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本书,总结是书写人生时必不可少的一页。写总结时要围绕主题展开,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废话和冗长的叙述。快乐来源于内心,我们应该学会发现身边的小确幸,让自己拥有快乐的生活态度。
声音的传播篇一
这个实验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既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同时体会各自传声的特点,在具体操作时,张建祥老师对此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改进,用“敲”、"拨"等实验分层进行探究,增加了学生活动的参与性。
本课中张老师设计的几个实验都有着普遍的参与性,确保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探究,个个都有机会进行体会。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的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每人都有的课桌、取材方便的皮筋、水……看起来简简单单却能起到让学生构建起固体可以传声的认识,体会传递声音的过程就是振动在传播。
三是记笔记做阅读注重教学的反馈与实效。
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高涨的探究欲望,如果才能让学生在尽情探究之后能有所思有所记,这也是夯实科学基础教学的关键,其实在太多的科学课上,为了突出探究性只顾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张老师安排的记录笔记,进行阅读就让孩子们沉静下来,在书写中加深理解与记忆。作用,却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时间,每节课前都需要准备实验用品,如果连续两节课是不同年级的,更会让你忙不迭。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真实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声音的传播篇二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的传播篇三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手段,计算机辅助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设计示例。
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新课。
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
总结。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传播篇四
本节课是初二物理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的内容。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反思之一: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来做实验,例如:用直尺、笔,饮料瓶、眼镜盒……等物品制造声音,从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声的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也能喜欢上物理课!当然在有些实验器材的处理方面,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在对教学内容认真的思考。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知识和自然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学过程,我能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当然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正如陈教授所说有一些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如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仪器的正确使用方面等等。
反思之五: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状况”、“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探究方向预测及处理方法”、“教材内容”等都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大胆地进行了课前的猜想和预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做法,如有的学生在回答敲铁管会听到几声时,回答说会听到回声,我就将错就错,说另外一位同学会听到几声,不是操作者本人听到回声;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
声音的传播篇五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的传播篇六
(3)教师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2、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让它们发出声音?
(2)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3)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着自己的喉咙数1到10,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5)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6)教师:(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教师: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声源的概念)。
3、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2)课本上的想想做做。
(4)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5)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声波概念。
5、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讲解回声的知识)。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4)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5)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6)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a.15oc时,v声=340米/秒25oc时,v声=346米/秒。
b.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c.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oc时,340m/s(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15oc时,v声=340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声音的传播篇七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的方法,如何渗透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的初二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
总结。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传播篇八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发生及如何传播;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教学准备]橡皮筋、音叉、电铃、玻璃罩、真空抽气泵、土电话、软木塞。
[教学过程] 。
一、引 入。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如何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实验1: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什么在振动吗? (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不能)。
播放多媒体:(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什么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听到) 。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__减弱___。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几乎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1)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液体能传播声音) 。
(2)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固体能传播声音)。
四、声波。
多媒体展示1:水波的产生 (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声现象捕鱼 3、探测海水深度4、b超)。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六、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七、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八、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音的传播篇九
1、 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 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时的声速。
3、 解回声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 。
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板书)。
学生实验:
1、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morning","wearethe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
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
2、 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演示实验:两支固有频率相同的音叉,用小锤敲击一音叉的叉股,观察紧靠另一音叉的小球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能传声。
教师提问:是否只有气体能作媒介传播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
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板书)。
教师设疑;上述物质是如何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把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板书)。
投影课本p49表3-1"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提问:
1、 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中声速较大?
3、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得到:
1、 声速:v固〉v液〉v气。
2、 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20℃时,空气中v声=344米/秒。
教师设疑:声波由声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学生自学p49"回声"一段,有疑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
巩固练习:
1、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人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
课堂小结:依板书进行。
作业 :作业 本p28:1--7,精选p84:1--5。
教学心得:
课前备课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演示实验,应多动脑筋尽量使实验现象清晰、完美些。
声音的传播篇十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声速。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索。
教学用具:音叉一对、乒乓球、铁架台、透明塑料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之间间隔是多久?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篇十一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声音的传播篇十二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重点与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
1.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学生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师:大家看到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三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
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
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师: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4]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
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师: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师: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
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
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师: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生:哑然。
[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传活需要介质.
[演承实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
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如果没有空气是一否还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4]将收音机的小喇叭悬挂在玻璃钟罩里,两根导线从橡皮塞上穿出接在收音机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或使小喇叭发声.密封好玻璃钟罩,开动抽气机,有乐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再把空气逐渐放回玻璃钟罩内,声音又逐渐加强.
实验证实了: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师: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怎样靠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的?
〔演示实验5]用振荡器做水波实验,投影出振动被水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水波.
师:发声的喇叭纸盆在振动,也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只是我们看得见水波,而看不见声波.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投影1」课本第26页图3-4.
[板书8」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师: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二举些实例.
生: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师:鱼也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这表明水能够传声.让学生议论水传声的实例.
[投影2]课本第26页图3-5·。
[学生实验5」小铃挡在水、酒精和盐水中摇,能够听到铃声(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做水的实验,一组做酒精的实验,第三组做盐水的实验).
师:铃铛在水、酒精和盐水中摇,为什么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呢?
生: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板书9]液体能传播声音,
[学生实验6]用一根粗线联接两只空易拉罐(或纸筒).
拉紧联线,在一只易拉罐前小声说话,在另一只易拉罐上听声音.同学之间打“上电话”.老师将收听声音的易拉罐放置在扩音器的话筒前,全班同学都可以听到通过粗线传播的说话声.表明固体也能传声.
【板书10】团体也能传声.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固体传播声音的实例.
生: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学生实验7」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
〔板书11」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师:真空不能传声.如: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飓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生: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生: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生:(其说不一)。
[投影3」课本第26页“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
师:表头上“米/秒”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生:“米/秒”是速度的单位,是表示每秒钟传播多少米.
师:请看铜3810,这表示声音在铜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3810米·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分析声速表,并议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l)声速表中软木500说明什么?
(2)声速表中有空气(15)340及空气(25)346说明什么?
(3)从声速表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慢?
师:从声速表所列举的数据看出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基本上是由小到大.而软木传声的速度小于所列液体中传声的速度.
表中空气、煤油、蒸馏水、海水都注有温度,说明当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声速表前猜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传播得快是正确的.
[板书12]声音在团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生: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板书13]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
生:老师在我发声后约0.02秒能听到我的讲话声,如果能听到回声应在0.04秒后听到.但实际上我听不到.
师:对,事实上我们在屋里谈话听不到回声,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回声到达人耳如果比原声晚0.1秒以上,入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而我们在屋里谈话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04秒,不到0.1秒.人耳把回声和原声源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
[板书l4]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师: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说说回声的利用.
生: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生: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生:需要测出从向海底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生: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与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乘积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5.全课小结。
根据板书,简要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6.课堂练习(投影4)。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
(2)声音必须靠_传播,它在_不能传播,
(3)15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__。
(4)铁道游击队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5)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
本节教学是通过能直接观察到的发声体振动的实验,从发声和不发声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结出发声体在振动.并借助于一些演示验证不易观察到的发声体的振动.从而总结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声音传播的最普遍情形.本节采用了用手体会大音量收音机喇叭周围空气被振动及“真空铃”实验,使学生用触觉、听觉理解声音靠空气传播.在空气中的声波是比较抽象的,是本节难点.本节课采用投影做振荡器水波实验与声波比拟,又使用投影图使声波形象化;加上形象的语言讲解突破难点.
本节教学采用了大量的谈话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实例,总结结论.采用猜想法鼓励学生由感知引起求知欲.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类比、想象等物理思维方法.
声音的传播篇十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八册第17课《声音的传播》。根据课标中要求,在高年级段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模拟实验和设计简单的实验,着重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本课是继《声音的产生》之后继续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从能力培养看,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声音在物体中是怎样传播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可以为今后学习有关于“声”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会初步做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但学生在性别、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自学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愿意合作。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充分挖掘学生这一方面的潜能。
根据课标中的建议,结合三维目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
(1)通过本课学习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并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
(3)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力求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紧密结合。因此我把学生通过设计和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点是学生设计并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跳出教材对教学的束缚,并采用直观演示法、分组合作实验法,在某些环节辅助以一些常规教学法,如谈话法、讨论法等,并创建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用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动手实验等思维活动中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然学科的观察、提问、推测、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1、充分利用分组实验材料、演示实验材料进行教学。
2、电子琴、课件的应用,可以更直观地教学。
在设计上,我重在跳出教材对教学的束缚,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关注学生的个性体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环节具体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用电子琴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后启发学生谈话:用你的表情或动作来告诉老师你是否喜欢听这种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关于声音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问题?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因此我将本环节分为三步:
1、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我弹完这首歌曲后,让学生讨论:在人和琴声之间隔着什么物体?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播?向哪个方向传播?学生汇报后我进行小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于是我板书:气体。
2、接下来指导学生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以上研究,说明声音在哪些物体中能传播?学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第五十五页的空白处。接下来我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的耳朵中来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会怎样呢?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放课件)。
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这个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物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就不能向外传播。
3、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在实验中,我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激励者。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理解,内化新知。
习题设计这一环节,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立小博士咨询台。从基础题——分组题——发展题,步步提高,层层深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情境创设又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发展思维,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并让学生和小天使做朋友,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留给学生更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归纳总结,促进建构。
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质疑并做以总结:说说你在今天这堂课的收获,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包括知识上、能力上还有情感上的收获。引导学生对自己、自己所在的小组或者自己的小伙伴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评价,使学生在总结评价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再总结,这样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善于抓实质,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布置延伸的作业题,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板书我采用了总分总式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起到理解、联想、记忆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板书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悟出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认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内容的内涵实质。
气体固体液体。
四面八方。
九、教学效果预测。
1、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分析判断、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实践经验,使学生都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使学生理解更深刻。
2、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声音的传播篇十四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来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课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成绩学生检讨书(大全17篇)
- 2023年文化自信演讲稿(精选9篇)
- 最新中班教学总结及反思(实用8篇)
- 企业年终工作总结开头(优秀12篇)
- 最新保护蓝鲸倡议书(模板17篇)
- 最新公司承诺书模版(模板17篇)
- 感恩老师演讲稿200字(实用12篇)
- 文明道德演讲稿800字(优秀19篇)
- 社区文明创建倡议书(模板19篇)
- 女生日记读后感20字(优质16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43下载数 733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20下载数 997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28下载数 529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21下载数 545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23下载数 178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43下载数 691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