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7:43:53 页码:13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模板11篇)
2023-11-22 17:43:53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为了组织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需求,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教案的编写是教师教学的必经之路,值得认真对待和重视。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一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

牛耕铁器。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二

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教学环节与活动。

教学资源。

基本流程。

授课思路。

具体目标。

史料来源。

史料运用。

导入。

播放关于青铜器的一分钟视频。

认可青铜器的史料价值。

纪录片《台北故宫》。

概念界定。

地图演示和文字说明。

说出春秋战国的分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

从史料中收集信息,推断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上海博物馆。

观察文物器形,获取信息。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

提问:普通劳动者选择农具的标准是什么?展示史料,引出铁器在春秋时期的使用情况。

分析铁器的优点,讨论铁器和牛耕带来的变化。

《国语》。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手工业)。

界定手工业的概念;展示历史遗存,出土文物和文字资料,归纳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概况。

树立证据意识。

潍坊新闻。

c/img/-12/03/;宜昌博物馆;《诗经》。

归纳史料的来源。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商业)。

展示空首布,观察器形;运用晏子使楚的故事突出齐国都城的繁华。

认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密不可分。

上海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晏子春秋》。

观察文物造型,获取信息;辩证分析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讲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如何瓦解分封制,诸侯如何应对分封制的瓦解。

认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王室衰微之间的因果关系。

王室衰微(周天子势力下降)。

比较相关数据,提供结论:周天子势力下降。

《周礼·夏官·职方氏》;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王室衰微(朝贡制度破坏)。

展示宗周钟,讲述铭文大意;展示史料,对比分析,提问:什么制度破坏了?

比较史料,归纳信息,提供结论:朝贡制度逐渐破坏。

台北故宫博物;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左传·隐公三年》。

了解铭文的价值,获取信息;

诸侯争霸。

(主要诸侯)。

讲述争霸的含义;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主要的霸主。

尝试从地图中归纳历史信息。

诸侯争霸。

(齐桓公首霸)。

根据称呼分类;由楚齐之争引出齐桓公首霸。

收集并讲述齐桓公的故事,欣赏齐桓公胸怀宽广的个人风采。

诸侯争霸。

(争霸影响)。

分析史料,归纳战争的影响。

湖北省博物馆;《孟子·告子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分析文物信息,尝试归纳文物产生的社会背景。

观察方法总结归纳。

回忆第五课、第六课所学内容,归纳观察青铜器的方法;尝试应用这些方法欣赏一件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三

1.知道东周的概念。

2.说出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

3,指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4,结合地图指出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5,讲述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

(二)理解与运用。

1,分析铁农具、牛耕出现的历史意义。

2,分析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春秋时期的典故欣赏君王胸怀宽广的人物风采。

2,尝试归纳从青铜器中全面、准确、有效地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养成爱护文物的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象。

本课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本课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情分析。

刚进初一的学生依然保有孩童的天真,难以理解严肃的专业名词和概念。因此,需要具体、直观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现象与历史逻辑。

研讨主题。

“隐藏在青铜器中的秘密——培养从文物中全面、准确、有效地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春秋时期,青铜工艺虽然不复商朝晚期鼎盛,但依然是这个时代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社会的变化。本课试图通过展示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引导学生从青铜器中获取历史信息,树立证据意识。学生逐步认可文物的史料价值,并尝试准确地收集文物信息,证明所做的猜测。

教学过程。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四

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学策略。

1.重点突破:通过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个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出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国利用优势相继争霸。

2.难点突破:通过对比铁器和石器、青铜器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突破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仪。

素材准备。

地图册、战国和春秋时期的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插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流答案,并互相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找出疑惑。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把握有效信息,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2.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小组讨论。

(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石器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用?

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可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设计意图: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生产工具的变化,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下一步学习分封制的衰弱奠定基础。

4.阅读材料,论从史出。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答案: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阅读课本,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王室衰微的表现:

(1)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2)周王室实力大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分析与总结能力,体现论从史出的观点。

5.小组讨论并总结诸侯争霸和齐桓公争霸的原因。

诸侯争霸的原因: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3)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扩充疆界。

6.讨论: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

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既认识到春秋争霸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同时认识到它给社会带来的客观作用,全面客观评价春秋争霸。

(四)反馈拓展,总结收获。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二是周王室衰微,三是诸侯争霸,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得到发展,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六、板书设计: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衰微。

三、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的背景。

2.齐桓公首先争霸的原因。

3.评价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1课时。

新授课。

综合启发式教学。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六

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策略

1、重点突破:通过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个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出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国利用优势相继争霸。

2、难点突破:通过对比铁器和石器、青铜器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突破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难点。

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仪

素材准备

地图册、战国和春秋时期的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插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不安,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流答案,并互相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找出疑惑。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把握有效信息,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2、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小组讨论

(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石器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用?

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农具更加锋利,而且比较便宜、可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设计意图: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生产工具的变化,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下一步学习分封制的衰弱奠定基础。

4、阅读材料,论从史出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

答案: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阅读课本,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王室衰微的表现:

(1)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2)周王室实力大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提高分析与总结能力,体现论从史出的观点。

5、小组讨论并总结诸侯争霸和齐桓公争霸的原因

诸侯争霸的原因: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3)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扩充疆界。

6、讨论: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

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既认识到春秋争霸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同时认识到它给社会带来的客观作用,全面客观评价春秋争霸。

(四)反馈拓展,总结收获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二是周王室衰微,三是诸侯争霸,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得到发展,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不安的局面。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七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一、导入新课。

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生: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

【课堂小结】。

师: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巩固练习】。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乐制度的破坏。)。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八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春秋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基础知识】。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历史故事射王中肩周顷王葬父。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历史故事惊险即位管鲍之交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九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

牛耕铁器。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十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

春秋争霸。

【学习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案汇总篇十一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自主预习】。

学生结合课文和学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一、春秋争霸。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合作探究】。

1、争霸战争带来哪些影响?

2、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横扫六合统天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