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钱学森的故事(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28:55 页码:12
钱学森的故事(精选13篇)
2023-11-12 19:28:55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记录,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实例和案例,以增加可读性和说服力。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的经验总结,欢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钱学森的故事篇一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这篇文章写了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于是去美国深造,拜冯卡门为师,并在他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此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在生活上享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可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希望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他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无理阻拦。钱学森历尽艰险,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中,报效祖国。

他此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防能力,钱学森终于在1960年10月成功完成了对第一颗国产导弹的研制!钱学森为我们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等这样无数先烈和前辈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和富强。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报效祖国!

钱学森的故事篇二

钱学森爷爷为了报效祖国,出国留学,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是当时成绩突出的科学家。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曾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改革开放以后,钱学森想要回国,但遭到美国fangong分子的强烈反对,还遭到拘禁。但最后经两国协商,被滞留了5个年头的钱学森爷爷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爷爷和其他的科学家立刻投入了科技攻关工作之中,全力发展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使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在零起点的情况下开发达到国际的水平。看了这本书后,我非常敬佩钱学森爷爷,钱学森爷爷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虽然美国给了钱学森爷爷很高的荣誉,但他一直有个愿望:“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这种精神真让我感动不已。

让我们一起去读读《钱学森故事》吧,从中去感悟他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和独特个性吧。

钱学森的故事篇三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

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坎坷的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全家归国途中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读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原来,凡在美国移民局的档案里留有被驱逐记录的,必须经由某种特赦手续才能入境。“我钱学森本无罪,何须你特赦?”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蒋英对钱学森特有的爱国情结十分认可。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他携夫人回到美国后,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

自被美国政府软禁,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美国犯人’被驱逐出境的。”这一段历史,确实让他们刻骨铭心。

钱老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钱学森的故事篇四

钱学森(1911~20xx),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科学家,曾被美国阻拦回国,回国为新生的祖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于20xx年去世,享年98岁。钱爷爷一直是我们这些新时代少年值得学习的人,让我们走近他,让对钱爷爷的敬佩与崇拜之情更深一层吧。

钱学森是近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本是一名拥有爱国情怀的少年成名的科学天才,但正因为他爱国,想为国效力,被美国抓捕并受到了不合理的折磨,因为美国一直把他当做“五个师”来对待。但华夏子孙岂是容易屈服的,抗战时期我国的革命烈士数不胜数,我认为没有国家的人比我们中国更爱和平、国家。中国人只要不是小人,谁都无法阻让我们为国贡献,虽然阻止把钱爷爷接回祖国的困难有很多,但钱爷爷最终还是回到了这片他朝思暮想的神洲大地。

还记得多年前导弹首次发射时,那一声爆炸声后中国进了一个国防的新地步;还记得东方红一号飞入太空时,全国人那喜悦的笑声吗,那神秘的大空的“面纱”终于被国人揭开一部分了;还记得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的出现让中国也有了能与其它大国肩并肩的能力。

如今我国的导弹卫星技术日渐发达与钱爷爷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能登月,保卫国家了,华夏雄狮已从长久的睡眼中醒来了,发出了一声响彻云霄的怒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学森的故事篇五

他,是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他,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经千辛万苦;他,为我国的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谁,为祖国呕心沥血?又是谁,永远有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就是中国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

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钱学森早早的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他在离开祖国的那一刻就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欢呼声中,在礼炮声中,也在钱学森的心中,诞生了。他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去!祖国此时刚解放,到处战火纷飞,千疮百孔,早已被折磨的`贫穷不堪,面目全非。但纵使在祖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的情况下,钱学森那颗归国急切的心,丝毫没有动摇。而且,他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拥有大量的金钱,有车有房,还有数不尽的荣誉。若是别人,早就沉迷于着巨大的诱惑之中,而钱学森却没有。他没有忘记来美国是为了学知识,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当然,美国人也没有轻易的放过钱学森。在美国,无人不晓钱学森。对于他们来说,钱学森是一个人才,如果让他学以致用,把学来的知识用于美国军事方面,绝对前途无量。美国一高级将领曾说过,钱学森走到那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尽管如此,美国人的阻挠,同时的劝导,都没能拦住他归心似箭。终于,经过了五年的漫长等待,他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就在船上,他依然在焦急的等待,这一天,他等了多久!他多么希望脚下就是火箭的舱壁!多年来他虽人在外,可心依旧紧紧地拥抱着祖**亲。

读完里这位篇课文,我感慨万分。钱学森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着实令我感动。想想看,是祖国养育了我们,让我们生活在这美好的国度中。在那么落后的时代,作为一位大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想到了祖国,难道我们也不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吗?无法诠释,只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钱学森的故事篇六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关于金钱和名利的故事,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的故事篇七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钱学森的故事篇八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钱学森的故事》。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钱学森的故事篇九

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因病逝世时,内心真切的感到悲痛之余,也不禁重温了那些藏在儿时记忆里的关于钱学长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二、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三、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钱学森的故事篇十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二、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关于金钱和名利的故事、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成功人士的成功,有他们成功的道理,看过这三个钱学森的故事,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内心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一份贡献。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缺勇气?缺勤奋?缺智慧?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社会很浮躁,人心也在浮动,尤其是年轻一代,内心没有什么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人生失去了方向,启航之后,不知道路在何方。现在随机调查100个人,问说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可能90个人会说,我要环游世界,但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我觉得不一定。大部分人是随波逐流而已,而钱学森,正因为内心有了明确的目标,让他下定决心,要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加上他的坚持,加上他的勤奋,加上他的勇气和智慧,他就成功了。

钱学森的故事篇十一

钱学森,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

唐诗。

宋词。

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关于教育孩子。

父母几乎没有“言传”只有“身教”

在讲座现场,很多带孩子前来的家长对于钱老如何教育子女十分感兴趣。钱永刚的回答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钱永刚说:回想我从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父亲的治学态度对钱永刚的影响很大。钱永刚回忆说:“有一年夏天,我路过钱老的书房,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学到老活到老”。

柳絮。

1911年12月11日夜晚,对于教育家钱均夫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他们盼望已久的独生子钱学森呱呱落地了,全家上下喜气洋洋,特别是夫人章兰娟更是甜蜜蜜的。

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

增广贤文。

》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面对如此聪慧的儿子,钱均夫夫妇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并发誓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本是杭州富商之女,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而且心灵手巧,尤其擅长针黹刺绣。

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了。以前父亲给他买的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对父亲那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看不懂,他只好去向母亲请教。母亲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于是挑选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儿子看,并认真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还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映雪发愤苦读的动人故事,及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这些智慧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拜与向往。

钱家在北京是独居的大四合院,与他们相邻的常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所以非常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自家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借的邻居敲开,母亲总是温和地、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家中有的,尽管借去,借去的钱粮,确实无力偿还的,母亲决不再提起。

章兰娟对儿子不仅言传身教,并且寄予了无穷的希望,钱学森对母亲也是充满特殊的感情,时刻不忘慈母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钱学森长大成人后在美国求学工作时,曾铺纸挥毫,饱蘸心血,勾勒出一幅母亲的肖像,一幅他心目中母亲的肖像。她慈祥、俊秀,一双慧目在关注自己,鞭策自己……他把画像挂在案头,以便时时仰望母亲的笑容,回味母亲的教诲。

一天,远在异国的钱学森获知慈母辞世的噩耗,心如刀割,泪如泉涌。于是不远千山万水赶回家。踏进家门,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父亲,父子相见,说不尽心中的悲痛,父亲向他叙述了母亲离去那天的情形:“那天是个阴沉沉的雨天,但在最后一刻天放晴了。你母亲突然睁开双眼,像是寻找什么,她用颤巍巍的声音说道:‘天晴了,学森该——该回——回来了!’”

“我说:‘是的,天放晴了,飞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就要开通了,咱们的学森就要坐飞机回来了,你千万要等他呀!’”“你母亲吃力地点点头,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她也许是在耐心地等你回来。可是,她终究没能见到你,她带着对独子的深深思念,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

说罢,老父亲呜呜地痛哭起来。钱学森早已抽泣得说不出话来。

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慢慢地从枕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片,递到钱学森手里。

钱学森打开小纸,一眼就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只见上面写道: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诗笺上泪痕斑斑,那是一位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泪水啊!

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前留下的小诗,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放声大哭起来。

书摘。

1911年,我国旧历辛亥年的秋季,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似乎比往年。

更加澎湃,更加威武,它象征着汹涌高涨的民主革命力量,向着垂死的清王。

朝的封建堡垒,发动着最后的冲击。

10月10日,武装起义的枪声,在神州大地激起了巨大变化,两个多月后。

宣告终结,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诞生了。

就在亿万同胞欢庆新生的时刻,一个小生命伴着锣鼓声来到人间。1911。

年12月11日晚,教育家钱均夫的独生子钱学森呱呱坠地了。这是钱家久久盼。

钱均夫祖籍浙江杭州市。在杭州一带,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

——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

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

钱均夫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世孙。当代亦有众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

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

穆钱缪的后人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

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在临。

安举办过一次钱王故里文化旅游节,五百多名钱王后裔在武肃王陵举行了庄。

严肃穆的祭祀仪式。

据《十国春秋》记载,武肃王钱缪统一了吴越两浙以后,保境安民,重。

视农桑,兴修水利,修筑海塘,开拓海运,发展贸易,其功绩显著。当年赵。

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时,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吴越因为富庶强盛而。

未被消灭。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吴越国王钱缪的孙子钱弘,为了保护生。

产,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一一取消吴越王位,

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赵”姓排在第一位;“钱”姓排在第二,

却是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而做出的抉择。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缪曾立有家训,在临终前还给。

子孙留下“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这些。

家训和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

钱缪的家训与遗嘱,为后辈子孙树立了好学上进,报效国家的榜样。钱。

均夫也曾与人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

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

钱均夫的父辈在杭州经营丝绸,幼年的钱均夫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

长大后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当时。

杭州富商章氏很赏识钱均夫的才华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

钱均夫,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日趋没落的清王朝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各种。

民主革命的思潮纷纷登场。许多爱国志士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济世良方。

钱均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东渡日本,学习教育学,以施展其“兴教救国”

的抱负。后来,钱均夫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

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

堂”,教导和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就在举国欢庆中华民国成立的。

大喜日子里,钱家喜得贵子,真是双喜临门。

钱学森的故事篇十二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在电影《钱学森》中,倒叙与插叙相结合,讲述着钱学森在美国时期对美国的科学贡献,钱学森与妻子生活爱情点滴,影片生动再现了钱学森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观看电影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只有“中国导弹之父”,看完电影后,各种感动、敬仰充满脑海,让我们对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肃然起敬。

钱学森临危受命担负起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重任,这些科研项目和科研环境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举步维艰,甚至对美国科学家看来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借助美国先进的科学条件足以让钱学森顺利施展其天才般的科学创造力助其享誉盛名,可是钱学森宁愿“回家种苹果”也不远忍受美国的不信任和不自由而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此处家国情怀通过中美之间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所学技能报国的执着。

甘肃科研基地漫天黄沙、物质匮乏,正直中国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时,苏联政府雪上加霜撤走苏联科学家导致科研进程遇到严重阻碍,钱学森带领着中国科研人员和部队战士彻夜奋战,面临着种种现存的和未知的挑战,冲出重围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而后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成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和科研实力,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之时,所有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已经无憾于人民、无憾于国家、无憾于人生了!

他们的梦想和执着已经随着蘑菇云和卫星的升腾绽放在了宇宙中,化作了永恒的一幕!

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还有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爱情。蒋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富有音乐天分的女子,和钱学森互相支持,相濡以沫。特别是在钱学森在美国被困期间,蒋英所展现出的冷静和从容,以及回国后全力照顾家庭,无条件支持丈夫事业的责任和担当,都让我对这位夫人充满了尊敬。钱学森遗体告别会上,蒋英和他脸贴脸的一幕感动了许多人。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影片的尾声,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公园散步时这样说过:“中国可以没有蒋英,但不能没有钱学森!”声音柔和,但,这坚如磐石的语气感动了所有的人。他们把深深的伉俪之情融入到了对祖国的大爱,一个他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个她为祖国奉献了无悔的韶华青春。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文/王佳慧。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三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

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中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钱学森的故事篇十三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

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坎坷的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全家归国途中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

“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读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原来,凡在美国移民局的档案里留有被驱逐记录的,必须经由某种特赦手续才能入境。“我钱学森本无罪,何须你特赦?”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蒋英对钱学森特有的爱国情结十分认可。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的祖国。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他携夫人回到美国后,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

自被美国政府软禁,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美国犯人’被驱逐出境的。”这一段历史,确实让他们刻骨铭心。

钱老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