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总结时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这样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整理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一
【内容提要】行刑社会化作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倍受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理念也被接受并成为一项重要的行刑原则。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被判处一定法定期间刑罚的犯罪人;行刑社会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刑罚人道化理论、教育刑理论、复归理论、刑事政策学、行刑经济化等理论观念的深刻影响;行刑社会化不同于行刑改革、犯罪人的社会化。
行刑社会化是当今世界行刑制度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为衡量一国先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犯罪学界、尤其是监狱法学界对此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但与国外的理论及实践比较起来,我国仍显得非常薄弱,很有必要加大研究的力度。笔者不揣浅陋,就行刑社会化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加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行刑社会化的概念。
(一)关于行刑社会化概念的不同认识。
目前关于行刑社会化的概念,无论国内外的立法还是学术界,都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国内学者对行刑社会化的定义也有各种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上述对行刑社会化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它们都揭示出行刑社会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1)行刑社会化发生在行刑过程中,这说明行刑社会化的工作是在对犯罪执行刑罚的过程中进行的,其对象就是被执行刑罚的犯罪人;(2)反对传统的“封闭式监狱管理模式”将罪犯完全隔离起来的做法,强调罪犯与社会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将社会资源充分地利用到监狱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3)行刑社会化最终的目标是促使犯罪人能够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4)基本上都以社会正常的信念、观念为标准来衡量犯罪人,将这些观念灌输给罪犯,使之能够接受。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分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行刑社会化的定性上,第三、四种概念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一种刑罚执行措施,而其他几种概念基本上都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一种活动或者现象;(2)在行刑社会化的执行主体方面,这几种概念都没有明确,前四种观点倾向和强调监狱本身的作用,而第五种观点比较重视社会参与力量的作用;(3)在行刑社会化的范围上,是限于自由刑、监禁刑还是其他,意见不一。
(二)行刑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我们认为,对行刑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行刑社会化的主体、行刑社会化的适用范围、行刑社会化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揭示。
1.行刑社会化的主体。
行刑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者社会现象,其展开要依赖于一定的主体采用适当的措施。而关于主体,一般认为监狱是行刑社会化的主体,争论主要在于社会组织能否成为其主体。从我国的社会实践来看,假释、缓刑是由公安机关来执行的,而且都是在监狱之外进行的。即使是监狱犯人,监狱外的学校也会进入监狱协助进行社会罪犯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等等,并不是完全依靠监狱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就外国的实践来看,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很早就介入到了监狱的工作中,出狱人在社会团体的照顾之下逐渐地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公司、企业到监狱中招收技术上合格的工作人员,有些犯罪比较轻而刑罚也很轻缓的人在社区中有关人员的监督之下进行社会服务,接受社区矫正。有些国家里还实行监狱罪犯自治的制度。国内外的实践都已经明确地说明,行刑社会化的主体不仅仅是监狱,而且包括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
在这里有必要对行刑社会化中的“社会化”进行正确的理解。社会化,是社会学上的一个概念,从严格的角度说,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6]。社会化的基本意义在于:人与社会总是处于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过程之中,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双向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因此,社会化反映了社会与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化过程中,显性的主体是具体的自然的人,而隐性的主体则是社会。二者并不能明确的区分主体与客体。但是就行刑社会化而言,则并非如此。行刑社会化讲求行刑方式的社会化,因而行刑是社会化的客体和作用对象。即,一定的主体改变行刑本身,在行刑的内容中增加社会因素。因此,行刑社会化中的“社会化”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而是一种人们通俗和惯常的说法,是指将行刑活动推入社会,从而使之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既然如此,行刑活动就会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监狱向社会开放,就接受社会因素的介入,另一方面社会也成为某些行刑活动的场所。就监狱而言,工作的内容中就有了接受社会团体进入监狱、改变行刑方式的内容,而社会外界也就有了接纳各种罪犯并对之进行教育的任务。从当前国内外的行刑社会化实践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瑞典、丹麦都很重视监狱犯人的休假制度,后者在1971年的刑法改革中专门作了规定。美国一直以来实践社区矫正制度,努力使犯罪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改造。法国、德国实行“监外走廊”,允许罪犯受雇于监狱之外的公司企业。另外,很多国家也努力推行犯人分类制度、中间监狱制度、建立犯罪人的自治制度、观护制度等等。罪犯的改造不再仅仅是监狱的工作,也是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的部分。不仅如此,出狱人的保护问题也一直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行刑社会化并不是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刑罚执行方式的变革,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行刑变革的观念。
有学者认为,行刑社会化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行刑场所的社会化、行刑主体的社会化以及行刑内容的社会化。[7]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审视行刑社会化的概念就要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事实上,行刑场所的变更必然要引起行。
刑主体、行刑内容的变化。因为行刑社会化强调罪犯与社会外界的交流,强调社会(团体)参与对罪犯的改造活动,必然会让犯罪人从监狱中走出,走向社会,因此行刑社会化就要求执行刑罚的场所并不仅仅限于监狱(或者其他的封闭机构),即场所必须可以是社会的开放性或者公共性的场所。场所的变更就会涉及执行主体的变化问题,因为:(1)监狱的工作人员到监狱之外对罪犯进行工作,实践中难以实现,监狱工作人员本来已经担负大量的在监狱里面的任务,人员数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本来行刑社会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轻监狱的压力,如果再派监狱工作人员监外工作的话,会进一步加大监狱的工作压力。(2)有些工作,监狱一般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承担,例如,出狱人的保护问题,监狱本身在社会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工作机会、技术培训能力上远远不如有关的社会组织,罪犯或者出狱人到了社会后这些问题如果再由监狱来解决,与没有实行社会化一样不会减轻监狱的压力。监狱本身并不是一个兼顾学校、家庭、企业的全能的社会单位,其社会功能也是很单一的,很有限的。既如此,就应当利用其他的社会单位来加以补充。(3)从经济资源上讲,监狱在经费方面往往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这样的花费不仅用在罪犯的身上,而且要支付工作人员的相应花费,和一般的社会单位相比较,并没有相应的减轻压力的功能承担者。而社会组织一般可以利用“积少成多”的优势,动员社会力量的总体关注,借助社会一般成员对社会稳定、安全感的看重而集聚社会的力量。(4)从良好环境的创造上,社会组织本身有一种监狱难以比及的优点,具有一般性的社会亲合力,能够理解罪犯在受到法律否定评价的情形下的实际需要,而罪犯在被以社会化方式执行刑罚时,往往处于社会组织的“控制”之下,给社会组织以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显然有利于社会组织本身发挥积极性,真正地配合好监狱的工作。因此,行刑社会化的主体必然会发生变化。当然,随着场所、主体的变化,其内容也必然不同于在监狱中的刑罚执行。这说明,三者之间是一致的,行刑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应当反映这一点。
2.行刑社会化的适用范围。
刑罚的执行方式与刑罚的特点有关,不同的刑罚有不同的执行方式。从我国的刑罚体系看,有死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四种,而死刑有两种执行方式(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中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和自由刑都要限制或者剥夺罪犯一定期间内的人身自由,而死刑、财产刑并没有规定时间,资格刑中的驱逐出境是立即性的,剥夺政治权利有一定的时间。
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否指被判处任何一种刑罚的人呢?显然不是。从上述各种概念可以看出,行刑社会化与监狱的工作有关,而监狱中的罪犯是被判处有一定期间的监禁刑的。但是,本身就在社会上执行的刑罚是否谈不上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呢?不是的。从国外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来看,行刑社会化原来是针对一味关押监禁罪犯这种模式进行改革的。在理论上的一个根据就是反对将监狱犯罪人“监狱化”[8],主要表现为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注重犯罪人跟社会发生联系,接受社会上的正常观念。实际上不仅如此,还表现为刑罚本身的改革,设立和完善短期自由刑,有的还注重限制自由刑,例如我国很早就创立了“管制”这种限制自由刑,并且日臻完善,较之于短期自由刑更有优势。[9]其作为我国的独立刑种,是将刑罚执行置于社会之中的典范,也是刑法执行社会化原则的生动体现。社会力量参与行刑工作,在方式、模式、方向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社会力量的参与,开始于对出狱人的保护工作。但是这样的出狱人也都是曾经被判处一定期间的刑罚的犯罪人。刑罚的法定执行机关能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的刑罚执行活动,只能是对罪犯有一定被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而这段期间需要社会力量介入,促使罪犯与社会正常生活的交流和接触,一些即时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没有必要让社会力量参与,而且社会力量也无法参与。例如,罚金刑的执行,法律规定由法院执行,必要的时候由公安机关协助,社会力量难以取得执行的主体地位。所以,行刑社会化中的罪犯是被判处一定法定期间刑罚的犯罪人。具体到我国,笔者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以及在监狱之外执行的剥夺政治权利都可以适用行刑社会化。
3.行刑社会化的目标。
要界定行刑社会化,还需要考虑其最终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基本同意国内学者的看法,即认为其最终的目标是促使犯罪人能够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实现。一般认为,只有罪犯回到社会后在自由生活中的表现才能作为完成改造任务的`客观标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在服刑过程中没跑、没死、不违反纪律便改造任务完成。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极其闭塞的环境下罪犯落后于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回到社会后其生存竞争能力与社会上的人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往往成为生活的弱者,虽深知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但由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方式,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为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实现,减少和避免重新犯罪,必须激发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培养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使之贴近时代发展的脉搏,切实学会某些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为顺利复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打下扎实的基础。行刑社会化最终的目标是影响其定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准确界定行刑社会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谈到行刑社会化的目标,有必要澄清行刑社会化与罪犯社会化这两个范畴的关系。罪犯的社会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罪犯出狱之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相对于罪犯在进入监狱之前的社会化,也可以说是罪犯的再社会化。罪犯再社会化的过程,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在监狱中进行的,实际上进行了“监狱化”,“监狱化可能制造有监狱人格的人,即对一切都抱有疑忌、仇视的阴暗心理,或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卑微、顺从,近乎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均以权威者的号令为准。”[10]而且社会生活本身瞬息万变,发展很快,对罪犯来说,单纯实行封闭的监狱管理更不利于罪犯适应社会生活。这说明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犯罪人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人。但是,罪犯社会化与行刑社会化并非一回事,行刑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可能是让犯罪人社会化,但其本身更强调在行刑过程各个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罪犯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行刑社会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对行刑社会化的概念作以下界定:行刑社会化就是说监狱与社会组织积极合作,采用多种方式促进监狱罪犯与社会进行正常的交流活动,或者让社会组织在监狱之外相对独立地承担一定的罪犯改造工作,使犯罪人不与社会相隔绝,接受并且实践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观念,以便在刑期结束时顺利复归社会,同时做好出狱人保护工作的一项综合性社会活动。因此,行刑社会化不仅仅是一种刑罚执行的措施,而是包含了这些措施的综合性的活动。
我们认为,作为一项行刑原则,行刑社会化是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刑罚理论中的合理因素,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共同作用、合力支持着行刑社会化理论。
(一)国外的不同学说。
1.刑罚人道化思想。
刑罚人道化思想体现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是指要把罪。
犯当做人看待,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不体罚虐待罪犯,实行文明管理,保证其享有各项法定权利,切实关心日常生活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保障。当代西方监狱学理论强调犯人的法律地位,认为应将犯人视为具有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人,应保障犯人生活、学习条件和探视权、申诉权以及信仰自由的权利等,不能因为犯人被剥夺自由而导致其身体、财产和名誉的损害,除非法律有明文规定以剥夺某项权利作为额外惩罚,应废除使用残酷的戒具和有悖人道的独居制等。刑事法律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在行刑法律运作领域中,罪犯人权保护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11]而人权是以人道为社会进步目标的,从人权、道义的角度看,刑罚人道化思想对行刑社会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其理论上的依据。行刑社会化强调对于受刑人处遇条件的改善与保护,是人道化思想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
人类迄今为止的刑法史表明,犯罪本身的残虐性程度变化不大,罪与刑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总的趋势是:刑罚向文明、人道、轻缓的方向发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天道、王道。人道主义作为刑罚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伴随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兴起而出现的。从中西方刑罚的发展演变来看,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刑罚也由繁到简,基本上遵循了由严酷到缓和的趋势。继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运动的兴起,维护人权、尊重个人的价值、平等博爱的人道观念深入人心,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人道观念得以广泛传播,人们日益认识到死刑、肉刑的残酷性、野蛮性,强烈要求刑罚的人道化,废除、限制死刑、肉刑等非人道的刑罚。这样自由刑及其执行自由刑场所监狱应运而生,自由刑开始成为刑罚体系中最重要的刑种。自由刑具有可分性、隔离性、伸缩性等优点,符合刑罚人道精神,有利于预防犯罪和矫正罪犯,但自由刑存在罪犯交叉感染、出狱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矫正成本巨大等诸多弊端,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人道主义化。这种学说充分考虑作为社会的个人的尊严、价值,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2.教育刑理论。
从刑事法理论的发展来看,19世纪前注重考察的是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19世纪后,随着刑事人类学派的兴起和刑事政策学的滥觞,刑事法学者逐步重视对犯罪人的研究。[12]从刑法科学史而言,刑法理论总沿着两条主线发展着:其一,强调客观之罪,注重报应之刑,学界称之为客观主义的刑法理论、刑事古典学派、旧派;其二、强调主观之罪,注重教育之刑,学界称之为主观主义的刑法理论、刑事近代学派、新派。[13]受旧派报应刑思想的影响,近代的西方监狱仅仅是惩罚赎罪的场所,造成监狱中犯人退化和相互交往严重,累犯难以抑制的增加,[14]并不可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适应时代客观需要的新派教育刑理论把刑罚当作教育犯人的一种方法,认为人的可塑性很大,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必须扩大教育力量、巩固其为善方面,缩小、防止其作恶方面。对于违法犯罪者,必须加强教育和矫正的力度,使其弃恶从善,重新做人,并防止再犯。因而,为达到教育和改造犯罪人的目的,就应当选择各种适宜的方法,不仅运用监狱的措施,而且广泛施用监外的处遇方法,在其获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其进一步加强教化保护,真正起到巩固行刑成果和预防再犯的作用。
教育刑理论由以李斯特为首的刑事社会学派创立。一般来说,教育过程是从根本上培养造就被教育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教育刑理论可以说是培养、造就罪犯回归社会从事正常社会生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适应环境生存的同时被生存环境所塑造,罪犯不是天生的犯罪人,往往是由于不良因素的影响才走上犯罪道路的,但是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绝大多数罪犯都可以通过教育感化改造成守法公民。因此,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贯彻教育刑理论,对罪犯重新找到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从教育罪犯改邪归正的角度看,可以说教育刑理论是现代社会行刑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3.刑事政策学理论。
刑事政策学是有关刑事政策的理论研究,是关于犯罪、刑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于行刑上的价值判断的系统科学。[15]刑事政策学是李斯特等人在刑事社会学派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主要研究社会保安措施、刑满释放犯的更生措施和刑罚具体运用问题,注重非刑罚措施的运用,对轻刑犯、初犯、偶犯、青少年犯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适用非刑罚措施,在家庭和社会的保护、教育下弃恶从善。
因此,从依靠社会力量的角度,研究行刑社会化是刑事政策学的内容之一,而刑事政策学又为行刑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理论学说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实践性,从其注重依靠社会力量方面看,可作为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之一考察。
4.深化的复归理论。
犯罪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改造罪犯必须使其置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在罪犯复归社会前后,只有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救助、教育改造和防范犯罪分子,才能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从依靠社会力量教育改造、防范罪犯的角度,深化的复归理论是行刑社会化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复归理论的延伸和深化促成了行刑的社会化。
5.行刑经济化观念。
行刑经济化,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的最大社会效益。这一观念与行刑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社会科学领域之后,经济分析法学成为当今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行刑的经济化观念也正是这一法学理论在行刑过程中的充分体现。行刑的经济化成为当今行刑社会化理论与实践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然,行刑经济化不能背离罪刑法定和罪刑相一致的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作出“经济化”考虑的同时,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绝不能无限扩大。行刑经济化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首先考虑可否适用非监禁刑,如果依照事实和法律不适用,则考虑可否适用缓刑、假释等;对于必须适用自由刑的,也要求尽量适用短的刑期,以便留给罪犯重返社会的最大机会。行刑社会化既保持了定罪量刑的严格标准,在客观上又减少了入狱人数,降低了监禁刑的负作用,有利于将罪犯早日改造成功、重返社会。这样既合法又“经济”,充分体现了行刑效益,可以说行刑经济化观念是行刑社会化的理论依据之一。
6.刑事补偿理论。
一般而言,犯罪直接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弥补犯罪行为给受害人。
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各国法律均规定犯罪分子应给予受害人相应的补偿。正如贝卡利亚所言:“有些人免受刑罚是因为受害者方面对于轻微犯罪表示宽大为怀,这种做法是符合仁慈和人道的,但却是违背公共福利的。受害的公民个人可以宽免侵害者的赔偿,然而他难道也可以通过他的宽恕,同样取消必要的鉴戒吗?!使罪犯受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体公民,或属于君主。某个人只能放弃他那份权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权利。”[18]因此,依照这种刑事补偿理论,在判令罪犯对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同时,还应判令犯罪分子对社会进行赔偿。但传统的执行方法很难对社会作补偿,只有在行刑社会化的情况下,犯罪分子为社区提供无偿或低酬的社区公益性劳动,或参加社会化生产等,才具有社会补偿的性质。由此可见,从补偿社会的公正角度,行刑社会化与刑事补偿理论相符合,而且刑事补偿理论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
上述诸多理论学说和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先后为行刑社会化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这些理论一旦产生之后又相互影响,彼此作用,进一步强化了行刑社会化的合理性根基,因而从沿革意义上,上述六种理论思想共同构成了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但是具体到一国,是否上述理论都可以直接作为本国实践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则还需要有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关于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我国长期实行教育改造罪犯的方针政策,是对刑罚人道化思想的贯彻和体现。刑罚人道化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造罪犯、使之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所一贯遵循的原则,是行刑社会化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坚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世界,强制罪犯劳动、接受监督的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体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刑理论有不同之处。我国监狱法所规定的依靠社会力量改造罪犯的原则,就是行刑社会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建立监所内部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或依法在一定条件下将罪犯放到监所外执行刑罚,使被释放者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尽快适应社会,也让社会在短期内接受被释放者以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
我国监狱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本质决定了行刑的社会化。而且犯罪是在社会多种因素支配下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罪犯来自社会又必须回归社会,因而救助、矫正罪犯和教育改造罪犯,必须使其置身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特定社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最终融入社群生活之中。同时,监狱改造罪犯必须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需求变化,这就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防范,在其复归社会前后,都要坚持社会化原则。行刑社会化为罪犯提供了亲自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并能逐步使他们重新参与社会、顺利地回归社会,成为适应社会规范的劳动者。行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尤其我们国家刑罚执行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董丽君,谢高仕.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65.
[2]谢望原,翟中东.对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0,(1):59.
[3]崔书会,赵俊明.行刑社会化探析[j].中国司法,2001.
[4]陆而启,王铁玲.监狱行刑社会化理性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2,(1):75.
[5]林纪东.监狱学[m].三民书局,1986.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
[7]赖早兴.国外行刑社会化以及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完善[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1):29.
[8]谢望原,翟中东.对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0,(1):60.
[9]公培华.刑罚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88.
[10]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15.
[11]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张文,刘艳红.犯罪人理论的反思与重构[m].中外法学,2000,(4):385.
[13]陆而启,王铁玲.监狱行刑社会化理性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2,(1):75.
[14][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37.
[15]张文学,李燕明,吕广伦,蒋历.中国缓刑制度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43.
[16][17]克莱门斯・巴特勒斯.矫正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130.22.
[18][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9.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二
12月3日到12月23日,用了20天的时间,我学习了我大学的一门课程的教材――《文艺理论基础》。
为什么会想到重新学习这本书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去年听优秀的前辈杨老师讲古诗,讲到一个点是“含蓄”的写法。于我而言是新鲜的,我并不熟悉这方面的内容。于是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看了一下,但是由于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我没有通览这本书。
二是今年李校长要求我们读叶老的《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刚翻开书我就看到这几行字,引起我的深思。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就这样,我从我琳琅满目的书架上选定这本书作为我十二月的学习内容。
而这二十天,它也从未让我失望。虽说它是一本理论书,但是,大概是我有一定的积累了吧,大概是我到了一个需要理论的阶段吧,我从本书中读到的语句都让我觉得欣喜,珍贵,字字珠玑。它好像把我对文艺作品的模糊印象一下子点透了,提炼了,总结了,让我觉得沉甸甸的全是干货,看得特别过瘾。每每看到精彩处,都想拍案叫好,忍不住想要跟别人分享我的喜悦。而且本书的理论都联系了鲜活的文艺作品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以,一点也不晦涩。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五大古典小说的结构方式各不相同:《西游记》是直线型,《三国演义》是网状型,《水浒传》是串联式,《儒林外史》是锁链式,《红楼梦》是辐射型,了解了《三国演义》每次大战前总要写一些诸如饮酒赋诗,花前月下一类轻松活泼的场面作为铺垫,收到欲抑先扬、对比衬托的效果……虽然我也在读书,但是说实话,这些东西没有一定水平是概括不出来的。文艺理论恰好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短板。
我还了解了伟大作品的典型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典型性是衡量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我才知道为何鲁迅笔下的阿q那么有价值;同时也对文艺家的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文艺才能要想提高,没有捷径可走。最主要是多观察,聆听,阅读前人杰作,仔细揣摩其间所隐藏的新意与技巧,同时还要反复练习。”
文艺理论可以指导文艺创作,提高作家、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自觉性,科学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培养独立分析文艺作品的能力,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文艺批评和艺术教育。上大学的时候,这门课是老师讲给我们听的。也非常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了,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经过时间的冲刷,真的所剩无几了。可见,书要自己读,知识要自己思考,才能真正地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这本文艺理论啃下来,我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必然会提高一个档次,我离我的文学梦也似乎又近了一点点。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最坚决,最顽强,最持久的动力。而如今,成长和学习是我最大的需要,这样的需要化为动力,让我一本接一本书地阅读下去,也许这样努力也不会绽放,但是,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已经足够让我欣喜和满足。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三
最早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的是gumperz(甘柏兹),他曾经在1982年出版的《会话策略》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渊源、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甘柏兹指出,互动社会语言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充分认知会话参与者在言语会话的互动中如何对言语、说话行为以及交际策略所承载的交际意图进行细致的理解与分析,当然参与者对会话的意图理解既存在成功的一面也存在失败的一面。社会互动语言学更重要的就是将语言和会话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际的意图有机联系起来,将交际者的会话意图、交际习惯和策略以及言语表达的方式融入到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研究机制中,其主要理论倾向有三方面:
甘柏兹认为社会互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基础就是在深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会话交际范例的基础上,研究会话参与者如何正确利用社会背景和交际习惯来进行正确的交际。他认为社会文化和背景以及习惯规约影响着会话的形式和理解,会话形成所构筑的话语单位、语义的范畴、所选择的词汇、语言的音调幅度等都受到会话参与者社会文化和背景的影响。在会话中,说话者应该通过具体的语境或者对话意图和文化背景的分析,选择合理的会话互动机制,所以说互动双方交际得以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有共同的社会习惯和交际认知。例如,甘柏兹在《会话策略》一书中,讲述了这样的一段会话案例,一名黑人研究生奉老师之命前去城内低收入的一个黑人家庭去做采访,采访之前,该学生已经和这个家庭取得了联系,去采访时来开门的是这家人的丈夫,此人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husband:soyouaregonnacheckoutmaollady,hah?student:ah,no.ionlycametogetsomein-formation.theycalledmefromtheoffice.之后主人不是很高兴地去屋内叫他的妻子。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了交际者往往会在自身固定的交际意图和社会背景以及交际习惯的驱动下,去选择一些具有特殊语境的言语去会话,并期望得到交际方的正确理解与互动,然而这个黑人学生并没有掌握这家丈夫独特的说话方式而去选择更加严谨的回答方式,因此引起这互动交际的戛然而止。
会话的语境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止的描述性语境,一种是动态式语境。描述性语境主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纯粹的事实”,可以用一个具体的语境结构来描述,但是在实际的会话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可认知、具有强大复杂性的认知语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语境,是交际双方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语境形式。互动社会语言学认为,在会话交际的过程中语境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共同构成的,交际者在实际的会话互动过程中只有正确激活静态的背景,真正理解和辨析会话的意图,才能真正认清交际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然后在互动交际中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所以说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就是交际双方通过言语的互动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即时的动态语境过程,通过对外界相关因素的内化分析,实现了言语互动的效果。
互动社会语言学更加重视言语交流所形成的交际意图,主要指交际者往往在交际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并通过在会话的过程中来了解这些意图,而选择性地使用合理的交际策略。[1]例如在交际时会产生一些语境化的提示信息,会话发起人会在言语中发出一定的信息以让对方理解自己潜在的说话意图,会话回答者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理解对方的意图就是会话得以成功的关键,根据这些信号理解和阐释说话人的意图,然后实现交际互动,所以说语言学习应该建立在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
从上述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的学习和会话的互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背景以及交际习惯和意图,所以说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应该充分认识到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所描述的社会文化互动性的重要作用。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这门语言的社会文化和交际习惯。语言本身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语言民族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2]例如英语中包含许多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俗语、成语、谚语、俚语或者委婉的语言成分,以英国为代表的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式英语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基本的语法、词语等基础知识外,还应该重视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形成的社会背景,根据特定的交际情境向学生讲授交际的原则,让学生正确地把英语应用到交流对话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和什么人会说什么样的话,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互动社会语言学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论研究和发展上也深深受到社会语言学的影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曾经提出过语言交际的四个主要内容,就是可能性、可行性和得体性以及现实性。而可行性和得体性的实现就与语言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行性就是说英语会话互动实现的可行性,就是要在互动中使用正确的、真实的、地道的语言;得体性的实现主要是说不同的会话对象、场合、背景和身份等,要使用不同的、容易让人理解的、得体的语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单一地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语言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更加关注动态化语言情境的创设,语言必须要在一定语言情境下发挥作用。语言运用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发挥它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会话必定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互动社会语言学为我们阐释了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创设过程,不同的话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效果。[3]互动社会语言学关注的是语境提示在“会话策略”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互动社会语言理论的核心,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特定的、真实的语言情境。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真实情境创设的重要优势,通过英语会话场景的播放或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情境中的真实人物,在真实的会话过程中,充分了解语言的情境。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情境实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真正融入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会话情境中了解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时间对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语,以真正达到英语应用的实际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交际中,通过自身对特定语言的理解去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回答。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学生在英语会话运用上也应该充分了解交际对方的说话意图,在英语语篇阅读的学习上,对语篇意图的正确理解将十分必要,这直接决定着学生做题的正确性。[4]交际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英语交际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变成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位置,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教学效果的展现,并不仅仅只是看教与学的实际价值,而更看重的是语言互动的结果。交际教学法,不在于学生所获得多少英语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一定的任务,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分角色的会话和对话,让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掌握对方的说话意图,了解英语运用的真实作用,实现英语互动表达的作用。
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理论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改变了过去认为语言会话是词语堆砌的过程,在语言的学习中更加重视交谈双方的会话情境和社会背景,更加重视语言互动的重要作用,这对当前英语应用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英语教学创新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挥,更加认清当前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四
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意义结合的符合系统,是作者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作为毕业论文形式方面的构成因素之一的语言是毕业论文赖以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基本问题的唯一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毕业论文写作尽管需要具备选题、取材、构思、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但这一切都必须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体现,来完成。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影响论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了解语言的特点,并且有比较丰富的语言储备,才能写好毕业论文。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论文的质量。因此,过好语言关,也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
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各类文章尽管文体不同,各具特点,但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共同的,这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毕业论文的语言表达同样要求做到简捷、明快、形象、生动、pb确、科学。
(一)语言要准确、科学。
1.用词要做到准确、无误,合乎事实。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毕业论文的语言质量如何,与选词的准确程度关系极大。用词准确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
用词准确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第一,要注意辨析词义,要仔细区别近义、同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我们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并在反复精选的基础上,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汉语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很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若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含义完全不同。例如:
“才干”、“才华”、“才能”这三个词含义相近,却又有细微差别,它们都表示有较高的能力,但侧重点不同;“才干”着重指办事能力,“才华”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才能”不仅用于重要的实践活动,还用于思维活动。
第二,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选词、用词上注意掌握“分寸感”。
在汉语词汇中,除了很大一部分“中性词”以外,还有一些词语是能通过其特定的含义体现出鲜明、精妙的感情色彩的。例如:“他终于死了,享年十二”,“享年”是敬词,通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这个词用在这里读来使人感到别扭。成年人―写小孩,是不该用这个词的。
要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区别词的褒贬色彩。比如:“坚定”、“顽强”是褒义词,“固执”、“顽固”是贬义词。其次要分清语意的轻重。比如:“责备”、“责怪”、“指责”、“斥责”这几个词的语意,一个比一个重,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区分。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五
自1994年至今,走过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带给中国公众不仅是应接不暇的网络奇观世界的同时,其多样性的语言生态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网络社会技术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诸多的差异。图符化、群体极化等显在特征和一件件现实事件在网络社会里形成“暴力狂欢”。网民面在新闻网站、虚拟社区、bbs、微博等诸多网络区隔内留下海量的暴力痕迹。“虐猫事件”、“铜须门”、“死亡博客”等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人关注。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只有厘清概念,科学界定,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现象,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前者是概念涵盖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是其包含的对象与范围。综观当前对学界、业界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概念内涵的三种观点。
1、语言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语言。如金君俐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指网络世界的那些具有‘暴力’特征的语言。”[1]这一界定将暴力(violenc)等同于语言,仅仅注意到了暴力的表现手段,而从本质上忽略了暴力的行为特征。事实上,自西方学术界研究暴力(violenc)现象以来,无论是早期仅仅将其看做是对肉体或经济的伤害行为,还是后来将心理和语言暴力也纳入其中,都无一例外地将暴力(violenc)界定为行为。如阿拜特格尔指出“暴力不仅表现为纯肉体的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心理的和语言的多种暴力形式。”[2]可见,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是不合适的。
2、行为说。与语言说相对的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行为。如杨东伟、李惊雷认为“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说内部又分化为“言语行为”、“侵权行为”、“舆论行为”等。如邱业伟,纪丽娟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由某一网民在网上公布的某一信息引发的,众多网民利用网络搜索获取该信息中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公布于众,进而在网上发表大量侮辱、诽谤言辞或不当评论进行攻击,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造成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严重损害甚至可以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大规模网络集体侵权行为。”[4]而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舆论行为”的学者则指出该行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网民在意见表达中使用侮辱、谩骂与人身攻击等语言暴力,二是舆论对当事人构成直接或者间接伤害;三是表现为网民的群体性行为,是多数人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5]符合以上特征即为网络舆论暴力(或语言暴力)。
3、权利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话语霸权。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6]任敏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的形式剥夺他人的平等交流的权利,企图用这种语言来强制别人接受自己偏激的思想,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二者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话语霸权”。
(二)概念外延的两种观点。
网络语言暴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即网络语言暴力这一行为涵盖哪些对象。从目前概念界定来看,表现为以下几种:
1、语言说。金君俐,杨东伟,李惊雷,李宪玲等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范围限于语言,如“以语言为武器”、“以语言为媒介”、“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等。持这一观点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语言表征主要是辱骂、侮辱、诽谤、嘲讽、诋毁等人身攻击性言辞。
2、信息说。这一观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暴力由言语攻击行为、人肉搜索行为、隐私公开行为等多种暴力形式组成的共同体,如邱业伟,纪丽娟等。
语言说和信息说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由个体或者群体实施,且具有强制性、攻击性,都是以语言攻击行为为主体。区别在于信息说将暴力的范围拓展到舆论事件全程中由网民发出的各种攻击行为。这一观点主要由传播学界和传媒界的学者提出。
辨析各方学者和网民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界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语境。
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语境,由于网络虚拟语境的特性,网络语言暴力在暴力语言的表征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因网络语境的隐匿与自由,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从而产生比现实语言暴力程度更深的暴力语言;由于网络语境的超时空性,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往往由个人行为出发,大多会形成网络群体语言暴力景观,而且受到群体影响,以及技术的强化,网络暴力语言会愈加极化,加深暴力程度。由此可见,网络语境是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场域。因此,由网络转入网下(社会现实语境)中的的.延伸性的暴力言语行为不能算网络语言暴力。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要素。
关于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和实施方式”三要素。[7]网络语言暴力由暴力言语行为的场域、施与方、承受方和暴力语言四个要素组成。施与方和承受方是语言暴力的施、受双方,施受双方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因此,会形成多种关系。如个体对群体、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等多元互动关系,并且个体与群体之间也会相互转化。暴力语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与工具,是否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是其是否称为“暴力”的关键。这4个要素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特殊场域的言语行为。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带来明显负面效果,其负向功能显而易见。更有歪曲和违背事实真相、蛊惑人心、恶意侮辱等言论将网络受众和舆论事件引入歧途,甚至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造成错误舆论导向。这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如网络谣言、谤言、群体对骂等。但网络语言暴力也有其正向意义。由事实出发,对现实社会事实存在的,由媒体或网络曝光的“假、恶、丑”等现象,网民使用言语的利器,借助网络的自由空间,对其实施言语制裁、舆论监督,从而对其形成心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再心理或事实上接受网络的宣判和制裁,甚至会影响行政、法律和社会的进程。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因其攻击性和伤害性本质而给承受方带来身心伤害。但从功能角度而言,这种伤害又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伤害和消极伤害。
由以上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语境、要素、功能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看,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ming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个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狭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不顾事实真相,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恶意攻击和伤害的言语行为。
从广义上,网络语言暴力包含正负两种功能的语言暴力;从狭义上,网络语言暴力仅指具有负面功能的暴力行为。我们认为,从功能角度界定网络语言暴力,能够比较全面关照、客观评价这一特殊场域的复杂现象。解决前文呈现的概念界定纷争,为评判和管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1]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新闻实践》20xx年第4期。
[7]陈代波:《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会科学》20xx年第6期。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六
答案:(天人合一)。
相关阅读:
浅谈中庸之道。
涵义: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到达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最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样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到达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表现方面:
天道与人道合一。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取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透过学习而到达的天人合一。就应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能够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到达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就应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到达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到达中庸之道。
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此刻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内含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外内合一。
‘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主题思想:
教育目标的重大好处。“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到达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这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我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七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之道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是中国最高的思维观念与行为准则。事物若臻至完美,若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地位,恰当的时间,恰当的限度,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也就是适度把握,追求最佳状态,就是天人合一,和谐!宗白华说:“中庸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一切而得和谐。”
儒家文化讲——水止于平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八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最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好处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完美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完美的'天那样善良完美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到达像完美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具体资料:
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因为古代的“和”务必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之后《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论述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但是,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是体;和是外,是末,是体,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资料。中庸之道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孔子并非不讲极端,而是主张以他平他,例如宽猛相济,就是这样。所以不偏不倚是假中庸。
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慎独自修。
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能够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公冶长》)。《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我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我,用自我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到达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我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我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能够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到达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到达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能够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到达的理想境界,到达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则之外,尚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那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九
多元智能化理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逐渐迸发出惊人的契合性。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现代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旨在更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相结合,最终推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简要概述。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又能满足人才的评价规律,这必将会极力推动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现代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应用于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拓展了更多的途径。目前,我国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可以为而现代计算机教育,以及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平台。当然,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现代的高科技教育技术来丰富和完善计算机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十
1.关于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现行的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信息需求者决策的专门需要,向其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2.关于会计基本前提假设。
会计基本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贷币计量;网络经济的出现对这四个基本前提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会计主体。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基础上,资产。负债等诸会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借助网络功能进行迅速地联合或重组,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又称虚拟公司),这便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从而使会计主体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给会计主体的认定带来困难。
(2)持续经营。在网络时代根据“摩尔定律”,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缩短之势,企业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有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联合起来完成一个短期金项目或组建虚拟公司,当完成一次特定交易后,企业即告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
(3)会计分期。传统会计分期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表,从而及时定期地向多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表态走向动态,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无须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4)货币计量。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就客观上要求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充分,更具体。当前。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定期地公布会计报表。严格地说,为使公众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既包含对企业有利的,又包含不利的财务信息。但由于当前的会计报表具有许多局限性,它无法反映非数量化和非货币化的信息,另外,限于报表篇幅的限制,它也无法反映企业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和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方面的信息等。然而,在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彩网上报告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的信息容量,而且通过企业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实时双向交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使用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
2.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提供更及时。获取更方便,网络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传递的迅疾及时,传统定期财务报告制度显然己经无法满足当代外部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对信息传递及时性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化管理己经成为信息时代的管理特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的'网上发布,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获取企业最新的、历史的会计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减小风险。
1.计算机犯罪日益猖獗,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侵蚀。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与此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网上泄密和网上的恶意攻击屡屡发生。一些通晓计算机尤其是网络知识的专业人员可能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嵌入非法程序以达到侵吞企业公有财产的目的。再者,当财务数据在跨地区跨国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网络或其他竞争对手也有可能对其进行恶意破坏性的修改,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2.计算机系统具有脆弱性,数据传输安全受到威胁。在网络时代,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处理会计数据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上和管理上的缺陷,也造成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无法保证。除去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易受网络病毒感染外,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企业的机密信息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即使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发生深刻的变革,而网络会计将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来说,网络环境包含两个部分:第一,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第二,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通过组建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的优点主要体现为:
1.单据和支付手段电子化,数据传递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子单据取代传统纸质单据,通过电子系统实现快速准确的双向式数据信息交流,世界各地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直接进行磋商、订货和交易。
2.信息的实时跟踪性。电脑网络化缩小了传统会计时间和空间距离,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跟踪功能。具体表现为:经济组织内生产、财务、销售等所有部门的网络化,使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能够立刻反映为经过处理的会计信息。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管理的进步,就网络经济对会计科学的影响而言,它使会计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变革,最终走向会计发展的新领域――网络时代。
军事理论毕业论文汇总篇十一
1.工作坊。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学习过程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并引领专业的发展;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导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所,而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为“工作坊”。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扩展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核心,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流行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所借鉴。如张尚莲、李明、黄越都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课堂教学,认为这一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郑碧波将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有效推动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夏艳玲在社会调查研究教学中运用了工作坊教学模式,良好地改善了教学效果。王雪华通过实践发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同时,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协商性、探究性等一些特征。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二是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活动而建构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从工作坊形式和情景认知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它们都强调在社会的情境中实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一样,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负责人和师傅,学生是学徒;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支架”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导演和策划人。本研究以工作坊为单位在大班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坊来深入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支架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支架式工作坊是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具有社会情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支架式工作坊的运行方式。
以情境为中介,以实践为核心,根据实际需要来学习理论,这是支架式工作坊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相吻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从“主导”转变成“支架”,教师的“支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发,由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二是根据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心理健全、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本次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式设计,设置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人际适应、健全人格的培养、情绪压力的管理、爱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工作坊。组建“工作坊”是支架式工作坊实施的主要任务。工作坊相当于一个“实践场”,是为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工作坊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而且更在于实践的过程。工作坊以实践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工作坊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现了“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架”作用。工作团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作坊的组建与选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师资力量短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和体验,很多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所以形成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热情不高的情况。而工作坊是让每个人都参加实践,有事可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但是如何让一名教师带动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工作坊,这是现实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将6~10人分为一个小工作坊的办法。工作坊的组建是依据学生相同的兴趣、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特点,是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最近发展区”相差很大。以恋爱心理为例,有的学生已经经历过恋爱,对恋爱问题深有感触;有的学生对恋爱问题还未曾思考,既无需求也无感知。因此,工作坊的成立采取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使对相关心理问题有共同兴趣和困惑的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坊。工作坊主题的选择,也是实践情境创设的前提条件。工作坊的主题可以选自于教师定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自选主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的审阅,为的是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支架作用要有所体现。
2.工作坊的实践。
(1)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
在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主要是对所选主题项目进行学习和资料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多种形式的学习,其中有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首先,工作坊成员以自学为主,查找主题项目相关方面的内容资料,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自学、消化吸收,了解所选项目涉及的知识内容。其次,坊内成员合作学习,共同协商工作坊活动的展示内容,编写活动策划方案。其中包括项目主题的界定、心理问题情境的呈现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依据策划方案坊内成员相互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反复实践体验心理问题情境,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在工作坊前期准备过程的环节中,教师要监督工作坊的任务进度,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工作坊活动顺利展示。在工作坊资料准备和实践环节,教师要保证及时为坊内项目的进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2)工作坊项目的展示环节。
每一个工作坊都有一次课堂展示的机会,展示时间为一个课时。以工作坊为单位,引导和带动课堂,其中主要环节是呈现心理问题,引发讨论分析。首先在各个工作坊内讨论分析、交流沟通,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各个工作坊之间经验交流,发表建议和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工作坊内的充分讨论,可以保障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体验项目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各个工作坊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得到了澄清,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3)工作坊活动的反思。
工作坊项目展示结束后,参与成员要对工作坊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涉及投入、角色、矛盾冲突、成长、遗憾等方面,从个人和团队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通过反思活动,每个参与成员完成对实践项目意义的重组和建构。每个工作坊要对所研究实践项目,以工作坊为单位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研究,共同合作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不仅仅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领悟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小论文写作,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掌握。小论文的写作,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课时方面是有限的,不能够对工作坊的项目研究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实践研究,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就涉及到了课外延伸方面的内容。工作坊的成立便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以工作坊为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延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如果坊内成员的实践项目结束后,仍然不能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解决。二是同年级相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工作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境随机进入同一主题项目,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多方面、超越现有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三是不同年级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进行经验交流。高年级工作坊可以带动低年级工作坊,高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
3.评价维度。
支架式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维度,应该注重实践过程的评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就可以反映学习的效果。相比传统标准化的评价,学习过程评价要难得多。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过程评价方式;其次,要全程监督过程评价的过程;最后,形成综合多方面的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工作坊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工作坊成长记录袋伴随工作坊的成立到项目实践任务的完成,记录工作坊实践的全过程。其中内容包括参与成员的信息、责任分工、考勤、讨论发言记录、实践项目的策划书和课堂展示环节的影像资料、课外延伸活动等。教师对学生的考评重点不仅仅放在期末,而是在工作坊实践的全过程。在平时,教师要随机抽查各个工作坊成长记录袋的完善情况,以确保其及时、真实地记录工作坊的实践过程。在期末通过成长记录袋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成长记录袋完成工作坊内部的自我评价;二是通过工作坊之间的评选完成工作坊外部评价;三是通过期末小论文完成教师对工作坊的整体评价。
作者:董建红肖琼赵晶魏晓言郑林科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建党99周年七一党日活动方案怎么写(汇总9篇)
- 最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论文范文范本(实用14篇)
- 2023年适合孩子听的睡前故事(通用16篇)
- 最新本手妙手俗手(模板19篇)
- 2023年党的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精选20篇)
- 邓稼先杰出个人先进事迹(优质11篇)
- 2023年狂人日记书评(模板13篇)
- 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范文如何写 党员加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三篇)
- 务工合同协议书免费(通用15篇)
- 行政前台工作职责与具体内容(大全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大学生
军 事 理 论 论 文2000字(精选17篇)50下载数 287阅读数 -
最新大学
军 事 理 论 论 文(优质8篇)46下载数 774阅读数 -
2023年
军 事 理 论 论 文大学生(模板17篇)25下载数 765阅读数 -
2023年大学
军 事 理 论 论 文(汇总16篇)39下载数 270阅读数 -
大学
军 事 理 论 论 文(精选17篇)16下载数 417阅读数 -
2023年大学
军 事 理 论 论 文(通用11篇)50下载数 339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