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21:26 页码:13
2023年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模板19篇)
2023-11-19 00:21:26    小编:ZTFB

简而言之,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由各种因素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语气的中肯和客观,避免过分主观和情绪化的表达。以下是一些专家的建议和经验,希望能够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一

摘要:分析了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并提出从教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各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应用是各组织行为学教师和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这门课程有以下特点:

2.1综合性。

从内在构成来看,组织行为学跨越了多个学科,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以及外部环境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知识。

2.2权变性。

组织行为学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千变万化,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因此,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景采用不同的理论及管理方式。

2.3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并非一门简单的理论学科,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诸多学科中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的很多研究结论都可以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中,其应用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的业绩。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二

一、考试方式。

运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分析、解决组织行为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现状分析,撰写小论文或组织行为管理实践专题报告。

五、评分标准。

1、观点正确,理论阐述正确,10分。

2、结构完整,有论点、论据(包括理论、实践材料)、论证、结论,20分。

3、论证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论据充实、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经验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分。

4、语句通顺,条理清晰,10分。

5、格式规范,10分。

6、分值等级标准:

优秀:选题恰当、论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论据充足,结构合理,论述周密,逻辑严谨,内容充实,行文流畅,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良好:论点明确,某些方面有独立见解,论据较多,结构合理,内容较充实,文章层次分明,文字流畅。

中等:基本论点清楚,论据一般,结构基本合理,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新的见解,但能够较完整地阐述所涉及的问题,论述较合乎逻辑,文字一般。

及格: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足,内容较贫乏,阐述不完整,逻辑性较差,文字也不够流畅,但能基本上说清楚所论述的问题。

不及格:论点含混不清,甚至有某种错误观点,论据较少,论述紊乱,语句不通顺。

二、考试时间及考场安排。

6月11日至6月17日期间自行安排时间、地点完成论文,6月18日上交。

三、考试成绩的核定。

总分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30分,论文为70分。

四、考题内容。

学生选取并运用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所熟悉。

或感兴趣的组织行为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取得的经验进行研究,写出小论文或专题报告。具体要求:

1、论文内容要求:

(1)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包括理论、实践材料)、论证、结论。(2)论文中必须涵盖学生本人对所运用的理论的理解。

(3)论文中应写出所研究的组织行为学的某个方面实践的现状、取得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

线

(4)论文或专题报告要针对组织行为管理的现状、取得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3、格式要求:a4纸打印,论文题目小二号字、黑体,正文小。

四、宋体、1.5倍行距,默认页边距,一级标题三号字,二级标题四号字。封面要求有课程名称、班级、姓名等信息。

第1页(共1页)。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是企业的“血液”,员工对企业组织的认同关系到管理顺利进行,员工的工作投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行,这两项对企业都非常重要。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载体———由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组成。企业文化通过相应的物质载体,体现自身的作用。二是精神内容———由精神现象和精神本质组成。

2、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文化睡莲图”、“企业文化冰山模型”展示了企业的具体行为是可以观察的,企业的价值观是潜在的、可以描述的。“企业文化同心圆说”则说明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和人性的价值观念。

3、企业文化的系统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企业的每个部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也在不断地作用于交流。

4、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每个企业因其所处的环境、业务、领导的风格和人员的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5、企业文化的可塑性。

企业文化与管理者的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企业的利益,根据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管理者的价值观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使得企业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化中。[1]企业文化使得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变得相同,对工作有较统一的认识,这样会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顺利有效,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员工和睦相处。

1、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在这种工作环境与氛围中,企业很注重与员工之间的良好交流。员工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中产生了对企业的归属感,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在以后的交流中慢慢地得到了其他员工的认可。员工在对企业的归属感中很快就会正确地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且对企业这个组织产生认同感,进而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为员工提供支持他们发展的*台。员工利用这个*台提升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企业借助员工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

2、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3、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4、企业文化给予员工的荣誉感。

每个人都有被夸奖、被赞赏的欲望。被肯定也同样是企业员工所追求的。每个员工都想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这样就会被周围的同事和管理者肯定。在不断出色完成工作的同时,随着被别人的肯定,自己也会产生荣誉感。在对荣誉感的欲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渴望被企业肯定,无形中也就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组织的认可感。

5、企业文化实现员工的成就感。

企业运行与发展的情况也关系着企业中每个员工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对企业的成就感到自豪,进一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进取心。这种进取心促使着员工听从企业组织的安排,认真完成工作,帮助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就,进而对企业成就的自豪感变得更加强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1、企业文化对员工能力的发挥。

具有很大影响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中所有人员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需要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使自身顺利地运行与发展。然而,企业的制度规定对员工来说是具有强迫性质的,员工不会积极自愿地按照管理者的决策工作。仅靠那些制度规定并不能让员工全力以赴,为企业付出自己最大的价值,企业就不能快速发展。要想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地付出自己的价值,企业要把管理的重心从以明文规定的制度来约束员工转移到依靠无形的企业文化约束员工。[6]优秀的企业文化可让员工自觉地按照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员工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就会自觉地为企业的运行尽可能地付出自己最大的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最大限度地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在工作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尽可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样企业就不会出现因为管理者对员工不重视而使得人才辞职的现象。反之,混乱的企业文化不会把企业的追求与员工的事业追求整合到一起,这样员工就不会尽心尽力地工作,不会为企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2、企业文化推动员工相互帮助。

企业文化不单单可使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尽可能付出自己的价值,还能够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自身的认同感和体会到自己对企业的归属感。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如同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员工如同大家庭中的一员。优秀的企业文化除了可让员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出色地完成工作,还可推动员工之间的互相帮助,这样就使得员工之间和睦相处,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团结和睦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能够推动企业的*稳发展,员工之间相互帮助、各展所长,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力具有很大影响。

员工是企业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可推动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在员工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员工在良性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优秀的素质,团结协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企业文化的感情和空间对员。

工的价值发挥具有很大影响员工在选择企业工作时,不仅把企业提供的物质条件作为考虑因素,而且还把自己能不能在企业中产生“家”的感觉———对企业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优秀的企业感情文化会给员工带来“家”的感觉,员工认为自己是企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认为推动企业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感情文化的效果比那些冰冷的规章制度更好。员工在企业工作目的不单是为了物质条件,还为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些志向远大的员工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物质条件,而是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利益。在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在出色完成工作的同时,还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相应的计划。员工自身的发展也会带动企业相应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应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四

1、随着anc公司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流失问题逐步成为制约公司稳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就必然促进人才的快速流动,人才合理流动也促进了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了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anc公司人力资源流失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深刻体现,人员流失的背后是企业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造成这一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从原先的行为科学管理越来越倾向于人本化管理,但从anc公司实践来看,在企业管理中却出现了缺乏人性化的问题,仍然是遵从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多的强调以绩效为主,而缺乏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缺乏对员工诉求的沟通和理解,在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劳动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处罚标准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

二是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绩效考核体系。anc公司对于员工绩效考核及薪酬设计上存在问题,员工薪酬不能反映工作能力、岗位重要性及学历水平,仅仅是从工作年限因素进行考虑,同时,对本地区相近行业的薪酬状况缺乏准确了解,导致在某些岗位薪酬上的不合理,某些岗位薪酬缺乏外部竞争力或存在内部不公平性的现象,使广大员工缺乏应有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战略,anc公司内部就没有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是由行政部代为行使招聘、培训、薪资管理工作,人员招聘、晋升全凭上级领导主观臆断,没有建立合理晋升及人员岗位流动机制,长期单调的工作缺乏工作成就感和新鲜感,不利于培养员工多方面的能力,这种人才任用的不合理现象,使真正有用的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

2、郭总在面对人员流失(或离职倾向)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简单地同意了王辉、小刘的辞职请求;二是对李利、小胡的辞职进行了劝说,并对辞职要求作出了部分让步。

郭总的上述做法,从表面上看,人员流失局面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但从长远来看,公司人员流失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造成人员流失问题的痼疾仍然存在。例如对有流失倾向的小刘没有及时做好必要疏导工作,而是放任自流;对提出辞职的老员工基本采取传统人际关系维护,通过让步来换取一时的稳定,而没有从制度上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如违约责任的承担、培训费用的赔偿等,可以说,郭总对上述人员流失问题处理很难称得上明智之举。

3、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从销售骨干李利和大学生小刘离职情况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共同之处,李利和小刘本身工作能力都很强,都足以顺利完成目前公司交给的工作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公司传统用人机制,工作内容缺乏挑战性,已不能满足李利或小刘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当公司目前的体制或机制不能为其提供足够发展空间时,结果只能造成公司人力资源的流失。

4、为从彻底解决人员流失问题,必须要认真分析产生人员流失现象的根本性原因,从改革落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入手,充分认识到在企业里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合理运用,是保证企业正确任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为建立起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采取措施如下:

一是转变企业人力资源观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熟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anc公司更多地是从给予员工更高的薪酬和待遇来解决流失问题的。但这一思路存在很大弊端,如果企业不能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切实尊重员工的需要,仅有高薪是留不住优秀员工的。为此,anc公司应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理解员工的思想、个性、能力、兴趣和爱好,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建立起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公开竞聘的岗位竞争机制,通过良好的制度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二是构建高效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质量评估的一种方式,是对员工进行奖罚的主要依据。为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作用,要建立起绩效考核与员工薪资、员工提升和培训机会联动机制,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评估的事项主要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团队精神等,使员工系统了解其工作职责、深刻思考工作方法;可以发现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技能方面的不足,确定员工培训和合理使用的基本方向;可据此确定员工升迁、去留及薪酬,从而做到薪酬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薪酬体系。人才之所以离开企业,是因为在其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对企业产生了不满足感。比如说,新员工进入企业的首要目标是高薪,用来满足衣食住行上的基本需求,当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就会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面的需求。如果员工觉得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选择离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及时识别人才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或是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需求,运用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如:工资和福利、年薪制或股票期权方案、利润分享制、晋升和发展机会,用经济的和非经济的薪酬来满足各级人才自身的生存、发展、完善需求,为员工设立了一条在组织发展的基准线,让其看清自己的发展目标,激励其不断为目标努力。

四是加强员工培训体系建设。员工的成长一方面是靠自己平时经验的累积,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外在的培训,针对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应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建立制度化人才培养机制,而不是单纯依靠招聘外来有经验员工来解决人才需求问题,同时,要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员工成长提供良好培训支撑,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不断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切实把新老员工融入到一个和谐组织环境中。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五

我曾在工商管理硕士阶段学习过这门课程,由于当时我的工作经历以及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同时也由于当初和此时学习的动力不太一样,所以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学以致用是我参加博士班学习的主要目的。目前我在管理一家年销售超过5亿人民币的制造型企业。该公司目前在大力推广卓越制造理念。该理念除了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实施类似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制造工具以外,其核心在于推广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的文化。而在组织中对目前的文化加以改造,很多方面都可以考虑利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理论。

组织行为学在上个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以满足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而我公司目前推广卓越制造的目的是通过精益之道创造客户价值。其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员工满意度等都是我们远期目标——卓越运营所覆盖的。

本学习小结主要总结了我所学到的《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在公司变革中加以运用的打算。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的行为,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使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课程中提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两个问题是:

一,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二,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这两个核心问题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探讨和解决的价值。

另外,组织行为学也提出了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常见指标: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等。

三,账号交易、折扣代充、超值首充就选淘手游!你身边的手游交易专家。本课程小结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面来展开,即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考虑到组织行为学中某些方面(比如组织的设计等)和我主要的工作内容不太关联以及该学科的知识面的广博性,我只提取了我感兴趣的或者实际工作中急切需要使用的加以总。

一,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特性、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中系统地介绍了知觉、归因理论、个人决策、个性和个性理论、个性以及能力和职业的匹配、价值观和态度、激励理论和应用等。

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于个体的关注应该限于对于中层经理个体以及大量一线员工中的典型个体。我在对这些有选择性的个体关注中,发现有必要改善目前公司内部提拔机制的不科学性以及公司管理忽视了一线员工的个性。

1,公司内部非常典型的提拔机制都是基于当前岗位的技术或业绩至上原则。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领导层关注员工在当前岗位的表现,从而推断他在新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而在此过程中,没有考虑其个体的个性和能力与职业的匹配问题。往往通过实际工作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无法大胆地面对问题并纠正组织所做的不当提拔。

在决定提拔一个人之前,其在原来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但决定不应该仅仅建立在这个参考基础上,而将重点建立在参考和新工作有联系的方面,而在这个基本属于个体决策(即使有几个人参与,也基于数个作为个体的个体决策)过程中,而有发言权的提拔者(人事经理、总经理等)应该首先了解社会知觉中存在的偏见,尤其是自己在判断一个候选人的偏见倾向(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避免过度主观地做出判断。

2,公司管理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一线员工作为个体的差异。公司可以给他们模式化的培训、统一的着装、严格的行为规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让他们作为机器和流水线的一部分,希望他们象机器一样从事标准化的工作。但员工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有血有肉有想法有个性。

目前我们公司推广的卓越制造中,在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强调了作为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影响力。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模型就是帮助链。

以往在企业的绝大多数决策和实施实践中,都是自上而下的。而在上面的模型中,作为个体对待的基层员工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提升到帮助链的上一级。模型是好的,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能做到模型中期望的,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个长期的目标。

首先,员工对这个模型的理解。目前公司试图通过大量的培训来加强员工对卓越制造的理解,但由于涉及到整个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其难度相当的大。这里面也涉及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无论学习、工作、为人等,我们习惯于接受上级(长者、老师、家长、领导等)的暗示或者明示,价值观上认同服从是好的,从而压制了自我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目前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教育来鼓励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相当于我们试图改变他们过去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势,这非常困难。

其次,员工对这个模型的认同。认同就相当于他们将这部分纳入他们的价值观体系。理解是认同的基础,但不等同于认同。认同也不是口头和表面的接受,而是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个模型。个别或者少数员工的认同也不能改变整个企业内部的大环境,这个问题我会在群体层面中去加以阐述。

根据相关资料,和我公司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主要有两大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一是年龄在30到45岁之间的,他们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好学、忠诚、传统、负责。另一个群体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他们灵活、对组织缺乏忠诚度、享受、竞争、独立,渴望成功。针对这两种有差异的群体,如何在他们的价值观体系中加入管理层希望的内容,是我们实施卓越制造的关键。理解是认同的基础,但不等同于认同。认同也不是口头和表面的接受,而是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个模型。个别或者少数员工的认同也不能改变整个企业内部的大环境,这个问题我会在群体层面中去加以阐述。

人说,态度决定高度,员工态度的转变将是卓越制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根据凯尔曼的态度转变和形成三阶段理论,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我个人很赞成这个理论,并期望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服从阶段是个体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如何在服从阶段对员工施加合理的压力?我们的答案是通过管理、竞争和激励。管理就是加强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控制;竞争就是评比,让员工之间、班次之间、产线之间形成竞争压力;激励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刺激来强化员工对卓越制造概念的反应。

同化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内化是个人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的新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我认为,同化和内化是服从阶段的延续,但作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服从阶段的主角是他人(组织、管理者),而同化和内化阶段的主体是个人,内因在于自己,外因是组织(比如组织文化等)。

当然,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和代价,公司的管理层认同这个模型,必将采取方式方法去实施。目前我们的主要方法有:

1,培训,不断的培训;

4,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管理。

员工态度的转变将是卓越制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根据凯尔曼的态度转变和形成三阶段理论,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我个人很赞成这个理论,并期望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服从阶段是个体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如何在服从阶段对员工施加合理的压力?我们的答案是通过管理、竞争和激励。管理就是加强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控制;竞争就是评比,让员工之间、班次之间、产线之间形成竞争压力;激励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刺激来强化员工对卓越制造概念的反应。

二,群体层面。

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利与政治、群体间冲突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在组织中是很容易发现和控制的,但非正式群体必须加以重视、研究、诱导从而对于其积极的一面加以利用,对于消极的一面加以防范和遏止,因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要想影响群体行为,必先研究群体行为。一般而已,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从众、服从、暗示、模仿和感染等。通过对这些具体行为的分析,群体行为可以通过外力加以影响而让群体行为朝组织需要的方向发展。

参考有关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的群体心理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群体压力变小,从众心理弱化。由于改革开放以及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人们较多的保留自己的个性,群体对待不同意见和行为的包容性增加,诸如此类的变化,造成了群体压力减少,从而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弱化。

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发展和利益。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企业作为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和束缚力减弱,从而也导致了个体对群体(组织)的忠诚度减弱。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增大。社会经济转型促使了非正式群体的大量产生。比如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由传统型转为利益型;又比如中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亲朋好友的介绍是人们寻求职业的一种重要途径,这就给血缘、地缘、学缘型的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成员士气、满意度和群体一致性,这对于群体的生产效率有重要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群体凝聚力如果要对生产效率有积极的影响,管理者必须对群体加以积极的诱导,并且群体态度必须和组织目标有一致性。有关研究总结了一下增加群体凝聚力的方法,借此我也思考可以使用在我公司的办法。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和群体凝聚力成反比。我公司四百多员工,不用考虑增加所有员工的凝聚力,可以考虑以生产线、部门、乃至于班组来增加凝聚力,同时中层管理人员负责不同部门的接口和沟通,避免小群体的高凝聚力和全公司的低凝聚力局面。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给群体(参考上述1,即小范围的群体)以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并且小范围群体中个体之间必须有利害关系,使他们提高凝聚力。这就说明了以前我们采取的评价方法的错误性,以前的绩效工资,基本上是大锅饭,他们之间没有利害关系。

3,外部压力。公司可以引进竞争机制,让竞争对手之间给群体制造压力,提高群体凝聚力。班组竞赛加上适当的奖励措施,应该可以实行。

4,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比专制型、放任型的领导方式能够使成员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情感更积极,从而增加群体凝聚力。这个观点提醒我,我个人做民主型的领导是不够的,所有的中层乃至于基层管理人员都必须有民主的管理方式。这在我们公司卓越制造体系中,有关领导力的理解是和这一思路统一的。我们提倡的领导力包括:

4。1,现场查看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汇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只有民主的领导才能做到。

4。2,鼓励学习。专制和放任的领导作风,不会培养学习型的组织,不能鼓励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只有民主的领导才能做到。

4。3,立即行动、彻底解决。官僚的领导是做不到的。

4。4,授权。不言而喻。

5,群体内部的奖励。把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群体的凝聚力增加。最近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体现了这一观点。首先是个体的工资和小群体的目标挂钩(比如产量、质量、安全等);其二是个体也可以通过个体的努力,比如良好设备保养、提出合理化建议、阻止批量废品的产生等得到更多的个人绩效工资。

说到企业管理,研究群体是不够的,必须研究团队。团队是更高层次的群体。团队成员之间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共同的目标和绩效指标、以及使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我公司的卓越制造提倡全员参与、积极授权、鼓励自我管理,目标是建设有效团队,使团队具有积极和明显的特点,比如:目标明确、非正式的气氛、参与、倾听、建设性冲突、共识、公开沟通、分享领导权、自我评价等。

课程中的管理沟通章节,我把它理解为群体层面的,而不是组织层面的,主要是我认为管理沟通中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的作用更大。组织可以设计、实施正式的沟通,但非正式的沟通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部展开,此时,群体(非正式群体)沟通比正式沟通有如下优势:沟通频次高、及时性强、个体接受程度高等。在我公司的卓越制造中,对群体领导(正式或非正式)的都给以沟通方面的培训,希望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挥非正式沟通中对卓越制造在日常工作中实践的影响。课程中有个研究成果值得了然于心,那就是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mehrabian,1968)提出的有关语言和非语言在沟通中的使用比率:

信息的传递量100%=7%语言+38%语音+55%态势。

这个公式是任何想做积极有效沟通的人所必须理解和应用的。

课程中提到有效沟通和改善沟通的策略和工具,主要有:

1,保证正式沟通渠道畅通(包括上行、下行和混合沟通)。比如:建立发布指示、例会、个别交谈、建议、员工调查、申诉制度等。

2,学会积极倾听。在我公司的管理培训中,就有倾听方面的培训。在stephenrcovey的畅销书《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五个习惯就是知彼解己(seekfirsttounderstand,thentobeunderstood)。我公司也组织了对此培训,说明了我公司作为组织,十分重视倾听的价值,以及在组治倡导这种良好习惯。

3,相互作用分析(pac分析)。是伯恩(eberne,1910——1970)在他的《大众的游戏》一书提出的,其理论基础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状态”,即认为每个人在心理性格上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arentegostate)、儿童自我状态(adultegostate)、成人自我状态(childegostate),所以在两人的对话中,实际上有六种状态在进行相互作用。利用对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有意识地在交往中觉察自己和对方所处的自我状态,做出适当的反应,避免发生交叉沟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尽量以成人的自我状态控制自己,并以成人的语调和姿态来对待别人,同时鼓励和引导别人进入成人的自我状态。

4,周哈利窗口(johariwindow)。以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作为x和y轴,划分公众我、隐私我、背脊我和潜在我。为提高沟通有效性,必须增加自我表露程度和提高反馈度。

三,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我对于组织层面的兴趣点在于组织文化以及健康和安全,所以重点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组织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共同信仰、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它代表了组织中约定俗称的和可以感知的部分。

组织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又称实体文化,是指直观、具体、外在化和形式化的组织文化结构,有组织的员工所创造的铲平和各种物资设施构成。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六

本文从教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方面来阐述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师自身。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自身也应当具有相当的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扩招,教师规模扩大,承担教学的老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通常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学科的系统性不强,知识面较窄,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实践能力较弱,这些都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讲授形成障碍。由此,教师后续的学习和教育成为必然,教师应在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探究新的组织行为研究思潮和发展方向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可选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派往国外进修学习深造,以加强其理论修养;另外,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多接触实际,可采用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并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其学术流派思想很多,观点也比较复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应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学派,同时也要根据理论认识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外,为了避免与管理学等先修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对于激励部分,教师应重点讲解学生以前未学过的激励理论,并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教会学生对激励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组织行为学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门科学,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情设计教学内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本土化问题。

3.3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互相评价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组织行为学授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案例讨论,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组织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组织行为学中相关理论的分析和讨论,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组织行为学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组织处理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学习。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5-7人的案例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案例分析工作,同时要求学生自行进行组内工作分工,每人承担一项独立的工作,每个案例小组完成案例分析,提交ppt和案例分析报告,并进行现场陈述和答辩,教师根据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和现场答辩情况给予团队基本分,然后再根据每个人工作表现酌情进行加减分。因此,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上,团队学习不仅限于案例分析,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以及课后的实践调查等方面,学生都可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

(3)个性测试。

青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他们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因此,开展个性测试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自我反思。

(4)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相比较,管理游戏更生动具体。管理游戏法因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运用有关的组织行为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争取游戏的胜利。例如,在讲完决策之后,我们给学生做了寒带冬季野外生存游戏,让学生理解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管理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掌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显著。

(5)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的效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管理工作中会怎样或该怎样说和做,同时表演者也在互动和沟通中体验到管理的困惑和乐趣。

3.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建议可采用闭卷笔试、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和到课率等综合的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4结论。

总而言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实行综合考核方式,顺应时代,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力纬,赵洱岽,余顺坤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7).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七

1、《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作者:龙春华[中国]。书籍介绍: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根植于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内容知识全面、体例新颖、语言通俗易懂,最主要的是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值得广大读者一读。如果你认真阅读这本书,迅速掌握书中提供的知识与技巧,那么,当你身处书中所描述的具体情境时,就能很好地作出判断。通过观察、对比对方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你就能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假如他的面部表情、动作与语言不一致,他有可能说谎了。在社交场合,你扮演着朋友、上司、下属、同事、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爱人等社会角色。只要你处于人际关系当中,就需要与他人打交道,自然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真实心理状态。因此,你迫切需要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2、《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作者:匠英一[日本]。书籍介绍:本书以大家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加以探讨,解读各种情境下小动作的含义。希望您读过本书后能够掌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种种表面现象的技巧,体验到“动作与心理”的有趣联系,进而培养出犹如fbi般的敏锐洞察力。

3、《行为心理学》――作者:冯绍群[中国]。书籍介绍:本书通过对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分析其个性,以心理测验题的。形式来帮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内心深处反映出来,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你周围的人具有的个性。

4、《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作者:王邈[中国]。书籍介绍:《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一书是以作者近十年来对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大量调研、实验数据为素材,按照人际交往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被关注度为线索,从头到脚、从肢体动作到身形体貌、从语音语调到语言形式,,对肢体语言进行了形象、深入、全面的论述和解读。《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可以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准确地了解他人、识别真伪,帮助你通过观察聆听他人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判断,对于从事商务谈判、企业管理、销售经营、侦察审判、心理咨询等读者群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5、《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作者:段鑫星//吴国莎//常丹[中国]。书籍介绍:莫里克・罗森伯格编著的《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人际交往中的识人相处之道)》以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为开端,细致刻画了各种鸟儿在面对森林危机时的表现,并由此引出了disc行为观察术,以物喻人,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我们以自身独特的行为与情绪方式存在于世界上,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也时而让我们遭遇冲突、矛盾和挫折。如果我们学习了disc行为观察术,我们就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发挥优势、规避劣势,轻松应对身边的人与事,开启生活新篇章。《最靠谱的行为观察术(人际交往中的识人相处之道)》适合想要使自身人际交往得以提升的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6、《犯罪行为心理学》――作者:布莱克本[英]。书籍介绍:本书回顾来心理学在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犯罪人的治疗及矫正中的贡献。本书的前半部分论述了刑事司法和犯罪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从社会学、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犯罪的本质;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医师特别关注的有关犯罪人心理矫正的内容。本书几乎涉及犯罪人心理矫正工作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主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本书可以作为心理医师、公检法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有关专业大学生的必备读物。

7、《网络行为心理学》――作者:亚当・乔伊森(admn。joinson)[英]。书籍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整个社会,这种改变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受教育的方式,甚至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行为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亚当・乔伊森博士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网络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鼎力之作,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更充分地利用网络并认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8、《人类行为心理学》――作者:麦克康纳尔[美国]。书籍介绍:本书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等不同角度详尽阐释了人类种种行为的动机、行为模式与个性特征等问题。

9、《行为主义心理学》――作者:张厚粲[中国]。书籍介绍:《世纪心理学丛书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写作目的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直至衰落的过程,以及主要代表人物作一全面、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世纪心理学丛书5:行为主义心理学》特色:内容完整。涵盖行为主义的全貌,巨细无遗;综述行为主义的发展,条分缕析。立论精辟,深入分析行为主义思想演变;翔实评介行为主义诸家主张。文笔流畅,行文通顺,易读易懂;组织系统,宜教宜学。学术价值,认识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0、《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作者:白雯婷[中国]。书籍介绍:《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内容简介:为什么我们会在超市里疯抢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有些人能从一个人的笔迹中看出他的品性?为什么心情不同的时候,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你以为经过思考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你以为深信不疑的记忆就一定真实存在吗?你以为商品物美价廉就一定会占到便宜吗?学会驾驭非理性,做生活掌舵手!《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却百思不解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自我认知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八

近一个多月,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了《组织行为学》及刘x教授的,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我认真地从个人、群体行为到个人心里、群体建设,再到群体沟通、冲突到组织、激励,再到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研读,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本人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历,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可以说,学习《组织行为学》,也是对我的一次升华,让我受益匪浅。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结及融洽程度。同时,群体或组织的好坏也同样在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领导岗位、中层干部还是工作人员,我们都是这个组织中大家庭组成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努力为自己的这个大家庭更好的发展做贡献。

大干戈油然而生。而事后,我们静下来的时候也许还会抱怨,也许会反思,自己的不对或他人的不是。这其中就涉及到组织行为学中许多观点。在现实的工作群体中,各种个体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作为一名水文工作者(团队的一员),如何处理好个体关系,决定了盐城水文分局(群体)的团队力量。

建立有效勾通,完善工作方法。人是理性动物,也更是感情动物。很多时候人做事情都是会被感情所左右的,要想通过沟通达成意见的一致就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也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心存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当做一件事情或完成一个任务,各部门或各人之间有分歧的时候,需要去积极沟通和化解分歧,但是沟通并不等于只去表达你自己的认知和看法,以得到别人的赞同,而是要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去聆听各部门或每个人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找出分歧之处,求同存异,用最好的方式去向对方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征求对方的意见已达到最后的一致。

一个单位、群体和组织只有融洽了,只有上下团结一致了,才能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九

首先先要谈论一下我对爱国主义及其爱国行为的一些认识。我个人认为爱国主义不是庸俗的单纯听从政府的,官方的一些对人行为规则的刻板要求。那些要求只是为了让执政党方便管理国家,管理人民罢了。真正的爱国在于思想,在于是否关心国家人民生活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大好山河是否还那样美丽,壮阔!所有的其他爱国主义行为莫过于围绕这两点来进一步阐释的。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叛国或者说爱不爱国也应该以这两个角度作为根本依据。

现在谈论本文的主题,首先谈论瑞士人的生活态度。

一、瑞士人的性格特点。

瑞士人自己说:“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瑞士人保守,自信,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们办事井井有条,凡被允许的,一定给你办好。但不被允许的事情,他们又十分较真,会礼貌地回绝,没有通融的余地。

低调是瑞士人的一大特点,很多瑞士人崇尚的就是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

瑞士人自己严格遵守规矩,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这方面一点也不通融。

瑞士人有互相监督并告发不遵守公德人的习惯。

准时守时,是瑞士人又一个突出的优点。

瑞士人从不摆阔气,决不浪费。

在朋友家作客,主人从不劝酒劝菜。在外请客也是一人一份,从不剩。

二、瑞士人的谈判风格。

瑞士人团结一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瑞士商人一般较谨慎、保守;

瑞士人对产品的要求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

瑞士商人崇尚节约;

瑞士商人时间观念强,对时间安排很精确;

瑞士商人商誉较佳,遵守契约,诚实不欺。

全体瑞士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民族精神捍卫战”,粉碎了少数法西斯分子的阴谋。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吉桑将军挺身而出,号召人民抵抗一切外来入侵者和内部失败主义者,保卫祖国,誓死战斗到最后一人。

由于瑞士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以及种种客观因素,法西斯德国始终没敢侵入瑞士。瑞士人的保守,这种传统被一直保留下来,但已并非全是宗教的原因。首先,这是一种传统,也是瑞士文化的一部分。瑞士人酷爱宁静,周日因为商业活动的停止,大多数人都会待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追逐于物质消费。

“购物有时也是一种压力,”很多人对此深有同感,更何况商业的发达也并不是衡量国民生活是否幸福的唯一指标。

价格是不可以商量的,不喜欢在价格上讨价还价,你同意这个价格就做,不同意就算了,这是他们的态度。所以你要买东西的话标的价格是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价格上来将是比较容易达成的一个事情,但是如果要商量的话采取比较有效的形式来协商。质量代表技术水平、代表诚信,没有技术水平、诚信,何谈生存。

瑞士商人崇尚节约。

瑞士人在家居上,为省钱,有的迁居到房租较低的郊区或小城镇,有的则住在租金更便宜的老楼房。

我们知道,世界上瑞士这个国家很富,而瑞士人却崇尚简朴,节约成风。即使是承办世界性的高层活动,也很“小气”,一日三餐固定每人一份便餐,或是把这份餐费发给个人,让你自己找地方去吃。瑞士人的这种“小气”,不仅为自己一点一滴地累积了物质财富,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心灵美德。

瑞士人做生意很是精明,他们知道自己的产品面向怎样的客户,有着怎样的定位,他们都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都有时间的概念,他们有不希望浪费一点点的时间。

如果他们觉得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不会浪费时间在上面的,如果他们觉得他愿意跟你花时间打交道的话那说明就生意可做了。

大多数瑞士人出于“保障人权”的观点,不同意在周日开发这条让商业热闹起来的“产业链”。瑞士人有诚实守信的传统民族精神。瑞士人很早就将诚信入法,1907年瑞士国会通过的《瑞士民法典》即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民法典之一。

一方面法律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极其严厉,另一方面瑞士人在商业交易时都会自觉遵循诚信的原则。

瑞士人做生意你只需要和他们有比较好的协商,双方有一个协议,你能够至始至终履行你的承诺,那生意就可以做成。

所以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从经验上来讲许多欧洲人觉得跟中国人做生意有的时候不是那么顺利,就是因为诚信的问题。

第一次做生意会选择比较较小订单的合同,互相的信任要通过时间来证明的。

一位在瑞士住了10余年的中国人告诉我们,瑞士银行能够吸纳全球的存款,靠的就是诚信。瑞士人诚信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就像中世纪做生意。

例如:在瑞士,大小城市的公交车上都没有设售票员,司机也从不管验票,全靠乘客自觉。有的乘客在站台的自动售票机买公交车票,有的随身携带“乘车月卡”。交通管理部门偶尔派出检票专员到公交车上进行巡查,几乎没有发现过瑞士人逃票的现象。瑞士的城市里自动投币售报机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售报机上注明了所售报纸的价格,以便顾客购买。但机器设计得十分简单,无任何特别的防盗装置,只要随意将塑料胶板揭开便能拿走报纸。然而,从来没有出现过“顺手牵羊”的事情。

三、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中国有56个民族组成,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也很难给所以中国人都明确一下性格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能从中找到一种大部分人都有的共同特征的,这里也主要指中东部国人的性格特点,这些地区也都是我们国家最文明的地区。现今在我国出现一个较令人心酸的问题是:出国热。有钱人活者是有能力出国的人比较喜欢出国甚至加入外国国籍脱离使他们变富裕或者变的有能力的国家。一方面我们很痛心,一方面我们又无可奈何。只要他们不犯法(搞政治工作出国的有不犯法的么?),他们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现在又是一个讲民主的社会(随然很多人不在到什么是民主,也从来不知道争取民主或怎样争取民主属于他的权利),但是很多富人带着大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财富出国了,对我们的社会肯定会造出很多不利的影响。财富像这样外流出去,可谓是每一个这样国家的悲哀。

中国人有些很保守,但是现在正在渐渐的变的越来越不保守。疯狂买股票最后赔的家破。

人亡,投入某个行业总是像赌徒一般的人越来越多,前些年政府部门更是为此不知交了多少万亿的学费。中国的传统女孩也变的越来越不传统了,在她们心中物质生活变的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她们对物质的虚荣心,很多女孩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已经不能再用保守或大方来形容她们了。

诚信问题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悲哀。老百姓大多还讲诚信,但是社会上层人物总是能干出脸字都不知道怎样写的事情。似乎在他们看来欺诈,诚信都不是问题只要能赚到钱,从毒奶粉到假慈善,可谓是无所不骗无所不诈。

在交朋友时,我们一贯的思想是朋友多了路好走,当说道路时,往往是为了方便走通向后门的那条路,尤其是国家单位或企业,后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为了保证后门这条路,送礼,送贵重的礼物,在我们国家司空见惯,这一传统国情也照成了商家另外一个方面的诚信问题:生产的产品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我们国家在办事问题上,往往是送的礼一切好说,有时候该走得程序都可以省掉,可谓相当“快捷方便”,但是如果你没有送礼,问题就复杂了啊,这几年问题虽有所改变,但是根本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就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首渠段工程在招标时就出现很多问题,句内部人士透露,首渠工程的招标中标标价格在很多招标人士看来价格都低得不可思议,据说在工程开始的两周内,中标公司(某水利公司)就陪了2千多万!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我国以司空见惯了,各级政府部门盖的房子(钱都是花的超多)都是豆腐渣工程。而一旦查出问题,政府负责人顶多只是受些处分罢了,之后便会无人问津。

面子问题在我国似乎特别受青睐,说好听的可以说:中同人接待客人非常殷勤和慷慨,几乎每一个来中国访问的人都感受到温暖的感觉。说实在的可以说是:我国老百姓的传统待客之道是尽量阔气,铺展浪费在我国现象相当严重,随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一点也是我国所有不良问题最难改变的,最为一种传统文化,随然看起来这个问题的危害没有其他腐败之类的严重,但是这个问题很有可能是万恶之源。面子问题可使人上进,也可腐化人类的灵魂。

在遵守时间问题方面,我国很多人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时间观念不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传统农民多过的日子是早点去地里面完成农活,什么时候觉得干得差不多了就什么时候回家歇息,不会有什么准确的时间,由于数千年的发展,也就照成了我国普通老百姓对时间观念的淡泊,想想看来,中国人也只是在最近50年来才渐渐的有了各种各样表,有了时间。这自然是不能跟瑞士有着数百年的表钟文化相比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在未来在时间遵守问题上一定能够做好的。

四、中国人的谈判风格。

中国人在洽谈生意时,常常要求在本届进行。这样做,就能控制议事日程,掌握谈判的步调。

中国人很少提出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和建议。他们总是要求对方介绍产品的性能,他们总是认真倾听对方关于交易的想法、观点和建议,而他们却很少讲述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在谈判中,常有他们带来的技术专家参与进来,用竞争者的产品特点来探求其产品、技术方面的资料。一旦对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立场,说出产品的有关特点后,谈判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中国人在原则上寸步不让,表现出非常固执的态度。

中国人是富有耐心的,与眼前利益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长远利益的方案。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面子”这个词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常常与威信和尊严联系在一起。

五、总结。

曾几何时,我的前辈都在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强国之道,时至今日,我们变成了世界大国,可。

是还仅仅局限于是一个”大国”,国家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有这三条便能奠定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国!不要说什么我们是世界第二经济体,如果我们的人口少了一半,面积少了一半我们还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么?这个大国是大但是他们不能给我们自信。给我们的只是心虚。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从中西方两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就近年来出现的新领域、新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和研究空间。

组织行为学的名称在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是一门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综合科学,其中心理学是最主要的基础学科,当然和行为科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一)科学管理学派。针对当时大多数工厂缺乏组织,美国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创立了科学管理学派。该理论关于如何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设计了一个详细而具体的理论框架。但有两个根本的缺陷,首先是寻找最完美的工人以及工作方法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次是把工人当成机器一样对待,未考虑到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

(二)人际关系学派。针对科学管理学派的理论缺陷,人们开始考虑环境以及对待工人的态度与提高生产率的关系,于是在1926年,霍桑实验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但不幸的是,该学派忽略了影响生产效率的其他因素,简单的认为只要对工人好一些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三)行为科学学派。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家在斯金纳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使用奖罚制度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但是没能考虑到此制度会使工人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反而减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四)管理科学学派。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打败德国将数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了管理领域,于是诞生了管理科学学派。其贡献在于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管理当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定量分析的,而且此方法需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

(五)社会系统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应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并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这种管理理论被后人称作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但是这些要素只包括人,他认为经理人员没有对财物管理的职能。

二战以后,西方管理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学派,分别是管理科学学派和以人为中心的行为学派。现在西方国家的管理院校都把它列为必修课,并且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和一般的管理科学不同,它考虑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其理论存在着“合理内核”的成份,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其中很多的理论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比传统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的组织行为学源于西方,其实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涉及到有关的领域,比如早在60年代初都开始重视人——机关系的研究,我们当时称之为工业心理学或工程心理学。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组织行为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对中国组织行为学贡献最大的还是心理学家们,但国内多采用“管理心理学”这一名称。虽然我们的管理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西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但我们也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科学,把西方的经验和本国的传统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自己的管理科学。

(一)研究方法的转向。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体系受到置疑和挑战。强调外部有用性的体系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注重内部逻辑一致性的方法论体系,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案例比较法。这次转向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乃至整个管理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研究早在霍桑实验时代就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以及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就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并与席克珍特米哈依(2000年)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其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

(三)计算机实验法。社会组织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就是由许多个体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和其它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系统中的复杂性的动态变化通常都是非线性的。因此我们要研究社会组织系统,就必须要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也就是要研究这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动态演化中所涌现出的特性。

我们需要探讨复杂的管理问题背后的运行机制,通过系统的分析给这些复杂现象加以解释,并且应该能够根据个人的行为推断其对系统演化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是根本无法解答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才使得利用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复杂系统成为可能。

(四)自我效能感研究。随着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提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都纷纷开始研究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都存在明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出现了研究更加细化的趋势,表现出社会对工作人员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渴望。

目前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测评研究,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已有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受到当地文化的滋养,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风范。

地域经济文化发达状况与企业文化。

区域经济文化发达程度不同,对企业愿景、价值观、风气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来看,区域性经济文化差距明显较大。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有广州、上海、深圳、宁波、顺德、青岛等若干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的中心城市;也有因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慢的内陆,尤其是西北地区。因此,处于这样差别较大的不同地区的企业,因市场需求差异、信息来源差异、竞争性差异以及员工素质差异等,就使企业的文化理念及风格出现差异性。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企业,其文化导向和风格更加市场化,创新和竞争精神、时效观念更突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其文化导向和风格更加凸现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更加勤奋和朴实无华。

地域文化底蕴及传统风格与企业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底蕴与传统风格给不同地域的企业文化打上鲜明的烙印。比如,北京与上海两大中心城市目前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明显地与“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对两个地区企业长期不同的影响有关。“京派文化”讲正义、讲政治、讲大局,这对企业文化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京派文化中也有讲等级,重关系、面子的传统,也有受八旗子弟遗风影响所形成的重志轻功、重言轻实乃至“天桥把式光说不练”的旧习,因此在北京企业文化中就积淀了不少任人为亲、哥们儿义气、消极保守、不重实际等因子。北京不能创造经久不衰的企业名牌产品,可能与“京派文化”的消极因素有关;北京企业有那么多下岗者,同时又有那么多工作机会吸引着外来务工者,这一反常现象可能也与“京派文化”的消极影响有关。“海派文化”中所蕴涵的创新、冒险、竞争以及精明算计的金融意识和作风,与市场经济有很强的亲和力,与这种大文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自然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力量。上海这几年迸发出来的旺盛的经济活力与海派文化有直接关系。当然,“海派文化”也有劣根性,“海派文化”里异常突出的是功利性和崇洋思维模式。以我为中心,有利于自己的就拿起来用,有损于自我的就断然抛弃,发展至极端,就是金钱、地位崇拜;不少上海人总认为洋的总是好的,以自信的心态瞧不起外地人,却以自卑的心态崇尚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这种区域性文化对上海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利他精神和合作精神不易形成。

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要研究本地区文化的特点和风格,积极吸收本地区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有效地开发本地区的文化资源,才能使企业文化更有特色和生命力。比如,地处鲁南的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企业在建设自身文化过程中,就应积极吸收革命老区文化和齐鲁文化中诚实、纯朴、和谐、仁爱等优良传统和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爱国、奉献的革命传统。

地域商帮文化与企业文化。

*明清时代,形成十大商帮,虽然多数已经没落,但其商帮文化仍然对当地企业文化产生着持续性影响,近些年也有不少企业在深入挖掘商帮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我所用。

例如,晋商帮学而优则“贾”,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商帮贾而好儒,诚信为本,财自道生;龙游商帮敢为天下先,海纳百川,宽以待人;洞庭商帮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稳中求胜;江右商帮贾德质朴,广泛从业,小本经营;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广东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山东商帮直朴单纯,重土安命,豪爽诚实;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卓尔不群,开拓创新;陕西商帮追逐厚利,生财有道。这些商帮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理念、信条、传统和作风,尽管时过境迁,但作为一种亚文化,延绵不断,直到今天,在当地的企业中还多少得到某种体现。具有深厚商业文化底蕴的各商帮活动地区的现代企业,也应该继承本地商帮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古为今用,彰显特色。

最近应邀到浙江参加2009’浙江企业文化论坛,与鲁冠球等浙商接触,也曾与正泰、方太、雅戈尔、传化、浪莎、青春宝、吉利、丝绸之路等企业接触,感觉到他们是在努力传承着旧商帮文化中的精华的。在明清时代形成的十大商帮中,浙江占有两席,龙游商帮和宁波商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浙商,传承了原有商帮开放、创新、争先的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的发展土壤上,又逐渐形成不怕吃苦、抱团合作、内敛扎实、超越自我的精神,“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新浙商不张扬但表现出极强的进取性和巨大的能量,因此新浙商的企业文化也成为*最富活力的企业文化。

目前,*企业正面临转型和文化再造,这正是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本地文化优势,重塑个性文化的极好时机。

总体来讲,利用地域文化必须具有学习与批判精神,既善于挖掘、学习、利用和弘扬,又善于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文化弃弊扬利,激浊扬清,同时善于借鉴其他地区和企业的文化精华,从而创造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有区域个性又有*以至世界共性,既反映本企业魅力又体现市场经济共同伦理的优秀企业文化。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二

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渴望满足一系列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正是这些需要,成就了人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一、课程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把已学的理论知识与组织管理的实践初步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调研的课题。

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现实企业中的应用,苏宁电器的激励模式有哪些优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三、调查的对象。

南通苏宁电器卖场的普通员工;并且向管理者咨询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和对提高业绩的方法。

四、调查的方法。

先上网搜索一些关于苏宁电器的管理制度,实地问卷调查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然后结合书本中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进行分析,对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和总结,写出调研报告。

五、课程设计结果。

苏宁电器是国内电器零售商的巨头。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很多企业面临挑战,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企业如何凝聚人才、激励人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冲击并加以融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激励理论成果。苏宁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堪称激励模式的典范,对我国很多企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调查资料得出下面一些关于苏宁的较为先进的激励方法。

手机专柜,则有一天卖六台月末有奖金的。在此方法下,员工既有努力的欲望,又不会因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而厌烦,甚至产生过度的压力情绪。

2。归属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在实现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生物,而归属的需要更加细致、难以捉摸。马斯洛认为:管理者应鼓励非正式的组织,开展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以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交往。苏宁电器公司的文化就是“同事重于亲朋”,强调平等、协作和尊重的关系。进入卖场可以看出,员工之间非常熟络,关系轻松、友善;每年年终,苏宁还会开展很多非正式的活动,促进员工的交流,拉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让员工进入各种团队以培养其对团队的意识和认同感。这样的工作氛围和组织文化,对员工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

量和素质是决定企业走向的重要因素,包括企业能做多大规模,能以多快的速度发展等。无疑,苏宁是明智的,将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发展绑在一起,既成为激励管理人员的动力,又防止高层人员的流失,相比较之下,国美电器——同样是电器零售的巨头,因为之前被挖走高层管理人员,导致经济业务小幅度下滑,并关闭了好几家连锁店。

激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艺术。就如亚当斯密说的,在组织中激励是必须的,但还应注重公平合理的对待。不同的企业领导在运用时各不相同。但在实施激励时,有一些必要的原则需要去遵守,不然,适得其反,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1。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赏罚分明。公平性是团队管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首先公平不是平均,是公正合理,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抱有偏见,事实上,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很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其次,员工的不平衡感有时来自组织没有合情合理地奖励自己。所以,苏宁在管理中,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当然,犯同等的错,也应获得相应的惩罚。如果不一致,那么就谈不上所谓的激励模式了。

2。实行量化管理、增强透明度。公平感的产生很大程度是员工主观猜测的结果,人们总是倾向于自己得到的少,付出的多。苏宁电器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在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都实行一定程度的量化管理,做到可以打分计算销售额和销售量,提高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并于月末将优秀的成绩公布于员工之间,促进良性竞争,实现激励功能,并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奖励,还有团队的认可。

3。奖励要适度: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知,强化的基本方式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实施激励的时候采取正强化方式的时候,一定要适度,不然,反而由激励因素转变为保健因素,平白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得不到激励的效果,则得不偿失。

六、结论:

这次调研以苏宁卖场为对象,介绍了苏宁较为先进的激励模式和方法;正如人们说的,人的需求是复杂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一定行得通的激励模式。正确的道路是:将内容型、过程型、强化型和综合型激励模式结合起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苏宁,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其激励模式对我国很多企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三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在全企业范围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个人思想、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集体,将企业视为自己最为神圣的东西,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激励作用。

导向作用。

即把企业职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目标,很难参与市场角逐,更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一般的管理概念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来引导员工,但如果有了一个适合的企业文化,职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一股合力向既定的方向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化成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建立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使广大职工了解本企业正在为崇高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不但可以产生出具有创造性的经营管理策略,而且可以使职工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个人牺牲。

约束作用。

作为一个组织,企业常常不得不制定出许多规章制度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完全规范好每一位职工的所有行为,而企业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转化为一种行为规范,规范约束员工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它使信念逐步转变为职工的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就形成了有效的“软约束”,它可以减弱硬约束对职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理现实间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使企业上下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仅集中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还集中体现在文化理念上。而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既能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又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前进并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激励机制的探讨,找寻组织提高效率、提升形象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组织行为企业价值观。

一、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随着*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以来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加速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综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文化的竞争越来越重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即包括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形态。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利用正式群体中的组织结构与分工、权利与责任以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调动群体内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群体合力保证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推动作用。

1、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起引导作用。企业的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又会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促使企业的所有领导者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最后,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全体员工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创新与变革。向着这一目标不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约束与规范作用。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体系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法律与政策、企业组织结构(部门划分及职责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各类规范文件。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有效规章制度对企业领导者和员工从而形成约束力,约束并规范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

3、凝聚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能够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能够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

4、激励作用。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有一种归属感,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作用。在良好融洽的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会让职工感到受人尊重,振奋精神,从而更加努力工作,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同时还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上塑造来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5、社会影响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它也能通过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向社会辐射。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很大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成为社会的优秀成员,对社会乃至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以推动组织的行为。

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需要不断的来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而想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作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要进行深入的剖析,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

1、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企业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分明,惩罚分明。

2、塑造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它是指导企业内部的绝大部分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是由企业和员工的需要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和实质。企业价值观也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企业的创新、文化的特征都是以此为源泉的;企业的基本抉择、行为规范是以此为轴心加以调节、变动的;企业的存续、发展都是以此为核心而维系的。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可以从领导者和员工两个方面进行。在领导者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倡导和示范,使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要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即员工对本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包括对企业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对企业生存、发展、兴衰的责任感等。三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优化用人环境、合作环境和竞争环境。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将其培养为既信奉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又在实际工作中有优秀业绩的优秀员工;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奖励制度并严格执行。

3、强化企业目标。

要讲清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讲清企业的年度目标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振奋精神,让每名员工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企业发展的思路上来。二是加强个人目标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目标教育,促进员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同时要注意分解企业各项任务指标,让员工在工作中有压力、有方向,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员工搭建表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激发员工的创造智慧,有效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提升人生价值。三要引导员工把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实现企业目标,就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使员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用团结协作、团结奉献的信念去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展。突出人本管理一要营造企业内外部和谐的氛围,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尤其要尊重员工的劳动。二要通过企务公开、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三要真心实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员工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四是经营管理者要注重自身建设,以身作则,自觉规范行为,起好示范和表率作用,用自己的理念、行为去影响人、管理人。五要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通过集体活动,如竞赛、联欢等,让员工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启迪人的智慧、团结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人的活力,企业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

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塑,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新.组织行为与企业文化[j].决策探索,1999:(07)。

[2]高霞,张俊娟.浅析组织文化主要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j].绥化师专学报,2004:(2)。

[3]金利娟.企业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j].当代经济,2005:(04)。

[5]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7]王雪莉.组织行为学案例[m].北京:*发展出版社,2012:05。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五

论文就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展开分析,探讨组织行为学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使企业健康发展,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长期有利地位,使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组织行为学;企业;激励;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就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它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客观规律。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预知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有企业的发展除考虑人才状况、行业特征、资金状况、产品特点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必需及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而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即长期盈利,必须实现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协调互动。企业在发展中要受到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国内国际整体的经济形势变动影响,如质量等级、价格变化、人力资源状况、环保要求等,在復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要实现发展只有注重对人的开发,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第一要务,是最重要的因素,发挥企业内部的人才潜能和优势,才能提高企业发展绩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潜能,即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职工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各类现实性问题,如企业可控制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休假等,甚至企业不可控的,如子女入学、就医需求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职工的需求和对工作的态度。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职工个人的实际需求,主要是企业的可控制需求。

提高职工工作满意度,创新组织行为学激励机制。

社会中的任何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热忱,“人”是企业最主要因素,从职工的发展实际出发对职工的业绩、行为进行激励,引导职工的思想行为、开发职工的潜能。积极的组织行为学,即通过肯定职工的工作行为、业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企业荣誉感和满足感,保证实现其最基本的权益需求。

企业在激励机制的设计时要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职工的实际工作出发,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定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每个制度规定提前进行细致化的研究,多想些可能的情况,当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解决制度出现的缺陷,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效果。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发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越发展,越要重视人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应关心职工,从小事做起,采取奖惩制度,激励引导等。企业要获得发展,应使职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将企业的发展同职工的追求融为一体,使企业与职工的发展方向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

同时,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中要把握机制的动态化发展,充分留出激励机制变动的空间,根据企业内外部情况做出适应性的变化,定期修改。激励机制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又在创新上注重对职工实际情况的考虑,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性的发展目标。制度的建立要先讨论、发布,再执行。

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形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发展,如首钢公司“开拓进取、当家作主、顽强拼搏”的“首钢精神”;攀钢公司“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第一汽车制造厂“争第一、创新业”的“一汽精神”。这些精神都是这一思想在企业实际当中的应用。

落实组织行为学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性安排,企业要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即企业标准化体系,如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评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等。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正好可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将其理念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并加强落实,提高管理的效果。另外,应认真执行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同时强调对职工个体积极心理、合理需求以及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六

学学专。

生生业。

姓学班。

名号级。

赵庆江0959021009市场营销2班。

管理工程系2011年12月15日。

目录。

微博与公共关系。

摘要。

微博作为一种以发现和分享为基本特征、极具互动性的网络传播手段,大大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话语力量,加速了社会话语权的分流倾向。本文以杭州图书馆“微博事件”、2011年春节的热点事件“微博打拐”和公关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剖析微薄的特性,以思考其对于公民意识和公共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打拐;公关;教育微博。

引言。

微博即“围脖”,源于“micro-blog”一词,意译为“微型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平台。如果深究“微博”的性质,它应当属于“自媒体”的一种——“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众的表达门槛,随着微薄的流行,话语权分流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原本单纯的资讯受众摇身一变就成了传播者——这种新型的“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结构,打破了经济社会不平衡所造成的信息垄断壁垒,使普通民众获得了社会话语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公共领域的话语结构。

“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具备两大要件,一为“私人性”,二为“公开批判性”,首先,“私人性”即于公共权力之外的独立性,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要求摆脱传统权力结构的束缚以“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其次,“公开批判性”指的是满足私人性的公众集合仍然就“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其讨论的方式即“公开批判”的方式。

就微博而言,其强大的趣味性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吸引了大批用户,形成了一组庞大的网络集群,其内部交流、观点交换等信息活动频繁。

类比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我们可以将微博类比为准“公共领域”,之所以这么称谓,是因为微博既包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维护,又集合了普通民众的声音,成为表达民意、反抗社会不公道的有效渠道。但是由于诸多现实性的限制,微博又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这种客观限制一方面体现在中国较低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因为不够成熟、欠缺理性的网民心态。

2011年春节期间,在各大微博上传的沸沸扬扬的“打拐”成为热点事件。这起事件起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在网络上引起强烈讨论和关注。

根据此次事件,人民网发布了《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微博打拐”事件舆情研究》对于此社会热点的媒体关注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其研究结果,我们能够发现:时间自2011年1月25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发布以来,该事件在网友的持续关注中不断发展,从最初转发于建峥教授的微博到网友自觉行动,再到1月27日引发各种纸媒、电视电台的不断跟进,此过程微博话题的火热度一直在升温。

微博共振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营销带来事半功倍的效能,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可测,对公关的影响其巨大。公共是为了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突出产品优势,促进尤产品销售;弱化并扭转可能危机,在内外部之间建立一种良好关系的手段,公关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最终就是要在组织或目标用户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建立关系是公关的核心,过去公关面对的是少量的媒体,可以引导舆论甚至操控。在微博时代公关面对的是一对一繁杂的个体关联,微博的行为逻辑里,内容仅是诱因,人才是全部。微博用户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关行为不可能再有控制,而是转变为对不同特征人群的适配。

传统的公关操作在危机出现后使用强大的媒体力量实现扭转的不在少数,但这种操作方式在微博面前仿佛停留在石器时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微博时代,任何一点火星,都有可能引爆一个事件。对公关而言,微博一个个负面信息就像潜藏的火星,绝大多数的信息是由普通用户发出,缺乏足够的传播与关注,这个火星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永不熄灭,始终存在被激发的可能。这给网络公关带来极大挑战,危机已经存在,需要去发现并缓和。

或许有人会说,微博中能够被大规模传播的信息不一定都是负面,也有可能是企业或产品的的正面信息,这难道不是为公共带来无成本的效益么?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只会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广泛传播的信息,都是围绕公共话题或娱乐话题进行的。至于行业话题,负面信息更容易引发围观和共鸣,一般的正面话题只有在利益激励或热点借靠的时候才能带来大量参与。昨天维嘉发了一个微博,“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全名是《修高铁何用!难怪铁道部长被双规,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仅需8小时》后面跟帖都在骂铁道部,有几个微弱的声音在质疑……直到一位大神淡定的说了一句:民国时候的京是“南京”。网友的反应就是典型的先有了情绪,再为情绪找依据的例证,这也为微博公关指引了一个方向,照顾情绪比理性说服要来的重要。

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它在信息发布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务处可以发布各种教学通知、教学文件;教室运行部可以发布自习室开放楼层及教室的空余座位信息等等。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平台发布新书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借阅提示、信息咨询、图书检阅等各种个性化的服务[6];就业部门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由于微博“背对脸”的交互方式,学生和教师可以选择性的跟随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如,大四的学生可能只关注就业信息和考研信息,而有些教授则更关注国家基金申报和科研项目进展之类的信息。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是我们并不能避免某些用户散播一些不良的、恶意的、与学习正相关不大的信息,一个良好氛围的学习交流平台除了主要依赖于用户的自觉性之外,系统还应该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来确保平台的良性运转。

用户的注册必须实名。用户可以绑定校园一卡通账号、网络实名账号、学号,每个用户的手机号码也只能唯一绑定。采用实名制后,不仅促使交流的真实性,而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网络马甲和不负责任的言论。

添加非法关键词自动过滤。学校部门自定义非法关键词列表,涉及非法关键词的微博就会自动屏蔽,并且给用户一个警告,扣除用户的信誉度积分,当用户的信誉度低于一定积分后便禁止用户发布微博。

添加人工审核功能。虽然自动过滤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可是关键词库无法定义完整,而且词库越大,执行效率就会越低,因此添加人工审核功能配合自动过滤双管齐下就可以达到很少的效果。例如:在发布通知、投票、链接以及建立群组时,必须经过审核才能出版,此举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添加不良信息举报功能,“全民”参与信息监督。任何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对某个用户或者某个微内容进行举报,审核人员对举报内容进行审核,并对于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新闻记者》,2011年1月,“视窗声音”,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培教授。

微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网络时代人们的互动方式,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的广泛使用,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微博呈现诸多特点的同时,它在传播方面的某些缺陷也日益凸显。

微博传播注重即时互动,速度是它的最大优势。但是内容微小给互联网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微博使用门槛低和字数的限制使得大量信息未经加工就进入传播过程,从而影响信息传达的完整性。此外,内容精悍在某些时候加剧了人们的表达欲,写作更为频繁。这有可能导致信息泛滥、信息超载和信息浪费等。

微博尽管在一线城市和高端人群中影响力很好,在北、上、广已经路人皆知。但是微博更需要做的是下沉,目前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用户,但如何在二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打开局面,仍需努力。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互联网下沉、营销下沉、微博下沉,基正闪耀着耀眼的光辉。目前,国内外对教育微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交流、管理平台,教育微博的研究前景一片光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性能的提高以及移动上网资费的下调,教育微博的发展必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让我们拭目以待。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七

摘要:选取6种国内权威期刊作为文献来源,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到2007~2012年期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论文534篇,对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统计工具、统计方法、研究设计和研究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国6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崔波等(2008)选取了2001~2006年7年共208篇文献,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专题、外国思想的引进和评介以及变量关系情况进行了总结。杨艳等(2009)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了十种管理学核心期刊2000~2008年以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献共777篇,就文献的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行业、研究主题、研究质量等进行了分析,描述了近9年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上学者研究的文献均在2008以前,已不能反映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进一步掌握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动态,本文拟对2007年以来国内的核心管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进行分析。

2研究方法与设计。

文献来源。

本研究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的重要期刊目录,并且综合考虑cssci收录的管理类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选取了6种刊载了较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刊物,它们分别是:《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和《心理科学》。以cnki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称为检索词,检索2007~2012年发表的文章,依据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和内容判断文章是否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共检索到534篇文献。

研究内容。

对检索到的534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数据:期刊名称、文献发表时间、文献类型、研究方法、数据类型、研究设计、统计工具、统计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情况。文献类型主要是判断文献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组织行为学领域,文献采用问卷调查、二手数据、实验法、访谈、综述、案例研究还是其他方法研究问题。数据类型分析文献使用的数据时横截面数据还是纵截面数据,文献研究变量的中介作用还是调节作用,或者两者的结合。文章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用到数据分析中的哪些统计方法,文章研究的是个体、组织、群体还是跨层次研究,若是变量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同源数据还是异源数据。

3数据分析。

各期刊文献数量统计。

根据论文发表的期刊统计,各期刊近6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心理学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文献数量相近,《管理科学学报》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差距,《南开管理评论》的文献数量也较少。这六种期刊均是管理类的期刊,文献数量的差异源自期刊性质的可能性较小。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篇幅的限制,《管理科学学报》每期收录的论文只有10篇左右,而其他期刊收录论文每期在20篇左右。其他期刊均为月刊,而《南开管理评论》为双月刊,每年收录的文献较少。剔除掉2012年的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年11月,部分期刊没有刊出,cnki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更新有一段时滞期),图2统计了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和所有期刊每年的篇数,《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南开管理评论》平均每期2篇,《科研管理》和平均每期1篇,《心理学报》平均每期篇,而《管理科学学报》平均每年才有2篇。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比较稳定,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学研究中占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比重,是管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因此,以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在考虑论文类型、投稿周期和各期刊论文选择偏好的基础上,可根据各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篇数选择发表机会较大的期刊投稿。

文献收录类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学术领域研究的两个主体。本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文献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进行归类。统计显示,共有342篇文章属于组织行为学领域,占所有文章的比重为64%,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192篇,见表1。由此可见,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如积极组织行为学,学者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热门领域选择研究点,以提高研究的价值和连续性。

各期刊的侧重点不同,其收录的文章类型有一定差异,各期刊文献类型对比(见图3)。《心理学报》有104篇属于组织行为学,占组织行为学文章总数的30%,是组织行为学文章的主要来源,这与《心理学报》的期刊性质有关,其主要收录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管理世界》和《管理评论》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论文数量比例相当,两期刊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占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和,这两种期刊是人力资源管理类文章的主要来源。而《南开管理评论》和《科研管理》两者的文章总数接近,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文章的比例相似,此两种期刊在收录文献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但组织行为学文章仍多于人力资源管理文章。

论证方法分析。

从总体上看,使用最多的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占论文总数的63%,其次是文献综述,占论文总数的26%。案例研究使用的次数最少,仅有26篇文献用到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都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做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也是研究的重点。

从不同的期刊来看,这六种期刊使用的论证方法都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管理世界》的论证方法最为多样化,其中使用二手数据的文章为42篇,是二手数据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虽共有9篇文章使用案例研究,但占案例研究文章总数的35%。《心理学报》收录的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明显的偏好,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综述,这三者占其使用方法的比重高达92%。使用最多的仍然是问卷调查法,是所有期刊中使用问卷调查法最多的期刊。而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有46篇,虽少于问卷调查法,但占期刊文章总数的40%,占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总数的82%。文献综述共58篇,占所有文献综述文章的42%。《管理评论》收录文献的主要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综述。同时也是所有期刊中使用访谈法最多的期刊,共有18篇文章使用了访谈法。

从年份上看,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和二手数据的文章篇数每年没有太大变化,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2011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30篇使用实验法,占实验文章总数的54%,其他每年的篇数保持在5篇左右。同样,2011年文献综述的文章共有53篇,而其他年份保持在15篇上下。由于2012年部分数据的缺失,无法看出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文章的发展趋势。但根据2012年目前已有的数据,实验法和综述法分别已收录7篇和21篇文章,与2010年以前的最高数据持平,我们不妨假设在2012年未做统计和还未刊出的文章中,仍会有相当数量的实验法和综述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猜测:近两年以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正尝试改变以往的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由于近年来国际学术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国内学者将国外的研究进行整合将这些新的研究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进中国。

数据来源和类型分析。

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来源可分为同源数据和异源数据。在本次研究的534篇文章中,变量数据同源的文章比重为65%,变量数据异源的文章比重为19%。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收集时间的不同可将数据分为横截面数据和纵截面数据。使用横截面数据的文章共有332篇文章,占总篇数的62%,使用纵截面数据的文章有129篇,占总篇数的19%。说明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收集的数据倾向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较为容易的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这既与研究的主题有关,也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和数据收集的风险规避性有关。

研究设计和层次分析。

在研究设计方面,有的文章有中介变量,的文章有调节变量,的文章研究设计为有中介的调节或有调节的中介,无以上三种情况的比重占了文章总数的。没有用到中介或调节变量的文章包括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使用二手数据、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文章等。

在研究层次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群体层次。个体层次研究的文章共有214篇,比重为40%,组织层次研究的文章为126篇,比重为,而群体层次研究的文章有116篇,比重为。从以上的数据分析表明,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组织和群体研究,缺少跨层次研究。因此,学者以后可以更多的进行跨层次研究,丰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从各期刊来看,《管理世界》收录的文章内容较为全面,其中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71%,群体和跨层次的研究虽比重较小,但篇数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优势。《南开管理评论》是跨层次研究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共收录35%的跨层次文章。个体和组织层次的文章比重也较大,但群体层次的研究文章较少。《科研管理》更倾向于选择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研究,这两类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84%,相对来说个体和跨层次研究文章较少。《心理学报》选择文章的偏好是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成果,90%的文章属于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这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有关。《管理评论》收录的文章有一半属于个体层次的研究,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研究文章较少。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可根据各期刊的文章选择偏好投稿,文章投其所好被录用的机会更大。

统计工具和方法分析。

从统计工具方面来看,使用的最多的统计工具是spss,其次是liser和amos,其他的统计工具如sas、excel、statistica和eviews使用频率较低。除《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难以对统计工具的使用进行判断,其他期刊收录的文章使用spss、liser和amos的频率相近,没有很明显的区分。

在使用的统计方法方面,本研究统计了每篇文章使用的所有统计方法。使用的较多的是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这些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常用方法。均值比较和t检验和方差分析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而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和非参数检验使用的次数较少。统计方法的使用,在期刊之间和年份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管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稳定的比例,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向。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更倾向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对国外先进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统计工具的引进较多,但是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实证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比重较大,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案例分析类的文章较少。数据类型方面,倾向于收集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异源数据和纵截面数据的使用那较少。在研究层次上,个体和组织层次的研究较多,而跨层次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中,学者应扩大研究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的选择范围,使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更为丰富。

在期刊方面,国内权威的管理学期刊在收录文章的类型、数据类型、论证方法和研究层次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偏好,研究者可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期刊投稿,以提高文章被录用的比例,缩短因退稿造成的投稿周期和研究成果迟滞期较长的问题。

本研究数据的收集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学识和判断能力,因此研究者的人为误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本研究只选取了6种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和研究,没有涵盖收录了人力资源研究主题的所有重要期刊,比如学术水平较高的各大学学报就不在研究范围之内,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建议后续的研究应该扩大文献搜索的范围。

参考文献。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八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生理和心理逐步步人“成人”状态,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尤其在网络和媒体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容量也大不同于以往,致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和教学方法受到挑战。洞悉大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心理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恰当教育与适当引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大学生课堂行为类型。

一是积极参与型。此类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课堂上用心听讲,记笔记,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同时也会使用各类手段搜集、求证授课信息,比如用手机、笔记本上网查询课堂中提到的概念、理论等。

二是适时充电型。此类学生对课堂本身并不一定是十分投入,而是留出部分精力来自主学习,会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或相关的专业书籍。

三是出勤不全型。此类学生存在迟到、旷课甚至逃课现象。有的请人帮忙代上课、代答到。“逃课网”可能是他们经常光顾的网站。

四是娱乐休闲型。此类学生多对流行、时尚话题十分感兴趣,喜欢各类电子设备,上课时,常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聊qq、刷人人网、刷微博、炒股票等。

五是无聊厌烦型。此类学生一般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但是又出于考勤的无奈出现在课堂,常见的有课堂上走神、睡觉、吃东西等。

六是消极抵抗型。此类学生常见的有集体沉默、对教师提问不理不睬。

七是意外浪漫型。此类学生比较少见,属于个别情况。比如男女朋友在课堂上有亲密行为、浪漫表白等。

前两种类型行为是比较有建设性意义的积极行为。而后五种都属于是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对其行为进行引导。

积极参与型的学生,除自身学习兴趣浓厚外,充分利用大学短暂的几年时间获取以后就业的资本也是他们的目标之一。适时充电型的学生,就业导向则十分明确。他们更愿意学习一些可以直接应用到实践的东西,对上课教师讲到的理论知识会有选择、有鉴别地去听,并且更愿意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主动动用其他资源(如图书馆)来了解相关技能操作。出勤不全型的学生,可以从学生、教师、教育体制三方面来分析原因。从学生方面来说,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的就业导向较明显,很多大学生会活跃于各类学生活动中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而无暇顾及只讲理论的课堂。二是大学录取的专业并非自己喜爱的专业,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存在抵触情绪。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呆板、教师人格魅力不够等,都会导致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从教育体制来说,中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体制,也直接造成大学生在经历了三年高中时期“艰苦奋战”后的突然松懈,缺乏动力和约束机制来促进学习。

综观来说,上述三种类型学生的课堂行为与当代文化背景有着一定关系。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人才的标准也正发生巨大变化,仅仅有大学生的学历并不足以立足社会,综合竞争力变得日益重要。因此,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也比以往更加关注自身未来发展和就业形势。

娱乐休闲型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一般不会特别介意,对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也会持无所谓的态度,只关心流行、时尚话题。在他们眼中,教师可能是“老古董”,教学的内容可能已经“陈旧过时”。对这类学生而言,来上课既不耽误自己“做事”,又可以挣点考勤分数,可谓一举两得。其实,这类学生头脑一般比较灵活,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且接受能力快。教师如果能够适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将变得十分活跃。

无聊厌烦型的学生,有些类似于出勤不全的学生,但是比后者可能更胆量不足、更屈服教师权威。这类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容易引发此类问题。他们希望教师不要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讲一些教材之外的东西,讲课的节奏更快一些,容易的内容不要重复,课堂之初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等。对这类学生,只需给予更多具体目标,就可进行较好的引导。

消极抵抗型的学生,对课堂极度淡漠,不参与、不反对,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这其实是一种缺乏归属感的表现。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了低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后,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即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和关系,如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课堂中学生的这种需要没有被满足,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之中。如果有很多学生都存在这种消极抵抗的表现,课堂上教师自讲自的,学生各做各的,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也就是说当在场的人越多,每个人就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越小。大学课堂中的集体沉默现象,部分可以归因为每个学生都觉得回答问题不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必要做“出头鸟”。

意外浪漫型的学生,在课堂中比较少见。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刚步人成年早期的大学生,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亲密感来源于友情和爱情,即希望找到一个人与自己分享快乐和痛苦,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互相帮助。因而,恋爱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正常,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处理恋爱与其他事情的关系。因此就出现一些比较“出格”的课堂表白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教学秩序,却被大学生误认为是“浪漫”。

三、课堂教学中心理学的实践与应用。

我国著名学者周国韬等人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感、增加外部目的、认知知识价值观。w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十分必要。

第一,鉴于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和就业形势日益关注,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人更多“就业指南、实战指导”的元素。在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提供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尤其针对工科类学生,可以尝试邀请校外专家来亲临现场,并在课堂中尽量多安排一些实践技能,给学生以锻炼的'平台。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借鉴“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思路,即以现实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起点,学生在活动中共同决定如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针对课堂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设法了解学生深层次心理需求。不同类型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为此,教师应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如采用分组讨论、任务小组等形式),赋予学生归属感,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调38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课要尽力做到难度适宜、逻辑清楚、计划清晰。遵循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帮助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满足其“求知的需要”。同时,给学生发展的舞台,课堂上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多鼓励学生看书、读文献、做演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争取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针对部分学生漫不经心的态度,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人际互动关系,只有相互对对方的行为做出反应,活动才可以顺利进行。尤其对大学生而言,别人的评价对今后的行为影响非常重要。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表明,没有反馈的学习效果最差。[6]很多教师会让学生自主讲课,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是很好的锻炼,但是学生也期望从教师那里得到比较全面、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反馈,以便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第四,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中的各种心理学效应,并减少对学生的刻板印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学效应也存在于课堂这个特殊的社会活动场所,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认知失衡效应等的合理利用和恰当防范,也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7]另外,部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觉得教师对他存在不好的“刻板印象”,这在艺术生身上体现尤其明显。身为教师,应该严加防范自身出现这种倾向,要用客观独立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第五,教师应借鉴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用在高校教师身上更加贴切。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高校教师应该了解他们这种特点,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欣赏。从根本上说,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动机;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安全、轻松的心理氛围。这种尊重并非放低自己取悦学生,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的个性表示理解,不“唯师独尊”。当然,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能仅仅通过对学生表示包容就能达到效果,而年轻教师可能更多表现为与学生做朋友,适当地表示支持,进行平等对话。

第六,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部分学生认为“严格不失幽默,博学而不浮夸;犀利有想法,学术好实践强”是具有最强吸引力的老师。如果教师可以尽自己所能,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印象管理,以符合学生心目中理想老师的形象,相信课堂教学也会增加新的色彩和活力。

组织行为心理学论文篇十九

企业文化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重视员工参与性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企业文化影响方式企业绩效。

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管理要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它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于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最终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和长远前景,是一种成本低廉、潜力巨大、作用广泛的软性生产力。当前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文化的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它是指某一企业内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和遵循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全体员工拥有共同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基本信念、认知和一系列规则,是一个随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文化是发生并作用于企业范围内的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某种特定的社会意识,集中反映出某个特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理念。企业绩效包括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部分,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完成预期目标的程度,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率高低及盈亏情况等,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通过影响企业氛围提高员工产出。

企业文化会对企业氛围产生影响,企业氛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性的企业氛围,一种是良性的企业氛围。在恶性的企业氛围里,员工会产生强烈的疲倦、孤独、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员工的精神、心理以及生理状态,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如果负面情绪过多,员工不但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而且还会使得个体的产能水*降低到正常水*之下。而良性的企业氛围有益于在员工中营造出一种舒适、愉悦、积极的轻松氛围,让他们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态来工作。在这种轻松而简单的氛围内,企业内的员工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和解决各种复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种舒心的工作环境会使企业成员时时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鼓励,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没有人际压力,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

(2)通过统一的价值观降低企业内耗。

从哲学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和每个个体所拥有的千差万别的个体价值观不同,它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对每个员工的个人理念及其对事物的判断、认知,对不同员工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理解问题的角度与采用的方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会对员工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扭曲、自私的价值观会在员工的内心深处产生阴暗、灰色的心理感受,从而增加员工的无形压力、加深员工之间以及普通员工和上级之间的误解、加剧各种矛盾的冲突,最终会造成员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而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将员工的正气、个体潜在的良好人性极大地激发出来,促使员工以客观、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处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各种压力,避免耗费更多的时间、经历和感情,以便集中精力投身于企业的生产中,从而对提高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3)通过共同的行为方式产生协同效应。

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是培育企业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落脚点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表现出友善、积极、努力、顽强的人际行为和工作方法。现代心理学证明,员工个体行为与企业整体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是员工人际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优秀企业文化造就的是员工良好的行为方式,这种良好的行为互动可以大大减弱或消除员工的人际压力感。相反,不良的企业文化则会使员工具有各种不良的行为方式,使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上级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加大员工的人际压力并给彼此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人际压力的广泛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协同效应带来不利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指出,企业是多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要素整合后产生的“1+12”的整合效应,是为了使这种要素“取长补短”耦合共进,如果有人际冲突现象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则企业预期的协同效应就会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企业绩效。

(1)大力培育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文化具有多重属性,而其中企业文化的使命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为突出,因而企业着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对企业文化使命感的塑造。构建使命感的关键是要充分重视对企业文化一致性的培育,因为文化一致性能够把员工紧密地凝聚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提高企业成员对企业这个整体的认同程度。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和巨大困难的时候,仅靠几条规章制度是无法使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时刻只能依靠员工的自觉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向心力能够紧密将员工凝聚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付出和奋斗。

(2)不断改进丰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但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文化决不能停滞不前而必须主动应变,否则就会成为阻碍企业绩效提升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企业管理的很多案例证明,一部分原本表现优秀的企业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往往是因为这部分企业的管理文化落后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从绩效管理的发动机变成了刹车器。因此,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企业文化适用性的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3)重视参与性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为的结晶,它需要不断的同化、感化和强化,而参与性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要吸引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来,使企业员工充分了解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给予员工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其更深刻地感知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并得到来自企业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在员工积极参与的同时,管理者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状况和感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1]张仁江,李海月.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

[2]刘茂娟.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科技向导,2014(4)。

[3].卢美月,张文贤.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