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动力。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呢?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作和绩效。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一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构筑这个未来的现实也不容乐观。读者在对乌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时能熬不费力地发现现实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这个乌图邦演变。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通过这部作品看当今社会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几个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属性消失人的理性泯灭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当今人类物质享乐至上,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精神生活匮乏的处境与走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具体情节,深层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人们现在的处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彻。虽然在此书中新世界所带给人们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术,但是现实生活中证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自由的推动者而不是枷锁。在这一点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科学技术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曹莉。《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7。
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xx。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小波,《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选》。北京:中国年出版社,1997。
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7。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二
这学期的《外国文学史》已经结束了。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这门课本身,而是刘老师“传道授课”的方式。天马行空,随意无拘,从书本至现实,分析到提问,点点滴滴,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果说,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多地是一个有思想的头脑和一颗丰富的心灵,那么无疑,刘老师对我们至少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还记得老师说过,文学其实很渺小,它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只是在生存之外,像所有的乐趣一样,被普通人或偶尔或时常为之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这是很富有个性与见解性的评价!从小至大,我还未曾遇过讲文学的这样贬低文学。因此,当时听了“它能供给我们饭吃吗?能让我们吃得更好吗?”就不免笑了起来。不过现在想想,这样的说法是实在的:文学可以改变我们,甚或我们的生存方式,但不可能解决我们根本的生存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可以说,这样带点幽默跟余韵的批判性思考,是我从这门课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虽然看过《呼啸山庄》,知道冉阿让,记得堂吉诃得的傻气,听了《神曲》的有关一二......虽然它们时而给我震撼,时而令我感动与兴奋,时而让我觉得好笑、好玩,有趣;可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并没有让我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使我对事对人有着独特的己见。为什么?一直弄不明白,读了一些书,许多事情还是力感不从,人云亦云。
直到上完刘老师讲的课,回顾课上的点滴情景,才算豁然开朗。那就是:思考很重要。看过一本书,一篇小说,一些文字,得有一点个人的想法。那才能长进。否则,读了再多,也是白搭。一句话,《外国文学史》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思考的力量。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小说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颠倒。
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
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构筑这个未来的现实也不容乐观。读者在对乌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时能熬不费力地发现现实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这个乌图邦演变。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通过这部作品看当今社会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几个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属性消失人的理性泯灭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当今人类物质享乐至上,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精神生活匮乏的处境与走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具体情节,深层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人们现在的处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彻。虽然在此书中新世界所带给人们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术,但是现实生活中证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自由的推动者而不是枷锁。在这一点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科学技术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曹莉、《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7。
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xx、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7。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四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亚历山大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
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最新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最新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张莉、刘晓茜,2015,p38-39)。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
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选题撰写框架。
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五
1、七星诗社: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由龙沙等7人组成,龙沙被称为法国第一位近代诗人。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他们一味模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
2、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推崇古典文学,提倡统一民族语言,创造民族诗歌,但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黎里、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
4、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一种流派,以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这些作家由于对理性的社会表示失望转而崇尚感性,对宗法社会的无限留恋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情调。
5、悲喜混杂剧:突破古希腊悲剧喜剧的界限,在一部剧里悲剧喜剧因素相结合,突出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作品感染力,代表作《威尼斯商人》是18世纪市民剧得先驱。
5、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6、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7、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8、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9、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10、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1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
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指导思想。因此这种新型文学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学。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文学的主流。它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倾向,抛弃中世纪的象征与梦幻,直接具体的描写社会反映时代,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还具有民族特色,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人文主义文学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为后世欧洲文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集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六
《荷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很多神话,也有不少历史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情节优美动人,常被后世用为典故。
《神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地狱是罪恶之徒受苦刑的地方,炼狱是忏悔场所,天堂是享受幸福之处。但丁不是按教会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爱憎来贬恶扬善,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丰富知识、美好事物、具有崇高理想的.人物。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等阶段,每个阶段都以悲剧结束,反映了德意志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浮士德》被看成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一部发展史。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描写了丹麦国王的弟弟谋杀了兄长,自己当了国王,并娶了原来的王后为妻。王子哈姆雷特知情后,决心为父报仇。这时国王也想除掉哈姆雷特,设计让哈姆雷特与人比剑,他准备了毒酒,还在比剑对手的剑上凃上毒药。结果王后误饮毒酒,哈姆雷特中了剑毒,但他临死前刺死了国王。
西方文艺评论界把荷马、但丁、歌德和莎士比亚成为世界四大诗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也要读欧洲的四大名著。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七
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国人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摘要:在全球化、多元化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本文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具体分析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路径,即采用“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期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学路径的理论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教育;外国文学教学;生态化教学。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就我国而言,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世纪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等研究项目,试图推进大学教改的顺利进行。
目前,许多大学虽然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大都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教师不能深入理解教改的精髓,过于注重对教学外在形式的翻新,未能从多元化视角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主客体进行再认识,从而使教改形成表面上繁荣但实际虚空的现象,这种状况也突出表现在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
二、生态化教学相关概述。
大学教育应保持独立的品格,不但要对社会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而且要运用多学科的话语解读教学的意义。
20世纪初,生态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学科”,其“颠覆”的是3来支配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价值观、世界观,但“颠覆”的同时意味着一种知识体系和文明范式的转换。
目前,一些生态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也逐渐引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了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最早由美国学者克雷明提出,旨在把教育看作一个有机系统,研究其结构、功能和规律,进而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台湾地区较早开展教育生态化研究,以方炳林、李聪为代表,而大陆相关主题研究较晚,代表人物是郑雪。
目前,生态化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决定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纵观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大学生态化教育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入手,主要阐述环境与人类教育活动的交互关系,而从微观角度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某一具体课程教学问题的并不多。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凝滞、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
因此,建设生态化课堂已成为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的路径。
教育教学之所以能够与生态学相联系,是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角度看,学校中的教学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具有的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过程,也就是人和环境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同时,由于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又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态学原理提出“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态化教学模式。
(一)“三自”——从主导者到引导者,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研究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服从者。
生态化课堂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关系,因此,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三自”原则——“自主合作”“自我调控”“自我内省”。
1.自主合作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性,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自主合作,其包括学生自身内部的自我合作,以及学生之间个体化的合作,其中自我合作是基础,个体化合作是深化。
自我合作,是指学生在课前可通过各种媒介主动探索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个体化合作,是指学生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合作研究,可采用讨论、辩论、演绎的方式,这是由外国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外国文学首先突出的是“史”的线索,其次是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
因此,讨论、辩论、演绎的教学方式能实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由于学生个人喜好和知识结构不同,讨论可将学生研读时发现的问题和各自的观点呈现出来,从而拓展思维。
辩论,是比较集中的对一个或几个争议较大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其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演绎,是对作品进行外化形式的反馈,外国文学作品体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戏剧、散文和诗歌,教师可将课堂变换为舞台,让学生化身演员或者朗诵者,以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人物的心路历程。
2.自我调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前明确设立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要求所有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采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由于外国文学课程容量大,而教学课时有限,所以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既要有教师的统筹,又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从教学总目标中选取与已有研究相匹配的目标作为专题性研究目标,并自发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专题研究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自我的思维方式及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做整个研究过程的自我调控者。
3.自我内省自我内省是在每一次自我调控式的研究之后,学生总结研究经验。
这种经验往往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国文学课程性质和规律更为深入的把握;二是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最切合自身状况的方法。
(二)“三化”——从单一、粗暴的评价到立体人性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考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传统外国文学教学中,这种评价往往单一、粗暴,主要以期末考试试卷得分为准,且试题内容往往重记忆轻能力,答案设置缺乏开放性和创造性。
这种考核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
而生态化教学评价是一种立体、多元、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其采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即由过去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拓展为由众多因子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也就是说,除教师外,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生、学校都可以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有资格对教学状况作出评价;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者,也有资格对教学情况作出评价。
这种多元化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全面化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置较为丰富,所以教学内容的评价也需要全面,即不仅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此外,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完善做出评价,以显示学习对生命和生活的巨大指导意义。
3.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必然带来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评价不应局限于试卷的得分情况,而应通过观察学生对问题的研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评价。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三面向”——从固守知识到可持续育人。
“三面向”是指“面向自我,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这是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的目标。
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目标往往是取得优异的卷面成绩,这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外国文学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即把教师所教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几千年的人类思想丰富当代人的生活,并最大限度地指导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同时,为实现学以致用,学生要面向自我,尊重自我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以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为改变高校当前的外国文学教学现状,突显教学价值,需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新教学路径。
生态主义价值观为重新构建教学价值,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并体现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的生态价值意义。
因此,运用生态学理论开发以“三自、三化、三面向”为主要实施路径的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模式,将极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摘要]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快速发展,增加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而与此同时,外国文学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却一直以来被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所忽视,使得学生素质出现短板。
为此,我们极有必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补充外国文学知识的力度,并细致思考具体的有效补充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提升上去。
[关键词]外国文学;大学英语;课堂引入;有效方式。
因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再加上全球化进程的稳步向前,近一段时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内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成为各所院校学时较长、学生耗费时间与精力较多的课程。
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并非是完善的,其中依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
比如,教师处在教学定式框架之中无法脱身,过于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却忽视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以四六级考试为指针走应试学习的老路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出变革,真正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妙处,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外国文学知识的引入,毫无疑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
一、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一)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是表达的艺术,而文学则是这种表达艺术中的独秀之枝。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特质的文学,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存在风格的不同、背景的差异,其语言结构可以给英语技巧训练提供很大的帮助,特别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解释过程中,这种帮助的效果尤其明显。
此外,一部甚至一篇文学作品中,通常都含有极为丰富的语境功能,受此影响,相应的词汇和句子学习与记忆便会变得非常容易,而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英语写作结合起来,则可以让学习者接受到词语妙用、文学风格、体裁变化的训练。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数不尽的俚词妙语,生动再现了英语语言的精髓,如果能够善加利用,无疑会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起到很大帮助。
(二)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毋庸置疑,文学作品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并且可以让人类共性的基本命题得到呈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上的悠久积淀,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映照,它可以将时间上的限制、空间上的隔膜化解开来,使处在相异文化环境之中的人们得以完成思想深处的交流,保证了语言的流动性。
也就是说,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外国文学知识进英语课堂的活动,将会使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各地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
(三)提高语言应用素养。
虽然并不在具体语言知识考点范围之内,却同样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有益内容,接触与认知这些内容后,学生将会更进一步体悟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这是一种视野上的开拓、情操上的陶冶、心灵智慧上的启迪,是另一种对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补益。
二、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
(一)文学知识和教材的结合。
文学知识和教材的结合,是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策略的基础,其中,切入点的寻求非常关键,它能够让外国文学教学有机会成为平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八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亚历山大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artsisquite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
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2015,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最新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最新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张莉、刘晓茜,2015,p38-39)。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选题撰写框架。
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九
摘要:鲁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创作、学术研究和翻译。几十年来,文学研究者对于鲁迅的创作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重视,对这两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鲁迅的翻译活动较之前两者却明显地受到冷落,这是与鲁迅在翻译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绩非常不符的。笔者认为,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应该受到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具体的资料着手,对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的翻译情况进行数字统计。通过具体的数字研究,探讨鲁迅在同一时期内对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借以说明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不是无所根据的,其中包含着他对本国及本国文学未来道路的思考。外来文学一直被认为具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学;翻译。
这一概括无一字虚夸,符合客观事实。自19译出法国雨果的《哀尘》起,到1936年临终前赶译俄国果戈理的《死魂灵》止,鲁迅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上,努力始终不懈,共译出14个国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总字数超过三百万,和他的创作数量大体持平。
鲁迅是如何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使之成为启迪国民思想觉悟,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武器的?研究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选择,并由此探讨鲁迅的期待视野是笔者以下要做的工作。这一工作分两部分进行:(1)整理统计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的翻译情况;(2)以前者的统计结果为依据,探讨鲁迅在同一时期内对外国文学的期待视野。
对于鲁迅在1903至1936年间对外国文学翻译所做的选择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文学体裁。首先,从文学体裁的角度看,1903年至1936年鲁迅共译文学作品206篇,体裁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杂文和童话,翻译面非常广泛。表1是笔者对鲁迅在翻译过程中的体裁选择所做的大致的总结:
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童话总计。
百分比39.8%1.4.9%19.9%18%100%。
从这些数字看,小说译作高居翻译之首,受到鲁迅最大的关注。诗歌、杂文、童话分居二、三、四位,但三者之间的差距甚微,在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中占有几乎相等的重要地位。戏剧只有3部译作,其在鲁迅对外国文学翻译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前四种体裁,显得微不足道。鲁迅对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情与冷淡是与他自身文学创作上的努力相一致的,因此,鲁迅的创作倾向由其对外国文学体裁的选择中可见一二。
(二)国别文学。从国别文学的角度出发,笔者对鲁迅1903至1936年间外国文学(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童话)的翻译情形作了一个统计。如表2所示。
表2鲁迅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总表(1903―1936)。
国家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童话总计。
俄国(苏联)43253080。
日本111133156。
法国5229。
德国22。
美国11。
英国1616。
波兰11。
西班牙16117。
匈牙利7613。
芬兰22。
荷兰213。
奥地利22。
保加利亚22。
罗马尼亚11?11。
总计14国823434137206。
在206篇被译的文学作品中,占据最大板块的非俄苏文学莫属,其次是日本文学,而第三位应归西班牙、匈牙利、芬兰、荷兰、保加利亚等国文学,也就是被鲁迅称之为“弱小民族”或“被压迫被侮辱”民族的文学,英、美、法、德文学则居于末席。
鲁迅对外国文学所做的体裁以及国别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眼光的落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与他自身的期待视野有密切关联的。
二、鲁迅的期待视野。
鲁迅对于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视野,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具体的数字。
在小说体裁方面,译者的眼光集中在俄国,有43篇译作,占小说译作总数(82)的52%。西班牙居次,有16篇译作,占总数的20%。日本居三,有11篇译作,占总数的13%。
在戏剧方面,只有3部译作:俄国戏剧《桃色的云》和《被解放的堂吉诃德》,日本戏剧《一个青年的梦》。
在诗歌方面,英国居首位,有16首译诗,占总数(43)的37%。其次是日本,有13首译诗,占总数的30%。匈牙利居三,有7首译诗,占总数的16%。在杂文方面,日本受到最多关注,有31篇译作,占总数(41)的76%。其次是俄国,有5篇译作,占总数的12%。
这里,鲁迅所做的选择是与他引进外国文学的目的密切相关的。鲁迅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鲁迅:《致董永舒》(1933年),《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引进外国文学的目的在于引入新思想、新文学,从外国文学中吸收滋养,以外国文学为师。
从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视野看,这些文学创作上的导师各有其用。小说方面,鲁迅最为推崇的是俄国的译作,认为“俄国的文学,从尼古拉斯二世时候以来,就是“为人生”的”,[鲁迅:《〈竖琴〉前记》,《南腔北调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从这些“为人生”的作品中他“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运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鲁迅主张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以“为人生”为主流的俄国小说自然极为契合鲁迅的标准,加之中俄国情上的相似,使俄国小说十分贴近中国现实,这进一步加深了鲁迅与俄国小说之间的共鸣。因此,俄国小说被鲁迅视为了文学上的导师。
居俄国之后的是西班牙小说,共16首译作,全部译自巴罗哈的小说,其中又是什么引起了鲁迅的重视呢?鲁迅在为这些小说所撰写的译者后记中明确指出自己译介的目的并非为着文学的乐趣,而是因为作者的技艺。这里,引起鲁迅重视的作者的技艺指的就是巴罗哈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看来鲁迅通过翻译小说想要向国内的创作界输入的不仅是新的意识形态、小说内容、小说形式,也包括新的写作手法、小说技术,这些均为他所重。
戏剧方面的导师,在鲁迅看来应来自俄国和日本,因为仅有的三部译剧就是译自这两国的作品。
诗歌方面,英国虽然以16首译诗居首位,但这16首作品采取的是周作人口译,鲁迅笔述的翻译方式,并非鲁迅的独立翻译成果。而居次位的日本,其大部分译诗都出自《谷虹儿画选》,鲁迅译介这些诗作主要是出于对美术的兴趣。因此,英、日两国都不能视为鲁迅在诗歌方面主要的学习、借鉴对象,以7首译诗居于第三位的匈牙利才是鲁迅在诗歌方面的外来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所翻译的7首匈牙利诗歌均是裴多菲的作品。裴多菲是位极具影响的爱国诗人,他以诗歌作为反抗外族侵略、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其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激情和革命精神看来对鲁迅有很大的吸引力。
杂文方面的外来楷模,在鲁迅眼里应是鹤辅,有20篇译作,居外国被译作家之首。鲁迅认为鹤见辅的杂文在观察世态,评论人物方面“都很有明快切中的地方,滔滔然如瓶泻水,使人不觉终卷”。[鲁迅:《〈思想山水人物〉译者题记》,《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在以草木虫鱼、酒色财气为主题的小品文日趋没落的背景下,鲁迅通过对鹤见辅的作品的翻译,为他所大力提倡的杂文写作提供了可观摩的成功范式。
童话方面,俄国和匈牙利居突出地位。这两国译作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强烈地讽刺与揭露了社会与人性的弊端,主题上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其现实主义的文学倾向看来是其受到鲁迅所重的关键所在。
从以上所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鲁迅对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的接受走向虽然不同,但是接受的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希望以外国文学启迪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激发人民改革社会的革命精神,同时,在文学方面想“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鲁迅:《木刻纪程小引》,《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从他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中,可以清楚地触摸到他理想中本国及本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十分确凿地证明外来文学于他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译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十
领略了拜伦在诗中喷薄的激情和政治情怀,转而体悟他对信仰的怀疑和表白,感觉沉重了些。面对信仰问题,所有的思虑似乎都是理性思考,自觉地脱离浮浅的激情,往深里挖掘。拜伦对正统基督宗教进行尖锐质疑和反思的勇气刺激了很少思考信仰、无宗教信仰者我的神经。
对于信仰,有不同的境界:有的是无信仰者,却纯粹对丰富多彩的宗教内涵感兴趣;有的是孜孜探索信仰,必定经历精神上的煎熬和斗争;有的是虔诚的信徒,在自己全盘认可的宗教世界里知足常乐。不管怎样,可以肯定地是“精神皈依何处?”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些爱思索、爱探索的人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美妙的“精神之果”、“思维之花”。信仰问题没有最终以及确定的答案,这是一个可供永久追问的问题,或许正因为它的无解,才让它这么充满魅力。
拜伦在这部诗剧中借该隐杀弟的故事来表述自己对生存、死亡、善恶、知识和生命等重大问题的看法,在卢西弗的诱导下,思维变得愈发清醒和强烈。这正如《浮士德》中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对立关系。上次课堂讨论中,我们组讨论了诗剧中体现的对立诗学,其实,一切人物都是拜伦的代言人,他们的话语就是拜伦的话语,拜伦借不同的人的口将自己不同的思想分别表达出来,对立的观点显示了拜伦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然而它们又都是统一的,因为这些观点都是在为拜伦思考信仰问题这一目的服务。
拜伦也许在这种思考中体验到一点纠结,而读者能在这种纠结中体验到与拜伦思维交锋产生的快感。拜伦所想的很可能是读者自己想不到的,他的独特思维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不仅自己在思考,而且促进读者去思考的作品我认为就有可以肯定之处。虽然《该隐》这部诗剧故事情节简单,主题形而上,语言朴素,但就贵在它的深刻。
外国文学史论文通用篇十一
外国文学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外国文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知外国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思考。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心智的成长与成熟。
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该文以《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命运起伏为例,揭示了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远大前程》;皮普;外国文学教学;价值观。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国民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多种价值观共存。
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也深受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物化、矛盾化等特点。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1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部分大学生人生职业理想缺失,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其中部分女大学生沉迷于各类选美选秀,功利型婚恋观念严重,傍大款,充当外围女等。
大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摇摆,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的特殊环境下,他们无所适从,加上对某些贪腐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许多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陷入迷惘,不知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该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把金钱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抑或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亟待加强,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各门学科教师应努力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人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实践机会,能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以下将以《远大前程》为例,分析皮普的价值观的变化及后果,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2皮普的价值观。
1)童年的梦想。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社会等级秩序分明,造成了穷人攀龙附凤的心态,皮普的姐姐和潘波趣舅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皮普自幼父母双亡,由处于社会底层的铁匠姐夫和姐姐乔氏夫妇带大。
若没有和罪犯马格维奇在墓地里相遇的经历,他的成长路线应该就是在姐夫的铁匠铺里当学徒,等成年之后再自立门户成为一名平凡的铁匠。
虽然在他的内心时刻涌动着想要摆脱下层人生活状况的远大梦想,时刻讥讽那些粗俗的下层人士,如伍赛先生、伍赛甫姑奶奶以及潘波趣舅舅,但他从未想过能做一个有钱的上等人。
可是当他踏入郝薇香小姐家的大宅,见到美丽高贵而又骄傲蛮横的艾斯黛拉后,淳朴善良的皮普的价值观开始发生了转变,他喜欢上艾斯黛拉,开始因为自己的卑微而感到羞耻,他不顾郝薇香和艾斯黛拉百般羞辱和嘲笑,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和她的生活方式。
在打牌时,艾斯黛拉鄙夷地说:“你瞧这孩子!他把‘奈夫’叫做‘贾克’呢!瞧他的鞋有多笨重!……说我是个干粗活的、笨手笨脚的蠢孩子。
他竟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艾斯黛拉的价值判断,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以前我从来也没为这些(粗糙的手和蹩脚的皮鞋)烦恼过,现在却烦恼了起来,只怪自己什么都粗俗不堪……要是乔当年受到的教养高尚一些,我也就不会这般没有教养了”。
【1】p.68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其实表征了皮普‘做绅士’远大前程梦想的开始:他对自己低下的劳动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感到不满,想要成为像艾斯黛拉那样的‘上等人’”。
【2】p.150随着与郝薇香小姐和艾斯黛拉接触的增多,对金钱的崇拜侵蚀着匹普的内心,上等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皮普,他更加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不满足于自己的学徒生活,幻想着郝薇香小姐能让自己飞黄腾达,整天郁郁寡欢,终于向毕蒂吐露了想做上等人的心声。
此时的皮普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也明白我是这样的出生,我要过这种平凡而清白的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丢脸之处,相反倒是很值得自尊,引为幸福……突然之间又痰迷心窍,记起了在郝薇香小姐家里的光景,于是我的神智顿时像中了一颗毁灭性的飞弹,给搅得心烦意乱。
悲剧的导火线是整个社会对道德判断标准似乎总是对物质的力量控制,道德判断标准要求自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上帝的忠诚上,更要求在实际社会中得到认可。
”【3】p.314而社会地位、金钱是最为直接的认证方式。
2)梦想实现。
在皮普对过上“上等人”生活的梦想满怀憧憬之时,上帝眷顾了他,伦敦律师贾格斯的出现让皮普的生活出现了重大转机,一扇通向“上等人”生活的大门向他开启了。
听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头换面,定制了很多华丽的服装,并与自己熟识的人保持距离,觉得抚养自己长大的乔在读书写字和礼貌规矩方面很欠缺。
怀揣梦想走向了繁华都市伦敦,皮普开启了其远大前程中的第一步。
伦敦奢华的生活让皮普逐渐散失了正确的价值观而终日沉迷于“提升自我形象,他尽量将自己包装成绅士,如改换衣食样式、模仿措辞用语、注重举止仪态、雇佣仆人、拜师提升学识”【2】p.151,良好的教育没有使他内心善良本性得到升华,反而使他在“上等人”奢华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他变成了他曾经痛恨的那种冷漠而高傲的人。
得知乔要到伦敦,他就开始不快,“非但不快意,还相当心烦,感到有些羞愧”【1】p.241更为过分的是乔来探望他时他不但不热情地招待他,还因为乔拘谨、局促、手足无措的'行为而羞愧懊恼,认为很丢他的脸。
事后,他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其实都是我的错;我如果对乔随和些,乔也会对我随和些。
可惜我不识好歹,又不知体谅因此迷住了心窍,反而对他不耐烦,对他发脾气……”【1】p.247他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却没有改正,他能特意回到家乡看望郝薇香小姐,妄想她会把艾斯黛拉嫁给自己,但却为自己编好种种理由和借口不回去看他那卧病在床的姐姐和抚养自己的乔。
皮普获得财富资助后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上等人”的生活,但是在社会金钱崇拜风气熏陶下他已经失去发达前的纯真和善良,整天浑浑噩噩,毫无事业心与进取精神,蜕变成一个自私冷酷、爱慕虚荣的伪君子。
3)远大前程的破灭。
好运并非时刻存在。
匹普二十三岁那年,得知了自己的恩人不是郝薇香,而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逃犯马格韦契时,他才知道到自己能飞黄腾达原来是拜一个社会地位远比自己低的逃犯所赐,他觉得他的一辈子算是完了。
他明白了郝薇香小姐只不过把当他当作一枚棋子,利用他来刺激她那些贪婪的亲戚,让他充当训练艾斯黛拉折磨男人的道具。
所有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心爱的艾斯黛拉嫁给了他人,皮普的远大前程彻底断送了!然而当他落魄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还是自己曾经看不起的乔,然而他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乔那里去了,再也回不到毕蒂那里去了,原因很简单:我自己知道干了丑事,对不起他们,即使拿得出什么可以回去的理由,也觉得没脸。
”【1】p.364最终他负债累累,身心俱疲,病倒了。
他的远大前程在真正的恩主病逝之后终于完全破灭,他不名一文,只得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活。
3皮普远大前程破灭的启示。
皮普以物质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的价值观令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丧失了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前程破灭,沦落到社会的底层。
皮普之所以结局悲惨,这和他缺乏正确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乔和毕蒂是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但是他们对皮普的影响不敌社会大环境的作用。
“萧伯纳对皮普的财富观嗤之以鼻,将他称作趋炎附势的‘寄生虫’(parasite),认为他欣然接受神秘恩主的资助去伦敦过起绅士生活的做法属于不劳而获。
”【4】p.49皮普的命运启示我们: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应该具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应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自己一生的最高理想,还应该具有精神追求;更不应该想着有“恩主”的出现,让自己一夜暴富过上“上等人”生活的幻想,自己的命运靠自己掌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幸福才可以让人心安理得。
4结语。
当今飞速发展的物质文化逐渐侵占了人们的精神领土,很多人以金钱的多寡作为评判成功的标准。
“在现在的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就变得更为重要。
文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课程。
”【5】p.40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令人新奇的异域色彩、极强的文学感染力,具有有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情怀,又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通识内容,对学生心智成长的培养具有独特的魅力。
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坚定他们的思想抱负与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远大前程[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陈礼珍,李思兰.文化、资产与社会流动:《远大前程》财富观再批判[j].外国文学研究,(1).
[3]王培培.匹普命运的现代价值———试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命运[j].科技信息,(7).
[4]shaw,bernardshawontheunamia?bleestellaandpipasfunctionofclasssnobbery[m].charlesdickens’el?phia:chelseahousepublishers,.
[5]童燕萍.经典文学教学和我们的教学目标[j].郑体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论认知诗学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摘要:当下很多高校都将认知诗学引入外国文学教学中,而这种创新式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辅助教学,同时也对学生文学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
本文将着重研究认知诗学对当下高校阅读的影响,根据当下高校的文学教学现状对其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关于认知诗学教学的建议,以求能对高校研读外国文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国文学;诗学;理论。
引言。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它指代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
因此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1]当今很多高校过分注重文学理论课程的安排而忽视了外国文学的重要作用。
这种做法显然是对外国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的极大忽略。
引导学生进行外国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其文学视野,并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人文思想的领悟力和文学素养。
很多高校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安排上仅仅保留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这对于充分领略外国名著的深刻内涵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老师很难将外文精读的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外文名著的阅读上很难做到详尽细致。
结合我国当下文学教育的现状,很多文学家教育家都对外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较多建设性的意见。
很多学者对高校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这些都可以引进外国文学教学之中去。
本文将结合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探究认知诗学对我国外文教学的启发性和建设性作用。
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学教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文学教程领域,认知诗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对文学内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据,能够将个人的现实经历与文学主旨联系在一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机关单位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优质8篇)
- 最新管理处工作计划(汇总16篇)
- 如何写大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表(八篇)
- 激励员工奖励计划范文汇总(通用15篇)
- 报效祖国的故事(精选16篇)
- 2023年语文考试复习资料(模板15篇)
- 最新七律长征读书笔记范文汇总(优质12篇)
- 超市招商方案范文(汇总8篇)
- 机关单位面试自我介绍范文通用(汇总10篇)
- 遵义旅游心得合集(通用15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