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于书籍阅读成果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知识。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不拘泥于他人的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范文内容包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语言风格和结构的分析等等。大家可以阅读这些范文,进行借鉴和参考。读后感的撰写是一个提升自己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写,写出有独特见解和观点的读后感作品。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一
在老庄哲学的脉络下,对幼儿的教育方法是向幼儿传达什么,即教育内容的核心是什么。众所周知,幼儿教育和人性教育是幼儿哲学教育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幼儿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一个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规范。此时幼儿必须遵守的是道德,“应遵守的内容为何?”“违反时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等都不能强制灌输给幼儿。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应使幼儿自己思考如何理解我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如何寻找相互间的连接点等,并使其能够自发主动去理解和行动。为此,在《庄子的世界》将试图通过老庄哲学中所主张的关系性的含义,确立幼儿哲学与人性教育的内容。
众所周知,在中国哲学领域,可从儒家中寻求到人性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核心理论。先秦儒家在亲亲的理论中寻找道德理论的出发点。亲亲是将亲戚之间的亲密感作为道德情感的源泉,并以把家庭道德规范扩大到社会道德规范,构建道德共同体为目标。儒家的亲亲伦理基于人人皆有的血缘情绪同质感为出发点,所以具有能够适用于现实社会的效果和价值。虽即如此,由于判断亲密程度的基准为血缘的亲疏,所以可能会存在将其意义过分地单纯化的问题,甚至导致道德规范成为判断亲密程度的基准,而不是道德情绪。这在当代中国可以用费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来解释。
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不能在社会关系中消除亲密因素,也不可以不以亲密关系为前提说明人与人的关系。而庄子也直视这一问题,赋予了亲密以新的含义,即可以理解为抛弃出于某种特定的个人情感,而追求自然的公平无私。另外老庄还赋予“亲亲”以孝悌等道德规范,以此批判不能妨碍或强制自然情感的相互交感以及据此而设定的人际关系。在形成了道德关系的情况下,幼儿必须思考自身行为与语言的真伪、行动与语言使用的意图和动机、行为与语言的使用对他人的影响是否具有妥当性等问题。
通过《庄子的世界》,我们有必要对以上老庄幼儿哲学人性教育的基本框架是如何转化为教育内容的方法进行考察,且通过庄子关于在实际人际关系中寻求与他人之亲密的观点中得以确认。
首先,庄子强调“德友”关系的设定。老子中强调的上德无德,在《庄子》中更加具体的发展为为德不形。庄子通过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强调无法呈现出来的内在的德,将这样通过德与朋友结交的关系定义为德友。另外,作为这种德友关系设定的前提,庄子提出了以下三点:第一,情感一致,心意相投。所谓情感一致、心意相投是指心中没有任何顾忌,表现为相视而笑,情感一致,心意相投,遂相与为友。意味着彼此间毫不顾忌的亲密关系,是庄子对亲密的表达。这种亲密意味着受到对方与我的社会关系中所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制约的自由状态,所以这与儒家重视的亲亲在意义上不同。
其次是情感不如率真。庄子将儒家强调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必然关系也规定为命,并明确了其重要性。但在关系的确定方式上与儒家关系不同,按照道家的思维方式,否定了儒家强调规范的方式,而是采取自然表达情感的方式。这种观点体现为庄子中的情感不如率真,即认为与伪装、控制情感相比,直率地表达感情的方式效果更好,价值更高。如果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人际关系中便不必表现出强迫的态度。这在真亲者和强亲者的区分中明确的表现出来。莫逆于心和情莫若率是对以人际关系中的自然情绪之交感与德为媒介的沟通方式的强调。道家反对儒家之亲亲原理过分规范化以及其固定性,用莫逆于心重新解释亲亲,主张真实情感的表达以及由此进行的交流比规范更为重要。这种特征也同样适用于幼儿阶段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设定,由此可以引导幼儿与德友建立关系的实践。根据以上老庄幼儿哲学的观点,幼儿能够摸索出以下几种道德性人格的涵养,这来自于老庄哲学中对德的说明。首先,善与信。在幼儿阶段,当与其他幼儿接触时,首先会产生如何做好的问题,还会产生如何行动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的问题。如果根据固定的规范体系行善和信,有时可能会出现规定的规范内容不能完全适用于幼儿所面临的情况。在老子看来,善与不善、信与不信这样的相反的规定都在规定中介入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或意图。正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各种相对的价值构成一个和谐、有秩序的整体,我们也不能被某种特定价值埋没,而忽视与其相对的价值。因此,老子认为,真正的善不仅仅固执于自身的价值,而是认可多种价值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推己及人,信也同理。具有这种善与信的人,在与朋友结交的时候,丝毫不会感到厌烦或无意义。而其之所以能够坚持这种态度是因为先不陷入固定观念,以真心对待所面对的人,将心比心。幼儿也能在自己的交友过程中充分理解对方的心情,不固执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
最后,不争是争。幼儿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肢体冲突和精神冲突,具体化包括言语冲突、肢体上的冲突和小团伙孤立等。老子主张遵循自然的正常趋势与变化以及一切存在共存的世界观,因而不允许出现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或人为操纵的行为。在老子看来,以上所说的冲突当在有异于自己的特定观点或见解而坚持己见时发生,要避免这种冲突,老庄认为应该学会谦让,应该退让一步,不固执己见,根据正常的变化规律行事。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二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三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濮水一别,濠梁倾覆,终是庄生晓梦,浮世今生。
——题记。
一
蝴蝶,耀目的蝴蝶。
栖在岩壁上的,腾舞于空中的,凤凰于飞,流光溢彩,蝶落蝶生,生生不灭。
那些唯美纤细的精灵,那些绚烂至极的永恒,是本该就如此明艳的张扬,还是理智与幻想边缘的沉沦?我分不清,只知彼时花落花飞花满天,烟火灼鬓,流萤成眠。蝶的幻影,美丽的坠落,反倒把蝶中央男子眉目的清冷,衬得越发清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他淡淡开口,“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往生天地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是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多年前的道理,你可还懂得?”神色平淡如他,待我,却如邻家老友。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人事贵在无为,莫以心为形役即可。那年相见,你问我何谓自由,今日我便告诉你,自由,便是精神上的超脱。”
我急忙打断了他;“老先生,这片蝴蝶谷一经打造一定是有名的风景区,咱们一块商量个价吧,你要多少都成,我给您算算啊………”我沉浸在“黄金梦”里,完全没有注意到那片蝴蝶的绚丽,在金钱的叮当声中向更深的黑暗褪去。
男子叹了口气,神色无悲无喜,“名利缚汝身,我当何作为?你不再是那年探求自由的孩童了。”
“老先生,价钱还可以商量……”
我赶了两步,想抓住他的衣襟,却只触到一片温凉如水,清皎如月,熟悉的感觉……仿若宿命里的轮回。
身上一个小本子掉落。我捡起,是儿时一个老人送的涂鸦画本,翻到首页,上面赫然写着——《南华经》。
二
孩子很小,却不再乐意和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他想追寻一种“道”,一种让人无限放空的绝对自由,濠水的桥上留下他的呐喊,桥下的鱼儿也记住他的找寻。
终于有一天,一个清淡的声音叫住了他,“子安知鱼之乐乎?”
孩子回头,男子坐在河边悠然垂钓,眉目间的清冷,极为清晰。
“我不知,那你知道吗?”孩子不服气。
“无忧无虑的自由,便是鱼的快乐。”
自由!孩子精神一震,停下了继续找寻的脚步。
言谈中,孩子渐渐了解了他。涸辙之鲋,濠梁观鱼,惠子相梁,击缶而歌,一个超脱世俗虚名的大智慧者,一个不屈财富宁生而曳尾涂中的大无畏者,一个看破生死超然洒脱的大自由者。孩子想追求的“道”,在他身上,有了最完美也最矛盾的体现。
贫困交加,麻鞋为生。孩子觉得他可怜,然而是这个人,“以天地为棺淳,以日月为连璧”,气魄洒脱超然若天神。朋友离开,妻子辞世,孩子觉得他孤独,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超凡人格,对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让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无法形容他的充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紫陌红尘,他是独守心灵月亮的月桂,让所有孤独彷徨的人一抬首总能发现一轮皎白的圆月——是他的灵魂在永不放弃的追逐。天下纷争,诸侯战乱,他放下功名利禄坦然守住一池的游鱼,用道家的乐生诠释精神自由的超脱与快乐——那是他自己的逍遥游,在别人难以企及的心灵高度。
当一种美美到无法言表,只能舞之蹈之,颂之咏之;当一种淡淡到无从品味,只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孩子沐浴在道的自由中,想:有一天我会像他一样。
可还没等到这“有一天”,他走了。孩子伏在池边大哭,桥上一本小书飘来:“自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三
那孩子是我,那小书,我今天才知,是庄子的《南华经》。
思绪回到现实,看着那些不断退去的蝴蝶,我忽然间泪流满面。庄周,是你么?这些年,原来你一直都在,看着我从一开始向往纯净的自由一直到挣扎于名利难以自拔。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你看来,我和他们没什么不同。只是这一次的对话,又代表了什么?重新告诉我自由的定义,是回答多年前的问题,还是新的希望?男子不回答,只是笑,蓦地,萦绕心头的疑惑消失殆尽。
自由,是一尾雀跃于心间的游鱼。
蝴蝶重又出现,男子逍遥跳跃,一如往昔。这一次,没了年少的执着,没了名利的追寻,我只冲他笑笑,便反身出了山洞。与他的第一次对话,是启蒙,第二次对话,是救赎。对所谓名利的纠缠,不过拘泥于外物罢了;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脱。对所谓自由的追寻,关键是看自己。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四
大家知道,我们的任督二脉,这是我们生命最关键的两个部位。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是挂在脊梁骨上的。如果我们的脊梁骨不出问题,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不会出大问题。出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脊梁骨出问题了,我们前后不通,中间的这条路不通,我们就会生病,就不得长寿。火龙山庄的郭老师,很重要的一个治疗步骤就是打通你的脊椎经络,他的“经络条”就是放在你的脊椎部位,通过“火烧”把药液侵入你的脊椎,打通脊椎,让气血畅通。
下面一段就是发给你们的“庖丁宰牛”。
这一段很好玩,庄子就不像孟子,孟子是“君子远庖厨”,就是要远离这些杀鸡、杀鱼的厨房,我们很多朋友信佛,就是喊不要杀生,连个蚊子都不灭的,有蚊子,都是轰走,不打死的。这里庄子偏要讲杀牛。
杀猪,宰牛,我们一听,心里都有点咯忌,一想,就是血淋淋的,很瘆人的。但是庄子不是。他却通过宰牛告诉我们怎么养生?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奇怪。实际上不奇怪。庄子讲庖丁宰牛,首先是找了一个宰牛的支点。因为牛很大,肯定比人要大。形体比人大,你怎么去宰?斗牛场上的斗牛士制服牛容易吗?不容易,牛也是使足全身力气要把斗牛士掀翻的,那是充满愤怒情绪的。但是庄子笔下庖丁不是这样的,他宰牛的声音“砉然响然”像欢快的乐曲,就是上古时期的音乐,而他跳来跳去宰牛的步伐,就像跳桑林舞一样轻松悠然。牛就安安静静,被庖丁宰杀了。地上一堆,皮啊,肉啊,骨头啊,筋啊,什么的,清清爽爽的被分离了。文惠王一看,庄子这样跳跳舞,还是“韶乐”的舞蹈,即我们远古时代自然界跳的舞蹈,可能有点像我们看非洲原始部落敲着鼓跳的舞蹈一样,充满了欢乐。怎么就这样跳一跳就把牛给宰了?,而且这头牛在被宰的过程中一点痛苦都没有,很欢乐地离开世间。前段时间,我在书院里面讲这段的时候,有朋友就提这个事情。他说,社会上总有人问,学国学有没有经济价值?他就讲了一个很俗气的理由,说,就讲这一段就很有经济价值。我当时没有反映过来,就问,怎么有经济价值?他说,这个庖丁宰牛,就像在乐曲声中,欢乐地宰牛,这样牛就没有愤恨,惊恐,所以就没有毒素放出来,它的肉味道就很鲜美。大家经常听宣传,说,屠宰场里面是一片惊恐,嚎叫声,被宰杀的动物,都是充满了愤恨的,这些情绪都转化成毒素留在它们的肉里了,所以我们现在吃的肉,味道也不好,并且有毒。但是庖丁宰的牛,是在欢乐声中被宰杀的,牛高高兴兴死去了,就没有毒素放出来,这种牛肉的价格肯定比其他牛肉卖的价格高,经济效益明显。他说,你看,学了这个赚不赚钱?肯定赚钱。当时我很想笑,我就说,你这样的发挥,我是第一次听说,庄子宰牛的价钱比其他的高。如果真有这样的肉出卖,肯定高级宾馆要先用,自然价钱也出得高了。
牛被宰杀后,文惠王就说:善哉,你这么轻松把牛宰了,这是怎么回事?
庖丁很自豪地讲:吾有道也。大家注意了,“有道”,这个是庄子思想的根本所在。一个人立志就要立在道心上,要“志于道”,要见道,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明心见性。这个是最根本的目的。
我宰牛是有道的,不是什么技艺上就完成的。我立了道心,在这条路上认真走下去,最后是从必然王国到达了自由王国境界。庖丁宰牛一开始,牛在他眼中也就是牛,但是三年下来,牛在他眼里就不是牛了,已经没有牛的感觉了。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只不过自己没有留意而已。杨芬,你现在打字,与你刚开始学打字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还需要看键盘吗?还需要去想,哪个字母在什么位置吗?你还把键盘当成就是“键盘”吗?你已经不看键盘,一看文件的字,自然手指就知道敲那个键盘,就知道敲哪个字母,谁告诉这样做的?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前几天,我到一个制版公司,特别注意那个小伙子,他的键盘是在桌子下面的,从上面根本就看不见他的键盘,我们一边说着要打的文件,只看见,他的手动一动的,文字就全部“跳”到屏幕上去了,他的眼睛只看屏幕,耳朵听我说话,他的手指就是“神欲行”,有个神在指挥他的手指。我们这里很多人会开车,当你刚学会开车的时候,上车肯定方向盘,前进挡,刹车,后视镜,仪表盘等等,面面俱到,有时难免手忙脚乱的,但是几年下来,还是这样吗?不是了,有时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还要礼让后面来的车,就有点像“千手观音”还有千只眼一样了,这个时候你开始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我曾经遇见一位“微雕”大师,当时他见我的时候,还是一位工人,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当时朋友推荐他来的时候,就告诉我,他想把他的作品展示给世人,需要印刷一些资料。我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微雕?我只是看他带来的照片,觉得很好。我就问他,原件是多大的东西?因为图片下面要注明尺寸大小。他说,不大,就是小手指甲那么大。我很吃惊,有点不信。他给我的一张照片就是“虢国夫人游春图”。他可能也看见我不太相信,第二次来的时候,就把原作品带来了。象牙雕刻的,我用车间的网点镜一看,清清楚楚的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我就问他怎么雕刻的,是不是先画上去,然后像手表行里的师傅修手表一样,眼睛上夹个放大镜,雕刻的。他说,画什么?我脑袋中有这幅图了,我的手拿这刻刀就在象牙上动动动就行了。你说,这不是“神欲行”是什么?技艺已经超过了“必然”达到“自由”了,就是神欲。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五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六
庄子的文字难懂,庄子的境界更难懂。
幸亏有梁冬的注解与分析,才勉强理解一点。
《人间世》讲了三种情况: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在古代,那些至人(聪明的人),总是先正己后正人,让自己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r。“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与其关注十年之后的变化,不如关注十年之后有什么是不变的。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努力做点儿什么并不难,难的是不做什么。
做让自己睡得着觉的事,做让别人睡得着觉的人。
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三十年以后还想做吗?做从长期来看会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理解人心的险恶,保持自己稳定的频率。尽人事,安天命,不求创造奇迹,但求不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包括外界对别人的损失,也包括内在对自己的损失。
如何与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相处。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导”。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你身边,哪怕他不会开车,哪怕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但他的温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你对抗,他只是暖暖地、温和地与你融洽相处。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调频,成为与你达成共识的人,你得多喜欢这个人呐!
“有用”和“无用”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把手段当作目标,而“无用”只不过是手段比较标配的方法之一,本身并不是目的。
对于拥有的保持敬畏,对于想要的保持淡定。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自在的人会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长得丑有长得丑的美德,儿女笨有笨的好处。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一定是把自己的状态调到配得上这件好事儿的时候,就会有人非要给你不可了。“自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没有觉得亏欠谁,也没有特别想亲近谁,谁来了也不反对,谁走了也不留恋的状态,这就是“自在”。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我们在学习《人间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变化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每个人,
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
自己和自己吃饭,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更喜欢梁冬这个老男人了。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七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涤与冲刷,先秦哲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逐渐展露成经典,再逐渐延伸至远,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指引着我们心灵走向成熟与完美。在众多经典之中,我最喜欢《庄子》的超脱豁达,毫不夸张地说,庄子本人就是一个经典与传奇,闪烁着无比巨大的魅力。
伟大的哲人大多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坚守者自己的原则,跨过那道坎,内心就明亮清澈了。庄子也不例外,“家贫,故往贷与监河侯”(《庄子外物》),“衣大布而补之”(《庄子山木》),穿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靠向人求贷以维持生计,但对于他所不屑的人物,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庄子对于魏王、曹商乃至惠子所悠游其中的世俗世界持强烈的抵制姿态,其傲在骨,本有机会进入名利场,但他断然拒绝了,认为好比是像祭祀牲畜一样,“衣以文秀,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庄子列御寇》),希望像神龟一样“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辞去宰相一职,成为一个在污浊的世间还能保持自己精神取向和生活信念的人。喜爱庄子,喜欢他的恣意与快乐,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喜欢他的率真与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的处世态度教给我们很多。
在如今日益强调物质价值的时代,人们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内心的平衡,面对物我关系、人际关系,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焦虑与困惑,甚至不知道为何而活着,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至反过来又影响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的平衡。儒家倡导建立大同和谐的社会秩序,可实践起来非常艰难,而庄子提出了另一种认识世界的参考系,他的洞察与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帮我们找到了一扇审视生命及其意义的智慧的窗口。孔子希望以“中庸”求得和谐,目光总是停留在人类自身,约束个性,牺牲自我,以达成一致的共性。“和谐”的前提是制约,可它的负面是统治者对生命和个性的漠视,造成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形,“和”的表面之下,是对名利的激烈的斗争。政教合一的“人治”体制,使人们同腔同调,甚至面孔也一样,塑造国民内敛的性格,很难得到自由与快乐。而庄子的目光从个体生命出发,触及整个人类,接着向宇宙自然延伸,然后又回到生命的,他获得深刻的感悟:完成了生命个体的和谐,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人自身的和谐体现生命遵循自然的最佳状态,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与人并生,万物与人为一,做到自身不与自然发生冲突,人必须为“真人”——充分呵护生命、张扬个性,不奴役和欺骗自己,懂得尊重万物,不轻视他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为创造人类的和谐提供必要的`自然条件。真、善,才能让人感觉到美,“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庄子渔父》)。伪善的面具只能拉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它是对自然秩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恶人、不真的人必然反过来伤害自身。人顺其自然,做诚实的人从而获得最大的善,使人际社会出现真正的和谐。
终日碌碌无为。还有那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他们人生的悲剧就在于自己的心胸太小,装不下天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却又是短命的。在逆境中,豁达的态度才能带来客观的思考,换个角度天地变宽阔。
心胸开阔,个性率真是《庄子》中贯穿的精华,庄子反对那些所谓正人君子的“敛情抑性”的做法,人感情的外露释放是正常的,人们互相之间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容纳他人。该哭的时候就哭,改笑的时候就笑,生的时候与相爱的人水乳互相交融,爱人去世“鼓盆而歌”。个人的情感行为,不能求同于某种模式,况且爱是没有模式的,“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庄子山木》),只要感情率真,性情顺应自然,外在的表现就可以不必刻意追求,无论在哪里,彼此内心豁达无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湖泊干涸的时候,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陆地上,它们要快干涸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温暖感动,但它们并不希望这样,因为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垂死边缘处相亲相爱,还不如在江河湖海中各自快乐得游走,貌似相互忘却,却又彼此想念。它们回归了自然,回归了真性,放下一切其它的包袱、威胁、条件,从此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思念。拉开距离,才知道最本真的自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不必刻意去做些什么,自然而然地交往,清澈透明,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故意拉近,做作谄媚,甘饴如甜酒一样,可是,君子之间的交情虽然清淡但是亲切,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但容易断绝,只是一种利交或势交。真正的感情,心灵是贴近的,至于外在形式,顺其自然,才能持久。
《庄子》的经典,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率真超脱豁达,我们如果服从天地间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细微变化,将目光投向无穷的宇宙空间,那么还有什么能东西可以影响到自己呢?所以要想达到和谐的境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由心而发,无欺无诈地与人相处,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智者庄子相遇,看他潇洒的身影,聆听他一篇篇轻松诙谐寓意丰富的寓言和故事,他的自在得意,他的大度情怀,他的幽默风趣都感染了我;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心灵的关照,犹如一盏盏明灯,在喧嚣中静静地闪烁,帮助我们从阴影中走出,开阔心胸走向真实的自我,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设立奋斗目标,去战胜挫折与困难。
历史选择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经典的,智人与智慧,都是一块无穷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庄子》是这样,其他的经典也是这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永远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美丽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人生。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八
庄子,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出生于战国末年,《国学的天空》第四部《庄子的逍遥》读后感。一个天马行空,超然豁达,不为物累的逍遥智者。楚威王重金"许以为相",庄子拒绝了,"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已达到顶点了,那就是"未始有物"。古人已经了解到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过程,认识到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这一认识在西方哲学史上也站在了非常高的高度,万物充满变化,"沧海桑田",本质是虚无的。
庄子的智慧确实是高人一等的。他对儒家的"行仁义,施仁政"早有预言,"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事物总有两面,因为儒家价值观的提出,难免会有人以"仁义"为标榜,施以假仁假义,伪君子,假道学的出现心然导致人骗人,人杀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庄子认识到,人有身体和心智。身体有感官,由此引发情绪和欲望,造成人的各种困境。人太执着于自己的形体即各种欲望,于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每天勾心斗角,为物所累。所以庄子建议"堕肢体,黑出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去掉执着和欲望,排除外界干扰影响,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提升生命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读后感《《国学的天空》第四部《庄子的逍遥》读后感》。这时人就可以与道合一,逍遥游于天地了。所以庄子是智者,悟到了"道",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游》。排除外界干扰,把握住人的精神状态,提高精神境界,与宇宙化而为一,像大鹏鸟一样,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达到精神逍遥的境界。
庄子是智者,也在于参透了生死。妻子死后,庄子悲痛之后却"鼓盆而歌"。庄子认为死也是一种解脱,就象是归家一样"回归大本",视死如归。当然,庄子自己快死时,学生要好好安葬庄子,庄子说把我丢到旷野里就行了。学生担心庄子会被乌鸦、老鹰等鸟兽吃掉,庄子说,如果把我埋在地下会被蚂蚁吃掉,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口里抢来给蚂蚁吃,真偏心啊。面对死亡,这是何等洒脱啊。
我觉得庄子的'思想在于看问题是跳出圈外,站在高处的,求的是真。比如庄子为什么批判儒家,儒家倡礼乐,重仁义本来是好的,但注重的只是表面,很多人只是虚伪的作表面文章,难免会最终引来人吃人的恶果。我觉得我读庄子最大的收获在于看问题的方式要转变。比如山中的树木因为无用而免于被砍伐,而庄子朋友家中的不能叫的鹅却因为无用而被烹杀。人世险恶,庄子就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对人性看得很透彻,通达人情世故,所以庄子是智者,得以悟道,进而逍遥处世。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九
我读了《庄子.山木》中的“庄子行于山中”这个故事,受益匪浅。有一天,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伐木的人站在旁边却不去砍这棵树。他的学生问其中的原因,庄子说:“这棵树没有可用的,它因为不成材而能够过完它天赋的寿命。”庄子从山中出来,又来到朋友家中,老朋友见了非常高兴,便命令年轻的奴仆去杀鹅,用酒招待他们。奴仆问主人:“其中一只鹅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昨天,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过完它天赋的寿命,而主人家的鹅因为不会叫被杀死了,请问先生,是不材好还是有材好呢?”庄子笑着说:“我将要在不材与有材之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变,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灵活变通,也就是说看待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理解,再加以分析,取其利而弃其弊。就拿成材与不成材来说,原文中被砍伐的树木用来盖房子、做家具,是被人类所利用。没有被砍伐树木虽然“得终其天年”,但它的一生却为人类的生存环境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同理,如果庄子的'朋友家圈养的两只鹅都会叫,那么为了招待客人也必定杀死其中一只。杀死的和没有被杀死的鹅,同样服务于人类。综上所述,成材与否绝不能以“伐木”和“杀鹅”这样草率界定,关键是看它对人类、对社会乃至对国家有没有价值。
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刘同志同志亲切地接见了全国著名劳模、掏粪工人时传祥同志。当时,刘同志同志亲切地对传祥同志说:“你当清洁工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刘同志是国家主席,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时传祥只是一名掏粪工人,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创出了非凡的业绩。你能说掏粪工人不成材吗?他们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却都做着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几年前,报刊曾登载过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新闻:一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受当时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步走向堕落。他运用所学知识,利用电脑盗取银行巨款,后来发展到设计病毒软件攻击网络,最后被绳之以法。从某种角度看,这个大学生是一个计算机行业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做的却是有损于人民的事情,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也就不能视为成材。
以上不难看出,对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方面分析,认真思考,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来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在人类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像庄子那样“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悲观态度。我们作为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十
昨天我第一次读完了《庄子》这本书。从上学期开始,用课余时间磕磕绊绊的看完了。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庄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为人知。能见者少,见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为人知,难,知其不自知,更难。事实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况别人怎样看他了。
他无所谓语言,言不尽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语言。他不介意写很多字。他不在意。开口也好,不开口也好,传之后世也好,不传也好。因为他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孔孟要守护仁义,墨翟要守护苦难,惠施要守护言辞,管商韩要守护法度。他没有想守护的东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护。灭亡的是人,不灭亡的是道。
庄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贵族,王族,也有人说漆园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说的庶民,是他的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小人物的自嘲。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只是玩笑。这种庶民感,与道德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他像落入凡尘的神仙,虽然是神仙,但终究落在凡尘里。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别呢?哪里都是无何有之乡。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让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没有出来拯救。答案我已经渐渐明白了。因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天意,看见了自己的命运。孔丘没有看见,他失败了。谁能保证庄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庄周是庄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样的拯救没有意义,与其折磨自己,不如快乐。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吗?只是这爵位是人给的,不是天给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赐,就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经看见了未来,所以不接受。庄周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对他而言,放弃拯救,或许比头破血流更为疼痛。他只是无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后说说他的孤独。
惠施和他争辩:“人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庄周利索的把他辩倒了。在惠施看来,是庄周赢了。
然而赢了吗?惠施死去之后,庄周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个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让一个木工帮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来了,鼻子丝毫没有损伤,而这个人也面色不变。后来木工被王召见,让他表演这个技术,木工说:“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对象是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庄周真的没有感情吗?惠子其实并不该问,庄子也不该辩,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庄子也因为快乐而驳倒了他。庄周其实喜欢和他说话,惠子或许不明白。
庄周在惠施的坟前说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他说自己逍遥自在,说自己无所待,他觉得自己是匆匆过客,与造物者为友。但身为人类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时空中留下了痕迹。或许他的内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如同他在妻子的尸体前放歌。但他是永远的放歌着吗?惠子看见之后训斥他:“你难道一点都不难过吗?”他说,她刚刚死的时候,他难过。
只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
再怎么悲伤,哭泣,她也不会回来了。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疼痛。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独,继而忘记孤独。
庄子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每次读到这段话,脑海里便浮现出灿烂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荣枯,天空的朱雀缓缓向地平线滑落。
他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十一
他具有苏格拉底般的智慧,却从不在市集中与世人孜孜不倦的对话;他本可以配着相印登上权贵满座的殿堂,却甘愿寄身于山野、市廛,“曳尾于涂中”。他把自己的抱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记载下来,虽然几经散佚,仍有大部分流传至今。
《庄子》这本书同先秦时代的大部分著作相同—受制于当时的文字载体而呈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全书分为内、外、杂三篇,除《内篇》已证实是庄子真迹外,外篇有小部分与杂篇的大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但是这也难以阻碍书中所散发的的思想光芒。
庄子上承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时又有所变化—他对“道”的理解与老子大体相同。不过,他还主张抛弃礼义、毁坏机械才能使人返璞归真、拾回本性。这与当时提倡维护礼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与《人类简史》中作者对农业革命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说这种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对比性与相似性让人感到十分惊奇。
此外,庄子的文章极富有想象力与文采,同时善于用寓言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我们学过的《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便是极好的例子,通过瑰丽的描写、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了鲲鹏迁徙的情形。
虽然他的学说带有神秘主义的味道,但他也有人文主义的关怀。他深知百姓疾苦,讽刺当时政治的黑暗,这也可能是他拒绝同儒家那样获得从政机会的原因吧。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提出一家之说,无论合适与否,都是诚然可贵。正如驰骋的骏马,纵使不羁,也强于被囿于马槽之中的驽马;正如大海中的鱼儿,纵使那里危机四伏,也比井底之蛙更能体会大海的广阔。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读完了《童话庄子.逍遥游》,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识的书,我很喜欢。
为什么说有趣呢?因为在书中,作者用“抓蝴蝶”作为线索,让本书主角施小惠找到了那个庄子的童话世界,这本书也非常奇怪,里面的许多人物,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施小惠是惠施,小梁是梁山伯,小祝是祝英台......
除了这个有趣,还有后面施小惠坐上“箭头”与小人“阿倍”一起去见黑暗魔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非常有趣,原本去见那么恐怖的黑暗魔王,施小惠去,却像去一个童话世界一样。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施小惠的勇敢、冷静的品质。
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许多知识,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周梦蝶等知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庄周是一个童话人,从庄周的各各方面来看,他也应该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爷爷。
看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勇于创新,要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时光。
这本书很好看,我要推荐给更多人,让他们也体会体会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快乐!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庄子》的书。《庄子》是一本哲学名作,但又不仅仅是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读完后,我感受颇多。
其中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让我记忆犹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我想我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现在处于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础。
而大宗师中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大意是(朋友应)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这让我明白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顺其自然,不应故意而为之。在帮助朋友时,我们不应该去奢求他有什么回报,而是自愿的去帮助他。这样才算得是真正的闺蜜,好朋友。
读完《庄子》这一本书后,我收获颇多。《庄子》这本书里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处事的方法。值得我学习,我想这本书不应该去读一遍,我还应该再读再理解,这正如人生那本大书,是永远读不完的。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十四
在《庄子》当中,处处有在讲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没有定义。所以我们对于“道”的理解,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心性的感悟。不过尽管如此,相信大家对“道”的理解,也不会相差太远的。
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道”,大概是一种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符合自然的、清静无为的存在。这样一种“道”,贯穿于庄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方方面面。
纵观东周诸子,除了阴阳家之外,道家算是最关注形而上的问题的了,老子就是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我在大学里一位讲中国哲学的老师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说明,他是这样说的,我们人、动物,会走会动会说话,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子在控制自己(古人就以为是心),脑子一发令,我们的手脚就会动,嘴巴就会说话了;那么老子就观察天地变化、山河日月,他也在想,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变化,是不是也有一个最高的“脑子”在发号施令呢?于是他就发现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只要获得了“道”,那就会走入最高的境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
那有一个问题来了,老子和庄子,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道”,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曾经多次讨论过的“言意之辩”。
首先来对比西方的哲学,西方古代思想家们的传统,一向注重概念、语言的清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他们已经强调概念、定义的重要性,而且对此也有诸多开创;后来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再一直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整个西方哲学,仿佛就是一个庞大而精致的概念王国。西方的思想家们,就是想要通过考察精确的语言概念来发展思维,从而认识世界。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易经》也有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道家则多次多方面地谈过这个问题。庄子认为,所谓的“道”都是渊博的、宏大的,无所不包的;而语言本身是糟粕,是狭窄的。如果“道”有了一个具体定义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但这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这里有体现庄子的辩证法,不过我之后再详细谈。
对于“言意之辩”,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有关注,西方后现代的思想家们也有具体深入的研究了。而我们哲学小组讨论的结论大概是,一定的语言和概念本身,会利于我们表达意思情感,加深对世界外物的思考与认识(比如你现在看我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则我们或许只能通过大笑来表示开心、拍桌子来表示愤怒。但是语言和概念是相对静止的,思想和情感是非常细腻、丰富的,某些时候,概念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世界,语言也会沦为“语言化石”。如果有心的朋友,应该对此格外小心。
所以,最后重申,由于庄子他们对语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们读《庄子》,有时候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来理解,而是要通过心性经验来感悟。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十五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老子庄子读后感篇十六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实用10篇)
- 2023年朝花夕拾600字读书心得(大全14篇)
- 2023年ui实训报告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2023年审计个人总结(实用20篇)
- 最新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100(模板18篇)
- 五一的祝福语(汇总9篇)
- 2023年朝花夕拾读书心得650字(模板20篇)
- 2023年三年级的自我介绍(实用18篇)
- 2023年寒假校本研修心得体会(实用18篇)
- 考研计划安排表详细(通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