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3 05:03:54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了解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方式。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突出重点,以清晰地传达所要总结的核心内容。总结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提升的方向;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一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科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至今仍在继续。除了七八十年代已经形成的趋势,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增强,国际贸易适当的增速支持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以外,对本世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还有如下几个新的趋势,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
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需要比较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作为支撑环境,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林林总总的商品组织到联合国贸发会上震耳欲聋的讨论,从gatt的第一回合到多哈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各国、各地区都在为改善自身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日趋扩大,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正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深切感受和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国、各地区不管国力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都在试图逐步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因而也就更加重视全球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目前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这样就使它具备了根据全球化要求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的能力和条件。作为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wto在以往的实践中,在所有成员的配合下,卓有成效地履行着它的基本职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规则并监督成员执行。wto也成功地组织了多个国家的贸易谈判,为建立公共的国际贸易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为促进贸易的公平进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帮助和评断。wto运转以来,以其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实践,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wto要求各成员实施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主张各成员不分大小,实行非歧视的贸易待遇原则,给予外国货物国民待遇,保护知识产权,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主张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wto的这些基本原则已为全球各国、各地区所接受,成为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gatt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协调起来,追求国际贸易的良好秩序的产物,各国、各地区都视之为同国际经济体系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那么,当这个组织演变到wto以后,就不仅仅是联系国际经济的简单通路了,当然它仍有这个作用,但这时的wto本身就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这样讲,它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舞台。它现在的方式、运行机制就是为经济全球化而设计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乌拉圭回合的19个协议,就很容易理解了。19个协议浩如烟海的条文,对全球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做了相当全面的规划,其精细与具体可谓无微不至,不仅wto成员奉为至典,wto以外的国家也不能等闲视之。当贸易专家们不时翻阅这个1995年文本的时候,参加多哈部长会议的贵宾们已经着手环保等更深层次与贸易有关的立法了,人们当然还无法评估本次回合的成果,但有一点已经不容置疑,那就wto为了国际贸易秩序的优化,为了从次优逐步过渡到最优,在严格监督现有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懈地推进新的立法。不仅如此,wto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它对各成员的国内立法产生了强制的影响。这就是各国在国内涉外经济立法和经济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法律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基本原则。
法律的一致性是指禁止颁布与入世承诺相抵触的法规,这意味着不能通过与wto规范相悖的法规。公平地执行wto规则是建立世界贸易秩序的又一基石,这一原则不允许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和垄断。透明度要求全面公布并提供与贸易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则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可使成员清楚地了解制度信息、准确评估贸易环境,可见,透明度也是法律一致性的必备条件。
二、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各国、各地区出于深化国际分工和合作,配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甘于wto所形成的次优原则和秩序,主动从双边交往和局部地区间的联盟寻求更大的便利和自由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fta无论是数量还是进程都变化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底,全球已经完成和正在商谈的fta总量已近50个,其中双边的fta占90%;区域性的fta绝对数量虽少,但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先简略描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来看fta的作用。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提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2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实现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的考虑。1986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年底正式实现12个国家间统一市场。事实上,经过6个年头的努力,到1992年底,作为这个目标的重要标志,三个“自由流动”得以实现。
一是商品自由流动:取消共同体的商品在相互边境间的全部检查,统一商品技术、卫生标准;二是资本自由流动:公民可在各成员国自由存款、贷款和投资,取消外汇管制;三是人员自由流动:公民在欧共体内可自由迁徙,他国公民享受本国公民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学历和技术职称。在这个基础上,欧共体成员继续努力,1992年又正式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确定在上世纪完成单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如人们所见,随着欧元的启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此时的成员间,已经具备了完全的贸易自由和便利。
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公布了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同年,三国之间开始了协议谈判,在一年零两个月的争吵之后,于1992年8月达成协议,同年12月三国分别签署。1994年1月1日三个国家正式步入自由贸易区,三国约定之内逐步取消货物和劳务以及资本流动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过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优惠安排: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的出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65%已经在年前实现了免税。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出口的汽车整车关税已经减半征税,2000年前已实现了取消75%汽车零件出口的关税。
一一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实现了汽车必须包含62.5%的北美制造的零件可以享受减少关税的优惠安排。
一一墨西哥逐步开放对美国通讯设备及服务的投资限制。
一一墨西哥取消对美国、加拿大农产品实行的进口许可证,使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的25%获得了基本保证。
一一美国、加拿大逐步取消对来自墨西哥的纺织品和服装的限制。内实现没有壁垒。
一一墨西哥对美、加开放金融市场,经过6年的过渡期,美加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在墨设立独资的分支机构。
一一2000年前已经开放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所有资本市场。
一一三国间的货物跨境运输为贸易的便利和自由提供了支持。
一一三国一致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当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进程还在继续,自由化程度还在逐步提高,较之欧盟确实存在很大差别,但即使如此,我们从上述两个自由贸易区已经实现的目标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对经济和贸易的积极作用和促进效果。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度已相当高,在商品贸易上,不仅不能存在关税壁垒,就是比较复杂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也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其次,为了实现区内贸易便利化,成员在开放投资、人才、技术、服务等领域上予以全面合作,贸易自由已逐步演变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成员原来追求的贸易便利化目标确实得到了实现,但成员很快就把这一成果作为推进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手段,区内的各项安排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虽然从其本意上是为促进区内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作为结果之一,区内的贸易以其独到的便利条件迅速增长,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全球贸易的迅猛发展。
第三,fta间的攀比和竞争,使成员经济主权的让渡范围越来越扩大,欧元的启动把这一苗头发挥到了极至,人们现在考虑的已不再是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原则问题,摆在日程上的是如何推进并尽快取得成效。凡此种种,自由贸易区便利的自由的经济结构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第一,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及自由流通的实现,将促进内部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同时生产要素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根据测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别给各成员带来利益,节约了开支。如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的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物价下降6%,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同样使三国获利。美国可因此得到171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对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增加100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以后的数据也说明了三国是受益的,贸易出口都有明显的增长,墨西哥年增长率最高达20%,其次是加拿大10%,美国是5%.第二,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战后,世界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fta的产生和发展,将加剧这种趋向。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如上述的两个,由于区内逐步清除各种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加速,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趋合理,从而使相互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更为紧密。
fta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要看到fta的产生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联系。仅以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就可说明,在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的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因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是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流向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很少了。
近年来,人们对fta的作用和优势认识得越来越清楚,fta的优化机制对非成员的吸引也很明显,这就引起了区内外合作的问题。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和技术交往以及贸易交流,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投资设厂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近二十年来的跨国兼并、战略重组之所以发展很快,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第三,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fta的基础就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以区内不断扩大和增长的贸易取代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不能享受区内的种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如欧洲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支柱的农产品统一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排他性很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很浓的市场。
同样,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中,随着墨西哥产品对美输出的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美国势必遭受巨大冲击。
三、fdi带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包括国际贸易的法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似乎变得越发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各国政府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转移资源、扩张经营、全面开发市场已经非常便利。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等权威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
各种数据都清楚地表明,跨国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为推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从既往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已经看到,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采取全球经营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所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因其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八九十二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而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之势。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作为90年代末最突出的全球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购并重组不仅对跨国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世界贸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全球企业的兼并风潮,十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和股本在一夜之间易主,存续几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公司、企业,一纸合同就改朝换代。从曼哈顿到地中海,从传统的制造业到充满高科技成分的it产业,还有老牌的商业银行都在洗牌之中。但这次兼并浪潮席卷之处仍以欧、美为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几未波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情况不同,美国是这次兼并浪潮的最大目标,同时也是自身兼并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与70年代的那一次“把企业作为一件商品”的兼并不同,这次兼并主要是基于公司的长远的全球的经营战略考虑,目的主要在于扩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优势互补,通过跨行业、产业的混合兼并,降低经营风险,避开贸易壁垒,开拓全球市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政府推动、金融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推动兼并的大环境。之所以要关注跨国公司的全球兼并,首先是由于它对全球经济产生着现实的与潜在的影响。毫无疑问,新一轮的兼并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推动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中的流动,这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造成很大困难。
其次是兼并与重组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已土崩瓦解,很难发挥作用。可以说,全球跨国企业的兼并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之间,双边范围乃至多边场合久拖不决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再次是企业兼并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力量,扩大了他们占有市场的份额,使得国际贸易格局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四、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交易平台迫使既定的国际贸易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的需要,9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最具前途的领域之一。
在1995年以前,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论,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到2000年为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超速发展,到,交易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如果再划细一点,届时欧盟的网上出口交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人们还能看到,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各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的思潮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世界有关贸易组织、经济组织和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发达国家都同样非常注重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建设。这个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经过几十年间成千累万件交易实践才令世人基本认识的道理,在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交易产所内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
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但应当讲,人们的这一努力方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wto总务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又如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的总结》、《互联网免税法案》,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是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和针对性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多多,如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以及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小等。我们可以把其对现有国际贸易的影响大致地归纳为如下几点:首先是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其次显然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就进入网络运行而压根就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等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凡此,都可以引导我们得出电子商务将引发全球贸易又一次洗牌的结论。与其他的趋势一样,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优势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从而使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发展看,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冲击传统贸易方式,它未来发展的结果将是取代传统的商务活动。因此,它的重要性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二
1.1传统的职业观的影响,新一代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偏见,使得城市优秀青年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农村出身的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也纷纷走出家乡,到城镇“觅食”。这样的社会效应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奇缺并且缺乏人才培养基础,有相应文化水平的不愿意“干农活”,想学的文化程度又太低无法掌握。
1.2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失衡,使得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及经费投入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越到基层,经费就越是递减,因此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反而得不到足够的资源配置。当前,农业教育、科技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靠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要保证相关人员工资及其他公务费用,才能考虑业务费,也就难以开展一些重要的研究、难以维系急需人才的培养费用支出。
1.3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
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5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2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3扩大对外交流。
要加快对国际上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帮助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更多地与国际领先的农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接触和交流;可以为一些人才提供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世界学术动态信息和交流平台,形成一些主题鲜明、有建设的交流论坛,提升研究层次。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三
西方对设计存在这样的解释:“designisproblemsolving”(设计是解难),设计是以目标为本的。社会为什么需要室内设计,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家居空间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办公空间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创造满足工作需要且能促进工作效率的舒适空间;比如:专卖店空间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创造符合品牌价值的商业场所,通过该场所促进品牌商品的营销。例子再继续举下去会发现,每一项室内设计都是带有很具体的问题需要通过设计来解决。室内设计师的职责就是要高效的利用室内设计的各项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但生活中我们的室内设计往往会出现的情况是设计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业主也投入了很多的钱,但问题没解决好。比如:说家居设计中,装修设计过度追求豪华,反而忽略居住的舒适性;或者办公室设计的过分花俏反而使人无法平静工作;再比如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要求室内设计师要结合市场营销的知识开展空间策划,否则达不到推广品牌价值和带动商品营销的目的,等等。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的方法首要的就是改变设计观念。设计师在开展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解决问题”为设计目标,而且设计师和设计机构还应该用这样的设计理念去引导群众,让群众能得到更舒适的室内设计。其实室内设计追求的就是空间的“好用”,著名设计评论家王受之先生就提出过“好用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因为好用的设计已经把设计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室内设计师如何才能创造“好用”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师务必要掌握好设计技能,还要深入去体验和了解生活,同时还要适当的学习建筑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市场营销学、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
这些欧美风格的设计都是以其古典、奢华作为卖点吸引群众,而且挺受中国群众的欢迎。这种“欧陆风情”的盛行在此暂且不论应该如何对待。但我认为当代室内设计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更加适合中国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中国群众可以在自己的传统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当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生硬的套用传统做法,也不是刻意盲目的使用传统元素或风格进行室内设计。而是需要设计师认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深入消化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进行室内设计。当代的室内设计应该创造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现代设计技术的完美结合。其实我国传统设计中有很多精髓的,比如:广州的骑楼就有避风雨、防日晒的特点,特别适合广州这种南方多雨的城市。而且楼上住人,楼下街道,“商、住”得到完美的功能统一;还有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可以提炼出更多的设计精髓,设计师们应该把这些传统精髓融合到当代的室内设计中,以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精神而又现代舒适的空间设计。国内万科地产的“第五园”项目就是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于现代生活的住宅楼盘。“第五园”营造了诗情画意的中式氛围,大面积的户型很适合中国人的居住特点,场所建造成本控制也经济到位,整个场所设计上很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和居住文化的特点。万科“第五园”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设计。中国人有中国人独有的性格特点、历史背景和精神需求;同时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各省各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各异。我们要在中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特点上创造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室内设计。
二、结语。
当前的市场环境可能略显浮躁,也可能存在少量的干扰,但室内设计师和机构要保持相对的冷静,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和群众创造高品质的室内设计。在此我期望全社会能逐步建立有健康的设计观念,我国当代室内设计能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四
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并规定了各会员国应当遵循的7项原则。其中第一项为第一文库网:“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现代国际关系以公认的“主权平等”为基础。“主权平等”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权利,不受他人侵犯;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侵犯他国的主权。国家不论大小,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物、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利。国家与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所有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主权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行为规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主权平等”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的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
(2)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3)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
(4)在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
所谓“对等”实际是上就是“礼尚往来”,交往的双方人员,身份要大体相当;代表团互访时,双方的接待规格应相差不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对等”原则的正面引用。在国际交往中,有时也从负面运用这一原则。如:你赶走我的武官,我就驱逐你的参赞;你怠慢了我,我也请你坐一坐“冷板凳”等。
所谓“平衡”,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或“不歧视”的原则。但是,所谓“平等”、“平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国际交往中,在礼仪上给予“破格接待”的,也有诸多先例。可见国际礼仪程序的.运用也是一种外交艺术。
(5)“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国都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6)在“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会认上,各国代表的位次,不是按国家大小强弱的原则来排列,一般是按会议所用文字的国名字母顺序来排列。在签定条约协定时,应遵守“轮换制”,既每个缔约国在其保存的一份文本上名列首位,它的代表在这份文本上首先签字。在国际活动中,各国代表的序列,应以代表的职务高低或就职时间的先后作为排列的依据。在文字的使用上,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在签定国际条约协定时,本国文字与别国文字具有同等效力。国际惯例的几个特点:
・能用性,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
・稳定性,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重复性,一般都是反复运用。
・准强制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效益性,被国际交往活动验证是成功的。
2.现代国际礼仪的特点。
(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家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之间的关系、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
(2)国家间,除双边关系发展外,多边往来大量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新的做法。
(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往来,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
(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动员群众参加的大规模场面很少;互访代表团人数减少;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等。
(5)“川礼仪简化”成为趋势。由于国际交往和活动急剧增多,繁文缛节势必成为人们不堪负荷的重担,分去人们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外交礼仪简化在国际上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五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范围的逐渐扩大,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传统只注重成绩、分数的落后形式逐渐被素质、能力所取代,学生的内在素质、内在涵养等等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
英美文学,是对外国文化和语言的一种承载,是对外国习俗风情的一种记载。
将英美文学以知识的形式渗透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以跨文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品析能力,以西方优秀的人文智慧和时代背景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素质修养,让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修养因此而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
1.实现学生内在修养与素质的实质提升。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现代教学的根本。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和知识界面的重点课程。
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可以填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中缺少的教学因素,深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以文艺甘泉修养和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的内在修养和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实现学生主体对英美文化的深入了解。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外国的国家文化和区域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悠久的文化体系,记录着一个国家深厚的背景文化。
将英美文学作品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外国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交际礼仪等等,让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实现学生主体鉴赏能力的有效培养。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单纯传递,还要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素质的有效培养。
英美文学作品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含历史文化、社会科学,还包含一定的艺术知识、伦理知识。
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下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层面,而要立足于学生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品鉴,让学生主体的鉴赏能力、认识能力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和实际培养。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的主要策略。
1.根据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设置配套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伴随着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课堂的安排越来越成熟,课程教学体系也越来越丰富。
但是仅仅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增设文学要素是无法满足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需要的,更无法从根本上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性情的。
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英美文学的不断渗透中实现全面发展。
2.精心设计和选择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在现存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中,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在文学类和史学类,教师对于这些知识的讲述也仅仅是枯燥的陈述、死板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而挫败。
所以,作为大学公共英语的任课教师,要打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局限,改变传统教师主讲英美文学知识的课堂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和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本质内涵。
教师还要重新规划和设计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将不同体裁的英美文学作品巧妙地融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范围可以变得更加广阔,让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而变得宽阔。
3.科学的选择和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
作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彻底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桎梏,要根据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地选择和优化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只依靠书本进行知识传递的落后形式,合理地选择技术手段,科学地优化教学方式。
作为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视频或电子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带着任务去鉴赏和品赏英美文学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高深内涵,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而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总之,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是相当富有现实性意义与实践性价值的。
所以,作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要深入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让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得到拓展,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而得到提升。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六
大学英语教育是普通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是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的必修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今社会,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面临着挑战。
在大学阶段,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英语学习。
本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不再只是单单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在课程中引入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对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类课程的特色。
文学这一概念是由历史文化决定的。
在英美国家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包含着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并且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发展。
1.英美文学中的时代因素。
英美文学的创作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作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受社会意识和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创作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例如,英国二十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劳伦斯,他的作品和风格中现实主义尤其凸显,在《菊花香》这部作品中,作者以自己的家乡为写作背景,突出描写了劳伦斯家乡诺丁汉郡的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让人们在阅读作品时,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二十世纪一个英国郡的三维立体画面,形象生动。
在作品的写实描写中,读者也能感受到矿工家庭的心酸血泪,生活艰难不已。
作者以自身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为蓝本,精心地加工和描绘,把二十世纪英国工业发展迅速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人阶级带来的变化深刻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在每一本著作的创作中,作家都是深受社会的发展所影响的,作品能够很好地反映现实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英美文学类课程需要在当时的现实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去解读,在理清人物背景、时代背景等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后,再去解析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
2.英美文学中的历史因素。
文学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受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影响,文学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
每一本传承后世的作品都深受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影响。
在英国从文艺复兴运动到批判现实主义时期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就美国而言,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文化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的城市和工业在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对美国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多数描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使内心的境界和精神的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生命的呐喊,在文学形势和内容上实现了很好的创新。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课程中,要理解和分析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要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发展影响巨大,只有在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创作作品的心理状态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对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分析风格有很好的作用。
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在作品中感受英文化的沉淀,才能实现开设英美文学类课程的实际意义,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七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哪位学者使用,是什么含义上使用的,目前无法考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theodre・levitt在1985年的《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1]。它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整个经济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但全球化一步入学术殿堂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来,频频出现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及人类学诸研究领域中。学术界对一个概念或问题作多视角的探讨,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但我们不应该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原本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扩大化。把远古已在进行或目前可望不可及的遥远的梦想如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文化一体化以及全球性问题等通通囊括到全球化之中,似嫌牵强,又难以把握。窃以为“全球化”从提出的最初本意、从其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亦即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进程和现象。正如在1990年第一次完整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ostry)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展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还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继续发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1.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的跨国公司又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体力量。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在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上,1994年来,世界性的企业并购浪潮规模不断扩大,一度震惊世界的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奔驰――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并等消息很快被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事件所淹没。初美国沃达丰公司以560亿美元吞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9个月后,这家新公司又被美国大西洋贝尔电子公司收购。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与沃特兰伯特公司宣布了总值709亿美元的合并计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加拿大阿尔坎铝公司、法国佩西纳公司和瑞士铝隆察集团合并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铝公司,年销售量216亿美元。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微波通讯公司宣布以近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电话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年底,英国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以1480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企业的兼并额从的1.14万亿美元增加到的2.5万亿美元,19更达3.4万亿美元。企业的跨国兼并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实现了规模效应;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全世界已有6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60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而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仅1.5万家,境外机构仅3.5万个)[3]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0%、2/3的世界贸易、80%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一项最终产品,它的零部件制造、它的不同生产阶段,可以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不同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还表现为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产业分工从一国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发展成为范围广泛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单一产品的分工发展到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并形成世界性的产业分工网络,每一生产环节都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格链中的一分子。
在生产经营的全球化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过去来,国际直接产业投资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从1983年到1995年,每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一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600亿美元,是1970年的10倍。到,国际产业直接投资总额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了14%,其中80%以上流入发达国家[4]。同时国际证券业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则达到9524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12584亿美元[4]。通过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而促成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的联合,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新的趋势。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有资料表明,最大的1%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按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控制了约1/3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5]。
2.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个古老的现象,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一倍以上。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48亿美元,按现价计算比1950年增长了100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服务贸易,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1998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该年gdp总额288622亿美元的23.4%,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1/4的gdp不经过国际贸易便无法实现[6]。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今天这样紧密。同时,国际贸易货物品种也日趋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过去的11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占出口中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过去的6种增加到现在的20种。国际经济的发展使世界贸易格局和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帐(etf)等电子化贸易手段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定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5年正式启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法人地位对成员国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标志着全球贸易体制基本形成。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继续推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更大规模地流动。
3.金融资本全球化。
当今,无论是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国际化,还是以国际信贷资本为主要形式的货币资本国际化都在迅速发展。随着生产、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金融也日益融合,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掀起了大规模的合并、收购活动。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1998年美国万国通宝公司和旅行者公司进行了世界最大的金融合并行动,涉及金额1500多亿美元,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组成美国第一大银行。年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结盟,总资产约141万亿日元,超过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德意志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合并后资产达99万亿日元(925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德意志银行以102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总资产也达8300亿美元。欧美金融市场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如此,金融资本也在迅速扩大。目前,除美、欧、日三大金融中心继续发展外,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泰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全球金融业的新热点,大量国际资本纷纷涌入,使国际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
另外,金融业的电子化使得外汇交易和资金转移在客观上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瞬间完成。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已同外国结成电脑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猛。1973年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只有150亿美元,1998年则增至每日150000亿美元。1993年国际融资总净额只有2750亿美元,19增至75850亿美元。1970年实现经常帐户交易货币可交换的成员国只有35个,占成员国的30%,到1999年增至137个,占成员国的76%[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先后波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拉美、北非和北美,造成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股市连续全线狂跌,致使欧美强劲的增长势头也有所减弱,这从反面说明世界金融业已发展到彼此难分的地步。
4.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全球化。
五六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信息、智力和知识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国际化,国际技术合作与联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控制逐渐加强。经过国际合作与支持的项目,比同类更具竞争力,国际技术转移、高科技产品的国际贸易以及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增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和交通领域的革命,它使生产力突破了各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障碍,突破各国家、各民族的狭小疆域概念,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广泛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人员往来、信息与技术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已把世界经济用网络连成一个日益紧密的整体。
目前,信息传播的趋势是网状结构,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收音机、电视、电话、传真、电子信箱与互联网络等新老传播手段,正把世界联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彻底封锁信息,9月11日早晨,连人带机撞击美国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的恶性恐怖事件,瞬间便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有了计算机互联网络,银行可以每天处理1.5万亿美元的货币交易;证券市场每年可处理几十万亿美元的证券交易;海陆空运输可以从容地把数亿个集装箱送往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可以了如指掌地指挥全球的分厂在流水线上按顾客的需要产生出同一牌号、不同个性的产品(如汽车)[8]。信息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
5.市场全球化。
世界经济通行的规则是市场经济规则,只有市场化才能使世界经济找到共同规范和共同语言。因此市场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但90年代以前,在世界上1/5的土地上,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很不健全。而冷战结束以来,占世界人口一大半的原有和现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6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在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市场化的浪潮在全世界迅猛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12月7日,法国《世界报》指出:“5年前市场经济只涉及到世界6亿人口,再过5年,市场经济将涉及60亿人口。”[9]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也说:“将来,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们视为最突出的事件也许不是两个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束。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也许是震动更大的变化。”[9]如此多的国家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单一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从地域上说,也只有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之后,世界经济才真正地具有了全球经济的特征。不仅如此,早在实行市场体制的发达国家也仍然在不断调整政策,进行改革,设法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6.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具体表现。由于全世界国家、人口、民族众多,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千差万别,它们的利益、目标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决非短期内能够实现。而处于同一地区的各个国家由于天然的地缘关系往来密切,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或相近易于沟通,历史渊源深厚等,在国家经济生活要求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在国际经济跨国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一国力量不足以抗衡的今天,更容易求同存异,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建立地区经济组织,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实现地区范围内务国家间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在本区域的有效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与经济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各种区域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据统计,全世界目前共有大大小小的区域性或次区域性组织110多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有1993年正式形成的欧盟(ecu),建立了统一的大市场,15个成员国开始在贸易、投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深层合作。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从此欧盟成员国有了统一的货币,这大大促进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1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南美共同大市场”成立;同年10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5国撤销关税壁垒,组成“安第斯集团”;1993年东南亚自由贸易区(afta)正式成立;199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始实施亚太地区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等。无怪乎1997年2月19日的《日本工业新闻》说,世界市场正进入地区经济圈时代,绝大多数国家已经纳入地区性经济组织之中,有些国家甚至参加两个甚至更多的组织。而且区域经济组织仍有扩大和深化的趋势,使得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正如著名经济学家j・h・邓宁所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本身不可逆转。”[10]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断言“阻挡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挡地球自转”。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家经济体制,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也给当前国际关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
1.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取代,要么一损俱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就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冷战结束之后两国关系麻烦不断,一度曾面临严重危机。但是,由于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出口为美国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贸易至少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着两国间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元首频繁互访,并设立首脑热线,及时就全球问题交换看法和意见。中美两国还在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2.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过去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已变成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彼此都认识到,只有保持南北双方和谐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双方都在处理南北关系时表现出务实性和灵活性,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南方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国家之间要求加强经济和科技合作的呼声很高。
从消极方面看:(1)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无国界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出让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从理论上看,主权让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对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单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发生危机时又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增大了发展中国家承担风险的概率。东亚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钻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发的,这本身就是出让主权的结果。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紧急援助贷款,又是以发展中国家出让主权,放弃亚洲发展模式为条件的。有的东南亚国家把这一模式称为“新殖民主义”。所以,南北关系的实质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2)扩大了南北两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市场经济就是实力经济,其成果按实力分享。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悬殊。因此,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财富的集中程度也越来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资料显示,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美元,而发展中国家还有13亿人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00美元,全球还有1亿人每天在挨饿,15亿人上不起学。
(3)使南南合作面临挑战。七八十年代,在77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南方国家组织的主导下,南南合作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视为南方国家摆脱北方的经济控制,走上自主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乏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经济上存在互补性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平等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戏规则”的制订。这又要求首先加强南南合作。
3.推动区域内国家联合。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各个国家,特别是弱国、小国,都希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又往往力不从心,于是有着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国家就通过区域内国家的联合,通过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加强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近年来,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60年代只有9个,70年代发展到28个,80年代有32个,到1997年达107个,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有的还参与了多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地区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促进地区范围内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区化的经济组织是以承认成员国主权平等为前提的,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为所欲为,而比较注意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且,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规范,这就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利于促进南方国家的发展。
二是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或者为了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地位,往往还注重加强其他方面的合作,从而维护了地区安全和稳定。美洲国家组织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调解了厄瓜多尔和秘鲁长达50多年的边界争端,两国议会都表示无条件地接受保证国提出的解决有争议领土的方案,这是在地区一体化框架内和平解决争端的成功范例。西非经济共同体也成功地化解了长达9年的利比里亚内战。
三是有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来巩固其成果,这就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步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地区政治一体化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例如:建立于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1995年扩大为15国的欧洲联盟,盟内生产总值达到7.5万亿美元,占该年全球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的1/3,首次超过美国该年的国内生产总值6.26万亿美元。欧盟成为与独霸世界的美国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体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政治联盟和经贸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向建立全面超国家一体化的欧洲联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欧盟15国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促进了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1999年1月1日,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统一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这标志着一个新欧洲由理想初步变成了现实,它将大大增强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并进一步冲击美国经济和它的世界霸权,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亚洲东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场、非洲的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在成为影响经济政治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打破超级大国对世界的主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7]。展望世界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它对国际关系还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种种特点,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的振兴与发展。
当代国际政治论文篇八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整个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教学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分为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两种流派。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教育是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的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模块化教学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应用,是一种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特点的教学模式。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的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理念。“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以技能培养为主,减少理论学习,增强动手能力培养。而模块教学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有效教学组织方式,旨在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使学院分时段掌握知识、技能,通过多模块组合达到人才培养目的,进而培养合格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在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通过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记忆的做法,构建强调礼仪行为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积极营造演礼演练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礼仪技能,养成素质。
二、公关礼仪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践。
(一)开展模块化教学的指导原则。对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应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提升学生职业礼仪素质的原则。根据综合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技能培养目标主要教学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会运用仪表、仪容、仪态和言谈等个人基本礼仪,提高个人修养;二是学会运用问候、握手、介绍、交谈、接待、拜访、宴请、乘车等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提升个人形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学会运用书信类文书、公文类文书、对外商务信函类文书礼仪,借助礼仪文书传递信息,表达友好、尊敬之意;四是学会运用应聘、商务谈判、商务演讲、商务会议、商务仪式等常用商务礼仪,赢得商务伙伴信任、支持,维系良好的商务关系,实现双赢战略;五是学会运用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服务礼貌礼节、有效沟通艺术、常见顾客投诉问题的处理方法技巧等服务礼仪,打造良好服务形象,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六是学会运用涉外商务礼仪,提升对外交往能力。课程教学点决定了课程模块化的构成,通过模块训练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礼仪素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在于掌握几个礼仪词语和形式,而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中,以素养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原则。
2.紧密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原则。在内容选取上,不同专业的礼仪学习应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并能实现与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融合。可借鉴《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公关员、秘书、推销员及服务员等相关职业对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岗位、职业资格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二)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分解。依据礼仪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关岗位对礼仪的要求,职业院校礼仪素质的培养应打破原有教材体系,重新从基本理论上和实训项目上进行以下设置。
第一,在基本理论上可设置六个模块。模块一:个人基本礼仪,包括仪表礼仪、仪容礼仪、仪态礼仪、言谈礼仪。模块二:日常交际礼仪,包括见面礼仪、接待礼仪、拜访礼仪、电话礼仪、空间礼仪、宴请礼仪、次序礼仪、馈赠礼仪。模块三:文书交际礼仪,包括书信类文书礼仪、公文类文书礼仪、商务信函礼仪。模块四:商务礼仪,包括应聘礼仪、商务谈判礼仪、商务演讲礼仪、商务会议礼仪、商务仪式礼仪。模块五:服务礼仪,包括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服务礼貌礼节、有效沟通艺术、顾客投诉问题的处理方法技巧。模块六:涉外礼仪,包括涉外交往礼仪、宗教礼仪、习俗礼仪。
第二,在实训项目上可设置九个模块。实训项目一:见面礼节训练。实训项目二:访送礼节训练。实训项目三:敬语接龙与角色模拟训练。实训项目四:沟通艺术训练。实训项目五:仪态训练。实训项目六:职业礼仪形象塑造训练。实训项目七:仪式礼节训练。实训项目八:人才市场观摩锻炼。实训项目九:公关礼仪知识技能与求职应聘模拟面试考核。
三、深入开展课程模块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紧扣专业特点开展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将礼仪课程作为素质的主要课程,任课教师要研究开设礼仪课程的专业特点,如铁道行业的礼仪特点、航空企业的服务礼仪,将专业礼仪要求与公关礼仪要求进行有效融合。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补充到课程模块内容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礼仪技能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可采取情景模拟训练、案例教学、小品表演及讲练结合等方式,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着重实施礼仪训练,提高礼仪行为的养成。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应以各岗位涉及的主要礼仪要求为线索进行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可以打乱原有的知识顺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确定各项实践任务。同时,积极在公关礼仪课程教学中引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各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礼仪课程的特点,可选用案例法、情景扮演法、角色互换法、演礼训练法等进行教学。
(三)模块教学要求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过去一统课程的局面,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听、看、做、思、练环环相扣,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应加强任课教师的业务理论知识培训。目前礼仪课程任课教师大都半路出家,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没有经过院校的培训,缺乏正规的演礼训练,因此,应加强礼仪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任课教师开展模块化教学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应善于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时量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安排,每一项教学任务的确定都必须考虑以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统一的原则。三是应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业务比武活动,为教师们提供相互学习观摩的机会,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努力提高授课艺术,不仅要求任课老师课前深入研究教材,熟悉任务内容,精心设计讲授、演练、讨论、交流以及点评等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礼仪知识的积极性和演练互动的热情。
通过模块化教学,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与指导者,从理论的讲授者变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过程的辅助者。教师应承担情景创设、组织准备、课堂引导、总结提炼、评估反思的责任,同时,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君霞,模块教学法的特点和要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4)。
[2]尹为国,技校实行模块化教学探讨[i].现代技能开发,2007(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个人总结个人总结范文汇总(优质18篇)
- 当代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论文(优质14篇)
- 最新艺术设计史相关论文范本(模板9篇)
- 2023年初中陪伴(优质18篇)
- 最新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试卷(优质17篇)
- 2023年宪法宣传周手抄报文字内容通用(通用19篇)
- 最新学校食堂陪餐制度范文如何写(优秀11篇)
- 一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模板15篇)
- 初一语文智子疑邻教案范文(汇总18篇)
- 最新内部市场化论文(汇总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名人小故事简短(模板13篇)
16下载数 509阅读数
-
有关自来水公司更换水表的通知范文范本(5篇)
28下载数 422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45下载数 429阅读数
-
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精选9篇)
31下载数 241阅读数
-
2023年财务人员自我评价简短(优秀14篇)
22下载数 223阅读数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13下载数 145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