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物理的小论文(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42:20 页码:11
最新物理的小论文(优秀16篇)
2023-11-11 22:42:2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反思自身经验的机会,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成长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需要有层次、条理清晰,并注重逻辑推理。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分享,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物理的小论文篇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转眼间我们已从呢喃着儿歌的孩儿成长为朗朗读书的少年;转眼间我们已从不知人情世故的小孩成长为通情达理的少年。转眼间我们已从不懂情爱的孩子成长为拥有懵懂情怀的少年。在十四岁一个人生中普通而不寻常的年龄,写这篇文章来纪念我的十四岁,纪念这段普通又并不普通、平凡又并不平凡、寻常又并不寻常的,美好的日子。

初二这一学年,学校和家庭都发生了许许多多复杂的事情。班里的同学公开和物理王老师做对、年级组长孔老师多次来到我们班批评同学;在家里生病的老爷突然去世、健康的我无缘无故的生病住院……。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在提示着我,十四岁的日子并不普通,仿佛在叫我记住这发生了许多事情的日子。

一次自习课,班上的同学正在写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谁知道物理王老师突然推门进来说:“我现在给你们订正一下物理练习册的答案。”“啊?不是吧!”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很多了而且要在学校完成,现在物理老师又要占用自习课的时间。语文老师已经使同学们很难了,现在班里的同学听到要上物理课更是引来了一阵骚动。物理老师看到这种情况顿时恼火了说:“你们上语文吧,以后物理的自习我也不给你们上了,你们爱考成什么样儿考成什么样儿。我不管你们了!”说完立刻就摔门而去。物理老师走后,同学们立刻欢呼起来,还没等安静下来,年级组长孔老师就来了。她对我们严厉的说:“物理老师是为了你们好,你们怎么这么不知好歹啊!你们不是号称做作业吗,那你们安静的做,一会儿我过来检查如果要是有一个人说话,就证明你们根本没有专心做作业。你们自己好好想想吧!”还有一次,上物理课。物理老师还没有来,班里的同学始终安静不下来。不一会儿老师来了,看到同学们都这副样子恼羞成怒的说:“啊,你们就这样。我看这物理课也不能上了,你们赶紧让校长给你们班换老师吧!我交不了你们了”后来许多同学都说能好好上,物理老师又留了下来。可是过不了一会儿有开始闹上了,物理老师一气之下又走了。后来事情闹的很大,年级组长带着几位同学找到了校长。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喜欢物理老师,只是十四岁的我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时期。学生们通常在这个时期都喜欢和老师还有家长做对,所以还是请家长和老师们能够多多的包容我们,十四岁的我们正在一点一点的成熟、一点一点的长大。

家里的事情也颇为糟糕。一九九六年生病的老爷经过九年多将近十年的恢复,身体情况已经逐渐转好了,可事情总是不近如人意。二零零四年十月二十三日老爷带着家人给他的祝福和厚爱离我们而去了,家人们一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十四岁的日子有欢声笑语、有伤心悲痛。无论怎样十四岁的日子都是上帝给我们最美好的日子。十四岁正在一点一点慢慢离我们远去,但是十四岁的天空依然会无比晴朗、十四岁的花儿还会静悄悄的开放、十四岁的日子仍旧会张显出无比灿烂和夺目的光芒!

日子一点点的流逝,我们马上要迎接紧张而繁忙的初三生活了。属于我们的十四岁也要对它saygoodbye,现在让我们高喊:“十四岁的日子,再见!”

物理的小论文篇二

通过以上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很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例如通过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实验结论,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开展实验教学对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问题。

1、重演示而轻操作。

目前,虽然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都有开展实验教学,然而由于大多数物理教师都已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带到了实验教学当中,使实验教学变成了一种“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模式,而给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这无疑使实验教学失去了本质。

2、操作过于程式化。

在很多高中物理实验课上,学生都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所规定的一种操作步骤和规范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操作模式过于程式化,无法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实验印象,学生往往实验操作完毕后就忘记了刚才的操作步骤,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步骤,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过于依赖模拟实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模拟实验软件被应用于现代教育当中,高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虽然模拟实验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实验教学,然而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却由于过于依赖模拟实验而忽略了实际实验,使学生失去了许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无法突出一些实验中的重点和细节,因此导致实验教学效率不高。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充分开放实验室。

若想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就必须要充分开放物理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实验条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验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实验室的开放应当是多元化的,其不仅仅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上的开放,也即是说,实验室不仅仅要在管理模式上开放,更要在教学模式上开放。一方面,开放实验室可以大大拓展和延伸实验室内的有限资源,另一方面,开放实验室还能够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有利的环境及必要的条件。在开放性的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特长、爱好等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实验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做好实验演示。

实验演示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物理本身是一门比较偏理论化的学科,高中学生普遍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做好实验演示。例如,“冷水使热水沸腾”“飞不出的鸡蛋”等类似的实验往往有悖于学生的认知,教师充分演示好这几项实验,能够大大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几个情景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实验过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教师应当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演示提出质疑,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作为一个引导性的角色而存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引导。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实验操作、实验数据测量、实验定性分析、实验定量计算还是实验结论总结,都应当是学生亲自动手并独立完成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指导学生,但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于束缚学生,而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实验空间,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动性。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物理的小论文篇三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校化学专业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前后连贯、逻辑推理清晰、理论性强,不仅可对化学、化工、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为生物、材料、食品、水建等专业学生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物理化学学科的课程讲授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近几年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重新审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发现目前我校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无机化学相关课程以及后续一些专业课,与物理化学授课内容中有一些重复之处。

2.教材中抽象理论太多,造成了学生对这门基础课程产生了比较枯燥无味的感觉;加之内容多,课时量有限,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针对某一化学原理或原理推导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

3.与之配套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经常采用多个班级集中循环进行试验的模式,有时理论部分未讲授到,但实验课程因为循环时间到,又必须开始,即实验内容超前于理论教学的进度,或者理论课早已讲授完毕,而实验课程却推后进行,学生不能及时将理论和实验相联系,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物理化学的实验内容,基本以验证基础理论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及性能测试试验,因此物理化学实验体系缺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舞台。

因此,需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验教学,从而全面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优化整合相关学科内容,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对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20xx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已制定的教学计划,其中包含的课程,如无机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催化作用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等专业课,它们都与物理化学课程密切相关,有些课程如催化作用原理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直接是从物理化学的大体系中划分出去的。由于我院材料专业招生时间不长,而这些课程总是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师之间就授课内容未来得及进行充分的交流,经过几年的授课,发现同一知识点的简单重复难以避免。因此,建议课程组就这一现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突破原来以学科和专业来划分的粗放型的课程体系,建立起适合于自己专业的有效课程体系,是目前我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校材料学科专业物理化学课程采用的是南京大学沈文霞主编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教材,主要的授课内容包括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和动力学部分(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共56课学时,大学二年级上半年授课;而无机化学,同分析化学一起共48学时,无机部分主要讲授热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稀溶液的性质、胶体溶液、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胶体和界面化学、催化作用原理这两门课程各安排24个学时,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展。通过几年授课,经老师观察和学生反映不难发现,以上所述这些课程,在知识内容上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

针对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避免盲目浪费学时数,有效改善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授课,充分利用大学课堂掌握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提议对材料系开设的几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每门课都有其侧重点,建议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同时要照顾到这些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例如,讲授无机化学课程时,建议把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授,而其他内容,如电化学、相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这些内容作为物理化学课程的授课侧重点。物理化学理论课程中的胶体、表面现象则可放在胶体和界面化学以及催化作用原理这两门课程中主要讲授,物理化学课程就不讲授这部分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不仅使教学内容独立而完整,还可以适当减轻因课时量小带来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压力,弥补了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再也不担心时间不够用而只能浅显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掌握了整个物理化学的原理,而且更加坚实。

二、掌握专业知识框架,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对物理化学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刚开始对这门课还保持有神秘感,大多数同学对这门课还是很有兴趣的,加之从师哥师姐们那里听说这门课容易挂科,因此学生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部分同学开始松懈,开始排斥这门课程,以至于后来干脆放弃学习。经过细心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们在失去学习兴趣后,慢慢迷失在这门课程中。尽管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要理清楚各章节之间内容的联系,重点记忆关键结论,但大部分同学仍然做不到,不能掌握物理化学课程的知识框架,也没有选择性的记忆关键问题,总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甚至被很多的数学推导过程迷惑。而实际上这门课程内容衔接紧密,逻辑性很强。把各章节之间的知识框架理清楚之后,就坦然的接受和明白了各章的结论,也有利于知识点的重点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知识点的连接和相关内容衔接相关的课程,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纳入到学科的框架中,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不要迷失在盲目的理论推导中。

物理化学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内容较多而抽象,公式又多,学生接受很困难,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把日常生活现象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介绍给学生。比如,举例高温下食物容易变质的问题,联系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加以说明;讲解温度对反应平衡和反应速率的双重影响时,例举合成氨工业中如何选择最佳温度;涉及讲授表面化学的理论时,可以例举农民锄地能防止水分蒸发的现象,或者小气泡、液滴、呈球形的现象,加以解释后,学生就会对表面性质有清晰的认识;讲授渗透压的时候,联系渗透压的作用,提问为什么肥料用多了农作物会“烧死”?打吊瓶时为什么会感觉到疼痛?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面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到物理化学中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小班讨论或者seminar讨论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下,利用我校教务处网站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和习题讨论、小测验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互动性、合作性、学术性的优势。

三、强化配套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物理化学课程紧密配合,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避免实验课程超前理论课程,建议在学习完物理化学相关理论后,及时在学期后半学期开设实验课程。课程组已经设置独立的实验课并计算学分,如:配合表面现象,开展了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粉体粒度分析实验;为了巩固反应速率反应章节的学习,开设蔗糖反应速率常数、乙酸乙酯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等。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开展综合性创新实验,增加设计研究型实验,根据设计实验的题目、要求等内容,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选用相关的仪器、药品,分析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步骤等,自行完成实验内容、并上讲台讲授实验,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校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了物理化学这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物理的小论文篇四

摘要:学生在初中阶段,如果在注重思维、推理能力的物理学科上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久而久之,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对物理学科产生厌倦、恐惧感,使得物理有效的教学之路困境重重,更谈不上将学生的能力提高。

关键词:思维培养;物理教学;提升成绩。

阅读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阅读物理课本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叫“通读”,就是一字不差地将书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全部认真地去阅读一遍,不丢不落,不能“一目十行”地去阅读,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在通读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又如,在复习到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妨在头脑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个概念或规律是怎样生成的;这个概念规律与其他概念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二步是精读。物理语言特点是言简意赅、含义明确、准确精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精读时要做到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消化吸收,即“咬文嚼字”.

一、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要重视学校内开设的复习课,提高复习的质量。复习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关键。一切竞争都是时间的竞争。学生主要靠45分钟来获取知识,搞好有效课堂复习教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有不少考生对学校课堂复习不重视,认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过了,听不听无所谓,其实本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教师的复习针对性很强,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复习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更准确。

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阶段的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某一具体问题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学习中要打破章节内容,建立知识网络。在中国教育改革日益加剧的时期,一些改革新题将不断涌现,如“创新题”“探究题”“物理情景题”等。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实验为突破口,除了书本上的实验外,还想方设法地补充一些实验,布置一些可行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去探究身边的物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体系。

三、抓住题目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做题的过程中摸清思路,寻找方法,总结规律,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做到解题规范、做题完整,这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桥梁。没有一定量题型的练习保证,就很难确保难题不丢分。对于做借的题,不放过,认真找错误原因,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错误就会变成财富。

参考文献:

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王苹。创造教育中的个性教育.教育现代化,(2)。

物理的小论文篇五

日食是一种自然天文现象,并不常见,属于天文学研究的一种。

日食被定义为日面被月面遮掩而变暗甚至完全消失的现象。

那么日食是如何来的?日食又分哪几种呢?

日食,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

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

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失明。

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地球上月影里(月影:月亮投射到地球上产生的影子)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发光、复圆。

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食。

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

发生日全食的延续时间不超过7分31秒。

日环食的最长时间是12分24秒。

我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记录,公元前一千多年已有确切的日食记录。

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五种食象: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月球表面有许多高山,月球边缘是不整齐的。

在食既或者生光到来的瞬间月球边缘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阳时,未遮住部分形成一个发光区,像一颗晶莹的“钻石”;周围淡红色的光圈构成钻戒的“指环”,整体看来,很像一枚镶嵌着璀璨宝石的钻戒,叫“钻石环”。

有时形成许多特别明亮的光线或光点,好像在太阳周围镶嵌一串珍珠,称作“贝利珠”。

日全食之所以受重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天文观测价值巨大。

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机会才行。

最著名的例子是19的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日全食之类的天文现象,要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确实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但是,它代表了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代表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极度热爱,代表了对支配万事万物的自然铁律的一种永恒的好奇和敬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缺少这些关怀、这些热爱、这些好奇和这些敬畏。

物理的小论文篇六

高校的不断改革没有对大学物理教学带来正面的冲击。一方面,非物理理工科类大学物理的学时数被压缩了又压缩,甚至于被取缔;另一方面,像“加强基础,拓宽基础,淡化专业”这一类的改革并没有使高校将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物理广泛开展起来。学生走入社会时须经历的各类招考使高校笼罩了“应试学习”的阴影,而各类(不包含物理类专业)社会考试中涉及的大学物理知识极少甚至于没有,使得学生不看好这门课,缺少学习动力。

2教学大纲长久不变,教学目标异端化,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大纲长久不变,不同专业同一教学大纲。关于大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历来有两种观点最突出: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物理教学必须体现物理学的特色,注重物理学本身的系统,不需要与专业过多的结合;另一种观点是大学物理既然是基础课,就应该为专业学习服务,为不同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而存在,要把重点放在应用上。即教学目标异端化了。教学内容陈旧。由于学时数的被压缩,许多较难的内容被随意删减,通常只剩下陈旧的经典老三篇:力学篇、电磁学篇、波动光学篇,学生无缘与当今科技在大学物理中相遇;理论与实践应用相脱离,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3教师思想观念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很多教师思想观念守旧,教学思想还停留在学科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上,用物理知识传授替代大学物理教育,忽略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预测、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单一的以讲授为主,教学手段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大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阶段,学时数的有限与科技发展致使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矛盾,需要学生自主习得大学物理相当一部分内容来缓解,但大学物理教材对学生缺少吸引力,或许说大学物理“教材”转型为“学材”未受到重视。

4重理论,轻实验,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定律的建立,无一不以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但在高校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学校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物理实验课学时数受到更大的压缩,甚至被取消;其次,大学物理理论课老师与实验课老师不交叉上课,甚至于上完理论课再开实验课,理论课与实验课不能齐头并进,理论课老师与实验课老师互不交换教学信息,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有的学校由于实验室是由上教学研究实验课的老师管理的,理论课老师很难获取实验器材,因此,理论课上做实物演示实验更是鲜见,没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不做仿真演示实验,就真是上“纯”理论课了。另外,实验设备陈旧或不足。

5考核形式单一。

学生成绩主要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相当高,而考题纯粹是从理论到理论,题型一般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其中计算题占分较重,这种考核最终把学生导向用记概念公式、背定理定律的学习方式学大学物理。其次,有的学校规定了期末考试及格率的低线,如果及格率低于所规定的低线,任课教师将被问责,而学生基础又差,所以尽可能的降低考试要求,甚至于出现师生一起“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老师给学生几套复习试卷,学生背试卷考试的不良现象。

二、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建议。

1对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视要落在实处。

20xx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为了体现加强基础的教育思想,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各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b类内容和学时数,例如:对于理科、师范类非物理专业和某些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工科专业,其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数不应少于144学时。”根据这一要求,高校应改变对大学物理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开课现象,保证大学物理的学时数不低于144学时。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是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应以这两方面的培养为主题。报告中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即物理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文科生在中学时对物理学大多心存畏惧,所以为文科类大学生补上这一课是必要的。根据文科生的感性思维特点,应以日常生活、社会科技中的物理学为学习内容,适当增加物理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思想,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采取感性直观的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社会的各类招聘招工考试应是以人才的综合素养、发展潜力与今后实际工作需求并重的考核,改善招聘招工考试既与人才要求、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又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社会现象。

2使教学目标全面化,给教学内容输送新鲜血液。

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根据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适时修订。大学物理是从物理学中提炼出来的,教学中当然要体现物理学的特色,但作为基础课的大学物理,与专业结合也是必要的。同时,依据报告指出的:“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结合专业,体现物理学特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应是大学物理的教学目标。结合专业,将物理学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前沿引入大学物理教学中,给教学内容输送新鲜血液,以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和普适性。

3改革教师的教学思想,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注重教材的转型。

教育较落后的地方院校应做出每个教师每隔2~3年至少外出学习一次的规定,使教师身处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环境中,近距离的受染于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自然的衍生出多形式的教学手段。重视将大学物理“教材”转型为大学物理“学材”的工作,使教材具有激发学习欲望的功能,提示学习课题的功能,提示学习方法的功能,促进学习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功能,巩固学习成果的功能。

4理论与实验并重,使理论课与实验课齐头并进。

改革大学物理理论课上无实物演示实验的怪现象。报告指出:“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应有演示实验(实物演示和多媒体仿真演示),其中实物演示实验的数目不应少于40个。实物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堂实物演示、开放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走廊等。提倡建立开放性的物理演示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定性或半定量验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或适当计算学分等措施保证实现上述目标。”理论课与实验课应交叉进行,齐头并进,理论课老师与实验课老师要常交换教学信息。在学校系网页上建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信息表,信息表由任课教师、实验员、学生共同填写。

5考核形式多元化。

改革学生成绩“一考定论”的考核方式。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除了理论课的期末考试,还应有实验考核、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包含出勤考核、作业考核、课堂提问考核、小论文交流与发表考核、自主读书笔记考核、考试态度考核等。

物理的小论文篇七

听我们科学邹老师说:“发生日全食的前几天,大象脾气变得有些暴躁,可能跟日全食有所关系。

”我半信半疑,会吗?也有可能是近来天气炎热的缘故啊,大热天,连我们人都会暴躁一些,更何况动物呢!我决定在日全食来临之日,亲自前往动物园一探究竟。

日全食那天,我和妈妈早早的就来到了动物园,直奔大象馆,真希望亲眼目睹大象的异常反应,但两头大象还象往常一样嚼着干草,唯一不同的是象背上撒了一些干草,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大象一样,替自己做顶草帽,一来可以遮太阳,二来可以防蚊虫。

大约九点三十四分的样子,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就跟晚上八九点一样,这时,惊喜的一幕发生了:两头原本正在吃草的大象,慢悠悠地转身往家走去,于是,边上许多人在喊:“啊,大象误认为是晚上,回家去了。

给了大象饲养员,据她说,大象也有生物钟的它是知道白天与夜晚的,所以绝不会是误以为是晚上才回家的,可能是因为害怕。

而这次,大象的步态一点也不焦急,缓慢而悠闲,倒像是散步;再说,大象是不怕黑暗的,曾发生野象趁着夜色偷吃玉米地,以及为复仇在夜深人静时,催毁人的房屋。

为了证明我的猜测,我还特意到网上查了资料,但只能查到大象的视力不太好,只能看到一百米之内的物体,但对于大象对黑暗的适应力却没查到,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象回家,以及日全食来临之时它的真实想法,仍非我们人类所能理解,这或许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这些庞然大物。

“鬼压床”的解密。

杭州市萧山区体育路小学601班倪泓指导教师施丹丹。

奶奶的一次经历让我第一次听到了?鬼压床?这个词,虽然听得我感到毛骨悚然,不过我都是听过就罢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一次亲身的体验却让我感受到了?鬼压床?的恐怖。

那天,我白天打了网球还去游了泳,晚上回到家时非常累了,所以很早我就睡了。

当我蒙着头在睡觉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个人压在我身上,胸口闷闷的,四肢无力,想动却提不上劲来。

幸亏妈妈进来看我推了我一把才让我恢复了知觉。

在这一阵恐惧之后,我不禁觉得纳闷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老师都告诉我们了要相信科学,世界上是没有什么鬼神的,但是我亲身的体验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鬼压床?挑起了我的疑惑,于是我就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

我首先问了妈妈,发现妈妈有几次加班很晚,回到家也是很累了,早早睡觉的,晚上反而有了?鬼压床?的现象;阿(转载于:www.

的时候,她都觉得身上有个人压着,四肢动不了,但是脑子却是很清醒。

看来?鬼压床?这个情况跟疲劳还是关系很密切的,但是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其他原因了吗?我回想了一下,那天我睡觉的时候是仰着睡的,还闷着被子,那这个和睡觉的姿势有没有关系呢?我又去问了妈妈他们。

发现,除了姐姐也有闷着被子睡觉的习惯以外,其他几个人都不是。

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几个人都是喜欢仰着睡觉的。

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归纳,我大概觉得?鬼压床?只是一个生理现象,并不是真正的鬼神之类的东西,为了了解的更详细,我借助了网络,进行了查阅,发现?鬼压床?又称之为?睡眠麻痹?是人的意识是清醒的,但是身体却不听人使唤。

这最直接的原因是白天的疲劳,当人入睡以后再次醒来时,身体上的肌肉因为白天的疲劳而使不出尽,而仰睡的习惯往往会把手放在胸前,这就会使人感到胸闷,好像有人压在身上一样。

还有压力大的人容易脑疲劳,而体质较弱的人身体往往容易超负荷了但他自己还不知道,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也会有这种?鬼压床?的情况产生。

经过了这次简单的调查我更加发现,我们要相信科学,任何问题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解释才是真理。

比如?鬼压床?我们只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加体质,注意劳逸结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鬼压床?的现象了。

茶水变墨水。

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604班张雪儿指导教师杨善福前言:寒假里的一天,我写完了作业,随手翻起一本科技类书,无意中看到一个?茶水变墨水?的小实验,书上面写道:?茶水内放入生锈的金属物件,就可以制成墨水了。

我觉得很奇怪,茶水遇到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变黑吗那么遇到不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不会变黑呢让我猜猜:茶水遇到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变黑,遇到不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不会变黑。

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我决定亲自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课题:。

茶水内放入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会变黑。

茶水内放入不生锈的金属物件,茶水不会变黑。

实验过程:我准备了两只玻璃茶杯,编号为1号、2号。

泡了差不多的两杯茶,然后把生锈的铁钉倒进1号杯,把不锈钢小勺子放入2号杯。

等待中……。

第二天一早,我便冲过去看那茶水,1号杯茶水变成了咖啡色,2号杯颜色浅多了,和我们一般放久了的茶水没什么两样。

看来这个实验会成功的,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喜悦,等着看茶水变成墨水吧。

物理的小论文篇八

很多学生认为在高中理科综合中物理学科是最难的,特别是最后的三道物理问答题,时常让学生愁眉不展。这三道题,不仅难,且分值重,常使大家望而却步。但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以下分析和思考,希望对学生在提高最后三道题的得分率上有所帮助。

加强高中物理只是重点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些内容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举例说,每年高考中力学和电学(包括电磁学)占很重要的比重,特别是涉及力学和电学(电磁学)的综合题更是难题中的重点部分,是考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那么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呢?首先学会模型解题,口诀为“实际问题理想化、复杂问题抽象化、化繁为简寻模型、知识结构规律化、情景分析找对象、持果索因求算法”。如运动学中的匀变速运动(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这些内容在高考大题中也是时常见到的。针对这些内容不仅要理解、掌握好这些内容的规律和基本公式,还要特别注意到应用它们的条件和特征。只有深刻理解了它们的应用条件和特征才能够灵活应用,切记不能够生搬硬套公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注意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融会贯通。

在解决了基本模型后,接下来就是几个模型的综合应用的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首要步骤就是审题。同学们往往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只能从题设中理解到之鳞片爪,思路就会混乱,所有条件还没有审完就急于定模型、套公式、陷入误区。要解决审题问题就必须建立完整的审题过程,而这个过程一般要我们考虑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考生弄清楚研究的对象是哪个。因为一般在最后三道题中会涉及多个物体,要搞清楚这里面哪些是要分析的,哪个是首要分析对象。当然,如果遇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就要考虑到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第二个问题是同学们要搞清楚该题可以分成几个物理过程。如果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只有一个,分析起来就很简单,即分析找出这个过程的初始状态、中间过程、末状态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判断外力是否变化,运动性质如何,具备哪些条件和特征。比如,在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牛顿第二定律:

可知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在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之间架起桥梁,灵活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就能够解决这个物理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另外,如果题目中不止是一个物理过程,而是连续多个物理过程,一般情况下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好几个小的物理过程。但划分的范围通常不是根据时间长短,而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受力变化情况或者是研究对象的物理特征。划分好后,对每个小的物理过程也进行如上面所说的进行初状态、中间过程、末状态分析。然后再找出每个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比如,第一个过程的末速度一定是第二个过程的初速度。最后考虑时把几个物理过程分段列方程求解还是把整个过程列方程求解。

这样通过对后三道题的解题方法的分析,可见,熟练的解题技巧和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必然能够提高解答题的得分率。那么还有什么可以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得分率呢?我想这就要涉及第二个方面的问题:解题的规范性问题。

1.解题要有逻辑性,要有必要的整体把握。

不能答题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解答题所列方程没有前后照应关系,跳跃性太强,很难推理,或者经不起推敲,总之解题不能带有盲目性和拼凑性。

2.解题依据必须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不能就写几个方程式。

很多学生在答题试卷上只有几个方程,连最基本的叙述性文字都没有,展现在阅卷教师面前的既不知道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也不知道要研究哪一段物理过程或是哪一个物理状态。特别是解答过程中学生自行设的物理量,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就根本看不懂。

3.有一定的文字叙述,但是要注意物理语言的恰当使用,叙述是否具有科学性。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物理语言使用不严密,随意性强,甚至胡编乱造,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叙述,令人啼笑皆非。

4.规范的作图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试卷上作图要注意图像的必要性。

因为图像往往是分析、解答的有力工具,能够使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更加形象和具体。但在答题时只能将与试题有关的或者与解答方程有关的图像画在试卷上,没有关联的图像就不要画在试卷上。

5.解题答案需要规范化表述。

同学们在解题答案上容易出错的首要问题是计算结果没有注意用到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确定也很随意。计算过程中可以没有数据带入和单位,但是结果必须要带上单位。有时对解题的结果要有适当的说明和讨论,如方向的问题、取值范围的问题等。

物理的小论文篇九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

[1] [2]。

物理的小论文篇十

摘要:本文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表现在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并提出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等高中物理教学的相关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中学生;物理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教育教学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着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不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关注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兴趣的指导。教师需要在明确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改善当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高中学生带来全新的物理学习体验。

1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着脱离现实生活实际,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问题。

1.1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与生活之间呈现出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借助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学生也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各类现象,灵活学习与灵活记忆物理知识,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1]。但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生活与物理知识的密切联系,仅仅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学习,没有适当基于物理知识进行生活元素的引入与知识的拓展,难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与物理学习的价值[2]。

1.2忽视学生思维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比较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但是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自身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加不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探究。

2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措施建议。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等方式,改善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放出来,灵活学习物理,感受物理的丰富魅力。有效的教学指导能够使老师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教师可以基于实际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教学指导,为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学们,为什么老师拿着一根粉笔,当放下粉笔的时候,它会自由落体呢?”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教师还可以通过“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现象还具有相同的特点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基于生活明确万有引力定律的特点,并且通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等话语引导学生进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

2.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物理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在深入探究物理奥秘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则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将2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学生之间需要分工明确,在试验中探究摩擦力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设计摩擦力实验”的任务,学生需要基于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摩擦力的理解情况,设计有关的物理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指导方式能够展现出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彰显出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创新思维,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2.3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模型展示出来,甚至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以及模拟软件等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获取物理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幻灯片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指导学生一同观看平抛物体动画过程。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客观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粉笔模拟平抛的轨迹,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3结语。

高中物理教育需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加以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等方式,为高中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与物理学习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春凤,郭玉英.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xx,03(12):45-49.

[2]杨世玲,章勇,杨通锦.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思考———基于黔东南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xx,03(23):35-37.

[3]王珍发,郭继成.给学生一个多维的物理世界———知识立体化与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0(21):148-150.

[4]申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才智,20xx,32(12):124.

物理的小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以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主要提出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四个措施来提高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旨在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学生应初步具备实验能力。”通过现象的观察,依靠演示实验和学生进行实验学习,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达到两个层面的进步,一是学生对物理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二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也印证了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标准的一个想法是为每个人学习有价值的物理。物理来自生活,物理知识的学习重要作用是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解决策略。当物理知识在真实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呈现时,它可以对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激活思考的火花,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进取,不断创新。通过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活动情景和学习资源,创造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教学是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自己的手和大脑找到物理原理,理解和掌握物理新知识是区分传统教学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让学生获得新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先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只有让他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再次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建立新的认知平衡,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改进知识和技能库,因此它是促进学生创新的源泉。例如,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则时,除了本书所要求的实验方法外,让学生探索和其他方法可以快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除了平行光之外,还有一种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学生将采用凸透镜制作凸透镜进行查询,白炽灯点亮,丝状物会明显出现,有时会放大,有时会变窄,有时甚至很大,这种方法简单方便,无设备限制。如果将凸透镜制成远窗,则壁上将出现清晰的窗口图像,并且凸透镜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焦距。上述发现将使学生感到新鲜和快乐,通过动手学习知识,实现物理学的乐趣,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掌握书本之外的东西。

3、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是一个活泼,积极和个人主义的过程。物流教学中自由讨论模式的组建是构建一个交流平台,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水平,增加了学生交流的频率。教师自觉参与学生的指导,调整了团队合作的氛围,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沟通,和不同层次的调整学生的心理沟通,特别是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合作。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和体验物理学的成功与快乐。通过提问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调动学生的交际和交际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吸收每个人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研究液体沸点与空气压力的关系时,让学生们讨论除了抽气和将冷水注入烧瓶底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他们会想到在山上和山脚下的开壶里煮开水,并把水的沸点和温度计比较一下。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会有意识地做实验,学习科学和身体的锻炼,一举两得。

4、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创新的出发点。在实践中,学生将不断迎接新的情况,新的知识和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的过程。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理解能力参与活动,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同时,学生走出教室,加入社交大课堂,在各种信息元素的刺激下,他们将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让同样的内容可以拥有不同的方法,途径来解决,也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解决目前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价值观,身体素质的发展学生们。如,了解节约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能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调查,家用电器进入普通人的家中,如何供电,为了安全使用电力,采取什么措施,当人们采取什么措施时通过调查后,将深化对农村改革的认识,巩固知识的作用。

5、结语。

物理的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物理教学活动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出物理知识学习与生活中的联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他们提高身体思维素质,并在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本文总结出四个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晓霞。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xx,13(21)。

[2]杨明志。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20xx(06):99。

[3]朱正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xx(02)。

[4]朱绍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xx(14)。

[5]韩志强。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xx(08):95~96。

物理的小论文篇十二

用严谨的科学精神来探究物理科学的真知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设置是学生参与探究、进行实践科研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着力把握探究实践机会,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探究性学习与实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科学体验、影响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创新,通过自己的双手实践和科学分析,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树立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设置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科学探究的实践环节。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发动学生,强化引导环节,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主体作用,注重讨论,鼓励多方案实践研究。在科学探究设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进行“猜想与假设”,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注重引导与点拨,使他们体验物理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激发学习动能。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内能”

兴趣是诸多学习因素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推动学生求知行为的内在力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面,对于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内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终和谐自然的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史上星光熠熠的科学巨匠是激发学生物理兴趣、鼓励学生献身物理科学的珍贵资料,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发此类教学资源,用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树立学生献身科学的楷模。比如哥白尼坚持“日心说”;富兰克林的“费城实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其不畏艰险的科学探索精神作为教学资源弥足珍贵。物理是自然生活的科学反映。物理学的所揭示的科学规律,无不在生活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物理科学规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用生活去体验物理、感知物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更能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比如蒸汽机的发明与生活体验;电视机、手机、互联网的物理原理;纳米材料的物理世界,这些多不胜举的生活现象无不隐含着物理奥密,展现着物理学魅力,必然诱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充分发育的关键阶段,其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力使学生对生活、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愿意动脑去探究、去发现。教师的教学务必让学生体验物理的千姿百态和气象万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物理过程的体验,一般都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比如目前最热门的“天宫物理实验”很生动地说明了许多物理现象。这是最典型的体验教学,体验激发好奇,体验开发兴趣,学生的体验过程,便是和物理科学的亲和过程。

三、用体验感受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物理学科是基于实践与实验的科学。物理教学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切身体验的歇息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体验物理科学的验证过程,提高动手实践与研究能力。比如,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可以设定:让两个男生把约三米长的绳子拉紧,老师在绳子中间,用一个小指头,轻轻拉动两个男生!这是最简单的合力与分解,教师要及时点出其中所内含的物理学原理。接下来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的实践与实验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重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因此,实践教学往往是一个多人一起的应用操作过程。教师要鼓励合作、鼓励讨论乃至于争论。研究力的核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延展过程,教师要围绕“发现问题、解决方案、动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物理学科的学识体验过程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方法灵活。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享受体验的快乐,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学习动能。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关注学生实能力的锻炼、学习能动性探究以及学习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教师要及时的作出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获得自尊,建立自信,激发探究科学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使得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导,重在体验能动的实践与实践的能动性,是师生之间孜孜探求的结果。教与学的体验过程已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更是心智健全的过程、人格养成的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在于“授之以渔”,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探究的科学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物理的小论文篇十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是靠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进的。摩擦通常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几种。

我们知道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纸在木板上靠砂纸和木板产生的摩擦力将木板打磨平滑的;汽车发动机靠与皮带的摩擦力将动能传给发电机发电;人们洗手时双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尘洗掉;洗衣机洗衣时转动使衣服和水产生摩擦;吃东西时牙齿和食物发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会产生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都会产生摩擦力。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常识,当自行车车胎气不足的时候,骑起来更费力一些。

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物体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轮胎的花纹。汽车在路面行驶时,轮胎与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触,这样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车行驶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会减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减小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风扇转轴要做得很光滑。钟表加油可以减少摩擦力,使走时更准确。滑冰场上,工作人员经常打扫冰面使它平整,可减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因此,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够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时,大人很容易获胜,关键就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赛中,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的技巧。比如,脚使劲蹬地,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压力。再如,人向后仰,借助对方的拉力来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等。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大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通过以上的学习观察总结出,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两物体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物理的小论文篇十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新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没有减少,但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内容,一改旧教材高度抽象和理想化的情景与问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呢?物理建模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遍及整个物理世界,大至天体,小至基本粒子,面对复杂具体的物体,研究它的形形色色的运动,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建立起物理模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中学物理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抓住物理建模教学,可将最典型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同时也将研究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其思考、感悟以至升华。

物理模型,即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它来源与实践,又反作用与实践,其功能可概括如下:

1.1物理模型的特点。

典型性是物理模型的首要特点。物理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次要和干扰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结晶。方法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二个特点。物理模型,除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法。美学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三个特点。物理模型能简明扼要的提示物理问题,体现了它的形式美,同时物理模型是知识与思维的产物,是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它的和谐美。

1.2物理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实物模型。这种模型在教材中较多见,一般用于建立某个物理概念,对理解概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质点,理想气体,点光源,电场线,理想变压器,点电荷等。

过程模型。这种模型一般用于分析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

问题模型。这类模型以问题为核心,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子弹打木块模型”,“人船模型”等。

2.1创设现实情境,建构实物模型。

情境是建构的第一要素,在建模教学中,现实情境对学生而言最有意义,因而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为此,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最终建立物理模型。

例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这两个原始的问题在学生头脑在中的直接表象分别如图1中a、b所示,这只是两个现实情景,还不是需要形成的物理图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共同特点:均浮在水面,受重力和浮力。经过抽象和概括,再与原有表象进行变换和改造后,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本质的物理模型(图c所示)。

在抽象的过程中,也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图通过引导学生夸张想象,使的一个本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2巧设问题情境,建构过程模型。

物理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参与了众多客体,影响因素复杂,故解决问题首先要对课题进行简化,抓住其主要特征,舍弃其次要因素,即建立物理模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乐于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及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分析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的客体,从而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

此题物体比较多,有墙壁、弹簧、物体、子弹,应以什么。

物体为研究对象呢?可以通过以下的设问来启迪学生思维:

(1)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做什么运动?能否把子弹看成质点?为什么?

(3)这一过程可以取什么为研究对象?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4)以后应取什么为研究对象?此对象做什么运动?可以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通过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转动可以忽略,认为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是平动,建立质点系统模型。

子弹从开始进入物体到停留在物体中这一过程时间极短,,弹簧形变微小可以忽略,在此过程中,可取子弹和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沿水平方向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变化为完全非弹性碰撞,从而可建立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模型。系统动量守恒,故有:(m+m)v=mv0。又系统获得速度v的过程极短,它们的位移微小到可以忽略,故可以认为系统虽已具有速度但还处在平衡位置o点处。

此后,选取子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忽略弹簧质量、空气阻力与摩擦力,建立弹簧振子模型,振子从平衡位置o处以速度v向左运动的过程满足简谐运动模型。

此题先后建立了两个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相互作用的质点和弹簧振子)和两个运动变化的理想化模型(完全非弹性碰撞及简谐运动),经过引导、启发、分析,学生自然而然会品味到其中思维过程的真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建模能力。

2.3凸显“意义建构”,建立问题模型。

问题模型是以问题为核心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种模型建构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将各章节知识系统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问题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上去分析,达到较深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模型的“意义建构”。

如“万有引力定律”一章,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在应用部分中,涉及的问题多,公式多,学生感到繁乱。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可将这部分知识归结为两个物理模型。一个是行星模型,其特点是有一中心天体m(如太阳,地球)和星体m(可以是行星或卫星),m绕m做圆周运动,其动力学特征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运动学特征是匀速圆周运动。另一个是球体模型,物体m在天体m的表面随其一起运动,当忽略天体m的自转时,m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自身所受重力。此时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在此处对m不再适用,如转动周期t不与天体半径r成正比,而与m自转周期相同。

建立起了这两个模型,学生就会感到物理情景清楚,不再乱用公式,从而不再感到混乱。

物理建模的方法很多种,物理模型也有很多种,其中运动模型因为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性质,同时又阐述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模型,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物理模型是对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而且具有典型性、方法性等特点,它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体。物理模型不仅仅是知识的结晶,还是思维的结晶,最能考查出一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和高三物理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可以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复杂的事物简化出发,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及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级中学教课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人教社版。

[2]物理(必修)教参第二册11月第二版。

[3]《物理教学大纲》人教社2008版。

物理的小论文篇十五

联系生活实际是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方法。本文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这节内容从课程设计、实验情境、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应用四个方面介绍了我的一些高中物理实验经验。

关键词。

生活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课程设计坚持生活化原则。

课程设计是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物理实验课程设计要坚持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时,注意将教材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我按照如下思想进行了教学设计: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重点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对于静摩擦力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联系二力平衡条件进行讲解,研究滑动摩擦力时注意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的大小。让学生可以借助实验这一方式更容易去理解教材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点。

二、物理实验情境坚持生活化。

要想学生对物理实验课产生兴趣,教师应该选择好实验素材。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又包含物理知识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实验课堂,现场进行模拟,创设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实验情境,使学生可以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去学习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推动他们主动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现象,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教授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在新课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摩擦力的概念。我让学生将手放在桌面上,从静止状态慢慢向前滑动,感受手在向前移动时受到的阻力。通过这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认知摩擦力概念。在这种生活化的实验情境之中,学生更容易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深入理解摩擦力。

三、物理实验过程坚持生活化。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设定更注重引导学生去学习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物理问题的定性认识、定性分析。可是,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为了锻炼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教师要将实验过程与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和某一物理原理相关的现象。在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于摩擦力的影响,我在课堂上利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木块、弹簧秤演示了一个物理实验,具体如下:用弹簧秤分别拉一个、两个、三个木块(叠放),把不同木块数量下的数值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分析比较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经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摩擦力和压力成正比;分别在桌面、玻璃板和毛巾上用弹簧秤拉动木块,观察记录弹簧秤读数,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安排光滑桌面、粗糙木板对比实验,观察木块在两者上的滑动情况,并读数记录。通过这一连串的实验,学生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继而得到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在整个生活化的实验过程之中,学生掌握了摩擦力公式。

四、物理实验应用坚持生活化。

任何学科知识都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本身,物理也不例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完成课堂实验探究外,也要通过相关练习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鼓励学生去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学完本节课内容后,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想一想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知道哪些办法能增大和减小摩擦?试着联系一下你骑自行车的场景,在加速行驶、减速滑行时,自行车前轮及后轮受到路面所给的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不同。这道题旨在考察学生关于静摩擦力的求解,骑自行车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行为,可是学生却很少去注意骑行过程中有关摩擦力的一些物理知识。尽管学生真正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但真正结合实际问题来考察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高考已经不再单纯考查某一项物理定律或是公式,而是将题目置身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之下,考查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摩擦力》相关实验授课之后,我请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列举出生活中包含摩擦力这一知识点的生活现象:“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风吹过海面时,风对海面的摩擦力和风对海浪迎风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移动,风海流就诞生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有效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五、结语。

开展高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教师可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改变传统物理学科给人抽象、深奥之感,将物理实验置身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提高他们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再“谈物理色变”,享受到物理学科的有趣和奇妙之处,最终提高学生的物理专业能力和素养。

物理的小论文篇十六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其独特性和科学性。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对探究大自然的奥妙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传统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物理教学,因此,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强化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意义。

1、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持久性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加强初中物理的教学研究,改善教学方式,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压力,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学习压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其中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概念是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建立的,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艰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枯燥的讲解会使学生乏味,缺少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有利于化解教学难度,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对于磁场、大气压等抽象的概念,教师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来引入,使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形象化,既化解了教学难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

二、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13-15岁的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的认知水平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物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语言信息进行分类或图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方法上多从具体形象实例入手,尽量做到语言形象、实验直观,通过比较、类比、分析、综合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如在进行光学教学中,学生应该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等。这些言语在知识结构中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研究教材和提供高质量的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把握关键。精心设计的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高质量的练习。同时,课堂练习是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对教学结果的反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学必须注重课堂练习,精心选择、设计练习题,将知识渗透到习题之中。做高质量的习题,才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类难题。

4、合理利用多媒体。

利用常用仪器进行演示或实验探究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多媒体教学,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现形象、直观的物理模型,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插入视频录像,将真实的实验过程播放给学生观看,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物理场景,将物理实验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教材,从课程内容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出发,吸收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充实自己的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