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2 22:37:54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时间机器是一种虚构的科技设备,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引导。读写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增加自信心。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一
故事讲冬至节时门扉上的糯米圆:很久很久以前,两个穷苦人讨饭来到闽南小镇,女儿要留在这里做奴婢。
离别之际,父女俩讨来糯米圆,父亲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就每人尸半把它吃下吧。待日后团圆时,再吃圆子。”
父亲走了,这夭正是冬至。女儿盼望等着父亲,又到冬至,她对家主说:
“大家都吃圆子,门神也该敬敬。”
说着,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大门上。她想,父亲不会忘记离别时的相约,若是看到门上的圆子,会来接她的。
花开花落,女儿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门上粘两枚糯米圆。周围的人们说,糯米圆象征着团圆和吉利,也学着装点自家的门。由近及远,传为闽南、潮汕和台湾的冬至风俗。
而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这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乞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河南南阳,流传着医圣张仲景与冬至的传说,在这里,吃“捏冻耳朵”是冬至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下门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关于冬至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汉高祖刘邦有关的传说。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恶人变疫鬼的传说。江南水乡民间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二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会。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清晨来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
在我国台湾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圆仔贴门。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冬至节。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所赐的福气。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及至唐宋,与岁首同等重要。在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百官须向皇帝呈递贺表的礼仪,且还要互相投刺庆贺,仿若元旦一般。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得都很“俏”。谚语讲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那么,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这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粮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三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天冷注意什么。
穿着方面。
饮食方面。
多喝热水。
睡觉方面。
运动方面。
适当做一些室内的运动,比如跳跳绳,做做操,或者打打球,室外可以散散步,慢跑之类。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和抗寒能力,不过天气冷,运动时候也要进行保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四
四季之中,我最爱的是金黄的秋天,秋天在我心中是最浪漫的,看百花凋零,走在用飘落的梧桐叶铺成的乡间小道,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一切是那么闲适,那么舒畅,令人陶醉和向往。
而陶醉过后,天空就由闲适的金黄变得凛冽漆黑,冬天就要来了。
我讨厌冬天。我天生就是个冻死鬼,奶奶一直这样说。在天还不是很冷的是时候,我都会提前把自己包成一个粽子,生怕自己被无形的东西又一次伤害。其实我讨厌冬天,并不是她的寒冷让人畏惧,也不是她的死寂和沉默让人感到伤感。风和雪是冬天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
朔风的可怕在于它的真实,真实到近乎残酷(给你伤痛你才知道世界是多么真实)。
雪,看似美好,的确很纯洁。晶莹的雪花,白皙的棱角,是那么完美,但她的纯洁让你感到她的存在仿佛是造物主在开你玩笑。肮脏的世界,哪来的纯洁,虚假,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只要东方的那一轮金乌将光明撒向大地,一切都会融化,都会凭空消失,留下的只有人践踏过的痕迹。
雪,其实并不是你的错,错在命运本该如此,被“尘”封的世界,你的存在就如同虚幻的梦境,你只有选择离开,一尘不染的消散,这或许就是你的宿命吧。
2021年的朔风和雪来的特别早,早到让人毫无防备,未做完的秋梦就这被提前唤醒。期待2021年的到来,早点结束这个漫长的冬天。或许在下一个银装素裹的季节,我会站在操场上,看狂风乱舞,喜欢上被刺痛的感觉,在痛苦中幸福的活着,那时,或许我就真的长大了。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五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六
来源于上古帝皇——黄帝和尧帝。冬至节有起源于黄帝和尧帝两种说法。《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筴(ce或jia),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但《史记·黄帝笨鸡》中本无此相关记载,孤证难考。另一种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尚书尧典虞书》曾载:“(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书》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相对较高,所载史料或更贴近史实。可见,冬至作为节日,中国上古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个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个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个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很多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吃混沌与西施有关。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饺子外,另一盛行的风俗是吃馄饨。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而冬至吃馄饨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传说记载。最早相传的故事是与春秋五霸时的吴越争霸及美女西施有关。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因与“混沌”发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
吃馄饨是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的追求,是为了驱赶恶人。相传,汉代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便成习俗。其实,冬至这天吃馄饨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区。南宋时,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格。而在许多古籍中记载,馄饨是中华民族的开天辟地者黄帝。因此吃馄饨是对黄帝或那些做过开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缅怀与祭祀。
汉高祖刘邦和樊哙吃狗肉的故事。在有些地方,冬至还盛行吃狗肉的情况。相传,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遂逐步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个人倒是觉得,这个习俗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百姓经济水平提高,对食物营养的追求的结果。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七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古至今,民间均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人们对冬至尤其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一样重要。关于冬至节气的传说故事大家有了解吗?冬至节气的习俗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冬至吧!
故事讲冬至节时门扉上的糯米圆:很久很久以前,两个穷苦人讨饭来到闽南小镇,女儿要留在这里做奴婢。
离别之际,父女俩讨来糯米圆,父亲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就每人尸半把它吃下吧。待日后团圆时,再吃圆子。”
父亲走了,这夭正是冬至。女儿盼望等着父亲,又到冬至,她对家主说:
“大家都吃圆子,门神也该敬敬。”
说着,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大门上。她想,父亲不会忘记离别时的相约,若是看到门上的圆子,会来接她的。
花开花落,女儿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门上粘两枚糯米圆。周围的人们说,糯米圆象征着团圆和吉利,也学着装点自家的门。由近及远,传为闽南、潮汕和台湾的冬至风俗。
而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这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乞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河南南阳,流传着医圣张仲景与冬至的传说,在这里,吃“捏冻耳朵”是冬至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下门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关于冬至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汉高祖刘邦有关的传说。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恶人变疫鬼的传说。江南水乡民间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会。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清晨来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
在我国台湾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圆仔贴门。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冬至节。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所赐的福气。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及至唐宋,与岁首同等重要。在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百官须向皇帝呈递贺表的礼仪,且还要互相投刺庆贺,仿若元旦一般。
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得都很“俏”。谚语讲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那么,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这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粮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八
那是离开家的第一个冬至。
尚不太习惯集体生活的我们这一群青葱男女,闻着大街小巷的饺子香,想家的情绪油然而升,上课也都恹恹的,没了心情。“冬至不吃饺子,今年,我们的耳朵该会冻掉了吧!”一个男生戏谑说。
放学时,班主任突然给我们带来一个振奋的消息:学校食堂已经准备好了饺子馅和面团,各班同学集体包饺子,过冬至。“哇———”同学们顿时兴奋得大叫起来,有的男生甚至吹起了口哨。
班主任和生活委员从食堂里领回了馅和面。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面板没有,就用课桌面凑合,擀面杖短缺,空酒瓶上阵。虽说同学们大多不会擀面皮,包饺子,可大家也都忙得热火朝天:有的揪面剂,有的圆面,有的擀皮,真是吹笛的捏眼的都有、擀出来皮大的大,小的小,圆的圆,方的方,厚的厚,薄的薄。寥寥会包饺子的几个学生顿时成了班里的核心人物,那份骄傲得意自不必细说,不少男生女生围在她们身边虚心的拜师学艺,现学现包。一个多小时忙碌后,课桌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饺子:有的包成了蒸饺,有的包成了小笼,有的成了混沌,甚至还有面团和馅乱揉在一起;还有许多标新立异的创意造型:麦穗,太阳,小兔,小鱼。十分可乐。我也学会了一招——麦穗饺。不过,那面粉可遭了殃,有的同学边包边闹,互相抹,脸、手、衣服上都粘了面粉,弄的白忽忽的。
饺子是食堂的师傅帮我们下的。虽然烂了不少,但是同学们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都无比激动,觉得这次的饺子饺子竟然这么有味,甚至比在家妈妈包的还要好吃。每个人的心中都激荡着一股暖流,再也没有冬日的寒冷!
那年,我十六岁。
那年,我正读师范。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九
今天就是冬至了,人们常说:“冬至天里吃饺子不会冻耳朵。”放学回到家,我把小手洗干净,立刻就钻进厨房和妈妈做起了包饺子前的准备工作。
我首先准备好了饺子馅,下面就开始和面了,我挖了几碗面,一边倒水一边搅面,面从我的手指缝里挤了出来。我两只手全被面粘住了,我对妈妈说:“妈妈还是你揉吧!”妈妈接过去几下就揉好了。
现在我们开始包饺子,妈妈拿出一块面团让我试着揉,我怎么揉面团就是不听话,还是一大块。妈妈说:“你看,把手放中间然后往两边轻轻地揉几下子妈妈就把它变成了一个长条。”妈妈让我切面团,妈妈多我说:“来回转着切”一个个切好了,我开始学着擀皮,我把切好的面皮压扁,我拿着擀面杖在面皮上滚来滚去,圆圆的面团在我的手中变成了长长的。这时妈妈多我说:“你的小手捏着面团的边,一边转一边擀,你试一下。”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擀好了第一个皮,妈妈看着我擀出的面皮笑了。我站过去包饺子,我把饺子皮放在手心,加了好多的馅心想:多点才好吃!”可我偏偏做得不对。因为菜放多了,饺子合不上了,妈妈把它包好了放在桌子上像个怀孕的妇女。妈妈对我说:“少放得,才能包好。”这次,我把馅放少了轻而易举地包好了,可它有站不住我有的失去信心了。妈妈鼓励我说:“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包出漂亮的饺子来。”接着我包了一个又一个,妈妈说:“你包的越来越漂亮了!”
饺子包完了,我和妈妈去厨房煮饺子,水开了了我小心翼翼地一个个放进锅了,妈妈对我说:“煮三四个开锅饺子的肚子全都朝上就熟了”这时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饺子煮好时,妈妈特意把我包的饺子捞到了我的盘子里,我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好香啊!
我忘不了20__年冬至的这一天,我学会了包饺子。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十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朝廷决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冬至那天,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第二天,群臣要在太和殿向皇帝祝贺冬至节。无论贵族阶级还是普罗百姓,冬至节到来之际都有着一套过法。
冬至游戏和拜师冬至的到来意味着严寒气候的正式开始,人们进入了“数九寒天”,冬至后农事减少,也不利于室外活动,所以,老北京人一般都开始“猫冬”,大家会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
“九九消寒图”,上下横竖九格,总数为八十一,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在当中”的口诀,颜色也有规矩,根据每天天气填描,等到“九九”之后一幅消寒图大功告成,春天也再次到来。
旧时,民间那些喜爱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这天拜师,开始学艺,老北京称之为“看冬”之俗。精力充沛一些的男孩子,会在什刹海、护城河结冰后玩冰车、拖冰床等游戏。
冬至吃食对老北京人来说,过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饺子。但早年间,冬至这天吃的可不是饺子。《燕京岁时记》里称“冬至馄饨夏至面”。也就是说,最早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应该叫“馄饨”。
馄饨确是老北京冬天特殊的吃食,一般冬天,街面上才会有卖馄饨的小摊,热热乎乎,吃着格外舒服。卖馄饨的小贩们手打小木梆子,吆喝着“馄饨开锅喽”,这种馄饨讲究熬的白肉汤,馅儿是精肉,一碗大概十余个,佐料有七样,冬菜、紫菜、虾皮、胡椒、酱油、醋,现吃现煮,开锅就捞。
京城卖馄饨都是挑挑儿的,后来才支了摊儿,一口小锅,中间用铁皮隔开,一边煮骨头,一边开着锅,随时有人买,可随时煮。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
老北京过去在冬至,除了吃馄饨,还要吃羊肉包子。人们认为,阴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来年正月,“三阳开泰”,羊肉的“羊”,是谐音“阳气”的“阳”,所以要吃羊肉,补阳气。
另一方面,冬至后天气越发寒冷,老北京人为了御寒,每天清晨要吃辣汤,还吃炒肉,喝浑酒,就是类似现在的陕西稠酒那种玉米面粥一样的低度酒,为身体增加热量。
在旧时京城王府里,每到冬至都必吃涮锅,这可就是当时贵族的享受了。王府里的涮羊肉跟民间不同,叫做“全涮羊肉”。首先,汤讲究,要求是烤鸭、生鸡片、蘑菇、虾米、干贝、丸子、炉肉熬制的。其次,除了涮羊肉片以外,还要有羊肚的肚脸和肚仁,以及羊腰子和羊肝,这一套才算全。
旧日北京百姓家,过冬至就像过除夕夜那样,需要准备节日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岁,故称为“冬至夜”。而除了主食之外,冬至这天老北京人还流行吃核桃、柿饼等零食。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十一
汉高祖刘邦和樊哙吃狗肉的故事。在有些地方,冬至还盛行吃狗肉的情况。相传,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遂逐步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个人倒是觉得,这个习俗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百姓经济水平提高,对食物营养的追求的结果。
冬至吃什么:
1、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2、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3、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5、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6、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7、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8、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1、祭祀。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红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十二
在冬至节气,民间也有很多的习俗,并且各地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冬至有哪些民间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冬至节气的民间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冬至吃饺子传说之一:女娲造人。
在怀川地区,冬至吃饺子与女娲造人有关。传说上古时期的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造的泥人的耳朵经常被冻掉,女娲只好把耳朵重新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后,把余下的线暂时放到泥人嘴里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返回时,一个绝好的主意油然而生。她把线的两端分别拴在泥人的耳朵和嘴里,这样,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在冬至这天,人们怕被冻掉耳朵,也咬着一根线拴住耳朵,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慢慢地人们便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传说之二:纪念医圣张仲景。
在河南大地,冬至吃饺子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冬季,很多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张仲景便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再切碎,用面皮包起来包成耳朵的样子,再用原汤将“耳朵”煮熟,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过。
冬至吃饺子传说之三:纪念神医扁鹊。
在华北地区,冬至吃饺子与神医扁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冬季,天特别冷,很多人得了冻疮,耳朵冻烂,疼痛难忍。名医扁鹊用羊肉、辣椒及中草药剁烂为馅,用面皮包起来形状如耳,煮熟后分给大家吃,结果冻疮很快就被治好了。后来人们为了防治冻疮,每到冬至寒冷季节便纷纷包饺子,好吃又治病,一直沿袭至今。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寓意壹: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风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在中国北方,一到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寓意贰:冬至到吃饺子团团圆圆。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这天,一家人就会忙忙碌碌,准备各种饺子皮、饺子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团团圆圆过冬至。
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寓意叁: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相传战国初年,秦城神医扁鹊妙手回春,百治百愈。有一年冬天,正逢百年未遇严寒,许多人发生。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十三
当香味袅袅升起,灶火渐息,用那雪白的糯米粉包裹的汤圆啊!那甜甜的,黏黏的,热气腾腾,幸福满满的汤圆呀,满是我们同学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
今天是冬至,学校竟然安排我们做汤圆,真是意想不到啊,大家都开心极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学校里做汤圆。
老师先帮我们分好糯米团和麻心,再把我们每8人分成一个小组开展活动。好,汤圆开做啦!我们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球,然后压扁加入少量麻心,像包饺子一样,把皮粘合在一起搓成圆球。当然,我遇到了问题——总是不能把汤圆搓圆,总是有一个一个的“小尖角”。装着馅的汤圆里头似乎有许多调皮的小人,像是把脚一只一只翘出来,形成一个一个尖尖的角,真是难看。哎,都是软软的糯米粉惹的祸,任我们怎么努力搓都没用。后来,我干脆等“汤圆们”干一点了,硬一点了再去搓,里面的“小人”安心了,不会再动了,真是“软的不服,得来硬的”!再看看其他组的同学——瞧,有的同学把馅放得太多了,结果成了“黑煤球”;有的同学没放馅,汤圆就成了“实心球”。施捷仁同学在做的时候,禁不住鲜美的麻心馅的诱惑,往嘴里一点一点的塞,引起了同学们阵阵笑声。
一节课过去了,我们的汤圆做得差不多了,一个个白白的“胖娃娃”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像“孩儿兵”排着队伍等队长检阅呢!做好了,当然少不了吃这个环节。嗨,热气腾腾的汤圆来啦!汤圆冒着热气,在盆里等待我们品尝。“咦?这汤圆汤的颜色怎么跟在家里吃得不一样?”哦,是汤圆的“馅漏”了!后来我们知道,原来“罪魁祸首”是王子木。他做了一个“黑煤球”汤圆,外头是馅,而馅的里头才是糯米粉,所以,我们的汤圆汤全被它“污染”了。
虽然汤圆包得不是很好,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一碗碗热热的、亲手包的汤圆,一碗碗承载着同学们欢声笑语的汤圆,在寒冷的冬天散发出阵阵暖意。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十四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至”是“到头”的意思,可不是“到”的意思。什么到头了呢?原来是阳光直射点南移或北移到头了。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阳南移到头了,该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阳北移到头了,该南移了。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个“冬至点”。地球运行到冬至点,是冬至的那一刻。天文学可以精确地计算到“微秒级”。冬至点就是“近日点”,这时地球运行的角速度、线速度都是最大。相反,夏至点上,地球在“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最小。
其实,中国在古代就知道“冬至点”的存在。【幼学琼林】上讲“立秋而桐叶落,冬至而葭灰飞”。葭灰就是芦苇膜烧成的灰。冬至那一天,把“葭灰”放在地面上,一到冬至那一刻,葭灰会飞起来,表示“冬至一阳生”的“阳气”把葭灰吹起来了。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9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十五
我国古人重视冬至这一节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清顺治年间,朝廷还将冬至设为一年中的三大节之一,举行祭祀和庆祝,民间的各项应节习俗更是少不了的,下面就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至节气有什么故事老北京冬至怎么过,欢迎阅读!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朝廷决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冬至那天,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第二天,群臣要在太和殿向皇帝祝贺冬至节。无论贵族阶级还是普罗百姓,冬至节到来之际都有着一套过法。
冬至游戏和拜师冬至的到来意味着严寒气候的正式开始,人们进入了“数九寒天”,冬至后农事减少,也不利于室外活动,所以,老北京人一般都开始“猫冬”,大家会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
“九九消寒图”,上下横竖九格,总数为八十一,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在当中”的口诀,颜色也有规矩,根据每天天气填描,等到“九九”之后一幅消寒图大功告成,春天也再次到来。
旧时,民间那些喜爱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这天拜师,开始学艺,老北京称之为“看冬”之俗。精力充沛一些的男孩子,会在什刹海、护城河结冰后玩冰车、拖冰床等游戏。
冬至吃食对老北京人来说,过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饺子。但早年间,冬至这天吃的可不是饺子。《燕京岁时记》里称“冬至馄饨夏至面”。也就是说,最早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应该叫“馄饨”。
馄饨确是老北京冬天特殊的吃食,一般冬天,街面上才会有卖馄饨的小摊,热热乎乎,吃着格外舒服。卖馄饨的小贩们手打小木梆子,吆喝着“馄饨开锅喽”,这种馄饨讲究熬的白肉汤,馅儿是精肉,一碗大概十余个,佐料有七样,冬菜、紫菜、虾皮、胡椒、酱油、醋,现吃现煮,开锅就捞。
京城卖馄饨都是挑挑儿的,后来才支了摊儿,一口小锅,中间用铁皮隔开,一边煮骨头,一边开着锅,随时有人买,可随时煮。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
老北京过去在冬至,除了吃馄饨,还要吃羊肉包子。人们认为,阴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来年正月,“三阳开泰”,羊肉的“羊”,是谐音“阳气”的“阳”,所以要吃羊肉,补阳气。
另一方面,冬至后天气越发寒冷,老北京人为了御寒,每天清晨要吃辣汤,还吃炒肉,喝浑酒,就是类似现在的陕西稠酒那种玉米面粥一样的低度酒,为身体增加热量。
在旧时京城王府里,每到冬至都必吃涮锅,这可就是当时贵族的享受了。王府里的涮羊肉跟民间不同,叫做“全涮羊肉”。首先,汤讲究,要求是烤鸭、生鸡片、蘑菇、虾米、干贝、丸子、炉肉熬制的。其次,除了涮羊肉片以外,还要有羊肚的肚脸和肚仁,以及羊腰子和羊肝,这一套才算全。
旧日北京百姓家,过冬至就像过除夕夜那样,需要准备节日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岁,故称为“冬至夜”。而除了主食之外,冬至这天老北京人还流行吃核桃、柿饼等零食。
冬至节气小故事汇总篇十六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美食】。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民间传说。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此俗由来已久。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战乱,安享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后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在南宋时,临安人也在冬至吃馄饨,也包含着对异族的憎恨和对太平的向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而且混身发热,头上冒汗,于是称赞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热,冬天吃了确能暖身壮阳。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狗肉羊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节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补益身体,以求来年精神抖擞身强体壮。
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习俗。这也缘于古代传说,南方的部族首领共工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后来这种赤豆粥也称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红枣、核桃肉等,补益身体。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用糯米粉制成,内包用赤豆制成的豆沙,加上芝麻晕油等,这种圆形的甜品,也许原来也有与赤豆粥相同的起源?但后来逐渐引伸到“团圆”“圆满”,合家同吃表达人们对家庭幸福的祝愿。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可见冬至吃汤圆的风气之盛。
冬至古诗句。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3、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5、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6、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
7、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8、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南宋·吕本中《踏莎行》。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0、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11、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唐·李颀《听董大弹胡》。
1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
13、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悼李花》。
14、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1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16、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17、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8、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渊明《四时》。
19、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
20、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雪孩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0篇)
- 做好最好的自己演讲稿(精选12篇)
- 2023年小学生班主任评语50字(优秀15篇)
- 最新叙事的作文400字有题目(模板15篇)
- 2023年大学生互评评语简短50字(优秀13篇)
- 最新《克雷洛夫寓言》读后感50字(优质18篇)
- 呼兰河传读后感20字(精选16篇)
- 《镜花缘》读后感1500字(通用9篇)
- 老舍散文读后感字(优质18篇)
- 2023年昆虫记蝉出地洞读后感200字(五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