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范文(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7:42:07 页码:7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范文(优秀19篇)
2023-11-18 07:42:07    小编:ZTFB

每个人都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在撰写总结时,应注重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可以培养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灵感的启发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作品,希望能给您带来灵感和欣赏的愉悦。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一

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模仿他喜爱的人,而不愿意模仿他讨厌的人。这在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证实——通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担任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成绩就相对要好得多。师生的关系处理好了,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事实上,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那么,在提倡和谐师生关系的今天,我们教师该怎样做呢?下面谈谈我的浅见。

一、创设平等的数学课堂,保证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语言要激情。

教师衣着得体,仪态大方,话语亲切,都会让学生一下就喜欢上了你。如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充沛的感情,都会使课堂富有激情而生动。只有教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富有煽动性,学生的情感才会受到感染,才能产生共鸣,闪现智慧之光。

2、教师态度要宽容。

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高见”,有的和学习内容毫无关系,有的看起来有悖常理;但只要不是故意捣蛋,只要学生是在动脑,教师都应该耐心倾听。如果我们善于倾听,就会捕捉到学生的灵感,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教师鼓励要经常。

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赞许犹如阳光。”的确,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长相、性格、品格各不相同,成绩有好有差,但无论是哪一个,无一例外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照耀到那赞许鼓励的阳光。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让学生勇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请不要再吝啬我们的赞美!

二、关爱班级的所有学生,加深和谐的师生关系。

1、关注学生的学习。

班级中,教师首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大多数老师往往只是关注学困生和班中的学习尖子。对于学困生都能加强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的学生也能注意适当提高要求,因材施教。/其实,那些学习不好也不坏的学生,更要关注。让这些“灰色”学生也亮起来,要让他们知道,老师很欣赏他、很关心他的学习,很希望他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教师就关注到了每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期待,他们会投入加倍的热情在学习中,班级的学习优异者会大大增加。

2、关怀学生的身体。

我常常在班中发现一些孩子身体不好,有的还为此落下了作业。作为教师,我会首先关怀他们的身体情况,及时地询问一下,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知道老师和爸爸妈妈一样关心他,学生常常会很感动。

3、关心学生的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捕捉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有的可能是学习上有困难,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可能是家庭出现了矛盾;有的沉迷于电视,游戏……教师都要与他们及时沟通,取得一致,让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陶行知说过:“谁也不觉得你是老师,你却成了真正的老师。”

教学活动中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训练等多对矛盾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的设置,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一种解放感、轻松感,在学习中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感想敢说,那么,课堂将会处处闪耀着智慧之光,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二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再次,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挖掘、整合运用以及风险管控。

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另外,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在管理创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的重点要由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重视企业文化,注意人际关系,使管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三

[摘要]和谐是后现代管理的重要思想,它对幼儿园管理的创新具有指导作用。和谐管理思想观照下的幼儿园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理念、组织、制度、操作等四个层面。

后现代管理自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就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来消除人我的对立,它所倡导的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鲜明的“和谐”思想。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注重批判而失于建设,然而它所倡导的和谐管理思想对当今幼儿园管理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在和谐管理思想观照下的幼儿园管理的创新主要包括理念、组织、制度、操作等四个层面。

一、理念层面: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正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以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人性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人文精神。工具理性着眼于“器”的因素和“物”的目的,价值理性瞩目于“人”的因素和“道”的宗旨,它们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及其认知方式。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是:前者创造出某种人所需要的东西,而后者则以人本身的价值标准评判这种东西对人是有害还是有益。在一个成熟的理性结构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应有各自应该具有的地位并保持必要的张力。价值理性不能过分地压制工具理性,否则人类将丧失很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工具理性更不可扩展其地盘取消价值理性存在的地位,否则它将在取消了价值判断中上升为一种超人的异化实体和力量,对人本身构成否定。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受现代科技理性宰制的时代,几乎只有一种声音,一种尺度,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效率”。受其影响,管理追求效率化、客观化、精确化,并把它们作为幼儿园管理科学化、理性化的标准。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往往用工具理性取代人文精神,也就是把工具理性作为价值理性来追求,用工具理性消解价值理性。特别是科技的迅猛发展,某种程度上冲昏了现代人的头脑,幻想技术能使人们找到人生的彼岸与现世的归宿。“传统教育的人文属性,早已消融在一套所谓科学性的机械程序中……电脑化的教育空间使教育转换成了数字化的符号,网络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使人类的想像力再也没有了神话的质朴、纯情、执著和形象色彩。大干世界、活泼人生、个性魅力,统统置换为数字化般的抽象符号。”科技发展带来的这种负面影响,迫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回应这种时代的呼唤,人文管理从幕后走向前台。人文管理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其核心就是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发展人,强调人的共识、协作和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一些幼儿园管理者开始把管理的目光转向“人”“情”和其他非理性因素,把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既有严格制度制约,又重视满足教师的需要和情感交流;既严格有序,又灵活有情,“高工作、高关心”,集两种管理的优点于一体,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二、组织层面:寻求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的和谐。

科层组织具备效率与合理化、法规条例、分工与专门化、权威的层级节制、非个人取向、终身事业取向等理性特征。不可否认,上述特征在幼儿园组织中均能找到,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定幼儿园是一个科层组织,其中还有非科层特征的存在。比如,幼儿园组织并不像工商企业组织或行政组织那样具有明确一致的目标以及清晰可分的工艺过程,因而不可能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完全客观的评价;幼儿园组织中的主要角色是教师,而不是科层组织中的行政人员等。这就意味着幼儿园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科层组织,它至多只能说是一个半科层组织。既然幼儿园只是一个半科层组织,那么其组织特性的另一半是什么呢?根据组织的专业性程度,幼儿园应为半专业组织。作为一个半专业组织,专业人员在组织成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专业人员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经过训练而获得的专门技能,如教学组织技术、人际沟通能力等;坚实的一套专业人员的规范,包括无私奉献的精神、服务幼儿园的理想、处事公正的原则等。某些幼儿园管理者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园是一个半科层化、半专业化组织,一味地依靠命令、强制和逼迫等手段来维持纪律,其结果只能是引发和激化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的摩擦,在科层化管理的误区里越陷越深。韦伯认为:“科层制能使组织规模成长扩大,能使控制加强,能使效率提高,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它需要付出精神或情感方面的沉重的代价。过去那种由之赋予生活以目的和意义的个人之间忠诚的联系被科层制的非私人关系破坏了。对自发情感的满足和欢乐被合理而系统地服从于科层制机构的狭窄的专业要求所淹没。总之,效率的逻辑残酷地而且系统地破坏了人的感情和情绪,使人们沦为庞大的科层制机器中附属的而不可缺少的零件。”幼儿园是办学实体、教育机构、事业单位,通常幼儿园的`规模并不很大,幼儿园的行政性事务也不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地简约化,建立科层与专业双向的幼儿园组织机构。未来双层取向的幼儿园管理机构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结构扁平化。未来幼儿园组织将压缩中间的管理层级,缩短决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使决策更加直接面对现实问题;二是沟通网络化。面对外部快捷和多维的变化,幼儿园组织内的信息沟通与知识配置必须灵活而富有实效。因此,未来幼儿园组织必然用网络沟通模式来代替垂直的层级沟通模式,以彻底适应信息与知识的多极化配置需求。三是权力节点化。知识工作包含更多的自我引导和团队工作,而高级上司的遥控指挥会起障碍作用。所以,未来幼儿园组织将在维护必要权威的基础上,使幼儿园组织中的权力节点化,允许个人在所属工作领域内拥有完全的行为支配权;四是分工柔性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是一种以知识为主的融合性发展。专业分工仍然存在,但具体问题的解决却依赖于各种力量的整合式协作。所以,幼儿园组织在内部分工设计上,会尽量破除专业壁垒,实行柔性化设计,尽可能地强化幼儿园组织的协调、整合能力。

三、制度层面:寻求刚性制度与柔性制度的和谐。

在幼儿园管理中,制度约束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思想与方法,它有利于促进幼儿园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但现在许多幼儿园管理缺乏对制度本身约束,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本身忽略了管理的人文因素。目前,我们幼儿园的诸多管理制度仅仅只是对幼儿园的工作进行了规定。例如,许多幼儿园通过建章立制强化了组织的管理职能;通过竞争上岗、绩效评估、结构工资等,强化了领导功能;通过量化评价标准,强化了对幼儿园工作行为的监控等。这些管理制度、措施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制度本身在内容方面仍然忽视了制度的对象――人的一些固有的特点,如情感和信息沟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师中的一些管理制度看似对教师管理行为进行了规范与约束,强调了管理者的监控作用,但由于忽视了管理制度的人文因素,将制度制约与人文关切对立起来,结果往往造成幼儿园人际关系紧张,束缚甚至压抑了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导致人们对制度的反感,以至于制度失效。

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在于爱护人、规范人。幼儿园制度的制订宜采用柔性化策略,将刚性制度与柔性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必须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出发,既要考虑其适度,又要考虑其适情;既不能定得过宽,又不能定得过严。执行规章制度时,既要从“适度”出发,一视同仁,严格执行,又要从“适情”出发,个别人个别对待,灵活变通。做到既不失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不产生逆反心理;既强调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又要尊重教师的个性,重视他们的权利和需求;既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教学工作的运行,又力求简化,不要用繁文缛节束缚教师的手脚,给教师留有空间。刚性制度与柔性制度的和谐主要体现在:

(一)科学确定人性假设。

幼儿园管理制度的设计不应以“工具人”与“经济人”为人性假设,而要以“生命人”为假设,从生命的视角去关照师生:师生有神秘的生命之魂,诗意的生命的感动,鲜活的生命经历,旺盛的生命能量,浓郁的生命期待和真挚的生命追求。倡导生命关照的幼儿园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出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它的设计不是用来压抑人性,限制生命发展的多样性,而是用来保证人性的张扬,推动生命健康成长。

(二)以调动和鼓励积极性为目的,兼顾限制。

不论什么制度,从管理学上讲,它毕竟只是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制度促进组织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园人力、财力与物力,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才是管理的终极目标。在幼儿园管理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子,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幼儿园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制度的设计应以调动积极性为主旨。如制定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竞赛制度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等。当然,由于制度本身具有制约性的特点,因此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也应体现对幼儿园全体成员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限制性。

(三)管理制度设计应使教师体验到一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

幼儿园管理制度设计中要有足够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能使教师深刻感受到其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从而激发士气,使她们不断奋发向上,追求成功。因此,完善的制度设计要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和专业自主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尤其在涉及教学专业领域问题时宜粗不宜细。制度中有些内容(如教学奖励制度)的设计,既要突出执行的结果,也要看其执行的过程,使人在整个执行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执行以后体会到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满足。

(四)管理制度的设计过程应自始至终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幼儿园管理制度作为全园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最终的贯彻执行者是幼儿园每位教师。为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群众中去”,就应在设计的源头上做好“从群众中来”,多方面地征求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切忌幼儿园领导少数人关起门来自行决策。

四、操作层面:寻求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和谐。

理性管理是指以“工作”或“组织”为中心,强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厉奖惩和纪律强制的一种集权管理范式。它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注重提高管理的功效。人文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整体人本观,既重视人的价值与自由,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又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幼儿园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的一种分权管理范式。人文管理是以人性为前提,以感情为纽带,以精神为寄托。

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是一对矛盾的范畴,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其对立方面主要表现在理性管理以“工具人”“经济人”为价值预设,倚重理性分析,重视定量研究,强调制度控制。而人文管理则以“社会人”“自主人”“文化人”等为价值预设,这种管理范式重视发挥管理中的“柔”性及要求的功能,即价值的导向功能、信念的支持功能、情感的凝聚功能来实现管理目标。

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两种范式相互对峙与冲突,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但两者并非势不两立,两者相互和谐统一,互为前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构成了幼儿园管理的有机整体,二者不可分割。一所幼儿园如果只强调人文管理,什么规章制度也没有,或者有制度,但流于形式,甚至没有执行,这样的幼儿园一定会纪律松驰,秩序混乱,无法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人文管理就成了一句空话。反过来,一个幼儿园如果离开了人文思想,不关心教师、不信任教师、不尊重教师、不激励教师,只用苛严的制度、死板的规章去管理,这种管理就失却了其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能成为束缚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枷锁。因为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但更是管理的主体,不符合教师情感要求,压抑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容易走向其愿望的背面。管理实践也证明,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应当和谐统一。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四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完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替着,它更新的速度以月、以天甚至以小时为单位计算。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个性差异、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新型学生,过去那种包办代替的保姆式的、警察式的班主任已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班主任改变工作方式方法,以人为本,弘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共同管理班级,共同搞好学生自身的思想工作,创建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

一、实行值日班长制,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

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管好班级的前提条件,基于这一点,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在所带的班级实行了值日班长制,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班级。具体操作如下:我班有五十五位学生,一周有五天的上课时间,这样我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值日班长竞选演说,再由同学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五位得票最高的同学当班长,一人一周一日,然后由这些班长各自挑选九名同学(每组同学不重复)组成当日值日的“内阁”大臣,根据学校创建文明班级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由值日班长进行分工,各负其职,最后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值日档案,一个月评比一次,看谁值日的情况最好,给予适当的表扬,值日最差的给予引导甚至撤换。本来我这样做无非是想减轻自己的一点点负担而已,没想到一推行值日班长制,值日的同学为了“输人不输镇,输镇坏看脸”,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集体的力量,不断冒出新的“点子”,纵向横向建立了很多有特色的班级管理网络,一时间我班成为学校“五无五有”的学习典型,成为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兵,成为创建文明班级的楷模。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班级是学生在校滞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地方,在推行值日班长制的同时,我也着手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温馨、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班级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对于班级舆论,作为班主任必须加以引导。错误的舆论对于班风建设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初中学生毕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附和盲从,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为此我组织学生充分学习和讨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创建文明班级评估细则》,广泛征求同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的《班级公约》,有力地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规范他们的行为;再来树立学习的榜样。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还须有明确的学习榜样,对此我在班级黑板报里开设了“光荣榜”专栏,及时公布好人好事、学习工作积极分子等光荣事迹。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家竞争意识觉醒,学习兴趣剧增,班级帮、赶、超的现象蔚然成风,同学们不用扬鞭自奋蹄,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学习高潮;最后加强环境建设。我在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基础上,围绕班级实际,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采取由学生捐助或自行交流或班费购置等方式)、开辟张贴学习内容的学习园地、张挂名人名言、贴上班训、设置文明登记簿、添置卫生工具、出好每一期的黑板报等等,把整个班级布置得美观、温馨、整洁,让同学有一种家的感觉,培养同学自觉做到“班级是我家,整洁靠大家”,人人动手,维护班级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风气。

在搞好纪律、环境的前提下,我着手抓学生的学习,三管齐下,抓好班级建设。首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通过收集那些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事迹报道、传记等,在主题班会上适时介绍给学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欲。另外结合学科教育介绍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抓住契机,利用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如:中国驻南大使馆中落下的导弹,日本在科教书中篡改、否认侵华罪行等,提升学生的理想境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从现实中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焕发出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学习的热情,自觉投身到学习这个伟大的革命事业中来;再来化“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即教学的深度、练习和考试的难度,作业量的适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还要注重情感激励,少批评多表扬,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愉悦中学习;最后变“学会”为“会学”。用身边同学的成功经验,用“未来社会的文盲是没有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人”来启迪学生认识、研究学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做到既有整体上的指导,又有个别指导。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学法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避免生搬硬套,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觉中高涨。

当你步入我们校园,一眼你就会看到一个窗户最明亮、桌椅最整齐、书声最明朗的班级,那就是我班,一个充满温馨、和谐、人性化、积极向上、课改氛围浓厚的班级,我爱我班!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教学主体理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设显真实的任务情境,成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切磋、协作。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我国的教育理论思潮,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观,并在学习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主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学习的理解。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维柯认为,人能够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到18世纪后期,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进一步指出,人的认识对象是人自己确立的、主体只能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到了20世纪,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分别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杜威提出的“经验性学习理论”认为,经验是现实世界的基础,经验的中心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创造,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建构他们知识的过程。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是一种个体“自我构建”,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的过程。维果斯基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他认为“人内部的心理活动不可能从其外部的行为及其发展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是相互贯穿和渗透的。”即学习是一种社会的构建,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下,在“活动”与“社会交往”中发展认知图式的过程。他们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同时,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构主义学习观产生了影响。

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2。1对知识的理解。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仅是一种解释,但具有动态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正确表征,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知识并不能提供对任何问题和活动都实用的方法,知识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并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同时。知识是学习者在与经验世界对话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建构起来的,每个学习者基于自己的背景经验而构建起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的这种对知识的理解决定了他们把学习视为一种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对传统学习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的接受式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2对学习的理解。

2。2。1对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的建构或“生长”,正如人的有机体生长一样。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同时包括基于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表现为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是新的知识经验被原有的知识经验意义理解认同的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是原有的知识经验被新的知识经验意义改造的过程。同化、顺应过程的循环往复,使得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在认知结构的动态平衡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改造。

2。2。2对学习结果的理解。

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完成意义的构建,形成对知识结构的网络系统。建构主义者反对加涅所谓的直线结构或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所提倡的层次结构,认为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所组成,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人或开始,学习者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可遇到结构良好的领域和结构不良好的领域。结构良好领域,是指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是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是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结构不良领域,是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很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的学习。因此,学习应是抽象与具体、结构与非结构、情境与非情境的结合,学习的结果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等等。

2。2。3对学习条件的理解。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学习的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学习资源。因此,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2。3对学生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学习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吸取,加以合理利用。

3。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转换教师教学主体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收集资料,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对传统的教师的教学主体理念发出挑战。“一个教师必须从性急演讲者转向知识教练,他可以是某个角色模拟者、可以是咨询者、也可以是调解者,或者是对话者或者是质问者。“因此,教师不再只是单纯的教书匠,而能像专家一样为学生创设不同的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方式,研究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与学生一起学习,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策略,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条件。

3。2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冲突。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知识靠传授是无效的,其基本方式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学习,即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时引起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心理不平衡时认知结构所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冲突。首先,教师不能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灌输”,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把原有的'正确观念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意义地建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持续学习的有效动机、关心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事情、倾听、解释学生所说、所做,建立起学生概念结构的“模型”。第三,教师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提供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现象以揭示其与书本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揭示有关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直观教学等途径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原有经验与新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冲突。第四,教师要注意学生尽管引发认知冲突,但有可能出现拒绝新观念、通过机械记忆来纳人新观念的现象。所以,颇斯纳等提出,新观念纳人要满足四个条件:“对原有观念的不满、新观念的可理解性、新观念的合理性和新观念的有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反思和修改自己的原有经验和认识,接受新的理论。

3。3成立学习共同体。实现充分切磋、协作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教学总是忽视学生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把学习看作是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或背景,而非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者强调充分的切磋、协作的学习社会过程。因此,学习共同体受到了关注,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充切磋、协作的学习社会过程。首先,教师要与学生的其它助学者(专家、支持服务者等)共同构成团体,围绕着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生成公共知识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建构一种平等的、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其次,教师不再只是讲,而是先保留自己的想法,激发、聆听和洞察学生的想法,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第三,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如小组讨论、观点交流、论辩等形式,使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学会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判,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第四,在合适的条件下,教师要带领学生与其他社区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并与有关领域中的专家或实际工作者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的核心问题,而不是表面的知识点。

3。4设任务情境。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工具与资源。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学习的最好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情景中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知识,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任务情境。首先,学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并与现实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同构性,以便使学生按自己需要参与搜集、整理和生成信息资源。其次,情境中学习过程要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教师要让学生看到他的思维过程,看到其中成功和错误的尝试,以便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第三,学生要理解该情境中的限制规则,洞悉情境之中所提供的支持条件,从而形成协调的时间参与方式,适应其中的交流与交往规则。第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与资源,这些工具主要包括为完成特定探究项目而必须的专用设备(仪器、装置等),而且还要有各种学习材料(仪器使用手册、工具书、科学参考文献等)、视听媒体以及网络资源和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等,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有关工具、资源等。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

1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企业管理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

2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不足。

(1)管理相对太粗放,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不够细化。

(2)管理组织相对落后。

(3)企业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精神。

(4)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是企业产品总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低、超前意识差、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

(5)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缺乏应有的监督审查管理机制。

(6)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不健全。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七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希望。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

[1][2][3][4][5]。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八

摘要: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德育的新路子,在德育观念、教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上敢于创新,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时代德育脉搏,全面开放德育渠道,创新有实效性的德育方法。

关键词:德育创新地位脉搏渠道方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口号,已说明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然而,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德育的新路子,在德育观念、教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上敢于创新,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德育之花才能不败。

一、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德育突出表现在教育思想上的主观性,教育方法上的控制型、他动式,忽视了学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消极接受的状态。这样的德育可以说收效甚微,对于培养创新人才也是极为不利的。

德育的创新就是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把依靠外力的德育转向内化的德育,着力研究学生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努力克服教师包办代替主宰德育的现象。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教育活动。如艺术节的开展,校园的美化,班级环境的布置等都有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亲自动手。学生在活动的全过程中,当主人,想象美、创造美、感知美、欣赏美。二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实践活动。道理和情感不是以来外力灌输转移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了学习报告会、故事会,感知材料,身临其境,触动心灵,才能真正明白其中道理。三是让学生自己管理事务。班务、队务是孩子们的事,应该有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自己的领袖自己选,自己的先进自己评,自己的板报自己办。如评选小记者、小播音员、小主持人、小编委、小交警等,发挥他们的.特长,锻炼他们的能力。四是让学生自己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懊悔,有挫折的打击,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领会,自己反思,自己总结,让他们自己去认识胜不骄、败不馁、挫不折的道理,以便日后更好地做人。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强调的是学生内塑,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动性,使德育工作人格化。学生认识的升华、道德情感的不断积累、行为规范的养成都是有内驱而成。这样的素质培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长效性。

二、把握时代德育脉搏。

进入了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给人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改革开放,中国入关,多元思想文化入境,使我们的教育更具世界性,给学校德育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德育创新必须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研究德育内容,德育必须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当前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一是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认识我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树立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种民族精神、民族的凝聚力是孩子们将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不丧国格、不失人格的坚实基石。二是创新精神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新教育。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要有利于鼓励学生探险、冒尖、敢想、敢说、敢为。让学生在奇思妙想的设计、制作、发明中展示思维的感悟、灵感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才能。三是生存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社会需要训练学生会学习、会关心、会合作、会做人的本领。新时代科技长国层出不穷,只有善于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迅速,从小要学会关心,要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地球生态;未来社会,人际交往更为频繁,学生从小要学会与人协作共事,既能与熟人相处,又能与生人共事,既能与中国人合作,又能与外国人打交道,做一个心理健康、勤劳、善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四是鉴别能力的培养。纷繁的世界,多元的文化,七彩的人生,需要人们有较强鉴别能力。学校要敞开德育的大门,让学生接近复杂的社会现象,接触中西方多彩的文化,不断提高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能力。

三、全面开放德育渠道。

封闭使人落后,学校的德育创新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自我感受,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敞开德育的大门,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格局,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访问勤劳致富的专业大户,采访名企业的经理、厂长,在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市场经济的大课堂去学习,去感知,去认识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种经济成分、多元文化以及多种生活方式,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以疏代堵,择善从之,伸正抑邪,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扩大德育时空,沟通各条育人渠道,变平面型教育为立体型德育网络。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条育人渠道,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充分发挥三大块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科课程要渗透德育,活动课程要蕴涵德育,环境课程要蕴涵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要发挥家教的育德作用,坚持定期家访和家长会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科学育人水平,知道家长对孩子思想、学习、身体等方面全面负责。社区教育机构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在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文艺、体育等学习训练活动中,始终应把育德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形成立体教育网络,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德育工作才有力度。

四、创新有实效性的德育方法。

德育生效必须有创新方法。德育方法的创新应体现在育人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创设新意,激活情趣。所谓新意,就是在德育内容中引入新信息,并通过灵活的形式以形感人,以声激情,激活学生兴奋点。因此德育要探索启发式德育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育人,研究能引趋、激情、明理、健心的方法,学生喜闻乐见,增强德育效果。

强调实践,立足锤炼。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锤炼。如带学生到农村、兵营、企业、福利院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亲身感受、体验各行各业的艰难困苦,认识成就各业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一法为主,多法并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内容,应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典型激励法、事例明理法、实践陶冶法、情感体验法、自我教育法、心理矫正法、比较辨析法,示范指导法的灵活运用。通过“八法”活用,引导学生明理、激情、导行、做人,提高整体素质。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以批判现代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包含着鲜明的和谐思想。后现代管理理论继承了这种和谐思想,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代管理中的不和谐现象及其根源,极力倡导在管理过程中建立组织与世界、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一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组织形态的无界化、网络化、虚拟化、联盟化,组织内部结构的扁平化和跨越职能的任务团队的建立,从刚性管理模式向柔性管理模式的转变,都是适应和谐管理思想的组织管理变革之举。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管理思想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向世界蔓延,对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它所包含的和谐管理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后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向管理学领域渗透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后,西方哲学完成了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折,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成,人代替上帝成为世界的主宰。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学说的推动下,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着对世界的改造。到了20世纪,人类主体主义被进一步放大,人对世界的改造也愈演愈烈,在建立起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也将自身推向危险的边缘: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的物欲不断膨胀,以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仰混乱为特征的精神危机不断加剧……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性。面对现代社会的危机,20世纪中后期起,一些思想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性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与世界内其他存在者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大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大仓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透过其理论核心及其产生背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它极力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倡导和谐。后现代主义试图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主张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来消除人我的对立,它所倡导的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鲜明的“和谐”思想。

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起初主要活跃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在从西欧传入美国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方法才逐步渗透到管理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盛行于世界的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因其范围不同而理论重点与后现代主义有所区别,但它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倡导“和谐”的思想,以批判现代管理中的不和谐现象为基点,向自泰罗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以来一起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后现代管理学否定现代管理学对历史和管理发展规律的乐观描述,关注西方企业组织现代化以后的弊端。它认为,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管理制度的创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传统管理学思想的起点是理性主义的,注重职能的研究和管理的理性面,希望管理学能够步入“精密科学”的圣殿,而忽视管理的非理性主义方面。然而,它却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整个管理理论大厦出现了倾斜。这个基点就是管理的非理性主义问题之一——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地解决。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传统管理学中研究中的泰罗的理性假定的普遍主义实际上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命定性”的规定,其实质是要将管理的发展“规范化”;把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管理发展的特征整理成严格的图式,去套其他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他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正全面、深刻、迅速地改变着世界和人类自身,变化成为后现代社会惟一不变的特征,因此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而从过去的管理历史中按线性规则归纳出的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已不再具有普遍适用性。现代管理理论忽视组织的多元性、差异性,不顾某个组织成功所依赖的具体情境和偶然性,而将其成功经验套用到其他组织的管理中,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幻觉。现代管理理论注重管理的理性面而忽视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导致组织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渐枯竭,组织之间经济纷争和利益争夺加剧,组织内部冲突不断、过度控制而导致组织内的人为管理制度所异化。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这一切不和谐的根源就在于现代管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普遍主义和理性主义。通过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批判,后现代管理理论旨在追求一种和谐管理的思想,极力倡导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起组织与世界、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注重批判而失于建设,然而它所倡导的和谐管理的思想对当今组织的管理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寻求和谐的组织形态变革。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组织是一种处于相对稳定态的结构,组织与外部存在着严格的边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我们与他们”式的关系。组织的这种“结构”概念使得组织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导致不同组织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激烈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甚至导致组织置信誉于不顾、商业道德沦丧。而在后现代管理理论看来,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或消亡。根据组织的这种“过程”概念,组织的边界是模糊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合作竞争性的、“我们大家”式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组织的经营环境和战略行为日益表现出高度复杂化、不连续性和不确定的特征。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一体化、国际化日益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趋于缩短,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一切要求组织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边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对组织之间协作经营和资源共享的促进,要求组织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而转向按比较优势组织经营。因此,以增强组织适应性、寻求组织与外部环境和谐为目标的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应是组织形态的无界化、网络化、虚拟化、联盟化。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幅度,认为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越管理者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因此,组织的人数越多,管理层次一般也就越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组织内部结构多为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层级式结构。这种结构以纵向分工为主,将组织划分为若干层次,下一层次接受上一层次的指挥,命令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禁止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在同一个纵向层次上又按照职能进行横向分工,横向职能部门之间往往有严格的界限,而且横向部门之间通常不直接进行沟通。层级结构对相对稳定环境下的较小规模的组织而言,或许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组织的跨国经营,出现了一大批超级跨国公司,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这些“恐龙”公司难以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组织能够快速作出反应,而层级结构较多的管理层次和较长的信息传递过程往往造成信息不畅、失真,决策迟缓,而且横向部门之间因缺少沟通而导致协调难度较大,这大大削弱了组织的适应能力。要改变这些不和谐状况,必须摒弃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一是要减少组织内部的纵向层次,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要减少管理层次,关键是要增加管理幅度,而日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则为管理幅度的增加提供了可能。二是在横向组织设计上,以跨越职能的任务团队等形式代替按职能划分的部门,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组织和协调员工,使员工彼此依赖各自的能力进行动态的多方位的协作,从而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寻求和谐的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现代管理理论倾向于将组织设计成一部结构精密、严格按规则运行的机器,主要依赖于建立在理性权威基础上的刚性制度实施管理。这种刚性管理模式一味地强调科学和理性,而不考虑人性,忽视了管理中人的情感、意志等一些非理性因素,从而造成组织管理与组织员工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使员工产生失落感和不满意,削弱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得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产生更大的背离。要消除现代管理所带来的组织与其成员间的不和谐,必须实行刚性管理模式向柔性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员工实施管理所不同,柔性管理主要依靠组织共同的价值观、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转化为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实施柔性管理,一是要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感。管理者应尊重下属,善于沟通,对下属员工宽容、仁慈,慎重对待下属的要求。二是要实行分权式的领导方式,向员工授权,让员工参与决策,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员工能自我管理,自觉把个人意志和组织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员工心情舒畅地为组织作贡献。三是实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这也是柔性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育组织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组织文化而非制度对员工实施管理,并在组织和成员间建立起富有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后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变革,其宗旨归结为一点就是改善组织的适应力,增强组织的柔性,以求得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结构之间、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管理的思想乃是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建设性向度所在,也是后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积极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3.王晓华.后现代主义的真谛[j].。

探索与争鸣,,(8):31-33.。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工程项目看成是很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谐是具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和谐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谐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工程项目这个整体系统能够实现不同层面上的和谐。即微观和谐、中观和谐和宏观和谐。首先,微观和谐指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是系统和谐的第一个层次,反映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即要实现各个子系统中的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比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人员与各种操作器械之间的和谐,是保证施工效率的重要因素。人要素与物要素之间的和谐,是其他各个环节能够不断顺利发展的基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微观和谐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设计单位按照设计规范等文件保证设计图纸的正确性、经济性,施工单位按照要求去完成施等。其次,中观和谐指的是在工程项目的各二级子系统之间实现的一种和谐,在项目参与各方目标多样性的情况下追求一种平衡。宏观和谐则指的是和谐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工程项目的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和谐,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和谐。宏观和谐有助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的发挥,属于最高层次的和谐。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一

摘要:人们身上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日便成、一秒就行的,而是需要周期性地累计冰结合不断巩固与练习,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样的,一个良好班级的建设与管理也需要点滴小事、各处细节的长期经营。经营过程中即使狂风暴雨、曲折坎坷,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循循善诱地逐步引导,并在观察与肯定、发现与更正中逐步巩固。从点滴入手抓自理能力,在朝夕相处中真心陪伴,结合游戏发展幼儿多方面能力,在密切的联系中促进家园共育。

关键词:幼儿园;和谐;班级管理。

暖春洒满嫩叶留下了阵阵生机,夏天的雷雨浇灌蓬勃的万物,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寒冬又孕育着不凡的力量。一年四季,我们与孩子一同携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班级特色的建设与管理,在师幼、幼幼、家园的互动中逐渐形成。

1点滴渗透,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我们并不陌生,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我们注重一日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旨在通过各种形式与渠道不断、持续地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小班时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与水平,我们设计并开展了相应的生活自理比赛。如“整理玩具比赛”、“穿脱裤鞋比赛”、“穿衣服拉拉链比赛”、“快乐进餐吃饭比赛”等等,通过比赛充分激发孩子们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幼儿感受自理的乐趣。当他们睡前脱去衣物,低头折叠整理的时候;当他们起身自己穿好裤鞋,包住小肚子的时候……我们心里涌动的暖流叫做感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的.“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蒙台梭利把上课定义为工作,孩子的工作。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在摆弄中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它给孩子们带来心智空间的拓展、天性的激发和生命健康发展,将对孩子们的一身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见动手对人的重要性。自理的同时我们也鼓励幼儿尝试为他人服务。晨间来园我们邀请幼儿摆放玩具;操作前铺桌布、分发蜡笔;餐前叠毛巾、发小勺等。

2循序渐进,养成幼儿良好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2.1以耐心与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班的宇成小朋友是个文静的小男孩,常常默默地一声不吭,就连如厕也不开口,因此时常在裤子上解决。孩子们虽小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我们以弯腰下蹲的姿势与他面对面,轻轻地、慢慢地询问他如果想上厕所怎么办?应该在哪里解决?通过反复地询问让宇成知道可以悄悄告诉老师阿姨、向我们寻求帮助;同时我们也会每天轻声询问宇成是否需要如厕,与家长也进行了密切交流。宇成的一个点头到轻声告诉老师到自己走进盥洗室,这一步步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成长与笑容。

2.2以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根据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资源组织了生活活动《我会排队喝水》,引导幼儿了解到排队等待不着急。又如孩子们轻拿轻放的意识比较薄弱,说话歌唱时对于声音地正确控制还不熟练,而爱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于是我们引入可爱的小猫形象,开展了《我和小猫做朋友》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小猫的基本特点―――轻轻走、轻声说;以模仿游戏学做小猫,手做猫爪跟着音乐边走边学小猫叫;再将拿放物品贯穿其中;唱歌时提示:“请你们和小猫咪来比一比,看谁唱得是轻轻的、甜甜的哟!”。我们还将传统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进行了改版,以观察无声的口型进行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及反应能力,有效集中注意。

2.3以积极的榜样示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一次和浩浩的交谈中偶然发现他竟摇晃着食指说道“nonono”,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只觉似曾相识。原来前不久组织了英语活动《redball》,游戏环节时浩浩将green说成了blue,于是我便在他的面前做出了“nonono”的动作,没想到这小家伙竟抓拍了这一幕。通过这一小小的插曲我们提醒自己时刻做出正确、积极的言行举止示范:保持良好坐姿;歌唱时面带微笑进行范唱;以轻轻的、好听的声音与幼儿交谈;晨间来园与角色游戏中以礼貌用语主动与幼儿互动等等。时刻形成表率,潜移默化地给予幼儿积极影响。

2.4以家园携手共进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园共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我班的翊涵吃饭总让我们十分头痛,一口饭菜含在嘴里久久不肯下咽。几次观察下来后我们主动与翊涵妈妈进行了交流,得知翊涵在家常常进食流质食物。于是我们委婉地告诉家长:孩子需要通过咀嚼与吞咽促进牙齿与胃肠功能地发育。并恳切地希望家长鼓励孩子自己进餐,样样蔬菜都要吃。在园我们也时常以鼓励肯定与竞赛游戏等形式,激励翊涵大口进餐,在家园配合下翊涵有了进步,这次的“快乐进餐吃饭比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呢!

3真心陪伴,形成亲密的班级氛围。

我们充分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让每个孩子想交往、会交往、爱交往。每当来园时我们主动走向孩子以微笑热情迎接他们;有时我们凑在孩子耳边说起悄悄话,询问他们最喜欢的事物,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拉近师幼的距离、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中支持、引导、合作,形成师幼互动。“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时,我们常常忽悠道:“哟,你后面有只小白兔呢!”、“快看快看,谁来了!”或是挠痒痒引得他们乐呵呵地笑出了声,坚持到最后的孩子不由自主地“耶”。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油然而生的喜悦真实而深刻。多一些耐心、鼓励与信任。“你进步了哦!”、“我们很喜欢你呢!”、“没关系,胆子大一些!”、“慢慢来,别着急!”……温暖与发自内心的话语也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张开双手,他们便会扑入怀中;嘻嘻挑眉,他们便会露出白牙。一份真心的关爱,来一点幽默调味,味道好极了!做好幼儿园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并非易事,但在精心思索、用心打造、耐心经营中定会收获鲜花与硕果。只有静下心来摸索,牵起孩子们的手、打开心扉面向家长,以家园合作的力量、师幼携手的默契,班级管理便会凸显出和谐、宽松、舒适的氛围,孩子们的成长便在快乐中显现,我们的幸福也在时间沉淀中散发!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二

(一)大一新生班干部选拔模式对于大一新生班干部的选拔而言,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所处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情况的不熟悉,使得大一新生班干部的选拔在整个大学期间难度最大。

我们在选拔班干部入围人选时,采用民主选举和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360度考核原理相结合(如图1)的方式进行:首先,通过学生的个人书面申请,并结合他们在军训、体检、迎新等的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初审,确定班委会的候选人;然后通过同学、兄弟班级的投票,学生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评议确定班干部的入围人选。

对入围的班干部人选暂不设具体的班委职位,采取先对他们进行兴趣岛测试、mbti性格测试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掌握班干部入围人选各自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特征与今后潜在的职业发展倾向。

然后再通过一个月左右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在每位入选者中进行轮流布置,观察每位入选者完成的工作成效,结合入围者的性别、任课教师的评价等最终确定每位入选者在班委会中的具体职位。

(二)老生班干部换届工作高校班干部任期一般为一学年,对于二、三年级的老生班干部换届而言,由于同学们经过一、两年时间的相处,学生之间都已经比较了解,在进行换届选举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绩效指标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s)技术。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kpi评价指标是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系统考核体系,它通过考察被考核者工作绩效中的可量化的关键指标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

对于班干部而言,kpi评价指标主要可以包括院系班级活动的参与度、本人的综合测评情况、领导与组织能力、对班级所作的工作与贡献、个人考勤、成绩、本人获奖情况、同宿舍同学的获奖情况、宿舍卫生状况等等。

当然,在班级同学对新一届班干部候选人投票前要将kpi指标与班级全体同学进行充分讨论,通过后再进行投票。

同时,针对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同,kpi指标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班干部的使用与培养。

(一)引入试用期、充分理解权责关系,提高班干部使用水平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下我们对每一届班干部都要设定试用期。

建议大一新生班干部为3个月左右,也就是大一上学期结束,这主要是考虑到新生班干部是刚进校不久就选拔出的,选举人对每位班干部的个性、特点、能力等情况掌握的`不是很全面;对于每年换届产生的老生班干部而言,班干部的试用期建议在1个月左右。

在试用期内,可以进一步考察班干部的德、智、体全面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能力是否与所承担的职位相称;鼓励班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威信。

对试用期内表现不好、不称职、履行职责不到位或出现责任事故的班干部,应区别情况,采取取消或延长试用期等办法,把好转正关。

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这样,班干部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班级的学生们也愿意为创建一个令人满意的、温馨的集体而努力。

帮助班干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采用班干部传、帮、带的形式,以点带面,实现现代企业文化进班级,提高全体班级同学的社会化素养,形成他们基本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还要大胆放手让班干部管理班级,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积极创造机会让班干部树立一定的威信;对班干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班干部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投诉和监督机制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还未成熟,在开展某些工作时会出现意气用事、依性子做事的情况。

所以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监督和投诉机制。

定期不定期监督班干部的工作情况、检查班级管理记录,随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比如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主持会议的班干部最好是没有申请国家助学金的,且整个过程要接受辅导员和全班同学的监督;建立和健全投诉制度,积极引导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中要谦心请教、认真学习及时采纳班级同学的正确意见,不搞一言堂,培养班干部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选动作;每位班干部述职后还设置同学提问和建议的环节,帮助每一位班干部了解普通同学的心声、认识自身的不足,以便今后改进工作。

在班干部述职工作完成后,必须要求每一位班干部结合口头呈述和同学提问的情况提交一份书面述职报告,使他们对下步工作计划进思考,并对述职报告规定格式。

对班干部提交上来的述职报告我们必须认真阅读,从语法、结构、用词各方面对班干部进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班干部的写作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班干述职也可以对班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根据他们自身的发展趋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使用;对班干部本身而言,通过述职在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同时,可以使班干部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提升自身。

四、班干部的满意度调查。

对于班干部管理工作的好坏,可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顾客满意度调查进行检验。

在开展前,要预先设计好问卷调查表,问卷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如对班委的贡献、评价,班级的建设、管理、活动、考勤、班风等的认可度,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班干部和辅导员的要求等。

问卷最好采取封闭式、不记名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样,学生可以自由的、畅所欲言的表达想法、意见和建议。

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完毕后必须认真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除了可以检验班干部管理工作的成效外,也是今后培养社会化人才方面的重要依据。

高校的班干部管理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德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只有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下选拔、使用、培养和管理好一批优秀的班干部,以点带面,才能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企业的预科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企业化人才。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三

要想使园林管理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人们逐渐增长的文化需求,就要不断对园林管理提出新的管理理念和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管理措施。

3.1联系实际,发展低碳园林。

在最近几年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劣,越来越紧张,出现了很多的社会环境问题,尤其是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因而,现代园林管理就要不断地联系实际,把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园林管理的新要求与发展越来越迅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发展低碳园林。所谓低碳园林就是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要选取适合当地的植被、植物种类,同时考虑到建设园林时所用的材料,在给人们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把人们提倡的低碳理念运用到现代园林管理中,从园林的设计到施工使用材料都采用这种新型的理念,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还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我国的北方由于气候相对比较干燥,降水大多集中在7月、8月,而且在一年四季中冬季的时间较长,因此对北方的园林进行设计与管理时要结合地域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例如在北方的园林中可以种植五角枫、栾树、金叶槐等落叶观叶类乔木,白皮松、油松等常绿观叶类乔木,丁香、连翘、海棠、碧桃、榆叶梅、金银木、珍珠梅等观花植物,选取这些本地的植物与树种,降低了运输造成的能耗,保证了成活率和景观效果。例如山西是个缺水的省份,太原市境内的汾河几乎要干涸。太原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投入近14亿元对汾河进行治理。经过治理,原来几乎干涸的河道得以有效地恢复,太原增加了水面面积308万m2。如今,临近汾河的地方还建起了汾河景区和滨河公园,供市民和游客休憩游玩,原来很少有人去的汾河岸边如今热闹非凡。正是有了这次汾河的集中治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造和提升,太原市的热岛效应降低了1℃,人均绿地增加了1m2。同时太原通过采取拆迁建绿、拆违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破硬增绿、借地造绿等多种形式,城市绿化量大幅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3.2引入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园林管理的创新主要是来自园林规划管理人员的不断创新。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对于实现园林管理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园林管理创新,就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园林管理的专业素养,使其不仅要具备园林管理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高的审美情趣,这样,就会以更加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园林管理,实现园林管理在城市中的作用[3]。

3.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技术。

如今园林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和新要求,为了满足园林管理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园林管理的要求,在现代园林管理中要积极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像培育苗木采用无土栽培、栽植苗木施用生根剂、栽后树冠喷施抑制蒸腾剂、修剪后涂抹伤口保护剂、冬季防护喷施防冻液、树体输营养液等技术已广泛应用。现在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有了很多的更加适用于园林管理的科学技术手段,例如,利用园林中树种的造氧吸碳等功能进行园林规划与管理等,都是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更加科学的分析、了解园林管理的各个环节,就可以发现蕴藏在现有管理技术下的新方法。以我国山东的寿光市的园林绿化管理为例,在该园林绿化管理项目中选择吸碳多、放氧多的生态树种,例如常绿油松、百叶松等树种进行栽种。栽种绿化苗木96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到620余万平方米,这些苗木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00多吨,造氧300多吨,日造氧量可供40多万人呼吸。还在整个园林的南部采取常绿树种和宜林乔木、灌木、花草相搭配的形式,在完善园林工作的同时也考虑了园林的人文方面的因素。

3.4园林管理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现代园林管理要紧密联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在园林管理中引入市场管理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更加高效的管理越来越多的园林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了解经济的发展动态,更加符合人们对园林管理的要求。在园林管理中可以积极应用市场经济中已经逐渐成熟起来的管理技术。

3.5以参与代替管理,促进全民参与。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并不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人员的单向责任,而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居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应该发动所有居民参与到现代园林管理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宣讲,调动群众参与园林管理的积极性,能够在园林管理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管理的新风尚。使居民能够参与到监督园林管理工作中,可以对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要求相关部门公开财务状况。针对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并且自觉参与到园林维护中,使园林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4结语。

虽然我国的现代园林管理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改进创新,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将园林建设得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更加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使人与自然可以更加和谐有序的相处。

参考文献:。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四

当前英语教学的困境与现代主义的现念导向有关.以现代主义课程观为指导的英语教学,长期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建构,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从课文到课文,学生单向被动接受的状况.后现代课程理论为英语教学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唯有实现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才能实现“心灵敞开”式的真正的'开放,才能还原教育的本性,走出英语教学的困境.开放性英语教学必须具备“非控制性”“反思性”“转变性”等“模体”元素.

作者:张丽萍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刊名:社会科学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ofsocialsciences年,卷(期):2007“”(8)分类号:h3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开放性英语教学启示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五

摘要:结合现代园林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园林管理的现状,针对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低碳园林、引入高素质人才、运用现代化技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促进全民参与等实现园林管理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园林,管理,创新,城市。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注意力中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上。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项目,并且不再局限于传统园林美化、休憩等功能,对现代园林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现代园林管理要不断的在管理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城市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现代园林与传统的园林工程不同,它不仅包括了传统园林中的优秀部分,而且还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非常适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现代园林具有大众性和公益性,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给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休闲场所[1]。在现代园林中,人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更可以感受到现代园林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的改善功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

2我国园林管理现状。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园林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我国园林管理的发展进程。

2.1园林管理的意识不够明确。

受限于我国在上一阶段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园林管理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但是不能准确的定位园林管理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地位,园林管理的意识不够明确,因而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中忽略了园林管理。城市的园林管理仅仅局限于在空地进行绿化,不能分析城市的发展前景与环境状况,在选择树木品种时更注重观赏性,而不考虑树木的防污和净化功能,没有考虑到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实际功效。

2.2园林规划管理不合理、不规范。

有部分城市已经渐渐意识到了园林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积极地采取了措施来实现对园林的规划与管理。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园林管理意识和科学系统的规划管理体系来指导工作,这就导致一些城市虽然对园林已经进行了规划与管理,但是对城市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且就目前的园林管理状况而言,我国的园林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还不够高,不能做出准确的规划,不能使城市的园林管理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2]。

2.3园林管理的系统不够完善。

我国的园林管理一致保持较低的发展水平,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园林管理的系统不够完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1)园林管理中还保持有上一阶段经济发展中园林管理的观念上和机制上的特征,不能积极的联系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的规划建设联系不够紧密,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2)管理体制较为分散,不够集中协调。在很多城市中的园林管理都是比较分散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每个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和园林开发单位的园林管理方式与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能进行及时的协商与讨论,就经常性的出现园林绿化范围内树木被砍伐或者时有绿地被侵占等事件,大大降低了园林在城市中的作用。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六

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不断加强竞争实力的提升,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实力,需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积极融入和谐理念,对管理的观念进行创新,对企业的机构和组织进行创新,对机制进行创新等,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和谐发展。

1.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观念创新。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观念的创新,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引下,才能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改革发展,凝聚共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的管理不是单独的管理,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因此管理过程中也应该要以和谐管理的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企业所有员工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无论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是具体的施工人员,都要将企业的创新发展当做自己的一种使命,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工程项目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员工之间能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做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改革,才能促进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怀着全新的意识去工作,从而促进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在施工过程中促进各种问题的解决。工程项目管理观念的创新,将促进各种施工管理方案的创新,促进工作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

2.加强组织机构创新。

组织机构的创新是和谐管理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加强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的创新也应该要本着和谐发展的原则,明确企业的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权益。当前很多企业的工程项目部往往只是对自身的利益考虑较多,没有将项目部的运作和企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有效的衔接,为企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项目部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阵地,项目经理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当前项目部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的约束,一般说来,建筑施工企业同时进行多个建筑项目的施工,企业、项目、员工三个方面的协调工作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之间的和谐发展,各个部门能够发挥更加正常的效能,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提到更高的层次,从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促进企业、项目、员工三个方面的协调,为企业的发展进行全新的定位。

3.加强管理体制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的组织和机构进行创新改革之后还要进行机制和体制的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是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准则,只有实现和谐管理,才能使得新的组织和机构发挥相应的效应。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是合同期,进行项目管理的项目部的建立,应该要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机制和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建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各种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制定具体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明晰,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可以用股东的方式来加强自己职责的体现。同时要加强企业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根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部独立法人的地位,使得项目部能够真正地走向市场,独立承担法人责任。还要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促使项目部分公司对各种合同的有效执行,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避免出现由于管理不善和合同缺陷所带来的风险与问题。

4.加强工程项目技术创新。

工程项目的技术的创新指的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应用各种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创新,结合生产经营方式的管理和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附加值,实现市场价值。技术是工程项目不断顺利推进的关键,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理论视角下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技术的创新也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以促进工程项目和谐发展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具体的产品的类型,根据产品来确定具体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艺,根据生产技术和工艺来确定技术和工艺是自主研发还是合作研发,从而对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改革。工程项目的管理要采用这种顺序进行管理和改革,才能创造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才能有效地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保证工程项目的各项内容能够和谐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技术的创新也是为机制和体制创新提供条件的基础,是其他方面创新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也逐渐创新改革。在和谐管理理念的视角下,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是当前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措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方面的创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子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七

有史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理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群居”的社会性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一开始就赋予了管理的必然性与能动性,从而也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适合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活动、观念、理论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既属于现代管理学的学术范畴,又与一般管理学不同,有着自身必要与明显的学科特征。

所谓管理,即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就管理的实质内容看,理论层面可主要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职能,实践层面则可以通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管理传导作用而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一方面,管理是相对于组织的目标性与绩效性;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于组织由于分工的存在而需要合作、协作以及相应的划分与组合。马克思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这种职能就是管理。例如,单独的演奏者是自己指挥自己,而合奏的乐队则需要统一指挥。这里,指挥对于乐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具体形式的管理,他的行为与方式就是确保乐队的合奏能够协调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指挥的宏大乐团很难合奏出优美和谐的乐曲。同理,很难想象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会产生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等。历史到了今天,管理越来越体现为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关系时代化的内涵。管理不但是科学、是艺术、是素质、是能力,而且是软实力(基础国力、国民素质)、是软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配置方式(另有市场方式与计划方为、是更重要的生产力。

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到若干因素(包括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是,管理又有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认识管理的规律性和把握管理的特征,正是管理学的任务,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管理行为与活动的规律性及其特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依据。

(一)管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深刻指出:“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与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问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两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可见,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人们的共同劳动决定了管理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特定的管理才能具体实现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配置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使实现组织目标必需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卜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实质上又体现着特定的人际关系,说到底是人们之问的利益关系。

管理的两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基本制度,有内容而无形式。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孤立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单独存在,有形式而无内容。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相应的自然属性产生影响并发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具体的管理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联系的管理理论是特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产物,必然与一定的生产力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因而具有地域或国别特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自然与中国特定生产力的状况、特征、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征、体现相联系,从而必然具有自身的学科特征。

(二)管理是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统一。

一般而言,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共同的活动,二是一致的目标,体现为多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管理相对于共同活动具有社会性,相对于一致目标具有文化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既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管理的精神支柱。社会性与文化性是管理活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由此,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而言,其社会性直接、具体体现为相应的生产关系;其文化性直接、具体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必然深化其学科特征。

(三)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意味着任何管理都有其内在逻辑性,管理是科学,并且具有普遍性。客观存在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整套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反映客观管理过程一般的条件、内容、特征、演变以及规律性的理论体系,即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普适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从总体而言,管理是有逻辑性、程序性、目的性的活动;管理的艺术性意味着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相对于管理客体的权变性与灵活性,强调管理者必须适应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管理的相应原则与方法,形成有个性的管理技能、技巧,从而在管理的大舞台上不断演出一幕幕既生动又活泼的“好戏”来!可以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当今社会,管理越来越注重人性、关系、环境、伦理以及多样化、自主化、具体化,实践与悟性是把握管理真谛的钥匙。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不言而喻。

(四)管理是目的性与绩效性的统一。

所有的管理都具有目的性,所有的管理也都讲求绩效性。没有目的性的管理必然无所适从,不讲求绩效性的管理自然一派混乱。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特别讲求绩效性的管理,才是现代管理,也是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不仅管理者具有明确、切实、可行的目的性,而且这种目的性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不仅管理者实实在在抓绩效,而且成为组织的全员行为。只有组织的目的性与绩效性统一的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由此,这正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所在。

(五)管理是配置与环境的统一。

现代管理是与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资源与要素的配置不能不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面与内容。与此同时,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又与环境密不可分,管理的一系列特征、原则与规律既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又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而发展与变化的。这里,环境是自变量,管理是因变量,既尊重、注重客观环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又有管理的动态性与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权变管理”就是管理这一基本特征的理论概括,其基本要义与理论基础就是把握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心主义,讲求唯物性、逻辑性、发展性、辩证性。简言之,环境是配置的约束,管理是环境的函数。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性得到理论支持。

社会存在的管理及其管理理论有多种形式,各种管理与管理理论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西方管理理论、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既存在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特征,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正在拓展中的新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最大不同点在于:一是关于中国的,以现代化和谐社会为要旨,不是普适性的;二是关于现代的,以辛亥革命为开端,不是全程性的。从学科属性考虑,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区别不同学科的关键在于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如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最小、最大”,亦即稀缺资源的效率与利益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则是如何把握“用人、分钱”,亦即组织资源的配置与绩效问题。可见,经济学与管理学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与专门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有特色的理论主线,有一系列涵义明确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范畴,以及有经过实践验证其正确的系统性原理与原则。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对该学科的需要及其对于人们社会活动的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实践性、真理性、发展性、系统性、指导性等。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与时问跨度远远小于一般管理学,限定在中国的范围内以及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共性,因而同属于管理理论;也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因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又不属于同一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目的在于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管理行为与活动。管理行为与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管理理论内容的综合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关乎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及其各种不同内容与方式的社会活动,也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逻辑学、法学、文学、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信息学、数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这种综合性包含着很强的概括性、科学性与应用性,因而既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化,又是多种学科的边缘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实践,在于应用。如果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付诸于实践与应用,就是空中楼阁。我们说管理理论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本意就在于:科学是相对于实践而言,艺术是相对于应用而言。没有实践,无所谓科学;没有应用,也就无所谓艺术。在这里,科学的含义是指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艺术的含义是指管理者能够熟练地运用管理理论,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素质、能力、方法、技巧絮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倍加效应往往是通过管理的科学与艺术实现的。说管理是环境的函数,就是在强调管理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与应用中大有文章、大有空问、大有作为。

软科学(社会科学)是相对于硬科学(自然科学)而言的。所谓管理理论是软科学,一方面是指管理在现实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精确化、定量化,也就是说,在给定条件下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到确定或预期的结果。因为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又是无法事先预知的,或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在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管理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包括心理因素既不可忽略又难以精确测量,诸如人的思想、情绪、个性、作风、特点、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管理方式、领导作风等都是影响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又都是模糊量,我们只能尽力使其确切或精确。另一方面,是指管理还有类似于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与效果的涵义,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同样存在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前者主要是指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后者主要是指权力、信息、行为、过程以及管理活动所引发的效应、变化等无形因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软科学,并不意味着其科学性与实践性就可以打折扣,也不意味着其缺乏理论性与原则性,而是其具有较大的能动性、灵活性与弹性特征。

(一)特定性与限定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定性是指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即其研究对象的空间性仅为中国,而不是泛指世界各国或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因而不同于一般管理学或其他的国别管理学;限定性是指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时问性考虑仅以辛亥革命为上限与开端,之前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但以辛亥革命之后管理理论的研究为转移,因而也不同于中国管理思想通史以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史。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因而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是特定的,研究的起点与范围是限定的。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各国管理实践与理论成果,借助于相关知识与方法,不断提炼、概括、总结现代管理的规律性并通过理论化的形态加以体现,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总体上属于应用学科,紧密联系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实际,以服务现实、指导实践为学科取向是其重要特点。考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确实是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应用学科,它以现实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国富民强国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与教训,解决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学科目标。正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能不断地从现实实践与理论发展中丰富、完善自身,从而获得内在的强劲动力。

(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管理是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把现代管理的方式与方法归纳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如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共同采用,如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对于管理实质方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充分注意国情的不同和把握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体现为管理的特殊性;对于管理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其属于管理的一般性。也就是说,由于管理的二重性,某些管理方法、技术乃至理念也是可以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具有普适性的。

(四)综合性与专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社会发展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管理思想史、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学以及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等基础上,借鉴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设计,同时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财政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具有明显的借鉴、交叉、嫁接、融合等特点,具有综合性;与此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创建与创新过程中,又有自身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有相对必要、稳定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有自己确切、系统的概念链条与基本内容;并且有在研究规范、逻辑结构、核心概念、理论主线等若干方面独到的特点与风格,具有专门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主张积极借鉴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易于出现纯学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管理学,而切断或割裂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还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管理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五)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作为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学科取向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突出强调经验、概念与认识的说明与证实,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事实、过程、经验的分析与归纳,提出相应的假设或有待验证的判断、命题或理论,并由事实、过程、经验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命题或理论,这实际上包含着研究的规范性与实证性;在客观反映、描述与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解释相关现象及其规律,并运用经过证实的概念或理论对相关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进行预测,从而回答管理活动与过程中提出的“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这又是一个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过程。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科学。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事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理论,必然涉及模式选择、价值判断等问题,所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实证问题,还要提出“应当如何”“必须如何”的规范性问题,把价值分析与判断作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六)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包括组织、企业等各类微观管理,也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制度设计、治理模式、政府职能等直接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内容与水平;在微观管理层面,则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技术因素(当然,环境条件以及组织文化会对管理的风格与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及权变原则。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具备一般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与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管理的组织,也没有无组织的管理,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学习、掌握、改进和完善管理的理论、模式、内容、方法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利益,管理是科学,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掌握并提升管理技能及管理理论,就要学习、认识和深化现代管理的理念、内容、特征、原则等,培养管理素质,增强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这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分不开。

(一)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显现出杰出的治国智慧,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止。”其精辟之处,在于高度概括出了管理的意义与精髓,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道德。古往今来,在治国理论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以德服人是最高境界的协调艺术,也是最有实效的管理经验。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而达到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实质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与和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推崇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肯定法在管理中的作用。虽然,诸子百家各家各派各有各的主张和提倡,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经过时问与历史检验的、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识与理念,都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国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管理学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与经验也是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有利于履行职责与提高绩效。

组织管理是在有确定目标的、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功能的有机系统内,并且是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特定社会实体中进行的,是同组织成员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相关者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的行为与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趋提高,管理就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履行职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卜,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制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相应的传导与配置,实施既定的战略与决策,从而达到最佳绩效并充分达成组织目标。换言之,管理就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层级、按部门、按职能分解落实,及时有效配置资源和协调关系,并促使各方面、各环节同心协力履行职责和义务,以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履行职责、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完整、准确、适当地把握与落实管理技能与管理理论,既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三)有利于培育素质与增强效能。

五、结语。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来说,不再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组织内部或企业管理范围内,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宏观领域,包括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方面;在内容结构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由“两个层次”发展为“三个层次”,即增加了传导层次,并且把配置概念引入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研究重点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以往管理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环境、战略、传导、配置与项目、绩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重视规范研究,注重量化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概而言之,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之中吸取经验、教训与营养,更要充分吸纳国内多种意见、看法与争鸣,从而把整个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发展,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卜的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讨论与创新的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相信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为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从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理论、中国声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必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八

摘要:阐述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关健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丰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几年来,丰城市粮食生产虽然年年有所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保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

近年来,农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1.3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丰城市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2.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2.2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构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现代管理专题论文篇十九

摘要:

鉴于目前的税负,企业在当前环境下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都应该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税收因素可以说是除了融资因素外,决定企业盈利的重大因素,过高的税收成本抵消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而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偷税漏税又会使企业承受严重的风险。如何在充分评估税收风险、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税务筹划、降低税收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是每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税务风险;税务筹划;税务管理。

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

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主要包括了少交税款而造成企业被罚款、声誉受损的风险,也包括多交税款、承担较重的税收的风险。因为主客观原因少缴税款而面临被税务机关征收税收滞纳金、罚款等风险以及由此造成的联动影响,包括:企业上市受阻、企业信誉受损而流失客户以及企业银行贷款资信评级降低等。因为主客观原因多缴纳税款而造成企业利益不必要的流出和浪费等风险。因此,企业税务管理必须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

(一)税收分配不平衡引起的税务风险。税收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指导制定税收法令制度和开展税收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税收总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税收的具体政策则要随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二)不同时期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一般说来,税收政策的制订总是延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模式在运行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出台对应的税收政策。而税收政策在制订时存在模糊和歧义,又要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不断出台对税收政策实施的解释。而企业面临的具体的主管税务机关甚至主管税务人员不同,在执行同一税收政策时对税法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税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引起的税收风险。财务人员的素质低,对税法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税法本身制定的不够完善;企业的数据不规范,财务人员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计算税额,从而导致计算的不正确,造成无意识偷税漏税或少缴税进而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四)企业内部控制引起的税收风险。企业管理层为了增加利润,或使报表利润符合公众或银行等相关机构的指标,纳税风险淡薄或者对税务筹划有误解,通过xx、虚开发票等非法手段达到偷税的目的,使企业面临较高的税务风险。

二、企业加强税务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税务管理有效降低税收成本税收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特别对地方财政有着支柱的作用,因此各地财政都会下达税收指标,从而使企业不可避免地承担较重的税负。通过加强税务管理,有效地节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因税务处理不当导致的多缴税款、提前缴纳税款或避免因盲目税务筹划导致的税收罚款,从而增加税后利润。

(二)加强税务管理有助于改善内控并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必须提高各种税收知识的学习,提高纳税意识。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熟悉各项税收法律法规,特别是国税与地税之间的模糊地带,更是得深入把握。企业会计人员同时也应该熟悉国家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更高层次的税务筹划还要求财务人员了解企业基本的运营以及公司相关的业务流程,应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纳税意识。

三、企业加强税务管理的方式。

(一)设置内部税务管理机构。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税务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建立税务风险防范控制系统。研究国家的各项税收法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纳税工作进行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企业还应建立内部税务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薄弱问题,注意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防止单位内部人员舞弊导致税务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税务审计,检查、监督税务风险防范控制程序的执行力度,来保证整个税务风险控制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防止企业因为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企业的税务风险,有效的避免税务风险。

(二)利用外部税务中介机构,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进行税务代理或咨询,提高税务管理水平。也可以参加税务培训机构长期培训,聘请专家或购买培训机构顾问服务。确保企业在内部税务人员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准确时得到专业的指导,避免因内部财税人员专业能力限制引发的税务风险。

(三)加强税企沟通企业,要安排既熟悉税法、又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财务人员与税务征收管理部门时常沟通,以致能获得税务征求管理部门在税法执行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及时了解国家或地方下发的各项文件,争取有利于公司的各项税收补助。在企业如对外投资、涉足新行业、股权收购等重大事项的时候,主动向税务机关咨询相关的税务法规,保证企业依法纳税,防范税务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税务稽查。

(四)将税务筹划贯穿企业整个业务环节,重视税务筹划工作,通过合理税务筹划降低税负。在投资、筹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相关环节充分运用税务筹划。通过盈利预算、成本控制、动态成本监控等各种财务管理手段及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并在纳税时间性差异上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安排延迟纳税、节约资金成本。

四、结论。

税收与国计民生、与企业经营管理息息相关。企业作为纳税人,既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又要充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加强节税意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税务管理,通过合理方式方法控制、减少、降低、规避税务风险,降低税收负担,提高企业整体利润。企业税务筹划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在符合税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合理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延迟企业纳税时间、节约企业资金成本。

参考文献:

[1]盖地,张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j]财务与会计.

[2]金道强.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j]冶金财务.2005(09).

[3]曹毅玮.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之我见.[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

[4]孟庆启.论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j]当代财经,20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