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思维敏捷的总结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上海03)。
[摘要]为在高校中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开设与之相应的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笔者在“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探索。这些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中的问卷调查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革命史”作为两门课已经开设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一门课,本课程毕竟是新课,特别是该课程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如何避免重复,使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来把握,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
第一,加大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组织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学院已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搞好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国情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和培训活动,使教师思想觉悟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第二,继续加强网上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在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拓展资源等材料上网开放,我们将及时更新完善有关内容,并利用网上论坛,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
第三,继续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讨会,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
第四,进一步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有机结合和“三进”工作,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落到实处。
第五,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学习效果需要检验,本课程将建立一套开卷与闭卷、平时作业与期末测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系统,不断改进考试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写小论文和经典著作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运用多种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六,力争在2年内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一流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
第七,按时完成课程资源上网。2008年,已经建成本课程网站,建成了较全面的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本课程骨干教师部分授课录像已经上网;2010--2012年,全程教学录像将上网,建设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在全国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网站。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0---2012年,中青年教师示范授课录像,每年上网1/3;三年内完成全程授课录像上网计划。
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三
刚刚进入大学,我们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公共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国史、国情,也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进行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要勇敢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
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也形成了新的思想。
要扛起这副担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要求我们勿忘国耻,转变思想,振兴中华!
首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其次,正如诗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弃人民的国民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因为人民群众是时间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更要坚持“读史,学史,明史,用史”的原则。毛主席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所以作为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史,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今后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世纪。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当代青年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长路漫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靠你靠我,靠当代大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四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章节。
1、上编综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讲课1学时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讲课1学时了解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理解和思考。
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讲课2学时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无论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各阶层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
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中编综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讲课2学时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
6、第四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讲课2学时理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7、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讲课2学时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寻求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导学生加深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必然性的认识。
8、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讲课2学时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9、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课2学时分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0、下编综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讲课1学时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1、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讲课1学时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讲课1学时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建树;分析理解“大跃进”和“文化达革命”的深刻教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3、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讲课1学时。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正确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其它教学环节。
1.小组讨论。
2.社会实践。
(三)考试权重。
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分,考试采用累加式的考试办法,即课程的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五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应对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若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读死书,死读书的阶段,那对于教学工作来讲是十分不利的。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我想只有通过涉猎群书,多思多想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传达信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想学历史,爱学历史,会学历史。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需要学习从古代史到现代史这六本书的内容,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离我们时间最近,学生接触的也较多,而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每每遇到此处,我总是心里有所畏惧,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颇多。如何去解决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呢?我想到了读书。在广袤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真谛所在,读书一定会解决我的问题。
记得几年前求学之时,曾翻看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书中对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做了详尽的讲述。时至今日,再去翻阅这部著作,感慨良多。
“鸦片战争”的历史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封住了自己。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如同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么广阔,不知道在他坐着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通过一次次的思想、政治、经济变革,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越。在被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变得软弱无力,只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之前,在清政府统治之下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终于使其挣脱了在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之下的牢笼。因此,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紧跟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将自身投入到现实的残酷竞争中去,才能更好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的大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当一个仅相当于中国普通省份面积大小的日本在近代的历史上,通过发动一次次的侵华战争,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步的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尤其是1937年到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我们花费了八年的时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将其彻底的打败,这是一种怎样的实力对比?!这更可突出国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的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处境要靠自己来争取。
因此,近代史上中国所遭受到的血淋淋的史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来保护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至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的胜利。原因在哪?我认为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最后在劣势情况下取得胜利。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在今天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的不败之林!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六
“微课”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浓缩和整合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逻辑主线,突出“三个选择”
本课程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这一段历史进程进行规律性认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线索。这一点也是贯穿于“微课”教学的主轴。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每编分设综述,而各编综述是在世界历史视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视野下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历史规律的宏观介绍,也是本课程的逻辑主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而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尤其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匮乏,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更缺乏理解。要在有限的时间把综述的逻辑线索讲清楚,学生首先需要明晰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的历史脉络,合理运用发挥微课的浓缩和整合历史场景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历史在场感,为教师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提供较为有效的铺垫。
(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学生自觉‘设身处地’地反思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选择,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与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产生精神共鸣。”从课堂教学的经验来看,学生常常更为注意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人物,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本课程每编综述之下都设有不同的专题,也是本编内容的要点,而且这些要点在高中初中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相对熟悉。在微课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纵深和拓展,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一)“微课”的选题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线索纷繁,对于非历史专业、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背景和结构的不同,在学习中往往难以把握住历史主线。学生通常是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则听,不感兴趣则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微课”的`设计应围绕本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难点,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展开;同时注意避免将“微课”内容固定化、模式化,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微课”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一是通过视频编辑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线索复杂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主线;二是通过视频展现学术界对某一历史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看待不同观点;三是参照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习中经常性的问题制作“微课”;四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将“微课”内容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站在现实看历史、回顾历史看现实,真正思考。
(二)内容上连续性、互补性和实效性。
本课程的微课教学内容应与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微视频的选题保持连续性、互补性,体现微课的实效性。首先,针对主线、主题、重点、难点,每节课的“微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分为1-3个部分,每部分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其次,控制授课内容、课件以及微视频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第三,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三者之间的时间、内容、主次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安排,使三者教学中体现优势互补;第四,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注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
(一)微课”教学与课后作业、课后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手册的完成相结合。
“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了较多的信息量,虽然易于学生宏观了解历史线索,但因为缺乏自主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仍然会出现课堂听、课后忘的情况。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开列相关书籍,布置相关作业,结合教学实践手册,让学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视野。
(二)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教育中意义重大。通过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学习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经邦济世即经世思想;了解和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知道近代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承担了唤起公众责任心的任务;了解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观,即近代世界观;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在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的时候,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八
由于历史课独特的身份,使它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作用重大,尤其近几年在高校将其列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更加提升了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功能。而在当今多元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如何通过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并形成理性爱国的理念,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学习习近平现代史纲要中爱国主义思想,并使之渗透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
(一)认识和学习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经邦济世即经世思想。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其特点是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每当一个封建皇朝江河日下之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抨击社会现实,不断提出改革措施,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
晚清的士大夫们很快发现老祖宗留下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都不足于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而要使“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则必须学习当时不为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明。而向西方文明进行学习则成为1840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学习的主旋律和必修课。第一次鸦片战争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出现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出现戊戌变法。近代中国人在和西方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接触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中西的差距,进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向西方工商文明学习的浪潮。而这种学习西方,最终到达能够和西方“并雄”目的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社会中的经世思想。在这种维护国家独立完整的经世思想的驱动下,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谋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爱国活动。
(二)了解和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
从林则徐、魏源到洪秀全、洪仁玕,从冯桂芬、左宗棠到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到孙中山、陈天华、邹容、章太炎,爱国思想是他们整个思想的重心,并促进和形成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
中国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上,随着对资本工商业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国内形势的改变,纷纷对爱国主义进行了不同层次和侧面的表述。
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由反侵略战争到变法维新、立宪改革、反清革命,随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也纷纷不同。并且随着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断提高,以及自身近代化素养不断提升,在谋求近代国家的发展上也更加的全面和具体化。
二、利用身份认同感教育大学生,提升爱国热情。
大学生尚未完全踏入社会,但关心国家时事,在知识界立于社会前端,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蕴含着无限生机和力量,是左右国家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力量。近代历史上大学生同样发挥着引领国家走向的重大作用。梳理和学习了近代史上大学生的爱国事件精神,利用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达到提升其爱国热情的作用。
(一)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承担了唤起公众责任心的任务。
五四事件中的大学生唤起了当时民众救国于丧权之际的责任心。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这样说:“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紧跟着五四学生运动的便是商人和工人的加入,形成了一场群众性的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活动。
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发起者主要是当时已经沦陷的东北大学的学生们。他们流浪北京思念故土,深感家园沦陷之耻辱,同时承受着日甚一日亡国之危机。他们不甘于此,发起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不仅是当时爱国运动的一部分,更是唤起中国民众大规模抵抗日本的爱国活动。此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兵谏,以及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不说得益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二)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了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观,即近代世界观。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外抗强权,表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独立的爱国热情,同时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五四期间的学生也是为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而抗争。代表五四运动核心精神的《北京学界宣言》中说得很明白:“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日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公营,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体现出为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而抗争。
在五四期间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时,陈独秀提醒国人爱国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要以理性作为感情冲动的基础。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我们究竟应不应当爱国》,延续五年前《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思路,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本网网)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的这种“理性爱国主义”背后除了坚守民族的爱国心之外,更是坚守以平等和自由为价值尺度的全球价值观。
具有世界主义浪漫情怀的五四知识分子,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不以一国一族的利益为沟壑,追求的是“世界主义的国家”和以普世性的全球价值为依归的民族崛起。这就使“五四”的爱国运动,具有世界主义理想的爱国主义。
三、了解近代中国二重性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近代中国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国家主权的存在与丧失共存,生产方式、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新与旧共存。这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现状和基础。
(一)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
从丰富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进性和落后性并存的现象,正如钱币之两面,互为表里,共同存在,否定国家发展中存在落后性则会沦为唯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通过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现存的故宫建筑群等等都以灿烂夺目的光芒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同时在传统社会中我们也是亚洲文明的中心,亚洲周边的国家匍匐在传统中国的石榴裙下。
随着十六世纪的到来,中西之间拉开了差距。几个怀揣理想的冒险家拉开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帷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明显。诞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但丁、达芬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之际,中国仍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飘荡,封建专权、文字狱仍旧如影随形般地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老百姓不离不弃。19世纪代,世界上有了第一条铁路,当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第一条铁路时,皇帝却以轰鸣的火车惊扰埋在地下祖先亡灵为由,取消火车头拉火车,出现贻笑大方的马拉火车之怪现象;19世纪中期,德国已实行义务教育,那时中国还没有现代化的学校;中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茹尔费理内阁垮台,晚晴社会道光、咸丰等帝在对外战争的失败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在学生认识了传统中国以及步入近代社会之际先进性和落后性并存的状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国的历史,不为中国步入近代之际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而产生失落,也不为中国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而沾沾自喜,形成一种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分析,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近代中国具有二重性特点,主要是由于外国入侵所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的完整性遭遇破坏,在传统社会中牢不可破唯我独尊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已面临严重挑战,同时产生了传统社会中所不曾出现过的外资企业。直到19《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社会性质完全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除了外因所致,更有内因使然。首先是维护一己私利的专制封建政权所致。当晚清政权面临内忧外患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遭遇着与中国相似的经历。美国黑船压境,日本人欣然接受了美国要求通商的诸要求。紧跟着明治改革派出岩仓使节团,历时1年10个月考察欧美。日本明治维新成绩卓然。作为一个后发型学习资本工商业的国家,终于跻身于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列。几乎与明治改革同时派进行的晚晴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最终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亡而划上句号。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所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者也。于是其法与令蜩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嗟乎!夫谁知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哉?此庄周所以有胠箧之说也”。使全国人民弱且愚,虽然有利于维系封建秩序,最终却为外国强盗吞噬整个中华民旅创造和提供了条件,这就是封建制度一以贯之的“德政”。
客观地认识和分析近代社会性质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立足于中国,胸怀世界的全球世界观,不至于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泥潭中挣扎不已。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开设以来,各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探索未来努力的方向,显得非常必要。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采取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将《纲要》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置成教学专题。每个教师承担自己最熟悉的3至5个专题。除了课堂专题讲授,还开展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方式。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考勤、期中论文和期末开卷考试构成。这种模式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达到教学、科研的统一。
(二)“msd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现代化为课程主线,采用基础课专题化的方式,发挥“纲要”多样化教学的群集优势这是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模式,表明了教师的学术倾向,即认同“现代化范式”。
(三)专题式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讲授是把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由教师讲授;参与式教学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教学就是借助参观探访各种红色革命资源引导学生由抽象走向感性。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活动,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纲要课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先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为关键,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环节。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纲要”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研讨的方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去理解、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包括以专题讲授构建研究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相长、双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六)“整合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七)八环立体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由讲、听、看、读、做、谈、走、写八个环节相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纲要课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八)“1+1+5”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个误区——对这门课的特殊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误区,体现一个原则——“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创新五种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历史人物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情理交融教学法相结合。
(九)立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纲要》的教学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图书馆和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深化学习的过程;实践性学习是指以“历史剧”为基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延伸学习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问交流探讨,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观点。
(十)“剧情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戏剧情节运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产生戏剧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即通过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教学,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电教短片,讲解时事,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兴奋点,形成“剧情”高潮,使学生感受到听课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了思想升华。“剧情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教学,每个专题一次课,如同戏剧上、下集,其内容逻辑完整、前后连贯。
(十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华,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活动形式。
(十三)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的特点,从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全方位的触摸历史,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与认识的内化。包括以情动情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在历史中体验历史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十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实行个性化教学,课外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一)关于专题式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又有两种形式:一是专家专题型,即每个教师主讲最擅长的几部分,几个老师轮流授课;二是内容专题型,即把内容转化为若干专题,有一位老师通讲。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学重点,主题明确,注重宏观把握和多维度分析,可以及时追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课程的前后联系疏离,有脱节的危险。二是高估了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弱化了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以便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搞科研,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却是,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师生交流机会更加减少。三是专题设置不当,有的学校设置了23个专题,不知道在32个学时内如何完成这么多的专题任务。
(二)关于评价体系。
不少学校配合教学模式,对于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等组成,权重不高,期末考试权重大,采用开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重点还是在期末考试,还是容易造成学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应该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不足。
在《纲要》课中采用实践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传授思想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想内化。目前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观看历史题材的视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革命作报告、组织学生演讲学习心得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克服,一是时间问题,给予纲要课的学时有限,如何安排?二是资金问题,这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的公民。因此,纲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学校的真正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环境良性化。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十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觉得在我的大学期间学习这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学期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权,深深地操纵着中国,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国的天是黑暗的,地也是黑暗的,老百姓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就在八年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谋求人民生活幸福、安稳,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不甘,挑起了全面内战,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俗话都有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明知道在失去民心的情况下毅然发动内战,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国民党不是军事力量不及共产党,而是忽略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也忽略了早已经厌倦战争的国民党士兵,其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的一句话凝结了中国几亿人的梦想,有多少战士和多少无辜的民众何曾不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他们却再也盼不到了,但是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人群,他们为了新中国做出了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期间,中国共产党艰难的探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一次次成功与喜悦、一次次失败与泪眼中,艰难前进,只为了能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好,虽然经过了十年的“”,使我们深刻的领悟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该是关于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的,收获了十年的惨痛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或者说,祸悉福之所倚,一次次的打击与挫折打败不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改革开放至今犹存,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好转,并不断提高,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会有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中提高的情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更深刻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听老师生动地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现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提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对于我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遗忘中国耻辱的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了,有机会为国家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日后建设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更加现代化的祖国打好基础。作为一个大学生,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肩负着国家的期望,试想,一个大学生总有一种反正我不做总有人做的态度,那么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心态,那我们国家的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学期过得很快,复杂繁多的历史仅仅浓缩在几个月的学习中,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日后我必将加强自我学习,到图书馆等地方加深学习,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成就了一位民族英雄张学良。从西安事变到新中国成立,从人民当家做主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安事变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未来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原因过程;当时影响;现代影响。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动因,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改变了各党各派的政治态度,马占山的抗战和蔡廷锴反蒋抗日政府的成立证明了这点。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几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面对日益紧迫的民族危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声明,号召各阶级,各党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团结抗战,并宣布“红军绝对首先加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在此情况下,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全国迅速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可见西安事变是顺应民意的。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促成西安事变的又一动因,当时,蒋介石通电全国,他说“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攮外。”从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致使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给日军侵华提供了有利之机。
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最早提出拥蒋联共抗日的主张,为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初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痛失了东北,遭到举国上下的责骂,威信一落千丈。蒋介石为缓解国内舆论压力,准其出国考察,此时国内的形势是蒋继续对外妥协,对内继续“剿共”,民族危机岌岌可危,张学良心急如火,1936年11月27日,他给蒋呈递过一份《请缨抗战书》,书中讲到:缓东局势,日趋严重,半载以来,良屡以抗日救亡之理论与策划,上渎钧听,感愤之念,与日俱深。今缓东战事即起,正良执矣前驱。这封请战书真切的表达了张学良强烈的抗战愿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西安事变的过程。
1935年在全国抗日运动新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密切联系起来,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为实现“剿共”计划,由洛阳来到西安。然后要挟张学良和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就将二人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二人意识到除了逼蒋抗日,已无路可走。正如周恩来事后分析的那样:“蒋介石对张学良将军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的责任就是剿共,不许到缓远抗战。若要不然,就把你换掉’以后召集西安会议……准备以蒋鼎文代替张学良的,这样局逼出来一个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入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闻枪声,爬上后山墙,后在今天临潼骊山的兵谏亭被捕获。
12月13日上午,张扬等人联名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各团体发表了一份通电,陈述了捉蒋的原因和目的,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政治主张,通电发出后,张扬还采取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等一系列军事,政治行动,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统治权力。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宋庆龄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维护蒋介石的统治权力和英美在华利益。1936年12月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12月1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与张学良和杨虎城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12月24日会谈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释放上海爱国领袖,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离开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现从国内战争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变。
二、西安事变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一)对共产党的影响。
西安事变给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提供了巨大的转机,大陆史学家杨奎松在他的《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中说道,正是因为这场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最终停止了对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放弃了武力消灭红军的打算,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一直对张学良和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怀有一种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毛泽东所谓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来了,就包含着这层意思。西安事变使共产党有了全面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机会,有了领导人民取得全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话语权,加快了民族解放,独立和全国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进程。
(二)对国民党及其主要人物的影响。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放,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被杀结束。从事变的策划到发生再到和平解决,都是围绕着一个人——蒋介石来进行的,作为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这次事变迫使他放弃了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蒋始终认为这是他个人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整个国民党集团都是西安事变的受益者,曾有著名历史学家提出:“如果没有个西安事变,则蒋公与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奚止身败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变对蒋公对国民党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西安事变也改写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抛开当时这些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全国的大统一,换来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唤起了中国民众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态,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西安事变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至今仍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义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今天,我们的祖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正意气风发地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征程上。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
西安事变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大力弘扬西安事变告诉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道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完全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部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只要我们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就一定能团结起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明显,近些年中国人在面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钓鱼岛等问题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数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面对现代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爱国旗帜,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有坤。张学良年谱(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
[2]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丛一平。西安事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新华出版社,1996.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纲要大学论文篇十二
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还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的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也就是1840年到1919年。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而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互相交织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1919年到1949年的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后建立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其后爆发的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49年至今的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的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前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从1966年5月到1976年十月这十年,是“”时期。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起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艰难而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切实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地推进向前。
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月一次的思想汇报(优质17篇)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范本(精选18篇)
- 2023年预备党员民主评议自我鉴定(优质9篇)
- 纪检委员主要工作职责如何写 纪检委员工作职责范文(五篇)
- 文明礼貌班会教案(优质8篇)
- 有关国庆节手抄报内容(汇总15篇)
- 2023年大学生自我评价范文参考(通用14篇)
- 最新如何写实习协议书范文范本(通用16篇)
- 最新学生与老师爱的教育故事演讲稿(优秀9篇)
- 最新关于科室管理工作总结通用(精选14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