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8:12:42 页码:11
2023年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实用14篇)
2023-11-13 08:12:42    小编:zdfb

报告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或调查结果的陈述,用来向特定的群体汇报信息。在报告中使用图表和数据可以增加可读性和说服力。在编写报告时,可以参考这些范例来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作者:。

单位:外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5]刘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探索研究[j].大家,20xx,20:89+91.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

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7]陈乔芬,郭富生.激发说写兴趣引导儿歌创作――《六个矮儿子》教学赏析[j].云南教育,20xx,11:38.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三

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混龄教育过程考察。

百年中国幼教改革中的故事活动研究。

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学风格研究。

上海高校附属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研究。

呼和浩特市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西安市幼儿园教研工作现状调查与研究。

幼儿园家访的研究。

五年制幼儿师范课程改革的研究。

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研究。

新城区幼儿园保教结合及其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教育过度”的问题研究。

山村的述说。

基于混合学习的《学前英语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的蒙台梭利环境探析。

当代英国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

中国和柬埔寨幼儿交往中礼貌行为的对比研究。

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

内蒙古边境牧区—苏尼特右旗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研究。

城市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园本课程—回归生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农村幼儿园教材使用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早期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跨个案研究。

美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体验式学习研究。

幼儿园托班教养经历对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成效研究。

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0-3岁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研究。

我国幼儿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农村3-6岁幼儿早期教养的生态学研究。

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

大班幼儿对天气现象的理解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商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适应性设计研究。

幼儿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的整合研究。

美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呼和浩特市早教中心发展的研究。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文本分析及实践研究。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研究。

湖南省l县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状况研究。

学前意识——一个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追求。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四

立题意义:幼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进行健康有益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就会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质。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阅览有幼儿园主题活动方面的文献资料,明确当前存在的各种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误区,深入分析它们的成因及危害性。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希望本次研究能够提供一些解决当前我国幼儿园主题活动误区的启示。

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

立论根据:当前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种种现象,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正如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走不少弯路,在幼儿园主题活动教育内部,许多教育方向也陷入了误区。

研究创新之处:本论文是以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为研究背景,围绕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这一主题,通过对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所存在的误区、误区成因及危害性的分析论述,大体上遵循了从论点提出,到理论归纳、条件分析,再到对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关当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误区的研究方向,如果再加上文中关于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误区成因的辨析、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向误区的危害性的分析、及如何避免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的误区的启示等,就构成了本论文主要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目录。

1、作者:钱爱萍,《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2。

3、作者:李萍,《浅谈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4、作者: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5、作者:李云淑,《幼儿教育心理》,《上海教育科研》,第二期。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多个理论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步骤:先根据平时钻研及观察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即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存在的误区问题,然后收集资料,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以及种种误区对当前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产生危害的现状,最后就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思考。

技术路线:本次研究拟采用计算机检索查阅文献资料。

可行性论证:本次研究以逻辑分析为主,注重理论研究,通过逻辑分析、理论概括的方法,研究当前我幼儿园主题活动方向的误区,揭示误区形成的成因,论证误区存在的危害性,从而在在其中探索避免误区的启示,本次研究是批判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积极的可行的。

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1日——20xx年12月31日,确定题目,查找相关资料,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角度,提出假设,拟定研究方法和步骤,进行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2月1日——20xx年2月28日,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论据进行总结归纳,完成研究报告及分析,形成研究的理论成果。修改定稿。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五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黎丹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20xx(15).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08.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五、总结。

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六

开题报告。

范本一:

《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年度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王华张艳琴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帼眉.生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j].幼儿教育,20xx(10):4-5.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

国学。

作者:李黎丹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20xx(15).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08.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五、总结。

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作者:xxx。

单位:外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5]刘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探索研究[j].大家,20xx,20:89+91.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七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

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15).

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08.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五、总结。

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八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

(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

(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

(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xxx。

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20xx(15)。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08。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九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特别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品质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学习习惯是核心要素之一,是极其重要的效能因素。

根据我们的前期调查和访谈发现,很多家长对于什么是幼儿的学习、幼儿早期该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等问题还存在一些误区。如谈到幼儿学习,很多家长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认字、写字、做算术等,习惯性地认为学习就是拿着书本竖着耳朵听讲、拿着笔反复地练习等学业活动,这是把幼儿学习功利化了,也是幼教“小学化”的根源,违背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让其伤在了起跑线上。生活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中所表现出的习惯就是学习习惯,与日后正规性学习密切相关。如孩子画画时握笔的习惯与日后书写及实验操作有关联;一味地乱涂乱画会与日后做事毛躁有关联等。因此,更新家长教育观念,顺应儿童的天性,自觉抵制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小学化”做法,关注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必要。

2、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师们的长期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大班的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在倾听教师和同伴讲话时,喜欢插话,似听非听,眼睛乱看,三心二意,不把话听完就跑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非常不利。墨子的“染丝说”,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足见最初的浸染十分重要,而目前很多人都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放在小学阶段,其实,应该越小越好。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一出生甚至一形成就已经在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利或弊的熏陶和作用,一旦养成不良习惯要想纠偏难度很大。

3、幼儿生活与学习方式的需要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学习,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其基本活动,也是其学习方式,游戏就是学习。生活、游戏与学习,关系密切,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孩子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说明,加强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4、现代公民素养养成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曾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即忘不掉的就是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是习惯。好习惯能够成就孩子的一生。本课题正是实践着“教育就是要养成好习惯”的教育思想,根据幼儿现有学习习惯的状况,积极探索一套合理和有效的养成策略。

(1)有效防止小学化倾向,通过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生活和学习的幸福指数。

(2)有助于形成现代公民素质。

良好的现代公民素养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幼儿形成现代的公民素质。在幼儿园的养成教育中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有其研究存在的价值。从习惯入手,努力提高个人现代的公民素质,是推进学校现代化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

(3)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抓住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正确把握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用有效的策略和充满智慧的爱去呵护幼儿的快乐童年。

据文献显示,20xx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学习品质”作为单独的领域纳入儿童的学习标准中,“学习品质”已成为世界性教育评价发展的新动向。

基于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及其对儿童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已备受我国诸多教育者所关注,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著作等。但侧重点都是基于中小学生的,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存在诸多的不合适。

目前,很多幼教工作者对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养成也多有尝试,但明显带有小学生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所借鉴的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经验,将幼儿的学习习惯还是局限于看书写字等,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将幼儿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割裂开来,忽略了生活即是其学习内容、游戏即是其学习方式等一些幼儿期所特有的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顺应儿童年龄特点,避免内容形式的片面化、方法策略的小学化;在借鉴、吸收与利用的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提炼出适合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仍具有必要性。

我园前期进行了省级教研科学规划课题《5~6岁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并于20xx年4月顺利结题。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我园凝练出的“6+2”策略,即“六个相结合,两个相一致”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幼儿的学习习惯很多在中、小班就有所体现,如:幼儿正确拿勺子吃饭的习惯和他以后那笔的姿势就有很大的关系等等。因此我园将本次子课题研究确定为《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的实践研究》。力求借助国家级课题课题研究的平台,进一步促进提升。我们将原来课题研究的幼儿年龄段从5~6岁延伸到3~6岁,并计划将原有的研究成果(策略)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让6+2策略更加精炼、更具操作性,同时找到更多适合3~6岁幼儿习惯养成的好方法、好策略,去实施推广。

据文献显示,20xx年到20xx年4月,美国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中,从只有8个州到27个州都将“学习品质”作为单独的领域进行呈现,数量已占到所有52个州的一半还多。可见“学习品质”在美国已越来越得到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认同。

基于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及其对儿童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已备受我国诸多教育者所关注,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著作等。而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指南》中都明确指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有其研究的理论意义。

幼儿学习习惯,是指幼儿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经常性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而逐渐养成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形成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素养与学习能力。

一方面,幼儿是在一日生活中不断获得学习与发展的经验,体会生命的意义,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幼儿学习习惯中自然融合着生活习惯,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外一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即使是集体教学活动也是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进行,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幼儿的学习习惯包含着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两个方面的习惯,如生活活动中的“三姿习惯”(如坐、立、行);游戏活动中“学的习惯”(如倾听、阅读、说话等)、“思的习惯”(如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做的习惯”(如专注度、按要求做事、自控等)、“写的习惯”(如爱护书本、保护眼睛、对图画和符号感兴趣、写画姿势、握笔和运笔等)。

在调查研究3―6岁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各年龄阶段幼儿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解产生的原因,在吸取借鉴中小学实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有效方法以及一些家庭好方法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学习规律,抓住重点要素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等,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开展3――6岁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调查访问,开展3――6岁幼儿学习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探究围绕关键指标,调查、分析影响学习习惯养成的各种因素,以便发挥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

2、抓住重点,开展3――6岁幼儿学习习惯关键要素及其具体表征的研究。

3、聚焦一日活动,开展3――6岁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基于对3――6岁学习习惯中各种关键要素及其具体表征的把握,聚焦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和游戏各环节,立足全体,关注个体,积极探索3――6岁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1、行动研究法。

教师们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以解决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策略这一实际问题为目的,针对日常教育活动中和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在其过程中,我们既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反思和研究过程,努力实现研究与实践的融合、行动与思考的统一、反思与改进的结合,努力用专业的视角来观察、内省并改进在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的教育实践。

2、调查法。

在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同时,我们还辅以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调查、访谈,对幼儿的跟进式观察,为策略的形成获取真实的数据和原始的基础性资料。

3、文献研究法:

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把握研究方向。通过文献分析,为课题实施提供素材和依据。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

围绕选题、开题完成三项工作。一是选择子课题,拟定开题报告,做好课题开题的论证工作;二是查询、收集、学习、分享相关文献资料,提升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提高认同感;三是分工合作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阶段性研究计划以及各小组工作计划,做好开题工作。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在观察、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分析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习惯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策略并结合幼儿日常的生活、游戏,在实践中研究、验证。围绕这一目标,本阶段将做好六项工作:一是设计观察记录表,分别做好实验班、对照班幼儿前期学习习惯的分析;二是召开课题实验班家长会,开展家长问卷调查;三是各年级组依托我园现有的课题研究成果,深入开展跟进式观察、分析和探索活动,捕捉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和调整策略,探索、完善科学的养成策略;四是各年级组按学年形成阶段性报告;五是每学期组织一次分享交流活动;六是在一定范围内召开研讨会,努力发挥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20xx年2―20xx年5月)

围绕结题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完成课题组的结题报告以及各小组的工作总结;二是完成多形式课题成果的展示(文本和音像)等。

(一)课题研究人员结构合理

本课题研究人员按组织要求,园长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既有干劲足、创新意识强的年轻教师,又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知识经验和年龄结构都十分有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

课题负责人是合肥市双岗幼儿园园长王俐同志。曾经独立负责完成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较强的组织、研究和协调能力。她曾担任幼儿园业务主任,管理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16年,先后参与过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省级课题《幼儿素质教育研究》、市级课题《幼儿园学科创新教学研究》等多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并担任课题主要负责人,目前课题全部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其中省级课题《幼儿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被专家组评为省优秀研究项目。今年4月底又顺利完成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6岁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的结题鉴定,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其撰写的2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并多篇发表;个人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学陈师陈”先进个人、合肥市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合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此外,带领教师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探索与研究,活动经验先后在全省、市一类园园长联谊会、长丰县、庐阳区等相关培训会上作专题介绍,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和能力。

课题具体分管人是幼儿园业务园长陶茜。管理幼儿园后勤及教育教学工作9年,参与过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幼儿科技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撰写的课题论文《浅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几点偏差》获国家级二等奖。个人撰写的其他论文也多次获国家级、省、市教科研成果奖。先后被评为庐阳区“教坛新星”、庐阳区“骨干教师”称号。带领教师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牵头进行的“关注幼儿有效教育”“幼儿研究性游戏研讨”等专题、活动经验在省级、市级、庐阳区幼教年会、专题研讨会上进行汇报。

课题组成员都是怀着对幼教事业的一份热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份责任,积极踊跃参加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全体课题成员共39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34人,课题组成员中还有合肥市骨干教师3人,庐阳区骨干教师4人,教学能手5人,其中11人曾参加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大多数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对本课题的展开和深入将提供充足的案例。

为了保证课题深入、扎实地开展,幼儿园将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策划、组织、协调课题研究的整体安排、具体实施。

组 长:王 俐(园长)

副组长:陶 茜(业务园长)、郑晓翠(后勤园长)

组 员:徐莹莹(教研组长)、张庆云(教研组长)、杨眉(小班年级组组长)、赵悦(中班年级组组长)、方艳(大班年级组组长)

(二)专家指导到位

本课题将力争继续得到省课题研究专家徐晓虹老师,合肥市课题研究专家李卫文主任、方惠老师以及庐阳区教体局许新国副局长、方明惠老师的专业理论指导。同时,还继续特聘省教育科学院幼教教研员汪秋萍老师以及合肥市教育局幼教教研员曹亦兵两位幼教专家作为专家团队,进行具体的课题指导。

(三)经费估算

本课题研究经费将由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合肥市双岗幼儿园共同承担,经费可以得以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将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及研究论文集、策略养成活动设计方案、成果汇报展示会等。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一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和良好规则行为的养成,为幼儿的自主的探索建构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一、问题提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是从古至今人人皆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首先所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的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都约束了一些人的不规范行为。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尺码更为重要。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又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幼儿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要让幼儿慢慢理解生活在集体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所谓的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的能力提高的作用。

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行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依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因此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2、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为班级幼儿建立个案并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并对幼儿的神态、活动、语言等进行观察分析。

行动研究法: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

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并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四、研究时间:

20xx年x月——20xx年x月。

五、研究对象:

小班25名幼儿。

六、实施方案: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自主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要想让幼儿真正的开展自主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教师过于强调规则,势必会把幼儿管的太死,使他们失去自主活动的机会。反过来,如果过分强调自主活动,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开展自主活动,我们既要为幼儿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放松的活动,同时也不能太放纵幼儿,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规则。

案例1、无规则的区角活动。

在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中,涌入大量的小朋友。大家每人拿起几个盒子开始自由的搭建。可是因为参加的幼儿比较多,分到手里的材料明显不够用,小朋友发现材料不够用了,于是吵吵闹闹、互相抢夺起来,为自己的搭建活动寻找材料。不一会儿功夫几个小朋友哭了起来“开心城堡”搭建活动只好取消。

案例2、有规则的区角活动。

同样是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小朋友拿到自己的进区标志卡,插到卡槽中。因为限人数6名,第七个小朋友没能进入该区角只好耐心等待。在搭建开始阶段,每人领到一张任务卡,于是小朋友按照自己任务卡中的内容寻找材料,再按照指示搭建城堡的一个部分,小朋友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合力拼成一个大城堡。

在案例1中教师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但事实表明,

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则性要求的时侯,幼儿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幼儿的自主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在案例2中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区角游戏规则,这样既可以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建构,又能有效的避免幼儿之间因为材料或是合作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由此可见,幼儿的自主活动需要一定的规则为保障,只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才能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多途径和多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促进规则行为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安静静的图书区或是玩具区大声的讲话,争抢玩具,不能将使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薄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正面强化,利用榜样示范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模仿中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明,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或提高。在幼儿的生活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的行为规范,也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并且教师在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创设类似的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2、规则自定,让幼儿自觉的养成规则行为。

幼儿园《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时,教师应该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要求的合理性,从而自主建构规则,进而发展到遵守规则。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把班级还给孩子”秉承这样的管理理念,将班级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如:整理图书、玩具分类等,和区角游戏规则制定和监督等工作全部交给幼儿来完成,真正实现规则自己定岗位轮换的自主管理模式。于是我们在班级设立了小小值日生岗位,从早晨入园接待小朋友到分发餐具再到欢送幼儿离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会有小小值日生进行服务,而且每日轮换,让每名幼儿都有机会去管理班集体。让幼儿在管与被管中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习惯,理解并遵守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3、标志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轻质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在行为上出行偏差,这是教师就可以借助符号、图标进行行为上的提示和约束。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花城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如果让幼儿自主、自由的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等矛盾。因此教师需要和幼儿商量游戏规则,并将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都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如:盥洗室内贴上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的洗手流程图和节约用水的标志:图书区画上一个闭紧的小嘴巴,告诉幼儿看书时要安静:厕所贴上男孩和女孩的小头像,提示小朋友文明入厕等等。这些画面虽然不够美观,但确是小朋友和老师共同制作并且愿意去遵守的,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或是贴一些买来的十分精美的挂图效果要好得多。

七、结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制定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在不超越底线的状态下生活、游戏。在和谐的秩序中,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二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年度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王华张艳琴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帼眉.生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j].幼儿教育,(10):4-5.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三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黎丹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15).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十四

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全面阐述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良好常规的建立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石,是班级安全的保障,更关系到幼儿的成长、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关注社会的主体――孩子们。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社会赋予我们更高期望和更神圣的使命,我们承载着创优质高效幼儿教育的重―任。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常规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细节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也充分强调了加强孩子“好习惯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根据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本着“育人为本、养成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重视营造健康、快乐、积极地教育环境。习惯的培养虽已不是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并进行研究。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结合我园在常规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园决定开展“一日常规落实幼儿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

在选定课题后,我们召开研究小组会议,帮助小组成员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同时确定了以下活动设想: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幼儿园班级常规现状;

2、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结合本园实际确定课题内容;

3、根据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明确人员分工。

(二)研究阶段(20xx年04月―05月)

1、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一日常规要求》,结合一日活动各环节,查找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开展研究。

2、通过座谈、调查、跟班、检查记录等形式,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3、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三)阶段小结(20xx年06月―07月)

做好小结工作,整理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