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总结自己的演讲和表达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自信地展示自己,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一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二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习才是真学习,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习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习,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中国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习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中国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习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习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当学习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习的量有多大,学习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三
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xx=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算式的写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第一种方法(一)。
师:观察这个综合算式,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连除的运算,按顺序进行计算。)。
(3)24=8(层);20xx=25(本)。
师:这样列式的同学请起立。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200(24)=20xx=25(本)。
师:观察综合算式,思考: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必须先算2个书架有多少层,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题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师:这两种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就叫第二种方法(二)。
师: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不一样,分别先求什么?
师:观察两种思路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
6、练一练:1题。
要求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反馈。
问题二:看完书我们得运动运动了。(练一练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目,理解题意。
2、这道题中,哪句话你不明白?(请理解题意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理解。)。
3、师:那你能不能解决?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吧。(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4、汇报: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师:谁和他的思路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本道题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怎样来分析数量关系,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整个教学中,时间安排较适中,教学目标很明确。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分析有关连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独立解决现实的问题。知识点比较全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学生也能学以智用。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讲解每个算式的意义,记忆非常深刻。从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进一步对比两种思路的异同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流畅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亲近学生。能够看出,学生对所学的解决问题掌握的比较好,并能够通过用自己的话解释题中的内容。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实际应用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方式中,采用了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能够及时的解开疑问,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得失八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前面“图形与几何”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因此对周长的理解要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三标准一主线六原则一跟踪”。
“三标准”是指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一主线”是指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应围绕一条核心、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即“举三归一、以一反三”。
“六原则”是指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六个习惯为课堂呈现方式和操作原则,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知己知彼、集思广益、要事第一、不断更新。
“一跟踪”是指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的课后跟踪。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习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我布置以下习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七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八
(一)地位:《买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认识了小数并会读写、比较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安排的是计算人民币适用过程中的小数加减,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进位加、退位减以及后续学习小数的抽象运算奠定基础。
(二)目标: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
(四)难点:理解小数加减的算理。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去书店买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交流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个层次:学习小数加法。当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后让学生根据题中的问题独立审题,尝试列式,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够列出算式。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法,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接着通过组际之间的汇报交流想法,生生互动,掌握算法。最后采用师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小数加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这几个问题展开,从而明晰算理。
三、训练应用,解决问题。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2、综合应用,形成能力: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九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说课。
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这部分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解决问题
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与态度
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对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有三方面:
1、理解物体表面的这个“面”与它们的大小叫做面积的这个“面积”。
2、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3、使学生从“线”的认识到“面”的空间飞跃,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方式就比较综合了,有观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激情导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一开始我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我用一把米尺与一把卷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两样东西的用途,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把心去动起来(板书:长度单位)这时再分别出示32开、16开、8开三张白纸,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张纸你来选一张,你将用来干什么?为什么?引出大小。(板书:大小)这时学生还没有一种表面的意识,再让学生摸摸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桌子的表面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让学生亲自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为大家的这个发现起个名字吧,导出“面积”。(板书:叫做它们的面积)以上是我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数学书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来,这时出示两个难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此时课堂中定会起争议,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兴趣浓。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来比较;或用圆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画格子来比较,这时就会出现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这时学生对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已经心中有数,汇报后教师故意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拿不同的两个组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来比较,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好用的形状来做为测量单位。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来比较物体面的大小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测量面积的单位来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厘米。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能亲身体会到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大的物体也用1平方厘米来量是很麻烦的,学生就会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积来测量,就会发现还有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又用类似的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对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有个认识。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是我进行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三)观察比较,促进迁移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如果此时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层层深入,能使学生对所学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强化中可以出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并有些是不封口的,让学生比较大小,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让学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根本无法比较或者是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的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却不相同等等,这些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能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是我设计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四)分层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得很灵活,教师可以使用课本中已有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些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其间教师可以进行巡堂,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价。全班交流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后进的学生。还可以在这里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五)全课总结
这个总结可以让学生来进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课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
我所上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部分笔算乘法的例2。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和初步掌握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顺序和怎样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处理笔算乘法中的进位问题.即:满十进一,和满几十进几的问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理解了进位的道理,通过不同的摆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通过讨论,取得了共识.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摆小棒及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我在组织学生探索算法的基础上,教学用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和掌握算法上,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简化导入部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探索算法上。因为这是一步算式的应用题,学生列起算式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棒图,弄清小棒图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这上面并没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2)在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上让学生充分讨论、探索方法:第一是通过小棒图来说。也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第二是直接用竖式计算192×4。竖式的计算学生肯定没问题,对于第一步如何计算也难不倒学生,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让学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去,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笔算方法的简洁和便利,从而促使学生更为自觉的学好笔算。
(3)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我把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二)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我设计了相应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一
《比一比》这一课时为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怎么求出“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二
本单元内容是有关小数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是学生在熟练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学习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小数。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后,对小数的读写法进行教学。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的重点是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整个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相对于对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的读写方法可能会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拟在课堂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中必须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根据本节的内容我创设了一个“五一”期间模拟登山的情境,整个教学活动贯穿在这一个大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我将登山活动变成了一种比赛,学生初分成两队进行登山比赛。在登山的过程还设置了许多的“惊喜”,进行情感教育与表扬激励。
2、自学辅导法。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一些自学的习惯。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检查帮助学习为辅。
本班学生一直都在课堂上尝试进行自学与教师辅助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加上本内容在一定层次上的相对简单。所以我大胆采用了学生自学与学生互教的方式。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然后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五一有什么旅游计划?想不想登山?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进行一场登山比赛。看看哪些同学能顺利登上山顶,拿到一份“宝藏”。创设一个比赛登山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就有一种新鲜感,在课堂上能保持一种较为旺盛的学习力。
(二)复习引入。
本节课是有关小数的读写法,这与整数的读数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可以通过以前有关整数的读写法及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读整数,复习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等内容。
1、我们今天上的是什么课?(数学课)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来一轮非常简单的读数游戏。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数,两组分别抽一组的同学快速读。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读出这些数就必须非常准确、熟练地知道整数的数位顺序表(齐声说)。
比赛:每队各派两人,从教师手中抽三个计数单位,三个数位,贴在相对应的数位位置上。
个、十、百、千、万、…(一级)。
3、引入新授。
小数,它们以小数点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左边为整数部分,右边为小数部分。刚才我们分析了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其实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与数位。这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
1、学生先在小助手“乐乐”的帮助下进行独立自学,(乐乐是在本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虚拟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学中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自学)。
2、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以上的几个小数指名说说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然后通过一个比赛活动强化对小数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记忆。两队各派三名同学上前,依次抽一个数位贴在相应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二级)。
3、为了巩固数位顺序的相关内容,紧接着设计了以下这部分练习:
(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
(2)、省略号表示什么?
(3)、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为多少?
(4)、写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分之几?(三级)。
(四)、自学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仍然是在小助手“乐乐”的提示进行自学,教师进行课堂巡查,并对部分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五)、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自学后,教师通过设计练习,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在教学中适时对学生在自学中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强调帮助掌握学习内容。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设计,让学生找到自学的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学生自学时的漏洞。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还设计了两个比赛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动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索欲。
1、你会怎样读小数?
2、读出下面的小数: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呀?(四级)。
5、你会怎样写小数?
6、写出下面的小数:
四点零三九零点四零八三十点零一五。
7、想一想:每个小数表示什么?(六级)。
8、比赛:以纸条的形式出现:三点七三零点三零七五十点二零八四万零七十三点六九。
随机从每组中各挑两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先完成自己组的两道题,再检查另一组的是否正确。(七级)。
9、读p8788页的读写规则。
(六)、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于新知的一个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安排了两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知识题,主要是书上的相关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一是知识拓展题,是一个书上的思考题,主要是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检查方式:抽查与统一讲解相结合(八级)。
3、知识拓展:
用5、0、7、6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1)、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小数。
(2)、大于7而小数部分是三位小数。
(3)、0不读出来而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九级)。
(七)、小结:
提示课题,哪些同学成功的获得了这些宝藏了?出示“我会读写小数”。你们都获得了这份非常重要的知识宝藏,相信会为你今后的学习带了许多帮助。其实学习数学就我们的队名也可以这样的快乐轻松而且简单呢。
(八)、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下两道作业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读出下面各数:
0.07读作:1.405读作:
20.03读作:70.009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零点二二写作:二十点零零七写作:
三十点八写作:一百点零九三写作: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三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这三个知识点:
1、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些这节课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
1、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由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难点:这种简便写法的算理
1、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既可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
2、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旧知迁移出新旧。
3、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算法简便化,但又不拘泥与让学生使用一种算法。
计算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尽量让计算的素材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既达到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为结果比较大,而且还要是中间或末尾有0,这样的计算背景,学生平时的生活很少接触到。所以我设计时也为这个问题而烦过,如果不创设情境,直接引出计算例题,这样就比较枯燥,如果为情境而情境,不切实际的造一个情境,那又有背数学和生活相联系。应该说我还是幸运,在我上课的前一天四3班刚好是第一次去阅览室看,所以我的教学情境也就从阅览室里展开。课前谈话我也有意出示了前一天学生看书的照片,然后谈谈在新阅览室的感想,然后自然的引入课堂。接着我出示了一组阅览室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并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式。达到从生活情境中提练出学习内容。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这三个算式与前一课学习的区别,明确这节课学习的目的。又让学生回忆0在乘法中的特点,特别是复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为下面自主探索迁移作知识准备。
然后我让自主尝试探索末尾有0有乘法,并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表格,表格中有学生喜欢的方法也有方法一、二,体现算法多样化。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各自的算法,并讨论比较那种算法更简便,从而总结出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的简便方法。为了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这个环节里又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两个练习,一个是0和非0的对位,还有一个是积末尾补0。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解决。重点强调了因数中间0不能漏乘。
在练习方面,我设计了看谁的眼睛亮,通过找错误,再次突破本课的重点。一题是因数末数一共有二个0,而积的末尾应该有三个0。还有一题是因数中间0不乘的。第二练习的围绕课开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阅览室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引出两个合理的建议,并渗透了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最后一个问题还渗透了乘法的估算和13乘105,两位乘三位数第二个因数中间有0有乘法。因为新教材的乘法第二个因数只学到两位,所以我本来想这块内容当作是拓展内容的。
1、在列竖式时用口算的方法来列可不可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四
各位领导、老师: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本学期新增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是: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图形新授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课。
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完成前置性作业,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目标的理解。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讨论变得更加高效、具体)。
2.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同时可以纠错,优生帮差生释疑解惑,继而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
1.指名小组台前汇报、交流学习情况。(这一环节主要是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
2.其他小组适时补充不同的方法。(这一部分设计主要是解决在汇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不断的展示、质疑、补充,教师择机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播、提炼等。最后形成知识,主要通过这一环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是一个知识的反馈过程,通过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再一次回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
总之,本节课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从而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获得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三年组教师对这课的浅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下面请张凤玉老师为我们做课。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位的再一次认识,它为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方位知识和看简单的路线图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东南西北、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教材在设计上都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次之前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在面对地图时,对东南西北的辨认就有一定困难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力目标:学生能识别平面图上的不同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我把掌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八个方向的定义,并能辨认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辨别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作为本课教学难点,关键是充分利用空间位置,引导学生认知方向、辨别位置。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
本课是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学生的位置感只是从生活中的经验认识所建立的表象,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水平方向分的东、南、西、北等方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因此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1、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谈话激趣,倒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好自己后,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跟我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从而引出新课。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等等。这样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汇报、交流,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介绍在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然后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立一个中心点:岗亭,标出东南西北。在找出东、南、西、北方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呢?换新的观察点,找相对方向的建筑?如:我们现在新华书店,那它的东面是?北面是?让学生在相互的说,在不同观察点的不同建筑。
(三)综合应用。
(四)课堂小结。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认识”。它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能够理解整数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知道如何将物体按照所要求的分数进行平均分配。这都为学生学习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表示半个月饼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涂色部分所占总体部分,认识“几分之几”。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2、学习1/2(1)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月饼,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试问孩子们刚刚一大一小的月饼能用1/2吗)。
(2)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4)强化平均分(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随机分给学生不同的纸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星形),折出纸片的1/2。
3、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分数。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4)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5)教师引导像1/2、1/4、2/4、3/4、4/4,的数都叫分数,并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再次正确指导学生正确地写分数,读分数。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看分数,涂颜色。
(3)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知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像1/2、1/4、2/4、3/4、4/4,这样的数都叫分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七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出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可以移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办法,从得出两个班的平均得分。在反馈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投中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 。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八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与面积单位》这部分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从学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面积的含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培养能够使用适当的参照物比较图形面积的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增强动手操作、归纳与进行合理选择的能力。
解决问题。
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单位,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与态度。
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乐学”,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与体验面的大小,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在求知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对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有三方面:
1、理解物体表面的这个“面”与它们的大小叫做面积的这个“面积”。
2、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3、使学生从“线”的认识到“面”的空间飞跃,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方式就比较综合了,有观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一开始我尽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我用一把米尺与一把卷尺,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两样东西的用途,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把心去动起来(板书:长度单位)这时再分别出示32开、16开、8开三张白纸,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张纸你来选一张,你将用来干什么?为什么?引出大小。(板书:大小)这时学生还没有一种表面的意识,再让学生摸摸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桌子的表面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让学生亲自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为大家的这个发现起个名字吧,导出“面积”。(板书:叫做它们的面积)以上是我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数学书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来,这时出示两个难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此时课堂中定会起争议,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讨论出来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强、兴趣浓。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来比较;或用圆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画格子来比较,这时就会出现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这时学生对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已经心中有数,汇报后教师故意不同意他们的意见,拿不同的两个组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来比较,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好用的形状来做为测量单位。这时学生已经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来比较物体面的大小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测量面积的单位来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厘米。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能亲身体会到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如果大的物体也用1平方厘米来量是很麻烦的,学生就会想着去找更大的面积来测量,就会发现还有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又用类似的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对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有个认识。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这是我进行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三)观察比较,促进迁移。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如果此时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层层深入,能使学生对所学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强化中可以出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并有些是不封口的,让学生比较大小,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让学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根本无法比较或者是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的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却不相同等等,这些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能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这是我设计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四)分层练习,巩固所学。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得很灵活,教师可以使用课本中已有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些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其间教师可以进行巡堂,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价。全班交流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后进的学生。还可以在这里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五)全课总结。
这个总结可以让学生来进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课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鲜艳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成为他们的注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赋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因此我希望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和交流互补法进行学习。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组织学生人人参与,结合教材,紧密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入生活,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发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讲解、演示操作,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进入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合理性的数学问题都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意图: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连除算式后,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引导学生重点说算式每步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使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满足学生内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过程中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质疑、解疑,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请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分组讨论,全班汇报。老师实时总结。连初的混合算式从左向右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混合运算顺序,在不断运用中发现规律,使运算规则的产生满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做?
(3)指名说说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体订正。
培养学生的良好做题习惯。
3、自主练习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订正。
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升华知识,使知识得到延伸,并且运用与生活实际,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
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数学回到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是生活中去的奥妙。
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丰富知识,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说学情篇二十
我讲的'这课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购物》,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是旧中引新。讲授新课时,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一)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特点,坚持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这一基本原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小组探讨学习的方法解决本课内容。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1.情境导入教学例1: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说明图意.。
2、老师提出问题: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
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再说一说怎样列算式,为什么,教师板书。
3、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4、学生提出问题,其余学生练习。
5、小结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反馈做试一试:
第1、2题由学生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第4题先找学生说一说,再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小结学生说收获,教师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退休老师发言稿(实用10篇)
- 最新酒店总经理个人总结简短(优秀10篇)
- 企业法人授权委托书标准版(优秀13篇)
- 最新企业交流会主持词(优秀16篇)
- 最新保育员工作总结简短(优质13篇)
- 2023年事业单位介绍信是谁开的(精选19篇)
- 写给母校的感谢信200字(通用20篇)
- 最新职业规划测试(模板15篇)
- 三八妇女节演讲稿500字(大全11篇)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优秀1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