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07:09 页码:14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模板8篇)
2023-11-20 21:07:09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工作和学习计划。在写总结时,应注意避免简单照搬,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展现个人的独特见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总结模板,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一

1、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耕地的逐年减少等。从生物学角度看,粮食生产的过程实质上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2、大量施用化肥能够保证作物生长对n、p、k等营养元素的需要,从而使粮食增产,同时却又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3、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更多的作物也具有直接或间接固氮的本领,不仅可以提高这些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少施化肥,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4、培育作物新品种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杂交育种周期长、难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来培育新品种,可以将其他生物决定性状的遗传物质定向引入农作物中。

5、生物工程的特点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从而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减少环境污染。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7、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二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三

抗原和过敏原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免疫学概念。

(1)性质不同: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过敏原也有异物性、特异性、但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如青霉素。

(2)抗体分布不同:进入机体后两者都会使机体产生抗体?但抗体在体内的分布不同。

(3)免疫反应不同: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对每个人都一样?但过敏原与人的体质和遗传有关?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种物质对这个人是过敏原?但对另一个人则不一定是过敏原。

2、物种和种群。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物种侧重的是生物的类别,种群强调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a森林中的梅花鹿是一个种群,b森林中的梅花鹿是另一个种群,但是他们都属于一个物种。

3、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单位时间内增长数量占个体总数的比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最大。

4、生物量和生产量。

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或某个种群所生产有机体或固定能量的总量,含有速率的意思;包括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和次级生产量(所有异养生物,包括分解者)。

生物量指生态系统或种群在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有机物或能量的总量,没有速率之意。

5、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率。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乘以100%。

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被利用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率。比如,通过改良植物品种或改善环境条件可以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再比如,生态农业中利用“过腹还田”、“沼气池”等措施,将原本被烧掉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也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6、同化量和摄入量。

摄入量是指被动物摄入消化道的有机物量或能量,其中一部分被动物消化吸收(同化量),另一部分则随粪便排出。

需要指出的是: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捕食者的同化量,而属于被捕食者的同化量,最终主要流向分解者。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四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五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课本p93。

1、过程。

2、特点: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六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七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八

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