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方案应该能够解决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是确定方案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可以参考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方案分享。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推动全省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坚持“补短强基”和“创新引领”双轮驱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我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力争通过3—5年努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制度短板基本补齐,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公共医疗资源,不断提高全省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海南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机制,推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要求完成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健全“双培养”机制,落实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事项讨论决策制度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向医院党委述职制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各市县政府)。
2.健全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完善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实现形式,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各级公立医院政事权限清单,强化政府办医责任,理顺管理职能。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明确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责。(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3.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公立医院全面完成医院章程制定,全面落实民主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人才培养培训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信息管理、医院文化、便民惠民服务等管理制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4.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逐步推行院长职业化和聘任制,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全员聘用管理。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探索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委派制度。(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5.强化政府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强财政项目支出管理,完善设备购置、学科人才建设等重点项目支出标准,保障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支出。创新投入方式,积极推进“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机制。落实对中医、传染病、精神病、儿童、妇产、妇幼保健和康复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全面锁定和化解符合规定的公立医院债务。(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二)强基扩能,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加强省市三级公立医院布局调整。优化省市三级公立医院空间布局,实现部分三级公立医院外迁到主城区外交通干道、自由贸易港重点功能新区。此轮调整后,严格控制三级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从严开展医院等级评定,对超出规模标准和实际需求的三级公立医院要逐步压缩床位。(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市县政府)。
2.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能力提升行动。针对县域疾病谱和患者外转情况健全诊疗科目,通过引进人才、改善设施、配置设备、对口支援等方式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专科水平。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优势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组建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持续改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加快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千县工程”项目试点医院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有关市县政府)。
3.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建立“省属县用”工作机制,推动省市三级公立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等优质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取消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委编办,各市县政府)。
1.推进医学、医疗双中心建设。以外转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为重点,建设3—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引进国内高水平医院对口帮扶,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减少患者出岛就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
2.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在海口、三亚和儋州等地级市,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由地级市公立医院牵头组建公益性城市医疗集团,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海口市政府、三亚市政府、儋州市政府)。
3.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一体化管理。推进三级公立医院与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关系,推进分级诊疗。(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有关市县政府)。
4.推进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将公共卫生部门设置和履职情况作为公立医院等级评审重要内容,推进省和三亚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点区域医疗中心和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以及传染病区建设,构建“2+3+n”的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5.推动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构建省、市县、乡镇、村四级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体系,实施“2+3”健康服务包防治项目,推动重大慢性疾病防治力量重心下沉、关口前移。(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1.推动医学技术创新。加强科研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省临床科研水平。发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政策优势,支持公立医院牵头或参与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临床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同步开展特许经营;支持按规定申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支持参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药监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
2.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实现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全覆盖,鼓励建立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积极推行日间手术。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心脏、神经、肿瘤、呼吸、肾脏、消化系统等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3.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充分依托“三医联动一张网”项目和基于5g物联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互通、检查结果互认。支持公立医院参与海南电子处方中心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大数据管理局,各市县政府)。
1.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推动公立医院成立运营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于数据循证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例组合标准体系,加强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监测评价。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建设后勤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组织制度和体系,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覆盖人、财、物等全部资源,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等各个环节,强化预算分析报告和绩效考核,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预算信息公开,提高医院预算透明度。(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多层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现医院经济事项全过程管控。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建设耗材和药品入销存、物价、特殊医保提示、项目内涵、基本药物提示等全链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闭环管理。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严禁举债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4.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建立内部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医教科防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改善内部管理有机结合。适时整合基于病种分值付费(dip)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绩效评价机制。(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市县政府)。
1.改革编制管理方式。试点推进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在人员总量内新招聘的人员,在公开招聘、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考核奖惩、薪酬分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解除聘用等方面统一适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定。(责任单位:省委编办、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县政府)。
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支持公立医院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或人员总量内自主制订岗位设置(调整)方案,实行自主设岗、自主聘用、自主管理。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制度。支持公立医院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委人才发展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3.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支持以人员总量为基数自主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自主核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科研项目绩效工资。支持实行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引进或聘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或团队核心成员。不断扩大公立医院院领导年薪制实施范围。(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4.完善卫生人才评价制度。科学设置评价标准,把医德医风放在人才评价首位,注重临床实践能力业绩导向,充分应用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等信息。三级公立医院突出疑难杂症临床诊治能力、基层服务实绩和科研水平等业绩成果,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探索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内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委人才发展局)。
5.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医疗费用总体增长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前提下,每年开展一次医疗服务价格评估和调整工作,逐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部分中医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降低检查、检验等服务价格,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
6.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区域总额预算管理下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区域点数法总额预付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范围,探索公立医院开展门诊打包收付费改革,完善精神、康复类按床日付费和门诊按人头付费制度。支持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落实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政策。(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1.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设计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持续开展医疗服务改善行动,推行便民惠民服务,打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建设老年友善医院。(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2.坚持以医护为核心。针对医护人员,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努力解决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畅通培训、学习和晋升通道。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标准化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各市县政府)。
3.打造特色医院文化。总结提炼具有医院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践行人文医疗,打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有温度的医院。(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县政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要把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切实履行领导责任、管理责任、保障责任和监管责任,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行动计划,补齐短板弱项,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明确目标责任。各市县要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网格化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配套政策研究,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坚持示范引领。省卫生健康委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遴选3—5家条件较好的公立医院作为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遴选若干个改革意愿较强的市县作为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县。同时,建立激励和退出机制,形成先进引领、示范带动、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四)做好督导评价。省卫生健康委要发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的职责,督促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同时要结合国家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
(五)强化宣传推广。各市县、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宣传和培训,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创新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营造有利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舆论氛围。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二
为加快全州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将文山建设成为云南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根据《云南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文山州“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文山州重点林草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文山林草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林草产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坚持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做优做强油茶、八角、蒜头果、国家储备林、木材加工、核桃、坚果、林果、林菜、林下药材、油桐、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等重点产业,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文山特色林草产业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林草生态产品的需要,为全州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力争全州林草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争取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到45∶34∶21。全州力争培育2个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10个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力争建设林草产业园区3个以上,产业集群和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
(三)发展格局。按照“1+3+8”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设“4个100万亩”示范基地、150万亩国家储备林基地的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建立若干产业集群,促进重点产业向优势区集聚。依据生态功能区划、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情况和产业发展目标,构建“林下三七、3大林产业、8个特色产业、4个100万亩示范基地、150万亩国家储备林基地”林草产业发展格局。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三
全市科技、教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之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石家庄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该方案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坚持以全省首位、全国一流为目标,以“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学科为支撑,明确提出实施“五项工程”,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日前,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施文国对此进行了解读。
大力实施“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工程。
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门诊处就建有糖尿病综合诊区。在这里,患者无需东奔西跑,可获得多学科联合诊疗、分诊、看病、测血糖等服务,并且都按照功能分区。这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不但节约了就诊时间,提升了就医体验,还实现了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诊疗管理一体化,同时凸显了医院的糖尿病专科规模优势。
“这里不光是医院,也是我们糖尿病患者的家。”这是市民侯彦的就诊感受,也是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发力“三名”工程建设想达到的目标。
施文国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聚力“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深度拓展对外合作,加快构筑省会医疗卫生高地。“十四五”期间,至少建立5个院士工作室,打造20个国家级名医工作室,引进30个高水平合作团队,柔性引进100名知名专家,推动全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实现倍增;全力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一批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形成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重点专科学科群;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推动市属医院与京津等国内知名医院建设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合作项目,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大力实施强基层筑网底工程。
“这里虽然是社区医院,但是科室很全,群众就医很方便。医生和护士的服务态度很好,很关心病人,又距离我家很近,所以成为我们全家人优先选择的医院。”市民徐文英口中的社区医院是东苑社区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康复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非营利性社区医疗机构。医院通过软硬件建设的完善和提升,实现了急慢分诊、基本医疗慢病管理、上下转诊、远程医疗等。
施文国说,大力实施强基层筑网底工程,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建成25所社区医院、60个慢性病首席专家工作室、100家高水平国医堂,打造一批优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大力实施基层千人骨干培训计划,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到“十四五”末,培训1000名以上卫生专业技术骨干,新增全科医生不少于800人、“西学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00人,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大力实施医疗资源扩容工程。
施文国说,我市聚焦国际视野,瞄准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目标,在市级层面谋划了石家庄市传染病应急救治中心、智慧化创伤救治中心、慢病防治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特色诊疗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六大中心”;在县级层面谋划了20余个县级医院新改扩建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部建成投用,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良的就医环境。
大力实施惠民利民工程。
位于桥西区工农路的石家庄贝友托育园是一家民营机构,这里开设的幼儿托育班试点是去年10月份开始的。目前收托规模为65人,设有乳儿班、托小班和托大班。每个班配备3名老师,都具备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或者育婴师证。
惠民利民工程,围绕“一老一小”和妇女儿童健康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托育服务,成为“惠民利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施文国介绍说,“十四五”期间,市卫生健康委将推动全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以上,满足家庭婴幼儿照护需求。大力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为全市14周岁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做到孕妇产前基因检测服务全覆盖,大幅提升妇幼健康水平。大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达到80%以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达到85%以上。
大力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
此外,“五项工程”还包括大力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施文国说,“十四五”期间,将在公共卫生机构探索实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公共卫生机构发展活力。加快疾控机构人才培养,推动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5%以上。着力推行智慧急救服务,推动120紧急救援指挥平台与部分急救网络医院急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大幅提高抢救效率。
施文国最后表示,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将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把各项建设任务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努力让省会人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更足更有保障。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xx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7月28日,任振鹤省长召集召开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随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举措。制定出台我州《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是落实国家、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推动我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全面推进健康甘南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产生重要现实意义。
州卫生健康委(州医改办)收到州政府批转文件后,我们认真组织学习,研究借鉴近年来国家、省上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重点参照学习借鉴了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和相关文件精神,全面领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书记俞成辉同志对医改工作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示精神,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武同志调研州人民医院时提出的工作要求和州委常委、副州长冯小林同志及副州长王芳同志对医改工作的相关要求。参考了四川省、陕西省和陇南市出台的有关医改的一些政策文件,结合我州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部门联动、突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为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进一步明确全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方向和举措,健全完善统筹领导和日常监管工作机制,着力健全与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服务体系,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将省上《实施意见》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和调整,起草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州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
为使我州《实施方案》既落实国家、省上要求又切合我州卫生健康工作实际,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拓展和细化:
一是“总体目标”中增加了州人民医院巩固三级医院创建成果的内容。
二是“重点任务”中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细化、补充和调整。其中:
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版块,在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增效中增加了加强县域内胸痛、创伤、卒中、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中心建设力度的内容。在加强高质量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细化增加了充分发挥专科(技术)联盟牵头单位作用,科学配置医疗资源,落实质控工作督导,与牵头医院实现同质化服务。并增加了统筹负责居民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和全面推行公立中藏医院改革,建立州县两级中藏医医院医联体的内容。在强化高质量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增加了积极推进夏河县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先选择碌曲县开展试点的内容。在构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中细化增加了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等内容。
加快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技术模式创新版块,增加了推动落实甘南州中藏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甘南州名中藏医评选工作,协调推进中藏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州每个县市有1所二级甲等中藏医院目标。在推进医学技术创新中增加了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中藏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体系,制定一批中藏医特色诊疗方案,转化形成一批中藏医新药。在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中调整细化了进一步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服务,完善“互联网+”医疗在线支付工作,改善结算模式,开展诊间(床旁)结算的内容。在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中修改为加快甘南州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甘南州卫生健康系统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和“甘南州人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项目”实施,加快消除全州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堡垒和信息孤岛现象。加强州县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全覆盖,并向村一级延伸。卓尼县试点开展智慧远程医疗,县、乡两级推行5g+welink+远程医疗,推进远程窥镜、远程查房、远程探视应用。
健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运营管理体系版块,在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中调整为推动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融合。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中增加了三级医院必须设立总会计师,主抓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细化了健全“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中增加了定期编制内部控制和评价报告。在优化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了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应用绩效考核结果与强化分工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发挥技术辐射等内容。
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保障版块,在改革薪酬分配制度中增加了健全公立医院负责人薪酬激励机制。在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增加了州级名中藏医评选,加强中藏医药师承教育,推进省、州级名中藏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名中藏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在完善医疗卫生人才评价中调整为坚持分层分类评价,进一步细化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标准,并增加了按照省上试点要求的内容。
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多方联动机制版块,在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调整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准入制度,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支持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结合中藏医诊疗特点,对中藏医医疗服务项目单独开展立项评审。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细化调整为科学制定医保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等的付费标准。按照省级试点规划,分步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探索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和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国家试点经验。增加了将中藏医优势病种纳入支付方式改革范围,实现中藏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等内容。
丰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文化内涵建设版块,在关心关爱医务人员中增加了通过改善办公条件、落实休假制度等方式和鼓励公立医院通过设立青年学习基金等多种方式,关心年轻医务人员成长。参加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医务人员在职称评聘及国家级、省级、州级人才项目选拔中优先申报、优先参评、倾斜支持。以及将解决医疗纠纷纳入法治轨道,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等内容。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版块,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中补充了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医院章程,明确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党务工作机构、经费保障等内容和要求。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中充实了加强医院班子建设,各公立医院实行党组织书记、院长分设,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实行院长聘任制,逐步去行政化。增加了严格执行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中细化了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公立医院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落实“一岗双责”。落实公立医院党建目标责任制和党建工作质量评价考核制度等内容。
三是“组织保障”中增加了加强组织领导的内容。在强化考核评价中细化了分级分类制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不搞“一刀切”。强化评价结果合理应用,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公立医院评先评优、重大项目安排等挂钩等内容。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五
为推动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xx〕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健康湖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发展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实际,围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级分类明确功能定位、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工作指导和政策保障。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需求和改革基础等,制定改革举措、实施路径和发展指标,按属地原则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总体目标。
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全省建成30家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率先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实现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构建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占比逐步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牵头开展国际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解决一批医疗领域“临门一脚”和“卡脖子”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带动全省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8,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5。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5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支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质量发展医院试点。围绕精神、肿瘤、心血管病、创伤、神经疾病、儿科、骨科、呼吸、传染病、妇产、老年病等重点专科方向,争取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湖湘中医优势,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救援队建设,推进陆空一体医疗转运与救治。
(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建成一批省级高水平医院,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3,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35%,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依托国家级高水平医院的技术人才支持,规划设置若干个省级综合性和传染病、创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开展疑难重症等诊疗技术攻关,设立一批省级多学科疑难病诊疗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省建设50个国家级、300个省级和1200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0大中医优势专科,建立规范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三)地市级公立医院(城市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每个市州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1.1,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30%,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35%。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本行政区域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医疗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固化地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模式,各市州依托综合实力强的城市三级医院建成市级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强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推进医防协同。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四)县级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5%左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0.8左右,平均住院日控制在7天以内,三、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以上。全省所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实现“二甲”全覆盖,50%的县人民医院、35%的县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2.建设任务。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强边”计划,支持湘赣边界等省际边界的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打造5—10个省际边界地区医疗服务高地。实施“强基”计划,重点建设急诊急救、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儿科、麻醉、康复、精神心理和感染性疾病等11个临床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补齐县级公立医院专科服务能力短板。实施“强链”计划,依托大型公立医院,建设一批县级医院紧缺人才与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提升县级医院能力,推进全省医疗服务同质化。加强县级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推行终末期肾病等疾病“县治、乡管、村访”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等模式,强化县级医院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县域内依托1家县级医院,完善重症、呼吸、麻醉、感染性疾病等学科建设,建设独立的传染病病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强化部门协同,落实工作保障。
(二)落实投入责任。
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三)强化医疗服务支撑。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支持高等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开展前沿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学科。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和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降低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死亡率。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加强用药监测与处方点评,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3.强化医学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省科技创新计划,重点开展脑科学、重大疾病发病机理与防治、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复合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手术机器人等临床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再生医学、精准医学、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发展。推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创新,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特需服务,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推动医、教、研、产结合,打造医学科技创新应用平台与产业链。
4.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预约诊疗与线上分诊,推行“预住院”、日间手术服务。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推进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市、县全覆盖。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
5.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采取新设或并购、重组等方式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健全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发挥军队医院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中的作用。
6.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推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支持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进智慧医共体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健全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推行公立医院处方流转。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员招聘、职称评审自主权,稳妥推进三级公立医院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职称评定体系。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药、护、技、管人员比例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公立医院医护比逐步达到1∶2左右。
2.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建立健全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合理核定和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允许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设立薪酬项目。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鼓励推行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
3.完善医务人员培养使用政策。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推动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落实“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要求。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加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培训和向上级医院跟班学习,提升医务人员能力。持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xx”工程,加大海内外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对医疗卫生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申报省级人才工程予以适当倾斜。
4.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价格科学确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政府定价和特需服务价格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优化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和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的审核程序,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5.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推进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和中医特色的门诊、住院按病种付费管理。规范医保协议管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建立健全综合考核机制,做好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常态化管理工作。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五)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1.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公立医院法治保障。落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完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升管理效益。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医院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约束,规范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监控、评价、应用,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相融合,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定期公开医院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合同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推行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
4.强化绩效考核和结果运用。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突出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作为选拔任用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参考。
(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1.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弘扬人文情怀,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开通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便捷就医通道,为患者提供预约、医保、财务、病案、投诉等多种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开展医生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
2.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医疗卫生崇高职业精神,挖掘整理体现医院发展历史、技术特色、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文化特征,凝练成战略目标、精神品质、服务理念、品牌形象、服务特色和院训、院徽、院歌等文化共识,凝聚支撑医院发展的精神力量。
3.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建立健全保护关爱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推进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办公室现代化、值班室舒适化、带薪休假常态化。推动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提升医务人员职业使命感。加强医院安全防范能力建设,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全面开展医院安检工作,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1.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医院章程,落到实处。
2.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规定设置医院党组织领导职数,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医院党委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
3.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实施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立党支部参与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务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双培养”机制。
4.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联席会议制度。医院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政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组织实施。
(一)落实责任分工。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各级医改牵头协调部门要牵头抓总,协调各部门按照分工积极配合,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要结合实际,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动态监测,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适时开展评估。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三)总结推广经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指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舆论引导,强化示范引领,重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医院,以点带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网底,承担着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基础,是医改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推进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全县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分级诊疗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健康隆回提供扎实基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18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21〕79号)和《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工作方案》(邵市政办发〔2022〕1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举措。结合我县基层卫生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是落实国家、省、市的工作要求,是把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推动我县基层医院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全面推进健康隆回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产生重要现实意义。
二、起草过程。
县卫生健康局自收到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后,县卫健局班子会议对我县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7月份对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我县基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起草了我县关于《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并在2022年第13次县政府常务会会议上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由县委编办、县财政、县人社、县医保局会签修改后形成。起草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均不属大的原则性问题,都是一般性不同意见,经过协调已经达成一致。
三、制定依据。
略
四、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框架以优化体系建设、财政支持、队伍建设、绩效薪酬、医保政策、药物配备、等级评审、绩效评价为主,分为8项工作任务共25个工作重点,既保持近年来我县关于基层卫生健康政策的连续性,又根据深化医改要求以及老百姓的实际需求,针对隆回县当前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次进行政策强化或适当进行政策调整。
1.在推动体系建设方面。
以做实医共体、做好信息化、做优公卫应急、做精签约服务、做强中医特色等内容。至2023年,乡镇中心卫生院规范化发热门诊(诊室)建设比例达100%,一般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发热诊室建设比例达50%,提高基层疾控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至2022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建制乡镇卫生院建设有中医馆,到2025年2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达到“旗舰中医馆”标准,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力争在2024年底前创建成功。
2.在财政投入保障方面。
包括明确机构性质、统筹基础建设、保证运行经费等内容。明确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实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保障”。2022年底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核定编制数全部实现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保障。并按政策规定落实人员经费和单位正常运行经费。
3.在优化队伍建设方面。
包括加强编制管理、充实人才储备、优化职称晋升等内容。原则上每年新招聘人员50名,按照有编即补的原则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求。明确要求2022年至2025年每个县市区要利用县市区财政保障每年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乡村医生。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推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卫生职称制度。
4.在提升绩效薪酬方面。
包括落实“两个允许”、健全薪酬机制等内容。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地位和管理自主权。
5.在调控医保政策方面。
包括强化医保调控、加强预算管理、提高医保待遇质量等内容。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基层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在县域医保费和医疗费预算范围内,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对于上一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医保基金预算支付总额占县域住院医保基金年度预算支付总额的比例低于20%的,不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年度住院人次总数、年度住院医保基金总额等控制指标。对纳入区域总额控制和按病种付费(dip医保支付改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区域总额控制,逐步将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医保基金年度预算支付总额占比提高至45%及以上。
6.在规范药物配备方面。
包括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配送监管、推进一体化管理等内容。允许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配备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卫生室用药范围与乡镇卫生院的用药范围相衔接,并优先采购和使用集中采购药品。
7.在健全等级评审方面。
包括完善管理机制、健全评审制度、确保保障不变等内容。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体现基层服务特点、反映机构实际能力的等级评审评价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审成为一、二级医院后,保持现有财政投入和补偿、医保待遇保障水平不降低,人才梯队、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和结构、医疗技术、药品配备等方面,按照相对应的一、二级医院的相关政策标准执行。
8.在加强绩效考核方面。
包括推行绩效考核、强化考核应用、完善指标监测等内容。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监测指标体系,促进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该《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二是落实工作责任,三是做好舆论引导,四是加强督导考核。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七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1〕12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到2025年,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省域内就诊(住院)率提高到94%以上,市域内就诊(住院)率持续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更加高效,物耗成本降至50%以下;学科水平明显提升,积极申请省级重点专科,建成5个以上省管市建重点专科;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市级排名有所提升。
(一)扩容提标优质医疗资源。
3.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建成市传染病医院新院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独立院区达到标准,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建设或完善传染病独立院区,濉溪县依托县医院、县中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院区2个,加强我市省级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到2025年,全市平战结合和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进一步完善。(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濉溪县政府)。
4.加强专科医院建设。鼓励二级综合医院向专科医院转型,建成二级公立口腔专科医院1家,推进市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打造具有“大专科小综合”特色专科医院,服务能力达到皖北同类医院先进水平,到2025年达到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加快市传染病医院新院区项目进度,争取2022年10月份搬迁并投入使用。(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
5.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医院。依托国家中医特色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市中医医院中医药医疗保障能力,重点进行省级中医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县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建成2—4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
(二)提高公立医院技术水平。
9.优化医疗服务。推行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医院门诊号源网上开放比例稳定在80%以上。设置入院准备中心,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全面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合理化用药指导;加强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步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达10%以上,三级医院达20%以上。(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
(三)增强公立医院发展效能。
(四)激发公立医院发展活力。
14.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实行编制保障和社会化用人相结合的人员编制制度,将社会化用人员额纳入岗位基数,实施周转池编制使用评估,合理制定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岗位管理。合理配备护士,科学测算护理服务成本,合理确定护理服务价格,2025年底,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培养一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遴选中青年骨干外出深造,选拔培养3—5名德艺双馨的“江淮名医”。在省级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展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不再把论文、科研项目等作为申报必要条件,突出业绩评价、实际贡献、科研诚信等。落实“两个允许”,根据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医院奖励性绩效薪酬水平和主要负责人年薪水平,人员支出占比达到40%以上。合理确定临床执业医师、其他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薪酬水平,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自主设立体现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注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支援基层及做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2022年,公立医院全面推开主要负责人年薪制。(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6.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程序,提高调整时效,开展价格专项调整和个别调整,缓解价格突出矛盾,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报和新项目试行价格审核,促进新技术临床应用。(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
17.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drg)试点,2022年完成试运行试点,2023年启动实际付费,继续推行精神病和安宁疗护按床日付费试点,总结经验并推广。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付政策,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打包”付费与drg付费方式有效衔接,加强监督考核,严禁挪用医共体内医保结余资金。实施符合中医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濉溪县政府)。
18.优化医保管理改革。制定区域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动态调整付费标准,规范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全面执行国家、省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中选结果,积极落实采购任务,推动集中采购扩面扩围,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配套政策,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欺诈骗保行为。(责任单位:市医保局)。
(五)创新公立医院文化发展。
19.坚持患者需求导向。把“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20.建立关爱职工的长效机制。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工作负荷,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鼓励提供托幼等服务,设立青年学习基金,支持年轻医务人员进修培训。提升医院安全秩序管理,严惩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21.突出医院文化特色。培育单位特色文化,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救死扶伤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疗机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
22.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市卫生健康行业党建工作委员会指导行业党的建设。完善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23.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符合条件的医院实行党委书记、院长分设,配备纪委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用办法,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建立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荐人选加入省公立医院领导人员人才储备库。(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编办、市委组织部)。
24.提升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党支部战斗力,推进基层党建“领航”计划,建立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双培养”机制,注重发展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入党。(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八
朝真乡林业站在游仙区林业局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及社会各界同仁的帮助和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开展林业工作,现将xxxx年的林业工作计划如下。
1、我乡共有森林面积1224.9公顷,分布9个行政村,森林资源丰富,要认真做好林业资源管理和监控工作。
2、加强农户自用材管理,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制度办理手续,加强监管力度,专职护林员必须到现场监管和采伐工作。
3、做好森林防火的巡查力度,认真宣传森林防火工作,严禁野外用火,在农户密集的地方做好宣传,各村要书写2副固定标语,利用广播和会议宣传森林防火工作。
4、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加强巡山力度,防止乱砍滥伐,严厉打击滥伐林木的现象发生。
1、在巡山的同时加强对各种野生动物的监管和保护,如发现有死亡的动物,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2、对乡境内的各贵重树种,要严加管理,防止滥伐林木的情况发生和严厉打击盗伐名贵树木的不法分子。
1、做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作,使地块的面积保存率和成活率达到100%,不准随意乱占用退耕还林的地块。
2、做好退耕还林地块的有效利用,发展好蚕桑生产,使农户增加经济效益。
1、各村做好林权改革的档案管理,完善资料及归档工作。
2、做好林权改革的后期工作,打证和发证工作,力争在今年6月底全面结束。
1、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地块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确保退耕还林地块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促进农户增收。
2、多与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做好项目规划和实施工作。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林业干部要努力学习和认真履职,做好各项工作,为林业发展献计献策。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九
为进一步加快全镇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持续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根据《xx县20xx年林业生产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部署,紧紧围绕全县林业生态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突出抓好苗木花卉产业建设、经济林产业建设、村庄绿化工程、通道绿化工程和荒山绿化工程,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全面提升生态质量,为推进“三晋示范镇”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围绕六大工程建设,完成120万株林木新植补植补造任务,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其中,经济林栽植面积250亩,生态造林350亩,新育苗木300亩,村镇绿化10个,通道绿化40公里,新建湿地公园一处,义务植树4万株。全镇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全县林业建设先进乡(镇)行列。
继续坚持“科学规划、龙头带动、精品示范、片区带动、政策支撑、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以“春之晨”为主打品牌的苗木花卉基地。20xx年重点完成“春之晨”生态园二期工程300亩,新育苗木15万株。
按照项目工程化、建设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苗木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的标准要求,20xx年突出抓好xx、xx两村共250亩经济林建设工程,其中,xx村完成核桃栽植100亩,xx村完成核桃栽植150亩。
xx一级路和xxx公路(武安段)两条生态廊道建设。端润一级路升级改造工程坚持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出精品、出亮点、出特色,对沿路两侧50米以内的林带进行修枝、除草等综合治理。xx公路按照全方位立体化绿化模式,打造高品位“绿色走廊”。此外,着重抓好村村通道路补植改建工程,对断档地带进行补植,对生长不良、档次较低的树种进行更换。
继续提高端润一级路两侧可视荒山绿化档次,对20xx年度荒山绿化项目进行补植完善。重点突出做好xx公路两侧350亩荒山绿化工程,该工程由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按市政府xx流域治理规划设计要求,xx流域xx段建设湿地公园一处。该工程以保护、改善xx区域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以树理文化为内涵,是xx流域治理的重要功能区块。该工程由镇政府组织驻镇企业实施。
上述责任单位要及早部署,尽快行动,在20xx年4月底前完成全部栽植任务。
按照《国家苗木质量等级》要求,经济林建设采用的核桃树种,苗高80公分以上,株行距45米,每亩33株;生态廊道绿化工程、荒山绿化工程、村镇绿化工程按县林业局规划设计核定为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重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领导组,组织、领导全镇林业生态建设,确保全镇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二)建立分包机制。严格实施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责任制,各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要对所包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负主要责任,要调动各方力量协力推进所包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做好沟通协调,在造林质量和进度上搞好督导,合力推进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完成情况与本人年度考核相挂钩。
(三)做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宣传标语、led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以及植树造林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化建设,充分调动全镇干部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关注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各村、镇直单位和驻镇企业要以统计人数每人栽植3—5株树的标准,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主动性。
(五)巩固造林成果。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督促检查制度,实行包村干部周督促检查制、镇林业工作站半月督促检查制和包片领导月督促检查制,检查内容包括火源管理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将检查结果在镇林业工作站备案存档,进一步确保全镇森林资源安全。
任务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造林质量。同时将检查结果上报镇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工作组对各责任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栽植质量进行通报,督促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七)严格考核奖惩。为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镇党委、政府将于20xx年5月上旬对全镇造林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对完成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并表彰,对完成差的单位严肃追究其责任。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十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新时期卫生健康发展方针,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短板弱项,着力推进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近日,丹凤县制定出台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这次制定出台的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旨在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均衡,加快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儿童健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信息化等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能力,以多层次服务供给满足人民健康多元化需求,为把该县建设成为“康养之都、宜居之城”提供卫生健康保障。
该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该县将全面建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工作体系。丹凤县医院、县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达到二级妇幼保健医院标准;通过搬迁扩容、创建提质,建成县级示范引领、中心辐射带动、基层均衡发展、村级筑牢网底的县域综合发展体系;重大慢性病,重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提高,人人享有健康服务和医疗救治得到全面保障。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该方案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七大工作任务:
(一)“规划引领、优化配置”,高起点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二)“人才强基、科技兴卫”,高质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
(三)“立足实际、满足需求”,高效率加强卫生应急管理。
(四)“慎始如终、平战结合”,高要求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五)“完善机制、全面推进”,高站位谋划健康丹凤建设。
(六)“密切配合、协同发力”,高标准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七)“巩固成效、稳步推进”,高规格推动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为保障这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制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以保障七大任务落地落实,惠泽民生。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十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xx〕1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半年出政策、三年全落地、五年见成效”的工作安排,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以下简称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打造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为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大国首都作出贡献。
2、基本要求。
——突出规划先行。围绕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提高统筹调控能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创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典范。
——突出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城市科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突出协同联动。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化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通武廊战略合作,与河北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突出绿色引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碳减排,推动碳中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突出开放发展。紧抓“两区”建设契机,加快建立更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厚植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优势。
——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赋予城市副中心更大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自主权,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增强城市副中心发展内生动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服务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创新发展数字经济。集成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一批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布局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运河商务区等板块,集聚工业云平台等新平台型企业群体。提升信息内容产业创新活力,建设信息内容消费体验馆,依托城市副中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聚集一批数字内容制作传播的企业与平台。落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设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打造国家网络安全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和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
2、大力发展城市科技。吸引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城市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在城市副中心落地实施,加快推动中关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等市级平台建设,搭建一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测试检验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探索科技成果转让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三城一区”与城市副中心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转化落地;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与城市副中心融通对接,支持跨区域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实体。制定城市副中心开展科技应用场景沙盒试点工作的支持政策,围绕互联网医院、智能微电网、智慧社区、环境治理等领域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全力推动智慧大运河(通州段)、数字台湖演艺小镇、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等12大场景建设,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场景标杆。以张家湾设计小镇为承载,建设未来实验室、设计人才工作站,推动首都创新设计研究院智慧生活实验室建设,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
3、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落地实施一批“优品智造”项目。台马科技板块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基地,培育形成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关键工艺与设备、多元应用、基础材料等上下游协同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台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打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办好中关村通州园,打造产业园区品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提升发展都市型农业水平。建设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生物育种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支撑,重点发展种业研发中试、展示交易、农业科技服务,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生鲜农产品直供中心,打造农产品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链。
三、强化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5、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
积极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激励约束政策落实落地,完善功能疏解承接制度机制。加快推进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有序迁入城市副中心,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引导与行政资源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加快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企业、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及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北投集团、首旅集团、华夏银行、北京建筑设计院、市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北咨公司新办公楼2022年上半年实现全部开工。保障搬迁至城市副中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用地需求,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疏解至城市副中心时,允许其新建或购买办公场所;符合划拨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原国有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所收回的土地由属地政府依法安排使用。深化与中心城区产业结对机制,建立对接项目库,形成“中心城区培育孵化、副中心承接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企业无感迁移。
6、强化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优化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研究制定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轨道快线建设方案。推动连接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快速道路建设,建成京哈高速加宽改造工程,推进观音堂路、京秦高速西延(东五环路-东六环路)工程,研究推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取消收费。加快形成绿色便捷的公交网络,依托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研究大站快车运营方案,实现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快速通达。
7、持续做好首都核心功能服务保障。
加强安检力量与安全防护,强化与中心城区之间在人口流动、社会管理、信息传输、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协同管控,保障国家政务活动安全、高效、有序运行,保障政治中心功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布局一批国家级、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大运河沿线遗址遗存、重点片区历史风貌和古镇、文物遗址等整体保护,服务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吸引一批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及跨国企业总部落户,打造国际交往新窗口,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8、强化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
健全完善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对接机制,搭建两翼互动交流平台,加强在规划建设、产业承接、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共享。加强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快速交通联络,通过京雄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等实现两地连通。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势,拓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合作领域,推动城市副中心企业与雄安新区开展精准对接,加强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合作,推进两地互促发展。
四、提升金融商务服务功能,建设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
9、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加快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推动央属、市属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新增专业子公司及大型企业集团新增投资、财务、科技、结算等金融业务板块落户,鼓励和吸引高质量外资、民营金融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落户。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金融标准认定机构落户,推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在城市副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在运河商务区建设财富管理聚集区,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资产管理、金融投资、银行理财等财富管理机构,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开展财富管理创新业务,支持区域养老金融、健康保险等业务发展,推动财富管理业态集群化、国际化发展。积极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并制定支持政策,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吸引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在城市副中心落户发展。举办好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定期发布北京财富管理行业报告,编制财富管理发展指数,打造财富管理领域高端交流平台和深度合作平台。
10、打造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
培育发展各类国际化、专业化绿色金融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气候投融资、碳权交易等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优先探索在城市副中心实践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积极落实各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任务,争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绿色金融专门机构,加快设立国际绿色投资集团,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和完善绿色项目库。
11、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在城市副中心设立金融科技公司,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依法依规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活动。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开展法定数字货币试点,积极吸引大型银行等依法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实体,吸引符合条件的银行参与直销银行试点,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场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五、加快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12、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
创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国家5a级景区,开发高品质的水上项目和文化活动,丰富大运河特色旅游休闲产品;加强张家湾古镇保护与规划建设,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做好衔接,推进运河文化资源跨区域共享。推进环球主题公园后续项目建设,延伸发展ip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精品民宿等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将张家湾、台湖、宋庄打造为以创新设计、综合演艺、原创艺术品设计与交易为支撑的特色小镇,发挥“旅游+”和“文化+”功能,进一步聚集产业发展要素、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高标准建成并运营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标。积极策划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台湖演艺艺术周、宋庄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文化精品。
13、打造体育乐活之城。
加大体育设施供给,建设若干体育公园示范点,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体育场升级改造,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丰富体育旅游产品,推进开发运河骑行、健步走、赛龙舟等文化旅游体育融合项目。举办国内外品牌体育赛事,大力吸引足球、篮球等顶级职业运动俱乐部在城市副中心落户,举办马拉松、定向越野等大型体育赛事。
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14、深入推进全域绿化造林。
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同步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完善“一心、一环、两带、两区”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绿心绿化品质。加快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建设,打造东西部生态绿带和南北生态廊道控制区,全面建设9个乡镇景观生态林,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机衔接。重点推动特色小镇绿化建设,系统规划实施镇区道路绿化、镇区中心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环镇生态景观林带等绿化景观提质建设。
15、健全级配合理、类型丰富的全域公园体系。
谋划启动并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特色公园。推进区域生态公园建设,加快通燕公园、潮白河公园、运河公园等区域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工作。推进综合公园提质和建设工作,完成云景公园(二期)、梨园文化休闲公园(二期)规划建设工作,实现高品质综合公园均匀分布。推进社区公园建设,在宋庄艺术区、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实施一批社区级公园,推进漪春园、万春园等街头公园景观提升,提升日常游憩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老城区城市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开展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增加游园绿地、城市绿地。
16、构建清新明亮、亲水宜人的水系环境。
基本建成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加快实施温潮减河工程,全面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南水网、城北水网、两河水网治理工程,建成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玉带河、萧太后河、通惠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实现全域水系连通。加快推进杨洼船闸建设,开展北运河上下游同步治理和防洪达标建设,根据水资源条件分步推进京津冀段通航。持续深化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发挥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开展全域湿地保护修复,推进东郊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开展1000亩湿地修复精品工程,打造体现湖泽风貌、兼具生态科普功能的湿地景观片区。
17、打造品质优良、特色突出的健康绿道网络。
完善“区域-城区-社区”三级绿道体系,依托河道绿廊、交通绿廊,建设绿荫密集、连续贯通的干线绿道,建设尺度宜人、慢行舒适的二、三级绿道,构建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实施300公里精品绿道升级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潮白河沿线、城市绿心-大运河、广渠路-行政办公区等一批精品绿道。完善绿道设施服务,强化绿道的体育健身、文化体验、风景休闲、慢行通勤功能,加强沿线驿站、标识等设施的配套建设。
18、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逐步淘汰车用汽柴油,推进油品减量发展;配合传统能源调峰保障,优化现状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将使用可再生能源供能方式纳入地块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作为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改革创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探索氢能利用、智慧化供热、多能耦合等应用场景,大力推广综合智慧能源服务项目。大幅提升外调绿电规模,推进通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北京东特高压-通州500千伏送出工程(北京段)建设,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的区域电网;理顺城市副中心外调绿电输配、消纳和核算机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城市副中心使用外调绿电的政策环境。充分挖掘城市副中心资源潜力,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逐步提升地热、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提升能源利用总体效率,开展智能微电网示范应用,建立智慧供能系统,实现能源供给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变。
19、强化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建设。
提高新建建筑建设标准,新建建筑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应用光伏设施。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项目、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老城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工作对存量建筑进行提升改造;提高农村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覆盖率。推动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在重点区域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高性能太阳能集热器、室内环境控制、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智能化监控、光储直柔新型建筑配电系统等技术的应用。
20、建设绿色智能的城市运行体系。
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推动机动车辆电动化,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车、分时租赁车辆、环卫运输车等城市服务车辆基本实现电动化,逐步推动工程车实现电动化,试点示范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创建绿色供热系统,逐步转变供热格局,不再新增独立燃气供热设施,加大绿色电力在热泵及储热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利用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浅层地热能、中深层井下换热资源、空气能和城市余热资源,推动供热方式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加快实现电气化、低碳化。构建水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打造固废资源化循环体系,加快推进再生能源发电厂二期建设,试点建设一批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推广实施有机更新和建筑垃圾就地循环利用等技术,着力打造“无废城市”。
21、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强化绿色刚性约束作用,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作为产业落地约束条件,创新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管理制度,鼓励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的产业发展。行政办公区率先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域,带动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及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特色小镇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域建设。加强绿色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成立城市副中心碳中和实验室,开展碳中和关键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储能材料及技术、“互联网+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城市副中心就地转化。推进现状产业转绿降碳,加快推动中关村通州园、漷县、永乐店等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台马科技板块、西集网安园地区围绕数字经济、信息服务、平台经济等新兴产业集聚区强化应用先进绿色节能环保技术,通过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工艺改造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打造企业绿色名片。探索城市副中心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搭建城市副中心生态资源收储中心等运营平台,对土地、林木、水等资源进行集中收储与运营开发,促进生态资源规模化流转、市场化交易、产业化开发。
22、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行政办公区优先采购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加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及信息公开,全面推行能源资源消耗分户、分区、分项计量,强化人均能耗、水耗、碳排放等目标管理。开展减塑生活创建活动,加强行政办公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塑料污染治理。在城市副中心范围内组织开展“文明有我,绿色先行”系列主题活动,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树立人人崇尚绿色发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强化绿色生活示范,实行居民绿色生活积分奖励,通过量化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植树绿化等指标,鼓励居民践行绿色生活。
七、落实四统一要求,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3、加快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
制定实施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提升规划,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22号线(平谷线)、京唐城际铁路等一批线路加快实现通车运行。加快打通交通堵点,重点推进厂通路、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通宝路等一批跨界道路建设,推进武兴路拓宽升级。优化进出北三县的公交线路,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加强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便利群众快速通行。加速交通服务同城化,推动检查站优化设置,完成白庙、兴各庄检查站公交专用通道设置,提升进出京通行效率。
24、共抓生态环境大保护。
着力扩大区域生态容量,加快落实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方案,实现开工建设,形成可进入、可体验的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完善跨区域河流水环境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跨界地区联合执法,加大沿河截污力度,全面消除入河点源污染。建立健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联合督查机制,逐步统一区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和绿色环保施工标准,按照“以点带面、区域协同、量化管理、严格标准”原则,合力实施控车节油、散煤污染、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优化调整区域能源结构,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碳捕集等领域科技合作,开展林业碳汇体制机制研究,增强区域碳汇能力。
25、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推动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在更大范围延伸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落实产业功能定位,城市副中心重点围绕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服务环节进行布局,与北三县地区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加强协同。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北三县承接都市制造服务产业,深化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办好项目推介洽谈会,鼓励在京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北三县开发建设。
26、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共同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推动北京养老服务项目向北三县等周边地区延伸布局,统一养老标准,落实跨区域养老机构补贴等鼓励支持政策。引导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北三县纵深布局,推进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对口支持三河市相关医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潞河医院、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等医院与北三县现有医疗机构建立技术支持机制。逐步实现跨区域双向转诊、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工作,提升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度。加强教育合作,采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建立分校等形式深化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大厂回族自治县承接中国人民大学的研发孵化和融合创新功能,鼓励北京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北三县布局。推进大型文体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促进地区间文化活动交流。与北三县探索住房合作机制,支持北三县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增量土地,合作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搬迁至城市副中心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区域职住平衡问题。
27、支撑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
落实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分工方案,深化通武廊产业合作,增强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圈,协同联动,示范引领“通勤圈”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交通规划对接机制,完善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持续推进一批跨市域道路建设。提升产业协作水平,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中关村通州园、廊坊开发区、武清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协调对接机制,搭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以旅游市场一体化为方向,推进通武廊三地旅游资源整合,鼓励旅游市场主体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区域的特色旅游名片。加快通武廊三地公共服务统筹发展,深化教育、医疗卫生异地合作,建成一批服务三地群众的高水平教育、医疗机构。
八、紧抓“两区”建设契机,厚植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优势。
28、建立更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城市副中心区域,高质量建设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通州组团,制定高水平的贸易便利、投资便利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争取对城市副中心跨境金融、文化贸易和数字贸易的更大政策支持,将城市副中心打造为京津冀金融创新、高端商务发展高地。深入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服务”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和应用领域,推动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aeo)落地,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在城市副中心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开展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融资服务,推动城市副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试点并制定支持政策。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落实好重点领域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制定风险防控清单,明确风险点和防控措施,提高风险防范精准度。
29、推进重点领域开放创新。
提升高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鼓励熟悉国际法律、会计审计等相关准则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加快设立专业服务机构注册绿色通道,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大国际教育和高端医疗资源供给。允许境外高端消费服务机构在城市副中心开设体验中心和销售中心,探索免税商品“线上+线下”运营模式。依托张家湾设计小镇,加快设计资源要素聚集,落地一批国内外设计领域创新平台、领军企业、品牌机构与创业团队。按规定申报城市副中心综合保税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要素整合和产业配套。依托文化旅游区,举办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和体育用品展会,推进新型文体旅游开放发展。
30、推动形成区域统一开放市场。
推动构建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陆海空口岸体系,推进京津冀通关物流数据共享共用,创造更加高效便捷的通关条件,提升区域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政务信息共享,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标准互认和采信、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逐步实现与天津、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探索建立北京、天津、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合授信机制,完善京津冀一体化征信体系。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国际、国内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学习交流等制度,促进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
九、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引擎。
31、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发展数字文化、直播经济、在线医疗、智能体育等新型消费,进一步完善优化消费产品和提升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的相关政策。引入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新型仓储会员店,发展无人零售、“便利店+生鲜”、社区智慧书房等新业态。鼓励文体娱乐、保健康复、鲜花绿植等生活服务进社区,开展全时段经营,为社区居民提供实时便捷服务。支持社区搭建“云网端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店内服务到上门服务的通道,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服务渠道和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
32、以新技术与新场景应用引领新型消费。
推进以信息科技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消费业态落地,建设国际科技消费展示平台,打造全球科技新品首发地。围绕5g超高清视频直播等强化数字化新场景应用。推进vr/ar交互娱乐、虚拟真人秀、数字展览展示等创新科技布局应用,加快龙头商业主体开展智慧导览导购、沉浸式文体休闲、数字展览展示等新业态布局,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培育云旅游、云演出、云阅读等特色线上消费。瞄准新消费群体数字化需求,支持重点商圈、大型商业中心引进一批未来商店、概念商店、艺术购物中心,推动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鼓励大型零售门店、品牌专卖店向特色体验店、定制中心转型,拓展协同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推动社区商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技术、数据和供应链等优势,赋能城市副中心社区商业网点,提升运营效率和精准服务能力。
33、打造多层次差异化区域商圈。
建设站城融合的东部商业新中心,秉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打造交通功能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消费服务功能融合的北京东部区域商务功能新地标。结合运河商务区大型项目品牌组合、业态组合、应用场景,打造若干主题商业板块,实现差异化发展。实施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推动商业设施转型升级,增强门店吸引力和商圈辐射力。加快培育特色街区,对重点街区加大品牌整合与优化,建立各具特色、相互呼应的商业街区体系。
打造夜间消费活跃街区,支持运河商务区利用地下空间打造时尚活力型夜间经济街区,依托地上滨水型空间打造运河夜消费带,优化夜间消费场景,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
十、坚持规划引领,实施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
34、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统筹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完成耕地保护空间划定工作,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强化“两线三区”规划管控,实施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全域管控,规划引导生态控制区,加强生态资源要素的保护和监管,开展生态保育和修复。
35、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建立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城市副中心市政设施、生态环保建设标准体系,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坚持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强化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管理,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分类开展腾退空间再利用,高标准实施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围绕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滚动更新整治清单,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36、深入开展通州老城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
完善提升老城区功能体系,实施南大街片区十八个半截胡同城市综合更新,建成若干家园中心,打造若干精品街区示范点。提升老城区宜居品质,完成一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增补公共服务和民生设施,完善照明、绿化、停车、电梯等设施配套,提高社区绿地服务覆盖面积。推动城市更新项目,丰富铁路沿线、硬质堤岸、高架桥下等存量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3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道路,推动城镇周边有条件的村庄供水管网接入市政供水,建设一批绿化示范村。统筹功能性新型城镇建设,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功能节点,带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一、强化数字治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38、加速布局智慧城市新基建。
加速布局高速泛在通信新网络,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全面建成100g带宽的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骨干网,实现1.4g宽带集群专网全覆盖。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加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超前布局以大数据平台、城市大脑、智慧灯杆感知载体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制定国际领先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规范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交付和运行,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39、建设高品质数字化宜居环境。
推动建设智慧生活体验馆,有效集成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各领域智慧应用,为市民提供新技术体验应用。引入无感支付、信用支付等数字新零售形态,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推广智能家居,升级智慧社区安防体系,推进老年人居家远程问诊、健康跟踪等扶老助老智能设施建设。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整合多种政民互动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以全景开放模式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提升惠民智慧服务水平。
40、强化城市治理协同智能。
推动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政务大数据平台,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制定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改革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原则构建高效率组织体系,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以事件为牵引,以数据驱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构建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领域横到边、纵到底的“一网统管”体系。构建关口前移的智慧管控新模式,开展城市体检和仿真研判,加强综合管廊实时监测和预警研判,加强密集楼宇安全、能耗等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提升精准管控能力。健全区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十二、坚持交通先行,构建便捷高效现代交通体系。
41、建设现代高效的轨道交通。
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建成站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同步推进城市航站功能建设。新建城市副中心轨道线网,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建成17号线(城市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加快推进m101线、m102线、m103线和m104线建设。制定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标准,打造一批市域(郊)铁路示范项目,改造提升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复线。
42、建设通达顺畅的内部道路交通网络。
加密内部路网,实现高效循环,加快实施北京东六环路城市副中心段入地改造和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建设潞苑二街等东西向干道,完善怡乐西路等南北向干道,基本建成“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完善老城区次支路系统,打通一批断头路,推进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提升道路交通运行效率。优化重点功能区道路建设,加强环球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区域内外交通快速联系,打造城市景观大道。
43、完善舒适便捷、生态友好的绿色交通。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场站和公交专用道建设,结合道路建设计划和交通需求,初步形成快捷、便利、多样化供给的公交服务体系,集中建设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发展多样化公交服务,持续增加、开通一批定制公交线路,打造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建成环球影城北、东夏园、通马路3个交通枢纽和东小营、文旅区西区2个公交中心站。完善生态友好的慢行系统,增加自行车换乘(b+r)设施,建设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示范项目,建设自行车友好型城市,沿河、沿绿、沿路建成连续舒适贯通的慢行大网络,到2025年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累计总里程达到1500公里。
44、建设供需平衡的静态交通。
坚持建管并重,有序缓解停车矛盾,在老城区以共享车位为主,适度补足基本车位缺口,建设通马路交通枢纽停车场等7个公共停车场,试点研究利用地下空间、桥下空间建设社会公共停车设施。创新停车管理机制,推动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专用停车场有偿错时共享。合理引导出行需求,落实“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基本要求,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全覆盖,全面实现路内路外停车规范管理。建设停车换乘(p+r)设施和智慧停车平台,科学引导停车。新增充电桩2、6万座,提高城市充电桩覆盖范围。
十三、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5、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强基础教育,建成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物资学院附属中小学等一批市、区优质学校,实施提升百年校、挖掘特色校、扶持农村校、保障优质校等工程,培育壮大潞河中学等一批本地优质品牌学校。加强高等学校建设,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对接城市副中心产业人才需求,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优劳优酬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保障,不断提高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的能力。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落实“双减”政策,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提升教育质量。
46、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域的.传染病动态监测网络,开展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等标准化建设,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职责。完善城市副中心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和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合理预留应急医疗设施储备,推进公共设施平疫两用改造,提高区域医疗救治韧性。加快培养一批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达到1、75人。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举办国际化医院,实现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工程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投入使用。加强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广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技在医学诊断治疗、家庭医生服务、院前急救等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智慧健康服务水平。
47、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多点均衡布局,建成通州区养老院,实现街乡层面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村社层面的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创新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机制,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办分离,引入高水平运营团队承办公办养老机构运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嵌入式设置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发展智慧养老,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化供给。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建设适老型公共设施,开发适老型产品和服务,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48、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劳动技能型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精准施策推动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技能型人才收入。进一步加大重点群体支持力度,抓好收入不稳定群体稳收增收。
十四、强化人才保障,打造专业人才新高地。
49、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大力吸引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高层次、高技能、紧缺急需专业性人才。完善产业和人才融合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与产业联动工作机制优势,以总部经济、财富管理、金融科技、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为重点,强化精准引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聚变,鼓励人才带资源到城市副中心发展。深入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研究和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重点发展领域柔性引才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兼职到城市副中心创新创业。制定城市副中心开展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支持政策,建立重点领域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机制。
50、加强人才培养扶持。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通过“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等方式,补充紧缺专业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加大对人才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应用,积极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应用场景,拓宽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持续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平台的扶持力度,对发展良好的平台给予持续性资金支持。
51、优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对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出突出贡献、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人才(团队)予以奖励,着力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提升人才服务品质,探索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在人才关心关注的落户、教育、医疗、安居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依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搭建人才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为人才提供“线上+线下”的全流程便捷服务。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加快布局有海外氛围、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特色区域。推进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源企业和国家级外事服务机构入驻,提供全链条人才服务。
十五、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有效保障城市建设发展需要。
52、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金融支持。
加强与中央财政部门沟通对接,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保障城市副中心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运行的支持力度。在保持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部门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力度,将城市副中心建设融资需求作为重要因素予以单独核算。积极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支持,在城市副中心借鉴试行全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资产管理领域经验做法。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
53、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鼓励采用授权经营、基础设施项目配建经营性建设内容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制定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创新融资模式的指导意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建设运营。
十六、探索土地管理利用制度改革,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54、优化存量土地转型利用方式。
制定城市副中心低效、闲置国有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探索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有效路径,大力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资源,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探索建立闲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健全腾退空间统筹利用机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
55、推进土地有序供应。
优化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广用地预申请制度,加大用地预审和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制定城市副中心改进和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合理安排土地供应时序和供应结构,保障土地供需平衡和职住平衡。制定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方式和定价机制,积极探索规模化推介、产业准入、资格审核、先租后让、先供先摊等土地出让方式。试点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探索产业用地租售并举的多元化供应方式。争取国家统筹支持解决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56、创新土地综合利用开发模式。
推进实施综合用地模式,研究用地性质混合、主体功能兼容的综合用地管理方式,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机制。探索土地综合片区开发模式,建立“轨道交通+土地开发”的可持续建设运营机制。积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产业融合中的配套设施建设,盘活周边资源。
57、优化集体土地利用政策。
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利用集体土地资源,结合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要求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和土地发展权收益相关政策。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且村民有积极性的乡镇、村在居住类型、土地利用形式、产业发展和居住区风貌方面进行创新,采用多种举措实现户有所居。充分考虑通州区宅基地的历史沿革,结合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等具体工作,分类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稳妥解决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
十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进区域职住平衡。
58、加大多层次住房供应。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推进职住平衡为基本原则的住房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商品房供应,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加快配套建设职工周转房、公租房,实施张家湾六小村等棚户区改造及安置房项目。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分配、管理、退出制度,实现共有产权住房资源在无房家庭间有序流转。通过供应居住用地、与商品住房地块共同出让、利用国有企业自有用地等方式,加大共有产权住房供地力度。
59、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单列用地计划,增加土地供应,支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通过“商改租”“工改租”等形式将非住宅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进一步规范管理住房租赁市场,建立租赁运营监管平台,加强租赁引导和专业化管理运营,维护好住房租赁市场秩序。
十八、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干部队伍保障。
60、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穿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北京不折不扣落地落实。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实施职责,将《意见》及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列入党委(党组)年度重点事项。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6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副中心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工作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落实城市副中心干部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的市级机关干部到城市副中心挂职和任职,激励干部大胆干事、担当作为,为副中心建设发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撑。
十九、加强实施保障,强化责任落实。
62、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市委市政府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及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并作出工作部署。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试点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创新城市副中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市级赋权力度,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试点,围绕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城市治理、区域协同、对外开放和地方标准制定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市级赋权范围,明确新一轮赋权清单。市级各相关部门围绕本实施方案,结合各自职责分工,主动担当、开拓创新,落实好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通州区切实履行属地责任,与市级各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加强督促检查,持续推动工作落实。
63、强化重大任务和项目带动作用。
制定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和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设立方案、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将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围绕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系统谋划、统筹安排、精心筛选一批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各领域具有一定规模的重大投资项目,涵盖重点功能片区,带动提升城市副中心整体发展水平。始终把项目质量放在第一位,科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运行效率,打造“城市副中心质量”。市级各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加强指导,对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在供地安排、规划建设指标、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
64、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围绕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深入解读政策内涵和意义,把发展前景、政策优势、改革措施一揽子告知社会,扩大知晓度。宣传部门和网信部门加强舆情监测分析,指导相关部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篇十二
为加快推进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1.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医学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布局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好省辖市“四所医院”和县级“三所医院”,指导具备条件的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医院。针对省、市、县诊疗需求,推进“十四五”时期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加快补齐服务短板。(省卫生健康委、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协作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持续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供给效能,合理规范使用医保基金,提升医保基金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中西医结合、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025年,形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医学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高水平市级和县级医院为支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在疑难疾病、重大疾病、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多中心研究、大数据集成、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带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省委改革办、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医保局、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依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高重大疫情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治能力。每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依托1—2所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设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提高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中西医综合防治能力。每个县(市)依托1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县级医院建设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发热门诊(哨点诊室)建设,强化基层机构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基础作用。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支持河南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实施县级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省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分级分类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省级层面以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为主线,以满足重大疾病的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为重点,从专科规模、医疗技术、诊疗模式、管理方法等不同角度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儿科、麻醉、精神疾病、中医等人民群众就医需求较大的核心专科能力,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市、县级医院要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普外科、呼吸科、产科、麻醉、重症、骨外科、儿科、病理、检验、医学影像、感染性疾病等基础专科加强建设。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区域专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省卫生健康委、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重点发展中医肿瘤、中医儿科、中医心病、中医脑病、中医骨伤、中医妇科、中医外科、中医治未病等中医特色专科,提升公立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和质量。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业务合作,在中医医院推广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省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积极创建国家科研平台,加强布局建设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传承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省部共建项目为抓手,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开展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临床研究。(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优化医疗服务模式。积极吸纳先进的诊疗理念,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建立专病联合诊治的有效模式,研究推广mdt(多学科诊疗)、快速康复、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全力推动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行日间手术,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强化基础护理,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加强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创伤等重大急性病救治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省医保局、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促进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河南省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完善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机制,依托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加快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研发应用,建设智慧养老应用开发平台,修订数字化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推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规范互联网诊疗服务,持续加强对药品网络销售行为的监测监管。(省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医保局、大数据局、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整合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10.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行严格的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切实做好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工作。建立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从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薪酬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考核导向,不断提高资金使用和资源利用效率。定期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省卫生健康委、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12.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省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开展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改革试点,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逐步推行公立医院员额制备案管理,入额人员在岗位聘用、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管理使用、人员流动等方面与在编人员同等对待。岗位设置合理、医疗水平高、技术能力强、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三级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可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落实岗位管理制度,公立医院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省委编办、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制定我省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强化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和公立医院投入政策。拓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经费渠道。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允许医院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强化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持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全科医生(含中医)等紧缺人才培养,推进转岗培训合格人员在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中加注“全科医学专业”。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提升师承教育水平;开展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培训,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接国家医疗服务项目规范,有序修订现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完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办法,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探索建立新增医疗服务项目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谈判准入制度。(省医保局、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支持政策,引导常见病、慢性病、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到基层就诊。指导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鼓励各地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省医保局、财政厅、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改善群众服务体验。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实施提升医疗服务十大举措,推动同级别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各项便民惠民措施落地见效。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便利的医疗服务。(省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医保局、大数据局,解放军郑州联勤保障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凝聚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导医务人员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唱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工作负荷,落实学习、工作、休息和带薪休假制度,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注重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教育,增强责任感、自豪感、认同感。加强医院安全防范,强化安保队伍建设,完善必要安检设施。将解决医疗纠纷纳入法治轨道,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省卫生健康委、公安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并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支持院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党委重要活动,协调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院长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立医院章程,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党委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和院长。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委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把握用人标准,重视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规范人才引进工作、完善政策待遇、加强服务保障,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深入开展“河南省公立医院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全省公立医院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组织设置规范化、队伍建设科学化、制度落实长效化、场所建设标准化、经费保障稳定化。党支部要突出政治功能,把好政治关、医德医风关,参与内设机构业务发展、人才引进、薪酬分配、职称晋升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办法,注重发展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入党,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探索建立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4.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教育、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医院党委要切实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党建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年度评价结果和绩效挂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省政府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全面推进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加大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力度,加强调研指导,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优秀14篇)
- 最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实用11篇)
- 黄山英文导游词范文范本(大全9篇)
- 最新全国助残日爱心助残活动方案(模板10篇)
- 最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工作计划范本(优质13篇)
- 发扬自己的优点如何写 发扬自己的优点如何写简历(三篇)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汇总10篇)
- 2023年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简报(精选10篇)
- 开车兜风的文案如何写 夜晚开车兜风的文案(6篇)
- 创建文明学校工作简报通用(通用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投资资金来源情况说明范文如何写 关于资金情况说明怎么写?(九篇)
44下载数 696阅读数
-
最新科室负责人评语(优质15篇)
18下载数 1000阅读数
-
乡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情况报告(模板17篇)
48下载数 685阅读数
-
最新增加车的申请书(通用10篇)
41下载数 757阅读数
-
有关自来水公司更换水表的通知范文范本(5篇)
36下载数 373阅读数
-
最新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计划(大全12篇)
45下载数 746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