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8 22:31:37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阶段都需要总结和回顾。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一
嘉峪关作为闻名世界的紧要关口,见证了内地与西域、中原与大漠之间纷争与融合的。同样,也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雄关,地势险要,所筑的城楼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等多个部分组成,构成多道防线,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工程。嘉峪关内城全长640米,占地2.5万平方米。城头砖垛墙高达1.7米。公元1495年,嘉峪关楼重新修建。清朝同治末年,左宗棠驻节肃州之时,又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题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高悬关楼。
嘉峪关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城墙等多个部分组成,可谓是“城内有城”。整个关城建造气势雄伟,城楼呈梯形状,总面积有33500平方米,高达10米。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城的四个角落皆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正中有一官井。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两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民间传说,当年建关之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建关完毕后只剩一块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西门外1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均为清代所建。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二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临河西重镇酒泉市,距省会兰州776公里;西连石油城玉门市,至新疆哈密650公里;南倚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与青海相距300余公里;北枕色如铸铜的黑山,与酒泉金塔县、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内蒙额济纳旗相连接,中部为酒泉绿洲西缘。中心位置为东经98°17',北纬39°47'。全市海拔在1412-2722米之间,绿洲分布于海拔1450-1700米之间,城市中心海拔1462米。境内地势平坦,土地类型多样。城市的中西部多为戈壁,是市区和工业企业所在地;东南、东北为绿洲,是农业区,绿洲随地貌被戈壁分割为点、块、条、带状,占总土地面积的1.9%。
嘉峪关市,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命名的城市,南有绵亘千里的祁连山雪峰,北有龙首山和马鬃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派兵驻防。“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楼阁高耸,巍峨壮观,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动天下。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留下了许多古迹和珍贵的文物:古拙粗犷的黑山石刻画像、反映魏晋时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的新城魏晋壁画砖画墓、以及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长城博物馆等。
古老的丝路文化、皑皑冰川和茫茫戈壁共同构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嘉峪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于是演绎出了定城砖、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等动人故事。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以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命名的工业旅游城市。又因他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所在地,故又被称为“戈壁钢城”,并因此而享誉中外。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主导、商贸旅游业为支柱、城郊型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雄关之光雕塑总高39米,系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寓意嘉峪关市将依托酒钢公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繁荣昌盛,快速发展,并立足河西走廊,展现雄关之美,成为西部的城市明珠。雕塑下部宝石部分象征嘉峪关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所在;立柱部分为雄关之门,在阳光及雪山的映衬下,光彩斑斓,预示着城市的未来充满光明;雕塑底座以“十”字型长城支撑,在中间城垛东西辅以魏晋墓“农耕图”和“出巡图”浮雕,象征河西走廊文明古道上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灿烂明天,更象征着在新的历史时期,雄关儿女共同努力,共创雄关钢城的辉煌。
嘉峪关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这里有雄伟壮观的汉代和明代万里长城、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心脏,以及展现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黑山岩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地下画廊等人文古迹;有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及祁连积雪、瀚海蜃楼等独具特色的西部风光,有博大精深的中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及国家aaaa级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有西北民俗风情旅游和讨赖河大峡谷探险、沙漠探险、花海魔鬼城探险等具有西部情调的探险旅游胜地;有乾圆山庄、新城草湖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还有石关峡、黑山湖等多处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嘉峪关关城为龙头的四大资源(空中气流资源、山地冰川资源、陆地资源和地下资源)、八大景点(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浅石刻岩画、长城博物馆、魏晋墓地下画廊、七一冰川),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本地生产的旅游产品主要有:夜光杯、风雨雕、驼绒画、祁连玉雕、嘉峪石砚、文物复制品及反映魏晋时代人文景观的墓砖画等。
新世纪来临之际,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号召,要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意识,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努力实施“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培养旅游精品路线和精品景点、实行全民旅游全民办”的旅游发展三大战略,力争把嘉峪关市发展成为国际旅游明星城市。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三
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现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本文是嘉峪关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嘉峪关关城讲解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巍巍雄关耀中华。
这里, 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征战的历史话剧;这里,流传过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 的动人故事。巍巍雄关耀中华,古老的嘉峪关,就象一位历史老人,六百多年来,离合悲欢 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它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 ,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 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 黑山,两山之间,只有 30 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
关西的大草滩, 黄草平沙, 地域开阔, 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 紧靠关东南坡下, 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 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 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共防守,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 城"。 明王朝建立后, 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 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 在此选址建关, 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 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
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 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首筑土城,周长 220 丈,高 2 丈许,就是现在的内 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 148 年) ,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 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 也就是说, 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 的,史书上记载说:"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又过了 11 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 (公元 1506 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 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 年) ,尚 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 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 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 在关城上增修敌楼, 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 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 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四
地理位置。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建筑群体。
嘉峪关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嘉峪关图片99999块砖包墙。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展现长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长城博物馆。
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嘉峪关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防御体系。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建筑结构。
麓,因山而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万里长城时置。当时明征虏大将军冯胜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选为河西第一隘口,开始筑城设关,以后经历一百多年时间扩建,才形成一嘉峪关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明弘治年间,为防吐鲁番东侵,曾进行重修。这关雄伟壮观,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而后者经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但嘉峪关初建时不过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而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比原来的大数倍。它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关城周长733米,就中内城周长640米,面积为原先的大小。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
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1924年城楼被毁。西面罗城砖砌,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历史价值。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古肃州(今酒泉),西有安西。
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古代西域,初时仅指天山以南的南部和东部,有许多在绿洲上发展的“城邦”,对内地汉族政权时附时叛。到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明代,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荒漠地区是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嘉峪关的环境又很吸引人。广阔的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巍峨朱色的城楼昂然欲飞,衬托着祁连山如玉的雪峰,美丽如画。登城楼远望,万里长城似龙游于戈壁滩瀚海间,天晴之日,或可见海市蜃楼。
城下戈壁滩上骆驼队的浑厚的悠扬的铃声,使人想起古代“丝稠之路”上的商队和旅行者,令人神驰!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路经嘉峪关,见这关如此雄伟,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了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见只见一丸泥。”极言这关的威严和雄伟壮丽。
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天下第一雄关”。说来令人诧异,据说当年建这关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这是建筑工程上的绝招。现在这块砖还存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这座雄关和东部的山海关一样,都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辉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渊源。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嘉峪关,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嘉峪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嘉峪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文化遗产。
长城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万里长城——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嘉峪关(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
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眷属的生活场面。
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嘉峪关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墩台北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边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依托古墩台兴建的文物景区,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景区包括讨赖河墩、地下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功能区。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悬壁长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此段长城从关城东闸门边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长7.5公里。山腰长城约750米,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故有“西部八达岭”之称。古代岩画石关峡是嘉峪关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里是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石关峡内的黑山岩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摩崖浅石刻画,其时代为战国,它是中国北方地区时嘉峪关代最早、距离城市最近的岩画,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嘉峪关的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岩画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关市14公里处的黑山之中,共有岩画150余幅。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狩猎、舞蹈、操练、庙宇、古文字等,黑山岩画对于研究西北地区远古社会的民族、宗教、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西部地区岩画的代表之一。
古墓葬文化“果园——新城魏晋墓群”是2001年中国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绘砖壁画,真实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其内容包括牧畜、农耕、兵屯、狩猎、营垒、出行、驿传、宴乐、舞蹈等。这些砖壁画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实物资料。绘画笔法简练,画技高超,其绘画内容在美术领域填补了中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民间传说。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伟的关城,是很不简单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传说。嘉峪关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山羊驮砖: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嘉峪关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相关景点。
戏台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
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
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天下雄关”碑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
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柔远门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内城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
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罗城和箭楼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角楼和敌楼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
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嘉峪关光化门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关帝庙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
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东瓮城和西瓮城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游击将军府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
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长城第一墩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了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
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朝阳里,宛若银练飞舞在戈壁之上;夕阳下,又如飞龙游走于山涧之中。
极目南眺,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四时大雪,千古不消,凝华积素,争奇献秀,氤氲郁葱,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晨曦初起,彩霞横抹天空,天高野阔,千岭万壑竞披红装,婀娜多姿。雨后,祁连山中长云如练,缠绕山腰,或化作各种离奇物形,或变作铁马甲兵;或雨过天晴,彩虹横挂山川。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舞飘”。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面积约3.22平方公里。景区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讨赖河滑索、讨赖客栈、天险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内容。其中下沉式综合服务区有贵宾接待室、游客服务中心、饮吧、观景平台、滑索、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设施。嘉峪关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怀古游学的好去处。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五
明清以来,嘉峪关既是军事防务之关,又是丝绸之路上东西贸易往来之关。西域和内地出入关的使者、官员、商贾客旅等过往者均在嘉峪驿打尖、住歇。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还时常在这里聚会,宴饮、歌舞、吟诗、热闹非凡。
戏台位于朝宗门斜对面,南闸门内侧,关帝庙对面。它的形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戏台座南向北,属清末风格的公共性礼制建筑,砖木结构,基砌大型石条,建筑面积114平方米,总高约8.5米,台高2.42米,为三间四格式,进深两间。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前面为歇山顶式建筑,后面为硬山顶式建筑。屋面装仰面瓦,小筒瓦清沟,起脊装兽形瓦。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是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说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您平时从电视中或者书籍中看到的八卦图是什么样子的?对了,是黑白相间的!那为什么我们眼前的这一幅八卦图为什么是红黑相间的呢?这既不是时间久了氧化了,更不是当年绘师绘错了,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古代的军事关隘,是避免不了战争避免不了流血牺牲的,所以将图案绘成红色也是体现了当时的老百姓对战争的一种抵触情绪!
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幅高2.3米、宽2.7米的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对联是汉语文化的奇葩,好对联令人回味无穷!嘉峪关戏台上就有一幅意义深远的的对联,在两侧的八字屏风砖上刻有:“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佞”字是奸臣小人的意思,所以说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看了这么久,大家是不是觉得脖子有点困呢?那么嘉峪关关城的戏台为什么会建的如此之高,却又没有楼梯呢?其实,在建好之初,在两侧是有楼梯的,只是岁月变迁,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一座高高在上的戏台。戏台的后台是封闭的。戏子从楼梯走上去演戏,演完戏之后,去后台换服装。戏台建得如此之高,是为了不让人们看到戏子的脚,由此可见,在当时戏子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登高望远”,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感受的这里的乐趣!
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在《十唱嘉峪关》中写道:“据传说,在嘉峪山下,无警时,西域来人和出关使者常常在此聚会、歌舞。”并有“西域来人汉家使,嘉峪山前舞月圆”的诗句,可见当时城内戏台上,欢乐歌舞的情景是多么动人。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六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嘉峪关关城讲解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巍巍雄关耀中华。
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共防守,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
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书上记载说:"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又过了11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七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导游姚凌寒,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姚,我们马上要参观的就是绍兴的东湖。大家这就不知道了吧,在杭州的西湖虽然有名,但绍兴的东湖一点也不比西湖差。
好了!我们到啦。映入我们眼前的就是东湖了。东湖号称天下第一大的自然盆景。古时候很多诗人来到这里都忍不住要吟诗来赞颂这美丽的自然风景。大家请看,我们旁边流着一汪清清的泉水,清得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鹅卵石上是一群欢快的鱼儿,他们每天再这里自由地玩耍、嬉戏,无拘无束。大家不妨坐一下绍兴的特色之一乌蓬船,去领略一下湖上独特的风光。坐在上面用手去感受一下清爽的'泉水,让泉水穿过你的指尖,你是否觉得自己就是一条欢快的游鱼,无拘无束、快乐自在呢?大家注意了,前面就到山洞了。看!前面是一个自然的洞中飞瀑。传说,只要摸到它此后就不会有疾病了。"叮咚、叮咚"。大家是否觉得这声音婉转悦耳呢?这就是大自然的琴声,是水珠敲击着石壁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比钢琴声还要悦耳动听。
靠岸了,东湖的景色不错吧!请大家以后还来玩呀!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八
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她是长城的起点,也是中国雄壮的一道风景。
这里无处不说,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门口的石壁上嵌着“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大门上摆着刻有''天下雄关''的对联,就连荧幕上也播放着嘉峪关里雄壮景色的照片。
我们走进大门,看见这里的工作人员,都穿着古代武将的盔甲,手里握着盾、矛、刀等武器。盔甲上的鳞片闪闪发光,闪得我们眼花缭乱,正当这时又飘来一阵香味,回头一看,两位身强力壮的叔叔正打着美味的糕点,里面融了花生、芝麻等等,看得我们嘴不馋,眼却馋了!
用眼神尝完了糕点之后,我们又走上了古代的马道,将士们上城墙都是骑马的,所以之前没有''人行道''。虽然现在建起了楼梯,但是我还是想走一走马儿的通行道,体验一把古代人的风格,也顺便感受一番马从这艰难的道路上,怎样把将士驮上去的。我走着马道,一路摸着古代的城墙壁,以前的砖,比现在的大得多,经过岁月的磨损,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城墙上更有意思,它的宽度很窄,只能容得下两个人同时通过,墙的高度跟我差不多高,并且隔几米就在墙上挖一个正方形的洞。大体上,有四面墙,组成了一个正方形的图形,在四个拐角处分别有一个''角楼'',那角楼像个瞭望台,上面还插着一面黄色的旗。
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有一块神奇的''定城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只要经他计算的建筑,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关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并说如有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他的头,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竣工后,居然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我也一看,虽说块定城砖没有被固定的,但也好好的摆在檐台上,还真有点奇了怪了——几千年过去了,居然没有一个人动过它,据说想要去檐台上拿它的人,都会在拿的过程中摔下去,粉身碎骨!
还有一个关于燕子的传说,相传古代的时候,一对燕子要飞进嘉峪关城门,雌燕飞了进来,但是就是在她进门后的一瞬间城门关闭了,雄燕却被撞死了。雌燕悲痛欲绝,之后成天在城门口"啾啾"叫着。人们听见了,也很伤心,搬了一块大石头在城门边,用别的石头敲击它,就会发出雄燕的叫声,他们想:雌燕这样一定会好受一点了吧?后来,亲人们常常会来敲这块神奇的石头,来发泄对战场上士兵的思念,这块石头上就有一个小洞,就是他们敲出来的。若听不到"啾啾"声,就说明士兵不平安,这时家人就要去庙里拜佛保佑。我也去敲了敲那块神奇的石头,确实听到了燕子可爱的叫声,“啾啾”。
从雄壮的嘉峪关大门走出来后,我们又去参观了有名的''丹霞地貌''。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下去的那个时候,不仅看到了五彩石,还一睹了丘陵上的日落风采。神奇的丹霞地貌,构成了美丽的"五彩岩";小小的丘陵地形,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可爱的蓝天白云,构成了梦幻的兔兔云。在这里我看到了好美的风景,也重新认识到了更美的我们!
今天,我们奔波了两个有意义的地方,从嘉峪关奔波到了张掖,我们走古老的马道,观古风的杂耍,品旧时代的糕点,寻神秘的定城砖,赏美丽的日落,我们感受到了,嘉峪关的雄伟,感受到了,丹霞地貌的神奇,更感受到了古人的劳动力和大自然的创造力!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九
我们的车在笔直的公路上飞速的行驶着,南边巍峨的祁连山脉连绵不断,公路两旁茫茫戈壁,一望无际。正当我无聊的`时候,突然爸爸叫起来,“看!城墙,嘉峪关快到了。”这下我精神了起来。
我们来到嘉峪关,高高的城墙,雄伟的塔楼,让我不禁联想到在城楼上举弓搭箭的将士们在和入侵的匈奴作战时的情形,嘉峪关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我一口气跑上城楼,看见内城四角有角楼,像碉堡的样子,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内城是关城的主体,都有瓮城保护,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建于明洪武5年,历史悠久,我走进城关,抬头望去,看见一只燕子飞进了一条墙缝里,我觉得好奇怪,难道燕子的窝筑在墙缝里吗?就在这时,一块石碑告诉我了答案,原来这还有一个传说呢。那时,雌燕和雄燕一起出关觅食,雌燕早回窝,而雄燕回来的时候,城门已关闭,,因为城墙太高了,飞不上来,便一头撞死在城墙上,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到死。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祷,后来将士出关前,全家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祷,形成一种风俗。
走出嘉峪关,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能在茫茫戈壁上建造起那么宏伟的城关,来阻挡匈奴的入侵,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我会永远记住它!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十
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一直有“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说”但若从建造年代上说,嘉峪关比山海关早9年(山海关建于1381年),另一方面嘉峪关的建筑规模又是长城沿线的关隘中最为雄伟。壮大的一座关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长城的作用来讲,当时为了防止元朝的蒙古族残余势力向西北扩张朱元璋派冯胜西征,冯胜到次后认为只要在此建观就可控制西域,确保明王朝统治的稳定,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万里长城应是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嘉峪关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我们的右边可以看到一棵已有200年历史的杨树,我们称之为“左公柳”是为了纪念晚清儒将左宗棠,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曾任陕甘总督14年,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沙俄在1871年更是侵占了伊梨地区,妄图分裂新疆,1875年当时已64的左宗棠不顾年老多病,受命督办新疆军务,率兵出潼关西征,为收复新疆而决心“马革裹尸”,“老死西域”,正是这种精神和决心,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伊梨以外的全部领土,使沙俄闻风丧胆,左宗棠的“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当益壮”的豪迈胸襟与爱国热情被我们后世永为传唱,在他经营西北的十余年中,在民政,经济,文化诸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左宗棠在西北用兵感到交通不便,是西北一大难题,于是他随军队的开进一路筑路,从涧关开始,横贯陕甘两省,并开通了甘新泽运大道,北路修至精河,南路修至喀尔葛尔,沿途设置有军队负责的马拔或步拔,以作为传递情报的驿站。驿站旁盖有官店,允许商贩在附近开设买卖街,给兵荒马乱的世道点缀的一点萧萧的商贸繁荣。我们现在走的312国道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年左宗棠主修的甘新泽运大道的路基。
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他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感到气候干燥,了无生趣,又水土不服,左宗棠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边栽杨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方便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指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老百姓中现在还流传着“左宗棠杀驴”的故事,讲左宗棠在甘肃广为种树,后曾调任新疆,在他从新疆回到甘肃时看到以前栽种的树大部分都已死去感到奇怪,一天他在出城巡视时,发现老百姓进城都将驴拴在树上,驴是一种非常喜欢啃咬树皮的动物,俗语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树没有皮就会干枯,死亡,左宗棠非常气愤,下令将驴斩首示众,并告诫若在将驴拴在树上,人与驴同罪,从这个典故上,可以看出左宗棠为改善西北的环境,植树造林,下了很大的决心。
在1878年,左公的好友—杨昌浚应邀前来帮办军务,所到之处看到绿荫夹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触景生情,吟诗赞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左宗棠的开发西北功绩,不仅仅在此,他看到西北地荒人少,为了解决军需供给,开渠凿井,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并且发展了桑蚕业,仅新疆种植桑树就达到了80.6万棵,还教老百姓试种水稻,并且在张掖取得成功,所以到现在在我们河西走廊在张掖还产大米,左宗棠还在敦煌大面积的推广棉花,不过当时推广棉花的动机是为了禁烟,清朝末年鸦片之害毒流全国,就是边远的西北也不例外,敦煌虽是地广人稀,却大面积的种植鸦片,造成当地的老百姓都吸烟贩烟成灾,左宗棠为了禁烟采取了斧底抽薪政策,不禁吸而禁种,从根本上断绝了毒源,同时大力推广种植棉花,使人们获得丰厚利润,他还兴办了教育事业,提高了西北人的文化素质,左宗棠来到西北做得这一切深深感动了老百姓,使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将那个时期种的树都统称为“左公柳”“左公杨”。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东闸门,东闸门高4.2m,宽3.8m,深10.6m,墙壁有36根方土柱支撑,是嘉峪关门楼中唯一建有木柱的建筑,东闸门在当时起城门的作用,晨开酉闭(相当于现在晚上8:00),用现在的话来说,进入闸门就相当于从农材进入城市,我们现在继续向前走,我们在这里看一下我们将要参观的嘉峪关城楼的示意图,嘉峪关城楼的建筑由内城,外城,罗城,城壕五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外城的范围,在以前这里有着街道,驿站店铺,饭馆,车马店和庙宇,后随着时间都已毁去,现在嘉峪关政府栽种了大量的树上,为空旷的外城,增加一些绿色。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是文昌阁,也称文昌殿,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又称文曲星,宋朝的道士说天上的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间功名利禄,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兴建文昌庙,文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七曲山的文昌宫是全国的文昌庙的祖庙,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文昌阁原系明代建筑,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这里在明朝是文官的办事处,后到清代成为文人读书的场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
我们现在看到是关帝庙,原建与明朝,后在战争中毁坏,这是在1987年按原样重修的,只有门前这座牌楼保存了原作,关帝即关羽,又名关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解州),东汉末年投奔刘备,后在湖北当阳战败被杀,且身首异处,相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归依空门,关羽是在宋代以后才名声大震,因其为“忠孝义节”的楷模而屡受皇帝褒封,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代价则尊其为“关圣帝君”关公是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道教称,关帝圣君有主管命禄,保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乃至招财进宝,保佑商贾的全能法力。将关帝庙修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关帝为武将之神,有请关帝坐镇之意,另一方面当时这里驻守的官兵大部分是关羽老家的人,他们非常信奉关帝,于是也将关帝庙建立在此,以寄托思乡之情,现在大家看到这座关帝庙可能觉得很小,但在当时却是西北五省最大的一座关帝庙,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进去参观,稍后我们参观对面的戏台。
这座戏台重修于1792年,面积114m2,上部装着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案,屏风上画有八仙过海图,两边绘着道家供奉的神仙,在这座戏台上有两处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东西两壁上的壁画,西墙内容为一老和尚面带笑容,让弟子手持铜镜,利用镜面的反射影像偷看对面的妇女形象,另有一小和尚非常想知道师傅在看什么,而老和尚则拼命压住了小和尚头顶,不让他看。东墙上画着一个坦胸露乳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人不人兽不兽的怪胎,两个小和尚看着这幅画吃惊的呆像,这幅画据说有这样三种说法,寺院里发生了这样真实的故事,和尚与妇人私通,佛祖降灾,使这妇女生了个怪胎,将它画在这里,以示对后人的警告。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清朝的时候道教比较盛行,大家看到它的正面都画着道家供奉的神像,有可能是道教对佛教的抵毁。另一处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戏台两边的这幅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佞在这里指奸臣的意思,这幅对联堪称戏剧史上绝联,从而也表明这里演的都是一些离合悲欢的历史往事,将戏台建在这里还有着这样两个意义,进入这里(内城)就是军事禁区,将戏台搭在军区下,有取军民同乐之意,另一方面,在古时信息不发达,不像现在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就可以通过新闻得知,去一次西域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只要进入嘉峪关,戏台是必经之路,戏台同时又起了一个信息传递作用,它上演着国内最近发生的事件,谁精忠报国,谁出卖朝廷对不起百姓,都在这里表演着一目了然,该尊敬谁,该唾骂谁,老百姓一览无遗,参观完戏台我们进入内城了。
现在大家抬头看,可以看到“朝宗”二字,表示心中不忘朝廷,忠于王朝的忠君思想,进入朝宗门就进入关城的心脏—内城,我们现在进入的是东翁城,为何称翁城呢,取唐武则天时的一个故事“请君入翁”“翁中捉鳖”之意,这是何意呢,翁城的城门不直通内城,而城门南开,提前将城门关闭,大军攻入时看到城门关闭,由于惯性一时又无法退出,士兵这时可以在墙头放箭,投石,就可一举歼灭敌军。
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疑问,历经600多年历史,嘉峪关城楼为何还能保存着如此完整,甚至有人会这样问,这是后来重修的吧。嘉峪关随经后来维修,但大家现在看到的嘉峪关80%保存了原貌,嘉峪关能保存这样完好,这和当地的气候及当时的修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年降雨量仅84mm,而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多毫米,极度的干燥,为关城的保存提供了天时和地理,其次关城的建筑选料也为关城的保护提供了保障。筑城用土都取自黑山的粘土,在塞选和制作中都经过严格的程序,首先将选好的黄土,用石滚磙细后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暴晒,以免草籽发芽,影响墙体质量,夯墙时还要加入棉麻和灰浆,并用糯米汁拌和,以增强胶粘度,用糯米汁做建筑材料在古代时被广泛的应用,故宫建筑就曾大量的使用糯米汁,当时验收墙体是否合格有一个标准,在一定射程内,以箭射墙,若箭射入墙中,就要推倒从修,并且要达到锄不能入,也就是连锄头都砍不进去,如何达到这种监督标准呢,当时做工也跟我们现在是一样,按标段分专人负责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若不合格,监工就要被斩头,这样就做到了从上到下都能够认真负责,正是如此严格的选料和验收标准,才能使嘉峪关到现在都能保存这样完整。
现在大家进入的是“光化门”,光化取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我们向左拐,上关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嘉峪关美丽传说之一的“击石燕鸣”,相传这里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时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看到雄燕被撞死,非常悲痛,雌燕终日悲衰鸣叫不停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夫人也会击墙问卦,到后来将士出关时带着家眷,都会到这里来击敲以求吉祥,燕子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在我们家乡,有这样说法:“燕子在谁家安家,谁家就一年吉祥,和睦”。每到黄昏,这里都可以看到许多燕子,当然这仅是一个传说,为什么会听到燕鸣声呢,关城的建筑呈上大下小的一个喇叭状,两壁夹角又呈90度,他跟北京九龙壁是一样,利用回声而发音,大家看到墙体上有两个大窝,都是古人敲击时留下的,现在为了保护文物,不允许再敲击墙体,我们敲击这块石头,能听到同样的声音,现在我就敲这块石头,大家仔细听空中的回音。从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暗喻了关墙的坚固无比,连飞鸟都难以逾越。
我们现在从里进入关城,大家看到的这个楼梯,是后来为了方便游人修筑的,旁边用青砖砌成的坡道被称之为马道,以前有“将军不下马,官员不下轿”之说,马道是为了方便将军上城巡视,同时也方便城上物资的拉运,现在许多客人从马道登上,取马到成功之意,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光化楼,(大家现在此两个拐角处拍照,可以拍到赵朴初老先生提写的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和光化楼,稍后我们继续进行讲解),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嘉峪关三座关楼的整体建筑,从前向后以次是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光化楼和柔远楼保存了1506年的原作,嘉峪关楼原修于1495年,后毁于1931年一场战乱之中,现在大家看到的是1987年嘉峪关政府在中央拔款下仿原样重修的。四周都是戈壁,在此建起这样一座雄壮的关楼,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大家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嘉峪关的关楼却是万丈高楼高处起,真正的是空中起阁,当时在修筑关城时,工匠们考虑到越往高处修脚手架问题不好解决,戈壁中本身就缺乏木料,而且容易发生危险,一天有一个叫张季的工匠,他看到小孩在玩沙堆造房的游戏,他就问小孩你怎样在一个沙堆上造一个房子呢,小孩说很容易,他首先堆起一个沙堆,在沙堆中插入几个木棍,将多余的沙掏空,一个房子就建成了,张季由此得到启发,戈壁中最不缺的是黄土和沙石,他用黄土堆成一个17米高的高台,从上往下修筑,每修好一层就打去一层夯土,所以嘉峪关的关楼又有着万丈高楼高处起之说,嘉峪关关楼的建筑有三个“大”字,大屋檐,大圆柱,大台基,这三个大字巧妙的将力学原理结合在一起,所以关楼在地震时又有着墙倒屋不倒之说,大家可以向四周看,有四个角楼,角楼是供士兵暸望之用,两边有敌楼,敌楼是供士兵休息和堆放兵器的场所。跟所有古代大型建筑一样,嘉峪关关楼也采取了中轴线式建筑,如果将嘉峪关沿南北中轴线对折是完全重合的。三座关楼的建筑原都是红墙黄瓦,雕梁话栋,我国历来以红色为美满,喜庆,是正,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所以建筑多用红色;黄色则视为尊贵之色,在我国五行说上,有着“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中国历代皇宫和寺庙多用黄琉璃瓦进行铺盖,到了明清更是用明确规定,在嘉峪关的建筑之中却大面积使用到了黄色,可见明王朝对它的重视。油漆彩画的作用一方面为了装饰及表示封建等级,用飞金走彩的龙凤进行彩绘更显示了其名贵豪华,另一方面是为了建筑材料的防腐,防潮。有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将这么雄伟的关城一定要建在这里,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里建关的原因,南边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边危险陡立的马鬃山,当年冯胜将军征西归来时,发现两山之中只有一个15公里缺口嘉峪塬,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认为在此建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其次在戈壁中生存必须要有水源,大家向后看,可以看到一个人工湖,这里是九眼泉,并不是说他有九个泉眼,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古时说九是指多的意思,据老人讲,五十年代时这里还有很多拇指般粗细的泉眼终年喷涌,后来,随着酒钢工业用水的不断增加,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泉眼已干枯,后来嘉峪关政府在此修筑了一个人工湖,供休闲娱乐之用,正是如此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水源,使冯胜将军开始了嘉峪关的最初建筑,嘉峪关的整体建筑分四个阶段完成,1372年冯胜将军完成了基本建筑,1495年由李瑞澄修筑嘉峪关楼,1506年又修筑了光化楼和柔远楼,1539年翟銮又修筑敌楼,角楼,和一些外建筑,嘉峪关修筑历时168年,在整个明王朝统治中都有着修复。(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垛墙,垛口,暸望口)在这里我们顺着垛墙朝下看,可以看到一条石子路,这是民道,是老百姓走的路,再朝城墙外看,可以看到一条不深的沟,这是护城沟,它的作用和护城河是一样的,又深又宽,因这里没水所以用沟代替,后历经风沙的掩埋,变成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样,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段向南方延伸的长城,嘉峪关的城墙有着明墙暗壁之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墙,是在戈壁中一眼就可以看到的长城,而向北则是暗壁,修于黑山脚下,只有翻过黑山才可以看到。大家向内城看可以看到一座两厅式的四合院建筑,它是游击将军府,游击是一官衔名称,相当于武官三品,这里是当时最高军事长官居住和办公场所,将军府旁边有一个小亭,里面是一口官井,是当时城内所有官兵和军马的饮用水源,后因关内无人居住,及地下水位的下降,现已干枯,内城内的空旷地带在当时建有许多军营,后来都被毁坏,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城的士兵约在两千多人,都居住在内城,城外还有四千多名屯兵。
刚才我给大家讲了这是暸望口,但在这边你们看到的是堵起来的,这是做什么的呢,是放马灯用的,这里多西北风,夜晚将马灯放在这里不会被吹灭,而下边这才是射击口,你们看到它是朝下倾斜的,它并不是放箭用,而是架火炮,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明朝已广泛的应用到了火炮,曾有“河西火气雄甲全国”之称,我们透过这个垛口向对面的罗城看看,从垛墙,垛口及马道上比较一下罗城与内城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罗城的垛墙垛口相对比较密,马道也比内城宽。罗城是第一道防线口,如果第一道防线口被攻克,里面的防御再完备也有可能被攻破,所以罗城的建筑全部用青砖砌成并用石条砌成地基,驻兵也比内城的多。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砖,这就是著名的嘉峪关“定城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块砖呢,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时有一个叫易开占的能工巧匠,非常精通于九九算法,监工郝空是个非常刁钻的人,他有意为难易开占,于是对易开占说“你要精确算出建关需要多少块砖,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将你问斩,并且罚众工匠在此做苦三年”,易开占肯定的回答道:“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整个关楼建好后,就多了一块砖,易开占将这块砖放在这里,郝空在检查时,发现了这块砖,正要拿这块砖向易开占问罪时,易开战大喝一声说,不许动,神仙托梦于我,若将这块砖拿走,整个关楼将在倾刻间倒塌,郝空当然不信,但他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和关城的倒塌做赌注,因心胸狭窄,他怎么也想不通易开占竟然算得这么准确,据说不久后就被气死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块砖呢,当年李瑞澄在修关时,召集了很多的能工巧匠进行商议,因为是在戈壁上建关,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做到即省时,省工,省力又安全的方法,这时有个工匠易开占大胆的提出这样一个设想,依图纸做了一个关城的模型然后按比例放大计算出需要这么多砖,这在现在是很科学的方法,但在当时老百姓不能理解,认为易开占是神仙下仙,于是编出了这样一个传说。关城建筑用材料数量非常大,仅用土就达8.4万多立方米,当时最好的运输工具就是木牛车,但每趟只能运半方土,若用一辆木牛车日夜不停的工作,最少用416年,由此可见,嘉峪关关楼的建筑是非常费工费力的,(我们从西马道下)。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柔远门,取“怀柔致远以安安边有陲”之意,它的意思是对代边疆的少数民族不要一味地单纯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是用怀柔的政策去安抚他们,我们看到所有门洞的建筑都是由青砖和石条组成,我们从石条的长和宽可以看出,每个石条最少都可达半吨之重,所有的石条都取自于黑山,这么多石条是怎么拉运过来的呢?在我们西北每到冬天,所有用水的工程都停工,正值冬天一个工匠去黑山采料回来时,不小心被雪滑了一跤,他由此得出一个灵感,他让工人用水泼出一条嘉峪关到黑山的冰道,然后将石条顺着冰道运到嘉峪关。在嘉峪关的建筑中曾用到一样动物拉运青砖,大家猜一下是什么动物?是羊,用一根绳子一边拴一块青砖,搭在羊身上,西北有着成千上万的羊,早上将羊赶上山吃草,下午将砖拉回来。大家可能都没有想到吧(我们现在来到西翁城,它的作用与东翁城一样)。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会极门,取自韩非子“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意思是无论商旅还是官员都会在此相遇,集合。
我们从这里出嘉峪关,这里有拍关照的地方,大家有兴趣可以拍一张关照,留做纪念。现在我们出海关都靠护照,身份证,在以前怎样辩别身份呢?靠画像。在游击将军府专门有关照办理处,画匠将人像画在关照上后,盖上游击将军府官印,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护照;士兵出入内城有专门的腰牌,长14.5厘米,宽6.5厘米,顶部呈弧形,由紫铜铸成,上面绘有狮子纹,正面篆刻“守卫”二字,背面铸着“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一律论罪,借者与借与者罪同”历史上有名的康熙亲征准噶尔就是从嘉峪关出关,全面平定新疆。这里曾是百货局,过往商客,行人,车辆和马夫出入关口,均要到百货局检验货物,交纳关税。我们现在来到嘉峪关城楼,大家在此可以看到地面上的石条明显的有两个凹槽,这是被骆驼车压的,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从这里过往的商人和驼队是非常多的。“嘉峪关”三个字是由乾隆亲笔提写的,从这里往上走就是一览无垠的戈壁,而嘉峪关修筑在地凹之中,这是嘉峪关的又一防御措施,月牙城,俗称绊马坑,敌人从远方冲过来只有走到跟前时才可以看到城楼,马非常的快,未曾想到这里有陷阱,在陷阱中埋有各种暗器,人或马只要被暗器碰到都会死,敌人若想攻入城内,只少经过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护城沟,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十二个大关口,如此坚固的城池,全国罕有,大家在此停留十五分钟,稍后我们原路返回。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嘉峪关,南倚祁连雪峰,北凭黑山险阻,距西域前沿,扼丝路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大将军冯胜主持初建,经明清两代相继修筑完善,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完整的关城。是西部长城的代表。
嘉峪关西瓮城会极门门楼上多出了一块砖,并且这一层砖的东西两边的两块砖,也没坐灰,而是干摆上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关于定城砖的传说。
易开占是当时主持修建关城的工匠。他设计了关城,并计算出了精确的建筑用料数量。当时有个叫卢福的监修官,想趁修建嘉峪关时捞上一笔,于是就找到易开占说:“你在预算建关用料时可以趁机多算一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点好处。”但生性耿直的易开占严辞拒绝了。易开占告诉卢福说:“我一切都计算好了,用砖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用多少吨灰和其他用料也是有定数的,连一块砖也既不会多用,也不会少用。”碰了一鼻子灰的卢福说:“莫夸海口,君无戏言,建关用料上若有差错,是绝对要受处置的。”易开占回答说:“若有差错,甘受处置。”
卢福拂袖而去。心想这么大的工程,用料能那么精确吗?咱们走着瞧。
易开占和其他工匠们经过长期的辛苦劳作,终于建好了关城。但不知怎么了,最后却还剩余了一块砖没用上。原来是卢福心怀不轨,故意刁难易开占,让人偷偷多放了一块砖。易开占想起了建关前对卢福的承诺。这可非同小可,卢福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易开占灵机一动,把这剩余的一块砖放在了西瓮城会极门门楼上。为了防止有人去取这块砖,他把本层砖的东西两头的两块砖没有坐灰,而是干摆上的,谁要是企图取中间这块砖,脚踩到两边的两块并没有砌好的砖是会摔下来的。
当监修官卢福让人取掉中间这块砖时,易开占大声说:“坚决不能取,这是预先设计好的,此乃定城砖,取掉它全城都会顷刻倒塌的。”卢福闻言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几百年过去了,嘉峪关西瓮城会极门门楼上的那块定城砖至今仍在,谁也不敢拿掉,谁也不愿拿掉,它一直在见证着那段历史传说。
我们想通过“嘉峪关门”出关,谁知要花钱买“关照”。古时“关照”好比现在的护照或边防证,出入关须通过严格验证。
嘉峪关导游解说词篇十一
欢迎各位嘉宾莅临明长城西端起点,因“天下第一雄关”而命名,被誉为“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嘉峪关市检查指导工作。我是,是嘉峪关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非常荣幸能够担当此次工作。
首先,我向各位领导、嘉宾介绍嘉峪关市基本概况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东连历史文化名城酒泉市;西接我国最早的石油城玉门市;南望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与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通浩如烟海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与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相连。
嘉峪关市因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1965年建市,197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地级市。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二类重点旅游城市。市区平均海拔1640米,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雄关区、镜铁区、长城区,常住人口30万人,城市化率91%。嘉峪关市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以祖籍东北和山东省居多,有汉、回、蒙、藏、满、东乡、裕固、朝鲜、壮、土、保安和维吾尔等12个民族。
嘉峪关市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呈立体交通格局,是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12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嘉峪关火车站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一等客、货运站和二等编组站,每天有46趟列车通过。嘉峪关机场作为亚欧航路备降机4e类机场,目前已开通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等地航线,即将开通广州、乌鲁木齐航线,区域交通集散中心初步形成。
嘉峪关市现代化气息比较浓厚,城市功能完备,市区环境优雅,街道宽敞整洁。商业、旅游、金融等设施功能配套,通讯、电力、供排水、供热、煤气等设施一应俱全,水资源丰富,电力、煤气供应充裕,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目前,城市绿化面积1737公顷,绿化覆盖率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0.2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16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了一批特色精品线路与精品景点,初步形成了以“5a、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3a级景区为主体,文物古迹游、现代工业游、农耕文化游、休闲生态度假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嘉峪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汇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嘉峪关关城、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群、西部八达岭之称的悬壁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大峡谷、长城博物馆、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园区和酒钢水上乐园等旅游资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嘉峪关市是中国铁人三项运动训练基地和专业赛场,是国际铁人三项赛和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重要举办地,有西北一流的体育馆场,是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理想城市。目前,嘉峪关市已有四星级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5家、二星级宾馆3家、一星级1家,旅游定点饭店2家;有国际旅行社3家、国内旅行社17家;旅游涉外定点餐馆、商店、汽车公司、农家乐共32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综合接待能力。20xx年,嘉峪关市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3.12亿元。去年,全社会旅游人数165万人次,年均增长21.8%;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7.5亿元,年均增长23.7%,游客集散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形成,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嘉峪关市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为辅的工业体系。酒钢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钢铁冶金工业为主体,冶金新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酿造、建材工业为主导的多元工业体系。酒钢(集团)公司已形成1000万吨铁、钢、材综合生产能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位居全国企业500强第155位。
嘉峪关市经济质量较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以来,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截止去年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位居甘肃省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5元,比“十五”末净增3115元,连续七年位居甘肃省首位。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等殊荣。20xx年,吴邦国委员长视察我市时,欣然题词“湖光山色、戈壁明珠”。
嘉峪关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富有西部情调、独具大漠神韵的旅游纪念品颇受国内外客商和旅游者的青睐,生产的旅游产品风雨雕、驼绒画、夜光杯、嘉峪石砚产品等曾多次获奖,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取材于大漠戈壁的天然沙漠风化奇石和野生干草、干花,经人工精心选择镶制而成的大漠风雨雕系列产品,其造型逼真,构思新颖巧妙,赋予大漠风雨奇石人性化和不可复制性,是广大游客的馈赠佳品,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另外,嘉峪关市的风味小吃也是一绝,各地风味小吃尽汇于此,这里汇聚有四川、东北、江浙、陕西、新疆及省内临夏、兰州等各地的维吾尔、回、朝鲜、汉等民族风味小吃30余种,颇受市民和旅游者的喜爱。
展望“”,嘉峪关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到“”末把嘉峪关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工业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旅游商贸城市、科技创新型城市、生态园林和文体休闲宜居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甘肃张掖导游词(通用16篇)
- 2023年敦煌月牙泉导游词(精选10篇)
- 2023年张掖丹霞的导游词(优质15篇)
- 团青活动主持词(优秀17篇)
- 2023年拉萨导游词300字(模板14篇)
- 时事评议素材摘抄(优秀19篇)
- 2023年海南蜈支洲岛导游词(模板9篇)
- 2023年教师评语作文套话(汇总16篇)
- 最新重庆景点导游词(大全13篇)
- 2023年重庆导游12景点导游词(实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