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可以阐明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避免纠纷。如何起草一份合同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编写合同前,首先要明确交易的目的和双方的需求。这些合同范文还可以帮助您了解业界惯例和标准条款。
经济合同模板篇一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稳健且非常迅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好坏,如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农业经济发展要依靠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所以将两者紧密结合进行研究才是发展之策。
本文主要阐述了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献计献策。
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农业经济;现状;发展。
我国的农村经济进入发展阶段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投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向着更好的水平发展。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农业由最初的促进工业发展到现在的工业反哺农业,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虽然我国适时的推行了家电下乡的政策来确保农村经济的顺利发展,但是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趋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由最初的“自给自足”转变成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业经济。
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国际农业市场,要对其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双向的接轨,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2.市场决定农业产品的产量。
消费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这是市场农业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能够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势。
在生活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产品价格,这也造成了其价格波动性比较大,于此同时,会有农产品的产量过剩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因为市场具有不确定性。
3.科技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利润最大化。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农产品的生产就会越来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同时由于重视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利用企业的销售模式进行农产品销售,同时将生产方式变得工业化,利润的最大化实现起来就比较容易。
4.我国的农产品质量需要提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农产品方面,人们希望能够吃上放心的蔬菜与水果,用上质量过硬的农业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升,虽然在数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但质量才是决定我国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
1.依照市场规律完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受到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规范,但是依然有问题存在,比如,农产品质量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尤其是等级体系不够完善,而法律法规在这一块也是“盲区”,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甚至会产生很多质量不过关的现象。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一个完善的等级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评级,经营与流通也不能够依照规章制度进行,包括农业活动也很少得到规范。
所以,要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体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要以wto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加强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重视市场消费能力的预估。
健康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流程中,一定是生产量与收益成正比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却是产量有余但经济收入与其成反比,这是因为没有充分重视市场消费能力,一味的盲目生产才造成这种不良后果。
我国很多农产区在思想上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建国初期“两高一优”的思想层面上,新时代农业生产应该打破这种思想的束缚,重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行一个预估,用消费能力限制生产量,才能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销路畅通同时收获更多的利润。
3.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农业的生产。
市场是调节农业生产的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之后围绕其开发农业的生产,将生产规模扩大化,同时将农业的发展集团化企业化,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市场上需求量大的农业产品。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规划,建立生产基地,对农业产品的龙头企业或者是以农产品为主导的地区进行重点的扶持以推动农业发展集团化的进程,同时更有利于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增加其附加值。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想要迈上新的台阶,就要分析好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与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市场的实际需求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生产工作,促进市场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可持续的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合同模板篇二
杨照华(新疆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830001)。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会计法》的修订和逐趋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将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本文从经济体制的视角分析会计主体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变迁,讨论会计责任的体制根源和会计法制的体制基础;市场诸主体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会计法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将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文明和进步,由法律的调整最终上升为由道德规范予以调整。
一、会计法制与市场的关系。
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即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调整。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一)从经济体制分析会计主体及会计责任主体的变迁。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首先是要确定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或单位,旨在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界定提供会计信息的边界,从而解决会计的服务对象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宏观上制定企业财政财务政策及会计制度,控制企业资金审批、划拨、调配,审定企业财务报表、年度预决算和资产经营计划,核销企业呆坏账,核实批复报损金额等,形成高度集中统管的财会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未完全分离,国家以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和所得税的征收。在这种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为一体,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国家和企业共同分割和分解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和会计的独立核算权。会计核算的范围可视为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以国家的各项要求和指标为尺度来归集会计信息,是对计划经济予以局部的反映。会计信息提供的目的主要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企业基于一定的管理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所要求。因此,企业会计具有很强的宏观属性,国家在宏观上成为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观念趋于淡化和模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企职责分开和两权分离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独立经济实体,自身经济利益随之凸现,为适应独立核算和自主理财的需要,企业会计核算范围由着眼于宏观转向于微观,核算的目的、范围及规则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主体。
从法律的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实质上并不具备完全的民事、刑事主体资格,其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囿于体制的框架形成很大局限。会计主体是有别于法律主体的,当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时考察,两者具有统一性。由于两种体制下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主体,基于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的归属,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也就有所区别。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企业仅作为国家计划经济末梢的终端,其会计行为是国家的宏观行为,国家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理论上应由国家来承担,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法律责任模糊,难以具体落实,形成会计法律有法难依。可以说会计责任流于形式存在着体制的根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承担着资产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内外部的会计监督。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促使会计责任从国家体制中分化出来,会计责任从单一的理论形式演变为对全社会的多元责任,企业在成为会计主体的同时也真正成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从会计主体和会计责任主体嬗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会计法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难依,从制度约束到法律化,从长官意志到依法理财,会计工作也从无序到有序,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会计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化需要相应的体制基础。原因在于:在一个利益高度集中和单一化的体制架构下,是无法构筑会计法制体系的,作为会计法的调整对象,会计行为是基于会计主体相伴而生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所形成的体制实施会计法制化,无异于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体制下,自己做自己的裁判,其法制化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体制和会计法律责任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伴随放权扩权和减税让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企业逐步走向市场,企业自身利益在复归的同时,由于会计法制的不完善性并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和配套措施,在会计领域出现法律管辖的真空地带,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种种流弊丛生。由于经济和政治的不可分性,国家的治国方略必然以某种形式反映到经济中来,会计法制化便是依法治国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产权经济改革与会计法制化的关系。
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享有财富的收益并且同时承担与这一收益相关的成本的自由或者所获得的许可”。[1]同时认为产权不是有形的东西或事物,而是抽象的社会关系。从抽象的意义上,产权可以理解为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发生的与该物品使用相关的关系。这是产权的本质内涵。[2]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稀缺”,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可以理解为产权与其主体的关系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由立法予以保障;同时产权的存在方式有其量的规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均是产权的基本元素。可以说产权反映了一种“稀缺”的社会关系,这种稀缺的程度和产权的数量化形式,则是产权与会计的结合点。
市场经济之所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目的就在于要建立产权与其主体关系的对应性和唯一性,即所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利益主体鲜明的格局。这是市场主体诞生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实施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和内在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先导。按照这一要求“谁投资,谁拥有产权”,按实际出资划清出资者的界限,明确所有权、经营权的归属,明确出资者,这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所以,产权清晰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涵义:第一个层面是基本层面,即产权数量的清晰,这是产权清晰量的规定性。包括产权数量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式、核算规则等,实质上是一个会计过程。第二个层面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这是产权清晰质的规定性,即在法律上能否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出现,拥有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能,包括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这将借助于实体法与程序法来完成。
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如何真实、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权益,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保值增值的情况恰当地反映出来,使得产权在经营的动态过程中保持完整、真实、准确的量化形式,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同时涉及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和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各要素,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产权主体数量予以反映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产权数量清晰最根本的是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只有正确的以量化形式反映的所有者权益才能称之为产权清晰。
进一步明确法律上的产权主体,才能确定权益的归属和产权主体所具备的各项权利义务,才能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法律前提。不能忽视的是,产权量的大小,其精确程度如何细化和量化,如何进一步将产权清晰至产权主体,则是由会计在法制框架内予以完成的。因此会计法通过规范会计核算,明确法律责任,为产权的数量的正确性提供了法律保障机制。
(三)市场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产生及发展与会计法制的关系。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市场中各利益主体权益的维护和市场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法的起源看,利益的分化导致法律的产生,并促成法的完善和发展。市场中各利益主体的形成最终推动了会计的发展和会计法的产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单一,企业和国家之间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构成运行和谐的前提,而利益差异及各主体对这种差异的追求是运行的动力。利益格局的演变内容既有计划体制下原有体制在力度、方向上的此消彼长,也有新的利益主体间生其中,形成所谓多种所有制形式。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方式也由国家垄断分配转向由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分配和调整。市场经济中利益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价值形态的目标追求,积极参与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且遵循经济学中“最大化”的一般规律。企业财产所有者借助于会计信息了解财产保值增值状况,追求最大限度的增值;债权人运用会计信息判断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追求信贷资金的最大安全和收益;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则依赖会计信息作出投资决策,追求最佳投资机会和投资效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则以会计信息为其依据制定相关宏观调控政策,追求最大的政策效应和税收的不断增长。这些利益主体的生成构成了我国会计法制由传统转向现代,是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现代化重要的历史动力。它们追求利益的行为,在既有的法律和制度架构下,除了由民商事法刑法等予以调整外,还应建立主体权益保护机制和市场信息及市场信号的基础保障机制,以维护市场秩序和降低市场风险。会计法以经济法的形式兼具了两种机制的作用,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社会需求,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给予会计法律上的调整,并使其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既包含了会计法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整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同时也包含了会计法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整的有效性和有用性。
按照经济博弈理论的观点,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与市场各利益主体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构成博弈的一方和多方,出于利益和需求的动机,各方均选择自己可以得到的策略并付诸实施。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和信息使用者双方对会计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形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形成“不完全信息博弈”。[3]单位和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通常拥有会计信息的优势,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的不对称性,信息生产者向外界披露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使自己获利,或进行舞弊、欺诈和违法。于是在政府、投资者及社会公众等利害关系人与信息生产者之间形成博弈。但在双方和多方之间明显缺乏适应市场要求的游戏规则。通过法律对信息供给者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的规则予以规范,矫正这种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终结双方的博弈过程,从而为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形成法律保护。
从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来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要远超前于会计改革,会计改革的滞后也随即产生与改革中的现实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的各种不相容性,这种不相容性不仅体现在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改革不能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会计在原有模式下不可能也不完全服务于由于各利益主体迅速产生带来的对会计信息全方位的需求。这种需求也很快拉动了对会计体系的改革和在依法治国方略下会计法制化的进程,会计法制化成为规范会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最为有利的手段,为各利益主体提供了信息保障。
从会计发展史和法理学的角度,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会计行为逐渐从社会生活的一般行为中游离出来,具备了法律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目的、动机和认知能力及外部所具有的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成为一种法律行为,客观上成为法律规范应当予以调整的对象。会计生成的信息最终又将对社会多方面产生广泛影响,并涉及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尤为迫切和必要。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首先必须是明确的。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和转轨过程中会计主体的模糊以及法律责任主体无法得以具体落实构成了会计法治化的一大障碍。由此导致产权主体权益受损,市场信息失真,进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适逢其时的完善会计法制实施会计法治可使这一弊端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四)会计监督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
会计监督是指对经济行为的监察和督促,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考察,则着重于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监督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和层次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会计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其目标由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利益转向微观主体利益和信息真实;监督主体由单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内外结合的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并通过加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会计监督更具有现实性。
在会计监督层次上,修订后的《会计法》改变了只片面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做法,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即自我约束和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过程的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会计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即财政、税务、审计、人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以及个人检举制度的监督。由内而外形成:经济行为―会计监督―内审监督―企业外部监督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化了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了会计监督的力度。实际工作中,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会计监督检查权,容易造成分工不明确,重复检查,甚至出现相互推委形成真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会计监督的内容与其目标和要求相联系。在计划体制下监督的内容着重合法性监督,即企业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纪律和财经制度,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监督的内容和目标发生改变,会计监督不仅要符合国家而且要符合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和要求,监督的内容增加了合理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会计政策成为监督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具体的监督内容构成上,应当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并且在内部监督制度上应当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和制约,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地位和职责等。各项制度之间不仅要体现监督、制约和牵制,而且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修订后的《会计法》中规定了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从而确立了内审的地位。忽视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多年来的通病,这与原体制下管理者所肩负的职责有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负有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的经济责任,并通过所有者委托经营者以受托责任的形式来体现。这种受托责任借助于会计信息予以确证,并通过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予以监控和保障。同时该受托责任也促使企业经营者加强了对内审的需求。因此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也是会计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上,内部审计被认为,是在一个单位内部以检查会计财务和其他经营活动为管理当局服务的一项独立的评价活动,其本身是一项管理控制,延伸至经营的所有环节,并因其具有的防护性职能而为各级管理层所重视。[4]我国目前由于投资者缺位问题突出,对资产安全和管理控制缺乏有力约束,国有资产的受托责任机制仍有待于内部审计的加强和内部会计监督的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有效运作的制度基础。也是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内部会计监督创造了组织和制度保证。其主要目标在于有助于单位管理部门贯彻和实现经营方针,对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形成保护,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经营中的风险,并保证单位会计资料和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科学合理地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保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应当着重于组织机构控制、企业经营决策和程序控制、人员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手续控制、会计记录和其他记录控制、资产保全控制、业绩标准控制和责任报告控制等。
大力发展社会审计,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完善会计监督体系。这是实施外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也是修订后《会计法》的内在要求。社会审计因被认为是“独立审计人员为确定和报告某种特定经济实体的数量化信息与准则之间的符合程度而收集和评价与数量化信息有关的证据过程。”[5]而具有社会鉴证职能。我国由于在社会审计发展初期,在机构和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社会监督的力量在监管不善和行业不正当竞争中被抵消和减弱。所以规范社会审计机构的执业行为和会计市场,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形成有力的社会监督的再监督机制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是指国家的会计法律和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会计法制是指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等。会计法制化意味着:第一,会计要通过法制予以体现和保障,为了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会计在一国范围内的统一,必须加强会计法制,必须使会计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第二,会计要纳入法制轨道,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单位领导应责无旁贷地依法保障其权力的行使,并接受相应的会计监督。
会计法治是指规范会计的理论、原则、体制和实施方法,属于方法的范畴。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法制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和手段,使对会计行为的调整上升到法制层次,它改变了会计无法可依和缘于会计法制的不完备及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难依的局面。会计法治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和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及理财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更标志着一种制度的重大变革,涉及到会计的'方方面面,促进会计核算和理财由“人治”向“法治”过渡。我国会计的实际状况,从根本上讲人治的色彩非常浓重。比如以前“厂长成本、书记利润”的广泛存在,到后来讲究所谓“财务包装”,都说明人为因素过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经历着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和过渡。法制类型也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转型而相应的由传统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即法制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制运转机制都将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法制更加适应发展和变化了的各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价值目标和价值需求。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会计法制也由传统转向现代,以《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为标志,会计法制迈向会计法制现代化的道路。而会计法制实现现代化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整个会计工作领域严格贯彻法治原则。
(一)会计法治实现的目标。
会计法治的目标是要实现会计法律运转机制的现代化,即实现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现代化,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社会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在会计领域内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最基本的就是用会计法制的手段来管理和治理、协调会计事务,使国家在宏观上管理和监督会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其次,会计法治意味着以宪法为核心的最高规范和与此相配套的法制体系管理会计事务和规范会计行为所呈现的一种有效和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社会经济生活状态,实现了会计法治亦即达到了这种状态。
(二)会计法治实现的条件。
实现会计法治应当初步具备四个前提条件:。
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协调配套的会计法律体系,使管理会计事务和规范会计行为有法可依。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看,会计法治已初步具备了这一条件。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中,有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核算的《会计法》,以打击会计领域刑事犯罪的《刑法》,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法》,在会计监督体系中,赋予会计监督职责的法律有《审计法》《税收征管法》《人民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注册会计师法》《行政监察法》以及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等,为实施会计法治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使会计法治基本具备了有法可依。不仅如此,立法机关应积极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制法律,并适时的进行超前的有预见性的立法,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立法时机。由于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对在变革中的生产关系和对各种利益主体的要求在会计法中仍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些矛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加剧,会计法仍需完善和增加新的内容。
2.恪守法律的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会计法律颁布并生效后,因其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在宏观上管理会计事务和企业的会计行为必须服从会计法律法规,以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为依据,即政府必须守法,依法行政,体现“无法定依据即无权力”。企业应依法理财和依法核算,并依法接受会计监督。这有待于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的提高和成熟。
3.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执法机关在有关执行会计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会计法》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尤其是在《会计法》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之后,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坚决把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会计责任,通过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予以贯彻落实,使《会计法》的精神成为经济生活的行为准则之一。
4.普遍有效的会计法律规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都必须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将会计法律法规作为其行为和守则,形成良好的法律习惯和意识,并运用会计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力)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实现会计法治的若干原则。
会计法治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确立一系列与其相吻合的会计法律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引导其实现。包括(1)会计法律至上原则。这是会计法治原则最重要的体现。会计法律至上既是一种观念,也标志着《会计法》在国家管理会计事务和依法理财及会计核算的会计工作领域中的最高地位,具有高于一切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会计法》“统治”会计行为。(2)会计法律统一原则。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应规章制度要在全国统一和一致。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和一致,其他所有的规章制度都以此为基准,各种规范都统一于《会计法》,不能相互矛盾和冲突。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中,由于分行业、分部门会计制度的广泛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规范的广度,甚至由于制度之间的矛盾抵消了应有的作用。在会计制度层面上的不统一协调仍然是会计信息进行横向比较的障碍。因此应当加快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步伐,逐步淡化和取消会计制度,以会计准则统驭和指导会计核算。形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的会计法规体系,从而改变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文件来指导会计核算的局面。(3)会计法治的国际化原则。会计法治应当在会计工作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会计惯例和做法,与国际会计组织机构及各国准则制订机构沟通协调,保持与国际接轨,不失时机地进行立法,借助法制将通行规则予以固定化,形成会计法治的国际特色,使会计工作在国内保持有序性与有效性的同时,增加国际范围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尽量减少和缩小“双轨制”会计准则的数量和差距。(4)会计法律的严格实施和遵守。这意味着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确立会计法律的权威性,是实现会计法治的重要保证。将会计法律当作是经济行为有序化的保证。制度一经确立就应严格实施,发挥其法制的功能。
(四)会计法治的实现。
会计法制化与会计法治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使会计法本身得以完善,更重要的是通过《会计法》的完善建立一种良好的会计法治秩序,使会计工作呈现有序状态。
会计法治的实现可从会计法规的完善、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三方面着手,来构建和充实会计规范体系发挥法治的综合效应。
会计规范也可称会计行为规范。目前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大致由会计法规(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条例、规定、办法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理想、会计工作态度、会计职业技能、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纪律、会计职业作风等)三部分构成。无论任何一种规范都是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关系的行为规范,其目的都是通过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维护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以及微观经济利益和宏观经济利益及其统一,并最终与会计法治的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一种稳定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状态。这是各种规范在调整会计关系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和演进的结果。当社会文明进步至一定阶段时,对会计行为的约束将由一种强制性规范调整上升为由道德规范予以调整,会计实践的规范形式也将由他律转向自律。
从目前的会计法规的建设来看,会计法规体系已经初具形态,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各种相关法律协调配套的会计法规体系。但至少要在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者在信息使用过程中,因会计信息的质量因素发生纠纷、索赔等,会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产生民事责任。换句话说,作为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如果对其他民事主体形成侵害,其应当如何负担民事责任,在会计法当中应当有所规定,以适应市场经济尤其是证券经济的发展需要。二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会计及财务工作在互联网领域不断拓展,为适应网络经济和财会网络化的要求,会计法要对网上数据传输、信息披露、数据安全和控制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作出规定。
在会计技术规范的改革和建设上,一方面承袭了分部门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又积极借鉴、引进和移植国际会计准则,形成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格局。这种错综复杂的体系,造成会计人员观念上的混乱冲突和使用上的无所适从。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落实均借助于行政手段,使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些与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技术规范不相协调,与国际惯例和会计发达国家的做法相去甚远。因此推进会计改革,强化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指导作用,由政府导向型转向政府指导型,最后向社会导向型过渡,将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和推广向民间过渡,交给民间机构去完成,逐渐消除其行政色彩,使会计准则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广泛普遍的认可,真正体现会计准则的公允性和社会性。
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上,应当注意建立两种机制。一是社会评价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社会评价,增强其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这是会计职业道德起作用的一种方式。进行社会评价的基本形式是社会舆论。它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威慑性,其源于全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背离这种价值取向即会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加以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导向,可以起到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作用,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进而形成两者的完美结合。二是要建立社会利益导向机制。职业道德强调精神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物质形式的鼓励与鞭策。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利益导向和激励。在社会分配格局中提高财会人员的经济报酬,使其能在社会中得到充分重视和承认,实际上也是对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三种规范从不同角度对会计行为进行定位。会计法规要求会计行为必须合法,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计准则由于渊源于会计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因其具有社会的普遍认可而具有公信力,要求会计准则的自觉服从和遵循,否则,会计信息将失去其应当具备的公允性;会计职业道德则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会计行为较高层次的调整,最终由他律转向自律,否则将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性评价和内心的谴责。可见,这三种规范起作用的方式,从依赖国家机器的强制,到社会舆论的评价机制和人的内心深处,再回归到会计人员自身。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以至融合。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体现出会计规范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
主要参考文献。
2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斯韦托扎尔.平桥维齐.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经济合同模板篇三
为响应福建省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文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深刻学习低碳精神,我们通过网上学习培训平台以自主学习考试来进一步增强自我的低碳环保意识。此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对低碳经济最初的认知源自2008年初的“限塑令”,对于习惯拿个钱包就上街,大包小包塑料袋往家提的家庭主妇而言,在“限塑令”刚开始实行时真的相当不习惯。但也就在媒体轰轰烈烈的宣传和辩论中渐渐适应了随身携带购物袋的生活,觉得自己每天步行上下班,生活中几乎不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应该还算比较环保了吧。经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学习才发现自己离真正的环保还差得远着呢。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川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人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义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如我国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诸如电力、烟草、钢铁、矿业等行业均是需耗费巨大的碳、油、电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使我国深受其害,酸雨、光雾、天灾不断,高碳经济虽然带来了一定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污染却给人民带难了深重的问题与困难,在治理污染中我们也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速度,如何能在低消耗、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无污染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体人民思考与讨论。
真正的低碳循环经济应该是5r,也就是包括了recycle{回收}、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fuse{拒绝}、repair{修理}这五项,而我们所做的基本上只是减少,其余四项还做得远远不够,而且仅限于日常生活中,而工作中的循环和低碳观念几乎还是空白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理念之后,结合我自身的生活以及教学工作,我认为在今后应予贯穿低碳经济的思想:
1、让学生把握一些恶化环境因素如酸雨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案,养成自觉低碳消费行为。
2、让学生养成“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新原料思维观。
3、让学生学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自觉进行低碳生活的方式与途径。
4、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努力上进,创造性地发展我国能源体系,完善能源使用机制,积极为我国的发展与壮大贡献知识与力量。
同时我也将在今后生活中,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追求低碳生活,践行循环经济,用自身行去为实现低碳目标努力,如使用节能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洗菜的水冲洗厕所,少开车多步行,手机不充电时充电器完全拔出,电视不看就不处于待机状态等等。
我深知,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也是我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国际能源署也因此预计,到2015年,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大国将会是中国。人口基数多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愿自觉的选择低碳的生活,哪怕一年一个人减少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加起来就能减少1.3亿二氧化碳的排入,那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低碳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不管能力有多少,做了就好。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课题和任务。
经济合同模板篇四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经济合同模板篇五
7日,河北将有46万高考生走入高考考场,随之衍生的高考经济也与日益升温的天气配合的相得益彰,持续走俏。考试文具、状元房、保健补品、祈福减压游无不彰显了商家的精明。
保健补品大打学生牌。
记者走访了石家庄桥东区的多家药店、超市,其中针对高考学生推出的的各类营养品、补品、功能饮料品类繁多,其宣传的功能无外乎能使学生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等,价格也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这段时间来购买保健品的主要是学生家长,这些增强记忆力的,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保健品,卖得非常的火。槐北路一家药店的保健食品推销员向记者说到。明天就要考试了,来给孩子买点巧克力、氨基酸和维生素之类的,让孩子明天的考试中能保持充沛的体力,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考出好成绩。一位在超市保健品柜台前为孩子选购营养品的女士说到。
记者了解到,除了营养保健品,巧克力、坚果类小食品、功能性饮料的销售情况也不错。
励志t恤、祈福文具火爆。
据悉,近一个月,淘宝网以高考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了102%,相关商品超过82万件,其中励志t恤花样最多,一些精明的商家还特别注明可根据顾客要求印制特别的字样。
一家搜索率极高的淘宝店主跟记者介绍说:励志t恤的价格一般50元左右,印有高考必胜、逢考必过等字样的t恤销量最好,喜庆的红色很受买家青睐。,我们这个月光红色t恤就售出近1000件,供不应求。
石家庄二十七中附近的一家文具店老板对记者说,高考临近,文具销售情况比平时好很多,带有金榜题名、孔庙祈福、高考必备、状元郎等祈福字样的文具尤其受欢迎。除此之外,店里的考试专用套装也卖得很好,不少学生担心考试当天笔或其他工具出问题,所以大多会选择全新的文具。
考点周边高考房预订火爆。
为了便于孩子当天考试、休息,不少家离考点较远的学生家长都会提前到考点附近的预订宾馆。这样一来高考房预订成为热门。
我们宾馆高考期间的午休房一周前就预订完了,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奔波,还专门订了三天的房间,80120元/天的标间是最抢手的。新华路一家商务酒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家长选择高考房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与宾馆与考点的距离,其次是宾馆安静、干净的环境,价格是家长最后考虑的问题。我给孩子订的房间就在考点对面,一出校门就是,这样孩子能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天热,也不用担心中暑。考生家长黄女士向记者说道。
[高考也有经济市场?]。
经济合同模板篇六
20**全球金融海啸,中小企业一片恐慌;20**中国成功“保八”,业界谈论“后危机时代”。时至2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期待什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近期公开表示:“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是中小企业,保证20**年8%的gdp增长也靠中小企业的拉动。”毋庸置疑,占中国企业总数99.8%,提供75%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是成为支撑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解决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维护中国经济整体的稳定至关重要。而信息化需求状况往往能前瞻性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未来走势,从相关调研数据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转型调结构,需it系统培养“未来竞争力”
在这次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中,一部分企业倒下了,一部分企业经受住了考验,严酷的现实向这些挺过来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他们更加明白要想让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自身实力的加强。新年之初,记者走访部分中小企业主,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增强自身能力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6、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往往“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
综合而言,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在信息化方面的长期落后和缺失,缺乏将现有技术、资产和商业价值融合起来的综合能力,更缺乏战略性的管理优化目标,即构建一个整体框架,通过正确的it策略和执行来长期维持并指引业务发展,获得面向未来的竞争力。一位小企业老板表示:“以前总觉得上不上信息化生意照样做,现在转向内需后客户数量变大了,国内市场结构也很复杂,不上就无法支撑业务发展。”
二、57.6%的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
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解决四个问题,市场与营销,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与研发。其中个体商户对于市场与营销及企业管理的需求最旺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营销渠道及企业管理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需求降低,争霸市场的主要手段向产品研发及客户关系管理转移。据悉,中小企业中57.6%的企业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其中99%为个体工商户。
三、20**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四大趋势。
综合来看,20**年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总体上将表现为四个趋势:
1、对通过信息化助力业务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显现,经过了经济危机中小企业将更加精打细算,它们希望购买到的it产品能对企业业务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节省额外的开支。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用户将更加看重超越it硬件设备之外的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可能是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组合,能直接给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价值。因和业务挂钩,也要求it厂商对用户业务特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中小企业将更加关注产品维护及服务等隐性成本,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技术人员,it设备后期的维修也就成为了另外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开支。因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更倾向于选择能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并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的厂商。
3、看重品牌,倾向一站式采购。金融危机导致一些中小规模it厂商受到冲击,面临着退出市场竞争的危机。而随着知名厂商产品价格的下调,中小企业市场也出现了“马太效应”,譬如“南金蝶、北用友”已明显与其它厂商拉开差距,更多的企业将考虑选购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
4、原本处于信息化底端的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将更关注修炼内功,通过优化企业管理及寻求更多商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意识将增强。
市场调查给了我们更多的业务指引,从企业需求入手将成为任何新技术的唯一出路,信息化是服务产业,也需人性关怀,未来一年信息化将成为中小企业保八增长之关键所在。
经济合同模板篇七
曾经的我很傻,任何钱不重要,只要一个人快乐幸福就好了呀,年龄越大,生活狠狠打了一巴掌。
曾经新闻上爆料:养一个小孩多费钱,曾经的我从来不在意,感觉正在恐吓大人们。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婴儿期过来的,长到20多岁的成年人,还没有真正实现财务的自由,可我们从上起到大学,我们每个人眼睁睁看着,父母得多努力,才可以让普通家境的我们有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特别是处于农村生活的我们,我们见证了父母辛勤劳动的汗水淋湿了衣袖,汗珠子掉了多少半,都浸湿每一亩的大地。
现在如果问我: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赚钱。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了钱,好像生活中所有的麻烦就少了一大半,小孩有了钱,可以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大人有了钱,可以不再为生活奔波,解决家庭的开销,还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老人有了钱,可以不用看子女脸色,有最舒适的住所,财务更自由些。
我无时无刻都在想:我要有多努力,我还有多久可以毕业,我多久可以让我的父母过上无忧的生活。
我有时抱怨中国教育体制的的不公平,我更埋怨自己的不努力,不优秀才让我的家人为我这么操心;换一角度,我真的害怕以后我的工作薪资不够养活自己,更别提照顾我的父母,我的家人们。
因为年纪的关系,我也害怕自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依旧孤孤单单一个人,碰不见中意的人,因为农村这个环境,我不得不放弃我的追求,为了外人异样的眼光,为了父母,长辈安心,而不得不委屈自己。
有时想想,看看身边的大哥哥,大姐姐,下意识想到了自己,但我内心下决心一定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经济的限制,眼光的局限,让我们每个像我一样农村学习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有些残忍,可就摆在眼前。
所以说,我们永远不知未来的路有多艰辛,可我们只能勇敢前行。
经济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动力。作为成年之后的我们,我们必须要提前想到前面的未知,提前做好一切的规划,又随时接受“计划不敢变化快”的勇气。
作为子女,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就不可以自私,我们要为我们的父母,疼爱我们的长辈考虑现实嗯状况,我们所面临最实在的经经济问题。
可我们还是得学习,多学习一点,我们以后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才可以给父母更大的依靠。
赚钱很重要,对于小地方出生的我,从小就有赚钱的重要性。因为父母,亲人已经把全部的心血,和力量都放在我们子女身上。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为钱发愁,有的人一辈子都在用微薄之力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而有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赚不够我们应该有的经济。
有的人因为钱放弃了更好的生活追求,有的人因为钱而变得自私冷漠,而有的人因为钱放弃了自己坚持已久的原则和底线,而我们始终还是对生活有很大的期许的。
正因为经济是基础,我们才每个人都希望把基础打得更牢固些,更稳定些。才可以追求更重要,更有意义的生活,生命本来就脆弱,每个人赋予它不同的职责和作用。
经济合同模板篇八
摘要:近几年,中国电网企业的步伐加快,发展迅速,电网系统的运行电压等级、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6个跨省规模的大型电网,形成了保证长距离输电的完整电网网架。
文章从电网企业业务范围出发,以投资、财务管理为基点,结合目前电网实际状况,围绕电网企业现有的管理和电网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矛盾,阐述了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电网公司;投资;经营;成本。
一、电网企业的业务。
电网,全称为电力网,是电力系统中将发电设备与用电设施联系在一起的设备设施的统称。
它处于输送电能与分配传输电能的中间一个环节,而它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变电所、送电线路、配电线路以及配电所,并联结成网。
近几年,中国电网企业的步伐加快,发展迅速,电网系统的运行电压等级、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六个跨省规模的大型电网,形成了保证长距离输电的完整电网网架。
而中国主要的电网企业主要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电网企业的业务以这两个公司为例,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地区对区域电网进行投资、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同时经营跨区域输变电以及联网工程,进行电力相关的销售业务,兼顾国内外融资及投资的业务,以及外贸、跨国合作、外包工程与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等等。
在电网企业中,经济管理行为决定着实体投资建设,而实体的建设又影响着企业的效益。
两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具有一套合理的经济管理政策,指导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以南方地区为例,在沿海地区,整体面临着供电紧张、缺乏的局面。
有市场需求、内地、西北地区具有相当规模的装机容量,因此,电网企业自身的投资行为不仅限制了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发电企业和市场。
而在北方,近年来内蒙地区发电企业增长迅速,而原有的输配电线路及相关设备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电力输送。
由于输电通道的等级和规模现状,限制了企业的收益。
而各地发电企业的机组也未能全部投产运营,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另外,电网企业的主要成本有:上网电价、线路及设备的投资、输配电过程中的损耗。
作为企业投资,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三个因素中上网电价为不可变成本,在同等输电电压等级的条件下,线路设备投资、损耗和输送距离成正比。
因此科学地管理输配电网络,规划经济、合理的电力资源调度方案非常重要。
具体操作为:一是对电网企业所属区域内负荷中心归类、分析,得出其需求量及增长率。
二是根据市场的分布和需求量,结合发电企业的分布和装机容量,制定短捷、科学的电力供应网络,并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
三是在技术可行、可靠、安全的基础上,根据输电距离采用不同等级电压输送,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和投资的综合成本。
四是对现有陈旧的输、配电线路及设备进行整合、优化,提高输送能力。
另外,电网工程的投资应充分考虑资源消耗对电网将来的影响,快速发展对电网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
企业要进行成本、利润双指标监管。
达产同时,更要对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性和快速转变发展方式所产生的困难有足够的预测。
目前电网规划主要以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原则,未能考虑到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全面可靠的综合经济分析,是不合理的。
面对新技术,应对区域内的电网根据市场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合理确定电网的发展速度。
避免过高的标准而产生过高的一次性投入所带来的风险。
第一,财务管理外部环境。
一是电网企业的高效运行需要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支持,而中国的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普遍陈旧落后,需要更新加强。
二是电网企业外部的财务监管力度需要加强,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
三是国际化和规范化的财会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中国电网企业的财会制度需要与国际接轨。
第二,建立新的财务管理制度。
电网企业是成本集约型及资金密集型企业,其中成本与效益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把加强成本与资金管理放在首位。
完备的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包括了预算、成本,同时也注重资金、资本及风险三大模块。
充分与企业内部各管理机制相配合与协调。
一是建立完备的预算制度。
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要遵循所有收支均有预算的原则,并且有记录和凭证为据。
同时,为了确保预算的准确性,要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而且对预算方案进行定期的跟踪及分析以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同时对预算人员应该进行一定的考核及奖惩制度。
二是建立统一的融资政策。
统一的融资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将资金统筹合理分配,从而避免企业存款或贷款过高的现象。
具体做法是在运营的过程中实行收入支出的集中管理,明确各级层的财务管理权限,贷款时由总部向银行进行贷款,统筹分配,从而降低成本,定期进行资金分析,及时调整,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是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要根据电网企业的类别择优选择,同时要结合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区域,制定合理的价格。
四、电网企业管理的注意事项和发展。
第一,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风险和控制。
电网企业作为以输、配、购和供电为业务的行业,具有风险大、难管理的特点。
其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其中包括市场、财务、技术及其他方面的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指电网企业在购电、供电时,以高成本经营使生产效益降低甚至发生无效益和亏损的情况,其原因是没有形成合理的购买价格,最终导致相关产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要想控制市场风险,就要求,在电网建设之前对地域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进行正确的投资,同时与发电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
二是财务风险,指在电网企业经营过程中,由预算、管理等多种因素,造成企业投资收益、贷款偿还以及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科学的财务管理,全面合理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是电网企业成功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技术风险,指的是由于错误或不可行、不成熟、不稳定的技术对企业在输、变、配电的过程里造成的企业运营和利益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电网设计时,应该进行多方案的比较选择,不仅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价,也要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价及其他方面的综合性评价。
四是其他风险,指的是自然灾害及政策等方面的风险。
避免这一风险的方法是,要掌握和了解国家及地区的政策法规,了解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其他因素对电网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这些方面的风险。
经济合同模板篇九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用有效而又富有创新性的手段留住员工、并继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运营成了目前所有hr部门首要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现在面临的问题或者困境入手,探讨其有效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顾名词义,就是企业员工组织的有序管理,涉及的是一个企业在公开招聘、选用员工,并对其进行录用和培训的过程中对目标人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管理程序和手段。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还涉及员工的报酬及相关组织方面的事宜。最近几年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各企业、公司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因此,若要更好地促进企业获得较高收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把严肃企业员工管理、创新创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上日程。企业需明确,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探寻新的创新性思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让企业用最少的资源、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收益,以此来凝心聚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活跃内部员工血液,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大中型企业,都会在公司内部设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hr,旨在加强企业自身运营程序的有序化管控,维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其长远发展。形象化的描述即,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营就像是一盘已经开局的棋,每一个员工都是棋子,走好每一步都关系着最后的胜负。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市场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控制越来越多面,特别是新时期的员工对自我的权益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难免会出现系列问题。有的企业员工招聘时科学性不高,在用人制度上存在着严重偏差,部分员工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化系统性的职业训练和职场经验,再加上有的企业初成立,起步较晚,没办法给员工提供充足的发展平台,原则性不强,工资薪金的配给不透明,漏洞较多,缺少一整套系统完备的选才用人机制,因此容易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一定阻碍。对于一些起步晚、发展慢的小微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成型,而这一部门的管理涉及到企业最为核心的操作主体(职员),包括职工岗位设置和分配、职员选拔录用、工资薪金待遇及相应的岗位绩效考核等方面,其设定和运营必须把高度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否则难以在选聘人才时给予能绝对兑现的承诺。另外,如果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容易造成人员的巨大流动性难以把控,员工逐步缺乏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热情和活力。例如,一个企业若没有具体的工资福利、业绩考核文书或者纸质性的权威文件,很难给员工以约束力,久而久之,员工的归属感会逐渐减弱,热情也会进一步消退,而且这种现象也与企业过于形式化、家族化的经营密不可分,这些往往容易使企业因小失大,最终退出竞争舞台。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浮于形式,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公司员工的个别劳动时间,这种做发经常会愈演愈烈,最终激化企业的内部矛盾。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企业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加以解决,即使最终问题被解决,这一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无法预估的。如果没有妥善解决,后果将更为严重,很可能企业也会因此一蹶不振。还有一些企业则是走了极端化路线,即从不把员工与员工之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小矛盾放在眼里,而且过分估计了看似和谐的管理模式的实际效益,因此,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这种过分乐观的思想若不及时转变并加以克服,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话,企业面临的威胁是难以预估的。有的企业存在劳动关系过于僵化的现象,这体现在员工保险制度和企业裁员情况上。首先,有的企业没有做到定期按时为企业员工缴纳三险一金,尽管国家有明文规定,许多企业仍在钻空子,给自己捞好处。而且企业本身员工的流动性大,更无心给予员工这方面足够的承诺,这会导致员工从心里觉得自身生活条件不受保障,长此以往,对企业的离心力也就越大。比如有的企业因管理不善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如果企业没有给予员工相应的保险制度保障,就相当于亲手将人才送离企业,这同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虽然企业裁员在一个企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有的企业却钻法律的空子,利用劳动合同上存在的缺陷或者利用员工不懂法的心理,实行恶意裁员,这不仅触犯了法律,剥夺了员工的合法权益,也进一步损害了员工和企业之间辛苦搭建的情谊,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举措。
(一)人才录用模式中强化猎人平台的公正性。
一般情况过下,企业在选拔聘用人才时,要实行充分开放的策略,面向更为广阔的人才市场领域,聘用全能型人才。因为任何企业选拔人才时都不是只需要专业技能过硬的人,这样的人才当然符合企业的标准,因为他们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完全胜任自己岗位所要求的任务,但是相比之下,企业更需要有全局意识的人,能时刻把企业的效益和长远经营放在首位,能够始终坚持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不是单独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把为企业服务作为自己存在于这个集体的意义和价值,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为企业考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乐于帮助别人,致力于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创造和谐企业文化,而且乐于参加企业内部员工为了联络感情而举办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娱活动,始终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彰显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收益,创造共赢局面。因此,企业招聘时,人力资源部门要注重员工的整体素养和道德品行,选择有潜力的员工,挖掘他们的隐性价值,致力于能给他们搭建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平台。
(二)强化薪酬管理制度,创立奖罚模式。
一个企业能够留住员工,具有极强凝聚力,关键要依赖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员工能长期在一个企业待下去,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一份可观的薪资报酬。倘若一个企业没有建立起规则明确的奖罚制度,那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存在就形同虚设,即使企业的决策层有了一套完善的发展方案,也很难实行下去。因为能力强的员工和能力弱的员工并没有多大区别,犯错误也是蒙混过关,走形式主义;为企业赢得一大笔交易,企业所能给予的奖励也寥寥无几,这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寄生虫”泛滥,也会使得优秀员工逐渐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感情,进而缺乏工作动力,形成全盘懒惰的局面。因此,薪酬制度既是一种激励手段,也是一种惩罚依据,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奋斗,否则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有必要将薪资管理制度和市场的竞争机制相融合,把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纳入奖惩范畴,让员工做到“各凭本事”吃饭,做到绩效越高,奖励程度就越大。因为这是新时期市场化竞争背景下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生存下去的关键举措,这样可以把薪酬建立在一个相对公开公平而又透明度高的环境中,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让他们认为企业之所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与他们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密不可分,他们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这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经营带来福利。
(三)改革工作考评方式。
考评制度现在已经广泛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对考评更应尤为重视。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以身作则,主动强化自身的效益意识,并带领企业的各部门共同进步,逐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为企业准确定位,依据企业的工作重点来组织开展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双重发展。传统的企业工作机制下,员工的工作繁杂而又琐碎,即使全部工作任务完成也丝毫感觉不到一丝成就感,久而久之,员工的工作就容易浮于表面,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下了班就像是身心都得到了解放,一上班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工作热情直线下降。但是如果企业建立一个合理的考评机制,在讲求速度的同时格外注重工作质量,将业绩和成效进行量化处理,让员工之间有所对比,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坐在岗位的竞争压力和来之不易,不忘初衷。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形势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一大契机,但是要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员工之间的向心力才能抓住机遇。而这其中其关键作用的部门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做到以人为本,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设身处地站在员工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企业的未来,才是切实可行的策略。
经济合同模板篇十
唐政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2000(7).7、费平,卢风.生态经济与市场激励机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经济合同模板篇十一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此种情况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省(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标准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情况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下列情形下,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也就是说,不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要支付经济补偿。只有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若是劳动者提出要求,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
此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的;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也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解除合同后双方都要履行义务
2.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3.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两年备查。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劳动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经济性裁员通指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等原因,为改善状况而辞退成批劳动者的情形,它是用人单位行使解除劳动合同权的方式之一。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允许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如英国《雇佣权利法》规定:在企业关闭或者企业对其人员确需减少时,用人单位可以经济性裁员。我国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也允许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但是,裁员要符合法定的要件,并严格遵循相应的程序规定。
一、裁员的实质要件
准定为:出现亏损,已采取“停止招工”、“清退劳务性用工”、“降低工资”等全部措施满半年仍然亏损,且生产经营状况无明显好转的状况。3.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实践中,有一些客观经济情况发生变化需要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如有些企业为了防治污染进行搬迁需要经济性裁员的,也应当允许。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法第二十七条仅把可以裁员的条件限定为“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和“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两种情形。相比之下,劳动合同法大大放宽了经济性裁员的实质性条件。这更加符合设置经济性裁员制度的本意。
《经济性裁员的经济补偿》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经济合同模板篇十二
区域经济合作分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前者指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后者则指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经济合作分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前者指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后者则指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际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另一种是国际城市圈或都市带。前者是一种比较紧密型的合作,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后者则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
(一)国际性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性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之间比外部世界设置较少的贸易限制或删除贸易限制,创造某些合作因素等方法,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广泛流动,从而实现各成员体产品资源和要素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或状态。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大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
(二)国际城市圈或都市带。
国际城市圈又叫大都市连绵带,简称都市带或城市圈等,是指由若干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地域共同组成的紧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群体,同时也是人口和产业的密集区或一体化区域。
目前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了国际大都市带的要求。它们分别是纽约都市带、东京都市带、伦敦都市带、巴黎都市带、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带和长江三角洲都市带。
a.优势互补。
b.互惠互利。
c.前店后厂。
d.强强联手。
【答案】c。
1.
经济知识:事业单位经济学常识——失业是什么。
2.
经济知识:两组易混淆经济学名词。
3.
经济知识:事业单位考试基础知识考点——公司的分类。
4.
5.
管理学:行政职能考点。
经济合同模板篇十三
本文阐述了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基本内容,详细解读并分析了入世议定书第15条条文,提出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可获性:尽管中国只有在证明自己是市场经济体从而不适用第15条后才能享有市场经济地位,但自动适用第三国价格的做法无论如何必须应予终止。为维护我国的最大正当利益,中国应积极主动将相关不尽适宜的做法一并诉诸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寻求国际法律的公正裁定。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究其根源,外界大多将之归因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简称“入世议定书”)的第15条——中国在该条中做出了十五年的非市场经济承诺。尽管外界更倾向于将该条解读为是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定性,但实际上入世议定书第15条仅仅是反倾销这一特定领域内有关技术操作问题的规定,而并非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根据该第15条,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和/或反补贴调查时,除非该企业能够证明其所处产业满足和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否则该反倾销发起国有权直接使用替代国的价格进行倾销的认定和倾销幅度的计算。“非市场经济地位”仿佛是一把悬挂在中国出口企业项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客观上鼓励了一些发达国家将其作为贸易保护的绝佳粉饰手段。根据《关于执行gatt1994第6条的协定》,进口国当局在决定某进口商品存在倾销与否时,应当将该商品的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进行对比。对来自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品来说,反倾销当局通常会参考该出口国国内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其商品的正常价值;但是对于不享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而言,国内价格无法作为正常价值之参照,因而反倾销发起国将选择一个具有可比性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替代国价格法抹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秉赋上的比较优势,而且由于反倾销当局在遴选替代国时拥有非常广阔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来自该等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企业通常会被有关当局认定存在大幅倾销,并对其征收数额巨大的反倾销税。
二、入世议定书第15条条文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争,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理解及适用息息相关。那么该条文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尽管条文赫然在案,而美欧日等国却仍然枉顾契约精神、“明目张胆”地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表示不予承认呢?实际上,入世议定书第15条是有关反倾销及反补贴的内容。其中第15(a)条规定的是wto成员国在对来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或反补贴调查时应予作为参考依据的正常价值。根据该第15条,如果中国生产企业可以“清楚地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均满足和符合市场经济的认定条件,那么就适用中国国内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但如果中国生产企业不能清楚地证明或无法证明,那么进口国有关当局就可以“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亦即进口国有关当局有权直接采用“第三国价格”。与此同时,上述第15(a)条的适用整体上受到入世议定书第15(d)条的限制;根据第15(d)条,入世议定书第15(a)(ii)条规定的替代国价格法仅在过渡期中予以适用,在中国入世15年后必须终止适用。然而尽管第15(d)条有非市场经济承诺十五年到期终止的规定,该条第一句却同时规定了“由中国根据进口方的国内法,证明自己是一个市场经济体”。这正是美欧等国据以“光明正大”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所谓根据之一,因为根据第15(d)条第一句话的字面文义,入世议定书第15条(d)款确实仅仅表示在以后,禁止反倾销发起国再径直适用市场经济替代国之价格来展开倾销的调查、认定和惩处,但第15(d)条也的确没有规定中国入世15年后可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即中国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地位,仍需要中国在反倾销个案中自己证明。由此可见,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之争实际上是有关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解释之争。从条文的字面含义上来看,入世议定书确实没有强行要求世贸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必须在20之后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自动地予以承认和认可,wto成员也不负有任何承认中国具备“市场经济地位”的法定义务。故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法律规则,在非市场经济承诺期届满之后,中国需要根据相关进口国的国内法自己去证明可否享有以及能否享有“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其实并非经济学意义上的一个普遍标准,只是一国为进行反倾销中的价格比较和确定倾销幅度而制定的技术性规则,并且无需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政治认可。替代国价格法实际上是专门设计来针对中国,因此更多是出于贸易保护目的,以使中国成为反倾销反补贴的主要对象,从而遏制中国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笔者认为,这场市场经济地位之争实际上是法律之战,既然目前美欧日等国极力试图通过第15(d)条的法律解释来做文章,拒绝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那么中国只有坚决拿起国际法武器坦然面对,才更有胜利的把握与底气。美欧等国利用法律解释上的技术手段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虽不甚光彩,但笔者拙见并未违反契约精神。因为根据入世议定书第15条字面规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确实并不具有自动获得性,相反中国必须按照相关世贸组织成员国国内的法律法规证明自己已经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才可以享受市场经济待遇。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根据第15(d)条规定,无论欧美国家是否承认中国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以替代的市场经济国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参考的做法,均应自年12月11日起停止适用。这就意味着,如若美欧等国在今后的反倾销调查中仍径直采用第三国作为参考价格,而毋论中国能否证明自己具有市场经济地位,那么这无疑将构成对入世议定书的违反。综上,笔者认为,尽管中国只有在证明自己是市场经济体从而不适用第15条后才能享有市场经济地位,但自动适用第三国价格的做法无论如何必须应予终止。此外,笔者还认为,中国在证明自己是市场经济国家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的障碍,因为无论各成员国对市场经济标准的界定、还是中国能否依据这些标准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市场经济体,进口国均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旧取决于各国与中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由于条文未明确排除以其他价格衡量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因此,如果中国无法证明其依据进口国国内法具有市场经济地位,那么wto成员方完全有可能在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选择适用其他价格方式来衡量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
四、结语。
截至目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十五年,并且根据入世议定书第15条之规定入世的15年过渡期已经届满,因而世贸组织成员国今后在对中国企业采取反倾销和/或反补贴措施时,理应终止适用“替代国”之价格。然而可惜的是,美欧日等国在这一大背景下仍对中国为市场经济体这一既定的`事实拒不予以承认和认可。虽然我们说这种做法并未赫然违背“条约必须信守”的契约精神,但实质上这种行为的的确确是这些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保护本国已丧失竞争力的产业的噱头。这不但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也与世界经济合作与开放发展的大趋势相悖。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一面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运用国际法武器方面的稍显薄弱一面: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发展中国家一旦在现行国际经贸规则下胜出,它们就伺机寻找漏洞、通过技术性手段来解释和改变规则。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承诺条款已然到期,尽管部分发达国家仍试图通过对第15(d)条进行一些技术性解释来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笔者坚信中国贸易回归wto正常规则轨道之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应当坚决敦促和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务必牢牢地遵照入世议定书第15条之规定,取消在对中国生产企业发起的反倾销和/或反补贴调查中的替代国做法。如若不然,为维护我国的最大正当利益,中国应积极主动将相关不尽适宜的做法一并诉诸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寻求国际法律的公正裁定。与此同时,笔者认为,中国应该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只有具备和西方国家旗鼓相当和能够真正平等对话的地位之后,才无须再恼火西方的反倾销等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才不用再付出巨大代价忍辱负重以期获得平等贸易地位,才能够在未来全球经济体系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经济合同模板篇十四
中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历来推崇诚实守信、“一诺千金”,鄙视背信弃义、“食言而肥”。但是,当世界向更加文明的境界进发、中国及其企业信用日益增长之时,仍有不少人对信用文明有所轻视甚至忽视。在一些领域和一部分人心目中,诚实守信者竟成了傻瓜,“食言而肥”者却为一些人羡慕。如果说中国过去把以诚立身、以信交友作为传统道德的一项极为重要内容的话,那么,中国当代“信用”二字意义则更加重大而又深远。对国家来说,它表现为维护信誉的法律体系,对社会来说,它表现为不同区域的信用服务架构,对企业来说,它表现为交易双方的相互信任,对个人来说,它表现为做人处事坚守诺言的可信品德。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主因。信用问题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仅言非公有经济,意在管中窥豹,并不表明非公有经济比其他各界的信用危机更为严重。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1][2][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免租期的房屋租赁合同(实用17篇)
- 质量月活动实施方案(汇总8篇)
- 勇气的力量怎么写(实用16篇)
- 2023年开学的讲话稿汇总(汇总19篇)
- 国有资产分析报告 国有资产调研报告(五篇)
- 2023年护理本科毕业实习报告范本(优质9篇)
- 学校班级事迹材料范本(优秀12篇)
- 2023年我的梦想之旅如何写(大全8篇)
- 2023年老同学聚会感言汇总(汇总11篇)
- 车位租用合同(汇总14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最新房产
经 济 合 同 (大全10篇)20下载数 567阅读数 -
2023年
经 济 买卖合 同 (大全19篇)29下载数 387阅读数 -
经 济 合 同 的心得体会(精选17篇)35下载数 666阅读数 -
经 济 合 同 的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15篇)32下载数 503阅读数 -
经 济 合 同 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模板16篇)33下载数 181阅读数 -
最新
经 济 合 同 的心得体会(模板8篇)10下载数 566阅读数 -
最新
经 济 性裁员解除劳动合 同 (汇总15篇)18下载数 612阅读数 -
经 济 合 同 的心得体会(优秀17篇)40下载数 146阅读数 -
2023年
经 济 合 同 纠纷(优秀17篇)12下载数 799阅读数 -
济 南租赁合 同 (优秀8篇)14下载数 913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