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 李鸿章随笔(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08:50:48 页码:10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 李鸿章随笔(九篇)
2022-12-22 08:50:48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合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鸿章故居——李府,参观游览。李府,建于19世纪末。由于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覆盖了繁华的淮河路半边,从而被老合肥们称为“李府半条街”。可惜现在保存下来的李鸿章故居仅仅只有当年的十二分之一了。

进入故居,穿过门厅,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便是前厅,厅内陈列了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那么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近这位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鸿章,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24岁考取进士,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通商使;他编练淮军,倡导洋务运动,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

但是李鸿章也代表清庭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其中《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我们泱泱中华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李鸿章也在这样的忧愤交加中病逝于北京贤良寺……在其临终之际曾著有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荣葬故里,清庭赐谥号“文忠”。在其逝后,著名维新派人物梁启超曾说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李鸿章在其自传中是这样自我评价的:“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中日甲午风云却让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形象的将自己比作晚清这座大破屋子的裱糊匠,只能将其外表装饰的光鲜一些,但是这座破屋又怎么能经得起暴风骤雨的侵袭呢?

简单的了解了李鸿章的生平,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到中厅“福寿堂”去看看。这座“福寿堂”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其堂高9米,每扇槅门上的圆形“寿”字,皆由五个蝙蝠图案拼出,寓意“福寿双全”。中间挂的是《松鹤延年图》,寓意“延年益寿”。在福寿堂的后面还有走马楼,因为此楼是李府女眷居用的,故又称“小姐楼”。

在参观完了李鸿章故居后,请大家乘车,我们再一同前往李鸿章享堂去看一看。现在我们便已经来到了李鸿章享堂。大家请看这座牌坊,上面刻有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李鸿章70寿辰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享堂内还有一件见证着我们民族屈辱的血衣,这件血衣便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赴日谈判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悲哉!痛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我们现在游览的景点,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居—李府。李府地处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西边,这条街在清末时期也是最繁荣的街面,叫前大街。当时李府就占了半条街,故有李府半条街之说。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雷激荡,各种政治角色粉墨登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社会转型期,即便是百家争鸣的 春秋时期,恐怕也未必有这个时代错综复杂。这一时代呼唤的主题,一言蔽之即’富””强”两字。李鸿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一生事业也基于此。

现在进入大家眼中的这座青砖灰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就是当日的李府。它虽不像北京四合院那样沉稳,却也透出一种安宁平静之风,它虽不像徽州民居那样八面玲珑,却也不少书卷气;它既不猥琐,也不张扬。这就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从这里我们看见李鸿章步履沉重地一步步走来,身后响着历史的回音。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0xx年)。农历正月初五,安徽省合肥市东乡。农历初五是中国民间迎接财神的日子,故又有“小财神”之称,大家请往大门两边的墙上看,每面墙上的正中,都用砖雕了五只蝙蝠在飞舞着圈圈舞。这暗喻为福自天来或五福临门。他也是李家当时追求的目标。

大家现在已进入了李府的前厅,这是就是迎接客人的地方,但从这简朴的摆设中,大家可以看出李家是简朴之家。李家家境并不显赫,是典型的庄户人家。但每逢年末,索债者如过江之鲫。其父李文安自幼勤奋读书,三十五岁得中举人,四十岁高中进士,由此奠定了李家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的基础,造就了“一门两代三进士”光辉家景。三进士即为父李文安、兄李瀚章、及李鸿章本人。李鸿章本名铜章,父亲见其学习勤奋刻苦,能成大业,故改其名为鸿章。意在希望他日后能“宏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果然没有辜负其父的殷殷期望。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

李鸿章是以传统文人之典范—进士身份,转战南北,统帅淮军,总统北洋。他内则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外则身负中外交涉之重任,历30余年。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站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作为政坛的“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后代为什么对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呢?大家请看我们已进入李府的中堂,这是古代每家活动的中心,我们就从这里说起吧。

李鸿章起家的机遇源自镇压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军当时很强大,也危及北京政权。李奉命创办淮军。他首先选好了将才,再引进了西洋武器——洋枪洋炮,武装了淮军。但在一次演习中,发生了瞄得不准误伤了战友。使用不当造成走火,死伤二十余人的事情。李鸿章见后,马上将西洋阵法、号角、口令引入淮军,使淮军战斗力空前提高,不但解了上海之危,还击败了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领的重兵集团,攻占了苏州,直接威胁了太平天国的京都——南京。李鸿章就是凭着超人的本领纵横捭阖,对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淮军成为当时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接着李鸿章被调入北京,成了清廷的重臣。为国家强大,他积极地推动了洋务运动,为了国家的边陲稳定。他又负担了与各国列强交涉的重任。如光绪初年,中英关系骤然紧张,云南发生英国传教士马嘉里被杀事件,英国全使威妥玛下半旗后离开北京,双方战事一触即发,情势十分危急。清廷内部纷纷乱作一团。关键时刻,李奉命与英人谈判,李不辱使命与洋人谈笑间,战火灰飞烟灭。现在我们进入李府的后院——小姐楼。这是李府女眷们所住的地方,环境优美,二楼显得十分宽大,可以走马,故又叫走马楼。这楼形为回字形,隐喻了曲折才有好风光,但不管怎样,还是透出一股封闭、保守、凄凉之气。就像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命运一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事业的转折期。甲午一战中国溃败,激起千层巨浪。时人印象里的中国是堂堂大国,竟败给了东洋日本一个蕞(zui)尔小国,举国震惊以至民怨沸腾,国人将愤怒之矛指向了统治当局。从一定意义来讲,当时清廷的代言人是李鸿章,李鸿章遂成为历史的替罪羔羊。这时李鸿章已达73岁的高龄,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李鸿章于内遭受国人的白眼谴责,于外还得收拾残局,处置善后事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李鸿章东渡扶桑,后在日本马关又遭日本激进分子刺杀,面部挨了一枪,身心交瘁。但李鸿章仍然坚持与日方从容交涉,难能可贵。接着李又代表清廷访问欧美各国,为世界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而奔忙游走。有意思的是,李鸿章从欧美访问归国后,感到清廷大势已去,因为他认识到:在政治上欧美民主,中国专制、保守;在文化上欧美重古代文化,中国重现代文化;在军事上,欧美是进攻型的,中国是防御型的。他称自己只是个裱糊匠。

1920xx年,由于义和团的冲击,北京失陷。圆明园被焚,清朝国运衰微。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与联军谈判,因心力交瘁,倒在了与俄国人的谈判桌上。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创淮军、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使暗沉沉的大清帝国透进了一缕新鲜空气和阳光,这都是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伤沉痛的记忆又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李鸿章是个失败者,但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负隅顽抗,苦苦挣扎,却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灭亡的时代。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人的才能而言,李鸿章不是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俾斯麦之类,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不过是“人堪中上”,有一定的才气而已。如果不是这样,他会安心做首辅吗?可悲的是,他不学无术,不了解国际的发展趋势,对国外各强国图新改革之知甚少。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舟大。”李氏驾驭不了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

其次,在军事上,由于任人唯亲,用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是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心经营的海军付诸东流。

再次,在洋务上,也难以作出实质的改变。各类工厂受到官方严重制约,大小官僚到处安插私人亲信。贪污成风。不求引进专门性人才,更谈不上生产效率与设备,技术的改良、改进。

最后,在外交上,因眛于世界大势,频频为洋人所欺。殊不知,外交部长的微笑,来自国防部长的大炮。弱国无外交啊!

这就是真实的李鸿章,原来的李鸿章,所以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感慨是“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位游客,今天在这是讲李鸿章,既不是表扬李鸿章,也不是批评李鸿章,而是要大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总结李鸿章在改革、变法中的失败教训。这才能感悟到中国今日之改革的正确与伟大。才能感悟到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才能感悟到今日中国为什么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才能感悟到什么是扬眉吐气。正如邓小平先生在香港回归祖国时说的那句话:“中国政府早已不是李鸿章政府,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好,李府参观到此结束,下面留下二十分钟,请大家自由活动。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我们现在游览的景点,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居—李府。李府地处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西边,这条街在清末时期也是最繁荣的街面,叫前大街。当时李府就占了半条街,故有李府半条街之说。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雷激荡,各种政治角色粉墨登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社会转型期,即便是百家争鸣的 春秋时期,恐怕也未必有这个时代错综复杂。这一时代呼唤的主题,一言蔽之即’富””强”两字。李鸿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一生事业也基于此。

现在进入大家眼中的这座青砖灰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就是当日的李府。它虽不像北京四合院那样沉稳,却也透出一种安宁平静之风,它虽不像徽州民居那样八面玲珑,却也不少书卷气;它既不猥琐,也不张扬。这就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从这里我们看见李鸿章步履沉重地一步步走来,身后响着历史的回音。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0xx年)。农历正月初五,安徽省合肥市东乡。农历初五是中国民间迎接财神的日子,故又有“小财神”之称,大家请往大门两边的墙上看,每面墙上的正中,都用砖雕了五只蝙蝠在飞舞着圈圈舞。这暗喻为福自天来或五福临门。他也是李家当时追求的目标。

大家现在已进入了李府的前厅,这是就是迎接客人的地方,但从这简朴的摆设中,大家可以看出李家是简朴之家。李家家境并不显赫,是典型的庄户人家。但每逢年末,索债者如过江之鲫。其父李文安自幼勤奋读书,三十五岁得中举人,四十岁高中进士,由此奠定了李家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的基础,造就了“一门两代三进士”光辉家景。三进士即为父李文安、兄李瀚章、及李鸿章本人。李鸿章本名铜章,父亲见其学习勤奋刻苦,能成大业,故改其名为鸿章。意在希望他日后能“宏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果然没有辜负其父的殷殷期望。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

李鸿章是以传统文人之典范—进士身份,转战南北,统帅淮军,总统北洋。他内则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外则身负中外交涉之重任,历30余年。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站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作为政坛的“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后代为什么对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呢?大家请看我们已进入李府的中堂,这是古代每家活动的中心,我们就从这里说起吧。

李鸿章起家的机遇源自镇压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军当时很强大,也危及北京政权。李奉命创办淮军。他首先选好了将才,再引进了西洋武器——洋枪洋炮,武装了淮军。但在一次演习中,发生了瞄得不准误伤了战友。使用不当造成走火,死伤二十余人的事情。李鸿章见后,马上将西洋阵法、号角、口令引入淮军,使淮军战斗力空前提高,不但解了上海之危,还击败了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领的重兵集团,攻占了苏州,直接威胁了太平天国的京都——南京。李鸿章就是凭着超人的本领纵横捭阖,对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淮军成为当时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接着李鸿章被调入北京,成了清廷的重臣。为国家强大,他积极地推动了洋务运动,为了国家的边陲稳定。他又负担了与各国列强交涉的重任。如光绪初年,中英关系骤然紧张,云南发生英国传教士马嘉里被杀事件,英国全使威妥玛下半旗后离开北京,双方战事一触即发,情势十分危急。清廷内部纷纷乱作一团。关键时刻,李奉命与英人谈判,李不辱使命与洋人谈笑间,战火灰飞烟灭。现在我们进入李府的后院——小姐楼。这是李府女眷们所住的地方,环境优美,二楼显得十分宽大,可以走马,故又叫走马楼。这楼形为回字形,隐喻了曲折才有好风光,但不管怎样,还是透出一股封闭、保守、凄凉之气。就像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命运一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事业的转折期。甲午一战中国溃败,激起千层巨浪。时人印象里的中国是堂堂大国,竟败给了东洋日本一个蕞(zui)尔小国,举国震惊以至民怨沸腾,国人将愤怒之矛指向了统治当局。从一定意义来讲,当时清廷的代言人是李鸿章,李鸿章遂成为历史的替罪羔羊。这时李鸿章已达73岁的高龄,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李鸿章于内遭受国人的白眼谴责,于外还得收拾残局,处置善后事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李鸿章东渡扶桑,后在日本马关又遭日本激进分子刺杀,面部挨了一枪,身心交瘁。但李鸿章仍然坚持与日方从容交涉,难能可贵。接着李又代表清廷访问欧美各国,为世界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而奔忙游走。有意思的是,李鸿章从欧美访问归国后,感到清廷大势已去,因为他认识到:在政治上欧美民主,中国专制、保守;在文化上欧美重古代文化,中国重现代文化;在军事上,欧美是进攻型的,中国是防御型的。他称自己只是个裱糊匠。

1920xx年,由于义和团的冲击,北京失陷。圆明园被焚,清朝国运衰微。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与联军谈判,因心力交瘁,倒在了与俄国人的谈判桌上。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创淮军、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使暗沉沉的大清帝国透进了一缕新鲜空气和阳光,这都是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伤沉痛的记忆又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李鸿章是个失败者,但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负隅顽抗,苦苦挣扎,却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灭亡的时代。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人的才能而言,李鸿章不是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俾斯麦之类,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不过是“人堪中上”,有一定的才气而已。如果不是这样,他会安心做首辅吗?可悲的是,他不学无术,不了解国际的发展趋势,对国外各强国图新改革之知甚少。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舟大。”李氏驾驭不了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

其次,在军事上,由于任人唯亲,用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是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心经营的海军付诸东流。

再次,在洋务上,也难以作出实质的改变。各类工厂受到官方严重制约,大小官僚到处安插私人亲信。贪污成风。不求引进专门性人才,更谈不上生产效率与设备,技术的改良、改进。

最后,在外交上,因眛于世界大势,频频为洋人所欺。殊不知,外交部长的微笑,来自国防部长的大炮。弱国无外交啊!

这就是真实的李鸿章,原来的李鸿章,所以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感慨是“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位游客,今天在这是讲李鸿章,既不是表扬李鸿章,也不是批评李鸿章,而是要大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总结李鸿章在改革、变法中的失败教训。这才能感悟到中国今日之改革的正确与伟大。才能感悟到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才能感悟到今日中国为什么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才能感悟到什么是扬眉吐气。正如邓小平先生在香港回归祖国时说的那句话:“中国政府早已不是李鸿章政府,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好,李府参观到此结束,下面留下二十分钟,请大家自由活动。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我们现在游览的景点,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居—李府。李府地处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西边,这条街在清末时期也是最繁荣的街面,叫前大街。当时李府就占了半条街,故有李府半条街之说。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雷激荡,各种政治角色粉墨登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社会转型期,即便是百家争鸣的 春秋时期,恐怕也未必有这个时代错综复杂。这一时代呼唤的主题,一言蔽之即’富””强”两字。李鸿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一生事业也基于此。

现在进入大家眼中的这座青砖灰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就是当日的李府。它虽不像北京四合院那样沉稳,却也透出一种安宁平静之风,它虽不像徽州民居那样八面玲珑,却也不少书卷气;它既不猥琐,也不张扬。这就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从这里我们看见李鸿章步履沉重地一步步走来,身后响着历史的回音。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0xx年)。农历正月初五,安徽省合肥市东乡。农历初五是中国民间迎接财神的日子,故又有“小财神”之称,大家请往大门两边的墙上看,每面墙上的正中,都用砖雕了五只蝙蝠在飞舞着圈圈舞。这暗喻为福自天来或五福临门。他也是李家当时追求的目标。

大家现在已进入了李府的前厅,这是就是迎接客人的地方,但从这简朴的摆设中,大家可以看出李家是简朴之家。李家家境并不显赫,是典型的庄户人家。但每逢年末,索债者如过江之鲫。其父李文安自幼勤奋读书,三十五岁得中举人,四十岁高中进士,由此奠定了李家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的基础,造就了“一门两代三进士”光辉家景。三进士即为父李文安、兄李瀚章、及李鸿章本人。李鸿章本名铜章,父亲见其学习勤奋刻苦,能成大业,故改其名为鸿章。意在希望他日后能“宏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果然没有辜负其父的殷殷期望。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

李鸿章是以传统文人之典范—进士身份,转战南北,统帅淮军,总统北洋。他内则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外则身负中外交涉之重任,历30余年。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站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作为政坛的“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后代为什么对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呢?大家请看我们已进入李府的中堂,这是古代每家活动的中心,我们就从这里说起吧。

李鸿章起家的机遇源自镇压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军当时很强大,也危及北京政权。李奉命创办淮军。他首先选好了将才,再引进了西洋武器——洋枪洋炮,武装了淮军。但在一次演习中,发生了瞄得不准误伤了战友。使用不当造成走火,死伤二十余人的事情。李鸿章见后,马上将西洋阵法、号角、口令引入淮军,使淮军战斗力空前提高,不但解了上海之危,还击败了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领的重兵集团,攻占了苏州,直接威胁了太平天国的京都——南京。李鸿章就是凭着超人的本领纵横捭阖,对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淮军成为当时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接着李鸿章被调入北京,成了清廷的重臣。为国家强大,他积极地推动了洋务运动,为了国家的边陲稳定。他又负担了与各国列强交涉的重任。如光绪初年,中英关系骤然紧张,云南发生英国传教士马嘉里被杀事件,英国全使威妥玛下半旗后离开北京,双方战事一触即发,情势十分危急。清廷内部纷纷乱作一团。关键时刻,李奉命与英人谈判,李不辱使命与洋人谈笑间,战火灰飞烟灭。现在我们进入李府的后院——小姐楼。这是李府女眷们所住的地方,环境优美,二楼显得十分宽大,可以走马,故又叫走马楼。这楼形为回字形,隐喻了曲折才有好风光,但不管怎样,还是透出一股封闭、保守、凄凉之气。就像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命运一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事业的转折期。甲午一战中国溃败,激起千层巨浪。时人印象里的中国是堂堂大国,竟败给了东洋日本一个蕞(zui)尔小国,举国震惊以至民怨沸腾,国人将愤怒之矛指向了统治当局。从一定意义来讲,当时清廷的代言人是李鸿章,李鸿章遂成为历史的替罪羔羊。这时李鸿章已达73岁的高龄,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李鸿章于内遭受国人的白眼谴责,于外还得收拾残局,处置善后事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李鸿章东渡扶桑,后在日本马关又遭日本激进分子刺杀,面部挨了一枪,身心交瘁。但李鸿章仍然坚持与日方从容交涉,难能可贵。接着李又代表清廷访问欧美各国,为世界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而奔忙游走。有意思的是,李鸿章从欧美访问归国后,感到清廷大势已去,因为他认识到:在政治上欧美民主,中国专制、保守;在文化上欧美重古代文化,中国重现代文化;在军事上,欧美是进攻型的,中国是防御型的。他称自己只是个裱糊匠。

1920xx年,由于义和团的冲击,北京失陷。圆明园被焚,清朝国运衰微。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与联军谈判,因心力交瘁,倒在了与俄国人的谈判桌上。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创淮军、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使暗沉沉的大清帝国透进了一缕新鲜空气和阳光,这都是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伤沉痛的记忆又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李鸿章是个失败者,但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负隅顽抗,苦苦挣扎,却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灭亡的时代。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人的才能而言,李鸿章不是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俾斯麦之类,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不过是“人堪中上”,有一定的才气而已。如果不是这样,他会安心做首辅吗?可悲的是,他不学无术,不了解国际的发展趋势,对国外各强国图新改革之知甚少。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舟大。”李氏驾驭不了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

其次,在军事上,由于任人唯亲,用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是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心经营的海军付诸东流。

再次,在洋务上,也难以作出实质的改变。各类工厂受到官方严重制约,大小官僚到处安插私人亲信。贪污成风。不求引进专门性人才,更谈不上生产效率与设备,技术的改良、改进。

最后,在外交上,因眛于世界大势,频频为洋人所欺。殊不知,外交部长的微笑,来自国防部长的大炮。弱国无外交啊!

这就是真实的李鸿章,原来的李鸿章,所以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感慨是“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位游客,今天在这是讲李鸿章,既不是表扬李鸿章,也不是批评李鸿章,而是要大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总结李鸿章在改革、变法中的失败教训。这才能感悟到中国今日之改革的正确与伟大。才能感悟到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才能感悟到今日中国为什么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才能感悟到什么是扬眉吐气。正如邓小平先生在香港回归祖国时说的那句话:“中国政府早已不是李鸿章政府,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好,李府参观到此结束,下面留下二十分钟,请大家自由活动。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五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xx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三进为二层阁楼,后两进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装有美人靠回廊相连,俗称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故居复原陈列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小姐楼】

现在要跨过的这个门槛就是李府的“二门”了,而这堵墙也叫“女儿墙”。古人常说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指的就是这个门。在过去男客人是绝对不允许跨过这个门槛的,女眷也不可以在这向外张望。

走进二门,我们便可看见小姐楼,也叫绣楼。这是一个封闭回廊式的木楼,整个楼的装饰与前面的前厅、中厅相比更加讲究。楼上的回廊由于比较宽,容得下马匹行走,所以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淮系展厅】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展览展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当时对清政府和近代科技文化的影响。此处正陈列着当时淮军将士的铠甲、箭和刀,还有封赏淮军将领周荣兴父母的五色圣旨,它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通过这些实物,我们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动荡不安的时代。一路走来,我们通过李府展厅中林林总总的文字、图片、物品,展示了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的人生。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一个失败者,但更是国家的失败,民族的失败,制度的失败。清王朝已是破屋,他仅是个“裱糊匠”而已。

整个展览分为前言、淮系阵容、洋务新政、西学东渐、抵御外侮五个部分,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跋涉过程中,淮系集团成员所做的艰难探索和尝试,展示了淮系集团在近代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该展览在资料收集、内容充实增补和形式设计方面都做了充分而系统的准备工作,与过去的“平直”、“呆板”相比,该展览增强了立体感和层次感,除了图片和文字说明,还陈列了部分实物,并增加了许多过去未公开的资料和图片。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20xx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20xx年,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1920xx年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

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在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3000平方米,约20亩地,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功能独特、建筑典型、雕刻精美,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李鸿章享堂分为三个部分:墓葬区、祭祀区、仓房区。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

[石牌坊] 李鸿章享堂的大门口立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新建石牌坊,牌坊上刻“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光绪皇帝在李鸿章七十大寿时亲赐的,以示对李的器重和表彰。该牌坊也是江淮之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的新建石牌坊。

[墓园区] 从大门进去后,西边为墓园区。我国古代对墓葬制度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等级分明,正如现实社会中一样,对不同的官职有非常严格明显的区分。神道碑放置于神道的入口,介绍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李鸿章神道碑文内容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文字由于式枚书写,俞樾撰碑额。李鸿章墓的神道长约三十米,两侧是石像生五对,由南向北依次为石羊、石虎、石马、武官、文官,按《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用石兽六件,六品以下官员不准设置石刻。墓前放有石制烛台、宝瓶各一对,中间为香炉,合称石五供。墓冢高6米,直径7米,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的合葬墓。

[戏鸿堂法帖] 在墓葬区和祭祀区之间是碑廊,内嵌有我国书法界的瑰宝《戏鸿堂法帖》石刻。那么它为什么会放在李鸿章享堂内呢?这与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有关。《戏鸿堂法帖》是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堂名取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飞鸿戏海”语义。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古籍石。单面刻,共有264块版面,分为16卷。刻有王献之的《洛神赋》、顾恺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辞世帖》和《兰亭序》、柳公权的《兰亭诗》等90余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丛帖,历来评价很高。通览全帖,历代书体之演变以及书法的时代风格和个人特点,一目了然。董其昌死后,《戏鸿堂法帖》石刻几易其主,光绪年间李瀚章将此刻石从苏州运到合肥,并筑“藕香村”珍藏。民国32年(1943)在运入当时安徽省府立煌县(今金寨县)途中,遭日寇追击,石刻损失过半。建国后,于1953年交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现有赵子昂书《雪赋》、苏东坡书《生论》、唐明皇书《 领颂》等110余块刻石。

[祭祀区] 东边的是李鸿章享堂的主体部分。祭祀区的主体建筑称享堂,故而将整个三部分合称李鸿章享堂。祭祀区由照壁、门厅、前堂(也叫享堂)、寝堂以及厢房组成,各建筑之间均用回廊相连。

[照壁] 照壁外有三块御制祭文碑,每个都高达4 米。一般人能有御制碑就很罕见,而李鸿章享堂有三块,足见清廷对他的器重。御制祭文碑中评价他“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并且把他与古代良相寇准、诸葛亮、谢安、裴度相比;碑下像是只巨大的石龟,其实不然,这是传说中龙的子孙,叫赑屃。

[门厅] 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去世后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门厅,中间是前堂,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堂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住所不同的是,没有床而是摆上了灵位。一般来说,整体规格比生前的略小一些。

享堂的门厅内有一道屏门,过去屏门一般不开,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一般人只能从两边绕行。平时享堂普通人是不能涉足的,据我们采访的原享堂的佃户家人介绍,他的父亲在享堂旁边住了一辈子,也没能进去看一看里面的样子。一进院内树立了八个木柱,称招魂幡。院内东北角有一棵广玉兰树,已有百年历史,和享堂为同时期的产物。广玉兰树原产于南方的,据说是慈禧太后特地赐予立功的淮军将士的,才在合肥地区广为栽种。李鸿章作为淮军的首领,自然也有封赏。所以,今天广玉兰才会成为合肥市的市花。

[前堂] 前堂也称享堂,座北朝南,五开间,明三暗二,前廊轩下有精美的雕刻。前堂内悬挂有七块大匾,正中两块是“均衡笃怙”和“调鼎凝 ”,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赐给李鸿章的,这两块匾均为黑地金字,四周雕有八条金龙,加上匾上的皇帝之印,则就是九条龙了,象征着尊贵之极。当年前堂正中还挂有一件血衣,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谈判期间遇刺时身穿的衣服。李家人为什么把血衣郑重保存在享堂呢?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显示李为国尽忠不惜性命的精神,但最关键的也许就是通过血迹斑斑的血衣,使那些妄称李与日本人勾结卖国的谣言不攻自破了。前堂的两厢房,原是用来扎灵和供来访者休息的场地,现在布置了《李鸿章身后记事》陈列,该陈列用大量的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李鸿章从病死北京到下葬合肥的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寝堂] 前堂之后是寝堂,也是五开间建筑,三明两暗,堂内正中是神龛,龛内摆放了李鸿章的灵位,两侧墙壁上还挂有俞樾和王焯的两幅挽联。在这一进的两厢房内悬挂了李鸿章死后部分名人敬送的挽联,有袁世凯、梁启超、吴汝纶等人的。

[仓房区] 祭祀区之东是仓房区,共三进九间,占地500多平米,自成一路。当年是用来存放享堂四周护坟田所产的稻谷。如今在这里布置了《江淮地区农俗陈列》,这是我省第一家民俗陈列,主要以实物的形式(不同种类的农具),大到水车、牛车,小到草鞋架、镰刀,展示了江淮地区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六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xx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三进为二层阁楼,后两进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装有美人靠回廊相连,俗称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故居复原陈列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小姐楼】

现在要跨过的这个门槛就是李府的“二门”了,而这堵墙也叫“女儿墙”。古人常说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指的就是这个门。在过去男客人是绝对不允许跨过这个门槛的,女眷也不可以在这向外张望。

走进二门,我们便可看见小姐楼,也叫绣楼。这是一个封闭回廊式的木楼,整个楼的装饰与前面的前厅、中厅相比更加讲究。楼上的回廊由于比较宽,容得下马匹行走,所以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淮系展厅】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展览展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当时对清政府和近代科技文化的影响。此处正陈列着当时淮军将士的铠甲、箭和刀,还有封赏淮军将领周荣兴父母的五色圣旨,它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通过这些实物,我们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动荡不安的时代。一路走来,我们通过李府展厅中林林总总的文字、图片、物品,展示了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的人生。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一个失败者,但更是国家的失败,民族的失败,制度的失败。清王朝已是破屋,他仅是个“裱糊匠”而已。

整个展览分为前言、淮系阵容、洋务新政、西学东渐、抵御外侮五个部分,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全面涵盖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跋涉过程中,淮系集团成员所做的艰难探索和尝试,展示了淮系集团在近代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该展览在资料收集、内容充实增补和形式设计方面都做了充分而系统的准备工作,与过去的“平直”、“呆板”相比,该展览增强了立体感和层次感,除了图片和文字说明,还陈列了部分实物,并增加了许多过去未公开的资料和图片。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20xx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20xx年,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1920xx年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

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在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3000平方米,约20亩地,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功能独特、建筑典型、雕刻精美,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李鸿章享堂分为三个部分:墓葬区、祭祀区、仓房区。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

[石牌坊] 李鸿章享堂的大门口立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新建石牌坊,牌坊上刻“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光绪皇帝在李鸿章七十大寿时亲赐的,以示对李的器重和表彰。该牌坊也是江淮之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的新建石牌坊。

[墓园区] 从大门进去后,西边为墓园区。我国古代对墓葬制度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等级分明,正如现实社会中一样,对不同的官职有非常严格明显的区分。神道碑放置于神道的入口,介绍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绩,李鸿章神道碑文内容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文字由于式枚书写,俞樾撰碑额。李鸿章墓的神道长约三十米,两侧是石像生五对,由南向北依次为石羊、石虎、石马、武官、文官,按《大清律》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用石兽六件,六品以下官员不准设置石刻。墓前放有石制烛台、宝瓶各一对,中间为香炉,合称石五供。墓冢高6米,直径7米,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的合葬墓。

[戏鸿堂法帖] 在墓葬区和祭祀区之间是碑廊,内嵌有我国书法界的瑰宝《戏鸿堂法帖》石刻。那么它为什么会放在李鸿章享堂内呢?这与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有关。《戏鸿堂法帖》是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堂名取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飞鸿戏海”语义。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古籍石。单面刻,共有264块版面,分为16卷。刻有王献之的《洛神赋》、顾恺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辞世帖》和《兰亭序》、柳公权的《兰亭诗》等90余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丛帖,历来评价很高。通览全帖,历代书体之演变以及书法的时代风格和个人特点,一目了然。董其昌死后,《戏鸿堂法帖》石刻几易其主,光绪年间李瀚章将此刻石从苏州运到合肥,并筑“藕香村”珍藏。民国32年(1943)在运入当时安徽省府立煌县(今金寨县)途中,遭日寇追击,石刻损失过半。建国后,于1953年交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收藏。现有赵子昂书《雪赋》、苏东坡书《生论》、唐明皇书《 领颂》等110余块刻石。

[祭祀区] 东边的是李鸿章享堂的主体部分。祭祀区的主体建筑称享堂,故而将整个三部分合称李鸿章享堂。祭祀区由照壁、门厅、前堂(也叫享堂)、寝堂以及厢房组成,各建筑之间均用回廊相连。

[照壁] 照壁外有三块御制祭文碑,每个都高达4 米。一般人能有御制碑就很罕见,而李鸿章享堂有三块,足见清廷对他的器重。御制祭文碑中评价他“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并且把他与古代良相寇准、诸葛亮、谢安、裴度相比;碑下像是只巨大的石龟,其实不然,这是传说中龙的子孙,叫赑屃。

[门厅] 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去世后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门厅,中间是前堂,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堂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住所不同的是,没有床而是摆上了灵位。一般来说,整体规格比生前的略小一些。

享堂的门厅内有一道屏门,过去屏门一般不开,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一般人只能从两边绕行。平时享堂普通人是不能涉足的,据我们采访的原享堂的佃户家人介绍,他的父亲在享堂旁边住了一辈子,也没能进去看一看里面的样子。一进院内树立了八个木柱,称招魂幡。院内东北角有一棵广玉兰树,已有百年历史,和享堂为同时期的产物。广玉兰树原产于南方的,据说是慈禧太后特地赐予立功的淮军将士的,才在合肥地区广为栽种。李鸿章作为淮军的首领,自然也有封赏。所以,今天广玉兰才会成为合肥市的市花。

[前堂] 前堂也称享堂,座北朝南,五开间,明三暗二,前廊轩下有精美的雕刻。前堂内悬挂有七块大匾,正中两块是“均衡笃怙”和“调鼎凝 ”,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赐给李鸿章的,这两块匾均为黑地金字,四周雕有八条金龙,加上匾上的皇帝之印,则就是九条龙了,象征着尊贵之极。当年前堂正中还挂有一件血衣,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谈判期间遇刺时身穿的衣服。李家人为什么把血衣郑重保存在享堂呢?是因为一方面可以显示李为国尽忠不惜性命的精神,但最关键的也许就是通过血迹斑斑的血衣,使那些妄称李与日本人勾结卖国的谣言不攻自破了。前堂的两厢房,原是用来扎灵和供来访者休息的场地,现在布置了《李鸿章身后记事》陈列,该陈列用大量的图片文字,详细介绍了李鸿章从病死北京到下葬合肥的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寝堂] 前堂之后是寝堂,也是五开间建筑,三明两暗,堂内正中是神龛,龛内摆放了李鸿章的灵位,两侧墙壁上还挂有俞樾和王焯的两幅挽联。在这一进的两厢房内悬挂了李鸿章死后部分名人敬送的挽联,有袁世凯、梁启超、吴汝纶等人的。

[仓房区] 祭祀区之东是仓房区,共三进九间,占地500多平米,自成一路。当年是用来存放享堂四周护坟田所产的稻谷。如今在这里布置了《江淮地区农俗陈列》,这是我省第一家民俗陈列,主要以实物的形式(不同种类的农具),大到水车、牛车,小到草鞋架、镰刀,展示了江淮地区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七

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

此书写于1920xx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 ,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也正是这种大历史观,使此书更具有可看性。

二、李鸿章其人

评点此书,必要说到李鸿章其人。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而我个人认为,李鸿章身上所具有的争议性,大多来自于李鸿章泾渭分明的优缺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李鸿章其人的看法。

(一)优点

李鸿章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以汉人权臣之名,屹立四十年不倒,死后也享有尊荣。我认为,他的身上有三个优点,总结起来四个字:"坚韧、忠勇"

一是坚韧。李鸿章的坚韧反应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当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为官的最后7年。李鸿章出生名门,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试,就高中进士,当时是二甲第十三名。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进士及第,其实也就只有3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进士出生,第三等是同进士。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第十六名,因为当时考科举年龄跨度很大,他绝对属于青年才俊。后来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类似于进了中央党校学习,一般来说翰林院出来要么就进内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当县官,可以说是一个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应该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运却没有倾斜到李鸿章身上。他这个"主任科员"一坐就是十三年,期间几次被借调到各省、总督衙门去当幕僚,却没有一次被重用,大多是写写文章,研究研究的差事。一直到他38岁,都碌碌无为。照道理,他肯定有很多的悲愤,可是李鸿章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个官宦子弟的跋扈和缺乏韧性,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直到他弃笔从戎前,全无一句怨言。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嘉许,也就是这种坚韧,让他一飞冲天。另一个鲜明例子,就是李鸿章人生的最后7年,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内怨声四起,朝廷为了平息民愤,竟然将李鸿章贬职。这个时候,李鸿章的韧性再次表现出来。具梁启超的记载,李鸿章依旧每天都5点起床,临摹书法,中午小睡一小时。在他的案头没有昨日留下的公文,他的客厅没有等候的客人。他甚至在最后做两广总督的时候,还治理了当地的风气的盗贼。其实,那时他已经73岁了,他这种几十年坚韧的精神,甚至做到了宠辱不惊,值得让人敬佩。

二是勇。李鸿章入官是因为文才,发迹却因为武功。而他弃笔从戎的勇气不可谓不让人敬服。之前说李鸿章25岁中进士,在他入京前,曾有这样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这种胸襟的人,在压抑了十三后,在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朝廷终于启用了曾国藩的部队。而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一个幕客,其实曾国藩的一个写手,因为李鸿章会写文章,一直是放在调研室里用用的,可是因为李鸿章的坚韧,他在调研室里苦读给地的战报和分析战情,在关键时刻,毅然放弃文才,回乡组建淮军,而当时的两淮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尤为复杂。李鸿章以一介书生回乡组织团练,是冒了极大风险。更何况他要交恶是当时风头正劲的太平军,上战场随时都会掉脑袋。可是李鸿章没有任何退缩,与将士同寝同食。之后的十年,他与曾国荃一起灭太平军、捣毁捻军,曾国藩解散湘军,他独自一人,建立北洋军队。这份胆识和眼光,足以值得后人标榜。而且据说,他在亲自带队打仗的时候,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而他训练的淮军更成为清朝最后一支忠勇强悍之师。

三是忠。李鸿章死后的谥号是"忠公".我个人认为朝廷封他这个称号一点也不过分。李鸿章的"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朋友的忠。二是对朝廷的忠。对朋友的"忠",举个例子,太平天国胜利之后,朝廷要论功行赏,李鸿章在上奏朝廷的折子里把功劳都给了手下最勇猛的将领,自己完全不居功,说他是文官没什么功劳。这对于一般人而言还能理解,可是对于一个十三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中年科级干部来说,这次奖赏说不定是他人生的最后机会,他却毅然给了别人。这十分不容易。也因为如此,所以后来的淮军对李鸿章马首是瞻,这不能不说是李鸿章的另一种御人之术。他对朝廷的忠诚更是举不胜举。最明显的就是他死前签订的《辛丑条约》。据《李鸿章传》记载,八国联军入京的时候,李鸿章早就被贬,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当逃到避暑山庄的慈禧太后给李鸿章下诏,请他出山,给他们孤儿寡母议和的时候,他的门人给了他三条计策。第一上策是彻底反了,划地为王。当时慈禧和皇帝都逃出京城了,八旗部队散了,国家已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鸿章手握重兵,他又与外国使臣关系良好,这个时候划地为王谁也奈何不了他。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李鸿章最得力的部下就是后来的窃国大盗袁世凯。这条上计,李鸿章没答应。第二条计策是这个时候去京城,可能有生命危险,而且即使议和了,李鸿章也要背负千古骂名,当初李鸿章被贬就是因为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正现在他也不管事情,就称病不去,名则保生。李鸿章还是没答应。他选择了第三条下策,接旨入京。我个人认为正是李鸿章的这份"忠",让清王朝又苟且了十年,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他死之前三天,还有俄国的使臣到他家中要他签订卖国条约。临死之前,还在哀叹国之不幸。他对朝廷的忠心,可见其一。其实说李鸿章是被气死和忧闷而死也不为过。

(二)缺点

李鸿章的三个优点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能成就其大事业,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享有世人之憧憬,就与世长辞了呢?我想,他身上表现出了几个大缺点足以致命。归结起来也是三个词"纯臣、清傲、结党",

一是"纯臣".纯是单纯的纯。梁启超说李鸿章是纯臣,是慵臣。我也有所赞同。他才能有余,忠勇可嘉,但是在大时代面前,却魄力不足。从李鸿章的成长轨迹中,我个人认为他是被古代四书五经、君臣之说毒害最深的一人。他虽才华横溢,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但却唯朝廷和慈禧的话是从。他虽有洋务之心,可是朝廷说不干就不干了。虽有改革的心,慈禧要过生日了,就把军费给慈禧。他造钢铁厂、造学校、经营总理衙门、经营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每一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没有一件事切实做到的。我相信李鸿章的理想抱负一定原不止他所做一切,但是他却从未想过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他虽圆滑精明,却没有张居正的魄力,没有王安石的胆识。特别是在他晚年,一直希望苟安一方,成就名节。难怪梁启超要在书中悲叹,以李鸿章之地位与才能,怎没有做出更好的事业来?从一个侧面来说,一个好人、才人,未必能做出大事业来。

二是"清傲".李鸿章的"清傲"我个人认为,来自于骨力里想当一代贤相,而贤相的标准是对朝廷忠心,决不同流合污。李鸿章是圆滑的,但是也是清傲的。史书上记载,他树敌颇多,只因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都会去做,而且不管身后诽谤。因此,他得罪小人更多,以至于他的洋务运动也无法开展顺利。每每他有所失误,都有人上本参合。另一方面,他的清傲来自于他的外交。李鸿章的后半身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个外交官。可是他不明时局,还是以清朝为泱泱大国自居,在对待英、德、俄、日的使臣时,只想取利,却不想亲近学习。只以为谈判桌上有利可图即可,从本质上,他对外国蛮夷是看不起的。他仅认为中国之失败,只在于武器不如人,却没有看到在经济、技术、政治上的全方位落后。他建立北洋舰队之时,只注重武器上的更新,而忽略了战术和科技的更近。这才是造成北洋舰队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结党".此特点来自于他对朋友的忠,更类似于现在小团伙、小兄弟。他以淮军起家,对战斗过的兄弟格外照顾,在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出来,因为袁世凯的父亲曾与李鸿章共事过。另外就是对自己的兄长包庇,虽然晚年他与大哥两广总督李翰章有所不和,但总体上他对于李翰章的不法行为不加收敛。总以传统的一荣俱荣观念。从这点上来说,李鸿章此人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官员,也是造成他身后,众多诽谤的原因之一。包括:敛财啊、包庇门人啊等等。

李鸿章此人的优点成就了起四十年晚清政坛的大佬地位。而他的缺点也造就了他虽有才能却不能最终改变清朝命运。可是这是李鸿章一人之故吗?

三、晚清历史的一些拙见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八

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合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鸿章故居——李府,参观游览。李府,建于19世纪末。由于李氏兄弟6人均身居高位,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覆盖了繁华的淮河路半边,从而被老合肥们称为“李府半条街”。可惜现在保存下来的李鸿章故居仅仅只有当年的十二分之一了。

进入故居,穿过门厅,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便是前厅,厅内陈列了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那么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近这位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鸿章,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24岁考取进士,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通商使;他编练淮军,倡导洋务运动,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

但是李鸿章也代表清庭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其中《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我们泱泱中华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李鸿章也在这样的忧愤交加中病逝于北京贤良寺……在其临终之际曾著有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去世后,荣葬故里,清庭赐谥号“文忠”。在其逝后,著名维新派人物梁启超曾说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李鸿章在其自传中是这样自我评价的:“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中日甲午风云却让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形象的将自己比作晚清这座大破屋子的裱糊匠,只能将其外表装饰的光鲜一些,但是这座破屋又怎么能经得起暴风骤雨的侵袭呢?

简单的了解了李鸿章的生平,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到中厅“福寿堂”去看看。这座“福寿堂”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其堂高9米,每扇槅门上的圆形“寿”字,皆由五个蝙蝠图案拼出,寓意“福寿双全”。中间挂的是《松鹤延年图》,寓意“延年益寿”。在福寿堂的后面还有走马楼,因为此楼是李府女眷居用的,故又称“小姐楼”。

在参观完了李鸿章故居后,请大家乘车,我们再一同前往李鸿章享堂去看一看。现在我们便已经来到了李鸿章享堂。大家请看这座牌坊,上面刻有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这是李鸿章70寿辰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享堂内还有一件见证着我们民族屈辱的血衣,这件血衣便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赴日谈判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悲哉!痛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李鸿章的为官之道散文范本九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晚清建筑风格,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仅为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xx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小姐楼

故居大门

李鸿章故居大门系三开间两进门厅架构,宽敞开朗。高悬的横匾和柱形红灯笼上均有“李府”字样,两只石狮雄踞台阶两侧,更显森严不凡。但大门处最值得关注的,一是大面积的墙面,均为磨制后的大方砖镶嵌而成的清水砖墙,这是相当罕见的;一是大门入口的两只抱鼓石,用的是从李公祠地下发掘出来的晚清遗物。

过厅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内容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设计布展,共分为“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图文并茂,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福寿堂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相当于我们现在家庭里的客厅。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另外梁上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喜鹊登枝图案,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更有形态各异的八仙过海图。中梁与地面相距9米,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是当时根据官职高低方有此殊荣。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钟是不动的,我们也叫“死钟”,谐音就是“始终”, 右边一面屏风,连起来有这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的寓意。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

书房

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李鸿章墨宝展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李府的第四进“过厅”, 这里展出了李鸿章的家族史和李鸿章的手迹。李鸿章早年家境贫寒,当官后其兄弟也受其庇佑,在当时颇有建树,例如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就是从事地产买卖,是李氏家族中的首富,还捐资筹建了合肥的城隍庙和包公祠。李鸿章的子女也很能干,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