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2 02:35:36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文化内涵。读后感要注意行文流畅和语言的美感,可以借鉴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接下来是一些读者的真实读后感分享,或许会有与你相似的感受。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一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梁家河》记录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
看完后,我深刻感受到,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艰难困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从懵懂的青春一路走来,慢慢旅途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即使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如此,他依然经历了青年时期在延安梁家河长达7年的插队磨练。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为他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也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6岁的少年用满腔热血投身农村建设,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是他脱胎换骨之地,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困难是弱者的挡路石,也是强者的垫脚石。基层的困难磨炼了他的意志,锤炼出他坚韧务实的优秀品质。没有哪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的感受正能量的热度。是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稳人生的路。只有这样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经的梁家河用它的贫瘠、艰苦磨练了习总书记的意志,不仅是飞扬的黄土,难以下咽的“团子”,三月不知肉滋味的饥饿,更是窑洞里的跳蚤,手上的老茧,肩膀上的血泡;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追求,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人生态度。进一步讲,就是人生需要磨练。河蚌含痛,方有璀璨明珠;凤凰涅槃,才会浴火重生。这都是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拥有更充实完整的人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和追求,这必将会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最近,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该书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怀,深情描述了习近平青年时代的七年梁家河岁月,向我们展示一代领袖在青春岁月中的成长、成才、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不平凡人生经历,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该书给我思想带来了巨大震撼,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给养,指引着我要努力培养“敢吃苦、勇创新、善学习、心为民”的精神品格。同时,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将求知与为民紧密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紧密相连,这是我从总书记梁家河岁月的读书印迹中所得出的深刻启示,也为我们党员追求理想,实现理想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现实依据。
今天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党员,首先,我应更进一步加强学习,不忘初心,不弃不馁,不急不躁,做好自己的每项工作;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作为党员,我既要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坚定理想信念,又要学习业务知识增长工作本领,还要学习其他各类知识开阔眼界,博采众长,切实将学习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其次,作为党员,我要敢吃苦,将苦难当成磨刀之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正是这所大学锤炼了习总书记自青年时代树立起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为其执政兴国、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就要具备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党员,还要勇创新,将创新当成实干之要。青年习近平到梁家河后,从发展村子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入手,以创新的眼光埋头实干,办沼气,打井,创办铁业社等等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体现出总书记勇于创新的实干品质。党员干部既要会干,更要干好,既要继承经验,又要勇于创新,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要着力培养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去看待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增长实干本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精神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就像火把一般照亮我前行的脚步,让我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加油干,让青春无悔,使党性发光!
作为一个读了近二十年书的人,我的青春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没有习近平同志那样的轰轰烈烈,充满挑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他,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不负一生。
作为刚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步入社会的新人,也许作为刚二十几岁便回忆青春显得有些故作姿态,但是我想说,步入社会,我们最美好的校园时光就已经结束了,将为生活去打拼,为了未来去奋斗,少了一份洒脱与不羁,多了更大的压力,脸上失去了青春的气息,挂满了工作后的劳累,不再是无忧无虑,反而是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忆过去。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关于青春的懵懂回忆,那些年少无知的叛逆,那些幼稚却又不失甜蜜的校园恋情,现在想想是不是仍旧十分美好与值得向往;那些你曾经很讨厌的老师、同学,是不是早已没有了恨意,在我看来,青春无关对错,剩下的只有回忆,青春的回忆都是美好的,都是只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是你未来聊以慰藉的精神支柱。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人生,不是每个人都去做国家主席,更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能像他那般辉煌壮丽,我们没去过梁家河,但我们有自己的象牙塔,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羡慕他人,他们只是沿路的风景,永远记得,前路春色更好,天上太阳正晴。
读《梁家河》,从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动力。“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这是习总书记的话语。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铸就他从县委书记到党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心系人民的不改初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总书记富有磁性的声音,似乎就在耳旁。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读《梁家河》,体会从小做起脚踏实地的干劲。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而今,已是我党的领导核心的总书记,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想想当年,在陕北那艰苦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想有作为的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二
20xx年接受专访讲述插队经历的视频,近日在互联网上热传。尽管人们对从陕北黄土地一路走来的经历耳熟能详,的许多故事也广为流传,通过20xx年前的视频,听动情回忆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听梁家河父老朴实还原他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仍然令人震撼,深深轩动众多网友的心弦。
魂牵梦绕的梁家河,是他挥洒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脱胎换骨之地,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与梁家河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砥砺出坚强。在这里,他零距离体察了民生疾苦,在这里,他锤炼出大气自信和清醒务实的品格。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地感受到正能量的热度。“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当选第一年的,对广大青年的“五四讲话”,也是自己的“青春总结”。毫无疑问,这段视频是一部最好的励志教科书,必将激励无数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激情报国。
的梁家河记忆,之于广大青年固然是最好的励志教科书,之于中国,其意义则远远超越“励志”。多年以后,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品格,与领航人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学校”锤炼而成的意志品格交相辉映。革故鼎新,体察民情;重塑执政伦理,整饬官风;吹响改革号角,夙夜在公;永远目光坚毅,时刻笑容可掬;讲话胸有成竹,思考深邃磅礴……正给共和国打开一片更加灿烂的天空。
这片灿烂的天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深情描绘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衞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用大白话,谈大问题”,对人民梦想感同身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此有温度的“执政宣言”,没有空洞的说教,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动,倍感温暖。正是因为梁家河记忆刻骨铭心,对基层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知民情、体民忧、解民怨、想民愿,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中国梦激荡中华儿女的心,回望梁家河,我们更能读懂中国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道理,亘古不变。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民心是我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重温的梁家河记忆,帮助我们铭记中国梦的出发点,更深刻地认识到“勿忘人民”始终是执政党须臾不可忘记的立党之本,更加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坚决彻底转作风、扫“四风”。如果说,梁家河体现了“从群众中来”,教育实践活动则是落实“到群众中去”。
人们不会忘记,顶风踏雪到太行,在村民家察看有无电灯电视电话,揭开锅盖察看吃什么,脱鞋上炕盘腿坐下,鼓励村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甘肃贫困地区考察时向全党发出号召:“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曾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如今作为,他更是牵挂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一个“梁家河”。中国梦不会遗忘每个人,梁家河作证。
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苦干实干才能圆梦。“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当年在梁家河,经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的考验,带领村民冰水里打坝、建沼气池点亮穷山。多年以后,成为的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的实干,除了在各行各业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当务之急是落实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以过“五关”的精神气概,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坚决推进改革大业,才能实现中国梦。
回望梁家河,为中国梦做注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成真。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三
当年的陕北乃至全中国生产力落后,劳动基本上全靠"使蛮力",生产工具落后,也没有劳保用品。在打坝造田时,没有手套保护,习近平和老乡一样,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还得照旧干,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直到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场面与一个插队的稚嫩知青联系起来,但这就是年轻时的习近平。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气温依然很低。当时习近平在寨子沟打水坠坝,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人们对干活不"撒奸儿"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当时的陕北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出没。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落后的"老镢头"、没有弹性的木扁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在极饿极馋的寒冬腊月,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过猪肉。就是这么苦,习近平都曾经做好长期在梁家河生活的准备。
与今天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高质量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为学院质量强校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四
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四十载不变的故土情怀”魂牵梦绕,心系百姓;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__同志为响应__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插队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在这里他克服了“思想关、生活关、饮食关、劳动关、跳蚤关”磨砺了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塑造了他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优秀品质;品读梁家河故事,传承梁家河精神,做新时代技术工作人员。
艰苦恶劣的环境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当年,__插队到梁家河,条件非常艰苦,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梁家河的知青旧居刘金莲女士回忆说到“他来这七年是受苦来了、受罪来了”但是__同志他克“五关”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克服了重重困难,办成了一件件实事。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让一位城市青年蜕变成了一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农村好干部,结合自身,箱厂的生活固然枯燥、单调、乏味,作为一名新时代技术工作人员要以此为平台,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心中有信仰,人生才有方向。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__说到“15岁来到梁家河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我坚定目标、充满自信”__同志以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办实事”的执着追求,与梁家河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梁家河村民搏击贫困、艰苦创业,读后感.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拥护。作为一名技术工作人员,要时刻想着生产车间的工人,以自身的能力为工人减轻劳动强度,时刻不忘工人提出的任何问题与意见,贴近生产、贴近工人。
实事求是是真理,实干担当是品质。__同志讲到“陕北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__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一名工厂技术人员,要以扎实务实的实干作风,干好本职工作,完成好各项任务。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五
央视新闻客户端播放的系列片之《初心·梁家河篇》,再联想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远景规划,无论是作为普通党员干部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初心,还是身为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所展示的雄心,其心中所装着的始终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点给我感触至深。
《初心》这部记录片对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当我们找不方向,或是疲倦的时候,就应该想想曾经说过的“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要走到老百姓中间去,才能了解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牵挂着人民群众,才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为人民服务。
我们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投身基层工作,扎根祖国边疆地区,不应只凭满腔的热血,更应该踏踏实实的做些实事。很多老党员在提到年轻人工作是总是说“年轻人吃不了苦”,我认为这不是批评,这是提醒,是老党员对年轻人的鞭策和期望。投身基层工作,我们不应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更应该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要“低下头、弯下腰”,要“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投身到实实在在的劳动中去,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既然选择基层,选择了安图这片热土,就应当脚踏实地,脑中时时刻刻怀着理想信念、心中装着人民群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凡事不以自我为评判标准,而是要有利于我们党,有利于安图县的建设、有利于广大安图人民群众的福祉。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六
淳朴的人们围着这昔日的伙伴后生,丝毫没有距离感,大家走在宽敞的柏油路上一块看着家乡的巨变,追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做为农家孩子的我,看到这一幕突然觉得十分的感动,以前所学所听所讲突然觉得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仅仅讲讲而已。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我们都是人民的孩子,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的改善。在这之中,有些党员同志和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成了唯利唯权唯我为中心的奴隶。完全把人民的诉求,人民的需求抛之不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贪图享受、不作为、乱作为等等怪像。国家也能及时出手,严打这些歪风邪气,看到这一幕作为一名党员的我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自豪感,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细细读完梁家河,那时那景仿佛历历在目,人事物的慢慢变迁,就是祖国改革开放、发展壮大的缩影,但是这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总书记对梁家河的赤子之心。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是那里的人和事他都记在心里,当地的发展以及受到危险灾害,总书记都挂念在怀。尽心帮助大家走出困境,鼓励大家把生活过得更好。心系百姓,想百姓之所想,念百姓之所念,有这样的领导人带头,吾等又有何惧祖国又有何惧!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觉得我们应该记住总书记说的这句话,做为座右铭也不无不可。无论我们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做何事;我们都应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目地又是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七
“只有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土地上,我们党才能汲取实在的养分,才能真正的向上。”青年习近平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在他最风华年轻的时刻,毅然地前往中国农村,感受真正的人民温度。《梁家河》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纪实却充满着百姓的温度,它真挚无华却洋溢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拳拳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15岁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知青在梁家河下乡七年的艰苦奋斗的历程。七年中他经历不断的磨练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开创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能源匮乏的问题,他是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的,他走了心却留了下来,一直牵挂着梁家河的乡亲们,惦记着梁家河的发展和变迁。关心这那些青年的伙伴,关心着那个在陕北挣扎的小镇,关心这那些千千万万不懈劳作的百姓,关心着这片涌动着英雄血液的红土地。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真正初心?
答案早就明了在《梁家河》中,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牢记人民,紧依人民,做有为党员。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八
书中讲到,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知青的岁月,从北京特意带了两箱书到延安,在那个年代,下乡当知青是去吃苦的,没有功夫去读圣贤书。这在当时很多村民都不理解,但就是因为这些书,成为了他融入当地小伙伴的敲门砖,书中的内容给村里的娃娃们走向美好前程的向导。读书带来很多快乐,从书中收到启发,通过读书开拓思维,正是这些书籍给梁家河带来很多新的思路。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习近平曾在采访时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其实,习近平无形中也教了梁家河很多东西。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九
《梁家河》_一本承载着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及优良品德作风的“情景式”教科书。
书中以一曲澎湃畅淋的知青乡村奏响曲,向我们娓娓道来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在梁家河的峥嵘青春,它带给我们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了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了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引领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把激昂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梁家河的研读,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苦难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它不仅磨砺了青年习近平的意志,丰盈了他的人生经历,更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感染激励着身边的人,更为我指明了前进方向。他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挫折和磨难在人的生命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课题。而我们发电党支部的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从小我做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更要将习总书记吃苦耐劳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
很早之前,就知道了延川县文安驿梁家河。因为上世纪90年代,陕北大地上就流传着知青,把梁家河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治病的感人故事。“我人走了,却把心留在了这里”猪年春节前夕,再次回到梁家河给村民们拜年,他造访旧居,吃农家饭,驱车登山,看苹果树,现场询问生产、销售、收入、研究新农村发展情况,并自掏腰包给梁家河全村每家每户送去粮油等过年慰问品……梁家河因此更加声名远播,人们感慨的重感情,也感叹梁家河的大发展。和许多人一样,为更好地感悟的民本情怀,并了解借鉴梁家河的昨天与今天,我决定利用节假日去梁家河看一看。
20xx年3月7日是农历正月十七,适逢双休日,我同办公室等几位同志利用一天时间,驱车前往梁家河。从榆林到文安驿走了200多公里,文安驿镇对面沟里进去东南5公里就是梁家河。车子进入文安驿,就看到了梁家河的标志,非常醒目,再往前走,路旁立一2丈高的巨石,远远看见上面“梁家河”三个大字,走近,原来是“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的标志。沿着乡村公路看,沟槽是一座一座淤地坝,不少是当年担任村支书时率领社员打起的,保存比较完整;河岸两旁基本绿化,长青林郁郁葱葱,山上是经济林,以苹果为主。约走了5公里就到梁家河。我们在解说员小甄的引领下,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拜访了当年的老支书、也是入党介绍人、并将支书让贤于20岁的的老党员梁玉明;参观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也是1974年担任大队党支书时带领梁家河社员群众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参观了知青旧居和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土炕;参观了梁家河村几处农家新居和农家乐,并和一些群众和村干部进行了攀谈。
通过一整天的参观学习,有几点体会:
一、艰苦环境最能锻炼人。我们参观村史陈列馆,看到了陈列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文章中谈到他当时是一个15岁孩子,从京城一下子到了陕北山沟里插队落户,举目无亲,生活上的不适应,经受的种种磨练,过了“五关”:一是跳蚤关,二是饮食关,三是生活关,四是劳动关,五是思想观。其中跳蚤关和思想观对我触动很大。一个从京城出生,中南海长大,从未见过跳蚤的小青年,到了梁家河,夏天几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过思想关中,他逐步融入群众,学到了农活技术,学到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他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还在文中写到,刚去梁家河时,因很随意,群众印象不好,一年以后,跟群众一起干活,打成一片,劳动关也过了,群众的看法也改变了。他不完全认同有的作家把知青写的很惨,他只是开始感到惨,“但是当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看出同志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历史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
梁家河7年,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群众印象不好到推举他当近200人的村子里的“领头雁”,从对人生感到彷徨到有坚定人生信仰,都得益于这7年中艰苦环境的磨练。说:“我的成长进步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因此我认为,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意志磨练,才干的增长,精神的洗练,是在平常环境下无法比拟的,也是无法体验和实践的。这对于我们如何从基层培养锻炼干部是很有启发的。
二、办了好事实事群众不会忘记。到了梁家河,碰上上了年纪的人,不论男女,随便问习当年插队时怎么样?虽时隔40年了,群众最淳朴的回答是“人家好后生。”也有的说爱看书,有的说给村里打了坝,修了路,栽种苹果树,办了铁业社,开了小卖部,建了沼气池等等,如数家珍。我们在参观一座淤地坝时,就有群众指着说,当年打坝拉泥糊时,十冬腊月,天很冷,卷起裤管,赤脚跳进河槽,带头干,很能吃苦。特别当时办铁业社,也就是办起了村办企业(即社队企业),使群众增加了收入,比别的村群众富裕,生活过得好,群众更是念念不忘。
这对我的启发是,当干部,不论职务大小,哪怕是乡村干部,一定要扑下身子做好事、做实事,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实事,老百姓是会拥护的,并长久记着的。
三、有情有义才能做人为官。在参观梁家河时,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同志是个有情有义,不忘根本的人。早年,村民梁耀才妻子得病,知道后,马上寄来1000元叫给看病,那时1000元可不是小数;1994年,村民吕侯生患了病,当时在福州工作,把吕侯生接到福州医院自费给看病。等等。在参观村史馆时,看到张贴着4封给梁家河的信,有20xx年、20xx年写给全村乡亲的回信,20xx年、20xx年写给村干部春阳、保雄的回信。特别是当了后,日理万机,对于村里负责人春阳、保雄的信及时给以回复使人觉得了不起。而每次信中,他都关心着村里建设和经济发展。20xx年的回信中更是写道:“延安遭受到严重的持续降雨灾害,我一直惦记着村里的乡亲们”。“我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村里乡亲们和全国广大农民一起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看出通过梁家河想到全国广大农民,心中时刻想着让全国“老乡”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此刻,我更加深刻理解习提出的治国理政“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为只有消灭了全国的“绝对贫困”,广大农民朋友都过上小康生活,这才叫“全面”。此刻,联想到我们府谷县还有几千户农民尚未脱贫,顿感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四、新农村建设不一定集中居住。梁家河新农村建设没有搞集中划片建筑,集中居住。还是按照原来居住格局,只是大体统一了建筑风格和色调。仍然有的住半山腰,有的在沟底下。周围绿化,栽树,围墙,大门,这就留住了乡愁。这启发我们,建设新农村,可以不拘一格,风格别样,不要破坏原来的山水,留住一些旧的民居风格,留住乡愁,把新农村建设成美丽的田园式风光。
五、陕北农村还有大发展潜力。近几年,梁家河又合并了周边的几个村,人口已超过千人了(1186人)。他们通过发展苹果业、养殖业等,人均收入达到9600元,家家用上自来水,开通了互联网。因为“猪年到来迎新春,梁家河村民迎亲人”,因了这一人文历史,到梁家河参观的中外游客日增,村里趁势发展以旅游、特色农牧业和养殖业、林果业为主的产业正当其时。我以为,首先应该发展农家乐,那天我们几个与村党支部石春阳支书等议论,就以习在老支书家吃的农家年饭为主起个名堂,游客是乐意消费的,也是最能吸引人的。还有正月游客那么多,却没有一处农家乐饭馆可以用餐,我们也是转了一天没吃饭处,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还可发展采摘旅游、绿色旅游、垂钓旅游、观光旅游等。总之,我认为潜力很大,同时,对我们府谷也有启发、借鉴作用。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一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我看到在书的封面上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我没有多在意,可当我读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梁家河的点点滴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情怀,真正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梁家河,就是这个追求的过程与结果。
梁家河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农村人民生活从贫穷、匮乏到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巨大变化,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实现的,都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同群众同甘共苦,我们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带领广大群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踏雪有痕、抓铁留印、真抓实干干出来的。
《梁家河》,也让我再一次理解了《党章》里关于党员的要求,我们看一篇报道或者读一篇文章,经常看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在前而义务在后,而对于我们党员,党章明确将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放在前面,党员享受的权利放在义务的后面。我们的权,是人民给予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我还要更好的去读这本书,理解这本书,它让我更加坚定,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要有干事业、干工作的坚持和忠诚,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力所能及的谋实事、干成实事,作为一名石化人,保卫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初心,更是我们的目标。我要努力工作,为我们石化人的初心和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二
近日,在岗前培训期间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学习体会到了习总书记梁家河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在梁家河父老乡亲的眼里,插队时的总书记就是一个好后生,没有城里人的书生气,刚来梁家河不久,就完全的融入当地生活,把自己看作梁家河的一份子,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干活,再糙的饭也吃得下,再穷的人也看得起,和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心贴心,并且始终将带领梁家河人吃饱饭,过上好日子为奋斗目标,带头打坝於田,修沼气,挖水井,创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踏踏实实为梁家河人干实事,除此之外,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白天繁重的劳动,总书记还能每天坚持读书,并且抓住一切机找书借书读书。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基层的选调生来说,总书记的在梁家河的这段岁月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有着深刻的启示。首先,就是要转变身份,脚踏实地,做好扎根基层的充分准备,一颗树最终能长多大,取决于它的根扎得有多深。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刚走出校门的我们,初入基层可能会诸多不适应,所以我们要全身心的把自己放到群众当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时刻记得我们的初衷,运用自己所学帮助老百姓过生好日子,这样才能有等多的群众信任我们,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我们本着小学生心态,多向老百姓学习,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扎根基层,从群众哪里汲取智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受到群众拥护,才有可能成长为新时代下的栋梁之才。其次,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心中有杆秤,一碗水端平。一碗水端平有两层意思,一是碗要端平,古人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面对群众不能有私心,这并不是说要讲平均主义,要从每一位群众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效率公平和实际公平,二是碗里面要有水,空碗端平很容易,但没有意义,要抓住一切机会,给碗里装水创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奔小康的路上一碗水端平,实现共同富裕。最后,我们还应该不断学习,及时充电,在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不学习很快就会落伍,年轻干部光有基础是不行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理论和实践学习双手抓,在理论学习基础上不断的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在任何岗位上都要有远大理想,不为周边环境所影响,像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里一样,以学习增底气,以担当显朝气,以奋进扬锐气,以磨砺蓄静气,坚持边学边干,学干结合,才能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三
怀着敬畏之心,打开了《梁家河》一书细细研读,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
其中让我最受启迪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衷建功业,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而在梁家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使有人对他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也有的人表示这样的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有的人还断言:“要是沼气能点灯做饭,除非母鸡叫鸡,公鸡下蛋。正是有了各种怀疑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存在,总书记才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正是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情都存在这大大小小的困难,我始终坚信:经验正是从实干中积累出的,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也永远不知道能不能干好。
在平日繁重且超负荷工作中,如何去干工作、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效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干的过程中找到答案的。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清楚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什么,而后坚定信念去解决。
就像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贫困,其实贫困本身并不可怕,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与理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样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差的自然条件下,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反思自身工作,作为年轻乡镇干部,首先就是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认认真真、不折不扣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树立实干作风,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有回音,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工作作风。要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弊端,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定式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四
近期,《梁家河》一书在全国热学,《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梁家河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于读书的优秀习惯,爱读书已经成为形容习总书记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事情,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习总书记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让习总书记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讲话引经据典,都是来自于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之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抗压担责的精神。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总书记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困难,总书记从不退却,扑下身子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青年干部,对群众,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汲取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汲取那种踏实有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力。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从他成长的人生故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种服务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迎难而上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年青一代好好学习。我们作为年青一代更应该如此,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群众观,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克服人生旅途中的重重困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考验,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五
《梁家河》,我认真的进行了拜读和学习,书中有很接地气的方言,真实是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陕北生活的情景。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讲述了习总书记2月13日回到梁家河,看望梁家河的乡亲们,询问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和乡亲们亲切交谈,拉家常,回忆过去艰苦奋斗的地方。习总书记曾四次给梁家河写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能过上小康生活,不管在哪里习总书记总是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办学校、带领乡亲们大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梁家河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为大家展现了梁家河翻天覆地、日升月异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通过学习《梁家河》从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努力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工作,树立当代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六
“只有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土地上,我们党才能汲取实在的养分,才能真正的向上。”青年习近平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在他最风华年轻的时刻,毅然地前往中国农村,感受真正的人民温度。《梁家河》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纪实却充满着百姓的温度,它真挚无华却洋溢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拳拳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15岁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知青在梁家河下乡七年的艰苦奋斗的历程。七年中他经历不断的磨练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开创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能源匮乏的问题,他是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的,他走了心却留了下来,一直牵挂着梁家河的乡亲们,惦记着梁家河的发展和变迁。关心这那些青年的伙伴,关心着那个在陕北挣扎的小镇,关心这那些千千万万不懈劳作的百姓,关心着这片涌动着英雄血液的红土地。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真正初心?
答案早就明了在《梁家河》中,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牢记人民,紧依人民,做有为党员。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初心、扎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巧干实干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断复兴,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篇十七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反复翻阅分析了《梁家河》,得出了下面的结论——梁家河是块“沃土”,而习近平就是积极主动吸取这块“沃土”营养,茁壮成长起来的参天栋梁。
说梁家河是块“沃土”,习近平这样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村距延安不远,可以说是延安的一个缩影。1935年红军长征在这里落脚,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封锁围剿,带领全国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延安精神早已在这里群众中深深扎根,鼓舞着他们顽强生存,不畏困难,奋勇前进。这种精神无疑会影响教育着来这里插队的知青。
梁家河的生态条件,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这里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腹地,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偏辟、贫穷、落后的乡村。从培养锻炼人的角度看,越是穷苦的条件越能磨炼人,无疑是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铸造人生观、世界观的大熔炉。习近平在回忆在梁家河插队时说:“现在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
梁家河村民风淳厚,人憨厚老实,实事求是,顽强倔犟,纯朴得就像黄土,纯洁得就像冰山上晶莹剔透的雪水。这些人格品质,也对知青的人格、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插队,和乡亲们同生活、同劳动,说自己是“延安人”,梁家河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友情,说自己无论走到那里都永远忘不了这里——梁家河。
离开梁家河四十年,两次去看望乡亲;四次给乡亲们写信;在延安调研因日程紧张,把梁家河四名“小伙伴”请到延安叙旧;在国内外访问讲话中都提到自己在梁家河锻炼的收获。念念不忘梁家河村,足见其对梁家河村的感情之深。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插队,走的是一条积极主动锻炼,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健康茁壮成长的道路。沿着他在梁家河七年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以由被动到主动,由主动到带头的步伐阔步前进的。
习近平是1961年1月13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从北京到延安插队的。与其说是响应“号召”,对习近平说来,更像是一种逃离和解脱。1962年因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牵连,被抓欲送少管所,因床位已满送不进去,习近平报名下乡插队。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他去了。在列车上,别人都哭他却在笑,庆幸自己逃离被少管的牢笼,倒是一种解脱。
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这是习近平插队迈出的第一步。运载知青的卡车到达延安,他们看到的革命圣地延安,竟然是一个很小黑咕隆咚的城市,美好的想象被现实击得粉碎,兴奋变成了失望。习近平一行15人被分派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该村隐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全村60多户,200多口人,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村民们散居在小河两边依山而建的窑洞里,窑洞外满目都是峭立的黄土山。“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习近平当时说。来梁家河住、吃和劳动使习近平看到了: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的鲜明对比,给他第一年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阴影。加上他扔了半个发霉变质的面包,而不被群众信任,感到十分孤独。又因去公社开会,先跟着别的大队红旗走,后归入梁家河自己的队伍而被诬陷为“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了”即不跟党走,使他感到迷惘、彷徨、不知该怎么办。几个月后,习近平请假回京探亲,因失去北京户口而被当地公安当作“倒流”人口,关进派出所四、五个月,强制干重活。现实的挫折,听了姨父姨母和父亲的教导,习近平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他。他向大队书记表明了心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习近平斩断了旧途,由被动转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习近平立志扎根农村,脱胎换骨,把自己从北京娃变成村里娃,勇闯吃、住、劳动三关,把自己融入当地群众。
先说住。习近平到梁家河先住在张青远、吕候生家,后搬进《知青院》。那时候条件很差,窑洞依山而建,只有窑洞面安有门窗,进门便是一排土炕,一边连着灶台,一盏小煤油灯,六个知青住在一个土炕上。然而,对习近平来说,最难忍最恼人的是跳蚤,陕北人叫它“虼蚤”。习近平皮肤过敏,跳蚤叮咬后用手一挠,就肿起了红疙瘩,越挠越痒,痛苦不堪。他身上到处有被跳蚤、虱子叮咬过的疤痕,小腿上满是被咬过后肿起的红疙瘩,有的结痂,有的渗着血水。习近平他们寻找着对付跳蚤的办法,给炕上撒六六粉,进门前抖裤腿,用开水烫衣服。两年后,才习以为常,适应了。
上厕所也不习惯,农家厕所非常简陋,在角落挖个坑,四周用石板一挡,又脏又臭,冬天四面透风冻死人,夏天蚊蝇飞舞。大家慢慢养成了快速上厕所的习惯。
农村没条件洗澡,天冷只得用热水毛巾擦擦。夏天到河里冲凉,被笑话是“光沟子”。就连刷牙也让群众感到奇怪,说“这帮知青不知怎了,早晨起来嘴里吐白沫哩!”
闯吃饭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粮食尚未过关,陕北还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梁家河一些村民一过正月十五就锁上门,全家出去要饭吃。刚到梁家河,习近平他们吃了一段派饭,吃的是玉米面馍馍、豆面馍馍,这些都是乡亲们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尽管和知青在北京的生活差距很大,但他们的生活仍比当地百姓好。当时梁家河每人每月人均口粮仅20斤,仅是知青口粮的一半,为填饱肚皮,就用糠窝头、苦菜、荞麦叶充饥。
后来,知青自己做饭,大多数时间吃野菜团子、玉米糁子,偶尔也吃小米饭。没有菜,就跟老乡要一点酸菜,以至于酸菜成为习近平想念的美味佳肴。自己做饭没有柴烧,常常吃夹生饭。打柴对知青就是一个大难题,光秃秃山上没有树木,到哪里打柴。老乡们平时收集牛糞晒干烧,山洪暴发时捞水冲下来的树枝,爬崖畔砍“狼牙刺”烧。知青们既不会捞水冲下来的树枝,也不会爬崖砍“狼牙刺”,只有到山上搂茅草,而茅草又不耐烧。后来,队里批准他们用储存下来的玉米杆烧火,才解决了他们的烧柴问题。虽然国家给知青供应的成品粮,但要将生米面做成熟饭,也让知青们体会到把食物吃到嘴里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后来习近平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曾三个月没见一滴油星子,买了几斤冻肉,切成片生吃了,那味道真是鲜美!还说,他在梁家河还吃过一顿白米饭,那是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中仅有的一次。他在艰难中闯过了吃饭关。
闯劳动关。在梁家河,习近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作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农田基本建设队,专门打坝、修梯田。打坝既能增加土地,又能存水保墒,是唯一能够增产的措施。
打坝是一项强度非常大的强体力劳动,一人一天要推200车土,八架子车才一方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全手都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习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乡亲这样评价。社员梁新荣说:“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一点书生架子。”
打坝一般在农闲的冬季,这时候打坝也最苦。炸掉冻土,掏土推车拉土、夯土,相当艰苦,习近平手上磨出老茧。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
人们对干活不惜力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在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前,习近平和乡亲们在梁家何一共打了四处大坝。1969年梁家河玉米亩产400斤,坝打好后,亩产达到800斤。习近平的劳动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他也闯过了劳动关。
闯过了吃、住、劳动三大关,习近平逐渐融入当地群众。两三年后能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熟悉了梁家河的每一道沟、每一架山,熟悉了梁家河村子里每户人家,熟悉了梁家河的饭菜,渐渐地学会了农村各种活路,成了种地把式。他还学会了自己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有了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习近平说:“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地地道道地“受苦人”、“村里娃”。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读书修身,要求进步,带头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中,一边进行着他的农民实践,一面读书修身,迫切要求进步,带头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
读书修身。那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现在只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习近平读书很刻苦,除了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外,常常看书至深夜,用的是自制的煤油灯,为节省油,灯捻调得很小,为凑近那点灯光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怕看书时瞌睡,常以九分钱一包的“羊群”牌香烟陪伴。
习近平看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中国的四大名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作家的名著,以及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浮士德》、《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等他都如饥似渴地一一拜读。带来的书读完了,就和插队知青交换书读,跟退伍军人、乡村教师借书读,是个书痴。
习近平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使我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对习近平来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通过读书,习近平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养。
努力工作,要求进步,入团入党。
1973年初春,习近平被派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了八个月社教。他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联系实际、寓教于乐、教育群众,为大家办了四件好事实事。一是带领群众苦干修了神车沟大坝,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二是动员能人随娃(武刚文)出山重新当生产队长。三是办起了夜校教社员识字治愚。四是修了《知青林》。赵家河的社教工作成绩,是习近平初显才华的表现,是习近平真情回馈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的一个序曲,也说明习近平从一个稚童经过锻炼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习近平积极要求进步申请入团入党,但都因为他“黑帮子弟”、“可教子女”、“黑五类”的影响,道路变得非常复杂曲折。入团写了八份申请书,入党写了十份申请书才被批准。入党后习近平被梁家河村党员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梁家河村的带头人。习近平的政治天空终于露出了一道曙光。
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决心要为乡亲办好事、办实事。
第一件实事是在梁家河沟口打了一座水坠坝。他设法说服动员群众,跑县城找水利部门勘察设计,主动去水沟铲土、打夯、搬石头、抢着干重活苦活,一边指挥一边干。在他的带领下,终于把这个坝打成了,淤成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给梁家河留下一笔丰厚永久的财富。
第二件事是办沼气。习近平把办沼气做为推动梁家河发展的切入点,可一举三得。一是解决群众烧火做饭、大量砍伐树木、拉煤难的能源问题,防止因砍伐树木造成的水土流失。二是对厕所糞便利用处理,提高农村卫生水平。三是解决农业肥料问题,提高粮食产量。
这样一举三得的好事习近平下决心干定了。他争取了县上的支持,亲自到四川考察学习技术,动员说服群众,带头苦干,1974年7月中旬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也因此被评为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大寨先进个人。
第三件事是习近平先后为梁家河办起了《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为群众打了一口《水井》,办《扫盲班》,如果说习近平在赵家河成功社教是他初显才华的表现,是他真情回馈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的一个序曲。那么,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该村所干的实事好事,那便是习近平感恩梁家河父老乡亲对他七年来的教育锻炼、养育之恩的深情报答,也是习近平在梁家河锻炼思想政治水平、组织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体现。
1971年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1974年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只剩下习近平一个人了。1975年习近平才艰难地跨越了“政审关”被清华大学录取了。临走前安顿大队党支部班子,推荐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石春阳(随娃)接替了党支部书记职务。
离别《座谈会》上,习近平深情地说:“我来咱梁家河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多年以后,习近平对梁家河这片土地做了深情的回望: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梁家河是一所学校,他在这里收获很多。他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困难都没有难到那程度。这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挑战的勇气,什么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他说:“15岁我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去做事!”
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梁家河是一块沃土,有着丰富的营养,而习近平是一棵优秀的松树,他在这里努力扎根,如饥似渴地允吸着宝贵的乳汁,克服着重重困难,勇往直前茁壮成长为一棵劲松了。
梁家河的七年锻炼,为习近平的人生奠了基,壮了魂,立了志。离开梁家河习近平的步伐一直走得非常稳健。从基层一步一步地走到中央成了国家的栋梁。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工作踏踏实实,作风清廉,政绩突出,受到人民的爱戴。
习近平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方针政策,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思想。这些无不体现着从人民利益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无不跟他在梁家河的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高二周记200字日常(优秀16篇)
- 2023年有关冬至主题策划方案的论文(优质18篇)
- 2023年足球运动会开幕式致辞(通用16篇)
- 暑假散学典礼讲话稿(优质13篇)
-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800字(精选14篇)
- 陶罐和铁罐教案一等奖(优秀14篇)
- 2023年最美护士抗击疫情故事(通用9篇)
- 2023年大班防暑御寒教案 大班安全防寒保暖教案及反思(6篇)
- 2023年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培训的心得感悟(大全10篇)
- 最新《沙沙沙》教案奥尔夫反思(十五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