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1:38:59 页码:11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优秀14篇)
2023-11-11 01:38:59    小编:zdfb

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简明扼要地陈述事实是写总结的基本要求。3、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和借鉴的对象。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二

在三年级的科学复习中,我采用得先做练习,学生对于自己得学习得知识能够有一个了解,知道自己得掌握程度,然后学生学生进行课本复习,最后进行总复习。

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回顾起自己得学习过得知识,我首先组织学生根据课本做相关得练习。学生在练习得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课本学习得知识,从而对于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在在课本翻找答案得过程,就要一种学习,再认或者是再现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习可相关得知识,同时掌握相关重点,难点。但是在复习得过程中,有得学生没有自己去找相关得知识,而是直接超别人得答案,这样得效果就比较差了。这是一种应付得态度,需要在学习中予以纠正和杜绝。

在学生在对于相关知识掌握得基础上,然后复习课本上得相关知识和内容。在这里复习,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学习重点得基础上进行全面得复习,这样学生能够更换得进行掌握,能够对于相关的知识有个总体得概括和掌握,有一个知识得网络,为学生得学习打下一个良好得基础。

在总复习得阶段主要进行得自由复习。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得掌握情况,进行自由得复习。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查缺补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三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咦,怎么跳出来了呢?谁能解释一下?

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学生解释原因。)。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弹簧有力量吗?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试着找一找。

师: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一试吧!

师: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请大家体会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二、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学生分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根据试验现象及生活经验交流。

学生自由研究、讨论,发现产生了弹力的物体。

学生猜测。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四

三年级的小学生因其年龄尚小,较高年级就更显得的活泼。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端端正正坐一节课会感到很疲劳,上课很没意思。如果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游戏,竞赛,表演等,让他们边玩边学,扮演各种角色,他们就会感到乐趣无穷,精神振奋,因为他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活动。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的课型应是以玩中学为主。

这学期我开始尝试科学教学,三年级小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已经适应了语数英科四大学科的学习,从开学3周来的整体情况看,学生学习气息浓厚,明显长大了。开学初我依据他们上学期表现、成绩的综合评定,为他们编排了4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并为起了好听的名字,如蓝猫淘气队,小鲤鱼队,神兽金刚队,绿精队,这些都是他们喜欢的动画团队,每一个动画小队成员只有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我想试一试三年级小学生用杜郎口的教学实施课程改革,如小组长批作业,副组长检查知识点的记忆,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反思得失等。但对于学科助理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困难,也就是我要树立的小老师,我正在试图让他们发挥作用和潜力,比如锻炼他们的组织才能,语言表达能力,仪表自然大方等综合素质。对此我设计了三年级科学学习小组评价表和小干部评价表,每天每周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我一直认为,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后,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最关键的过程,因为丰富、愉快的教学过程直接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就是要用方法与智慧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杜郎口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但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自己结合我们的学校、班级以至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从来相信我的学生,他们就是最好。尽管会有许有不足,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体验着快乐,丰富着内心。一个团结的小组,一个朝气的班级;几名出色的小干部,优秀的教师队伍……总之,我们的校园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和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实验是让学生利用本课刚刚学的“空气占据空间”,不用吹的方法,就能制做出泡泡来,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难点的一个理解运用。备课时,我就想,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是太难了,学生能不能做出来,犹豫不决,怀着试一试的想法,设计了这个实验,没想到孩子们在积极讨论、动脑思考、反复实验中成功了,当时孩子欣喜的表情,兴奋的话语、以及对本实验精彩的解释,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让学生认识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这一环节,学生说到了“飘”字,可能在学生的概念里,空气就是会飘,而没真正认识到流动,我可以把“飘”字板书在黑板上,反问学生:有风才会飘,可现在我们教室里没有风啊?在交流中让学体会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实验空气占据空间,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了大量的材料设计了三个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探究兴趣很浓,但对“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认识仍然不够到位,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后的交流不够充分,学生会做,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我进一进步体会到,实验后的交流充分、老师的点拨准确、是多么的重要。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六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生有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七

《我们周围的材料》是科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辨认来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学生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别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书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我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小学生从寻找身边常见的材料开始,让学生先看教科书的提示:金属、木头、塑料、玻璃、纸等。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种材料。

学生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与小组的同学一起从身边的物品中寻找,首先看看自己身上穿的、佩戴的、携带的物品,辨认物品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并记录在《小学生科学活动手册》第22页的表格中。再让学生小组汇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哪些材料用得最多。试着看看常见的六种材料的性质,为下一节课继续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打下基础。

我们的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描述等方法初步认识、了解材料。材料是物质,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更进一步认识了我们的世界的丰富物质,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世界。热爱大自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学生身边最常用的材料,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塑料的特征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设计新型材料”一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极大激活,且贴近生活,渗透“s-t-s-e”理念,将科技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问应该重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课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在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数据统计起来。

深教材料中设计让学生猜想“塑料温热”后的现象,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大家很快猜到塑料会变软,这一环节浅尝而止,没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实验引深入塑料杯加温,学生马上看出“塑料”的变化,不但变软、变形,还有异味产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塑料遇热后变形了,还有怪味产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烧后,还会污染空气呢!”这样的处理,使得教学更深入了,学生理解更透彻了,真正体现了“一英尺的深度”。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九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常见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常见材料”“声”“光”“电”“磁”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内容,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信息与通信”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身边的材料”,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十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我们准备了工具和材料,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了一节具有特殊意义的课——这是同学们学习科学之后的第一次实地观察动物活动。

课堂上,我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观察的目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上。小家伙们用从家里带来的甜点心、糖块、果皮和馒头等引来了蚂蚁,然后便用我分发的放大镜开始观察,这项活动比较简单,一会儿功夫,每个同学便将蚂蚁的身体结构观察得清清楚楚。同学们对于此项活动的兴致很高意犹未尽,这完全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索性按计划让他们继续各自的观察活动,并再次强调在观察时要仔细认真。同时,作为奖励,我将事先准备的樟脑球分发给他们,并指导他们使用:在蚂蚁经过的地方画一条线,或者画一个圆圈将一只蚂蚁圈起来,再观察蚂蚁的行动发生哪些变化……最终,活动取得了圆满结果。

回顾这次观察活动,我认为在组织学生观察小动物时,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生物的基本要求。当我发现有的同学急于知道蚂蚁遇到食物后的表现,便将食物直接放在了蚂蚁面前,便马上提醒他们应该将食物放在离蚂蚁稍远一点的地方。同时,让他们思考其中的道理,进而引导他们查找资料了解到蚂蚁头部触角的作用。

2、要鼓励学生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遇到小块食物时,便独自将食物搬回巢穴,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行进方向,显得比较轻松;如果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食物,只靠一只蚂蚁搬运起来比较吃力时,它便会将食物拖回巢穴,这时如果再有一只蚂蚁赶过来帮忙,两只蚂蚁又会侧着身子来搬运;如果遇到比较大的食物,最先发现食物的蚂蚁,总是在食物上前后左右地考察一番,然后便赶回巢去搬来救兵,而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搬来的救兵总是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多蚂蚁竟然可以同时用力。

3、观察活动要有时间上的保证。限于课堂教学实际,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但是许多时候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结果,必须对事物进行长时间观察。《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了观察昆虫的活动,他常常要用上半天甚至用上一天的时间,正是由于他的勤奋观察,才成就了《昆虫记》这一世界名著。

4、要注意做到反复观察。以观察蚂蚁为例,要注意观察不同环境、不同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身体结构,这样才能对蚂蚁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另外,能够做到反复观察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顽强坚忍的行事毅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

了解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途径很多,可以查阅书籍资料,可以上网搜索,可以询问他人,但是相比而言,通过自己亲历亲为的客观观察而得到的知识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百闻不如一见”,“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强调的都是这一点。

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就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上网搜索或是查阅书籍资料寻求答案,往往能够得到非同寻常的结果。

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爱护动物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爱护动物是建立在学生与动物之间深厚情感的基础上,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也就意味着对于动物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充分了解。当蚂蚁遇到用樟脑丸画出的横线马上回避,这种现象说明蚂蚁并不喜欢樟脑这样的气味,可是有的学生却用樟脑丸在蚂蚁巢穴洞口画上圆圈,甚至有的学生将樟脑丸放在了蚂蚁巢穴洞口上,这样的行为对于蚂蚁来说显然是过于残忍。这时候,教育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也会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

当然,无论是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这都是一节普通的科学课,这样的课堂既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更有师生共同参与观察活动过程中的灵动生成,而最终的目标一个,那就是为了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也许,一次观察活动,一次说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能改变什么,或者至少就眼前意义上于学生的知识增长来说作用不是很大,甚至在许多人看来,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只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写,或者让学生在书上划一划,记一记,背一背,就完事大吉。但是,我觉得,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观察活动,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除了记忆背诵之外,还有这样一种学习方式;除了教室课桌之外,还有大自然这样一种学习场所;除了学习现成的知识之外,至少可以让他们树立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经历了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够获得基本的观察方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观察热情必将逐步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这让我回想起在《认识石头》一课时,当我由衷地对同学们采来的石头表示惊喜时,当我真诚地赞赏他们的采石行为时,当我同他们一起砸开石头时,当我们一起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理石时,我想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很多。所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观察蚂蚁这一活动本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课程时,应该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这样看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蚂蚁的意义,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十一

《茎越长越高》本课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力图渗透德育教育: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蚕变了新模样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蚕的生长变化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一般都认为蚕的一生蜕皮4次,会把在蚕茧里的两次蜕皮给忘了,所以老师要强调这一点,而口器是咀嚼式的,这样有利于吃食,像“两片牙齿的大额”,尾足不大会被关注,不仔细看,看不清楚,所以要特别让学生看到这一点。这节课关系到吐丝前后的蚕,有些小朋友的蚕宝宝已经结茧了,但他们没怎么仔细观察,所以,需要教师重新整理,再次观察。

《蛹变成了什么》对于蚕蛾,有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绪。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将蚕蛾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我们要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我们的大丰收》 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 以整理收集植物生长变化的事实为线索,引领学生整理几个月来的观察记录。体会几个月来对植物生长变化认识上的收获。《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三年级的孩子平时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或多或少都养过一些常见动物。他们对一些常见小动物的生长、死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很少去关注动物的生命周期。本单元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自饲养、观察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从而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因为养蚕活动中有大量的观察、记录任务,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同时要求学生对蚕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预测。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文字等表达方式,交流关于动物的分类方法,还有从学生的语言和行动中,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有了爱护动物的深刻意识。不足之处:动物的分类不是很清楚,学生会很容易弄错,特别是变-态和不变-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很多人会把卵和成年体进行比较,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种学习方式,我想效果会更好。

的探究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本堂课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了科学。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生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其次,板书跟教学进度有些脱节。为板书而板书,没有起到“引”和“归纳”的作用。

第三,观察指导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因为多种原因,给学生小组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指导学生的力度还要加大。

第四,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弱化,应该力度大一些。

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努力,自己一定会在以后的上课活动中干得更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科学教研课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要在课堂上完成的两个实验 ,第二个实验还好,第一个实验则完全是不可行的,时间根本不够,尽管我的准备很充分,但孩子们却一个小组都没有实验成功,好好的一节教研课,因教学任务的必须完成性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效果反倒不如平常的课。

首先是测量冰融化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实验,从把冰块发放给学生到冰融化成水足以淹没温度计的玻璃泡,足足需要40分钟之久,而在课堂上短短十数分钟时间,学生根本测到不冰水的温度,不管温度计如何靠近冰块测,温度显示最低也只有七八度左右,如何能得到实验的准确数据,课后,我查阅了不少此节课的课后分析,发现此课实验失败的原来不只我一人,几乎人人都以失败告终,有一位聪明的教师干脆取消了学生实验,改为教师在实验室独自实验后记录下冰水的温度变化,在课堂上直接展示数据。但即便如此,弊端仍然存在,首先,学生没有了感性的认识,其次单单一个表格,学生对零下温度高低的认识存在困难,也就无法对温度大小的比较进行灵敏的反应。

第二个实验挺成功,但因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活跃得有些难以控制,此时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力,幸好我是一直任教本班学生,倒也相对容易些。

综上所述,本课中的不足我会尽力改进,优点我会继续发扬。

姓名:杨迎新

单位:大五里乡大石河完小

科 学 教 学 反 思 一、鼓励学生敢问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作为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三。、利用兴趣轻松愉快去学习

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十二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内容,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4、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但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米饭一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石膏与淀粉同时,去拓展淀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3、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科学不是自己的专业,又是第一次执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十三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活动,知道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并能把纸的特性和用途联系起来。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工具积极、主动地探究“不同用途的纸”。能用对比实验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的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观察研究纸的性能,在研究纸的活动经历中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的相互关系。

经历自行设计和进行对比观察实验的过程。

确实生活中的这些纸的物品都不是同一种纸制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用途的纸。板书课题。

课前让大家收集各种不同的纸张,哪个小组上台来说说你带来了哪些纸样、有哪些用途?(小组汇报、展示收集纸样)

1、研究纸的吸水性

你们收集的纸样真多,师指其中一份问:我桌子上洒了些水,选哪种纸擦效果好,为什么?

到底谁的吸水性强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证明?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又好?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法?(小组汇报、质疑)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滴

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一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长”得大的说明吸水多,“长”得小的说明吸水少。

谁有补充吗?

对,因为只有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印的大小。为了公平,我们把这四种纸裁成相同大小,这样比较更准确。研究时还要借助滴管来滴这一滴水?(教师出示滴管,讲解、演示滴管的用法。)

(2)、挤

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上的水挤到杯子里,再来比较哪一杯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

谁有补充?

时间要一样。纸张大小也要一样。(如没人答师要启发)

(3)、降

我们组的方法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同时放入四杯水中,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四杯水降低了多少。降低多的吸水多,降低少的吸水少。

师提醒:四只杯要一样大,四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4)、沉

把纸同时放在水面上,先沉下去的吸水多,后沉下去的吸水少。

在放纸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纸不能叠在一起放。放的纸稍微小一些好。)

(5)、晒

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又同时拿到太阳底下摊开晒。先干的吸水少,后干的吸水多。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你们真聪明,想到这么多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一下:你们实验时需要哪些物品?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四种常见的纸,请每组派一人上来领取材料后开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质疑

那么吸水性强的纸有什么用呢?吸水性弱的纸又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交流)

2、研究纸承受拉伸能力

接下来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看谁不容易被拉断。先来猜一猜哪张纸不容易断。

师讲实验方法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承受拉伸力强的纸有什么用途呢?承受拉伸力弱的呢?

师举例说明应用:牛皮纸制作的纸袋、购书中心包书的纸等利用了它的拉伸性好。现代的科技发展使人惊叹,由于能源的短缺,有人提出用纸来造房子,你们猜猜,纸真的能造房子吗?如果用纸来造房子,纸必须具有什么性能?(很强的抗拉伸力和抗弯曲性)。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它们的作用也不一样,就像我们桌子上的水,要用吸水性很强的餐巾纸来擦;而我们写字就要用书写纸来写,因为它吸墨均匀。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纸样拿出来,一起来分析它们有什么样的特性。各小组内每人简介自己的纸样。

纸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它的用途不同,你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纸吗?小组互考,说说收集的纸样适合用在哪里。

今天大家学习都很认真,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关于纸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一些。总的来说,纸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课后各小组要继续研究,查资料,多获得有关纸的信息。把收集来的资料编辑成小报,我们再进行评比。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突出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探究学习还处于最低层次,自主探究、设计实验、实验方法等能力还刚起步,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能想出更多的办法来证明就行了。另外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千万不能什么事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无事可做,不知做什么事的局面。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做到有序,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上还要多研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十四

本次期末质量检测,我校三年级应参加考试32人,实参加考试32人,总分2229.5分,平均分为69.7分,优秀率为15.6%,及格率为84.4%。从整体上来看,这份试卷既检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本次试卷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涵盖了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问题。试卷分为五种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和问答题,符合三年级的学生特点,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这些题型中,检测内容比较全面、到位,突出了以教材教辅为主,并且从整体上来看分值所占比率期中前为30%,期中后为70%,完全符合教研室出卷的指导思想和宗旨。

1、填空题共36分,每个空1分。学生在做填空题时,能够写出正确的答案,但写较多的错别字;学生在填“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时,出现的错误较多;失分严重。

2、判断题共21分。这个题学生普遍做得比较好,正确率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马虎造成的。如第9小题:“空气是无气味、无味道的白色气体。”大部分学生失分。

3、选择题20分,学生在做题时,有的存在不理解题意的情况,有的是由于学生马虎造成的。这题大部分学生得了12分左右。

4、连线题8分。本道题是请同学把下列食物及含有的相应营养连接起来。大部分学生只得一半分。原因是老师地讲课中没有列举更多的实例,实际生活中又没有认真观察造成的,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问答题15分,计三个小题。学生基本能完成,但答案有的不完整,不具体。失分情况不严重。

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余仞有余。

3、学生书写较差,错别字太多。

4、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来源渠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纵观《科学》试卷,我提出这样几点建议:

1、题目出得太死,好像只需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科学思维及科学观察在考试中体现不充分。

2、填空题太多,只考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却没有考出对知识的应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