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范文(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39:34 页码:13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范文(汇总11篇)
2023-11-13 11:39:34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阅读一本书籍、文章或其他阅读材料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和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阅读的内容,也是对我们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提升。读后感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简单概括,更是对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使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点评,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读后感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一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29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美国精神病学会还授予他奥斯卡·普菲斯特奖。他生平有三十多本著作,这本书最为著名,销量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意义疗法含义: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用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意义疗法适用群体: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茫、绝望的就诊者,精神病、神经症。

意义疗法的治疗技术: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法、非反思法(这个技术这本书中未提及)。

意义疗法的目的: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讲,意义疗法也是个分析过程,因此它类似于心理分析法。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

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这也是为什么意义疗法师在所有心理治疗师当中最不愿意对患者进行价值评判的原因,因为他绝对不允许患者将评判的责任转移给医生。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弗兰克尔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所以他主要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围绕自己,而是事业或者所爱的人,会具有更神圣深刻的意义,这是从他跌宕起伏、惊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总结,那些同样关在集中营,被肆意虐待的囚徒们,找不到了信念,也没有明确活下来的目标时,行尸走肉般很快就忍受不了炼狱的痛苦和煎熬,要么死去要么疯掉。而幸存者里,大多是心存希望,不断安慰精神枯竭的自己,有心爱的妻儿、需要赡养的父母、热爱的事业需要自己的智慧奉献……在我们活下来的意义里,总是离不开爱、和平、自我价值。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武志红也提到过,埋藏在无意识里让你痛苦的东西,把它放在意识里被你看到了,就不会痛苦了。黑暗的地方,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真实的样子,没有直面的勇气,于是懦弱的等待恐惧吞噬,越来越弱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二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籍犹太作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弗兰克尔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万人,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弗兰克尔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这是无法复制的的地狱经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弗兰克尔认为,哪怕在集中营里经历了杀戮、恐惧,进而变得冷漠、迟钝,甚至很多人舍弃了人性只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够在绝境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些人在数量上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兰克尔就具体阐述了意义疗法。他认为人类必须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追寻意义的过程。意义疗法认为人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意义所在,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在人的一生中,爱具有意义,苦难也具有意义。尽管苦难本身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待苦难的方式赋予了将苦难转化为成就的机会。生命是短暂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它。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得清楚明白。或者说,人一生都处在不断追寻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弗兰克尔因为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彻。但就像书中所说:存在之本质就是责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切入角度,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生活,承担起责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三

近日,单位开展了“我喜爱的好书”专题读书活动,前段时间正好捧读了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心弦为之一颤。作者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临床心理学家,犹太人。书中记述了二战时作者在恐怖与窒息的集中营中的惨烈经历,在面对频临的肉体与精神的毁灭,作者的"意义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并且使生命力顽强延伸。他被纳粹先后关押到奥斯维辛等4个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营里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挣扎。重获自由后,他只用了9天时间完成了这本书,更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

在书中,弗兰克尔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营内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挣扎与极端体验中,他仍然发现即便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在集中营集体退化到禽兽一样的行为时,也依旧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丝亮光,这就是人性的闪耀。比如有人走过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然后凄然赴死。在集中营里,他正是靠着一丝人性的心灵之光,发掘了痛苦的意义,点燃了他强烈的求生欲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然后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领悟到,“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选择,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

我们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与奋斗。弗兰克尔认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三条:创造、工作;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受苦。当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我们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作为普通人,不断地重复平凡,懈怠与挫折感也时而出现。弗兰克尔启发我们:现实可以被分为身体、心理和灵性,而后者可以远离甚至对抗身体和心理的层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难,平凡之外的改变与创造,体验朋友的意义,都会使工作困境与痛苦体验变淡褪色,我们需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灵性。

另外,弗兰克尔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享年92岁。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四

封面的那句话很好的描述着弗兰克尔的人生经历——“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犯,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弗兰克尔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意义疗法的第一章中,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列举了阿德勒的“追求权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这二者的“追去意义”。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个定义:存在本身、追求意义、意义。这三个在我看来通俗意思就是活着、自我、人类。

在心里——动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紧张是必要的,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间的矛盾产生的。他举例到,让工程师加固桥梁,反而需要施加压力,以使构成桥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虚无中,他借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指出三个东西可以赋予人意义——苦难、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暂中,他指出我们应该嫉妒老人,因为他们不仅拥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经是现实性,他们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的承受过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乐的日子里回忆过往的日子。

他说——人不要只想短暂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曾经历过的快乐和痛苦,曾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在对泛决定论的批评中,他提到,人无法选择外在的环境,但可以选择内在的态度去面对。他说,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在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中,他指出“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痛苦、内疚、死亡。他说人在面对灾难时总有能力——获取负责任的行动动机,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将苦难转化为成就。不要“过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轻人的三大症状——抑郁、侵犯、成瘾依赖中指出,要抓住意义的导向,要找到不得不集体实现的意义,要把握每一个情境的意义来获得总体的意义。他反对集体罪过的观念,因为杀人犯用菜刀杀人,不代表菜刀就是来杀人的。

他劝戒我们——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他说因为在磨难中依然能找到意义,那生命的意义就是无条件的,至少在潜在意义上讲是这样的。因此无条件的意义也意味着人无条件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给了人尊严的持久性。因此不能仅从有用性意义上的价值来评判人,还要注意到人尊严上的价值。

最后他说道——虽然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会越变越遭。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五

作为一部心理学著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研究结论并非出自传统的调查方法而是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纳粹集中营的黑暗生活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引发他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最终开创了意义疗法。

感激作者能够忍痛回忆起那段地狱般的岁月,才让读者不仅可以一窥纳粹时期的集中营毫无人性的生活,也可以借由作者的苦难经历悟出生命的意义。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不过是众多外在因素的偶然产物,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

集中营里,囚徒形同猪狗命悬一线,不仅食物极度匮乏,每天还要面对干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饥饿和缺觉。尽管面对同样的苦难绝境,你仍然能看到有两类人:一类人已经完全丧失对未来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另一类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们可以选择安慰别人,也可以将自己的最后一块面包留给别人,虽然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物质人身极度受到限制的状况之下,人类依然拥有精神自由,这种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无论如何无法剥夺的。而绝大部分人放弃了这种自由,成为了臣服于外在环境的牺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类极少数之人,他相信他或回忆温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处境,或发挥自己医者的角色医治狱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我们依然可以自由选择以何种态度和行为去面对生活提出的问题。而而人生的巨大转折也往往来自苦难的挑战,因此苦难是有意义的。这里虽然有鸡汤的味道,但实际上作者强调的“苦难”指的是命中注定的苦难,如果苦难本身可以避免,那么人们首先要做的是想办法解决苦难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难折磨。

意义疗法认为,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们必须担负起责任回答属于他的那些问题。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爱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六

疫情期间,晚上睡前陆陆续续看完这本书,几点收获:

1、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2、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3、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4、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5、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

6、“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同样,有目标的人更容易走的更圆。

7、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

8、弗兰克尔的观点: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9、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10、生活中总有两种人,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七

诚如书中所言,《活出生命的意义》想要追问的,并非抽象的生命意义,而是当生命向我们提出了问题时,我们该如何作答。特别当这样的问题格外艰难的时候。

听说《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因为心理中心高飞老师的推荐。最初打动我的,我想是书名。活出生命的意义,谁不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呢?更何况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根据百度百科,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犹太心理学家,除他和妹妹而外,全家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开创了心理学上的意义治疗法,给了无数人生活下去的勇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样的人生经历,光是听听都励志。

于是迫不及待把书买了回来。那时儿子尚小,喜欢听我念书。我俩很快读完了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叙述角度很独特,气氛也不沉闷,我俩津津乐道于集中营里有关未来的好笑的梦想,比如将来(离开集中营以后)去做客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是谁,央求女主人“从锅底给舀一勺”。

读到第二部分,意义疗法,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既没有故事情节,也产生不了共鸣,努力读了十几页之后,根据儿子的建议,我俩放弃了读下去的努力。

再次拾起这本书,是20xx年的夏天。6月底父亲检查发现癌症且已转移。随后我进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时刻觉得心砰砰乱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却不困也不饿。后来跟一位也是父亲患癌症的朋友交流,她说自己得知消息后的反应是全身不停发抖,怎么也控制不住。

为了缓解焦虑,我去看了心理医生,但只去了一次。医生很好,却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到我。

在等候治疗期间,7月2日,按照早先安排的出差计划,我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临出门前,不知怎么看到了这本书,就把它塞进了背包。飞机上睡不着,我翻开了它。

当我走下飞机时,只觉得又累又饿,我知道自己挺过来了。

现在想来,当我们突遇苦难时,第一个反应不是悲伤和痛苦,而是受骗的感觉。猛然觉得,自己如此珍视的那些幸福和快乐原来都是虚假短暂的。父母与我们一起生活,温暖和睦,儿子出生后一家人更是其乐融融。突然所有这一切都要结束了,那它又为何要存在呢?我们经历这样的苦难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平生第一次,我开始怀疑人生,我想这应该是书中所述“存在之虚无”的一种表现吧。

写这篇文章时,我找到了20xx年7月2日23:18私密发送的微信,照片是从宾馆俯瞰窗外的点点灯火,上面写着:“上海的夜景,7月2日。赶上上海下雨,晚点五个小时终于到了。虽然心思烦乱,然而觉得还是在往好的方面走,加油!”

后来我曾经尝试回想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途中自己的心路历程,不过能够想起来的实在不多。只记得在飞机落地合上书的一刹那,心里最明确的想法是,读后感.有一天我的儿子,也会遭遇我和父亲今天所遭受的苦难。虽然我们不能选择让这样的苦难不发生,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果我们选择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苦难,这种态度一定能够帮助到儿子。

作者在“苦难的意义”这一节的开头写到,“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奇妙的是,当我意识到意义之存在时,突然就跟命运和解了。

更奇妙的是,我很快看到这意义发挥作用了。父亲生病到离世,正是儿子小升初的重要阶段。和善慈爱的姥爷一直是他最好的伙伴。父亲走了之后,有一天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他去姥爷床上躺了一会,因为床上有姥爷的味道。父亲9月27日突发中风的时候,他正好在家,给我打了电话之后看着救护车拉走了姥爷。之后他经历了华赛考试失利,也特别遗憾最相信他能够逆袭的姥爷没看到他奥赛得奖和进入心仪的学校。上中学之后他遇到些困难,曾经有一段比较艰难的日子。后来他跟我说,他告诉自己不要哭,要去面对,他说:“我想妈妈遇到姥爷这么大的事都能挺过来,我也一定能。”

在“生命的意义”这一节中,作者写到:“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所以人生,说到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回答生命的提问,又不断在回答中去追寻意义的过程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八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九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侮辱、被剥夺,时刻可能会到来的死亡等感受时,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

对于面对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无法选择遇不遇到厄运,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厄运摧垮我们!

如果恐惧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暂就是尽量过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十

我的理解:somethingbiggerthanmyself即是大部分人(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只要我们通过创造与工作,通过爱,通过拯救别人于苦难(哪怕自己承受这苦难,抑或苦难使自己体悟到了他人之痛),使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服务他人,服务于大众,乃至服务于全人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超越,更完成了自我实现,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1.创造与工作。

2.亲密关系与爱。

3.苦难的意义。

对于怎么找,弗兰克给了三个建议: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活着为了什么?现在我们有了答案,为了自我超越,找到那个biggerthanmyself的东西。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雇佣了100个人,不让睡觉,不许休息,就是跑步,最后这批人全都累趴了,都说你现在就是把一头狮子放进来,我都跑不动了。可是,当科学家们用电击他们的肌肉时,发现他们的肌肉还是可以收缩的。可见他们并不是真的跑不动了,只不过他们以为自己到极限了,跑不动了。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大脑告诉他们的。其实这是大脑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机制,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警告“不行了,到极限了”。而实际上,根本就没达到。一位美国的母亲为了救自己被压在车下的孩子,竟然将汽车抬起了一角,一位父亲为了救自己掉下阳台的孩子,飞奔扑救,竟然及时接住了孩子。当他们要做的事比他们自己的生命都重要的时候,他们就真的能不再管大脑里那个“不行了,到极限了”的声音,超越极限,超越自己。

作者弗兰克是一名被关在奥特维辛集中营中的犹太心理医生,从刚进集中营时看到淋浴喷头能流出水都无比激动(毒气室外观跟澡堂一样),到听到别人指着他说“看,这样的人就是下一个就要进毒气室的人”时还能“幽默”的发笑,最后到从刚死的朋友身上扒鞋子,只因为他那件比自己的结实。1944年圣诞节前,奥特维新流传圣诞节时战争将结束,所有人都会被释放,然而圣诞节过去后,期盼已久的胜利并为到来,这直接导致集中营里死了80%的人,不是由于饥饿和寒冷,而是由于失去了希望。弗兰克之所以活了下来,因为他心中还有两样事物,其一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对妻子的爱,在很多苦难之时给了他莫大的动力,另一样是他的手稿,他所要完成的心理学“意义疗法”的手稿。这两样都是biggerthanhimself的,所以支持他活了下来。

弗兰克书里介绍了心理学的”意义疗法“中的一个小招数:临终床疗法,想象你已经获得了你想拥有的一切,而此时你也已经80岁奄奄一息躺在床上,行将咽下你人生的最后一口气,回首一生,你是否觉得自己的一生有意义?挣钱,成名,当领导,游遍山川大河五湖四海,吃过全世界各种人间美味,可如此美妙的一生意义到底何在?答不出啊,仍然觉得空虚寂寞冷啊。作者后来给出了答案,自我实现其实是个伪命题,自我实现只是个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动作叫做:自我超越。只有我们在人生百年中真正找到了somethingbiggerthanmyself并且为之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人,就算完成了自我超越,而自我实现这一副产品也自然就得到了。

按照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原理,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可是对于如何自我实现,翻阅古往今来东西方的各种典籍,除了教我们要正直,要有目标,要努力,要有耐心,之后等着,成功会来的,自我实现也会来的。可是越想越不对,努力是没错,可总要有个方向吧,定目标也总要又个方向吧。总不能定个我要发财的目标,然后拼命赚钱,最后金山银山搂在怀里然后蹬了腿闭了眼也算不上自我实现吧。(这最多算是实现了第二层次,安全的需求)。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十一

很早以前听说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生不如死的经历的简单叙述时,我就已惊讶于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其实这对于总数来说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绝承受而选择自我结束生命。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从入营的惊恐到对暴力,死亡的麻木与冷漠以及最后为陪伴病人朋友而最终选择留下,身边的人不断减少,不少同胞也彼此欺凌而谋生,而支撑作者活下去的是什么?他激励我们不论对于苦难还是生活,我们应尽力去寻找其存在的意义。永远不要寻问生命的意义,而其意义所在正是我们用点滴行动赋予,我们终一生回答生命留下的疑问。

歌舞升平的现代,许多人陷入种“存在之虚无”的状态,很多年轻人没有目标,酗酒滥交,放纵地生活。美国出现过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随遇而安”也日益走红。他们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甚至跻身上流,而他们却内心空虚而无意义,不再迈步探索,只是随着时代的车轮被动地向前滚。

在国难当头、危及存亡之际,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领中华民族抗战振兴;和平年代乔布斯也表明“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带来空前科技革新。在立志之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也会轻易放弃,因为有了心中的梦想,即使苦难在其眼里也会有其独特意义。就像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家门后,不是撒手不干,而是坚持向前,成就了更广阔的天。因为心中的信念,西南联大的建立让教育的星火不断,中华文化不亡,世代相传;教授们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里带来一堂堂特别的课,即使炮弹的轰炸,师生们都明白这苦难的意义“中华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战场,保家卫国,多少妇女也主动担任医务人员,挣起国家的生命线。

如今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有的只是一些困难、不如意,而许多人却容易轻易被击跨,否认生命的意义。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利和身边人,却不知其实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

记住,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所决定的生活,不论春风得意还是寒冷凛冽,都有其意义。为了目标、梦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时间承载生命所留下问题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