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41:35 页码:13
最新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精选13篇)
2023-11-13 11:41: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怎样运用逻辑思维,使总结更加连贯、严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进行参考和学习。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一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与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可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二

卧冰求鲤,出自二十四史。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三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之后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仅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我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景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我。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四

可前几天看见的一幕幕,让我心头暖暖的。那天放学,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正骑着自己的单车,往前行。突然!一位老奶奶停在了街道的中间,她正在捡地上人们乱丢的塑料罐。那位中年男子看见了,慌张得立即把单车的车头转向右方,摔倒在地上。那位老奶奶吓得魂飞魄散,也跌倒了!

那位中年男子不顾自己的伤,立即爬起来,去看看那位老奶奶有没有受伤。中年男子看见奶奶的膝盖受伤了,马上撕烂自己的衣服角边,给老奶奶包扎。包扎完后,中年男子扶着老奶奶起来。关切地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的伤还疼吗?”老奶奶轻声的说:“不疼了,谢谢你啊!”中年男子说:“那就好,那就好。老奶奶,对不起喔!是我太不小心才差点撞到了您。真是对不起啊!”

老奶奶见这位中年男子这么诚恳的向自己道歉,并对他说:“小伙子,您不用向我道歉,因为我自己也有错的地方,我不该在路中间停留那么久的,真是不好意思啊!”中年男子见这位老奶奶没事了,就把自己的自行车扶起来,问:“老奶奶奶奶你家住在哪里啊,要不我送你回去怎么样?”老奶奶欣慰地说:“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

就这样,这位中年男子就消失在老奶奶的目光之中了。可这一幕却久久地萦绕在脑际。尊老爱老敬老,就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五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六

冯玉祥将军不仅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我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齐,到一切的一切,无限的无限。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七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即帝后,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八

我邻居家中有一位老母亲,自我记事起,他的老母亲就已经不会走路了。爸爸说,那医学上称之为“瘫痪”。或许是因为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干,做事特干净利索的原因,也可能是久病卧床的原因吧,那老母亲现在的脾气特别不好,经常一起床就听她骂人。可是,他的媳妇却是个十分有耐心、很孝顺老人的人。这么多年来,都是她在细心地照顾着那老母亲。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老母亲一起床,他的媳妇就去给老母亲擦身子、换衣服。伺候她梳洗完后,就得赶紧把老母亲爱吃的饭菜端过去,喂给她吃。稍微迟了,他老母亲就会不高兴的埋怨,但他媳妇似乎都是笑嘻嘻的安慰着她。偶尔在家时,听到他老母亲发火,嫌弃饭菜不合她口味,他媳妇就细声细气地答应着赶紧做她口中要求做的饭菜。我有些时候都为他媳妇打抱不平:明明昨天她都说喜好吃那饭菜,怎么今天就不喜欢了?这不是明摆着折腾人家嘛?问他媳妇,他媳妇总是说:“她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什么都是自己做。现在要依靠别人,心里也不好受。我们偶尔生病,整天躺床都会很烦,更不用她这样子的,所以脾气肯定不好。我们健康人多体谅体谅她吧。”等老母亲吃完饭了,他媳妇就推着轮椅带他老母亲出去转一圈,晒晒太阳。而后回来就会先把老母亲的床收拾好,再把老母亲抱上床。让她躺舒服了,她才去做她自己的事情。时刻还要留心着他老母亲的叫唤呢。经常能看到她在太阳底下,给他老母亲耐心地洗头、修指甲,一边还陪着老母亲说着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母女俩哦。那场景,看上去可温馨了!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九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我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十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齐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明白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一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十一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在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在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十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篇十三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