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0 15:22:34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思考前进的必备步骤,是成长的支点。教育应该怎样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总结范文凝练了大量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
诗经黍离论文篇一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请欣赏:蒹葭(诗经.秦风)关雎(诗经.周南)子衿(诗经.郑风)。
诗经黍离论文篇二
原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作品赏析: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通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名家点评。
宋代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卷八:“盖自幽王驯致至此。其诗日此何人哉。无所归咎也,亦不必如此诗言此何人哉。盖言含蓄之辞。亦不必谓之无所归咎。此盖周大夫不欲指斥其人也。”
宋代朱熹《诗集传》“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元代刘玉汝《诗缵绪》卷五:“然诗之兴。有随所见相因,而及不必同时所真见者,如此,诗因苗以及穗因穗以及实。因苗以兴心摇。因穗以兴心醉。因实以兴心噎。由浅而深,循次而进。又或因见实而追言苗穗,皆不必同时所真见……此乃作诗托兴之一体也。”
明代万时华《诗经偶笺》卷三:“且于谓我心忧,谓我何求处,俱有含蓄。……不须点破宫室宗庙。彼何人哉。不斥其人,而追怨之意,更楚而深矣。”
明代贺贻孙《诗触》卷一:“此诗妙在感慨无端,不露正意。”
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卷六:“全诗未尝及宗庙宫室,并未及宗周。序者明白指出用一闵字,其一副如醉,如噎之情,千古如见。”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经黍离论文篇三
西周末年,周朝遭到来自北方的犬戎的入侵和蹂躏。周平王继位之后,丰镐残破不堪,被迫东迁雒(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东迁之后,丰镐旧有的宗庙宫室全都荒废,长满黍稷。旧臣行役路此,不禁伤怀悲怆,连呼苍天不已。这首诗就反映了这种情景,充满了缠绵悲戚的情绪。
第一章写诗中主人公悲怆慨叹丰镐一片荒废,长满一行行的黍子,一行行稷苗;脚下的步子慢吞吞地迈着,心里显得十分不安。路上碰到了人,理解他的,说他心里有沉重的'忧愁;不理解他的,说他在寻求什么。他不禁发出呼喊,高高在上的苍天啊,这是谁造成的呢!
第二、三章内容和第一章意思相同,只不过把第二句的“苗”换成“穗”和“实”,把第四句的“摇摇”换成“如醉”、“如噎”,既表示时节的推移又表明主人公的忧愁越来越沉重。全诗充满了缠绵悲戚的气氛,表现了对西周王朝的灭亡悲悼的伤感,对本阶级的没落的伤感。因此,这是一首伤感西周王朝的衰落的诗。主人公发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慨叹,既表现了他对西周王朝衰亡后一片荒废的惊心休目,更显示出他对西周的衰亡深感已经无可挽回。
全诗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忧、所喊,塑造了一个感伤国家衰亡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人物的“行迈靡靡”,“摇摇”、“如醉”、“如噎”的“中心”(心中),加上两句“谓我”的点染,“悠悠”两句的呼喊,使这个悲怆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其次,全诗三章反复咏叹,造成缠绵悱恻的气氛,令人感到悲痛欲绝,产生了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黍离论文篇四
《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漠漠蕴藉,淳朴真挚,意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诗经》,让我怦然心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啁啾和鸣的木鸟,相互依偎在河的碧州。娇媚明艳的少女轻盈的采着荇菜,男子对她一见倾心,爱慕之心无法自制,多美啊!男子对少女的一片深情,直白而又含蓄,那份爱朴洁而健康,纯洁而珍贵!男子对少女热烈的爱让我怦然心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雨淫雪纷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长久的戍边生活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极重的创伤,只听他无限地呼喊:当年离家的时候,杨柳垂拂,春光烂漫,而今我回乡的路上,却是雨雪纷飞,寒气逼人。昔日的无限春光只为渲染着回家路上的悲苦之情,那深邃、悲凉的情思让我怦然心动!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众人沉浸在肃穆的音乐中,那音乐的美妙悠扬,使人如痴如醉,如梦如醒,一声清脆悦耳的响声,人们才如梦初醒,人们凝神聆听,曲终兴犹未尽,不觉时间流逝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那高亢,肃穆的颂歌让我怦然心动!
《诗经》里凄美的爱情,思乡的情怀,高亢的颂歌……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让我怦然心动!
诗经黍离论文篇五
原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作品赏析: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通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名家点评。
宋代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卷八:“盖自幽王驯致至此。其诗日此何人哉。无所归咎也,亦不必如此诗言此何人哉。盖言含蓄之辞。亦不必谓之无所归咎。此盖周大夫不欲指斥其人也。”
宋代朱熹《诗集传》“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元代刘玉汝《诗缵绪》卷五:“然诗之兴。有随所见相因,而及不必同时所真见者,如此,诗因苗以及穗因穗以及实。因苗以兴心摇。因穗以兴心醉。因实以兴心噎。由浅而深,循次而进。又或因见实而追言苗穗,皆不必同时所真见……此乃作诗托兴之一体也。”
明代万时华《诗经偶笺》卷三:“且于谓我心忧,谓我何求处,俱有含蓄。……不须点破宫室宗庙。彼何人哉。不斥其人,而追怨之意,更楚而深矣。”
明代贺贻孙《诗触》卷一:“此诗妙在感慨无端,不露正意。”
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卷六:“全诗未尝及宗庙宫室,并未及宗周。序者明白指出用一闵字,其一副如醉,如噎之情,千古如见。”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诗经黍离论文篇六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共事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真诚,不虚伪。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即使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像粪土的墙面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25.三思而后行。
遇事总要深思熟虑后才行动。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真正乐在其中的人。
28.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无缥缈。
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3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3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4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老师传授的东西有没有经常温习。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下属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下属也不会服从。
4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44.以约失之者鲜矣。
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有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是件让人快乐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吗!
4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
4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
4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有缺点错误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4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有“信度”。要选剪真实确凿的,真实的、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有“效度”。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要克服写文章时“材料先行”的错误做法,要将材料选剪得能为中心所用,不能为诱人的材料所累。
3.有“力度”。要选剪典型的,即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选剪的材料无古今中外大小等等之分别,只要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好的。
4.有“新度”。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诗经黍离论文篇七
有一种美清水出芙蓉,那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长歌。水天一色,在苍苍蒹葭中,我们看见了忽隐忽现高洁美丽而又...如果觉得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由随笔网小编推荐,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有一种美清水出芙蓉,那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长歌。水天一色,在苍苍蒹葭中,我们看见了忽隐忽现高洁美丽而又可亲可爱的“伊人”;山野林地,坎坎伐檀声里,我们看见一群伛偻的脊背上迸发出的“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的悲怆;鼓角齐鸣,猎猎风中,我们听见了出征将士“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血誓。寻声于庙堂神社前的重章叠句,踯躅于深宫飞檐下的回环往复。无论粗犷,还是细腻;无论仰天长啸,还是浅酌低吟,听来的都是那样质朴、真切、灵动、纯粹、清透。芬芳得如四月的花海,辉煌得如九月的大地。这,便是诗经。
有一种美永远挺拔,那是矗立在在民族血脉上的参天大树。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在悠长的岁月里,我们不知姓氏的先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初涉爱河的青年,被丈夫抛弃的怨妇,盛大宴会的典礼,宫廷宗庙的祭祀,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他们汇集在这里,成就了一幅浩荡恢宏的历史画卷。
历史的风吹过关中走廊,吹过中原沃野,吹散了人间的浮华,吹散了尘世的喧嚣,却吹不走那遗世独立的风、雅、颂,赋、比、兴。三千多年潮涨潮落,不变的还是那蓬勃着生命活力的丰富深沉,豪放缠绵,端庄典雅,音韵缭绕,单纯真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千古经典,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如此真切地属于一个人,又如此博大地属于每一个人。
这不胜枚举难以言传的美啊。思无邪之美、爱情之美、美人之美、歌唱之美、意境之美、现实之美和浪漫之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所有关于美的词汇,在诗经你最动人的容颜前也显得苍白。
我们欣赏靓女,就会想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飘飞的芦苇丛中,水气氤氲里,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影影绰绰,美妙无比。
来吧,让我们循着先民的天籁之音,穿越历史的时空,大胆唱出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灼灼其华的赞美。
来吧,让我们沿着诗三百的诗行,去寻觅,去追踪,去唱响我们心中永远的歌。
哦,最美不过诗经!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阳光,轻拂的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风儿的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的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的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的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的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的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吏无尽的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的哀怨唤出了他们的不满,在那腐败的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的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的,流淌!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初一:代欣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阖上眼,深秋时节,白雾茫茫,一位青衣姑娘正在远处对我浅浅一笑。如梦似幻,仿若迷离...
这便是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中华五千年的韵味总是源远流长,不禁常常惹人遐想。古人赏得诗词,寄得风月。诗经更是如此,三两行看似简短的诗句,确是处处被镶进了千丝万缕的情。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那水光粼粼,微风拂面,那一位羞涩的红衣少女正在那水边采摘荇菜。此情此景,像是一幅画卷。就连那微波荡漾的湖面;匆匆略过的水鸟;嫩绿的菜叶都难以形容这姣好的身形,为这清秀的面容而辗转悠悠难以入眠,想要击鼓敲钟取悦她,却又迟迟不肯表露心意。这即是单相思,难相忘。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想那苍苍山丘上,略显憔悴的妇人背着浅浅的筐子采摘卷耳,心中念念着的却是那远在沙场驰骋的丈夫。光是这样想着,那筐便被卷耳塞的满满。转眼又骑着马登上山坡,看着健硕的马儿气喘吁吁,那生死未卜的心上人又何时能归?想着他持盾舞枪烽烟缭绕,血溅满天尸骨难存,便不觉潸然泪下,终不见人影成双。这即是愁断肠,难从容。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想那烂漫的棠棣花爬满枝桠,盛世之下人与人的感情,都比不过那亲生兄弟的手足之情。到了生死关头,那灿烂的花儿会枯萎,人们会互相残杀,而只有兄弟永远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又是满天棠棣飞舞之时,美中不足今方信。不如兄弟齐聚一堂,至亲骨肉其乐融融。这即是意难平,难分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想那千千桃花如数绽放,火红艳丽似骄阳。今日上花轿的那位红裳姑娘定是比那桃花还要娇媚,一颦一笑都让人挪不开眼。那新郎此时也满面春风,拜堂里都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气氛。这样郎才女貌,怎会不使家丁兴旺,阖家美满?这即是喜气绕,难悲切。
古老的文化魅力促成了这本厚重的诗经。诉说了相思之苦,家国之恨,手足之情...古人们用这种方式来反复讲述颂唱着他们的生活,描绘着风花雪月,悲欢离合。与我们现在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也许,我们渐渐少了一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渴望吧。让我们放下手机工作,常回家看看,常外出看看,壮丽山河与温馨的家,总是人们心底被忽视的那抹纯真所在。我们不用舞文弄墨,不用作诗作画,只用去学习感受真正的生活。
诗经随着缓缓的吟唱而渐渐远去,带走了逝去的岁月,也一并带走了那时的离愁思念。让人即使到了最后,也还要低声感叹一句:自古伊人皆易逝,胡向蒹葭叹沉浮。
晨时的阳光甚是熹微,穿过轻轻摇摆着的枝叶,映在桌上的大小光斑,倒也织成了别具一般的锦衣。我便在这小花园里,拜读了《诗经》竟像是梦回千年,我也随着《诗经》悟了回生死离别,震了番气势汹涌,奏了曲怦然心动,叹了首国破家亡。
若我提起诗,人人心中必定叨念着冰心的《繁星春水》呀,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啊诸如此类的。但孰能想到《诗经》呢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古代诗歌的开端呀,还是一部儒家经典。《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所谓“风”,则为各地的民歌,“雅”为宫廷正乐,“颂”为宗庙祭祀的诗歌。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风有两首《子衿》和《无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女子用恋人的衣饰子衿子佩,来借代自己的恋人。而“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描绘的则是女子在城墙上等候恋人归来的焦灼与思念。“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量的心理描写,恍惚间仿佛使我踏续回到千年前,目睹了女子在城墙上的张望与守候,爱恋与埋怨。我亦听着那想念倒也传了千里,叫她夫君听见。
不同于《子衿》绵延叙述思念,《无衣》则为一首先秦时代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首多么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啊!士兵团结互助,共同抵抗外来的入侵。难道说没有长袍?没有内衣?没有下裳?我与你同穿长袍,同穿内衣,同穿下裳!周王发动军队,修理我的戈矛、矛戟、甲兵,与你同对一个仇、与你一起有所作、与你一起前往沙场!这般的高昂士气,爱国主义精神跃然纸上!说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也引起了我的共鸣。“8.12”天津重大火灾爆炸事件,群众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献血的预约竟早已排满,各地人民也纷纷捐赠祈福。这就是与子同袍啊!
在《诗经》的雅中,我最爱的则是《白驹》了。这是首别友思紧的曲“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洁白有光的白马呀,正在吃我农场里的豆苗。全诗由描写友人的白驹开始引出下文。“絷之维之,以咏今朝”。主人热情好客,对着这位过路的友客很是相见恨晚,渴望挽留他。若在现世,也许会留下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手机号、微信号诸如此类。可在古时,友客则为隐世之人,不可写信与他。殷勤好客的主人则想拴住他的白驹,留马为留人。“所谓伊人,于焉逍遥。”“所谓伊人,于焉嘉客。”所说的那个人呀,在这儿可以逍遥。所说的那个人呀,在这儿可是好客人呢。这两句,倒也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对友客细心的照顾;以及客人与主人的相见甚欢。可是友客终究是婉拒了主人的挽留,骑着白驹而去。已去成相忆,主人唯有依依不舍的遗憾。“慎尔优游,勉尔遁思”“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谨慎您的游乐,可别隐遁不来啊!别爱心你像金玉似的声音,而对我有疏远的心啊!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飘绪至明年毕业之际,我们同学间也会不会像系住白驹般不舍对方离去呵。
读了《诗经》,倒也有了些小感悟,当了回千年前的古人,听了回青青子衿的焦灼思念,感了回沙场上的情同兄弟高昂士气,看了回望留马为留人的不舍之情,可谓幸哉!
初三:刘心语。
关于《》的内容小编就推荐到这里,欢迎同学们持续关注随笔网,感谢支持!
诗经黍离论文篇八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一直这么认为,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正是因为对这份职业的憧憬,我走入了一所师范学校,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希望这份执着能伴随我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使得人生更加精彩。
以下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几点感触:
1.切实的意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每次在上课前我都去做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准备,但当我走进课堂我才发现课堂与我的预设有着一定的出入。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所说让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活泼,使得我讲的多而思路不够清晰,一堂课中的问题被抓的散了。这就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课备的不够精,不够稳,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设计切实有效的教法,这样老师上课会很轻松学生收获的也多。
诗经黍离论文篇九
此诗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此诗所提供的具象,表现出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望的呼号,就好像后世诗人”陈子昂吟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名家点评。
宋代李樗、黄櫄《毛诗李黄集解》卷八:“盖自幽王驯致至此。其诗日此何人哉。无所归咎也,亦不必如此诗言此何人哉。盖言含蓄之辞。亦不必谓之无所归咎。此盖周大夫不欲指斥其人也。”
宋代朱熹《诗集传》“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元代刘玉汝《诗缵绪》卷五:“然诗之兴。有随所见相因,而及不必同时所真见者,如此,诗因苗以及穗因穗以及实。因苗以兴心摇。因穗以兴心醉。因实以兴心噎。由浅而深,循次而进。又或因见实而追言苗穗,皆不必同时所真见……此乃作诗托兴之一体也。”
明代万时华《诗经偶笺》卷三:“且于谓我心忧,谓我何求处,俱有含蓄。……不须点破宫室宗庙。彼何人哉。不斥其人,而追怨之意,更楚而深矣。”
明代贺贻孙《诗触》卷一:“此诗妙在感慨无端,不露正意。”
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卷六:“全诗未尝及宗庙宫室,并未及宗周。序者明白指出用一闵字,其一副如醉,如噎之情,千古如见。”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诗经黍离论文篇十
1.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被炒鱿鱼”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估计每一个迈出人生奋斗第一步的人都经历过。可是,有的人在连续“被炒鱿鱼”后,就会表现得精神不振,士气大减。甚至有的会丧失就业信心,一想到应聘就会恐惧,一听到老板大吼的声音就会发抖,一看到上司怀疑的眼神就会心生胆怯。
4.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假设你只是一棵无名的小草儿,虽然没有花儿的艳丽,树的伟岸,但你仍以你顽强的自信为大地编织着绚丽多彩的衣裳;假设你只是条孤苦伶仃的小溪,虽然没有大海的浩瀚无比,大江的奔腾喧嚣,但你仍有勇往直前的胆量与斗志迈过一颗颗绊脚石,汇成浩荡的江河。庸人总以为“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于是便在稍纵即逝的机遇旁边唉声叹气,悲观失望;睿智者总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坚定与执着,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中体味到应有的珍重!
5.或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生活。家庭是所有人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好与坏全由它去掌握,如果一个好的家庭所能教育出来的不是一个人的教养,甚至会关系到以后的人。
7.“他们的确是了不起的中国人,能像他们一样固然光荣,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取得这么了不起的成绩。你们不是学过《落花生》这篇课文吗?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对别人有好处的人也很了不起。”
8.然而,它又无比憎恶着这脉源泉,因为这一派浩渺的浮光,吞噬了太多恋人的生命。它能把他们的名字如数家珍地报上来。孕育着《诗经》的黄土地上,有陈天华王国维朱湘老舍……。散发着异域格调的大洋彼岸,有哈特·克莱恩莎拉·蒂斯代尔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次次无奈地看着招魂幡引渡着这些才华横溢的恋人奔赴生命大道,它却无能为力。就像一味药,在医痴医愚医麻木医冰冷之余,死亡是它偶尔出现的副作用。虽痛,却弥足珍贵。
9.所有的一切真的就已经被上了定义,人与人是否之间已经没有了距离。所以心才会走的很进,人生是不断在学习与交流中产生的,没有了社会每个人都很难生息,让我们都放眼看世界。所有的一切就不再那么遥远。
10.人生不止,奋斗不息!
诗经黍离论文篇十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经黍离论文篇十二
黍离。
作者:诗经朝代:先秦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1.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3.稷: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道上走。行:道。迈,行。
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诗经黍离论文篇十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
2、稷,谷物名。
3、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
4、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5、噎: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是谁造成这景象?
赏析:
请相信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首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漫游,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何以忧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而忧。
这是不是说得有点玄?不玄。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理由的,忧郁也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莫名的烦恼,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它完全可能像一根导火索,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但诱因不等于忧郁和悲哀本身。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敏感的状备,最容易触景生情,睹物伤感,他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他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着什么指引。
其实,这就是人。他不仅在物质的世界中实实在在地活着,他还想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他还要关心同物质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闪亮,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打雷闪电,为什么有人生来就是王子,有人生来就是穷光蛋。大地大海有没有尽头。一想到这些物质解答不了的问题时,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上面一类的问题相联系的,并且是无法解决和永恒的。吃不饱的悲哀,穿不暖的悲哀,失去亲人的悲哀,在外服苦役的悲哀,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可以克服的,并且也是表层的。平氏百姓生活中的苦恼,仁人志士的慷慨激昂,商人亏本的痛苦,政治家仕途受搓,也可以归入有限的、短暂的、可克服的、表层的悲哀。
少女比守财奴崇高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会为失去爱情而在内心中哭泣,这与守财奴为金饯而哭泣不可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教师的职责(4篇)
- 最新海底两万里1到47章读后感(精选12篇)
- 乡镇卫生院工作规章制度(实用15篇)
- 最新以爱为主的题目(优秀13篇)
- 最新质检员工作总结和心得沟通(精选11篇)
- 2023年生产物料管理的年终总结(大全14篇)
- 最新严格执行绩效考核规章制度情况报告 绩效考核遵守各项规章制度(7篇)
- 水浒传第十回读后感50字(优秀19篇)
- 2023年《随遇而安》读后感500字作文(优秀19篇)
- 文学巨作的读后感3000字(精选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