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6:38:05 页码:14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优质15篇)
2023-11-10 06:38:05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梳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对于情感表达,我们可以从个人经验和他人经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总结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和梳理,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一

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引出过滤,用过滤的方法来说明面粉在书中是溶解了还是没有溶解。最后总结本课内容。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沙和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了说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的好。学生可能在这一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过于兴奋,往往在我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动手去弄桌上的'器材。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二

布莱希特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没有多大的感触,但这次在教完四年级四个班《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课后,再来咀嚼这句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根据课表的安排,本节课分别是在周三、周四和周五上,因此我每上完一堂课,都有充分的时间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将其运用于接下来的教学中。

在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不单单认识了多思和善思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3)过滤实验。首先,观察、记录物质的溶解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其次,过滤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实验,在学生操作前肯定要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演示,因此若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可能在35分中内完成如此大的课堂容量。

于是,我将教材中的前两个活动合二为一,将三个活动变为两个:(1)食盐、沙、面粉溶解了吗(2)过滤实验。将食盐、沙和面粉放入烧杯的实验一起展开、一起汇报,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大大节约了课堂的时间。

过滤实验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溶解本质的理解,因此我对过滤的讲解内容准备的非常充分。但在第一个班级进行实验演示时,有一个坐在后面的同学提出“看不清”的问题,比如: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的那边、漏斗下端要靠着烧杯内壁等等注意事项,学生只能听,而看不清楚。

于是,我在接下来3个班级的教学中,引入了视频,通过视频演示滤纸的折法以及过滤的操作。因为视频播放,录制的时候镜头可以拉近,所以学生十分清晰地看到了滤过的整个过程。

我们不能死板地认为只有教师演示的实验才是最真实的,必要的时候用视频代替,有时候会有更好的效果。

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颗粒。对于面粉,许多学生在搅拌后看到其分散在水中,就会误认为是溶解了;但面粉不像沙,要观察到其沉在杯底,静置的时间需要很久。

因此,我在课前不单单要准备好过滤装置、烧杯、沙、食盐、面粉和玻璃棒,还要准备静置好后的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汇报面粉是否溶解时适时展示,利于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是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更接近沙。

布瓦罗说过:“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写文章如此,教学其实也一样,多多思考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就如洛克威尔的见解: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三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和溶解相关联的知识。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实验课。上午上完第一个班级的课后,让我有一些感触和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分析食盐,面粉,沙子等物质在水里的状态,来揭示什么是溶解。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以下几点,我进行了总结。

优点:

1、学生的纪律要照之前的实验课有所进步,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告诉了今后的每节实验课,都要选表现特别好的小组粘贴小星星,到荣誉墙上。然后累计给予奖励。

2、学生们的状态特别好,做实验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远比枯燥的知识更吸引人。所以兴趣特别高。

3、填写实验记录单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往学生经常会问我,这怎么填,那怎么填,而这节课,学生们都是边看现象边自己填写,在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我在下面巡视,发现写的都很认真。都是小组自己独立完成,在写的时候,组员也帮助记录员一起分析。这与我的放手也有关系,这节课上课时候,我就说,报告单下课之前必须交上来,而且内容要填满。以前总是怕学生填错,或是时间不够用,留到最后填写,造成报告单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现在发现,及时填错了,这不正是一种反馈嘛?发现错误,才能及时纠正。再者,最后,汇报实验现象的时候,学生也能及时改正。

缺点:

1、即使这节课颁布了奖励制度。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不能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还有当老师喊停的.时候,置若罔闻。在上实验课的时候,特别考察学生的自律性。如果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不遵守制度,不但影响课堂,也会导致实验失败。

2、这节课的第二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分配,上实验课,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从准备,到操作,再到交流,汇报,记录。并且有的实验课真的很满,一堂课要做好几个小实验,一堂课下来,确实是很充实的结束,有时甚至完不成。没有实验员帮助准备实验用品,这就更需要把时间合理分配。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实验课,要加以改正,力求更好。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四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要真正弄清楚也不简单。

1.食盐的溶解。食盐是溶解于水的,而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

2.面粉的溶解。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但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但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返过来在观察搅拌后的面粉溶液,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3.关于过滤。在用过滤纸进行溶液过滤操作前,我们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课上急中生智想出的办法,但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妥。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严格讲是不正确的,在其他的溶液过滤实验中就有可能影响实验效果。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五

食盐溶解时,由于里面有一些杂质,因此即使很少的量溶解后杯底也存有一些沉淀。在加入两份、三份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就给学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实验前,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示范,把两杯溶液(一杯是杂质沉淀,一杯是饱和状态)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在实验中有个判断的标准。

上课时我用的是雪碧,水中的气泡很明显,上升也很明显,在用注射器演示减小压力(往外抽)时,可以看见会产生更多更大的气泡网上升,但在演示增大压力(往内推)时,第一课第二课还是比较明显的,里面的气泡大多数消失了,在第三个班上演示时,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我只能加以解说把学生的注意引到气泡变少上来。思考原因,可能因为做实验的那瓶雪碧后来气体跑了不少,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六

这次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之前,已经在不同的班试讲了好几次,每次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会不一样。

第一次我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让学生尝试探究三种不同的方法:搅拌、研碎和用热水加快溶解方糖,每组负责研究一种方法。由于涉及的内容、方法、实验材料较多,各组各自研究,交流讨论时,由于个实验小组没有经历对同一种方法进行探究,缺乏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造成课堂有些混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也显不足。

10月27日,英国兰开夏孔子学院2011小学校长访问团到我校调研访问,我再次试讲《怎样加快溶解》这课,得到了英国校长们的肯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习得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本着“一英寸宽、一英尺深”,“开口要小,切口要深”的教学理念,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中只重点探究使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够加快溶解。因为搅拌的方法容易操作,时间也少。掌握了研究搅拌的方法,另外两种:探究用热水和研碎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用简笔画表达自己的实验方法。

2、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对于台上同学的操作,你最赞赏的是哪个方面,有不同意见的是哪些地方。

四年级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画画的方式非常直观、清晰地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前概念水平,而且比文字记录实验方法节省更多的时间。讨论时,实物投影实验记录单,全班同学对照图画很容易看出设计方案的问题,交流讨论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台上重现自己的实验,现场感更强,充分暴露了他们饰演的问题和缺陷,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有一位女同学在上台展示实验时,被眼尖的同学发现:她在搅拌时用筷子捣了几下方糖,方糖碎了,同时用了两种方法,这不公平。课后与听课的英国校长交流时,发现他们最赞赏的地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时间,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师生关系很和谐,老师很有吸引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都很充分,学生的课堂纪律、活动、回答都很有序,学生的观察记录写得很好。感觉上他们比较认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各个活动环节的投入、参与是权衡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次跨区教研研讨课的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前的学生探究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方案――动手实验――汇报研讨,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试教,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画图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放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用刚才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尝试研究加快溶解的其他方法,由于有刚才的讨论,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时,都认真思考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抓住了实验的关键点。

文档为doc格式。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七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养、探究的能力以及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进行探究“活动3”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给每一小组一套实验材料,而只是教师演示。因为找不到红墨水,就用黑色墨水代替了,效果没有红墨水那么理想。把筷子换成镊子就更好。这一活动,先让学生根据平时自己的认识,完成表格里面的“猜想”部分,再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得出:食盐、糖、墨水能被水溶解,小石子、油不能被水溶解。这时教师归纳:简单地说,如果一种物质像糖和盐一样,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就说它在水中溶解了。学生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溶解。在举例说明溶解的时候,有学生说到“汽水”,只知道里面有气,就不知道是什么气。这时就要靠教师说明“可乐里面的气泡是怎么回事”了。拓展“茶叶会溶解吗?”,先出示一杯已经泡好的茶,让学生想起泡茶的过程,再讨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茶叶既含有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溶解的成分。”在下来的举例说明里,有学生更列举出:“中药”跟茶叶一样既含有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溶解的成分。进行探究“活动4”时,教材中呈现了3组对比实验的图片,我坚持在学生面前演示这3组对比实验,但只是用一根玻璃棒搅拌,这对于实验效果的影响有点不好,而做到把方糖弄碎时,更是没有先行准备锤子,所以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意外。总的来说,这个活动中,学生还是能理解得出的结论:搅拌、加热、弄碎是加快溶解的方法。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八

当学生分别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并搅拌后逐渐发现,食盐缓缓消失,在水中无影无踪,而沙则没有,缓缓的沉到杯底。

由这两个观察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的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溶解就是完全消失,不溶解就是没有消失不见。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本实验和沙水混合实验有什么区分呢?

把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放到阳光下,会发现水不在是清澈的,在水中有了不少的悬浮物,这些悬浮物既没有消失,也没有沉淀,它们会溶解吗?这类没有明显溶解现象,也没有明显沉淀现象的物体我们如何让学生知道,这不是溶解,它的水合物也不是溶液?此时,教材上安排的过滤实验的作用就体现出来,通过过滤,学生们发现在近似溶液的液体中可以过滤出大量的不溶解物体,这些物体在水中,我们的肉眼难以发现,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而是存在的,正是这些物体的存在,使得面粉与水不是溶液而是混合物。

由此,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判定是否是溶液的又一标准,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将液体与物质分离,如果可以则不是溶液,如果不可以,则是溶液。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九

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首先,我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提问,“食盐在水里会溶解,但是我们能不能看到食盐溶解的'过程呢?”同学们都回答不能,然后,我就再提问,“那你们想不想看到这个过程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借此引入高锰酸钾这个“朋友”学生认识高锰酸钾,老师讲述这种物质的特征。当然这堂课我并没有采用分组实验,而是仅仅课堂演示,让他们都观看了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接下来,进一步对食盐、高锰酸钾、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探究这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实验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没有留下颗粒、可以均匀分布、不能用过滤或沉降方法分离,并得出这类物质就属于溶解;反之,像沙、面粉这类物质就属于未溶解。学生了解这一概念后,课延伸:结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呢?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1、没有采用分组实验,从而降低了课堂的参与性。2、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3、学生回答的时候,师应该多让学生大胆讲,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师从而结合学生观察的记录总结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参与的乐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谨态度,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这堂课我充分的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在往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钻研教材;多向老师请教授课的方法及设计;多加强课堂组织能力的提高。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十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和溶解相关联的知识。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实验课。上午上完第一个班级的课后,让我有一些感触和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分析食盐,面粉,沙子等物质在水里的状态,来揭示什么是溶解。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以下几点,我进行了总结。

优点:

1、学生的纪律要照之前的实验课有所进步,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告诉了今后的每节实验课,都要选表现特别好的`小组粘贴小星星,到荣誉墙上。然后累计给予奖励。

2、学生们的状态特别好,做实验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远比枯燥的知识更吸引人。所以兴趣特别高。

3、填写实验记录单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往学生经常会问我,这怎么填,那怎么填,而这节课,学生们都是边看现象边自己填写,在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我在下面巡视,发现写的都很认真。都是小组自己独立完成,在写的时候,组员也帮助记录员一起分析。这与我的放手也有关系,这节课上课时候,我就说,报告单下课之前必须交上来,而且内容要填满。以前总是怕学生填错,或是时间不够用,留到最后填写,造成报告单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现在发现,及时填错了,这不正是一种反馈嘛?发现错误,才能及时纠正。再者,最后,汇报实验现象的时候,学生也能及时改正。

缺点:

1、即使这节课颁布了奖励制度。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不能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还有当老师喊停的时候,置若罔闻。在上实验课的时候,特别考察学生的自律性。如果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不遵守制度,不但影响课堂,也会导致实验失败。

2、这节课的第二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分配,上实验课,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从准备,到操作,再到交流,汇报,记录。并且有的实验课真的很满,一堂课要做好几个小实验,一堂课下来,确实是很充实的结束,有时甚至完不成。没有实验员帮助准备实验用品,这就更需要把时间合理分配。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实验课,要加以改正,力求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十一

在决定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节课时,由于时间比较的仓促,我只能准备了两天,而且教具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到位。教学环节上面的设计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以下是我反思后吸取到的经验教训。

和很多老师一样我采用的导入方式是比较直接的,采用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么?学生会把他所知道的溶解告诉我,这可以让我明白学生的知识贮备,因为我选择的是四年级的课在三年级上。乐观的是这节课是四上第二单元第一节课,不太需要给学生做过多的课前知识讲解。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首先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态度不够亲切,和学生的互动比较的生硬、死板。在做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溶解实验时,虽然有让学生观察放入水前食盐、沙子的样子,但是在学生具体动手实验时,学生普遍没有听清楚实验的要求之一,还需要有组员记录我们的实验记录单,而且四人小组学生分工存在问题,团队协作能力不强。虽在活跃的氛围下,实验的完成效率其实不高。我在上课之前没有完全把握住三年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维习惯以及动手能力。我其实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做更加具体详细的介绍和要求。

在观摩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发现自己的活动记录单存在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使学生对溶解有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理解。我在诱导学生思考的时候没有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致使学生很难总结出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说明。

对于课堂氛围,我觉得这节课中学生的情绪是比较高涨的`,积极性很高。但存在个别组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实验仪器上面。对于我的课堂置之不理。在学生动手实验过后的总结环节,个人觉得时间不是特别充裕,使学生相互交流不够。没有完全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最后我在这节课的末尾总结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溶解:溶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解的概念并不是在本单元的起始课就要完全构建好的,例如“均匀分布”这一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就不需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于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没有上好,存在不少的问题。通过学习其他老师上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把控,我觉得受益匪浅!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十二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积极地调动学生,使学生的倾听达到理想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倾听能力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高效课堂的建设。

学生倾听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会听,比如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内容,找出信息,但是一个班级总有5-6个孩子,不能跟着老师的指令学习。

二、不爱听,有些孩子对学习在小学中已经产生了排斥的情绪,老师讲课的时候总做小动作、讲话、看课外书等。

三、不屑听,有些孩子为了更快的完成作业,上课挑内容听,感觉不重要的,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做作业,等着老师公布结果。

针对这些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我们该如何找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会听”“爱听”“仔细听”,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大幅度的提升课堂实效。

一、调动兴趣,主动倾听。

一堂好的课,课堂引人很重要,它关系你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引人可以是生活常识,可以是新鲜事物,可以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的问题等等。如在《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用一则最普通的`冲糖水的故事,让孩子觉得科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生活里原来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探究溶解性因素时,又联系生活中的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衣服上沾了油污,通常用汽油洗,而不用水洗?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从而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如果一节教学设计能围绕生活,环环相扣,让学生认为学以致用,我相信孩子会选择认真听,并且慢慢的爱上科学课堂,变得爱听,仔细听。

二、积极鼓励,爱上倾听。

孩子不爱学习,很大的原因是从小在课堂上受过老师严厉的批评,从而对学习失去自信,从而变得不认真听,也不敢发言。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问题上要体现梯度性,在请学生回答时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孩子发言,尽量做到根据难度分层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成功的喜悦感。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都要积极引导,积极鼓励他发散思维。

如《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关键是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方案的设计很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这里我设计了实验目的、条件控制、实验方案、数据统计、实验结论,这几个环节,难易结合,让每个孩子都能答出几点。

三、采取措施,指导倾听。

专心倾听,不仅要用耳朵,而且要用全部身心,不仅是对声音的吸收,更是对意义的理解。我认为教会孩子认真倾听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我在课堂上常应用这三种方法来帮助他们更认真地听课。眼神暗示法、手势提示法、随机抽查法等。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十三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同学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同学在自身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从同学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动身,一定要注意引导同学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自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防止对同学发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同学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和时的解释。同学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同学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同学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同学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区分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同学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出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同学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同学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同学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同学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同学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同学充沛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同学树立良好的.典范。

总之,对于同学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同学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加了同学的知识。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十四

作为溶解单元的起始课,背负着激发起学生对溶解进一步的认识需求任务。因此,怎样让孩子在观察、描述、比较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呈现出对溶解的已知面与模糊面(面粉溶解了吗?),进而在处理、解决孩子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过滤实验)让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来发展、建构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思路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盐那样颗粒会变小,最后看不见了,不会有沉下去,过滤之后不会和水分开等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

【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教师准备】三杯水、24块磁贴(3种颜色)、食盐、沙、面粉3块板贴,教师及时评价表一张。

【学生准备】三杯水8组,三根搅拌棒8组,食盐、沙、面粉各一小袋8组,三个过滤装置8组,6张学习单8组,铁盘8个,水槽8个。

导入:(4分钟)。

(1)请学生观察事先放置于桌面的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2)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质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颗粒)。

(3)提问:如果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发生什么?

(4)出示“溶解”,(板书)请学生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一:观察、比较、记录、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1分钟))。

过渡语:或许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怎么研究?我们先来看学习单。(后附学习单)。

(1)观察、比较、记录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预测(是否溶解)。预测之后,方可领取实验材料:三杯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秉持自己的观点,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寻找证据。】。

2、在实验操作中(刚放入、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并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

3、利用证据,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断。

(2)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将每个小组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3)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全班交流。通过依次对三种物质的颗粒变化进行交流,初步确认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而面粉需要通过更多的证据才能解释是否能溶解于水中。(提醒学生能否找到面粉颗粒变小的证据来证明面粉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活动二: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过滤后的变化(13分钟)。

过渡语:科学家们在研讨时,也常常会出现观点的分歧。于是,他们就会想办法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套过滤装置(咖啡过滤纸袋),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观点。

(2)对三杯混合溶液进行过滤。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过滤纸袋中的发现。通过描述、比较滤纸上及滤液的一些区别和相似处,让学生明晰三种颗粒在水中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达成是否溶解的共识。

总结:(2分钟)。

【设计意图:探求学生一节课学习后对溶解的认识,以及达成共识的程度。】。

课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老师现在有一瓶洗手液,如果把它倒入水里,会溶解吗?你可以回家试试看,能不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为后续课进行铺垫。】。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篇十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难点: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8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食盐。

20克、面粉20克、沙30克,玻璃棒1根,3张滤纸,过滤装置。

教具准备: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说一说食盐和沙子的特征,并记录。

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匙食盐和一匙沙(已备好)。

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记录)。过一会儿再轻轻搅拌,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

2、面粉的探究。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取一小匙面粉(已备好),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

(6)、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子还是食盐呢?

(有的学生会说面粉溶解了,因为水变白了;有的学生说面粉没有溶解,因为里面还有面粉颗粒)。

(7)、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把这三杯混合物静置一会儿再观察。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再来做个过滤的实验。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叫做滤纸。我们将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们从中分离出来。以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为例,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并强调注意事项: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结果:滤纸上留下了面粉颗粒,水到了烧杯里,面粉从水里分离出来了。

(8)、演示实验:过滤食盐溶解与沙和水的混合物,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9)、重新观察静置的三杯混合物,你发现了什么?

三、归纳整理,总结提高。

1、师生共同整理解获得的信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拓展,课外延伸。

请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板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