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建筑艺术论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1:20:54 页码:8
最新中国建筑艺术论文(优质13篇)
2023-11-19 11:20:54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休闲的时间,使得学业和娱乐兼顾?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一

工伤保险赔偿是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对工伤职工的工伤医疗待遇、停工留薪期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因公死亡待遇、丧葬补助金与供养亲属抚恤金进行核定。交通事故赔偿,是由法院结合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结论,对受害者进行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补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以及精神损害赔偿费的赔偿费用认定。工伤保险赔偿具有确定性,交通事故赔偿具有偶然性。工伤保险赔偿是着眼于社会上一定群体、行业和地域的某一类的工伤事故,对事故的发生可以大致测定,对处理结果有一个确定的预期。而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偶然、不可预期的,因此交通事故的赔偿也是偶然和不可预期的,这种偶然性和不可预期性往往会导致受害者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得交通事故赔偿。

通过对两种赔偿请求差异性的分析可以发现,一味强调司法领域中的公平、过错责任并不能真正实现对受害者及时有效的保护,而社会法中的社会公平观、社会统筹观却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如果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作用,使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如果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依据的标准不统一,制度上的混乱,无法有效的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工伤保险赔偿与交通事故赔偿的冲突与困境。

(一)法律规定不明确,执行方式不统一因为目前对两种赔偿请求的执行标准并无明文规定和明确的态度,与此同时,地方立法和法院的审理机器劳动者获得的赔偿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既有支持双重赔偿的,也有工伤保险先行垫付,交通赔偿进行后期补偿的,还有受害者先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获得工伤保险赔偿的。这都是源于目前对两种赔偿的法律规定不明确,执行方式也不统一。

(二)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及时赔偿根据目前《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由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事故,首先以民事赔偿为主,以工伤保险赔偿为辅。只有当受害职工无法获得交通事故赔偿时,才可以获得工伤保险给付,而交通事故案件通常需要经过公安机关的责任认定、伤残鉴定,再到法院的一审二审,走完这些程序一般需要半年左右时间,在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前,企业或保险经办机构只垫付一部分医疗费用,极为有限,使受伤害职工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赔偿。

(三)受伤害职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按照目前《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只有当交通事故赔偿中的死亡补偿费和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企业单位或保险经办机构才会补足其中的差额部分,对交通事故赔偿中已经支付的项目,企业及保险经办机构将不再予以支付。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交通事故赔偿实行过错责任,很多交通事故上方当事人都负有过错,如果交通事故中受伤害职工只获得一半的民事赔偿,而按照规定企业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也不再给付职工工伤保险的话,势必使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工伤保险赔偿与交通事故赔偿的协调与统一。

(一)理顺现行两种赔偿法律法规间的关系两种赔偿的请求涉及多部法律法规,相互之间存在诸多重叠甚至冲突,因此必须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调研和关系理顺,对其中存在的明显矛盾和冲突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正,进一步明确两种赔偿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二)各相关部门间加强沟通与协调新的《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使劳动者在进行两者赔偿请求的过程中要面对更多的部门和单位,必须要加强交管部门、铁路部门、航空部门、人资社保部门、司法部门、保险公司、企业等之间的.沟通协调。

(三)工伤保险赔偿赔付的流程改进交通事故中的工伤保险赔偿,一般要经过工伤认定、工伤伤残等级鉴定、工伤待遇仲裁、一审二审及执行阶段等多种流程,为提高赔付效率,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上申报、简化手续等现代化信息方式进行改进工伤保险赔偿赔付流程。

(四)可以考虑优先工伤保险赔偿,再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的方式工伤保险本身就有对劳动者的生命财产进行保护以及降低风险的宗旨,可以保障其劳动者在遭受工伤事故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和补偿。因此当劳动者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时,可由企业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先行给付工伤保险赔偿,而后再按照《民法条例》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这样不仅可以优先保证职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在获取交通事故赔偿时相比个人企业单位和保险经办机构也相对强势,拥有更多的资金和专业人员,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对事故责任人的追偿。

结束语。

工伤保险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作为两种不同的法律领域,既是两个独立主体,互有差异,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在现实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执行方式不统一造成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及时赔偿、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两种赔偿请求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困境。要做到两者的统一,必须要理顺现行两种赔偿法律法规间的关系、加强多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改进工伤保险赔偿赔付的流程、可以考虑优先工伤保险赔偿,再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的方式,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才能够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二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三

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处女作是《睡吧小小的人》,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林清玄的作品,如同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读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读,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心中渗透。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因此,阅读时我们应细心感受那种恬淡自然、蕴涵佛理的特点,品味其语言的清新与真淳,领悟他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以及他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林清玄散文欣赏。

教堂与坟墓。

住在维琴尼亚州的美国朋友,是一位电力工程师,有一天他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被通知到维琴尼亚山上的电塔修理电力障碍,于是清晨就出发了。电塔在很远的山上,开车八小时才抵达那座山,在山里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那座电塔,天色逐渐暗下来,终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山上既没有人家,也没有灯火,他心里愈来愈着急,想着:不要急着找电塔,应该先找到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说。

正这样想的时候,趁着月光,竟看见远处的山顶上有一个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驱车往十字架的方向开去,靠近了,才发现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里面并无灯光,门也是锁着的。无法进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车停在教堂旁边,安心地睡着了。“因为心里觉得上帝就在身边,那一夜睡得好极了。”

在鸟叫声中醒来的朋友,探头一看,才发现不得了,原来他的车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间,四周全是坟墓,坟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说:“还好当时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坟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着,朋友感慨地说:“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着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这个故事非常好,使我想到,教堂与坟墓都有十字架,而且,许多教堂都盖在坟墓旁边;照耀着教堂的月光,也同样照在坟墓上。这个世界是如实地显露着平等,没有分别的真相,只是人心的向往,使世界也不同了。

一个想要安心生活的人,当然要有一些光明的希望、崇高的探索、境界的追求,只要保持拥有这种态度,即使处在障碍中也能坦然无惧,就好像站在坟墓里,也能看见教堂一样。

(选自《读者》)。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沉的哲理散文。文中,作者的一位美国电力工程师朋友,为排除电塔故障,一天夜晚,在教堂旁边的公墓中间,睡了一宿安稳觉。简单的故事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的畏惧心理其实来源于自身,他所看到的事物的美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只要他心中有一个光明的希望,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坦然无惧。文尾,作者将这一朴素的道理上升到关照社会和人生的理性高度,向我们揭示了文章的深邃意旨:一个人,要有所追求,要有生活的目标,还要有一种矢志进取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决心;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就会从容面对一切人生的困厄和挫折。

有风格的小偷。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地叫住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之后,正要继续往前走。

没想到中年人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臂,说:“林先生一定不记得我了。”

我尴尬地说:“很对不起,真的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中年人说起二十年前我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我在一家报馆担任记者,跑社会新闻。有一天,到固定跑线的分局去,他们正抓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手法高明,自己偷过的次数也记不得了。据警方说法,他犯的案件可能上千件,但是他才第一次被捉到。有一些被偷的人家,经过几星期才发现家中失窃,也可见小偷的手法多么细腻了。我听完警察的叙述,不禁对那小偷生出一点敬意,因为在这混乱的社会,像他这么细腻专业的小偷也是很罕见的。

当时,那小偷还很年轻,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自己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夫敢做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

警方拿出一叠失窃案的照片给他指认,有几张他一看就说:“这是我做的,这正是我的风格。”

有一些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他看了一眼就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这么粗。”

二十年前,我刚当记者不久,面对一个手法细腻、讲求风格的小偷,竟自百感交集。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从时光里跌回来,那个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炉老板。

他很诚挚地对我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在监狱蹲了几年,出来开了羊肉炉的小店,现在已经有几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来,我请客吃羊肉呀!”

现在由我来为这个改邪归正的小偷写一个结局:“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现在改行卖羊肉炉,他做的羊肉炉一定是非常好吃的!”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四

曹靖华——曹连亚《春城飞花》《望断南来雁》《飞花集》《天涯处处皆芳草》。

冯德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大地与鲜花》。

冯骥才《神鞭》《神灯前传》《珍珠鸟》《啊!》《雕花烟斗》《铺花的歧路》。

福春——冯雪峰《卢代之死》《真实之歌》《春的`歌集》《有进无退》《跨的日子》。

高玉宝《我要读书》《半夜鸡叫》《春艳》《我是一个兵》《高玉宝》《高玉宝续集》。

季羡林《天竺心影》《朗润集》译作《罗摩衍那》《牛棚杂忆》。

贾平凹——贾平娃《满月》《腊月.正月》《浮躁》《商州》《白夜》《我是农民》。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悬肠草》《秋思》《踏尘而过》《激情编年》。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玉门诗抄》《生活之歌》。

梁斌——粱维周《红旗谱》《播火记》《翻身纪事》《夜之交流》《父亲》《烽烟图》。

刘白羽《长江三日》《黄河之水天上来》《芳草集》《心灵的历程》《日出》。

刘流刘其庚《烈火金刚》《红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五

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强调的文化特色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的效果尤其显著。

2.1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类型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着,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信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2.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信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信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信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信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体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信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2.3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4]张满菊.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千年湘西酒系列包装设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六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七

1.1重表皮。

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条件的限制,在过去大多的传统建筑和现在的许多普通建筑中,它们的建筑表皮都属于重表皮,常用的材料如砖块、石头、混凝土等。重表皮即是建筑的外立面,也是建筑构造的一部分,与建筑主体结构密切联系,甚至是一种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因此重表皮根据与建筑主体的关系还可以分为结构性重表皮和功能重性表皮。结构型重表皮,实质就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的外在介质,比如承重的墙体。结构柱等。这些既是建筑的主体结构,也被视作建筑外层表皮的一部分,但严格来讲是属于建筑体量范围。它们的装饰,更多是通过附加构件完成的,如在外墙或柱子上做个浮雕拼花等造型。这种建筑表皮一般多属于传统的建筑或现代一般性砌块建筑。功能性重表皮,表现出的是一种与结构相对独立的状态,其表达和功能联系紧密,如框架建筑的外填充墙或附属物、横向的阳台板、悬窗下台等。

1.2轻表皮。

这种表皮,常见于分离于建筑立面荷载以外的围护结构,其材料多以轻型材料为主,如金属、合金、木质板材、塑膜、帆布、玻璃、砖瓦瓷片等。表皮结构较为独立,可搭接在建筑主体上也可独自成体围在建筑外围。因此轻表皮对于建筑外形态改变更加自由多变,能更好的解决建筑内外物理能效的问题。同时轻型材料的多样化结合不同的结构搭建方式可以为建筑造型带来各种特色形态构成,如玻璃幕墙带来简洁流畅、钢结构带来自由曲线、帆布带来各种抻拉曲面、合金板材带来各种拼贴组合等形态。形态丰富的轻型表皮构成较之重表皮能有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去适应、改善、创新现代建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这里指出本文所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建筑表皮的轻表皮的分析,对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方面展开论述研究。

1.3建筑表皮形态构成。

这里主要指建筑表皮视觉表达和形态构成问题,在现代形态学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表皮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解析各种形态构成方法在表皮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表皮形态根据不同分析的角度我们大致有以下几类划分,从视觉形态可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形态、材料构成、肌理构成;从技术功能角度分为装饰性构成、生态性构成、媒介性构成;从结构角度分为附属结构、独立结构、装饰结构。这些不同的形态构成方式组成了表皮形态构成的规律方法,使未来建筑表皮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当代的建筑领域尤其是建筑表皮形态这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快速发展,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古典或传统风格的建筑物相比,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外表“怪异”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折板的、流线的、巨构的;伴随着用各种各样的材料:金属网、腐蚀板材、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塑料、玻璃。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建模方法和造型的概念、思维变得非常灵活,中国和世界的流行形式似乎在传达一个“现象”想象力有限的,创造力无限。综合当代建筑皮肤各种形态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表皮本质属性的以下三个不同层面:。

2.1建筑表皮是建筑内外空间的介质。

从空间角度来看,它是各种空间形态的基本物质基础,表皮不仅为帮助建筑内部过滤外部影响、提供安全私密内部环境基本保障。同时,表皮形态也是建筑内部结构延伸到外部空间的介质,对于空间的转换可以起到和好的作用。

2.2建筑表皮是建筑视觉传达的“特色脸面”

古语云:“面由心生”。建筑表皮就是建筑的“脸面”,有什么样的建筑属性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脸面”;相反建筑的“脸面”—表皮又是建筑对外视觉传达的直接载体。通过建筑表皮可以传达出建筑的结构形式、技术功能、历史内涵及文化风格等诸多特色,所以,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的“特色脸面”记载了建筑发展历程,形成了城市地域文化,蕴藏了人类丰厚的文明遗产。

2.3建筑表皮的变化反映社会变革中的诉求。

当世界发展到今天,社会环境巨变: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极大挑战!因此,在建筑表皮与环境的交互中,表皮的变化开始越来越多的向着人性化、生态性、节能性的方向发展,表皮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其形态结构进一步的被创造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也为表皮形态增加了更多的变化与选择。

3建筑表皮的意义与作用。

在传统的建筑理念中,建筑表皮与建筑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大程度制约了建筑表皮形态的革新,从而抑制表皮结构在整体建筑形态中应有功能的有效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许多建筑表皮形态已经开始逐渐破除旧的表皮理念,而是把表皮形态看作既与建筑形态有机组成,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构成方法与组合规律的独立形态,这样更加确立现代建筑表皮在整个建筑构成中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随着现代虚拟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更加多元化的形态与造型方法充斥着建筑与表皮的形态—材料、技术、光影、媒介、色彩等元素为现代建筑表皮提供出了丰富的形态元素与造型方法,从而把表皮形态的美学视觉品质与实效应用功能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总结归纳它的形态构成方法也可为建筑师充分表达各种理念情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也是本文表达含义。

3.2建筑表皮的作用。

建筑是空间界定的一种方式,无论在单体建筑和组群建筑的内外都会拥有一种空间与之密切联系,我们常把这种相对被建筑限定的空间称之为建筑环境,它又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而建筑表皮就是同时联系内外环境的介质。我们知道不同的建筑表皮变化,可使得建筑内外环境的层次、内涵、情感及文化现显出不同的意境,给人以多样的感受。所以,表皮是构筑建筑内外空间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皮与内外环境的交互融合,使建筑成为附着了时间、性格、生命的载体。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表皮所呈现的形态美是建筑的感官印象,而建筑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那种和谐的质感美、意境美则恰恰需要表皮的参与并成为之间的纽带。

4总结。

现代建筑表皮既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型的独立结构,在未来的建筑形态发展中是其主要的建筑外“包装艺术”的载体。表皮的革新与变化势必带动建筑外包装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方向,使建筑的包装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表达语意,更准确的定位建筑的内涵属性。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八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千年历史中留下了宏伟壮观的建筑遗产。我对中国建筑艺术的鉴赏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从建筑的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从建筑材料到建筑技艺,中国建筑艺术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外在形式。

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注重的是以“匠心独运”为主导,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仿佛在它的每一寸空间里,都充满着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的沉淀。如今我们可以在古代建筑中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例如各种雕花,画和建筑附件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厚重文化的部分体现。

二、内在精神。

中国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外部的形式,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它透过建筑构造中的每一个细节,展现了中国具体的贵族文化、社会制度和思想传统等。例如,中国宫廷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是“大型、高档”,这表达了“尊贵高雅”的中华文化精髓。此外,中国古典建筑还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种和谐共处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体现,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尊重。

三、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在建筑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建筑艺术能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砖瓦、青石、大理石和石灰粉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用途,在中国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木材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宫殿、庙宇、寺庙等建筑中被广泛运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式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技艺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古代建筑工匠们的智慧和勤劳精神,铸就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建筑传统。从全国各地古代建筑的特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建筑技艺的丰富多样性和精湛技艺。例如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等技艺,都通过世代传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未来展望。

未来,中国的建筑艺术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应该把握好传统建筑技艺的精华,将其与现代建筑技艺结合,从而不断开拓中国建筑艺术的新境界。同时,应该推进高度技术化建筑,将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地位提供到全球性的前列。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未来的发展中,可以结合现代建筑技艺与传统建筑精华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九

2、欣赏。

对的欣赏。

理解的等级性体现。

本课的内容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1、对的了解;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准备: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了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准备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引入: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同学回答:是故宫。)。

(问?)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同学回答,讲述。)。

(教师归纳)引入: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30分钟)(板书)。

(教师讲解):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的特点(板书)(5分钟)。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从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录象片)(图示)。

(问?)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

(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

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幻灯片,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

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幻灯片)。

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争后举行“献俘”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教师讲解):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

(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幻灯片)。

b、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幻灯片)。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幻灯片)。

欣赏:北京天安门和玺彩画(幻灯片)。

故宫宁寿宫西庑的旋子彩画(幻灯片)。

故宫遂初堂厢房的苏式彩画(幻灯片)。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板书)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板书)。

欣赏:(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三、课后回顾(8分钟)。

(同学们讨论)。

(同学们回答)。

四、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

板书设计(略)。

教案设计说明:按高中美术大纲的规定,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对故宫的欣赏,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我把故宫欣赏这一节的时间安排为15分钟。先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特点:木质结构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然后进入本课的主体:欣赏故宫,欣赏完后让学生总结故宫建筑的特色,体会故宫在总体布局、屋顶样式和装饰彩画中所体现的封建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接着将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简略讲解一下,并欣赏相关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讲述时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在教学中,为体现美术教学的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大量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录象带、幻灯机等;同时穿插传统的教学手法,如板书、出示挂图等,使课堂上的教学形式更多样,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

宏立城・山水黔城设计构思项目产品设计巧妙依托特有地势结构,将高地起伏的坡地通过不同群落的.合理搭配购成了连续完整的景观,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安家英文刊名:ihome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一

一、古典园林概况。

(一)、发展史。

园林设计主导思想:诗情画意。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崇自然野致的风格,唐宋官僚和文人画家将他们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描绘的意境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形成了这种主导思想。

(二)、分类。

北方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园林――苏州园林、汾阳别墅。

岭南园林――广州越秀公园。

(三)古典园林欣赏(录象)请学生讲园林构造:

由木构架结构的厅堂、轩馆、楼阁、亭台、桥廊与山石、湖池、花木组合成景,再配以匾额楹联等书法、诗句,形成了一个供游人直接玩赏且意蕴无穷的景观。

二、古典园林特点。

(一)、顺应自然的布局。

布局采用曲折多变的手法,和谐地顺着山径、水标或林间安设景点,不人为强求,形成中国园林的特点。“曲”造成景物的`深层感,能在有限的面积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效果。

(二)、雅朴恬淡的品格。

园林建筑:宁静、简洁、清新。

古典殿堂建筑:富丽、作“雕梁画栋”的粉饰。

清代戏曲家李渔强调。

“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

(三)、空透灵巧的面貌。

1、园林以景观为目的,建筑除了点缀自然环境,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

2、有诗云“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园林建筑以大窗户代替墙壁,或连门窗也不要,全部敞开,显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

(四)古典园林是一综合性艺术。

古典园林不仅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结合,还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于一体,组成交响乐般的艺术世界。

三、学生讨论总结园林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二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的缩影。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就建筑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囊括范围很广的门类,包括宫殿、陵墓、寺庙、园林等各种特色的建筑。建筑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因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四维空间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而《中国建筑艺术》主要从中国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论述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较,更凸显出中国宗教建筑的特色,比如木结构就是其一大特色,还有它在结构上的对称,在时间进程上表现出来的流动美,是在平面上纵深的群体建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理性精神被打破,随之出现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的园林美。

对于建筑艺术这个庞大的艺术门类,我们不能泛泛而谈,下面就根据《中国建筑艺术》一文读后感想,对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进行简单的比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强弱不同。

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宗教的力量很强,在不少历史时期,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统治者。因此,神庙、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级别最高的建筑。它们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炫耀了统治者的富有,神权与君权通常集中于统治者一人身上。由于强大的宗教力量,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相应的教派形成,从而促成了不同风格的教堂的建造。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体现的就是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

而在我国,宗教力量就较弱,中国是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只有为皇帝服务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庙,一般宗教建筑在规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宫殿低。皇帝是最高统治阶级,宗教只不过是他用来达到统治目的的手段。“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虽然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信仰,但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宗教的类型很复杂,像土生土长的道教,由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无论是那个宗教都没有特定的教徒,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固定的聚会时间、地点等都没有。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是儒学而不是宗教思想。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征不同。

第一,材质不同。西方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头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被说成是“石头的史书”,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则是以木材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称之为“木头的诗篇”。

比如米兰教堂就一座石建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建筑是神的象征,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人们进行膜拜的场所,被看作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因此人们才会不惜花费力气,经年累月,一代接一代的去修建。而这座黄鹤楼是典型的木建筑,因为中国人对于建筑不求长存,他们将建筑比作衣服,可以不断更新。正如清代园林建筑家、戏剧家李渔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木构建筑建造容易,建造速度也很快,对古建筑的.修葺远不及重建之盛,像黄鹤楼就在宋、元、明、清重建多次,而且每次形式都不同。

第二,空间布局不同。西方宗教建筑以单体建筑物为中心,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占据着空间,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有着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被赋予一种向上腾起和向四周扩张的性格。而我国为信仰服务的建筑,像佛寺、道观、孔庙、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群体建筑。

比如,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达150米,堪称是中世纪的高耸建筑,它的峰尖瘦削锋利,束柱瘦骨嶙峋,直插云际、指向神秘的上苍,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峰顶,把人引向上苍,使人们获得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崇拜,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这座黄鹤楼虽然也高耸,但它却没有脱离群体,以高楼本身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布局,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给人一种严肃、方正、理性、雄浑之感。它们相互连接、相互配合在平面上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结构。这种群体结构的形成与宗法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宗,尊祖,庙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宗教建筑以空间来表现时间,表达一种时间进程的流动美。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平面铺开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比如,整个普宁寺虽然每座建筑都不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基本形制相似,绵延数里,虽然不算高大但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弯弯曲曲,重重影影,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就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而西方的单体宗教建筑就没有这种效果。像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置身其中,就像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会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其次,它是单体建筑,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因此不可能有时间上的美感。

第四,外部造型不同。我国宗教建筑突出线的艺术特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追求宁静、和谐的韵律。如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而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轮廓处理上,强调纯几何性的造型元素,如矩形、三角形、圆形,强调凸曲线、凸曲面的外张力,追求的是一种理性。

比如,孔庙,它的四个翼角翘起,勾心斗角;飞檐微翘,体态轻盈,随着线的曲折,显得向上飞动轻快,线条柔和曲折,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圣彼得教堂半球穹顶,矩形的窗户,还有一些其他的几何形体,轮廓线很僵硬、直板,虽然也有美感--几何美,但给人一种故意处理成这样的不自然的感觉,不像中国宗教建筑那样具有一种自然美。

第五,布局安排上不同。我国的宗教建筑强调有虚有实,轮廓线柔和多曲线,在稳重中显出一定的变化,尽力做到与自然相协调。而西方宗教建筑喜欢表现实体的重量感,厚实的墙体,粗大的拱券和梁柱等,显得与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独存,表达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巴别塔,出自于《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故事。这个传说形象的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相抗争的原始心态,在他们的观念中,建筑就是一种力量的标志,就是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手段。这座应县木塔底部由若干柱子支撑,四边透空,给人凌虚的观感。屋顶的实体与透空的檐廊构成对比。虽然它的出檐深远,但却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而并不显得沉闷和压迫。加之檐口悬挑造成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雕刻,窗户上通透的格栅,使整个建筑呈现一种虚拟为主,虚实对比的可亲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宗教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表现在,对房屋地基和方位的选择很重视,于是开创了一门相关的学科--“堪舆风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堪,天道;舆,地道。”实际就是指的自然,即研究建筑周围的风向、水流等环境条件。这一学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与自然协调和谐的执着追求。

再次,建筑内部装饰内容、风格不同。西方宗教建筑无论是古典时期的神庙还是后来的教堂,内部装饰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基督、圣母等)绘画(顶部)为主,内容大多都是神话故事(具有西方色彩的希腊神话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关的事物,风格比较自由活泼;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像寺、庙、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当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话故事(具有东方色彩)--但与西方神话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间故事(比如武氏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图),显得沉稳。

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和巴洛克风格建筑。巴黎圣母院最具特色的是彩色玻璃,太阳由彩色玻璃射入,产生五光十色的眩光,创造了一种把信徒们引向天国的幻觉,有力的体现了超脱红尘凡是的宗教感情。巴洛克建筑内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色彩浓烈,其塑造的浓厚的享乐氛围可以与中国的皇宫相媲美。中国的寺、庙、塔等虽然在某一时期也会装饰的很华丽,但却不像西方那样讲究。

最后,变化与发展。西方宗教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神教神庙,封建社会后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文艺复兴后带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发展。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基本上沿袭一种风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创新,显得比较稳定。

巴洛克建筑虽然是新兴的一种建筑风格,但它却不是孤立的,它在摒弃文艺复兴时期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的同时,又以新的方式融合了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如柱子、圆拱以及柱头,绵延的曲线形区域取代了有秩序的矩形区域。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三

中国建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建筑艺术珍品。每当我看到一幢古老的建筑,我总是被它所传递的古老气息和文化沉淀所吸引。一次次的欣赏和研究,让我对中国建筑艺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段: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

走进一座古老的庙宇或是别墅里,不用看任何文字或者题目,就能直观感受到墙面雕刻的博大精深。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华夏儿女的用心匠心。不仅是千年古镇古寺中的木雕石刻、砖雕云石,就连现在的新区别墅楼房也无不体现着这一传统。

第二段:古建筑中的建筑构件。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往往以构件和雕花居多。它的每一种构件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如飞檐翘角、斗拱、门楼和屋檐等,这些皆至今仍可以在我们身边的建筑上找到。可以说,这些构件不仅单纯是建筑中的装饰,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欣赏古建筑时,可以通过这些建筑构件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第三段:古建筑中的园林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自然山水的韵味。古建筑中的园林景观常常可以看到城墙环绕、水道穿行、石桥相连等优美的风景。如著名的大明宫、颐和园、拙政园等,这些景点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薪火传承。

第四段:现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古建筑的精华如今已经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少现代建筑都保留了古建筑的构造和装饰元素,如廊柱、斗拱等等。不仅仅是建筑装饰上有所体现,很多园林景观也采用了中式园林的特色。在现代建筑中,经过改良后的设计,更让人看到传承古建筑文化的精神。

第五段:建筑鉴赏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对于一座建筑,仅仅是看看外貌或内部装饰,不足以让人真正理解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建筑鉴赏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构造和设计等。欣赏建筑之前,需要先了解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的欣赏建筑的美。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来说,欣赏中华传统建筑是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一种渠道,让我们更好的收获欣赏中华文化的心灵洗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