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6:32:10 页码:10
最新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实用20篇)
2023-11-18 06:32:1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飞跃点,也是未来规划的引导。如何有效沟通,是提高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参考范文可以帮助你开拓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一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知识城市应运而生,知识城市的转型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社会知识的有效转化直接影响到知识城市的成功转型,因此在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根据具体的影响机理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

在过去的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由知识推动的创新型经济体系的产生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出现。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在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新型的资本,由此“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最初的知识管理主要应用在企业内部,后来逐渐运用到政府组织和其他一些组织机构,并进一步扩大到知识型社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在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知识资本为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知识城市转型成为未来国际城市竞争的核心能力。知识城市的转型逐渐被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知识量,通过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来提升创造力。

国内研究方面,许妙玲等提出了城市知识资本的概念,将城市资本分为过程资本、劳动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发展资本等,并构建了城市资本的管理框架\[5\];陈搏提出并完善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在阐述社会知识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政府参与的角度构建了社会知识管理的框架\[6\];吴敏华强调知识城市的建设在国际上仍处于开始阶段,并选取了全球知识城市建设最成功的三个城市分析它们的发展路径,从而为我国城市提供了借鉴\[7\];另外洪江涛等则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知识管理、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知识管理对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有着正的影响\[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知识城市进行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具体的社会知识转化如何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研究较少,这为本文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研究空间。

(一)社会知识转化理论。

社会知识转化是基于社会层面的知识有效转化,仍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但管理的主体不再是企业内部人员,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是一种社会活动,作用范围是整个社会活动网络。我们可定义社会知识管理为通过社会的力量建立各种组织和平台,以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体系,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在这里范畴更广一点的社会知识包括社会各种无形的知识资本,具体包括市场、人力、技术、环境等要素。而社会知识的转化更进一步地强调社会知识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加快社会知识的创新,因此可以定义社会知识转化为促进社会各种无形知识资本创造、传播、创新的过程。

我们可以借助nonaka的知识转化过程理论来更好地理解社会知识转化。nonaka提出知识转化要经过四个过程: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连接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社会知识的转化同样要经历这四个过程,只不过知识创造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成员,其传播范围是整个社会网络。

其一,知识城市是一种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知识化”的社会。在知识城市中其成员必须拥有大量的知识,社会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社会成员能够经常努力地收集、开发和传播新的知识,从而运用这种知识来倡导和衡量他们的价值和目标。

其二,知识城市是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社会。知识的创新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产业等,知识的创新成为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其三,知识城市是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代表着一个世界的生成,信息科学技术代表着知识城市的生成。知识城市的建设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整合性,优先构架城市网络,利用全球联网实现知识资源共享。

其四,知识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知识城市要求城市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在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的同时兼容文化多样性,接受不同的文化在社会范围的传播,并逐渐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

2.知识城市的衡量标准。知识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有效衡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参考的巴塞罗那《知识城市宣言》,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知识传播的基础设施完善;二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高;三是城市知识产业发达;四是市民平均阅读水平较高;五是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时,通常由世界范围内的.100个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对符合条件的城市进行提名,然后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严格评审,最终确定获得“知识城市”称号的城市。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有其客观必要性,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取代了劳动力成为了新型的资本,资本时代已经过去,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此环境下,城市作为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集中地,当仁不让地处于知识的衍生地。因此,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向知识城市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输出知识创新人才,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知识型城市的转型。

知识经济的发展衍生出许多知识产业,知识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媒介产业、设计策划产业等创新产业。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中,这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改变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这类产业的兴起,推动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公众对知识产业的热情无形中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条件。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城市转型变得更加必要。

(三)知识城市的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知识城市的转型要求整个社会实现全民自主化的创新,使社会成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将改变城市的运行模式,会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来提升城市的创造力,对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培育,使得城市充满活力。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知识城市的转型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并对一些城市进行了成功的转型,从而使一些旧的工业城市或处于“颓势”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我国知识城市的转型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加快城市的转型,吸引更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涌入,才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知识城市的转型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在后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留下了诸多后遗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城市失业、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是城市工业化发展所导致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而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城市的转型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整合城市资源,由产业升级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更小。同时在知识型的文化氛围下,城市整体素质更高,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知识城市的转型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社会知识的有效转化直接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

(一)社会知识的创造影响着城市的知识水平。

一个城市整个社会成员知识量的大小决定着整个城市的知识水平,是城市成功转型的基础。同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也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远超出其他产业。在知识城市中,知识的创造是全民性的,城市管理者要做的便是如何正确有效地指导社会成员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知识组合和交换是知识创造的两个途径,通过对新的不同知识和资源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通过不同主体知识和经验的交换实现知识的互补,从而加快知识的创造。城市主体同样通过两种不同的路径进行着知识的创造,从而实现城市知识量的快速增长。

(二)社会知识有效传递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先决条件。

最终知识城市的形成在于其创新能力,如果一个城市的技术、资本、资源等均来自于其他城市,则城市的发展必然会落后于其他城市。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技术创新,城市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没有文化制度创新,城市资源将会流失。只有实现技术、生产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生产要素的转型,从而加快城市转型。

在知识转化的视角下,通过促进知识的创造、传递和创新,可以推动知识城市的转型。根据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的作用机理,可构建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首先是社会知识的创造,其实现路径包括知识城市理念的宣传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其次是社会知识的传递,其实现路径则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完善及知识交易平台的构建;最后是知识的创新,需要构建相应的创新制度鼓励知识创新,同时注重城市多样化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知识城市形成要求城市经济结构、运行方式、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这离不开政府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支持。只有充分调动整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体的创造性,才能更快地促进知识城市的全面转型。

(一)积极树立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城市新理念。

随着经济时代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着。当知识取代劳动力成为新的生产力时,知识的价值观便逐渐形成。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要树立人们知识城市的新理念,强调知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知识观的形成,突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城市在理念宣传上,应树立人们新的知识价值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知识文化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导人们学习知识的价值观。

(二)完善促进社会知识转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知识城市的转型中,数字化城市建设是知识传播的关键。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拥有主动权。信息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最高层的标志,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规范的信息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的技术处理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知识资源加以收集整合,并完善城市知识体系从而促进社会知识的有效传播,转变城市的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市场同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共数字图书馆、免费无线网络、文化交流场所等。

(三)建立社会知识创新制度体系。

任何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知识城市也需要相应的创新制度。制度的功能在于保障知识在创造、传播、共享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实现知识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从而保障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转。社会知识转化制度体系是知识创新的血液。制度的制定以社会成员为对象,一方面规范知识的传播机制及知识型产业的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则是培育社会知识创造人才,鼓励社会创新。因此为促进知识城市的成功快速转型,相应的教育体制、科技创新体制、人才引进机制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相关政策也要完善。

(四)为企业打造专业的创新交易平台。

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快创新,同时也要为企业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交易平台的构建,可以促进不同企业间资源的交换利用,在自愿交易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同样,政府部门可以采用激励措施激励创新要素提供者自愿提供创新资源,在交易平台上实现免费共享,从而实现协同创新。

(五)塑造知识性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

知识城市拥有多样性的开放文化,文化氛围影响到知识城市的形成。积极打造知识型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能丰富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人们学习创造的热情,为社会知识的创造、创新提供环境。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建设进程中,要加大知识性组织的投入,实现全民学习的氛围,从而不断形成知识型企业、知识型社区,进而形成知识型城市。

六、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得出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和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交易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知识城市发展的路径。本文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仅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知识城市转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来支撑研究结论,同时不同的城市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其知识城市的转型路径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今后我们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2\]mcadamdgemanagementasacatalystforinnovationwithinorganizations:aqualitativestudy\[j\].knowledgeandprocessmanagement,2000,7(4):233241.

\[3\]nonakai,takeuchi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8586.

\[4\]carrilloflsystems:implicationsforaglobalknowledgeagenda\[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2(4):379399.

\[8\]洪江涛,杨晓雁.知识管理、知识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2013,47(3):444449.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二

资源型城市一般以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一些区域化的冲突日益增加。龙岩市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基本开发了利用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面临此等考验时,产业的转型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使得资源型城市能够更好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相关理论概述。

如今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一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且具有统一的说法,然而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我们却不陌生。一般而言,资源型城市指的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据,以资源产业为中心,其主要是围绕资源的发掘、整合、配置而建立的城市。在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一般包括一些可以被使用消耗的、不易再生资源,如天然气、煤、石油、稀土等自然资源;同时在理论上也是一些可以恢复的矿物元素、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矿物。可再生资源通常包括临界带的森林、野草、土壤及非临界带的水、风、太阳能等资源。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量多面广,都正面临或即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

而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资源产业在结构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等多方面的转型。即根据当今经济、科技、环境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转型措施,对资源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过程。

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型城市的周期性成“纺锤状”分布,可分为四个阶段:勘探期,资源开发前的准备阶段;成长期,为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鼎盛期,是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继续发展阶段;衰退或转型期,即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地位下降阶段。

2、“因果关系”的生长机制。“因果关系”的特性表明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与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资源的存在是构建资源型城市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多样性。

3、资源型城市的二元结构。双重职能促使城市形成一个以地方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同时也是一个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

4、产业的衰退壁垒较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部分机器设备的专业性很强,没有通用性;二是固定成本退出壁垒高;三是政策性退出壁垒高;四是市场功能缺陷所造成的高退出壁垒。

(三)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将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合理的进行重新组合、配置,以达到所有资源发挥最大、最彻底的功能作用,形成一个完善、高效、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

二、龙岩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龙岩市资源情况。

龙岩市现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四县,市政府设在新罗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既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又是客家祖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多个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和植被生长,因此植物茂盛,林区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林业及矿产资源丰富。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拥有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市素有“金山银水”的美称,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型城市。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达60多种,其中煤的产量居全省之首,福建八大煤矿有四大煤矿在闽西。由于自然资源丰富,龙岩的工业体系是以能源开发和消耗为主。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1。21亿元,经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87。80亿元,增速4。0%;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876。25亿元,增速11。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57。16亿元,增速8。0%;同时,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达62716元,相对于上年增长9。3%。这三产业的生产比例由上年的12。0:53。8:34。2调整为11。6:54。0:34。4。可见,龙岩市的产业由最初的第一产业为重点向二、三产业方向转型。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成“二,三,一”格局。

(三)对工业依赖程度较强。

至2014年龙岩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其中,有色金属、机械、能源精化、烟草、纺织、建材、不锈钢及特钢产业分别实现总产值增长20。2%、5。9%、10。2%、4。7%、87。2%,可以看出,近年来龙岩市在不锈钢及特钢产业方面的增长势头较猛,整个经济发展对工业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容小视,所以未来要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必定要依靠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对工业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回炉加工,再生产实现其再次利用的价值也就是资源再生,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改善环境,消除转型过程的障碍。

(四)资源破坏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资源型城市,龙岩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生产为主的基础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占据很大比重,整个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可是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一旦资源枯竭,整个城市的经济将陷于困境。而大规模的资源开采极易造成环境破坏,主要包括“三废”排放,诱发地质灾害且占用和破坏土地。这些环境问题,极大限制了龙岩新兴产业如旅游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健康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很多产业面临环境治理压力大。而如今国家一直提倡绿色环保,使得环保标准提高,治理成本也随着增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龙岩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也愈发重视这些问题,而产业转型则是最有效的手段。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维护龙岩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绿色无污染环境,龙岩市产业转型是必然的。

三、龙岩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龙岩市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龙岩市目前同样面临着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无形资产匮乏、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而资源整合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一)文化资源整合。

龙岩的文化资源非常浓厚,包括客家文化、河洛文化、闽越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保护,没有设立相关保护机制和机构或传承不力而导致某些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长汀的世界客家首府曾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镇之一,但如今已毁坏殆尽;还有提线木偶、客家山歌甚至于客家话的传承都面临种种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将龙岩文化进行整合、提升,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收集、归纳、整理、保存,把握龙岩的城市定位,将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相融合,从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龙岩城市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整合。

龙岩的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了“红色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树木、植被、水果等。而且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的地位。但由于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导致游客的规模较小,核心吸引力不足且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旅游需求而面临各种挑战。因此,我们要构建龙岩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培养开发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市场营销策略等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龙岩旅游业的发展。

(三)矿产资源整合。

虽然龙岩资源型产业众多,但近几年来煤矿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且龙岩市政府越发重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使矿山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更充分的利用。2013年,龙岩市出台了《龙岩市2013―年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实施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环境安全隐患及安全生产条件差的有证矿山(含独立生产系统和尾矿库)进行整顿和关闭无证非法开采矿山以及整合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矿山。使矿山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环境污染和破坏大大的减少了。不过由于龙岩矿山地质形式复杂,且历史悠远,安全问题仍然值得重视。因此需要更深层次的掌握目前辖区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并深入调查矿山企业是否符合规定。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型城市的整合模式,研究出适合自身矿产特点的整合方案,利用优势资源向深加工企业转化,发展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特色产业。

四、总结。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索,既需要吸取其他城市乃至其他国家转型成功的优秀经验,又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情况分析,寻求真正有效的转型措施。而通过对龙岩市调查研究发现资源整合这一方式是符合转型要求的。一方面,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整合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成功转型。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三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1][2][3][4]。

文档为doc格式。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四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借助三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在日常生活及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带动这些产业升级、发展与繁荣。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人们在家可以享受到更舒适的家居环境,家电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与管理,身处千里之外,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房屋状况,甚至可以远程喂养你的宠物,完善的安防系统,让您能够随时知道家中是否有火灾、煤气泄漏、漏水、房屋被撬,甚至下雨天,窗户可以自动关闭,而这都是借助物联网实现的,而这一天,已经到来。

当然,还有智能物流与智能医疗,城市货物与快递纳入云端大系统,对货物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监控,货物运到哪,在那一辆车上,驾驶员是谁,还有多少分钟到达,都可以通过手机app、web查看。老百姓关心的医疗也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远程医疗设备可以走入家庭,人们不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检查,医生可以在远程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并且人们的健康状态汇总到城市云端,在各个医院都可以联网查看,方便医生快速做出判断。而这,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稳定技术基础,城市智慧化发展也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囊括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建筑和家居、智慧集成六大领域,打造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各种关系和价值链。施耐德电气会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协作政府、企业等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需求,实现资源、利益最优化,并通过设计融资、人才发展模式,助力城市实现全方位发展模式。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五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2.杨宏烈、罗春钦略论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3.9。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六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老师的相应的指导下,初步了解学习的目标,然后成员之间相互帮忙,共同完成制定的学习任务。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更能适合现代教学方式,同时也具有很多益处,使得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1.在学习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课堂上,老师经常性的会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大家相互讨论,各自弥补不足,但是由于小学生玩的心理比较重,他们无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从而使得最后的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这种问题的出现使得这种学习方法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相反还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2.学习效果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可能不全面,这便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部参与到讨论当中来。在小组学习中,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般都会处于一种比较主导的地位,相比较而言,那些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便不能轻松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便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达到的效果。

3.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足。只有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小学数学小组学习才能够发挥他应该发挥的效果。充分的准备主要指的是小学生是否能够提前对于相应的教材进行了预习,是否对书本上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以及是否能够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准备都不是很充分,从而无法正常的发挥此学习小组应该发挥的效果。

4.老师不能充分的参与。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不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便会导致学生对于小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在学习中的效率。

三、实施的策略。

1.分组要合理。在小学生的心理中,集体学习这种概念并不是特别的清楚,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中,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合理分配学生之间的分组,使得他们能够相互弥补相应之间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分组进行相应的分配,能够创造出使其更加积极学习的环境,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激励他们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兴趣。要使得小学生对于一门可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增强学习中的互动,使其能够积极的参加到其中,这样便会使其能够更加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提高其学习的效率。老师应当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可以先分别请每个小组进行分析,探讨,然后不同的小组之间再进行谈论交流,从而营造出一种比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这个小组活动。

3.在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环境要有足够的自由以及平等。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由平等,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相互之间能够激励,从而一起提高,一起进步。老师与学生之间是需要密切的关系的,只有师生之间有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才能够使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从被动到主动,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平等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想法,每个人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适当的进行小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从而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合作以及听从他人建议的能力。这种尊重他人意见的行为为小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

5.拓展多种形式。老师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的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小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帮忙出谋划策,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不断地合作以及交流过程中他们便会更加的团结,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四、结束语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保障每个学生的积极参加,是一种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在小学开展数学小组合作学的这种方法,不仅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达到共同的进步。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七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突出的地位。而郫县是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如何构建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炼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郫县智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取得的成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并阐述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围绕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所建立的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转化的条件支持和服务系统,其中涵盖了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管理服务等子系统,涉及到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社会公众等众多主体,通过对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公众满足其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需求和相关科技利益诉求提供系统、便捷、高效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

而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是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针对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需求特点,对原有科技公共服务的升级和拓展。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实现城市科技资源的全民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从而提高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服务档次,有力推进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和发展。

二、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绩。

一是郫县为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综合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郫县转化及其产业化,加速郫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郫县建设了一批独具本地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在“十二五”期间,持续的科技投入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财政科技投入和直接用于本级科技项目的专项资金持续增加,组织申报了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完成专利申请上千件。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郫县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虽然郫县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科技管理政策,但是政策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够。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全方位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三是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许多优势科技资源存在利用不够或闲置浪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对科技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度不够。一是智慧技术支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弱。

虽然郫县建立了一些服务平台,但由于智慧技术的使用不足,导致缺乏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与信息需要。二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包括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手段为建设智慧城市与维持其高效运行的决策、管理和协同创新服务,但目前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在为智慧城市提供这些服务方面是很欠缺的。

三、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智慧郫县科技强县的建设,需要加快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基于对其现状与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以智慧郫县建设为契机,抓住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从硬件上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智慧化建设。同时要反思如何让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智慧郫县的建设。

二是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郫县政府部门应继续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可操作性。

持续增加科技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体系运行长效支持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开拓多渠道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科技公共服务的局面。

三是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及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对智慧技术的使用,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汇总和整合,促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共享、互动。继续加大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平台的扶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科技公共服务的建设仅靠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寻找政府部门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对智慧郫县建设和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员来郫县创新创业,引办、创办研发机构(平台);强化各类科技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形成体系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互动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健全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八

城市景观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它是由各种不同的景观元素构成的,各种元素的不同表现方式与道路交通网存在一种隐晦的关系,它们与路网的关系暗示了不同元素的相对位置在交通网中沿着不尽相同的交通路线活动,则决定了各种对策序列的观察次序。

1.城市的形式与视觉。

人们的视觉是获得对一个城市主要印象的主要途径,这种对于城市的印象反映了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一种相似的、共同的一种感受。比如说,美国著名学者kewhlynch在他的名着《linageofthecity》一书中提出,构成人们对城市印象的心理因素有五个方面:即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同个性,是由上述五个因素结合在—起构成的,同时分析城市的美学的量度也是这五个要素;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统一的图像或者形象,人们可以根据这种统一的图像或者形象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城市美的普遍性与规律。

决定一座城市形式的前提,是土地的属性与特征。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人员[文秘站:]在经行规划前,首先要寻找这个地方的一些地形特征,例如丘陵、山岗等特征。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先对地形的这些特征进行评价,并充分思考与这些特征相结合的道路网与建筑的形式,使设计能十分充分的展现它们之间的那种隐晦的关系。与土地特征息息相关的是自然特征,人们对与自然的视觉印象主要是来自于周围一些自然景观的特征,要把城市的那种形式和建筑在功能上以及美学上与其充分结合,同时也可以利用它对建筑与城市影响增进自然美的程度经行评价,因此来决定城市哪些地方需要保护,以此来规划自然保护区。通常我们可以认为乡镇,或者小城市是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一个小物体,而怀抱大自然的是一座大城市。除上面这些因素外,当地的太阳光强度以及照射时间、降雨量、刮风的频率及风向等,这些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环境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关系,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城市的街道走向,以及在这座城市里的建筑物色彩的变化和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等。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人们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人们产生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城市的进出口;而通过沿着街道的各种活动所获得对城市面貌的感受。当人们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时,在沿支路、岔路、立交桥等的活动中,可逐渐形成一种在脑海中对该城市的印象,并且经过多次重复的这种活动后便开始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它的个性与特征。

我们把道路看作是城市内的通道,人们可以沿着道路充分感受城市的魅力。有学者进行过研究,对大多数参加测试的人来说,前面阐述的城市形象五要素中,对道路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在所有城市中的环境要素如果不是沿路布置的,那么肯定是与它相联系的,人们是通过道路的延伸方向来判断他要去的地方,例如某个公园在某条路上,某个公寓在哪条哪条路中,对于五要素中的标志,结点、边界、区域,它们只有和路充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反映它们的相互联系。这五种城市形象的要素,只有当它们和道路联系在一起时,同时再加上在道路上有延伸性的不间断活动中,才能收获对其它因素的某种感受,并得到对城市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印象,所以在路上具有连续性以及特定的方向性的活动,正是道路对于人们形成一种形象能力的作用所在。因此得出的结论,城市图象的第一因素(最重要),就是道路。

2.道路网与城市布局以及城市美的关系。

由于每个城市大小、布局、地质和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的道路网的形式也不同。通过这些路网,把城市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发挥正常的城市的功能,使道路网作为一个城市的动脉与骨架而存在。从理论上讲,路网主要有五种形式,即方格形路网、对角方格路网,龟甲形路网,三角形路网及对角三角网。

理论路网与实用路网有很大差异,例如,理论路网需要考虑地形情况、城市历史和城市发展前景等因素。而实用路网则是纵观历史上采用的道路网的结构、城市地形、人口增长以及现代交通发展等因素而慢慢形成起来的,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类:矩形道路网、辐射环式路网、星形路网、直线型道路系统、树枝型或自由路网、卫星形或星第一群形路网。由于这些路网结构不同,城市每个部分的联系方法和主要的交通通道也不尽相同,所以人们对城市产生的印象、观察的的视觉效果也随之不同。

在现代交通的条件下,城市景观成为了一种动态艺术,那么这种动态艺术形成、创造的关键,就是道路网。从城市视觉要素和景观角度来看,设计合理的道路网有利于组成不间断空间以延续和丰富人们的视觉观感,并产生一种令人新奇的景色,从而可以避免相同的景色或毫无特色。现代的道路网可以把各种建筑物、风景规划、景观设计结合起来,融入到新的城市中,从而产生一种控制和指导城市的视觉形式的力量,以创造一种全新的、具有当地风格和特色的城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创造和形成城市美的基础就是道路网。一种好的、科学的、合理的,并且同时考虑到城市建筑艺术与城市美学要求的道路网的结合,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美的城市。

3.结语。

我们都知道,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道路网。与城市的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道路网,但必须在地形上、方向上、空间上形成一种不间断的网络。对于网络比较少的道路之间的关系,虽然有很多方面会对其产生影响,但它必须简单明了。通常,在道路网中纵横的道路给人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南北向(纵向)的道路与东西向(横向)的道路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与形成的视觉形象是有区别的。这种有一定走向或者方向比较明确的道路,对于增加道路空间的特征是有好处的,而且使网络的关系也更加直白明确。当道路做为区域分界,甚至成为区域的形象特征时,那么路网对城市格局的关系则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高等级道路景观美化与环境保护.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1993。

[2]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案例.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九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目前有近400个矿业城市,其中50个城市的资源已面临枯竭.我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调整经济结构,建立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徐彬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4刊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circle年,卷(期):“”(10)分类号:f1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探讨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主权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1][2][3][4]。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一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目前有近400个矿业城市,其中50个城市的资源已面临枯竭.我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调整经济结构,建立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徐彬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4刊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circle年,卷(期):2005“”(10)分类号:f1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探讨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二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包含了众多领域,各个领域之间有机互联,互为整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智能电网发展前景。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智慧发展、五化融合。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八部委文件精神,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1—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领域,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依托云计算中心及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等系统性软硬件设施,整合政企各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统筹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重复及浪费,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四)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五)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细化要求。

1、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2、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4、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3—保护。

三、发展前景及问题。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6—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三

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格局的确立,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表现为不同发展基础的城市纷纷面临不同程度而又必经的艰苦抉择,诸如如何实现从资源供给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快速、高效调整,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实现以提升财政收支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但所有这些,随机抽选一项,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设立于1950年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地处冀南,因盛产煤炭、陶瓷、建材而一直享有“煤海、瓷都、建材城”之称,并曾因在冀鲁豫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经济贡献而被誉为“冀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与全国众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峰峰矿区也自19以来面对内需不足、资源衰竭关井压产、大批职工下岗的综合考验。在此情况下,矿区区委、政府没有退缩,积极探索加速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转型发展”道路。,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其中区属三次产业增加值完成3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8.5和5630元。,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可望增长3%以上。

总结和研究峰峰矿区的经济转型历程,将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峰峰矿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举措与成效。

(一)总体背景。

峰峰矿区作为河北省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类型之一,几乎“先天”注定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甚至刚性化,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系列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矿区,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业产值比重曾经一度高达80%,占据矿区工业结构主导地位。据统计,仅煤炭、建材两项产值就达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近来,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值大约增加4个百分点、建材为3.5个百分点,而陶瓷、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资源型经济色彩越加浓厚,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特性越加坚挺,全区9个镇中有7个镇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从而导致了矿区低效化、高耗型经济发展的刚性模式,社会各界力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掠夺性阶段,最为疯狂的景象是乡镇小煤窑遍地开发,最多时竟达600余家,资源损耗与环境代价“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矿区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实现利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后续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应对策略。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峰峰矿区区委、政府适时确定并实施了“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外软硬环境”,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转变是“地下变地上、短线变长线、官办变民办和低档变高档”。战略的支点则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城建带动”。从年底初开始,峰峰城建艰难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万元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环方式,至今累计投入7亿多元,完成了旧城改造、社区建设、中心广场、煤气暖气扩容、主题公园建设、城区景区绿化等多项重大工程,特别是绿化工程,仅20元宝山植林就完成103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获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带动了全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有近7万人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整体环境硬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全面增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公退民进”。根据矿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委、政府提出并实行了“做好四个加减法,落实三个一批,帮助民企绕过两个坎儿,促进民气走优走强”的新思路。做好四个加减法,即“在思想认识上民营经济成分增加点尊重、减少点偏见,在营造环境上增加点服务、减少点负担,在发展套路上增加点扶助、减少点放任,在组织领导上增加点实招、减少点虚策”;落实三个一批,即“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区民营企业中择优扶持壮大一批、通过改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绕过两个坎儿,即“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土地受让、市场准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资问题”。在此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来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3万户,从业人员5.9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营业收入7.9亿元,民营企业也由不足200家发展为目前的52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名。

3.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前后,由于驻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大量清退农民工,加之乡镇企业开工不足、小煤矿关井压产,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减缓。针对一情况,区委、政府实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围绕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增值加工,围绕“三农”促乡镇企业搞开发等三项工作;建好项目策划、技术扶助、信息服务三个中心;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际运作,矿区农民开发出速冻野菜、方便配菜、梨枣、寒羊、瘦肉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

(三)运行成效。

1.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型向种、养、加效益型的转变。养殖方面,以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及各镇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饲料配套体系和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为关联点,以雨润集团峰峰生猪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镇肉类特色加工项目建设为增长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特征、覆盖全区农村广大地域的养殖产业链条;种植方面,以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为其恶如点,以反季瓜果、中药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进、示范、推广为关联点,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资源深加工为增长点,形成了“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增值加工”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2.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名优、新特型的转变。陶瓷行业,以邯郸电磁厂技能改造为切入点,以驻区各陶瓷生产烧成技术改造工程和彭城镇陶瓷市场建设为关联点,以艺术瓷、仿古瓷、微波炉专用瓷和高档砂锅等瓷种的开发和扩能为增长点,增强与邯郸陶瓷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以电瓷求突破、建筑瓷和白瓷为骨干、艺术瓷创特色的簇型产业链条;建材行业,以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推广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为关联点,以发展特种水泥、发展新型建材为增长点,增强与太行集团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补型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资源依托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从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资源主线在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1.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经济带有计划体制的深刻烙印。峰峰资源型经济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带有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2.投资领域的相对倾斜。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峰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甚低。峰峰矿区在“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65%和60%。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资源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虽然一直试图调整这种偏重的经济结构,但是由于资源型产品比较利益低,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及时进行设备、工艺改造,更无力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只能被迫或无奈地沿袭着现有产品结构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侧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峰峰矿区,受财政、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影响,各类煤炭、铸造、冶炼、炼焦建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小煤窑、土法炼焦、小高炉等遍地开花。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4.思想观念保守化与思维方式刚性化。思维观念落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资源型地区形成了依靠矿产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现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往往把开发项目局限在本地现有资源的眼界内,缺乏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产业开发躺在资源的怀抱中,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领域,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区域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更重要的是使产业发展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迟钝、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来逐步展开的。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大多数最后都走入过度开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种区域经济病便开始显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区域内部,由于各地对资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差异,进而使得区域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面对不同基础与来自不同基础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与效果往往难尽人意。

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结构趋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档次产业的趋同,这种趋同从一个区域范围观察,属于有竞争力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则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区域特色产业;第二层次是低档产品的趋同,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降低质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尚未摆脱第二层次的困扰。

3.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不良竞争明显存在。当一个较紧密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协作基础时,所遵循的发展机制是,共同开拓市场,一荣俱荣;但当大家将资源开发视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之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趋同才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淘汰性竞争中获得成长与壮大的一席之地。随着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长过程的告一段落,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横向不趋同的必然定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传导机制,即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更多地蕴含了区域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受此类资源禀赋的影响,具体为传统、血缘关系、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体素质的近似性,使得市场利益的'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关键诱导,高效益、高档次、协作型、链条型的产业群就有了萌芽与成长的可能,而具有市场竞争规模又符合当地“人情”实际的高层次“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就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区域内纵向比较效益的发挥也就拥有了成熟的基础,区域经济便由此“特色”获得强劲的后发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思维需要转变,应明确,低层次上的规模不等于特色,更不等于效益;片面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规模最终只会带来导引不力、丧失威信的恶果。

三、峰峰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思维冲击波。

1.观念转变是第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峰峰矿区上下纷纷认识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的可续性并非完全局限于同一行业这一范畴。于是,在矿区目前已发展起利用废弃工业场地兴办的5个万头猪场、30个千头猪场以及300多个养殖大户,20预计可使现存栏瘦肉型猪20万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彭城镇张家楼煤矿被关停后,积极转产投资500万元,利用煤矿闲置场地建起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50万元。峰峰矿区利用废弃煤矿场地开展规模养殖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思路决定出路。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思想观念适时转变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激活区域经济的主要环节。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特征、资源禀赋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必须时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坚持“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超前的战略构思。

(二)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原。

则峰峰矿区的经验说明,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尽量做到:

1.研究、把握并不断提升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并主动扩展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如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互相竞争资源、资金、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3.学会应用需求弹性原理。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选择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三)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放在首位。经济结构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也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抓好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关键。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小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

3.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为重点,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发展专、精、特产业化群,推进农村工业化。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的着眼点上,要由过去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调整范围上,要由过去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在调整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整体推进向重点突破转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调整的方法上,要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综合服务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结构。

4.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经营理念增强与经营思路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5.采取适当举措,适时适度地促进产业适度聚集。产业聚集又称产业簇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较高创造力和生产率的产业群体。合理的产业聚集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促进产业聚集的措施在于培育“三力”,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区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他厂商的成本或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现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以是独立作用,也可以是综合作用。一旦产业群体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将更是如此。

6.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政策突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上级的支持。在当前各级综合经济实力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可行的路径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可以考虑,成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负责首批重点扶持区域的选择与论证,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后,再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积效应,相对加速该类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步伐,待其拥有一定实力后,继而选择并扶持下一批重点区域,最终通过全省经济构成的量变,达到全省经济整体质量质变的目标。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四

时代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变化,就要当属智慧城市产生。观察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可以明确的了解到,智慧城市在本质上就属于信息化城市,正是因为如此,也就决定了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而且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所以,本文详细讨论智慧城市在发展中关于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要求,以希望切实帮助到智慧城市的建设。

众所周知的一点就是,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快速的经济发展,促使了各行各业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就要包括在其中。我国在整个城市化建设当中,对于智慧城市的有关建设非常的重视,建设团队了解到通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所在。所以,应当将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纳入到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以此才能实现我国城市化的最终形态。

(1)对智慧城市进行讨论,需要切实的了解以下几点。智慧城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所造成的,而智慧城市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主要展现的是智能化、现代化。换句话进行描述就是,智慧城市规划中,最为核心关键的部分,就一定要当属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因为通信基础的有关规划建设,它是智慧城市的主要评价标志。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比如说宽带和无线网等,它们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也为日常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从整个城市规划与发展来说,通信的基础规划是智慧城市规划发展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切实的保证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要从国土管理的'层面入手,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国土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同时注重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确保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始终是重点研究对象。(2)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就展智慧城市发展中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文/赵洪亮时代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变化,就要当属智慧城市产生。观察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可以明确的了解到,智慧城市在本质上就属于信息化城市,正是因为如此,也就决定了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而且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所以,本文详细讨论智慧城市在发展中关于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要求,以希望切实帮助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摘要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个智慧城市的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都需要以系统性和科学性作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合理的使用各种资源,从而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应有的优势。而第二个方面主要展现在,在整个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当集中优势资源,注重整体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使得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体现出和谐二字。

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通信的基础规划与建设永远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所在,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应当将以往的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智慧城市。就整体上而言,智慧城市发展中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2.1注重利用互联网与云端计算技术。

互联网与云端计算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构建成了整个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的信息处理端。除此之外,云计算技术还将为智慧城市提供有关物联网的应用程序,整个基础的规划与建设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平台信息系统需要与最新的技术相接轨,使得其能够较为完善的处理好相应的日常问题,互联网与云端计算技术要做好相应的结合,使得其能够为整个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协同处理与共同发展的平台。

2.2注重城市的宽带建设,以及相应的智慧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的发展当中,离不开相应的宽带网络服务,因此必须要对以往的网络服务进行相应的升级处理,而网络建设的技术最为重要的核心所在,就要当属网络传输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技术要求就是落实过程中,应当使得宽带拥有足够的容量,并且加强宽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就光纤的安装技术来说,应当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安装,网络的运输理应保证相应的正常运行,另外在智慧城市的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当中,应当始终要注重对老化的网络线路进行及时的改造和处理,注重选择材质较好的网络线路,进行改造和处理的时候,要将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作为准则,必须要求相应的技术人员将其牢记于心。另一方面就体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的公共服务系统,也应当进行相适应的更新与发展,技术要求就体现在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体系也应当全力的加强,这样城市的整体系统才能高效的运行,因而智慧城市在整体上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3加强无线、数据中心以及三网融合建设。

众所周知,无线网路的技术应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比如说wi-fi、wlan热点、3g、4g等无线网络。很显然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与网络的使用便捷度是具有相应的联系的,同时这也是通信基础规划与建设的基本要求所在。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建设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入手,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建设、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储存能力也应当切实的进行加强,应用的范围要比之前的范围要大,并且稳定性也必须要得到提高。最后要注重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三网主要指的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将其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来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另外需要了解的就是,整个网络的建设都应当遵循着国家要求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做到有据可依。

通过上述的相关描述,可以清楚的发现,现在的城市发展已经在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前进了,如果要实现智慧城市的完善建成目标,就必须要注重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尊重建设原则,做好统筹规划,最终切实的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建成,从而我国的城市化最终形态也就得到了实现。

[2]湛泳,李珊.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6,42(02):4-15.

[3]于文轩,许成委.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基于147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04):127-138+159-160.

作者:赵洪亮。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五

小组学习模式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问题探究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习题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在习题练习中,我们要改变学生“单打独斗”的现象,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模式的价值,要鼓励学生以在小组内对相关的试题进行分析、思考,要鼓励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动下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解答该题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该题的考查点,即:导数的相关知识、函数的单调性等,然后,分析结束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解答,之后,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对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改错,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与学生思维的拓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课改下,我们要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数学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参与、小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六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3.3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七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及在专业自我发展的心态和体验。首先,幼儿教师缺乏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我发展的意识是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很多幼儿教师缺失对职业的认同和深刻认识,未能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其次,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还受自我发展的能力因素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挑战,教师要有目的、有自觉的去发展专业能力。再次,是心态因素。很多幼儿教师由于外在压力状况,感觉焦虑、乏倦,失去了激情。好的心态能有积极情绪,能主动困难,保持对工作的激情。最后,缺乏及时自我体验。有了想法和激情,不去主动体验,积极开展行动,自我发展难以得到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除了自我能动性外,还需外部条件作为支持,主要表现为国家、社会、幼儿园、家庭四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由于幼儿教师社会福利整体待遇偏低,而且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专业化保障力度不够,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其次,社会整体对幼师职业的评价和看法也会影响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评价低会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工作的实践投入。再次,是幼儿园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措施。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它既强调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注重保育能力,工作要求细致、专心,在这种工作情况下,很难有所突破。

二.唤醒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唤醒自我发展的意识,走向自主。要唤醒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首先对自身的职业要有认同感和使命感,转变自我发展的态度。把幼儿的发展与学习作为一份使命和责任。其次,要不断转换观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幼儿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主客观因素影响,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教师有时因此产生焦虑感。良好积极的心态对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需要不断体验探索,切实将自我发展落到实处。要想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不可缺少的。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指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实践的一种回顾、检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关能力所做出的思考。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要取得进步,离不开教师持续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反思与评价。反思自我发展的行为,找出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加以改正才能取得不断进步。只有通过及时、深刻、反复的自我反思,很多有益经验才会真正内化到幼儿教师的认知结构和专业实践中。对此,师傅、园长和资深教师要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提高幼儿教师自我反思的敏感性和有效性。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使徒弟通过对师傅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师傅的具体指导,逐渐体悟实践性知识并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培养模式。

三.建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1.理念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和理性信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幼儿教师的理念素养不仅要有教育观念,还应有对文化的理性信念。当前我国由于区域差别大,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悬殊,家庭情况和社会声望程度不一,家庭成员民族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幼儿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所以,幼儿教师应有一种警觉和敏感的态度,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及其家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摒弃文化刻板和歧视等偏见心理,幼儿教师要树立公平的文化观。面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教师应坚信每个幼儿都有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对所有幼儿都应抱有相同、且较高的期待,保证不因民族、宗教、家庭经济、身体、性别或能力差异等而排斥和忽视幼儿,幼儿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儿童观。幼儿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平等中的首席”,给予每个幼儿平等的师幼互动和参与活动的机会;消解自身的话语权威,认真听取不同文化主体的声音,公平处理一日生活中的多元文化问题,对幼儿表现进行合理和民主的评价,建立民主的教育观。2.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在多元文化视域中,教育对象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多元,需教师有各种相关知识来了解和适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鉴于此,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就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基础+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且需要多元的复合结构。幼儿教师应具有多元结构的知识素养,了解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如,文化本身的特征、作用及发展过程的知识;与文化相关的学科知识;多元文化的内涵、核心要求和主要概念等。习得关于国家、族群、特定文化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一些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和地区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行为方式等。掌握特殊个体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说,特殊幼儿价值观和行为等特征,以及影响特殊个体身心发展的家庭和种族文化背景等。3.情意素养。情意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教育是以人格互染和心灵感召的方式与教育对象发生知识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早期教育尤其要关注儿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是一种提倡平等、尊重差异的“大爱”式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内在学习的需要和潜能,是独特的发展个体。所以,人文关怀的情意素养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必备素质,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教师应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关怀并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家长和同事。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应对社会公共生活持积极心态,超越个人私利,深切关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并对幼儿成长抱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幼儿教师应凸显对处境不利幼儿的关怀,结合相关文化知识和教学手段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并施以情感上的特殊关怀。

四.加强管理中的情感激励。

以“人”为本的情感激励理念使幼儿园的管理模式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情感激励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怀驱动。情感激励蕴藏着情感关怀的无形力量,可以凝聚和鼓舞幼儿教师的士气。快乐而真诚的情感互动,可以引发幼儿教师和领导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幼儿教师内部潜在的工作动机,将领导关怀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实现情感的关怀驱动。园长的关注和激发能促进幼儿教师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园长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行政和管理层面,更渗透在其和教师个人日常交往的点滴之中,很多时候,园长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副赞叹的表情都可能成为新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依据。情感激励的关键在于唤起和维持幼儿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情感激励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则有助于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富有激情的幼儿园文化和谐的幼儿园文化能给幼儿教师一种无形的力量,犹如每个家庭对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一样,是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强烈归属感和吸引力,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吸引和满足。它可以使全体幼儿教师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幼儿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构建富有激情的幼儿园文化,重视幼儿园文化的整体设计、积淀和传承,用文化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品位,提高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幼儿园建设成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的情感家园,使幼儿教师切身感受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以自觉、自愿的快乐心态去实现自身专业的主动发展。当然,文化的构建要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和先导,幼儿教师的行为,使幼儿园成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教育园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以教研文化为重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制度来引导、规范幼儿机构,以人文精神教化全体教师。

五.整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式。

立足区域资源,培养幼儿教师的文化敏感性。职后培训要结合地区特色,将幼儿园所在地区的已有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多元文化资源库,组织教师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精通民族文化的民间资深人士,与教育专家共同开发教师教育和培训课程,或邀请他们作为培训者参与到“国培”“省培”等培训中,提升幼儿教师对多元文化资源的应用能力。立足幼儿园实际,滋养反思、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幼儿教师准入考核时,应有意吸纳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师,如外教、民族艺术老师和体能男教师等,丰富幼儿园教师结构;要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塑造开放和多元的班级文化;要鼓励教师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形成批判性反思与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教师对文化不公现象进行批判,使其在行动中主动修正偏见,变革观念;要进行民主管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保证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持续学习。立足教师实际,引导幼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并付诸行动。培养教师应面向所有在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到其身心特点和经验差异,考虑影响其多元文化意识的相关因素,结合多元文化实际体验,调动教师积极情感。培训形式应以主动参与式案例研讨为主,鼓励幼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评课、讨论与反思,将行动研究与反思相结合,增强幼儿教师的施教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其勇,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走向与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8)。

[2]郑益乐,情感激励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缺位、失位与归位[j]教育评论,2016(06)。

[3]刘艳金,生命哲学视域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路径重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八

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开始涉足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目前关于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容、制约因素、指标体系、对策措施等方面.

作者:黄娟刘朝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名:理论月刊pku英文刊名:theorymonthly年,卷(期):“”(5)分类号:f062.1关键词: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十九

摘要: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理由,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目前状况及理由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引言。

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进行研究,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那些单一依赖资源开采、“因矿而立,因矿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伴随着资源型产业由兴到盛再到衰的演变必定面对“矿尽城废”的严峻考验。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长期以来,由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这些城市在发展中积累了较多理由和矛盾,主要有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生态环境理由严重等。

这些理由和矛盾严重地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探索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跳出“矿竭城衰”的怪圈,对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土地总面积9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涉及总人口1.54亿,其中市区人口为4000万人;城市全部非农业人口为4700万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为3400万人。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地区分布见表2-2和图2-1。

黑龙江省最多,有13个;山西省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分别为7-10个。

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

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地区分布为:山西8个,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各7个,吉林6个。

东北三省合计20个,占全国的1/3。

3月,国家确定首批12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萍乡、大冶、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

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

3月,国家又确定了第二批三十二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1.资源掠夺式开发、粗放型生产,利用效率低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靠山吃山”,长期以来在资源幵采中采取“有水快流、涸泽而渔”的做法,对资源的开发是一种掠夺式的,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缺乏仔细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安排。

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过量的滥采乱挖,加剧了资源的耗竭过程。

在资源生产加工过程中,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缺乏深加工,加之资源开发企业普遍的开采策略和技术装备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

2.先污染后治理。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传统思想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生产、后生活”,“重开发轻环保”。

这使得资源型城市不顾后果地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经济发展以牺牲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带来了资源耗竭的生态压力。

同时,城市环境脏乱差,城市面貌黑大粗,成为了污染制约重点区、生态敏感区。

3.资源开采一业独大,产业结构“短链”。

由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资源产品生产数量的扩张,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及粗加工,导致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资源采掘业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均占了极大的比重,部分城市曾占到9成以上,一业独大理由明显。

辽宁阜新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在以前,煤炭采掘业占地方工业产值的50%以上。

三、策略倡议。

资源型城市曾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困难。

分析其理由,主要在于资源型城市大多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主导产业链较短,资源型产业链前向关联效应大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这些特点造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降低。

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本章将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展开研究。

(一)前向一体化产业链。

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

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来讲,前向一体化延伸产业链一方面接通了产业前端断续和孤立的环节,使得整条产业链产生了原来断续或者孤立的产业部门所不能具备的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面的整体功能:

另一方面又衍生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链环,即新兴产业部门,通过形成产业迂回,既创造就业岗位又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还可以形成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达到保持生态平衡、节约资源、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目的。

(二)后向一体化产业链。

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的理由,下游加工业薄弱,对外输出的主要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这使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随着产业链的后向延伸,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量生产经营相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聚集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低运输成本,低交易费用,便捷的沟通和配套服务将导致聚集经济。

通过一系列的产业链延伸,可以将能源产业链发展成为:能源化工一重化工一精细化工一物流营销,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打通各个生产环节,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三)优化主导产业链。

主导产业是在资源型城市工业化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其关联效应大、产业链长,其增长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首先,要分析现有主导产业链的企业或项目情况。

根据该行业现有成熟或高新的产业链组合,初选出可尽量延长在产业链的项目作为补链和稱合的项目;其次,分析初选项目的生产过程,考察每个项目的相关生产工艺,及其产污环节,以便了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水等的性质、种类、主要成分等信息;再次,了解初选项目加工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性质、种类、用途等方面,考察其经济性、环境友好性、以及能够继续进行延长稱合产业链的可能;最后,优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加入到产业链中。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财经理由研究,01期.

[2]万会.我国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葛亮.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理由研究及政策倡议[d].山东大学,20.

[4]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刘云刚.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6]徐向峰,孙康,侯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邓玲玲.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以六盘水市钟山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期.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论文汇总篇二十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机会相结合,努力缓解外部带来的压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把握机会,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一起走上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作者:王雁琼单位: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生活公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