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35:29 页码:13
最新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大全16篇)
2023-11-11 20:35:29    小编:zdfb

报告通常包括背景介绍、问题陈述、分析解决方案和结论等部分。写完报告后,要进行审校和修改,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报告写作能力。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一

到今天寒假已经结束了,但寒假里那十天社会实践的经历却依然历历在目。我为佳惠葡萄酒公司做终端超市春节前酒水促销情况的巡查。走遍xx市县一区15所超市,我所得到的不仅是填写在表格上的巡查结果,更重要的是我对超市的经营以及xx市各县区的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以前逛超市只看商品和价码,从没考虑过其布局、运营之类的东西。在巡查前期简单的“培训”中,我第一次得知,超市的货架一般分普通货架、端架和堆头。在五层的普通货架上,第三、四层是最佳的商品摆放位置,顾客不需要过度地仰头,也需要弯腰或下蹲便能看清商品,所以,这两层摆放的商品应该就是超市的主推商品,当然商品厂家提供给潮湿的经费也要多。对于堆头,特别是促销商品的堆头,更有彩旗、气球、围档等渲染气氛之说。一般说来,一个堆头的大小是1米x1米或者1米x2米,更大的1米x3米或者2米x2米的比较少见,如果超市有这类堆头的摆放,那么其摆放的商品必定是促销商品的重头戏。

从对我们进行简单“培训”的佳惠葡萄酒公司销售部经理口中,我大概了解到,超市促销用的堆头、围档以及颈标(针对酒水)的经费是由厂家提供的。而我们这次巡查的目的就是为佳惠公司提供各超市促销的真实情况(如堆头大小、端架个数、促销人员数量及表现等),以便将结果与超市呈报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决定下一年度是否继续在该超市促销商品。

上面提到促销人员,使我想到,促销人员数量及表现能特别明显地反映出该超市的经营状况。如威xx县的新合作购物广场,佳惠葡萄酒的堆头是两个1米x2米,而促销人员有三个,每个促销人员对消费者都很热情,即使是对学生身份很明显购买酒水可能性不大的我。双水区的银座一店、二店也都如此。这类超市总能让人感觉到其蒸蒸日上的大好前途。而在六枝县的德达鑫超市和xx县的新世纪超市,佳惠葡萄酒的堆头只有一个1米x1米的,现场无促销人员,看上去经营很萧条,而实际上几乎也是这样的。

关于促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品的摆放。就佳惠葡萄酒来说,在普通货架或端架上,如果颈标悬挂不齐甚至酒瓶东倒西歪或者落满灰尘,不管促销人员多热情地推荐,消费者早就打心底里否定了这个商品。当然,出现这种商品摆放情况的超市,其促销人员一般不会太热情,甚至可能没有促销人员。

另外,这次巡查还带给我远超出超市经营之外的知识。

走过个县区的大街,便能明显的感觉到它们彼此之间不同的人文气息,当然还有经济发展水平。

除去繁华的市区不论,六县之中给人感觉最好的当属经济最发达的xx县。xx年xx县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十九。坐上去xx县的县际班车便感觉到一点奢华,其班车是六县班车之中最豪华的,车上的水城人总让人觉得他们有一种傲气十足的优越感,这大概就是物质上的充裕在精神上的反映了。

第一次到xx县城,隐约能看到一点大城市繁华的气息。走过其主干道之一的中山二路,便可发现其经济发展水平绝不只是略高于其他县。肯德基、一条街三座大型购物广场是其他县城没有也不可能有的。xx县的发展方向完全超越了县级而朝向市级。

众所周知,人们在满足生存资料、发展资料需求的基础上,才会追求享受资料的消费。走完中山二路,我很惊讶地发现,这里的鲜花等装饰品特别畅销,而这类商品在我所在的威xx县几乎被列为了奢侈品,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劳苦大众没有闲情逸致去买束鲜花来欣赏。这是让人心寒的差距。

比较xx县和威xx县,出现这种差距有点让人费解但又在情理之中。

xx县有大片的沿海滩涂和芦苇湿地,西部有徒骇河流经,淡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辽阔,土壤肥沃,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还有特色农产品——冬枣。可以说xx县无论发展渔业还是种植业甚至是造纸业等工业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xx县的渔业还停留在家庭式发展阶段,完全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海产品未经深加工便售出,毫无附加值可言。再将特色农产品冬枣,县里为了打造冬枣之乡的名声确实耗费了巨资,比如为了方便冬枣出口,负债建起了大高航空城,年年举办冬枣节,其初衷明显是为了xx县的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仅靠这些环境建设是远不够的。这些年枣农积累了一些经验,尝到了一点甜头,便开始有点晕了头,无节制的喷施有机肥、叶面肥、果面肥,结果,“维生素丸”活生生变成了“毒药丸”,农药残留严重。这不是自毁名声,而是确实希望沾化政府可以加强管理,重视质量,形成规模经济。

对于威xx县,我不甚了解,但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毗邻工业发展城市——毕节,这大概是其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这只是外因,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

县、金钟县,不知道这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这些大致就是我寒假打工的所见所感所得了,收获颇丰!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二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在河南,春节的祭灶仪式尤为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非常疼爱他,可没办法,家中贫困,只能让儿子上煤矿去挖煤。有一次,老汉去探望儿子,在路上遇见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交谈中得知,光脚片是阎王派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儿子,光脚片应允,让他别告诉别人。此事过了三年之后,在腊月二十二晚,老汉将此事讲给自己的老伴,谁知被灶神听去禀告了玉帝,玉帝随之收回老汉的儿子,惩戒了光脚片。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得越晚越好。

饭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1.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3.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4.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5.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6.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三

为了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组成员于1月15日至2月6日期间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在辽宁朝阳,盘锦等地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春节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调查了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化娱乐及传统活动。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的文化习俗时,通过在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等进行调查。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有贴春联、贴挂钱儿、放鞭炮、守岁、吃饺子、给压岁钱、跑黄河、闹花灯等等。有民谣道出了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区过年的习俗也不同。

(1)小年祭灶:在辽宁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要祭灶。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样做就是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很粘牙。

(2)扫尘: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人们会将房间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3)春节前的准备:

置办年货:在农村,人们会热热闹闹的赶大集,采购春节用品,会在集市上给孩子买新衣服,买鞭炮,买菜等。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卖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而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贴春联、挂钱儿:在朝阳的农村,不仅要贴春联,也要贴挂钱儿,其含义是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5)贴窗花、挂年画、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贴窗花显示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贴福字代表“幸福”、“福气”、“福运”的到来。

(6)祭神祭祖:在朝阳的农村,春节时,祭祖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的家谱的。

(7)年午饭与年夜饭:在朝阳市建平县一些偏远的农村,年午饭是很重要的一顿饭,年午饭的菜数和菜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年午饭会很丰盛但必须有鸡和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和大吉大利。吃完年午饭之后就会换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长辈请完年之后就会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主要是肉馅的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一个一角钱的硬币,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会财源广进,其实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气。一般年夜饭是等在零点之后,放完鞭炮才开始吃的。

(8)守岁与放鞭炮:守岁是在准备年夜饭开始的,一直到零点吃完饺子才可以睡觉,在这期间可以看春晚,还可以吃一些代表平安的苹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时的钟声敲响时,就准备放鞭炮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放鞭炮创造了一种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9)拜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10)“破五”:“破五”要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戏:在辽宁建平县朱碌科镇,初六开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跷,打花棍,跄驴等形式,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有扮演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年画上常见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还有舞龙舞狮。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戏可看了,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白色幕布后操纵影人,配以戏曲及对话形式。由于评剧是辽宁建平县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评剧唱出来的。

大型灯展,每个单位会出至少一个声色光俱全的大型灯盏,今年在辽宁盘

锦市大洼县展出了一座冰灯,正月十五,人们通过热闹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愿。

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个人会有个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般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与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不管怎样都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幸福团圆的好日子的期盼。

己的调查研究,有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这方面的知识收获很大,在实践的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四

这个寒假,学校再次让我们做关于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假期作业的惯例,之前,这个作业我没有特别的重视,所以之前并没有参加之前的评比。这个假期,这个作业我将会好好完成。

放了寒假了,20xx年有两个九月,所以这学期的时间较长,放假较晚。一到了假期,同学们一定在家里都规划好了自己的假期。随着寒假的开始,也寓意着快要过年了。春节,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我国每年都要庆贺的大事。再说春节习俗,有人说,不就是吃饺子、放鞭炮吗?其实不然,我国各地人民的春节习俗都是不一样的。想要了解?我会一一介绍给大家。

我国异地的春节习俗:

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祭灶

在河南,春节的祭灶仪式尤为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非常疼爱他,可没办法,家中贫困,只能让儿子上煤矿去挖煤。有一次,老汉去探望儿子,在路上遇见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交谈中得知,光脚片是阎王派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儿子,光脚片应允,让他别告诉别人。此事过了三年之后,在腊月二十二晚,老汉将此事讲给自己的老伴,谁知被灶神听去禀告了玉帝,玉帝随之收回老汉的儿子,惩戒了光脚片。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丰盛的年夜

饭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广州: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

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年初二

开年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穷鬼日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年初四

神落天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1.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3.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4.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5.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6.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了解了这么多省份的春节习俗,原来各地的春节习俗是不同的。接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数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是怎样的?让我一一介绍给大家。

壮族: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在傣族春节习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节习俗: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红脸蛋,眉间点个小红点儿,头上扎着红发结,穿来跑去,好不热闹,大人们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彝族: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彝族过年前除催喂肥猪、酿好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朝鲜族:

春节早晨起来,首先洗簌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结束后,需进行新年第一次行礼,即所谓“拜年”。在家人拜年时,接收拜年的长辈需要给小辈一些压岁钱;拜年时,公公婆婆除了给新过门的儿媳妇压岁钱,还会送一些诸如化妆品、头绳等小礼品。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饮食做为早餐。然后,小辈们又出门给亲戚或邻居的长辈们拜年。春节的年饭一般为年糕汤、打糕、米糕、松饼等。从春节那天起,各种民俗游戏会陆续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风筝等游戏。

这是我所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但其实,只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才有过年的气息。虽然各地的春节习俗也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大家都在庆祝同一个节日——春节!

这是我的实践报告,没有太过绚丽的色彩的文笔,只是想体会在人内心中的一份爱。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五

在中国,春节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中国,春节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的人们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在这里以这两个少数民族为例,介绍我所了解到的他们的春节习俗。

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在年前,我们也有许多的传统的准备活动老迎接新年。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还有祭灶!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春联亦名“门对”、“春帖”、“对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是传说在以前,有一个叫“岁”的妖怪,来吃小孩,人们发红包赶走“岁”。就这样,发红包的习俗在民间传开了。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拜名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时要用左手包住右手,右手握拳。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不好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当然,由于我国封建历史很长,在过年的习俗上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残余存在,这需要大家注意。一些地区晚辈则要给老辈的人磕头致以拜年。

千百年来,我们慢慢积攒了许多的春节习俗,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也慢慢将这些习俗简化,特别是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年味越来越少,人们开始慢慢倾向于旅游过年。我更希望现在的我们能回归初心,找回年味。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六

学号:

班级:

电话:

指导老师:

实践类别:个人实践。

实践时间:

美丽中国,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关键字】春节习俗春节民谣传统节日。

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在我们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可说是根深蒂固,流传甚广,仿佛是打在每个人身上难以磨灭的烙印。这种团圆习俗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头都已扎下了深的根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有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臵办年货的活动也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2、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处走。”

3、在豫东则有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1、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5、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6、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7、除夕守岁。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人们旧迎新的日子。除夕之夜,全家团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晚辞聚油的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8、看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9、爆竹。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的价值体现在: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接触价值;具有扎根于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传节日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源远流长,享誉全球。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七

为了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组成员于1月15日至2月6日期间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在辽宁朝阳,盘锦等地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春节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调查了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化娱乐及传统活动。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的文化习俗时,通过在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等进行调查。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有贴春联、贴挂钱儿、放鞭炮、守岁、吃饺子、给压岁钱、跑黄河、闹花灯等等。有民谣道出了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区过年的习俗也不同。

(1)小年祭灶:在辽宁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要祭灶。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样做就是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很粘牙。

(2)扫尘: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人们会将房间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置办年货:在农村,人们会热热闹闹的赶大集,采购春节用品,会在集市上给孩子买新衣服,买鞭炮,买菜等。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卖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而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贴春联、挂钱儿:在朝阳的农村,不仅要贴春联,也要贴挂钱儿,其含义是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5)贴窗花、挂年画、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贴窗花显示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贴福字代表“幸福”、“福气”、“福运”的到来。

(6)祭神祭祖:在朝阳的农村,春节时,祭祖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的家谱的。

(7)年午饭与年夜饭:在朝阳市建平县一些偏远的农村,年午饭是很重要的一顿饭,年午饭的菜数和菜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年午饭会很丰盛但必须有鸡和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和大吉大利。吃完年午饭之后就会换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长辈请完年之后就会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主要是肉馅的饺子,还要在饺子里放一个一角钱的硬币,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会财源广进,其实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气。一般年夜饭是等在零点之后,放完鞭炮才开始吃的。

(8)守岁与放鞭炮:守岁是在准备年夜饭开始的,一直到零点吃完饺子才可以睡觉,在这期间可以看春晚,还可以吃一些代表平安的苹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时的钟声敲响时,就准备放鞭炮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放鞭炮创造了一种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欢愉和吉利。

(9)拜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10)“破五”:“破五”要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戏:在辽宁建平县朱碌科镇,初六开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跷,打花棍,跄驴等形式,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有扮演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年画上常见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还有舞龙舞狮。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戏可看了,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白色幕布后操纵影人,配以戏曲及对话形式。由于评剧是辽宁建平县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评剧唱出来的。

大型灯展,每个单位会出至少一个声色光俱全的大型灯盏,今年在辽宁盘。

锦市大洼县展出了一座冰灯,正月十五,人们通过热闹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愿。

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个人会有个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般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与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不管怎样都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幸福团圆的好日子的期盼。

己的调查研究,有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这方面的知识收获很大,在实践的。

同时体验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气氛,也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不容易。不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的结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使我们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这也为我们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原文地址: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八

时间过的真快啊!又一个充实的寒假过去了。在的寒假,我有了一个充实的、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我度过了一段被人称为“老师”的难忘的,阳光的日子。

记得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是后来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我成为了一名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可儿时的那个梦想却一直都没有消逝。老师那高大的形象和伟岸的身躯,“好大一棵树”的优美旋律却依然在我脑海中萦绕,在身边回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一石三鸟”的经历。可以实现我的儿时梦想;能多一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完成学业。后来我发现不仅仅让我学会了这几种东西。而使自己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学到了许多课堂以外学不到的东西。

在假期前两三周我就找到了家教的工作。虽然做家教的地方离家很远,薪水给的也很少,我还有晕车的毛病,可是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我还是欣然前往了。第一天是试讲,我给两位高中生补习数学,为了能做的更好,我又把高中时代的课本重新翻阅了几遍,走上了我的人生第一讲。尽管有些紧张,但是我还是通过了第一关。当时我心中唯一的感受就是做一名老师真的很不容易呀。

一回生,二回熟,就这样我便做起了我的“老师”了。可能是第一次给学生做家教吧,我格外认真,每次讲课的前一天晚上,我都很努力的备课,生怕讲错了那一道题。可是这样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我讲错了一道题,当时要是有一个地缝,我恨不得钻进去。就这样我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却很充实,算是顺利的完成了我的家教任务。学生家长也对我很认可,那两个学生也对我很尊敬,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特别是他们管我叫“孙老师”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飘向了天,很自豪,很光荣。那时我才真正的明白人们为什么说老师是太阳低下最高尚的职业。

做了一个月的“灵魂工程师”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我的那两个学生在考试中,数学成绩提高了20多分,听到了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我好像觉得自己真的是一名人民教师了,两个学生的家长还让我下个假期继续去做家教,但是我婉言拒绝了,并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觉得我应该去体验更多的人生经历,更多的丰富自己的人生。

一个月过去了。而我人生的实践经历却才刚刚开始。这段时间里,我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的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我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次经历将会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学习和从各方面去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的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人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要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状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要经历的比别人更多。因为那也是你的人生财富,而且的是无价的。所以,努力吧!只要你去拼搏,去努力,每个人的人生都将会是辉煌的。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九

xx市各市区及乡村。

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共20天。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期间在xx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xx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xx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十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学生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书写。

实践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报告文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社会实践报告”,它的体例、写法目前还无定论,可以参考“调查报告”的体例和写法。我个人认为,“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应该和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或群体(如班、组),报告完成的时间。

应该注意的是,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十一

在春节期间,我国每个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了解这丰富多采,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

20xx年xx月xx日。

家中及周边。

家中及附近老人。

询问并记录。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扫尘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恶行。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供上甜品。举行过祭灶后,便要扫尘,新春扫尘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三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守岁年吃饺子放爆竹给压岁钱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过年都有贴门神春联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旁,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春联原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大红纸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绿黄三色。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饺子则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在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时吃。当新年钟声敲响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爆竹声震响天宇。下面就是给压岁钱,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了。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拜年聚财春节早晨,开门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拜年的形式一是走亲戚的拜访。初一必须到长辈家,须带礼物。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两句就要告辞。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一年来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机买些礼物。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见面彼此说:“恭禧发财”

另外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十二

三、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校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学习践行活动,弘扬优良社会风气;拓展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四、实践内容。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在饮食、文娱及传统活动等方面对沅江市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调查。

1、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九,贴春联;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开;七不去,八不归;正月十五,挂灯笼。

2、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打扬尘的意思就是大扫除。

一般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每次,我家在二十三这一天打扬尘,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户,尤其是室外那一侧面。一年积攒的灰尘要在这一天清理的干干净净,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打扫,就是祭灶神了。家家户户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打扫干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贡品,我家一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类的。全家大小要在这时行礼许愿。

3、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xx各地过的时间有些差别。

xx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xx等地以二十三为“小年”,而xx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不过我家的小年就是这二十四这天。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一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从这天开始,餐桌上就会大鱼大肉不断,一直到元宵过后。

4、二十九,贴春联: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

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街头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春联最能体现出春节喜庆的氛围。

5、大年三十熬一宿: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

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到晚上十二点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

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6、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拜年时,主人会放鞭炮以示喜庆。

7、大年初六,把店开: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以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同时,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

8、七不去,八不归: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

9、正月十五,挂灯笼: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

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

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五、实践总结。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相隔遥远的家人,朋友一年中有很多机会能相见或交流,所以人们对春节的团圆变得不那么重视了。

但是春节依旧是我心中一个最特殊的节日,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团圆似乎更有一种喜庆和吉祥的感觉,或许这其中就包含了我在每年春节时对于新的一年的祝愿吧。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十三

旅游管理学院专业:酒店管理。

大二。

xx。

刘嘉(09101071)、隋拓(09101061)、何勇兴(09101102)、任鸿鹏(09101106)。

xx市各市区及乡村。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期间在xx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xx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xx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xx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

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十四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在春节期间,大家参加了什么社会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以下是:春节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年历史了。

而平时的假期短而分散,因此,春节是旅游旺季。

在此春节期间,我班调查小组针对春节出行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分析数据并总结出旅游的规律,作为春节出行参考。

你春节是否出行?

你春节出行地点是哪里?

你是以什么方式出游?

你会给亲戚朋友带一些礼品吗?

你出行前会看一些相关攻略吗?

你是自己独自出行还是和家人一同出行?

以上是我们的调查问题。

我们利用网络以及亲朋好友,共发出270张调查问卷(由于部分人春节不止去一个地方,所以数据有重复)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被调查人中出行的人约占:81.95%,说明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在春节出行。

从选择的地点方面看:一半以上的人都喜欢去南方。

最热门的地方是杭州,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杭州距离我县较近,且交通方便。

上海位列第二,我们认为其热门原因与杭州相同。

另外,许多人选择去海南,厦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许多人都喜欢去温暖的地方。

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有少部分人已经开始选择春节出国,这也体现了春节出行已经越来越多样化。

但也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出行。

从交通方式的选择上看:一般离我县近的地方,多数人选择自驾,而少数选择飞机和动车火车的,主要由于他们选择这些地方为旅行的中转点或终点。

而北方的地区,大部分人选择了飞机和动车火车。

因为他们认为自驾游时间很宽裕,而且条件也都会比旅行团好。

这点说明现在自驾游已经占了旅游方式的主要部分,当然,也有一少部分的人选择了旅行团出游,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比较省力,而且还可以有讲解。

我们觉得两者各有各的好处,可以互补。

在调查时,我们也询问了购票的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类跟随旅游团,不需要自行购票;另一类自助游,需要自行购票。

由于网上购票快捷方便且价格便宜,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在网上购票,这一购票方式,已经越来越普及,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购票方式。

有一些人表明在出游时没有帮亲朋好友带礼品,但许多人表示会帮亲朋好友带些礼品,有些人甚至帮朋友及亲戚带了许多礼品。

而当我们问及礼品的价格时,还是有许多人表示这些礼品的价格有些偏高,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愿意购买而且买的不止一点点。

我们发现,往往出远门的人会习惯性地给亲戚朋友带礼物,而越是旅游热门地点,往往礼品的价格会偏高。

许多人表示在出行前会先看一看相关的旅游攻略,这些攻略都有各自特点,例如,有些人喜欢热闹,就会选择一些热门地点;另一些人喜欢清静,就会选择一些特别的路线。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我县大多数的人会在“春节黄金周”的时候出门散散心,游山玩水。

行前会先看一些攻略,许多人会在“春节黄金周”时期选择与家人朋友一同自驾游去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出游,而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在难得的长假里去一些较远的地方游玩。

并且,我们预测:在旅游业不断发展和交通系统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未来我县选择在春节出行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不断上涨。

同时,我县作为一个旅游发展县,相信在未来也会有更多游客来到这里游玩。

摘要: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农历意义上的春天的到来,从古至今,人们对春节非常重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谈“春节”习俗,已今非昔比,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经济的飞跃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春节的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入中国,这些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也逐渐向前发展,本次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亲戚走访以及本人地经历总结,对本地的社会习俗改变做出报告。

关键词:春节习俗、改变、情亲、团圆

正文:春节作为中国传承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地位最为崇高的一个传统团圆的节日,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许多拥有名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最为一个位于较为中部的城市,安庆其实较为具有特色的民俗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如今交通越来越来发达,回家团圆不在只有春节的情况下,对于传统民俗的热衷程度也在随着时间消散。

在这个寒假,我对安庆市怀宁县的春节民俗变化做了一个基本的调查。

春节期间除了年前腌腊货、炒米、办年货、制新衣、掸尘、贴春联、贴门神、挂年画、张灯结彩;过年放鞭炮、祭祖,吃年饭、品尝春饼、喝春酒、守岁等。

春节期间,登门拜年、走亲探友、相互宴请,以及观灯、逛庙会等等。

这些基本的普遍习俗外,具有特色还有请祖,开大门,出行等,在食物上有诈圆子,红芋圆子,鸡汤泡炒米等等。

这些都是安庆地区传统的习俗。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春节的习俗就有了一些适宜的改变。

对此主要分为城市和农村。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工作相对稳定且家庭生活较为稳定,所以春节最为传统意义的团圆就显得淡薄一些,因为平常习惯了一家一户,所以在乡村比较常见的现象不在出现。

1.城市习俗变化

由于家庭主妇不少是上班族或做一家人的年夜饭太劳累,不少人家将年夜饭从家庭移到饭店,花钱享受,一家人聚集在饭店吃年夜饭,有的还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叙友情,谈收获,展望未来,其乐融融。

这样避免了春节期间东家请,西家邀,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弄得人筋疲力倦。

有的利用春节假期出外旅游,欣赏湖光山色,使精神舒畅。

另外,登门拜年的旧俗也在演变。

对一般好友,采取寄贺年卡,写上几句吉祥祝词,诸如: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健康长寿等,以一张贺年片,联系情感桥梁,激发思念之情。

后来兴电话拜年,打个电话表达新年的祝福,现在则普遍用手机拜年,相互祝福。

除夕夜,过去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屋内生着炭火,以示日子红红火火,围着火盆守夜,长辈讲家族故事,晚辈向老人祝福,并高唱“顺顺顺”、“发发发”的歌谣,长辈喜笑颜开,包给孩子们压岁钱。

如今,除夕夜,家里开着空调,暖和如春,一家人在电视前观看央视春晚,欢欢喜喜守岁,气氛更为热闹。

2.农村习俗变化

从这一系列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春节民俗变化较大,而农村则相对保留了更多的习惯。

因为农村外出打工的较多,所以对于春节可以团圆休息,增进感情相对重视。

但是在保留了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腊月二十四,安庆人称为“小年”。

在以前过小年的傍晚,屋内灯火通明,包括牛栏、猪圈、厕所等地方都打开灯。

然后,桌上摆好菜,饭,斟几杯酒,再在户外烧几刀草纸,燃几炷香,放一挂鞭炮,磕几个头。

有祠堂的家族,更加严格。

祠堂内供有祖先牌位、遗像。

族中年长者带着家小到祠堂内燃上一对蜡烛,再敬香、烧纸、放鞭、磕头。

不管那种方式,这种场合都严肃无比。

请祖完毕,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开始。

如今相对要开放通融的多了,像妇女不可入祠堂,晚餐规定时间等都已经被改变。

春节作为团圆性节日更讲究亲情和睦。

对于许多不合理的恶俗都摒弃。

使得习俗更加亲和。

除夕之夜“守岁”至零点之后,选择一个吉时,由家主开门放鞭炮,是为“开大门”。

安庆人对大年初一的开大门很讲究。

开大门的寓意是:开门纳财财盈门,抬头见喜喜满好面。

对于这个习俗家家户户都很喜欢,可是他打破了大家平时的生活规律,熬夜对身体有很大的损失。

所以如今的人们取其吉意,不限时间,大年初一开大门,放个鞭炮即可。

结论: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意义上春天的到来。

从古到今人们对春节特别重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的习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致谢: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的其他人员表示感谢,对给予帮助的同学表示感谢,对参加问卷调查的表示感谢。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十五

为响应我校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学习践行活动,弘扬优良社会风气;拓展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在饮食、文娱及传统活动等方面对沅江市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调查。

1、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九,贴春联;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开;七不去,八不归;正月十五,挂灯笼。

2、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打扬尘的意思就是大扫除。

一般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每次,我家在二十三这一天打扬尘,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户,尤其是室外那一侧面。一年积攒的灰尘要在这一天清理的干干净净,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打扫,就是祭灶神了。家家户户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打扫干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贡品,我家一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类的。全家大小要在这时行礼许愿。

3、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xx各地过的时间有些差别。

xx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xx等地以二十三为“小年”,而xx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不过我家的小年就是这二十四这天。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一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从这天开始,餐桌上就会大鱼大肉不断,一直到元宵过后。

4、二十九,贴春联: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

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街头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春联最能体现出春节喜庆的氛围。

5、大年三十熬一宿: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

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到晚上十二点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

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

6、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拜年时,主人会放鞭炮以示喜庆。

7、大年初六,把店开: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以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同时,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

8、七不去,八不归: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

9、正月十五,挂灯笼: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

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

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相隔遥远的家人,朋友一年中有很多机会能相见或交流,所以人们对春节的团圆变得不那么重视了。

但是春节依旧是我心中一个最特殊的节日,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团圆似乎更有一种喜庆和吉祥的感觉,或许这其中就包含了我在每年春节时对于新的一年的祝愿吧。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社会实践报告600篇十六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在河南,春节的祭灶仪式尤为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非常疼爱他,可没办法,家中贫困,只能让儿子上煤矿去挖煤。有一次,老汉去探望儿子,在路上遇见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交谈中得知,光脚片是阎王派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儿子,光脚片应允,让他别告诉别人。此事过了三年之后,在腊月二十二晚,老汉将此事讲给自己的老伴,谁知被灶神听去禀告了玉帝,玉帝随之收回老汉的儿子,惩戒了光脚片。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得越晚越好。

饭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1.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3.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4.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5.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6.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