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总结的基础,也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在总结中要注意重点突出和重点强调,突出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性。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一
当我开始怀念先前的时光,那些逝去的流年,突然变得好珍贵。那些人,那些事,都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幕幕,翻滚在脑海中,绝好的人,暧昧的人,让我开怀大笑的人,让我忧绪纷杂的人...唉我一旦陷入回忆,便无法自拔。心中颇多感慨,事后的温暖和喜悦,未待完续的纠结和微妙,无法挽回的失落和无奈,以及还有某些想抓却抓不住,一闪而过的感觉。回忆,应该是一朵玫瑰吧!很美,也很痛。
可是...人不能习惯性的沉浸在前尘往事中。为什么不能挥挥手,然后刷新记忆。重要的,还是眼前的`幸福。关于亲情,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祈祷的。家是一片天空,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下雨天。风雨中成长,才有理由说坚强。
一支高山流水,奏出悠悠心曲。有些朋友,欲说相思情太浓,返用相识意太淡,友情应是相知。那些欢声笑语,嬉戏打闹,渐渐地开始形影不离,我们常说:“youaremyshadow。”和朋友在一起,感受也是雨露的滋润,心静如镜,心境如云。
这一生,许给了你的温柔。很想说,谢谢你出现在我的身边。原本天涯陌路的我们,接受了缘分,有了机会一起分享属于我们的时光,酸甜苦辣,我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我还不确定这是否可是定义为幸福了,或许可以吧,亦或许,只是傻傻的认为这就是幸福。不管怎样,就请让我继续傻傻的这么认为下去。
年华悄无声息的滑过,轮回几度之后,关于那些人,那些事,都将是一笔财富,铭记于心。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二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电脑,让我们这些中年乃至以上的人们还可以看到七十年代初期许多露天电影里看过的舞剧。
回过头来看,七十年代甚至于六十年代末的中国能够有这么美丽的舞蹈,虽然这些舞蹈有少数是从苏联借鉴而来的,人们也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的智慧和伟大。
从内心来说,现在看那些舞剧,心里感觉很美很美,这不光是因为这些舞剧透着岁月的芳香,让我们这些中年人回到那个不知愁滋味的年代,更主要的是,那些舞蹈本身的确很美。不管是舞剧《白毛女》还是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吴琼花那曲线的身段,那灵动的舞姿,那美丽的造型,那长长的辫子,那特异的亮相,更不要说白毛女那一连十七八个旋转的技巧,都给人予极大的艺术享受。就整部舞剧来说,那些整齐划一的动作,就像是人人身上都安装了遥控器一样,绝对的统一,绝对的美观。
小时候,可能是人太小,各方面没有成熟,不知道对于美的享受。在不知道什么是曲线美的时候,再美丽的身段,在孩子眼里和虎背熊腰的男人等同,西施、貂蝉和李逵、张飞等同,你就是沉鱼落雁又怎样,你就是闭月羞花又如何,因为七八岁的孩子对于男女都觉得没什么区别。只知道男人可以拿十个工分,而女人哪怕再能干,哪怕插秧能抵上两个男人,只能拿六分半,女人哪怕再会读书,除了极个别,也常常只能读到高中为止。那时候,看舞剧,常常会牢骚满腹,厌恨那些舞蹈动作太慢,恨不得马上真刀真枪地打起来才好,恨不得把地主老财杀光才好,恨不得把南霸天、黄世仁踩扁才好,半天一个动作实在是浪费时间,实在是让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煎熬。更没有想到,无限的美感就蕴含在曼妙的舞蹈动作之中。
后来长大了,发育了,也知道男女之间的区别,“四人帮”也打倒了,可是,发育之后的男孩想看美丽的舞姿已经不可能了。也许是随着江青的倒台,因为江青一贯以文艺的旗手自我标榜,所以,江青倒了,连同舞剧也跟着倒霉,以至于从1977年初期开始到2002年为止,在长达二十五年的历史中,舞剧一直渺无音信,就连九十年代中期兴起来的光碟也不见舞剧的.身影。我斗胆说一句,这其实也是当时我们这个社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错。江青罪行再大,舞剧有什么错误?舞剧何罪之有?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劣根性的局部表现。有些人为了表示对于大政治的需要,上面不给点头什么事情也不敢做。
现在,不管是光碟还是电脑,要看舞剧很容易。可是喜欢怀旧的我常常想看看当代的舞剧,因为过去的舞剧就是再好也毕竟是昨日黄花,那些当年的演员常常是我的叔叔阿姨一代,那些经典之作就是再好也会看厌的。而当今,舞剧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当代的舞剧就像消逝的徽派建筑,就像越来越少的瓦房,就像露天电影,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怀念舞剧,怀念一个时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三
前天和侄女小阳在网上聊天,她说今天起得早,干了许多活,上班也从容,就想起小时候奶奶常说的: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说闲下来每每想起奶奶,想起小时候在奶奶身边听到的话,受到的教益,都感到回味无穷。
夜里10时,看了一会书,睡意袭来,展被躺下,忽然想起母亲,想起那些永远不再的时光,那些带露的清晨,那些荷月的夜晚,那些飘雪的冬天,那些悠然的长夏。一个人,情思绵绵,悠长缱绻,忍不住嚎啕大哭,泪湿枕巾。
那时没有嫂子,没有侄女,没有老公,更没有儿子,没有外甥女们,只有哥哥妹妹我们姊妹仨。父亲常年在外干木工活,母亲就领着我们劳动,生产,挣工分,过日子。母亲是我们的主心骨,每次从外面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喊“妈”,妈若不在家,去给邻居帮忙了,或者上地干活了,或者出门了,我就六神无主,四处跑寻,非把她找回来心里才落底。及至长到20多岁,外出工作了,回到家里还是先喊“妈”,见不到妈就失魂落魄。
在漫长的岁月里,母亲常常一边劳作,一边说些俚言俗语。生活的哲理,做人的道德,世态百相,世道人心,还有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都通过“打比方”,一点一滴灌输到我们耳朵里,渗进我们的血液。让我们从小就分辩,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丑,什么是美。那些话当时听来根本不在意,也没有想着要记住,但无意间就记下了。
慈母严父,在我们家体现得很突出。父亲一辈子爱给人讲道理,讲科学道理,讲医学道理,爱较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能听懂不能,他只管讲,说话也很不中听,很惹人反感。而母亲,就扮演修好的角色,她常常劝解父亲,说话不要恁难听,对人好也要讲方式。母亲给我们讲道理,就是打比方,举例说明,在点点滴滴,细致入微中,让你自己去领悟。父亲讲的道理人没有记住,母亲打的比方却在无意中记下了。母亲与人为善,常常帮邻居干活,东家嫁女,西家娶妻,这家埋老人,那家过三年,她都要去帮忙,蒸糕,捏窝窝,常常为此耽误自己家的活。今天这个来找母亲剪衣服,明天那个来找她钉盘盘扣,她都不厌其烦地帮助她们。有时邻居来借东西,我们要是不愿意,她就说,远亲不贴近邻,近邻不贴对门。谁也不是王十万,谁都有用别人的时候。母亲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不要依赖别人,就说,“有山靠山,没山独担。”意思是有外来的支援更好,没有了你要自己撑起来。还有“指亲戚靠邻居,饿了肚子老嘈人”。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就事论事,一点一滴教导我们行为规范。吃饭时,她教我们身子坐端,不要说着吃着,不要洒洒流流,什么“食不言,寑不语”。还有“小女家,坐有坐相,睡有睡姿,不要倒脚卧行,不要四脚八叉,惹人笑话。”我们说话时,她就指点:“说是说,笑是笑。没听人说,连说带笑,必定差窍。”还有“不要高腔大嗓子,有理不在声高”等。她教育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不怕慢,单怕站。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母亲手巧,做针线活细致。我跟上她学,总是不耐心,毛毛糙糙,还说,就是这,就是这。母亲就说,“唉,没有好人穿,还有好人看呢。”她讲卫生,爱干净,总是把院子、脚地扫得净光。致使现在,我哪里脏都行,若是脚地上有杂物垃圾什么的,我就一刻都受不了,必扫净才能干其他。一年到头,母亲床上的被子总是叠得整整齐齐,冬天再冷,她也不习惯往床上坐。父亲总是说,“单子不是铺烂了,是让你扫烂了。”那时虽穷,缺吃少穿,但我们姊妹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冬天换不过,母亲连夜把棉袄拆了,洗净,搭到腾笼上烤干,赶天明纳好让我们穿上。她常说,“笑脏不笑烂嘛。”母亲很会过光景,她常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每次切菜做饭,葱切一半,留半根,下次没菜时,凑凑合合又是一顿。不象有的人家,“有了吃个死,没了死不吃”,光景过得踢踏散乱。她还劝我们“吃饭穿衣量家当”,不要和别人攀比。
母亲善良,聪明,与人为善,处事也很灵活,她常说,“世上这事,真一半假一半,哄哄松松就过去了,不要认恁真。”邻居之间有纠分,来向她倾诉,她就说,“常言道,清楚不了,糊涂拉倒。要得公道,打个颠倒。你忍忍他让让就过去了。就是辩个是非曲直又能咋着?”但她同时又告诫我们,“糊涂饭吃得,糊涂事做不得。”她让你知道,道理都是辩证的,你要学会把握其中的分寸。母亲也有一套劝解自己和别人的'办法,每当遇到重大困难,几乎过不去的时候,她就说,“管他去,车到山前必有路,上不去了鞭子抽。明天再说。”有时候丢了钱或者什么物件,很心疼,影响情绪时,母亲就劝道,“算了,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或者上当受骗了,吃了亏,一直丢心不下,她就劝说,“不要想那事了,割过的肉都不疼了。”当我们和别人比,有什么事不服气时,她总是说,“不要和人家比。没听说,人是人,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嘛。”她让你知道自己是谁,你是什么身份。那时生产队的人都偷庄稼,我们偷不上,很生气,母亲就劝,“吃了凉粉凉凉的,没吃凉粉淌淌的。没有长下那勾勾嘴,吃不了那瓢瓢食。”还有,说到谁待谁不亲,母亲就说,“猪是猪,羊是羊,猪肉长不到羊身上。”母亲的劝解,使你凡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无论是在人生的高潮还是低谷,都能够做到平和,宁静,内敛,自省,保持基本的心态平衡。
对待人际关系,母亲也有一番见解,她常说,“亲戚远来香,邻居高打墙。”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有距离。还有“穷到街头无人问,富贵高山有远亲”、“管闲事,落不是”等。母亲教育我们不要固执己见,要随大流,就说,“大家群小家轮嘛。”说到大集体,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时,母亲就说,“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食。”母亲也很幽默,她笑话村子里哪个懒婆娘时,就说她是“白天游门摆四方,夜里熬油补裤裆”,说谁爱打扮却不懂美丑时,就说“鸭子打扮十样景,还是个扁扁嘴”,说谁是个懒汉,就说他“槽里吃食,圈里噌痒”。母亲把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恶,都通过俗言俚语,通过打比方,传递给儿女。美丑善恶,真假黑白,就从她一点一滴的传授中,让我们从小就懂得。
母亲守旧,认命,本份。同时也懦弱,怕事。她对我们姊妹不好的影响是,让我们都胆小,自卑。小时候母亲总是对我们说,“好娃呀,咱跟人家不一样,咱成份不好。”或者,“好娃子,可不敢噢,咱是外来户。”她总是提醒你,咱和别人不一样,提示你,咱身份不同,让你这不敢那不敢。她常说,“我是针尖磨眼里熬出来的人,树叶掉下来都怕打住头。”作为地主家的长女,她从小伺候弟妹,帮大人做家务活,“当丫头女子使唤”,没有机会上学,她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外婆、外婆的外婆那里来的。她的身上体现的是农耕社会传统的旧文化旧道德。她勤劳,善良,忠厚,节俭,同时又聪明,悟性,用她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辛苦维持我们这个家,使我们的家庭能够浑浑全全,使儿女们能够健康成人。
后来有了嫂子,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很快有了矛盾。人说婆媳是天敌。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文化”的差异。嫂子是贫下中农出身,她自信,单纯,阳光,同时也有放散,粗糙,浪费,责任心不强的一面。凡事总是抱着“管他去,那黑那住店”。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擦,碰撞,抵触以及融合,嫂子已改变了许多。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堂姊妹,已经不是一个文化了,她回到娘家,和他们也说不着话了。在亲戚和邻居的眼里,嫂子是方圆附近,少有的好媳妇。但在那时,在母亲当家作主的时代,年轻的嫂子是受了许多委屈和压抑的。
渐渐地,母亲年纪大了,慢慢退出家庭舞台。到后来,她股骨胫骨折动手术后,成了要别人伺候的对象。因为久病,没有人感觉到她的重要,我们兑答她,父亲数落她,哥哥嫌她瞎操心。母亲再也不敢弹拨嫂子,做饭不好了,东西乱扔了,不讲卫生了,浪费财钱了。嫂子成了家庭主角,有了话语权,成了家庭的中流抵柱。在和我多次闲聊时,忍不住向我说了母亲的许多不是,诉说她那时候受的委屈。说母亲心眼多,拐弯抹角,偏袒妹妹,哪场事哪场事,咋样咋样。哥哥不懂内情,不知道大家里面有小家,她在里面受了很大罪。一句话,由于穷,由于物质匮乏。嫂子说的,我知道都是实情。但我能够客观地看待母亲,不能因为亲,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也不会因为她的毛病,就因此影响对她的亲。但在嫂子多次的灌输中,侄女小阳也渐渐认为奶奶不好,在心里疏远了她。
千折百回,时光是最好的过滤器。等母亲没有了,小阳也成熟了,才开始回忆起奶奶的好处,回忆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所受的良好熏陶,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那些言传身教,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耳濡目染。小阳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吃苦耐劳勤奋内敛自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终于有所成。她说,看到单位里有些人,一朝升上去,就张狂得不得了,把握不住自己。而她不会,她有底气,什么时候都能‘hold’自己。
父母都是地主家族侥幸遗留下来的人,农耕社会士绅阶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印迹,虽遭受百般摧残,然遗风还在,教养还在,书香世家的传统还在,这才养育下了哥,我,妹妹以及小阳,儿子,还有外甥女小婷小娜小西这一群“文化人”。在这个偏僻的小村里,只有我们姊妹仨家的六个孩子都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
村子里有许多贫下中农,他们的条件比我们好,那时候上学当兵招干,他们都有先天条件,即使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也占据着先机,但他们的子侄无一例外地上学不成,目光短浅,永远在下界混。在这个商品经济社会,也许他们能够挣大钱,能够一夜暴富,但粗糙,粗鲁,低层,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每当回村遇到一个粗鲁地吐痰,大声地骂娘,高跷着腿抽烟,看电视只看武打的村里后生,我很想给他讲些什么,然后我发现很困难。教养,是从小培养的,半路上改造一个人,如同把他身上的血抽干再换上新的一样。
儿子也在他外婆身边呆过两年,那时他外爷对他严加管束,从不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而骄纵半点。吃馍只让半块半块吃,说话不许高声,来客人了,小孩子不准上桌,夹菜不能只夹自己爱吃的。总之约束一大堆。嫂子说,“咱们家的孩子这不敢那不敢,受管教太多。”但从后来看,这是必要的,人不能没有约束。这些教育和约束,就是人生的“底气”。有了这些“底气”,就不会出大岔错。我和丈夫经常在一起议论,咱们的儿子好不到哪儿去,但也瞎不到哪儿去。“好”不到哪儿去,是因为他的父母不善竞争,淡泊名利,好胜心不强,儿子也不可能大红大紫,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很大成功。“瞎”不到哪儿去,是因为儿子受过这种家庭的熏陶,他有底线,不可能去挥霍浪费,坐吃山空,坑蒙拐骗,违法犯罪。
母亲的教悔,她言传身教的那些东西,旧文化旧道德,对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所谓成功没有什么帮助,相反还是一种束缚。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却让我受益无穷。于不经意中,指点着我的人生。并将承传下去。小阳如此,我亦如此。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四
多年以来,我心中一直怀念那根葛覃,葛覃俗称葛藤。这次回到了阔别29年的第二故乡,来到位于深山中的母校,又一次看到优美山谷中的葛覃,满山遍野,枝叶繁茂,栖息在灌木丛中。触景动容,又一次使我遥想起14岁同学少年时的情景,是它在我危难之时,拯救了我,那情景是多么的清晰,多么的让人难忘。
1977年,我正在初级中学读书,学校里的设施非常的简陋,每天同学们都自带大米到食堂去淘米蒸饭,做饭做菜柴草都是就地取材,或向山农收购或由同学们勤工俭学到深山里砍伐。
那年秋天,学校里组织初一初二四个班的学生,去学校5公里远的深山里去砍柴。
前一天晚上,母亲就为我准备好了上山砍柴的用具和干粮。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和本村的同学们个个“全副武装”,头上带着草帽,穿着卡几衣服,腰里勒着皮带,皮带上插着柴刀,脚上穿着解放鞋,肩上扛着绳索和扁担,大家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学校进发了。
早晨7点正,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当时公社最为偏僻的一个村庄,一到那里,我们都被群山峻岭所包围,一副美丽优雅的山水画卷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晨雾妖娆,迷漫和覆盖了整个乡村,了了的几户矮小土房里炊烟袅袅,晨曦的一缕陽光从山岗上刚刚显露出笑脸,谷场上鸡在觅食,鹅鸭在清澈的山泉溪涧嬉戏,山谷之中黄鸟在啼鸣,虫儿在吱吱地轻吟,两边的高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茂密的森林随风飘浮,秋风拂面清香而扑鼻,空气中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同学们仿佛进入到人间仙境,美哉妙也,心情特别地舒畅。
我自幼从来没有上过高山,更是谈不上上山砍柴了。班主任说:今天的任务是看谁砍柴砍的多。我望着陡峭高山,显得有点畏惧,既然来了也不能心甘示弱啊,就带着一股拚上一命也不服输决心,与同学们决一高低。行动一开始,一百多名同学一拥而上,说时迟那时快,沿着田埂一步一步地向茂密山森里爬行,啊哟妈哎,这里那来的路啊,各种植被和树枝挡住了我的前行,爬上500多米的目标,我已经感觉气喘吁吁了,就在那里开始砍上一些微小的灌木吧,看见深山里出来的同学个个都身强力壮的,干起活来都特别的来劲,专挑大的砍伐,有的哥儿们还不时地取笑我,说我砍的柴连一顿饭都烧不熟。说实在的,我出生在城里,从小体质较弱,瘦小的身躯,干不了多大的力气活,那年月,只有体格强壮的人才能做好田间的农活,当时的形势又不能出来闯荡。所以我母亲也总担心我长大了如何生存,不饿死我才怪呢!所以随同学们怎么说,我只干好自己的活,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班主任交办任务。在干干息息中时间很快就到的中午,我们大家吃了自带的中餐,在嬉笑中又投入到的“战斗”状态。
这时有些同学开始着手整理,把粗一壮的灌木去除树枝和树叶,包扎好准备下山了,我看自己的柴火也差不多了,也包扎好准备下山。人们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这回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意,肩挑重担,沿着密林走着走着……。
这时,意外发生了。由于山高路陡,加上植物、灌木和粗一大的树枝掺杂一起,我也分不清前方是路还是坑,只听见“卟通”一声人就从山上掉了下来,肩上的重担早已摔到了后面,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心想完了完了,屁一股尖尖狠狠地蹬在了岩石上,疼痛难忍,人还是一直往下滑行,正在自一由落体的一瞬间,让我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哈哈,刚才还脸色*发青突然有一种是笑不出来喜悦,有一种姜昆相声《虎口脱险》中吟着“啊朋友再见”的心情,这根救命稻草就是盘踞在陡峭山壁上的葛藤。我又重新上了山坡,取回了丢失在山上柴火,一拐一拐地回到了学校。
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足足让我疼痛的半月之久,在中草药的护理下才得到了康复;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让我更加畏惧险峻的高山;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得利于这根葛藤,让我白捡回了一条小命。正是这根葛藤,许许多多的往事已经过眼云烟,唯独这件事使我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怀。假如没有这根葛藤,后果虽然不可猜测,但它至少在危难之时,保全了我弱小的生命不受更大的伤害,才能有今天快乐幸福地生活。回首往事,我感慨万千:我要感谢葛藤,我要赞美葛藤,我要怀念葛藤。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对大自然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抒发了人类自己的情怀,对于葛藤,最早就出现在《诗经》中的《国风 周南葛覃》,该诗对葛藤是这样描述的: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诗文大意是学堂处于环境优美的山谷,谷中葛藤遍野,枝叶繁茂。不知名的黄鸟上下飞翔,栖落在灌丛,“喈喈”和鸣;用葛藤织布制成葛衣的过程:首先采割葛藤;然后用汤濩煮出葛藤中的.植物纤维,细纤维可织成细布,称“絺(chi)”,粗纤维织成粗布,叫“綌(xi)”。细布可以制成内一衣,粗布作外装。如此劳作不知厌倦。学业完成,告别师傅准备回家。洗净内外衣服,看看还有没有不干净的衣物,盼望早日回家,问安父母。
多么朴实的诗句,道出了学子思念父母一之情,也道出了葛藤生生不息,甘于牺牲自己,到头来为他人作衣裳的高尚品德。
我国民间有个流传已久的风俗之一,端午时节家家在门窗上插艾叶,挂菖蒲、葛藤,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我为之赞美葛藤,因为它是我的贵人,危难时刻伸出援手拯救了我。再一次道声感谢了。
我为之赞美葛藤,因为它有甘于牺牲,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品格。自古以来,葛藤为人类解决了衣服,怯寒保暖,一搓一成绳子可以为人们解决生产工具。
当今社会,包括葛藤在内的各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得益于人们对它们的关爱和呵护,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变得多姿多彩,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辉煌,创造出更加美好和灿烂的明天。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五
信息化社会,打开手机便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祝福与叮咛。今天收到一条qq群转发的信息,内容是这样的:“今天是重阳节,大家不要忘了给父母一声问候!父母在,家就在,心就有依靠,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陪着父母变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我们自己留下遗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祝: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类似这样的短信息,非常的普通,而发这条信息的人或许无心,但我读来却感到震颤。
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一生辛勤俭朴,受人尊重。记得儿时,她经常教育我、呵护我、疼爱我,给予我无微不至的母爱。上学前,为我整理好书包;下课后,帮我温习功课;吃饭时,尽量挑些瘦肉给我吃,自己吃青菜;生病了,抱着我走路到去看医生;睡觉前,为我整理床铺,盖好被子等等,我们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着,时至今日,我的童年依然是我记忆中最幸福的日子。这是母亲给予我的,她不仅仅给予我生命,更给予我母爱,一种日复一日、在平凡显现伟大的母爱。母亲的爱不仅使我感到幸福,更使我懂得人间亲情的.可贵,使我成为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的人。
十八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与母亲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思念日益加深。偶尔,也回家看看;偶尔,也接她到城市来居住。但是因为父亲早逝、我又常年不在家的原因,没过几年,母亲的头发就变白了。到近些年我才逐渐理解她心中的寂寞与牵挂,当年她从来不说,从来都是把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藏在心里,并对我们微笑着。而我时常想着过些年,再过些年,总能够把母亲接来一起居住的。租房子太贵,买房子买不起,也只能过着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了。然而在母亲的心里,其实并不是很期望我赚更多的钱,能够在大城市买房,一起居住的。她只期望我能够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担当的人。而且,即使我再不争气,她也不会怪我,而只会支持我、鼓励我,并且教育我。那些年的坎坷与悲欢,母亲与我一起经历了;但是,当我真正成熟,真正成为一个能担当、敢担当的人时,她却已经离我而去,与我们永远分离了。
晚期肺癌,用了半年的时间,夺去母亲年仅五十四岁的生命。母亲去世前,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遗言。但是我知道,什么也不用说,只有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在她生病期间,没有见过她流下一滴眼泪。母亲是坚强的,她是在用她的行动教育我,做人要坚强。在她生病期间,甚至没有听她说起,要我回家照顾她。她仅希望我能够有所担当,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时至今日,我经常感到后悔。我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痛苦的体会,于我来说是非常深刻的。这些年我时常感到孤独。或许,我的人生将从此孤独。
九月的秋风刚刚吹过,凤城有了些许秋意,大街小巷便开始张罗着拜神。重阳佳节,动情的诗歌传唱千古,而我此刻想起的,却是千千万万平凡的家庭中,一件平平淡淡的往事。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六
很多原来觉得不可离弃的朋友都离开自己,走的走,散的散。时光陌路,我们走走停停,最终在分叉的路口,各自走散。夕阳它拉长了天边远去的背影,掩饰了我们因为留不住彼此而无奈的惆怅。
可能,我们相聚的时间不需要多久,也许一盏茶的片刻,品着流韵清香,细说年少时的狂放不羁,经久回味。或是各不言语,相视一笑,多少伤恨愁痛,别离滋味,都付一声轻笑中。或许也需要一个单色流光起落的星辉静夜,你我席地而坐,侃侃而舒。一人声起,一人静聆。你经往梦千千结,我过流光事事新。倏尔万籁俱静,微语遗风抚柳,簌簌寂然。
然而,红尘中太多变数,朝朝暮暮,或秦或楚,又有几人能明了?信誓旦旦的花间措词,到头来,还不是慢慢遗忘。不是不想,只是不念。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想,朋友也这样吧,朋友间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彼此相对,却无话可说。或许这样,也好,也悲哀。
我们路过了青葱岁月的.美好,在那些记忆的深处,是不去刻意掩饰宁静,谁对谁错,谁输谁赢。都不重要了。那远在天涯的熟悉面庞,却是再也回不到从前。如果可能再遇见,我会微微一笑:好久不见。只是,都不再念了。
夜深人静,寒雨敲窗,人伤人缘,缘自伤人。微语呢喃,不了夙愿。岁月迟暮,黯然神伤。
人离人散人依旧,花开花落又春秋。一些人,一些事,离开就是永远,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就不要追悔莫及了,一如初见,永如初见。谁都不用为离开而负责,我们辜负的,只是那一段青春韶华。
时间让多少人聚聚散散,终究是逃不过的所有,变成过往。许是颠沛流离,千山暮雪。相遇,就如梨花落地,苍白无力。在回忆面前,彼此都蹉跎了对方的守望。
离开就是离开了,愿是永不相见,都付诸一声:好聚好散。就如古人,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尘缘如水,尘归尘,土归土。不再见,不再念。
说一句longtimenosee,然后,再见,或许再也不见。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七
又是清明时节了,来至母亲坟前,伫立母亲跟前,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不知不觉泪水已湿了衣衫。妈,女儿看您来了,在世时您不曾过一天好日子,如今阴阳两隔,您在里头,我在外头,想您、真的想您了!
您一生坎坷。出生八个月被送别人做童养媳,因为外婆要抚养外公前妻生的女儿,外婆说自己生的送人不会让外人讲闲话。您在童养媳家的“丈夫”十几岁就去了南洋,后来在外已娶妻成家,等到二十五岁未见其有回来之意,就嫁给了父亲,生育了四男三女,养育这么多孩子,您辛苦啊!
您有着豁达的心胸。在农村,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迟早要嫁给别人的。而您尽管万分艰辛,还是一直鼓励我好好读书,走出大山,能过上不会像您一样辛苦的日子,当我高考落榜一脸沮丧,跑到房间低声哭泣时,您却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还年轻,不用着急,今年没考好,明年再考,妈会支持你”。每当想起您的这些话,我总是心酸、暗自流泪,责备自己不争气,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来报答你。正因为有您的支持和鼓励,我终于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您也因我能走出大山而露出了难得的、幸福的笑脸。(文章阅读网:)。
您一生默默地奉献。心里始终装着一群孩子和这个家,不管伤口多么疼痛都强忍着,只希望尽快的好起来,好照顾孩子们,坚强的精神战胜了病痛,您渐渐地康复了,但从此也落下了病根,常年身体不好,病痛不断,但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事,我挺好的,别为我别担心”。等我长大外出工作,每次给您打电话,即使是躺在病床上,您也还总是这么说。
啊!妈妈,您不但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精神力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刻,女儿有太多的话想跟您说,有太多的思念想跟您倾吐,妈,想您、真想您了,假如有来生,女儿还想做您的女儿,九泉之下的妈妈,您听到了吗?每当我悲观、失望、无助时总想到您,如今已是“生死两茫茫,欲说泪千行”啊!
是夜,回至家中,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夜深了,转侧难眠,起身披上外衣来至阳台,抬头遥望夜空,突然一颗明亮的星星在望着我,我心中不免打了一个颤,这颗星星怎么这么象母亲的眼睛?她在注视着我,似乎跟我说:“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坚强,凡事挺挺就过去了”。
更多。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八
周恩来,一个伟大、响亮、光荣、不朽的名字。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世世代代将永远怀念他。
十几年前,怀着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敬仰,我曾经来到江苏淮安,瞻仰了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今年春节刚过,与家人一起,驱车再次到此参观、游览,瞻仰、拜谒这位“人民的好总理”、“共产党人的楷模”——周恩来。
不巧,那天天气烟雾蒙蒙,哗哗下着小雨,东北风裹着寒流使劲刮个不停,显得格外的阴冷。可是,恶劣的天气,不停的风雨,丝毫没有阻挡住我们瞻仰、拜谒周总理那颗火热和虔诚的心。
车子在风雨中前行。我们先去了周恩来纪念馆,路上的车很多,只能缓缓而行。来到纪念馆外的停车场,更是车满为患,几乎找不到停车位。前来游览者人流如织,络绎不绝地走向纪念馆。
落成于1992年1月的“周恩来纪念馆”,整个馆区由一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组成。在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瞻台、主馆、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
站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往南望,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隔湖相望的是瞻仰台,它由廊亭和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剑碑各由四根柱子组成的棱形剑头,看似无形胜有形,寓意周恩来的精神、品德、业绩和丰碑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把目光收回脚下,半圆形的草坪上有一圆形水泥平面,广场如半月,圆形的水泥平面好似一轮红日,寓意周恩来的光辉业绩与日月同辉。抬头仰望纪念馆主馆,坐北朝南,绿色的草坪簇拥着高高的台基,象征着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主馆外观为四方形,花岗岩贴面,色彩简洁明快,显得庄重肃穆,与四周的碧波绿水、青草红花交相辉映,象征着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平易近人的高尚情操。支撑四坡屋顶的四根花岗岩石柱,寓含周总理生前曾四次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南门上方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纪念馆”六个大字,格外醒目。主馆分为三层。底层为陈列厅,里面以丰富而详实的图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展示出周恩来总理光辉的一生。
从南面拾阶而上,迈过51级台阶,便来到二层瞻仰大厅。台阶为什么为51个呢?这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并兼外交部长,时年正好51岁。二层大厅内安放着一尊周恩来全身汉白玉坐像,好似敬爱的周总理就在我们面前。他目光深邃,面带微笑,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举目环视一周,看到馆内为八角形。据了解,这种外方内八的特殊设计,象征着周恩来的精神普照四面八方。上顶蓝色的天棚,可以让阳光直接射到4米多高的汉白玉坐像上。坐像四周,摆满了鲜花和长青盆景。前来瞻仰的人们竞相在周总理坐像前拍照留念,以此作为对周总理的敬仰、纪念和哀思。随着拥挤的人群,缓缓登上三层观景台。放眼远眺,馆区风景及淮安古城尽收眼底。站在观景台的北边,从上往下鸟瞰,与主馆在一条轴线上的牌坊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组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型,象征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之意。附馆建筑呈人字型,体现出“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寓意。看得出来,整体设计独具匠心,处处体现出周恩来光辉灿烂的人生及业绩。
从主馆出来,顶风冒雨往北行走,地面上的积水溅湿了鞋子和裤脚,全然不顾,整个情感都已全部投入到参观游览之中。不多远,来到周恩来铜像广场上,这是从主馆通往“西花厅”的开阔地,周恩来全身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基座上由江泽民题写的“周恩来同志”五个大字闪闪发光。铜像是周恩来总理双手叉腰,面带微笑的姿态,这是当年周总理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呈现出周总理平易近人的风范。广场两侧,迎春花正在开放,鲜艳的黄花渲染、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过了铜像广场,便是仿“西花厅”了。这是仿制北京西花园的第三进园子的全部建筑,也就是一方四合院。处于最前边的建筑就是西花厅,也就是仿北京“西花厅”的建筑。它是周总理当年会见外宾、举行重要国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后排由西向东依次是周恩来的活动室、办公室、后厅会客室、邓颖超卧室、邓颖超办公室和周恩来卧室;周恩来办公室前的一小间是当年总理卫士值班室,两边厢房分别为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亲属和烈士子女的用房。整体建筑均为仿古建筑,黛瓦覆顶,雕梁画栋,重檐翘角,古色古香。建筑墙体由花岗岩贴面,地面由青灰水泥方砖铺就,全部采用青、白两种颜色,象征周恩来总理一生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室内陈列的办公及生活用品,都是依照当年周总理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所用物品复制的。朴素、简洁,充分体现了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搞特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范。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光辉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清正廉洁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12岁离开故乡,求学立志,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后远赴海外留学,求取真理。回国后,冒着白色恐怖与血腥风雨,为中国革命事业四处奔波,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参加和领导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与毛泽东等一起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担起国务院总理的重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管家”,日夜操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没有儿女,没有遗留下来任何资产,甚至连骨灰都没有留下。而却留下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化作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感到感动、敬仰和震撼,激励着后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50多年的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光辉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天之中,将伟大深深蕴于平凡。在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伟大的精神,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成为人民永恒的榜样和永远的怀念。
作者|田启礼。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九
当夕阳缓缓西落时,我步履清浅踏进无人的校园。晚风轻抚面颊,风吹树叶沙沙的声响,回荡在空荡的校园里,有种突然间便苍老的感觉。高中的岁月,蓦然回首,竟远去了那么长远。那个扎着马尾的姑娘,在我眼前,走远,又走近,最后只剩下那马尾辫甩出后的一段优美的弧线。
走进那曾经穿梭过千百回的长廊,仿佛前世的事,那么久远。弯弯曲曲的长廊上,依旧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紫藤,站在底下依旧看不见天空。藤蔓攀爬交错,将整个长廊笼罩在绿色之中,阴凉的,有些像走在幽谷的感觉。
我眷恋的摸着那早已抚摸过千百遍的柱子,没有变,只是原本白色干净的样子,现已是灰色了,不是脏了,只是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是美丽且厚重的沧桑。也许我离开的这段时日,又有别的姑娘来过,我想它是不寂寞的就好。学校的长廊,据说是校领导特意找人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造的`,当年可谓是我们学校最美的一角。春夏的白天,人满为患;而我,不论春夏,还是秋冬,总是喜欢夜晚经过它身旁,看它那静静的模样,无声也无言。
听说苏州园林曲折的长廊上也爬满紫藤萝,而我的长廊也爬满了紫藤萝。高中那时,喜欢紫藤,喜欢它的叶茂,可以挡住一切阳光;喜欢它那一串串花朵,清浅的紫色,静静的挂在藤蔓上,随风舞动时,仿佛一串串紫色的风铃,虽是无声,却早已悦了我的耳,醉了我的心。
离开后,依旧喜欢紫藤,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它是年少时心中最柔软的存在,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紫藤是一种特别深情的植物,藤蔓交叉缠绕的生长,随着时间会缠绕的越来越紧,再也不分开。后来,才知道,紫藤花的花语是沉迷的爱。
古老的紫藤之一。唐朝诗人李白爱紫藤,作有《紫藤树》诗,描绘了在瑰丽的春天里的紫藤花盛开佳景:“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
当代的盆景园艺人周瘦鹃老人,对紫藤也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每年都亲自前去观赏拙政园中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饱领它的色香,有时也为那虬龙一般的枯干所陶醉,恨不得把它照样缩小,种到他“哪只明代铁砂的古盆中去,尊之为盆景之王”。瘦鹃老人确实把紫藤作为盆景,充实他的园艺佳作;此外,他还作有七绝紫藤诗:“繁条交纠如相搏,屈曲蛇蟠臂小开。好是春宵邀月到,花光一片紫云堆”。这首诗不愧是七绝,把紫藤描写的淋漓尽致,风姿尽显其中。而我记忆中的紫藤,于我心,不迷人,不娇艳,却是旧时光中一抹最柔软的存在。
眼前的这些紫藤没有多少变化,依旧茂盛,依旧交缠,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的粗壮。用手摸着那缠绕如麻花状的粗藤蔓,有种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厚重感。我静静的流连在长廊里,慢慢的走过,只看见零星的几朵花,隐藏在碧叶深处。春天即将过去,而我回来已晚,错过了你最美的瞬间。满地的残花,惹湿了泪腺,捡起几片放进包里,怀念从前。
在转角处,从密叶间,看见两个男生在交谈,突然就觉得那么的亲切。我安静的穿过曲曲折折的长廊,走出幽谷,走过他们身边,心里蓦地一动,毫无征兆的看向远方的天,思念在无声的蔓延,回旋在曲曲折折的长廊。
走到以前上课的教室窗前,里面已成杂物间。黑板还在,只是没了粉笔的装扮,略显沧桑凄凉。看着我坐过的位置,心中感慨万千。一别几年,来来去去那么的学子,有谁还不忘偶尔怀念一下从前?有谁还记得年少时天马行空的心愿?有谁还记得那拼命算题,做题时的紧张感?时间已过,画面再回忆,都会残缺不全,“物是人非”就是如此贴切的阐释着时间的特点。
静立窗前,夕阳的余晖照在教室的玻璃上,有种老电影的感觉,暖而清浅,清浅的略显苍凉。连带着窗前的我,都似乎站在时光的边缘,被眷恋的不愿离开。一转身,看见那挂在教学楼前的铁铃,上面早已是锈迹斑斑。走上前,摸着上面的红锈,想起了从前窗外敲铃的大爷,不知是否还在。现已经用电铃了,这个铁铃估计只是在停电的时候才会被人敲响。无数个无声的日夜,它静静的悬挂在那里,无言的看着岁月流逝变迁,学生一批又一批进来,又离开。那无言的沉默,看透了所有离别与相逢的瞬间。就像那紫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等来美丽,又迎来凋谢。我轻握拳头,轻轻地敲了敲,铃声依旧清脆如昨,只是添了抹沧桑来唱和。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十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母亲的情形,那是我与她的女儿初次见面。母亲穿戴朴素,举止利索,给人一种很能干的感觉。她象是从田间劳作归来,又象是来街坊串串门一样,我心里有的担心不在了,也没有了距离感和陌生感,我承现一种难得的松懈状态。
个念头做的,尤其是用钱方面,从没眨过眼,而且每次去,从不空手,总要带点吃的或用的。
亲,想到母亲病中的日子,尤其是母亲对生命深情眷念的目光,那目光眷念着身边的亲人,眷念着眼中的一花一草,眷念着自己拥有的触手可及的生活。
那目光箭一般穿过时间和空间,定格在我心底,那就是我隐隐的心痛。
母亲,你在天堂还好吗?或许,天堂里真象歌中唱得那样,有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煞是热闹,你不会寂寞和惆怅吧?不象我们的生活中总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与不如意。
母亲,会有来生吗?如果有来生,我和晓莉会放一曲“天堂”,在腾格尔天籁般的歌声中找寻天堂,找寻你;如果上苍慈悲为怀,营造一个再生之地,与母亲再续来生缘,那多么美多么好。
思念如水,母亲的形象渐渐地丰富清晰起来,她微微地笑着走来,还是那么亲切自然。
我的思念就象母亲墓边的常春藤一样,围绕着墓前墓后而不败谢。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十一
零零年,细雨迷朦,有点小冷。雾霭埋了这个安静的小村。树荫下少了许多大妈们闲聊嬉笑的声音,一切都那么的沉重。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的母亲于一夕之间猝然长逝。那天去学校接刚放学的香桂,她一见到我,第一句话不是开口叫我爸爸,也不是问妈妈的事,而是问奶奶。奶奶在家吗?她这么问。女儿最亲近她的奶奶―我的母亲。
平时我的工作甚是繁忙,晚上十一点半上班,一直工作到凌晨六点。每晚对着电脑,已然让我的身心疲惫不堪。突如其来的噩耗更是对我狠狠地打击。我站在车旁,一时间不知如何应答女儿这句话,只好僵硬地点点头。
香桂把书包挞在其中一个后座位上,自己坐在另一个位置。我打开前车门,望了一眼家的方向,不情愿地上了驾驶位。
今天的路开的并不顺畅,雨水过后分明显露出乡道的坑坑洼洼,一向安稳的汽车似乎在闹小脾气,开始慢慢跳动。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骑着自行车,后面的木板座坐着我。一路颠簸,却没有半点不顺畅的心情。长大后,母亲也老了,不会再载着我穿行在乡间小路。而我开始饰演驾驶位的那一个角色。
行车中途,女儿嫌太沉闷,说了一句:奶奶今早在我上学前答应做好吃的给我,她说要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甜酸松子鱼。
我放缓了行车速度,扭过脸去,在女儿看不到的角度偷偷抹了几滴凭空出现的眼泪。她做的菜可好吃了,做了将近三十年儿子,吃了的次数数不清,可我还想继续吃到......记起中午回家时,看到母亲冷冰冰地躺在厅里,仿佛一个入睡的老妪,如此安详,让人不忍打扰。我更愿意她只是小憩一会,等我把她最疼爱的孙女接回家去,她或许就睡醒了吧,然后做一桌香桂最爱吃的松子鱼,我们一家围着圆桌,拿起筷子。我知道母亲总是会逐个望我们饭碗里夹,先是香桂,然后是妻子,我,最后才是自己。每次我被丢到第三位,都假装生气,叹道:容易啊,我现在真怀疑是不是你亲生的呢?每次母亲都咯咯地笑:不是,是买菜送的,免费的。这时,妻子跟香桂也跟着笑,笑声回彻在这间屋子里,经久不散。
拐过一个集市口,一间织麻布袋的小店还像记忆刻印矗立在那个好不冷清的角落。小时候,母亲常常带我逛集市,每次她经过这间小店都要停下来,进去看看麻布。即便不少时候不买,她也跟店主―一个头发花白的五十多岁的奶奶叨几句。我不懂,每次离开后问母亲为什么要经常去那里。母亲总是笑而不答。大了点,偶然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店主老奶奶平时是孤独一人在家的,她丈夫很早就离世了。附近邻里觉她可怜,都会有意无意去买几个麻布袋或者陪她闲聊一阵。母亲显然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后来不知何时,老奶奶没了,换来她那个胖胖的有点憨厚的儿子看店。因为在老奶奶看店那段时期,我没见过她儿子,听说她儿子以前是个赌徒。眼前这个老实的中年人,很难让人联想起他曾经赌徒的身份。
我驱车走过村子里唯一的斜坡,如今经已变作平桥,话说是为了方便车辆进出村子。可是没了那个斜坡,丢失的却是一代人,跟我一般年纪的人童年的印记。母亲拖着我稚嫩的小手,走上去走下来,走上去走下来,不知不觉二十多年。
女儿下车,家也越发靠近,我的额头渗出了豆大的汗珠。我还是接受不了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们,我的脑海还是希望推开外面的门,母亲站在我面前,说:回来拉。然后我自然地应答,嗯。他们来干嘛?我们家没那么多椅子给他们坐吧?女儿首先发现了一大群人,疑惑地问我,奶奶呢?奶奶......
没事,他们站着,他们来看看你奶奶。我压抑喷涌而出的泪,限制它们下滑,不愿让女儿看到我的脆弱。
奶奶,奶奶躺在那里,她怎么不起来给香桂做好吃的?香桂看着愣在一旁的我,继而受到什么的`拉动似的,逃离我的视线,跑到母亲的遗体前,握着她的手摇了摇。见没有反应,又摇了摇,还是没有一点儿反应。香桂温热的泪快速地在眼眶里打转,流过脸颊,滴落在我母亲冰凉的手上。她哭了,哭得鼻涕眼泪都一把,丝毫没有要抹掉的意思。哭声越来越大,大到整个村子的每一个缝隙都听的见。哭累了,又抽泣哽咽一会,又继续哭。没有人试图去拉香桂,乡亲们都转过脸去拭去眼里不自觉的泪。我们都不太擅长伪装成不悲伤的模样,尽管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出异常的镇定,从未有过的镇定,加点目无表情。
女儿哭的声嘶力竭。妻子首先打破这令人心碎的局面,过去拽了拽香桂的手。见香桂不肯罢休,只好拖着她到旁边。她的双腿软得横卧在地板上,早已不是直立的状态。妻子抽出一卷纸巾,轻轻地擦拭她和着鼻涕的泪,安慰道:别哭,奶奶会不高兴香桂这个样子的,会不高兴的。她甩开妈妈的手,嘴里嘀咕嘀咕又说不出什么话来,加上抽泣哽咽,像个念诵的小精灵。她跑进房间里,我示意妻子去看着她,好好跟她说。妻子明白地向我点点头。
我站在门外,其实我更渴望像女儿一样肆意哭一场,也许会更好受些。然而我并没有,我一直在压抑,为了更好的处理好母亲的身后事。我不能像小孩子一样声嘶力竭地啼哭。
农村有守夜习惯,我守在客厅,陪伴母亲度过无话的一夜。我内心有千言万语,再也没有机会去跟这个曾经背过我,抱过我,生病了紧张地带我去看,叛逆期跟我吵架总是会最先败下阵来,默默关爱我的人。
第二天中午时分,我搭上灵车,去往殡仪馆的路上。灵纸挣脱我的手心,乘风飞舞在路的两旁,像一个个传递话语的信使。我此刻感到了遗憾,盼望我撒的每一把灵纸都会把话带到那个我到达不了的地方,诉说出来。
车离家越远,距离殡仪馆也越近了。到了那儿,瞻仰完毕,隔着玻璃窗看那具熟悉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在火焰燃过母亲头部时,我的眼泪再也抑压不住夺眶而出,身体重重地瘫倒在窗外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
永远怀念的散文篇十二
我知道妻的意思,但我也知道妈妈决不会因为这个责怪儿的。妈妈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我是第六个,一连四个姐姐后,才有我们兄弟三个的。父亲给四个姐姐起得名字依次是巧娃、巧过、狗嫌、眼黑。妈妈,当父亲把眼黑姐抱去与人家换子时,是你的坚持才将自己骨肉全部罩在自己的翅膀下的。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封建而又贫穷的农村,可想而知,妈妈,你受了多少委屈和艰辛。
妈妈是不会责怪儿子的。长大后才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把我们都养育成人是多么的不易!但我儿时记忆中,生活并不是那么艰难。妈妈,父亲的睿智和你的慈爱和宽容,给了你的子女快乐温饱的童年。妈妈,你不认识字,多少个夜晚,你都是摇着纺车,给我讲着姜子牙如何捉拿土行孙,如何给自己封醋坛神的'故事让儿进入睡眠的。生活的艰辛,使得我记忆中的父亲脾气很不好,妈妈,你总是逆来顺受,从不与父亲计较。但当父亲打我们时,你总是护着我们,从不与父亲妥协。
妈妈是不会责怪儿子的。79年,我离开家去近二十里外的地方上高中,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星期六在家住一个晚上。这个晚上,忙完一天后,你就给儿子准备一周的干粮,用家里最好的面麦草细火烙锅盔,妈妈,那清新焦黄香气的锅盔味儿,儿子在你离世后就再也没有闻到过!82年我参加高考,感觉成绩不理想,情绪很低落。妈妈,为安慰儿子,那一段时间,你每天晚上都要去村里爷庙,是你对我说,你问过神了,我儿能考上。当入学通知来了后,我看到了你高兴的眼神里一丝不易觉察的悲哀。我知道,姐姐都出嫁了,哥哥恢复高考后已经上完学到县城工作,弟弟还在上初中,你和父亲多么希望我留在你们身边。妈妈,如果能倒回去,儿子绝不会离开你们上大学的!我的外出上学,使已经上了年纪的二老还要用劳做支撑这个家。84年上大二的我,已经染上吸烟的毛病。记得那年收麦子的时候,我从学校赶回家帮忙,一回到家里,换了上学穿得行头,就拿了镰刀去了家里的麦子地,一直隐瞒着你和父亲的半包烟还在那付行头里。晚上回到家里,看到妈妈你给我洗的衣服凉在院子的铁丝上,很是忐忑内疚。妈妈,我知道家里境况是不容许我浪费一分钱的。麦子收完了,临走时换衣服时,我想你一定会责怪我的,但妈妈,你依然是那么宽容和慈爱,从家里的柜子里把那半包烟递到我的手上。(妈妈,写到这,我又流眼泪了)。
妈妈是不会责怪儿子的。87年,我已经毕业分配到华山脚下单位的子校教书,那年五一,妈妈,我接你到我教书的学校,选了一个不合适的时机带你上华山。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游人,我们娘俩一直徒步走到回心石。那一年,你已经67岁高龄。看到再往上挪一步都难的人流,儿子胆怯了,在众多游人的劝说下,在妈妈你一直坚持说你能行的恳求下,儿子放弃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你坚毅和遗憾。下山后,妈妈,你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妈可能再也能上到山顶了。妈妈,每一次想起这件事,我都恨自己!妈妈,有来世吗?还想当你的儿子,陪你上没有走完的华山。
又梦见妈妈了,梦中的妈妈永远都是那么善良、慈爱、宽容、坚韧。今年无论如何都要听妻的话,回一次家,在妈妈你的身边和你说我没说完的话。妈妈,你走了14年了,你的魂灵还在那里等侯儿回家,那里还是儿的家,是儿永远的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寻找身边的榜样心得体会范文通用(模板18篇)
- 2023年父亲丧假请假条怎么写(优秀14篇)
- 2023年我学会了原谅(优秀8篇)
- 最新身边的人简短(大全8篇)
- 2023年家乡广西(通用8篇)
- 如何写在学校实习的实习报告范本(5篇)
- 二年级日记寒假如何写 二年级放寒假的日记怎么写(8篇)
- 情绪压力管理培训心得(精选10篇)
- 最新人生路上坎坷多简短(通用14篇)
- 最新java实训报告怎么写(通用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26下载数 272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27下载数 117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15下载数 484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38下载数 267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16下载数 711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41下载数 413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