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虎丘(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02:56 页码:11
虎丘(通用13篇)
2023-11-11 12:02:56    小编:ZTFB

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是我们能够不断进步的基础。总结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包括问题的陈述、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总结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虎丘篇一

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7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是座斜塔。

目录简介旅游信息简介。

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初建成木塔后毁。仍存的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该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就开始向西北倾斜。经专家测量塔尖倾斜2.34米塔身最大倾斜度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旅游信息

虎丘篇二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

今天,我有幸来到了虎丘,游览了许多地方,它们分别是剑池、虎丘塔、千人石等。下面,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剑池。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f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这所以为剑池,因入葬时把阖闾生前喜爱的“扁渚”、“鱼肠”等金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

虎丘篇三

暑假了,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去苏州看虎丘塔。

刚一进门,步入眼帘的就是那虎丘塔。我兴奋地对妈妈说:“虎丘塔果然有些斜。”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行,一路上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要是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于宋代的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但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多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碗罕见的艺术品,看着这些介绍,我不禁赞叹道:“我们的祖先真是厉害,竟能设计出如此精妙绝伦,而又令人赞叹不绝的艺术品,真令人佩服。”

山上有一石井,传说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最神秘的要数是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携刻着的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个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虎丘二字已非彦氏真笔,而是后人补书刻上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上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就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它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就这样,随着夕阳西下,伴随着阵阵的花草清香,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神秘而又古老的虎丘。

虎丘篇四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记得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这个双休日,好不容易让妈妈带我到了苏州,虎丘是一定要去的。

下车之后,站在山门朝远处眺望,只见林木郁郁葱葱,万绿丛中偶尔出现一点红色的焰火,那大概是枫树吧。寺院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风韵别致。虎丘山并不高,在这里见不到起伏的山坡,也没有嶙峋的山崖,完全不像我到过的一些名山大川,高峰突起山岭连绵。在古老的苏州,古老的虎丘能有诺大的名声,并不是因为景物,而是因为历史传说。

这短短的一段山道上,就有东晋憨憨僧开凿的憨憨井,有吴王阖闾的试剑石,还有一块“枕头石”,说的却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息的事。我最喜欢试剑石了,一块大石头从中裂开,裂开的断面笔直光滑,传说吴王手持莫邪剑经过这里,看到这块石头光滑坚硬,决定用来试试手中的宝剑,于是挥手一劈,这块石头就从中裂开了,两千年风吹日晒,没有变样。这条裂缝有三个指头宽,一米多长,如果合拢来还是一块完整的石头。我走过去用手摸了摸,然后竖起手掌当做宝剑喀地一砍。妈妈笑了:“你你手刀很厉害啊,石头都劈开了。”

走到山道的尽头,空阔的地方有千人石。北面的石壁上镌刻着“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据说这是颜真卿的手笔,我揣摩了一番,果真是铁画银钩,非同寻常。沿着石壁旁的小道一脚跨进洞门,迎面就是森森的寒气,一泓碧波轻轻荡漾,剑池很小,但深邃不可见底,四周石壁合抱着,剑池狭窄犹如一把长剑插入石壁。相传两千多年前的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就葬在这里,陪葬的有鱼肠剑和其他宝剑三千把。我问导游:“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导游说,1955年的时候,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虎丘古塔,曾抽干了剑池池水,终于找到了阖闾幽宫的墓门。我好奇把手伸到碧水里,感觉到秋天泉水的清冷,心里却为那三千多把宝剑感到惋惜。

虎丘的地方虽小,却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着实让我着迷。

虎丘随笔【第二篇:虎丘——吴中第一名胜】。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举世无双的,而虎丘更为其中之佼佼者,她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宋朝著名文豪苏东坡游过虎丘后也叹为观止,赞曰:“到姑苏而不游览虎丘。其实乃未至也!”

虎丘,位于苏州市西北郊区,著名的七里山塘就横卧在她的身旁。它是一座小山丘,因其山形似虎,故得此名。山上松柏常绿,林木参天,十分幽静,倒也有一番“草木幽径深”的情趣,虎丘的景色之美在于“丘”,她的精华全都凝聚在“十八景”上。

走进大门,正前方的黄色建筑物,便是“虎丘十八景”的第一景—断梁殿。跨过髙高的门槛,进入殿堂,殿内“四大金刚”各居其位,手持兵刃。威严地注视着人们,像仪仗队迎接贵宾似的。最使人惊奇不已的是,这殿堂的正梁是断成二截的。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地官员在此造了一座“吉祥殿”,但在上梁时,建筑师有意把正梁弄断,而殿宫不塌,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一下果然博得皇帝的赞赏,说:“此乃断梁殿!”断梁殿从此出了名。

苏州园体的格局安排得真是巧妙。人们刚出殿堂没几步,便会听到淙淙的清泉声。这就是“憨憨泉”。再向前,地势逐渐增髙,绕过“试剑石”眼前豁然开朗,驻足远望,只见一片开阔地。约有足球场大小。中间横躺着一块巨石,长约二十多米,宽约十多米,呈不规则长方形。这也是一处有名的古迹—“千人石”。石质呈赭红色,阳光照耀下十分耀眼。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给自己造坟墓,征发了一千多民工,他怕这些人知晓内情,墓成后竟残忍地把民工全部杀害了,民工的鲜血浸透了这“千人石”呀!

站在千人石上,仰头望去,东南面就是虎丘塔。这是座石塔,外部呈八面形,有八个棱角。塔分七层,高约二十六米,里面却是木质结构,木头的梁,木头的椽。据说虎丘塔下就是吴王墓。虎丘塔泡经沧桑,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但他像一位坚强的汉子,巍然耸立着,成了姑苏的骄傲。前几年虎丘塔破败不堪,倾斜竟三十度,和著名的比萨斜塔差不多,人民政府修缮了虎丘塔,使这位历史的臣人又恢复了青春。

漫步走下千人石,信歩走入月洞门,迎面石碑上写着“剑池虎丘”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明朝吴中两才子祝枝山和唐伯虎合书的。走上台阶,绕过走廊,来到“天桥”上。这“天桥”下的池塘,便是“剑池”,相传从前有条恶龙在桥下池塘作怪,一位仙人正好路过此地,便把双剑从桥上掷下,正中恶龙的头部和腰部,恶龙因此毙命。如今站在桥面上向下看,那一截顽石,据说就是恶龙,两把宝剑其实是两柱石笋,插在龙头和龙腰上。

“虎丘十八景”要是一一介绍,得写上万字。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虎丘又不愧是人间天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2500年悠久历史。素有“江左丘壑之表”、“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赞誉。今天,我有幸成为一名小游客,去参观虎丘那神奇而又美丽的自然风光。

走进南大门,再走过一座石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只见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接着向里走,便是试剑石,只见这块石头上有一条长长的、深深的裂痕,传说是一把宝剑把这块石头给砍成两半的,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罕见的自然现象而已。再次进入深处,则是一块千人石,为什么要叫千人石呢?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就是因为这块岩石非常大,可以站上一千多人,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壮观!在千人石的后侧,就是虎丘的第二大景点——虎丘剑池。剑池幽奇神秘,更有吴王阖闾墓葬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壑云泉,令人流连忘返。

当然,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那个曾经关过越王勾践的山洞了。只见这个山洞阴暗潮湿,十分狭窄。我见了这种情景,心里不禁想象:越王勾践那时一定是逆来顺受,才会重新打败吴王的,那是怎样的恒心和毅力啊!

虎丘,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美丽,在秀丽风光下更是无法掩藏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真不愧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朋友,你也去看一看吧,一定会让你不枉此行!

国庆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苏州虎丘塔风景区去旅游。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爸爸跟我说虎丘塔是斜的,我说:“怎么可能呢,塔要是斜的,肯定早就倒掉了,我才不信呢!”爸爸说:“你自己看了就会相信了!”

我带着好奇心来到了虎丘塔风景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那座雄伟的虎丘塔。“哇!塔真的是斜的,而且没有倒。”我尖叫起来。据导游介绍说,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虎丘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

在虎丘塔的周围有一棵棵粗壮的大树,一棵树要十多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才能够环抱起来,起码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这些大树与虎丘塔相互衬映,更是显得虎丘塔雄伟、壮观。

现在我终于看到了那座虎丘塔,它虽然很斜,但是也很壮观,它屹立在那山顶,永远也不会倒塌。

考完了乐理,钢琴的事情就可以放一放了。我们轻轻松松的去虎丘游玩。

在进入虎丘之前,先来到吴中第一山的门楼,往前走,就是一个很大的铜鼎,这么大的铜鼎,真不知道怎么派用场呢?再往前走,便有“海涌”两个大字,从导游处得知,这座山原名叫海涌山,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因为地壳的运动形成,所以改称海涌山。后来吴王去世以后,山上突然来了一只老虎,又改名叫虎丘山。

进入大门,第一个景点就是憨憨泉,在憨憨泉的对面就是试剑石,关于试剑石有两种传说:传说一,“吴王想得到‘干将’和‘莫邪’两把宝剑,最后终于得到了一把,吴王想试一下宝剑的威力”;传说二,“吴王很累,坐在这块石头上,想要离开时,看见一只白虎,吴王挥剑砍去,没将白虎砍死,去将石头一劈为二”。

在这条通往斜塔的路上有着许多景点,其中就有一个很大的石桃,据说摸一下既能长寿,也能添点仙气。

有两块巨大的石头横在路旁,那就是枕石,听名字,你大概就能猜出是睡觉用的吧!

千人石就是古时几千工匠为吴王修墓,修完以后,为保密,将这些人就地杀了。鲜红的血染红了这些石头,所以千人石有一部分石头还是红色的呢!

虎丘最著名的两大景点就是剑池和斜塔,据说吴王的墓就在剑池的下面,里面还有很多把宝剑,原来人们想要把剑取出来,但被两块大石头拦住了去路。如果把大石头搬走,斜塔就会摧毁,因此现在还是维持原样,看来这个秘密有可能一直这样保持下去了。剑池里始终涌着一股泉水,非常地神秘!

从第三泉的上面往前走,就能看到双吊桶的井,从这井里吊剑池里的水,很高很悬哦!

终于,我们来到了虎丘塔,塔身残高为47.7米,始建于五代(公元959年),建成于公元961年。七层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向北偏东方向倾斜2.34米,最大倾角3度59分,塔身自重6千吨。我们很幸运,到塔基里走了一圈,感觉到处都是大柱子,呈花的形状,给人感觉很危险,有点可怕,总觉得不安全。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两层之间用箍桶方式用砖头围起来,这可解决了斜塔继续倾斜的大问题。听说这个方法是从一个老妇人箍的马桶上受到的启发,因为斜塔每年都在倾斜,而斜塔的样式正好是竖式,而马桶也是竖式的木板,但用铁环箍好后,非常的密封和牢固。否则斜塔恐怕早就不保了。

在虎丘的后山,还有两道小瀑布,用手感觉一下,冰凉舒爽,好不舒服。

虎丘风景区很大,下次我会游览得更仔细些!

虎丘篇五

1、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

2、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

3、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

二、教学重点: 。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

三、教学设想: 。

1、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重点。 。

2、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独特的个性。 。

3、安排一教时。 。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简介: 。

(二)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

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

(2)而中秋为尤胜(尤其超过平时) 。

(3)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

(4)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 。

(5)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 。

(6)布习之初,呕者百千(讴,唱歌) 。

(7)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 。

(8)属而和者(注音) 。

(9)竹肉相发(借代) 。

(10)、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

(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

2、学生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正。 。

3、分析第一节: 。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 。

(6)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 。

4、分析第二节: 。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

(2)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

(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

(4)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面。 。

(三)简要指导阅读第三节: 。

1、学生翻译第三节,教师及时纠正。 。

(1)最可觞客(适合) 。

(2)晚树尤可观(暮色中的树) 。

(3)仅虞山一点在望(修辞方法分析) 。

(4)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用……的方法) 。

(5)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 。

(6)而病寻作(不久) 。

2、分析: 。

(3)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 。

(四)要指导阅读第四节 。

1、翻译第四节,教师及时纠正。 。

(1)吏吴两载(做官) 。

(2)迟月于生公石上(等待) 。

(3)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官吏)(差役) 。

2、分析: 。

(五)引导学生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 。

1、“不落格套”“个性”: 。

(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 。

(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 。

(3)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之中。 。

2、“真情”: 。

(六)布置作业 : 。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

2、给下列词语的用法归类: 。

a、冠b、蔀屋c、樽罍d、新艳e、瓦釜 。

f、竹肉g、荇藻h、乌纱i、皂隶 。

(七)板书设计 : 。

“个性”————“真情” 。

游览之盛——乐——与民同乐 。

公——独抒性灵——斗歌之乐 。

安——景色之美——美——钟情山水 。

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场 。

虎丘篇六

23、“白乐天”指的是诗人白居易。(1分)。

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环境由喧闹到到寂静。

感情由热烈到凄凉。

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层层烘托b.夸张借代c.点面结合d.对比反衬。

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27、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评价。(4分)。

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虎丘篇七

译文。

原文。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山上并没有险峻的高岩或幽深的谷壑,只是因为离城近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断过。凡有月的夜晚,有花的早晨,或雪天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像穿梭织布一般,又以中秋这天更为盛况空前。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2003/02/10。

虎丘篇八

一教学步骤:

(一)简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

2、记,一种文体,学过的有《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一般“记”这种文体末尾都要抒发感情或议论,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那么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或议论到底是什么?(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3、“三袁”、“三苏”、“三曹”(变通,是钱钟书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变通有助于学生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公安派的主张,以及反对复古,联系唐“古文运动”

(二)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3)竹肉相发(借代)。

(4)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1)问:《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说。虎丘虽无高岩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独特的风景,阅读全文,找出虎丘风景点。(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问:各有什么特点?(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最热闹的场面是什么时候?什么场面?

(中秋、歌唱会)。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时间歌者情形环境效果。

布席之初歌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联系背诵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数十人摇首顿足。

已而三四辈竹肉相发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清声亮彻,听者销魂。

比至夜深一夫登场月影横斜,荇藻凌乱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联系背诵《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泣孤舟之嫠妇”)。

虎丘篇九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千顷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合飨宴宾客。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文昌阁(景色)也好,傍晚的树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平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请求辞官归去,恐怕江进之修复平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

虎丘篇十

题虎丘寺。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五古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

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遽。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

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

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

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永欲投死生,馀生岂能误。

虎丘篇十一

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公园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为国家级文物,断梁殿为省级文物,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可以看到断缝。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7公里,海拔34.3米,面积282.3亩。“虎丘”一名来历已近25,公元前4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

虎丘山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虎丘山虽小,而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游览虎丘,古人有“九宜”之说。即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四时皆宜游览。虎丘山历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只之称。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登临虎丘山沿途可见“憨憨泉”,吴王阖闾得“干将”、莫邪”剑后试剑所致的“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仙亭”、“点头石”等,每个景点都富含着美丽的传说。巍巍耸立天际的`虎丘塔更有中国“比萨斜塔”的盛名。

虎丘篇十二

进入虎丘北大门,跨过石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小山,有块石头上刻着“虎丘”两个大字,虎丘公园就是因此得名。当听到爸爸说我们要爬上这个小山时,吓得我腿都站不直了。我爬几步歇一下的上到了山顶后,我真希望有一张床在那等着我啊!

虎丘山顶屹立着歪斜的云岩寺塔,我看它可是比意大利有名的比萨斜塔还要斜一些。绕过云岩寺塔从另一面下山走到山脚就是“剑池”了。“剑池”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它的形状像一把剑;另一种解释是说剑池里藏着一千把宝剑。

剑池的前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它叫“孙武练兵潮在这里参观的游客没有一个说不好的。广场边上有几个千奇百怪的石头,其中一块巨大的石头从中间被劈为两截,所以叫“试剑石”;还有一块石头长得像一个大桃子,所以被取名叫“寿桃”,真是有意思极了。

虎丘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因为时间晚了,我们只好告别了它,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来参观它。鼋头渚头渚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太湖中,因形似乌龟,才得名鼋头渚。号称“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鼋头渚公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登上船顶,极目远眺,太湖水绿如翡翠,一望无边,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波涛起伏,那波浪拍打船的声音多么像湖水唱的一首歌啊!船开动了,渐渐地,我能隐约看见仙岛的轮廓了,那云里雾间的样子真像是神仙住的地方,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太湖仙岛果然名不虚传。来到仙岛,只见三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山树木葱茏,十分幽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这里,绝对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登上山顶,太湖美景尽收眼底:烟波浩渺的太湖中全是星星点点的小岛,岛上绿树如荫,有如浩瀚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我们乘船离开仙岛,来到人杰苑。这里的樱花香气扑鼻,洁白如雪,走到樱花树下,几朵樱花飘落下来,天女散花一般。我发现了阿炳、顾宪成、高攀龙、泰伯等的塑像,它们或立或坐,有的笑容满面,有的神态庄重。我想:我们无锡人杰如云,为国家、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无锡的骄傲。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做无锡人才的一份子,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虎丘篇十三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

今天,我有幸来到了虎丘,游览了许多地方,它们分别是剑池、虎丘塔、千人石等。下面,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这所以为剑池,因入葬时把阖闾生前喜爱的“扁渚”、“鱼肠”等金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

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于宋代的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碗罕见的艺术珍品。

千人石形态怪异,石色绯红。相传,千人石下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吴王阖闾的坟墓。坟墓修好后,吴王怕这些工匠们泄露了坟墓内的机关,便把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杀死在千人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渗透了千人石。于是,每当雨天,千人石便幽幽地渗出淡淡的血色,传说那是十万能工巧匠向游人们诉说那无尽的怨情。可惜,今天的雨停了,否则也许能看到这可遇不可求的奇观了!

虎丘的地方虽小,却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着实让我着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