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端午节散文通用(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40:56 页码:9
端午节散文通用(实用15篇)
2023-11-12 23:40:5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记录,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怎样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我价值?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一

阳光,微雨,潮湿拂过的山野,格外地鲜绿。红衣少女光着脚丫,背着小竹篓,半弓着腰,在山垅田间捡田螺。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当薄雾轻轻地笼过端午的山垅田,那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原生态的村庄,土木结构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绿树间。山间的小路上,开满了各种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节前一天,房前屋后的草丛,会被锄得很干净,墙脚路边都洒上白石灰。以此为界,不让一些爬行动物随便闯入。

端午节这天除了门前要挂菖蒲,艾叶避邪。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到田间地头采些草药,也叫“去寒茶”。“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鱼腥草,灯芯草,车前子,金银花,紫苏,薄荷,山苍柴等二十余味草药配制而成。生活在农村湿气大,“去寒茶”驱病避邪,去湿气、清热解暑、还能起到御防感冒。据说,必须要这一天采的才能达到效果。

儿时的端午节,午餐时肉粽是必不少的。壳薄肉脆的田螺,小溪里的鱼,半煎半煮佐以青,红辣椒,蒜头,薄荷。溪鱼的鲜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红烧肉,自家种的茄子,黄瓜,四季豆,还有山上摘的野杨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在孩提记忆中那就是头等大事了。

行走辗转于都市,穿梭在水泥钢筋的丛林中。现代工业的文明,原生态的村庄已然城镇化。新型农业,使许多物种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相同的场景可以用影像记录,然而远去的记忆唯有用心记录。很多时候,美好和遗憾是并存的。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二

他缓缓走到了崖边,夕阳将他映在地上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定神,望着西天快要消逝的一抹光亮,内心不禁泛起无限怅惘。

“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以死明志!”此时,他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坚毅,一份沉着,似乎还隐隐有一分释然,他历经风霜的脸上,勉强扯出一个微笑,我想,那是他对自己一生辛劳的慰藉吧!

然后,他纵身跳入江中。“啪——”江面溅起了惊人的水花,空中仅有那残留的泪……

骤然间,大雨倾盆,长天哭泣……

端午节,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思……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三

四季的温情与朝寒暮露,集结在五月的端午。遥远的汨罗江,你是端午的开始。不屈的屈原,是端午荡气回肠的诗魂。引领众多的文人骚客,千年传扬。伴着五月的鲜花,一年一度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又走进了你我。

五月初一的早晨,父亲就让我去市场买艾蒿,说是用五月初一的艾蒿洗脸可以美容,可以让人的容颜变得更加靓丽。究竟有无验证只是先辈流传。记得幼年时每逢端阳节,母亲领着姐姐用五色纸折各式葫芦,然后是将折好的葫芦,用红线拴在父亲找来的杨树枝上,悬挂在自家的屋檐下,室内也是照样悬挂,且葫芦样式多种多样。这个仪式大多都在端阳节的前一日进行。邻家有时也找我家帮忙帮助折纸葫芦,母亲总是乐善行施,丝毫不马虎。

次日的早晨,也就是端阳节当天,等我们起床时,母亲早已经将用艾蒿水煮好的鸡蛋端上了饭桌。但是,还不可以急着吃端午鸡蛋,母亲说,要用煮鸡蛋的艾蒿水洗过脸,方可吃鸡蛋。据说,艾蒿水洗脸可以驱蚊虫叮咬,近几年,科学家对此说法也有认可。看来古人的发明并非愚鲁无知,早就有印证的。除了吃鸡蛋,最具象征端午节的该属“粽子”了。粽叶飘来了一年的好运,包住了一年的财运。温情端午是母亲用五色线穿起的草珠,拴出孩子一生的健康与平安,拴出儿女的彩色人生与锦绣前程。

粽子飘来五谷香,五色葫芦送祥瑞。鲜花五月满神州,草长鸢飞五月天。现代的生活节奏在加速度,端午踏青已成时尚。晨曦,来来往往的人群,相约走向青青河边草。那里的鲜花、雾霭、朝露,喜笑颜开;欢迎着每一位观光客。你看,露珠闪着黎明的光芒,有意亲吻着每位客人的服饰。因为这一天的露珠好似耀眼的珍珠,人们有意识的用露珠洗涤脸上的尘埃,洗去一年的阴霾。最主要的据说也可以治疗各种皮肤顽疾。总而言之,端午的早晨犹如元宵节的夜晚,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到外面走一走,仿佛这一天的空气是最清新的,天是最蓝的;空气里弥漫着节日浓郁的特色。走一走,看一看,街上转一转,一年的心情会更灿烂。

汨罗江的水还在流淌,流淌着不屈的灵魂。屈原已去,诗魂犹在。屈子之魂荡华夏,粽子深情寄怀思。北方没有南国的龙舟,没有雄黄的飞烟。我们有澎湃的激情,在草丛之间流连忘返。

温馨的五月,温情的端午,托起一轮新的朝阳……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四

家里向来是分工明确的,母亲和奶奶负责包粽子,我与父亲便负责采艾叶。

端午的田野里长满了齐膝高的艾草,割上几镰刀,便是一小捆。接着到柳树上割柳条,到小溪边割菖蒲,找野花采露珠,装在玻璃瓶带回家。

一路上,东方放亮,抱艾而归的我们沐浴着晨曦,欢呼雀跃。到家后,父亲便忙着把柳条、艾条、菖蒲插于房门两侧,挂满门楣缝隙,再把多余的艾条摊晒在窗台上。经过这样的装饰,房门翠绿,空气清新,室内室外艾香飘逸。

中午时分,母亲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满屋飘着新粽叶的清香。一家人各自动手,解开粽绳,剥去粽叶,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天,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还要吃鸡蛋和大蒜。据母亲说,吃了大蒜煮鸡蛋百毒不侵,能够祛病,使得身体更健康;而且还把雄黄酒涂抹在耳边、鼻子、眼眉、手脖、肚脐、脚趾等等,昭示着今后可以防毒虫,不被侵蚀。

如今端午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系,同时还是中国和世界双料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这童年记忆里的梦也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经久不衰的习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端午节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有着其浓厚的节日氛围,这大概和我们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有关。所以,在我看来,所谓节日,应该是一种传承,从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自己传给子孙,世代相传。那一点能够触摸到的生命温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这飘着艾草香的有味道的记忆,都会刻骨铭心。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五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端午节,只是每到这时候,妈妈会在我衣襟上缝上个红布条,后来才知道,这是辟邪的。

至于粽子,那就更没吃过了,现在想来,应该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这里的农村,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不种糯米,只有极少的黍米,如果单纯的买米来包粽子,普通人家是没有那个闲钱的。第二,枣太贵,每年收获的枣,都会一个不剩地拿去换钱,根本舍不得吃。第三,没有粽子叶,买不起。所以一直以来,也就没有包粽子的风俗,没吃过,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

但是,集市上有卖切糕的。拉着长长的尾音,得意地喊着:切——糕——切糕是黍米做的,黄黄的米夹着一层红红的枣,大约两寸多厚,盖在雪白的搌布下面,老远就能闻见香甜的味道。卖切糕的推着手推车,一路走,一路叫卖着,往往后面会跟着几个馋得流口水的孩子。

我也很馋切糕,但是,不会跟在后边跑,因为,奶奶和妈妈都严厉地嘱咐过我:买不起,馋死也买不起,别跟着跑丢人。那时候,我学会了一个道理,没有指望的事情,不要去奢望,除了丢掉尊严,什么也没有。

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过多了,村里来了换大米的,用小麦换。至今记得,那天是村里的节日,几乎家家都换了大米,家家都吃的焖米饭,而且还加了枣一起煮的。米饭的清甜,从一个锅台窜到另一个锅台,从一个烟囱飘到另一个烟囱。那滋滋的香味,从鼻子一直钻进心里,痒痒的挠着胃,要不断的吞口水才能暂时安抚。那香味儿,比切糕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奶奶和妈妈允许我在锅台边等着吃,这是看得见的希望,比什么都好。我忘记了当时吃了多少,只是那香味儿至今还在嘴边沾着,多年之后,这味道一直不曾退去。

岁月流淌,越来越多的元素汇进了我对端午的感知,屈原、伍子胥、粽子、艾蒿、五毒饼……但是,我固执的习惯,在端午的时候要吃焖米饭,加上枣焖,固执的想要重温那份香甜,还有长辈们给我的教诲。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六

一觉梦醒大天亮,浑身酸痛懒洋洋。迷迷糊糊恍恍惚惚中,习惯性地伸手从枕边摸起“耳塞”往耳朵里塞,我的妈呀,咋那么痛啊?睁开迷糊着的眼睛一看,呵呵……笑死我了,原来恍恍惚惚之中,把插手机孔的插针当成“耳麦’塞耳朵了……呵呵,真是太糊涂太搞笑了嘛,笑死我了!

午饭后,大朋友们都去“编扇子切磋武功磨练意志血战到底去咯”(玩牌)”;俺闲得无聊,就约起几个小盆友到后院去摘“李子”玩。

李子树长在山坡上,说是山但山不高,属于浅丘,坡却有些陡,前些天又一直下雨,坡上生了好多青苔有些湿滑。稍稍犹豫了一会,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嘻嘻哈哈就往山坡上爬。

谁让你们那么不够朋友的,俺都那么惨了,一个个还幸灾乐祸的,哼哼!笑死你们,活该!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七

一九八八年的端午节是阳历六月十八日,周一。

距离七月七日的高考,已经开始用手指头加脚趾头就能数得清楚,所有人的神经都紧张兮兮的,只是同学们之间的离情别意也开始升温,很多留言册在班级里相互传递着,都希望能给对方生命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更多追求的是文采或者创意,却不知道真正留言有价值的却是自己本人,很多年后我们往往不会看留言册里写过什么,而是谁曾经给我写过留言。

我当时最希望的就是给我暗恋女孩的留言册里写几个字,甚至都拟就了一首青涩的诗歌,可惜自始而终我都没见过她的留言册,因此很多想说的话也就只能自言自语了。

端午节那天,我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想和她说几句话,于是鼓足勇气在教室外等她,想看她匆匆进门时对她笑了笑,这个女孩也一定会对我笑的,我了解她的性格,我会问一句“五月大五吃鸡蛋了吗?”我们小城的规矩当时是吃鸡蛋,粽子并不流行。五月大五也是我们那里对端午节的叫法。

她一定会说:“吃过了。你呢?”我就拿出蓄谋已久的俩鸡蛋,告诉她:“我没吃呢。有俩,给你一个吧。”然后她会有什么反应我就不知道了,但很想试试。

可是那天她来得很晚,以至于上课铃都快响了她的座位一直是空的,我攥着手里的俩鸡蛋有点失落,不知道是继续等下去,还是干脆放弃这种独角戏,就在这时一个我很熟悉的隔壁班女生急匆匆跑过来,看到我慢下了脚步,由于我们常在一起上大课,而且我也和她合作过事情,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我对她是很不感兴趣的,就想转身离开,没想到她却问道:“五月大五吃鸡蛋了吗?”

我声音里带着一丝失望,但仍是很有礼貌的回答:“没吃。你呢?”

她从兜里掏出俩鸡蛋:“有两个,给你一个。”

我很友好的摇摇手:“不用,不用,你自己留着吃吧。”

她塞到我手里,脸红红的跑了。

那天我吃了三个鸡蛋,然后就是高考,我幸运考中,我暗恋的女孩落榜,给我鸡蛋吃的那个女同学也落榜。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八

端午的日子,在浓浓的棕香飘逝,在青青的粽叶上划过,在千针万线中溜去,在扑鼻的艾叶里散落。

直到送走放蜂的人儿,看见遍野的雪白槐花,闻见馨香的油菜花,才知道,端午要来了。

走进端午,满街的荷包挂满街市,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走进端午,各色的粽子布满店面,琳琅满目,余香袅袅。

走进端午,露珠在脆嫩的艾叶上流淌,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也许,两千多年前,那个因为国家灭忙,不忍苟活于乱世的伟大诗人,何曾能想到,满怀家国仇恨,无奈的悲壮举动,千年来令无数的人们缅怀祭奠。奔腾不息的汨罗江日夜向东,流过岁月的沧桑,流过历史的长河,却难以流逝人们对端午的向往。

端午的日子,是乡下五谷灌浆发育的日子,田野里,麦浪此起彼伏,穗头迸发,似射一向苍穹的万箭,射一向成熟和丰收。钻地的玉米,高粱拔地而生,静下心来,屏住呼吸,你仿佛能听见拔节的脆响。树木郁郁葱葱发疯似地疯长,无名的小草山花竞相生长怒放。

农人的端午,简单而充实,手修的荷包虽比不上出一售的万般精美,简单的造型,朴素的色彩,挂在孩子的前胸后背。五彩的花绳系满手腕脖颈,香草的余香,雄黄的气味,让乡下的端午充满淡淡的气氛和无尽的思念。

许多年前,自己不也是在祖母的精心打扮下,悬挂端午的物件儿,满村子乱跑,生怕别人不知端午的到来。与其说盼望吃粽子,倒不如说是盼望蜂蜜的香甜。

今天,过去的是端午,留住的却是对端午的感怀。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九

每年端午节的头一天,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个把小时。然后再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十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这个时候,到哪家串门,都会提上一溜粽子。每逢此时,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总是喜欢卷起裤脚趟着水去采粽叶,虽然辛苦,却很乐意,因为这样就不用花钱到镇上去买了。

老家的端午,一般都在农历初四的晚上,男人携家带口,把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和粽子装好,送到老丈人家,老丈人照例是要煮一大锅粽子、鸡蛋,末了,会把门墙上过春节贴的对联撕一小块下来泡成红水,再把鸡蛋染红,寓意红红火火。

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池塘里的鱼、养的鸡鸭还是有,扛一张网,到池塘里撒一网,杀一只鸡,过节的肉菜就有了。园子里种得早的辣椒、豆角啊都去看过几遍了,为了这个端午节,硬是没舍得摘。过节正好尝下鲜啦。摘上一些花椒叶,和一些面粉,用油炸一下,真是鲜香美味。

如今,粽子花色更多,人们往超市直接买回家,送到东家,东家又提着送到西家,如此反复,送来送去,早就没端午节的味儿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过过那曾经的端午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十一

“五月风飘艾草香,雄黄槲粽祭端阳。汨罗水载离骚恨,青史垂名万古扬。”这是我写的一首小诗《端午情》。如今,又是一年端午将至,大街小巷,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诱人的槲包香。

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方式。而在我的家乡栾川,人们是以吃槲包来纪念屈原的。槲包,就是用槲叶包上黍米、江米蒸煮出来的极具本地特色的美味佳肴。

槲包的特色在于包裹的槲叶,是槲树上生长的叶子。每年农历四月的下旬,村民们一有空,便呼朋唤友,一起到附近的山上打槲叶。打来的槲叶,硕大、肥厚,青翠鲜艳,不仅自家能用,还可以卖钱。听说有人专门收购槲叶,将它们出口到日本、韩国,那里的人称槲叶为柏叶,象征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

每逢端午节,家乡的人们,或自己打,或从市场上买回几十把槲叶,准备好黍米、江米、红豆、芸豆、蜜枣等原料,提前煮好豆子,泡好米粒,再将经热水浸泡过的、搓洗好的槲叶码好,就开始动手包槲包。包好的槲包盛放在盆里或锅里,单等一大锅水烧开,即可放入锅里煮。半个小时后,便满屋飘香。

槲叶有防腐保鲜作用,而槲包的配料又富含维生素和其他膳食营养成分。煮好的槲包,软硬适中,老少皆宜,是独特的美味。因此,槲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渐渐成为端午探亲的必备礼品。尤其是在端午节做的,不用冷藏,也可放置一个月之久。

炎炎夏日中午,当你从麦田里归来,剥开一捆槲包,撒上几勺白糖,那凉凉的、甜甜的、香香的滋味,怎一个“爽”字了得!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十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突然十分想家了。想妈妈做的粽子,一个个甘蔗叶片所包裹着的粽子夹着一股子甘蔗的甘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在给我们剥粽子的时候耐心的讲着有些久远的故事,有屈原,也有白蛇虽然有些早已被尘封在了记忆,但每每想起嘴角总会微微上扬内心涌动着满满的幸福!

其实以前离家很近的时候并不觉的什么,可是渐渐离家越来越远了直到回趟家都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对家的依恋是那么的深刻,为了求购一张回家的车票而半夜三更守候在电脑或者手机前,为了早一点回到家我们早早的去往车站,为了可以回家我们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却丝毫不觉的沉重,因为家永远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可以为你付出一切。

每天我们总会很忙碌,每天也会很疲倦,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得身子穿梭在人群中间,我们内心总会十分的想家。想妈妈,想妈妈做的菜和饭,虽然我们并不能吃的太多,但是妈妈每次总会做的很丰盛,融化在味蕾的香满满的都是幸福。

记得每年端午的时候,除了丰盛的饭菜和香喷喷的粽子外,家家户户都会用艾蒿装点屋子,然后为家人涂抹上雄黄酒,偶尔也会小酌一杯但小孩子多半是不被允许的。一股子艾香带着一丝丝酒精的香味迎面而来,合着窗外开的正盛的金针花香,简直令人神清气爽!

又到了端午,真的好想好想快点回家,回到妈妈的身边,想妈妈做的粽子了。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十三

今天是端午节。前几日下班时,办公室的美眉说:“屈原其实也挺好的,还给我们留下了粽子”。在多数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龙舟和屈原,只是一个符号化了的节日,如果没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将随风而逝。

小时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宁波习俗通常是包大大的碱水粽,看着长辈们把竹箬卷成一个漏斗状,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样,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线扎紧,打上结。好一点的,其中还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这样的一个粽子吃的时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边吃还边在大院子里追逐。我于粽子历来无甚好感,在印象中,一个碱水粽永远都吃不完,四个角咬掉了,中间部分总是归于父母。直到后来,嘉兴肉粽兴起,才对粽子培养起了一点点亲切感。

然而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兴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学校搞什么知识竞赛,我入选参赛。准备期间,有一道题是要求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标准答案是李白、杜甫之类,最后是屈原等。当时闹不清这个诗人究竟该叫屈原,还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赛的时候也把这个屈原等写在卷子上,只是在后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学以后,屈原便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进行思想灌输,留在脑海里的屈原永远是仰头太息的剪影,耳边响起的永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间,在家中书柜放着的大学语文课本里,还偶尔读到屈老夫子笔下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种诡异绚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种符号。

直到大四的一个夜晚,相约去看了一场关于楚汉争霸的电影,电影的题目早已忘记,情节也变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却始终萦绕在心,直至后来,便成了那一夜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杨绿绿,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见,幽幽等君回。

问情人,胡不归?家乡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飘飘,盈盈相会。

心思思兮君不见,痴痴等安慰。

问人儿,胡不归?一心等着你回。

一声声问胡不归,胡兮不归?

向远远兮轻轻唱,等啊等君回。

问我人儿,胡不归?怎么你还不回。

自那时起,楚风便占据了我的心灵。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惊鸿一瞥便愿生死相随的爱情,如果有,那便是我与楚风的爱情。时间越久,爱得越醇厚。后来才知道,这一曲《思归赋》其实出自黄沾的手笔,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换的水货。但便是这水货,已将楚风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灵之中,从此便无法舍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时起,楚辞便和老子、诗经、史记一起,成为常伴床头的竹夫人。睡觉前,打开台灯,信手拿起一本读上一两句,安安静静。

后来在湖南、湖北一带旅行,那时看傩戏、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没有了看西洋镜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觉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已全然没有了对傩文化的轻慢之心,似乎已经可以用心体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便与古楚之地的人与物气息相连、惺惺相惜,便与楚风十指相扣、灵犀相通。

端午,其实不仅仅是粽子、龙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祖先的遗赠,是深入到每个华人骨髓的基因。没有了粽子、龙舟,屈原依然会在那里。

端午节的时候,不愿意再去挤滚滚车流,静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绿意,泡一杯淡淡的绿茶,读一读九歌·山鬼篇。那一种折芬馨兮遗所思的欢喜,那一种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惆怅,那一种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让我感动的那个剪影。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十四

端午,我端起一杯雄黄酒。麦子急不可待,一个个倒在娘的怀抱里。发黄的雨季四溢流淌,稻种子也急着舒躺水田里。

我想起一个人,一个不入俗流的人,一个写楚辞的人。曲曲折折的平原路,丈量不完你宽阔的胸怀,你把汨罗江装在心中。从楚地汨罗江畔开始,一个古老的传说,穿越无数的历史云烟,沿着华夏的血脉在流淌。

五月,镰刀把自己磨得锋利,等待收割艾条,收割离骚。龙舟腾出空间,太沉的是粽子,包满娘的一颗心。

清香、忙碌、收获。厚重的季节,和我一同醉的人哪去了?吆喝声里,龙舟飞奔在屈子的脊背上,唱着九歌。

盼望五月初五。粽香里怀古,屈原似乎坐在我对面同醉。麦子羡慕地看着我们,蠢蠢欲动。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带我去写一首浪漫的诗歌。

回望处,我看见麦子的笑脸,在风中点着头。这时,忽然想起一条鱼,陪伴大夫的一条鱼,你饿否?我和娘为你准备好了粽子,鱼香肉丝味的,一定合你的胃口。别再吞噬屈原的灵魂,还我一首端午颂,我的思绪太枯燥。端着雄黄酒,一个人喝没有意思。

远处,一个身影背着五月,向我走来,太阳为他送行。汨罗江边,屈原端起雄黄酒。我大声唱起来:五月初五看龙舟兮,端午怀古杯中游,谁人解我意?向天问,我写的那篇九章怎么看不到,江中有没有?找到了,找到了。一个节日,一个人,一段辞赋。写在五月的日历上。

中国人端午啊!踩着无尽诗意而来,悠悠千年,美丽成了六月繁花。

端午节散文通用篇十五

端午节是我们的乡愁,而且是红、黄、蓝、绿、紫五彩乡愁。

作为北方人,在端午节的记忆里,没有赛龙舟和雄黄酒。三十多年前,我刚刚记事,那时生活都比较困难。作为小学教师,母亲白天要上课,晚上常常还要备课。要过端午节了,母亲更加忙碌。但无论多忙,母亲都会抽空,想方设法找齐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线。有时家中只有一两种线,她就会到左邻右舍,和人家交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将五种线拧在一起,分别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脖上。

年幼的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系这些线呢?”她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叫长命线,是过端午节的习俗,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这些习俗要一辈辈地传下去。”系着五彩线,我在房间里欢快地跑来跑去。母亲就一边包着粽子,一边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夜深了,系着五彩线的我很快进入了梦乡,母亲则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到了母亲当时的年龄,她却一天天地苍老。但每年过端午,习俗一直没变。

又是一年端午节。儿子一如当年的我,妻子也仔细地把五种彩色的线搓成一股彩绳,系在儿子的手腕和脚脖上,一边系,一边说:“这五种线,分别是健康、吉祥、甜蜜、温暖、感恩。你要记住,这里面文化深着呢!”儿子欢快地看来看去,不停地问东问西,我和妻子耐心地解答。一旁的母亲高兴地说:“老一辈的习俗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

端午节,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它相伴历史文化,相伴乡愁悠悠,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传承,让生活永远荡漾着亲情和温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