任务,当谈到“故事梗概”,教师可顺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把握正文展开情节。这样,使后续环节的呈现,水到渠成,回黄转绿,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读正文。
师生共同诵读之后,请学生合作学习,各用一句话,概括五段情节。
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础。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教师质疑: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同”在何处?学生诵读相关段落,发言。
3、赏析“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深入体会白居易的“泪”包含的情感内涵。
4、深化:师点拨,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学生发言。
5、联系生活,师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重点兼难点,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遵循由内容到内涵的认识规律,先把握内容,赏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内涵,赏析第二句。之后,努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于无疑处设疑: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学生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指出一个思考角度——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在学生思维“幽咽泉流冰下难”时,教师适时点拨,由此使学生顿悟,明白这两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课程明确规定,要以“在生活中学习”为教学观,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融通整合,联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六)、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以知音的主题作结。教师表达读后感悟,请学生完成课后练笔。
这样设计,既与导入内容呼应,全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高度概括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强化了重点、难点;同时布置练笔,以教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双绝昔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今被贬放逐。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我的板书即抓住主旨句这个“诗眼”,这个重点兼难点,体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艺术性,“琵琶女”相关的内容用红色,“白居易”相关的内容用绿色,赏心悦目。在呈现方式上,师生合力完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观整个教学设计,就出发点而言,我力求让学生言其声、表其悟、抒其情、获其得。尽管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在新课程下,在课改之途中,我会一直“上下求索”!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二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师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两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钟子期,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三)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达到有感情的朗诵的目的。
来引出作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的心情。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从而得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文章主旨。
流畅地背诵课文第二段。
小组长监督(这样达到背诵的目的)。
板书设计。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要是用小组讨论和提问引导的方法来达到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用问题直接导入新课程,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下面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从歌词、旋律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你喜欢的原因,字数不限。
(这一环节,既是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巩固,也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及时反馈巩固新知识,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从三个方面去鉴赏这首诗歌诗的方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三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我觉得学生对文意的疏通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进而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左迁、明年、因为、凡、言等。课堂中,为了指导学生领会主旨句的内涵和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结合课件,我将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说教学习过程。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期:《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请你用熟悉的乐曲或某个场面的描写来再现;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扩展提升(作业)。
1.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四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5.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归纳小结,深。
化理解——赏乐仿写,应用提高。
6.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6.1导入新课(2分钟)。课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接着简介内容。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到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的苦难身世与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悲怆之意悄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地抒发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6.2鉴赏课文。
6.2.1总体把握诗意(8分钟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梳理并尝试用7字凝练的概括大意,体会”月色朦胧”式的情节美。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后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统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6.2.2引导鉴赏:就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和研讨。
(1)鉴赏音乐描绘,突出教学重点(15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关诗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语言积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对应高考,针对训练)。
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
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联想想象,体会情感)。
交流展示,引导梳理。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尤其是找出对应诗句后,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乐曲是情感的外现,诗文是心声的外化。
乐曲曲线与诗文结合展示,增强形象感。
(2)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难点(13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对出下联。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a、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b、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c、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赋诗,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d、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共奏人间悲凉曲。
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a.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二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既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高山流水》的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习过程方法。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概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我补充强调:“行”的诗体、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后期:《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文中的主旨句。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1)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2)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3)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一个赋诗,一个吟曲,都是由感而发。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4)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于是我让学生总结其形象。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扩展提升(作业)。
1.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请同学们重听一曲《高山流水》,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
文档为doc格式。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诗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于被贬之后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教育观,围绕三个维度,结合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三个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检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b、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诵读课文来感知课文;通过讨论点拨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情感内涵。
c、情感与态度:感受诗作体现的人性美。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依据新课程“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这一教师观,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如下教学法:
指导自学法、引导点拨法、讨论谈话法、教学相长法。
(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浅显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2)学法。
学法的.改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与核心。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标理念,学法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入境移情法。
(一)导入。
我以“知音”这个典故导入。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为音乐而情意相通。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故事导入,会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内涵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在学习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明确目标。
教学应有效。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检测。
(三)读小序。
让学生自读小序,带着两个任务:
1、借助注释,自问自答,质疑解难,疏通文字。
2、请学生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之所以这样设计,第一,要通过这个环节,夯实文言基础,我觉得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识,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忽视基础,学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第三,以小序为切入点,以一点而带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小序为点,可全部拎起。如学生在谈“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时”,一定会有人谈到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内容,当谈到创作背景,教师可顺势引导完成“了解背景”这一任务,当谈到“故事梗概”,教师可顺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把握正文展开情节。这样,使后续环节的呈现,水到渠成,回黄转绿,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读正文。
师生共同诵读之后,请学生合作学习,各用一句话,概括五段情节。
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础。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教师质疑: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同”在何处?学生诵读相关段落,发言。
3、赏析“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深入体会白居易的“泪”包含的情感内涵。
4、深化:师点拨,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学生发言。
5、联系生活,师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重点兼难点,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遵循由内容到内涵的认识规律,先把握内容,赏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内涵,赏析第二句。之后,努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于无疑处设疑: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学生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指出一个思考角度——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在学生思维“幽咽泉流冰下难”时,教师适时点拨,由此使学生顿悟,明白这两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课程明确规定,要以“在生活中学习”为教学观,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融通整合,联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六)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以知音的主题作结。教师表达读后感悟,请学生完成课后练笔。
这样设计,既与导入内容呼应,全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高度概括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强化了重点、难点;同时布置练笔,以教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琵琶行评课稿篇十七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一、说教材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蜕变高中作文议论文(优质10篇)
- 最新应届大学生自荐书(大全18篇)
- 2023年老子经典语录自己(精选17篇)
- 小路弯弯教案反思(大全10篇)
- 医药公司采购工作总结(精选10篇)
- 2023年口腔医学生职业规划(优秀12篇)
- 景区环境卫生工作总结(实用19篇)
- 2023年冬季防溺水心得体会(实用8篇)
- 实习申请表(大全20篇)
- 最新做饭的日记400字(优质2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在家里的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9篇)
22下载数 792阅读数
-
最新纪念八一建军节作文(通用19篇)
15下载数 245阅读数
-
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公开承诺书(精选19篇)
12下载数 227阅读数
-
人员配置的报告范文如何写(汇总19篇)
44下载数 989阅读数
-
打扫敬老院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28下载数 623阅读数
-
思而不学则殆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6篇)
32下载数 161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