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4:11:41 页码:13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汇总12篇)
2023-11-13 04:11:41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总结中可以借用一些引言或有趣的细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接下来是一些专家给出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一

科学方法论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简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各门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它所涉及到的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分类、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等步骤,正体现了化学研究方法的一般规律。所以,科学方法论是正确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理论依据,又是培养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步骤。

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元素组成的。其中,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蓝本,它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控制了教学的标高,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脱离教材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但教师完全照本宣科,即使学生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也无法适应培育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吃透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组编知识专题进行教学。

1.按知识的有序性调整章节顺序。

2.按知识的网络性组编知识专题。

1.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化学知识的特点是“多、乱、杂”。难学、难记,学生视为“第二门外语”。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们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力求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微观知识宏观化;零乱知识条理化。使之循序渐进,强化掌握。

此外,我们还不断地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二

在长期而成熟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中包含了诸多元素,除了客观上的物质元素外,精神理念和思维模式实际上也成为当前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茶文化思维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更是为我们综合、科学思维的全面构建提供了重要视角。

1心理学内涵和发展历程研究认知。

心理学是一门极为年轻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整个心理学理论在研究与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机制,这就大大影响了整个心理学发展与应用的理想效果。从整个心理学的出现到应用,我们看到其已经有了百年发展历程。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开始,其已经从依附类学科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尤其是整个心理学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剥离,从而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客观的看,在心理学发展中,其中包含了系统化的规律和理论科学,从而逐渐构建了系统而独立的理论机制,而这也让整个心理学的应用得以深化。时至今天,心理学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整个心理学得以深化发展,但是在今天,其在创新发展历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其中缺乏统一的规则机制,尤其是未能构建独立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关于心理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认知,正是解决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内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形成的诸多理论都是从具体的心理现象角度出发的,而无论是具体的解释或者理论构思,实际上都是对大众行为解释的重要表现。但是心理学作为一种抽象性科学,任何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规律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所以我们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发展模式时,必须认知其中所存在的内涵不足。心理学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重要分支,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研究心理学的内涵及结构本质,以及心理影响下所诠释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过程。就心理学内涵本身而言,其中包含诸多内容具体为:心理认知、心理情感、乃至具体的行为等等诸多元素,所以,在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整个心理学发展内涵的深层次理解与认知,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心理信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感知其中所诠释的多种理念,并且将心理情感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与其他理论内涵所完全不同的是,心理学内涵所具体传递和表达更多是一种理念内涵,或者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感知。而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所具有的诸多内容,正是触及人们心理认知的核心内容,其更多在于对社会大众具体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此外,在对心理学内涵进行全面分析时,也存在明显不同。当然,就文化与心理学的驱动性看,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思维系统化应用到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之中,其必然能够为心理学理论发展提供铺垫。

我国有着浓厚而成熟的茶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的理念内涵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包含了诸多优秀元素内涵,其中除了物质元素外,还有着浓厚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而这实际上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在茶文化展现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浓厚的物质元素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在茶与社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背景下,茶文化元素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项目。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以及其发展状况看,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有着诸多精神理念,特别是其中所表达的思维理念,则让我们对整个茶文化体系形成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更为深刻诠释的关键所在。就茶文化体系形成背景看,该体系的形成实际上是从大众生活习惯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认同。茶文化思维是一种包容为主的思维理念,也就是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对多种文化体系和价值内涵进行包容,只有消除文化之中的差异,才能实现整个茶文化思维的丰富构建。理解和认知茶文化时,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诠释了多种文化理念,而正是包容思维才使得整个文化体系实现了丰富构建。当然,茶文化思维还是一种尊礼规范,注重约束个人行为的思维。在饮茶和品茶时,其需要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但是根本和关键就是对饮茶者自身的合理约束。而对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恰恰也是品茶时自身心理内涵丰富调整的过程。事实上,茶文化思维中最重要诠释和表达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思维,客观的看,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历程恰恰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历程,而发展也是推动整个茶文化体系化构建的重要前提。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三

心理学形成统一认知,实际上将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个人来说,其心理结构应该也只有一种发展模式。正是因为心理运行中,其内在机理同一性所决定的。但是,对于心理学发展模式来说,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内涵,就至关重要。客观的看,在研究心理学发展模式时,必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才能为我们更好理解心理上的.差异,比如在研究心理学时,必须深层次探究文化的驱动力。客观的看,文化是一种稳定性元素,整个文化体系中所诠释和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体系中,其包含的心理元素和价值规范都是整个文化与心理学推动下的效果。心理学在社会大众看来,充满神秘色彩且感觉陌生。但是实际上整个心理学始终在我们生活之中,因此,心理学在不断应用过程中,也始终得到发展和优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理念的载体和内涵,通过对整个文化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具有的思维理念正是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对心理学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其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预防性发展模式,也就是要注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积极开发心理素质,从而实现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预防为先是一种规范化、全面化的意识,这也是实现整个心理学理论实现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与之相关联的,则是预测性发展模式,正是当前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与诠释,在当前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中,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对心理活动进行综合筛选和,从而实现科学预测和合理分析。其次是个体化心理学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机制中,要注重个体化干预和认知,这正是心理学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表达。而与个体化相关的模式,则是参与性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全员参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应用,不仅仅是服务与个人,受地域环境和群体性影响,其也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客观的看,这一系列心理学发展模式与茶文化思维之间有着诸多关联,尤其是茶文化思维本身形成的过程,就是大众参与的过程,所以茶文化思维中有着浓厚的大众气息。最后是促进性心理发展模式,以及预警性心理发展模式,这实际上是心理学的功能价值呈现。在促进性心理模式中,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合理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其能够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预警性心理模式则是指通过合理的模式对心理风险状况进行动态把控和合理预警,从而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的深化。这是心理学发展方向中,其积极功能展现的结果。客观的看,整个茶文化体系之所以有着良好的发展应用,关键在于其思维中有着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尤其是茶文化的积极引导,更是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应用茶文化思维的核心所在。

4结语。

在当前我们对心理学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认知的背景下,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互动关联日益提升。而在研究心理学发展模式的内涵,以及其具体表现看,我们要注重寻找到诸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元素,通过合理融入与集中诠释,从而实现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的全新构造。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辛自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4):109-112.

[2]梅松竹.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51-152.

[3]汪新建,张曜.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9):141-142.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四

虽然近些年来在平面设计领域,设计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已渐渐获取了广大设计师及受众的认可,并成为设计者进行作品创作时的一种有效引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设计师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艺术迁移,进而导致艺术作品创作对民族视觉符号的误读。其二,有的`设计师未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抵御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进而导致创造失去了应有的艺术理念。其三,部分设计师虽然技术知识较为丰富,但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却较为欠缺,缺少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责任感。

二、视觉符号民族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56个民族经过千年的文化熏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具有极为丰富的符号学内涵,而这些符号所表达信息内容是拥有共同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群体才能理解的。为此,相关平面设计者应当以接收者的知识背景及文化性格为重要依据,有意识的不选择不同的符号来将自己设计理念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了解民族视觉符号及其相关内涵,并根据创作需要对这些符号进行适当的加工,以在其文化共性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与创新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对于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和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来说,民族文化对我国来说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也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相关设计者只有对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钻研和感悟感悟,并运用扎实的文化素养与高超的设计技能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运用各种视觉符号进行有效表达与呈现,以让作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所要传达的信息,抓住受众注意力,进而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有效激发起其文化和情感的共鸣。我国的平面设计要想在在国际上有所发展与作为,除了要向西方等发达国家学习之外,还需要对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研究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哲学取向,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设计之根。换句话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不仅要面向世界,更要立足于民族。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就务必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并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能及的思维优势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平面设计中视觉符号的民族化并非是指将艺术符号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要求设计者在充分认识、理解民族文化及其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将民族的东西巧妙的融入到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中,以在传承和丰富民族文化的同时使其获得现代化建构的持续生命力,进而让我国的平面设计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五

摘要:本文从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及主要手段入手,从促进环境保护、制定环境标准、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四方面论述了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基于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参考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万莲.浅谈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8:164.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六

色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色彩都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在平面设计中,色彩如果处理得好能够快速的新引人的眼球给人以舒服的数据享受,而如果色彩处理得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整个设计的整体视觉效果,带给人不舒服的感受,所以说人们都应该重视到色彩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现今色彩已被广泛的运用到了设计领域,一个平面设计的作品的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从色彩传达出来的,色彩的运用同时也对主题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怎样为作品服务变成了重点。第一,为平面的设计提供服务。文案图形和色彩是构成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而文案和图形的关键就在于彩色能够很好地传达,从这个方面来讲,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想要获得大众的好评,首先就是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想要吸引人的眼球,这就要求作者能够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色彩来渲染设计突出设计。色彩对作品有着美化的功能,同时色彩可以起到均衡构图的作用,通过对不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作品不同的主题,冲击人的视觉感受,加深人对作品的印象。第二,色彩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点缀作品突出主题。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色彩的设计来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主题。一部作品色彩的应用,要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首先,彩色的设计会比单色的更加吸引人,比如同样一张画,彩色的表达出来的深度就会比单色的强烈些。其次就是要依靠色彩来突出作品,为作品本身服务。一个设计中大片都是黑色,如果这是出现了一道明亮的红色线条,就会直接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到了个红色线条上,形成颜色的对比,通过这种颜色的对比反差来突出主题。

在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上都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色彩的搭配可以有效地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可观赏性,同时注重作品色彩的搭配可以帮助观众去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寓意,实现作者和观众的交流,使作品的价值型得以提升。平面设计有最常见的几张色彩搭配方法。第一,要具有鲜明性。要想让平面设计突出鲜明性,就是要求在色彩的搭配上使用的色彩数量不要过于单一避免整体的设计显得单调乏味,也要注意不能使用太多数量的色彩从而避免设计太过于花哨。同时要注意在冷暖色调的选择上要突出作品主题的统一性,在其他的例如补色的色彩调整上突出鲜明的个性。第二,要具有平衡性。要突出色彩的.平衡性,就是在作品的色彩搭配上要考虑的作品整体的和谐。使用的色彩过于单一时,可以考虑调整属性从而使作品达到明暗对比的平衡。另外还要注意色调对比的平衡,如在色调的对比过程中要对中间的色调进行衬托。最后就是要平衡色相比,要注意高透明度和低透明度或者高饱和度和低饱和度之间的色彩的搭配。第三,要具有合适性。要突出色彩的合适性,就是要求色彩的选用要和设计的对象相适应。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象征,不同的主题也会有与其相对应的色彩的象征,如在学校的设计中就多采用绿色和黄色的色彩,从而象征着希望和发展。不同的时代背影下的对象也会有不同的色彩与其对应,如在中国节日的平面设计几乎都会选用红色。合适的色彩运用对平面设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四、色彩的合理搭配方法。

第一,以色相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按照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内容特点,作品的构思来确定该作品要用的色调。先确定主色调,比较适合用冷色调还是用暖色调,其次再确定作品要用的配色,让作品的主色调和配色调统一协调。然后按照不同区域进行专门的配色,行程合适色相的配色,通过最后的合成配色以达到设计最想要的效果[1]。第二,以明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都有特定的规律和特点,不同的色相有不同的明暗程度,色相之间的变化可以控制色彩的表情,同时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较高的明度可以让人感觉舒适明朗,干净积极,而相对较暗明度的色彩会让人感觉严肃神秘甚至是沉重苦闷。介于其中明暗度之间的色彩就会让人感觉柔和端庄舒适甜蜜。所以明暗程度的搭配影响着观众的整体心理感受。[2]第三,以纯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对画面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运用就是色彩的纯度。色彩的纯度越高,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所以一部作品要想变得冲击力巨强,就要使用纯度特别高的色彩。[3]色彩越鲜艳活泼就越会容易新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如果想要作品的冲击力减弱就需要将色彩的纯度减弱,使色彩趋向于平和缓慢。总体来说就是,如果要明确突出主题就选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如果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就应该选用纯度较低的色彩,以使平面的设计达到平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运用在平面设计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很好地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甚至是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色彩搭配,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2]姚豪杰,郑红光.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包装世界,2014(03):17+19.

[3]孟楠,洪莹.分析包装色彩搭配对平面设计的影响[j].中国培训,2016(07)2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七

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称为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环境保护”在现行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就是要通过环境教育,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要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环境责任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把“第一课堂”作为实现学生全面人格教育的主渠道。

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去,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结合三月“植树节”、四月“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六月“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资料,访问当地环卫站,参观工厂,了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处理办法,通过环境保护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把环保知识教育与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结合起来,与学雷峰、为社会做好事等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青少年护绿队,分块包管校内外区域绿地,开展护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环境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生物百项活动”等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参与中提高人格品味。这几年,学校成立了“大气监测”、“水质测试”等课外活动小组,用动、植物做试验,进行环保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可分别组织学生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与观察,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之中。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能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能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教学的评价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八

21世纪是信息化的设计,是看图的时代,平面设计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的时代,更多的是为产品而竞争,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品牌有力的宣传标志,也是平衡其所代表产品的成败的重要指标。我国年轻人过“洋节”胜过了本土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那么商家更多的看重的是产品效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等一系列电脑绘图软件工具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平面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加大了设计的生产量,同时也更好的对产品进行了更高水品的表现。然而盲目的崇拜国外的优秀设计忽略本土设计,也是在现代设计中所存在的客观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面对技术方面的饿冲击和面对西方优秀设计的影响,如何在适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同时这是我们怎样使我们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更恰当的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每一个从事平面设计行业工作人员所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正面挑战。

4结语。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尤为珍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图形艺术、色彩表达方式以及意义象征都能给我们的设计带来很多精彩的灵感,我也希望更多的从事平面设计的工作者都能把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作者:苗甜关梦盼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九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党的一个好传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把这两对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也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生产关系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事业。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推动事业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对许多问题的阐释让人豁然开朗。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比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在阐述社会治理时,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经常开展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应该肯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广大党员干部都是想干事的,都有干事的热情,都想干出一番事业,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但现实中,我们也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地区、部门换一届领导,就要推倒重来、搞一个“兜底翻”,领导干部为了显示所谓的政绩,另搞一套,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到头来,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这是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相符的,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背道而驰的。因此,***总书记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令夕改,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发扬钉钉子精神,还要建立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使那些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跑官要官的干部、不仅捞不到好处,而且受到批评和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开拓进取谋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实践,新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二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三是学习党的历史,四是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其中,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管方向、管根本、管全局的东西。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重点又应该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掌握方法的重要。思想方法不同,对理论的理解就不同,对形势的判断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就不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就不同,实践的结果就不同。因此,思想方法是否正确,对于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带领人民走对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其次,要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我过设计的发展也逐渐向世界现代化靠拢,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慢慢的消失。放眼望去,在我们过许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有很多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就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图腾文案—祥云,设计师充满智慧的将极具代表中国的图案运用到世界的舞台上。20北京奥运会会徽在设计上也是汲取了中国印章的纹样,传统的北京书法字体,都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并很好的在世界舞台上进行了展示。还有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香港设计师也是利用中国古代铜币的图案与现代化、充满商业气息的银行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中国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推向了一个高度。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近些年随着平面设计专业在我国各大院校的相继开设,使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设计的学习着在向着世界现代化设计看齐的.同时更有义务将中国辉煌的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展现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之中。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十一

1974年,bbc播出了英国人东尼·伯赞(tony buzan)的10集电视系列片《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第一次向世界正式介绍了“思维导图”(mindmapping)的概念。这是一种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来建立起一种网状联系的记录方法。它能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发散性思维的模式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因为这一创举,东尼·伯赞被誉为“世界大脑先生”,而思维导图也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中,甚至是生活当中,也引发了各界对它的使用方法的研究和讨论。

近年来,国内关于思维导图的论文发表虽然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理论探讨类的研究多以文献综述为主,缺乏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实践研究类则以简单经验介绍为主,鲜见严格控制变量的实证性研究。而在国际上,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已经拓展到从简单的纸笔构图迁移到计算机构图、协同构图等方面。整体上看,国内外对思维导图的关注度都越来越高,但研究方向上国际上更加前沿,研究规范上国外也显著高于国内。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引发的师生比严重失衡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时长缩减,都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成效堪忧。而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听、说、读、写等技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全面提高对各个技能的培养水平。作为一所以农科专业为主的西部二本院校,云南农业大学的生源受到地域、专业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总体而言未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水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收效甚微。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学的限制,这与长期主导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cet四、六级考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学生学习的动机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他们的关注点就不可避免地放到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之上。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侧重于对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的正确使用,及时纠正写作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并给予正确范例供学习者效仿,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学生也倾向于在写作时以采用规范语言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写作所必需的思想性,也缺乏对其他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结果,传统的教学法虽然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所学写作格式、语法、词汇等知识的掌握,但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究其根本,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习惯性地让思想服从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让语言来为表达思想服务,属于一个逆向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再多的写作练习和写作方法教学都显得徒劳无功。学生缺乏发散性的思考过程,也就失去了用英语自由表达思想的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模式。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当中,目的就是尝试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入手,锻炼学生以思想来决定表达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导向和模式,促进深层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虽然之前也有相关的研究涉及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写作,但这些研究并未以大学英语写作作为具体研究目标,亦缺乏相应的评价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要想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思维导图的评价研究亟待加强。

对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如何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熟练使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写作水平。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所限,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方法并不了解。所以,研究当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原理、方法和作用等有全面的'认识,能在写作时熟练使用思维导图为习作服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这个部分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如何使用纸笔进行直接简单的思维导图制作。学生得到习作题目时,基本都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构建,但受个人语言能力和学习习惯所限,往往会急于行文,对文章主题、结构和铺排缺乏深入思考,也就不太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习作。运用思维导图对发散性思维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针对文章命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更好地设计行文结构和表达主次。行文记事,首要的应该是言之有物。当学生熟悉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以后,在简单的纸笔的辅助下,即可进行针对命题的发散性思考,从而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命题作文。这是针对学生当前学习英语写作的主要动机——迅速提高应试中的写作水平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进行某一主题的陈述,进而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达水平。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当前,由于思维导图的作用已经得到许多知名企业和教育专家的认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制作思维导图的计算机软件,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personalbrain、brainstorm等。在制作思维导图上,计算机也以它的操作快捷、图像形式多样和容量大的特点显示了比“纸+笔”工具高效的优势。

在各种思维导图软件中,应选用适合用于写作、项目计划,而且利于制作精美的陈述辅助幻灯片的软件。在学生掌握了用纸笔熟练绘制思维导图之后,引入软件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层学习模式,从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入手,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述水平。

第二,如何有效评价思维导图对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能的作用。作为一项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项目,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研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证明其可行性。在对之前的研究成果的检索中,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对思维导图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但国内的研究结果中较少出现具体针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具体研究,更缺乏严格控制变量的数据分析。所以,如果要开展有效研究,必须尝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对思维导图能否有效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能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证明思维导图能否成为确实可行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手段。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变量的控制。研究项目应对不同原始英语水平、不同性别的实验对象开展教学实验,得出实验对象不同是否会影响思维导图的效果的有效数据。也要采用不同的写作主题作为实验素材,找出思维导图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受到不同写作主题的影响。

其次,应该以多种数据收集手段来从多角度求证采用思维导图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够达成。

通过对比实验对象在使用思维导图前后的作文成绩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搜集,以科学有效的论证来说明思维导图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及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所促进。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对于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研究的开展过程应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

首先以讲座的模式详细介绍思维导图的由来、发展、应用范围、作用原理、绘制方式、对英语写作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知识,然后以系列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如何采用纸笔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和如何利用mindmanager和inspiration两个计算机软件。

研究项目将采用不同变量来开展研究。在实验对象和参照对象上,将从云南农业大学2014级大学英语a6级(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a4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高于100分,且大学英语ii成绩属全年级中上水平)、b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为70~99分)和c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为69分以下)四个教学级别中,各抽出大学英语ii的期末考试平均分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各级别的实验班和参照班,预计涉及约500名学生,约占2014级大学英语课程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研究开始时在实验班和参照班都统一进行一次前测(pre-test),以供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级的学习效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实验教学班引入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参照班级则应用传统的命题—习作—评阅的教学方法。各级别的实验班和参照班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习作)都将由不担任教学任务的一名教师完成评价并进行对比。

为了证明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受到写作主题变化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写作教学的内容将按三种主要写作体裁开展:议论文、记叙文和应用文。因此,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三个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单元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数据对比,找出思维导图对不同的大学英语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通过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最终习作的横向对比,及实验组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的纵向对比,来证明思维导图是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提高其写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组的问卷调查来求证思维导图及相关软件是否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以上研究计划是针对云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研究设想,我们希望在研究过程中能顺利实施研究计划,根据研究进展适当调整研究策略,从而得到科学可信的研究成果,证明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更好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辩证思维方法论文汇总篇十二

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可以说,问题就是科学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即使我们已经证明某问题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发展照样有益,如永动机的否定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明证。有时我们对旧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新的问题往往随之而生。问题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有些人茫然无知或者对现象熟视无睹,是不可能提出问题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种见解是何等的深刻!提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性思维的开端。问题提的不好,说明认识还不够完善;问题提得好,则意味着已确定了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有关知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了。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关背景知识,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并且要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

二、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要谈及问题的分类及其解释。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不管是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科学知识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丰富与增长的。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纵观人类历史,后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要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与手段等要长进得多。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括先前知识的运用、实验的设计与调整,以及各种试探性的假设的采用、评价、筛选、修正等环节。在此期间,逻辑推理可以用来发挥思维的功能,确定需要什么信息和如何得到这种信息或者接受信息的反馈,而思维的功能必将把这些推理或信息的逻辑处理联结成有计划的步骤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三、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反馈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信息反馈就是把输出的信息再反送回来,以便与原来的目标值加以比照,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通过调节被控制量或操作量,使过程状态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趋势。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般机制。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和结论以及自己和他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反馈回来的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首先,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否定原先的假说或思路,从而重新调整思维,使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思维少走弯路。再次,反馈回来的信息启迪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使整个思维过程能抓住这一关键,进而达到问题的解决。最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为我们的思维开辟新的路径。综上所述,创新性思维必须在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才能有所发现,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发现一般从问题开始,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榜并借助于有关背景知识,进行逻辑的加工思考,启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提出的问题,逐渐丰富知识宝库。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有待于新的科学理论思维去解释与说明。创新思维的逻辑就是如此。

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要求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前者(即发现、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科学时报》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题为《从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文章中说:“据统计预测,浙江省专利技术和产品的实效率以40%,其中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市高达50%以上这是该省把专利工作作为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特别是技术创新大局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来抓的结果。”(如果把专利的发明与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创新两者混淆起来,在实践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其实相比之下后者要难得多。如果认识不到在一点,那么技术发明的转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之中包括观念创新,规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等。观念创新可以解释为“以新的观念代替旧的观念,改善观念结构,用改善之后的观念结构,用以指导个人行为和正在进行的机构活动”,“其结果可以反映人及群体的进化在意识形态上的积淀,形成思维定势,稳定地指导人的行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描述观念创新,只有通过对规制上的改变,技术上的突破的观察,才能窥探观念创新的“良苦用心”。观念创新对生产力的促动并不见得非要建立在规制改变或者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然而,规制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必然是在观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的。总而言之,观念创新和规制创新、技术创新之间同样表现为源与流的关系。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创新的制度设计》一文中,对于专利制度、奖励机制和政府支持这三种创新机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较:“专利制度在研究项目选择上是分散性的,由研究人员自我选择,彼此缺乏协调;其筹资方式将带来高度的扭曲和不公平;诉讼风险较高;对创新的激励很强,但存在扭曲;推广的激励比较有限;交易成本较高。奖励机制在项目选择上也是分散性的,缺乏协调;比起专利来,其筹资较少扭曲性,也更为公平;诉讼风险较低;创新激励强,且扭曲程度较轻;推广激励很强。政府支持方式在选择项目时,是由官僚系统决定的,但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其筹资最为有效,诉讼风险也最低;如果政府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其推广激励也很强;但是当研究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义时,这一方式就难以运作。”

斯氏认为应建立奖励制度以及由政府支持创新活动,许小年教授则如是反驳:“如果是事后奖励,市场其实是最有效的机制。资本市场使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对于刺激创新而言,这样的奖励强过所有的高科技证书和委员会颁发的奖金。如果是事前奖励,则必须回答‘奖励谁’的问题。在技术的商业应用未经市场检验之前,任何委员会或个人都无法确知创新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是一项重要创新,哪个委员会准确地找到了亨利福特并给予奖励?市场经济中,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企业和个人,他们所需要的外部支持,不是什么委员会的认可或政府的资助,而是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过程的诸因素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征,下面我们来谈谈创新的事例,如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创新”不应该“唯新是举”。有些人以为只要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就是“新”,就是好东西,似乎没有什么是非标准,即使有也是一些歪道理。比如残暴的斗牛表演本来就没有什么娱乐价值,能够给人眼球刺激的是惊骇恐吓。因为这个项目西方有,我们没有,就是新的。即使西方现在也有很多人反对这项残酷无情的表演,而我们的北京市西城区领导人却认为这是一件新宝贝,要不惜巨资兴建亚洲最大的斗牛场,把这种西方快被淘汰的垃圾文化搬到祖国庄严的首都北京来。这种不加鉴别的“拿来主义”,已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和评击。的确,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这种“唯新是举”的观念,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去年南京市公安部门出台了一个“廉政金”的制度“创新”,就是在公务员已经取得了应得的报酬的基础上,每年另外用公款给每人存入3000—5000元的钱在退休时一次性可领取20—30万元。如在职期间违规犯纪受到处分的,则相应扣减或全部不给。据说这是规范公务员廉洁从政很有效的“灵丹妙药”。是否有此奇效暂且不说,单就这笔巨大的开支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况且奉公守法、廉洁从政是对公务员的起码要求,是写进了“公务员条例”的,难道也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要国家和人民拿钱去买吗?群众中也有违法犯罪的,为了使他们不犯法,是否也应该给13亿人的每一个人都设一笔“守法金”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现在这种“廉政金”制度,因为是自己制定,自己执行,自己受益,有不推自广遍地开花之势。因此,我们的社会更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创新肯定是要创新的,而且正在鼓励亿万人民大创特创。不创新,社会就缺乏前进的活力,各项社会事业就不能更快地发展,各种人才就难以大量地脱颖而出,“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但在百花盛开的创新时代,还必须给“创新”者设一个铁樊篱,那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地创新;创新,绝不能违背人民的意志,不能违背神圣的法律,不能丢掉我们优良的传统,更要问一问“三个代表”答应不答应。只有用这样的标准去创新,才是我们社会所欢迎的“创新需求”。相互影响把科学信息社会推向前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