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月三美食文案范文(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5:44:58 页码:12
最新三月三美食文案范文(通用13篇)
2023-11-22 15:44:58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梳理,对未来的规划。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以拓宽思路和提升自身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书籍和文章,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新的观点和启发。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一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提前准备五色檽米板和小彩蛋。大家采来红兰草花、黄饭花、红枫叶、紫蕃藤、用这种绿色植物的汁泡浸檽米,制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流传,这类食品类是深得仙女的称赞后广为流传出来的;也有些人说是祭拜歌仙刘三姐的。吃完这类饭,事业兴旺,精力旺盛。小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孩和女孩青年人用于人际交往传递感情的物件。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及其丰收以后,广西省一些少数名族地域民俗会自发性机构抢花炮健身运动。老老少少都是会穿上传统节日盛放,天亮就蜂拥而至地冲向活动场地,抢得花炮的人被觉得明年最命好,也最受女孩亲睐。

3、绣球花寄情。

歌圩的绣球花是女孩们在节日期间赶做的艺术品,加工工艺都很精致,各个全是丝织艺术品:十二花朵连结为一个球形,每一片花朵意味着着一年中的某一月,上边绣有本月的盆栽花卉。一些绣球花制成正方形、多角形等。绣球花内窗豆粟或棉籽油。球上连到一条绸带,往下坠丝穗和装饰设计的珠串,代表着纯真的感情。

4、打担子。

打担子是传统式的自嗨主题活动,每一个壮亲人全是喊着堂的知名演员,女性的姿势轻便幽美,小伙的姿势铿锵有力,自嗨的“喊着堂”,寄予着壮族老百姓祈望大丰收的心愿。

5、对歌谈爱。

三月三歌圩是男孩和女孩青年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最佳时机。每到歌圩,周围数十里内的男孩和女孩青年人集聚在歌圩点。小伙儿在歌师的指导下与钟意的女孩对歌。

一般是男士先积极唱“游玩歌”,观查找了敌人,碰到适合的目标,便唱出碰面歌、邀约歌。女性若有心就同意。男士再唱了解歌,相互拥有情义,唱挚爱歌、情分歌。歌曲歌词皆即兴发挥,随口说出。若女孩感觉眼下的小伙儿优秀人才、歌才都令人满意,便趁别人不留意,悄悄的将怀里的绣球花赠予心上人,“他”则报之以手帕、纯棉毛巾这类的物件,随后歌唱更为甜美,遂订秦晋之好。

6、打铜鼓。

广西省的一些少数名族向来有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或祭拜中敲击铜鼓的习惯性,这一风俗习惯一直承袭迄今,如今东兰、天峨等地壮族人民群众每一年过三月三和新春佳节,都安、广西巴马、最大化等地瑶族人民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办丧礼祭拜,南丹中堡广大苗族地区过年或遇到喜气时必须以击铜鼓的方法表明祝贺或哀悼之情。

广西各地“三月三”民俗。

壮族:歌圩迎宾客千人竹竿舞。

“三月三”是壮族最重大的民族节日。每到“三月三”,壮族男女会像赶圩一样会聚山坡上对唱山歌,开展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武鸣是中国壮乡,又是壮文化发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当地都会举行“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骆越族群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抢“花炮”展民族魅力“行歌坐妹”写浪漫。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节日,侗、苗、瑶等少数民族也会庆祝三月三,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花炮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探奇、体验,也展示了民族融合的浓浓情意。

除了抢花炮,三江侗族的“行歌坐妹”,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相亲方式也给“三月三”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瑶乡山歌传情谊峒中瑶胞打陀螺。

在融安县雅瑶乡西古坡屯,每年“三月三”都会举行山歌对唱活动,全乡的山歌爱好者都赶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山歌对唱。

在防城区峒中镇,三月三的重头戏是“打起陀螺唱起歌”。

瑞鼓响震三月三,乐了山路十八弯。壮胞瑶胞聚一堂,通过佳节大联欢……。

峒中“砧板”陀螺比赛集强身健体和娱乐为一体。如今,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砧板”陀螺陆续出现在各种舞台和体育场合上,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喜爱。

在唐朝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歌仙,名叫刘三姐,出生在广西宜山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打渔为生。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二

1、粤菜世界,食在新雅!

2、小笼包要皮薄不漏,肉馅新鲜、口感紧致、汤汁浓香而不腻。

3、上帝给了我吃货的胃,却没给我土豪的身份。

4、为什么专家建议晚餐要吃七分饱,因为另外三分要用来吃宵夜。

5、我本来想等你生日再送给你,看这情形,来吧。

6、懂得美食的人,不会吃全熟的牛排。懂得爱情的人,不会许诺天长地久。

7、能吃者得到一份暖胃的享受。

8、吃货的思路是好吃你就多吃点,不好吃多少也要吃点。

9、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10、除了吃美食、还有比这跟美好的事么、我是吃货、我怕伤心。

11、元芳火锅,四季享用!

12、人生在世,不该愧对“吃货”二字。

13、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14、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16、对于吃货来说,荷花池里的锦鲤都想着要炖着吃。

17、秀风景,秀美食,秀工作,秀恩爱,秀孩子。打开人人微博朋友圈,似乎都是大家过的都很好。

18、那些冰糖葫芦红彤彤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不知引来多少小孩儿渴求的目光。

19、不一会儿,我们便拎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酸菜鱼上了楼。闻着一股鱼香、辣椒和酸菜的香味儿,引的我垂涎欲滴,迫不及待的把酸菜鱼倒进盆子里,拿起了筷子,准备一“品”为快了。

20、柑橘是海盐的特产,橘子皮里面住着一个个金灿灿的小月亮,亲亲热热地住在一所房子里。

22、用刀切开它,可以看见那鲜红的瓜肉,里面一颗籽也没有,还没有吃到嘴里,就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你咬一口,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冷冻过的西瓜更清甜无比,比那刚买的还要好吃,冰凉凉的,真是夏天解暑的好水果。

23、剁椒鱼头烤鸭,糖醋排骨对虾,水煮肉片凤爪,肉串鸡架,溜肥肠炒豆芽。

24、妈妈熬的`鸡汤,白色的,很香,咸味,很好喝。每次妈妈做鸡汤,我都拿个小勺子喝,喝一口,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再喝一口,再品品味,再咽下去。

25、我的语录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26、每次我都要吃一笼半的小笼包,要不是因为吃得太饱,我恨不得吃掉其他的几笼,吃完后,你不禁会回味无穷,连连称赞。

27、石锅鱼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在大石锅里烧制的鱼。先挑好鲜活的大鲤鱼,然后经过处理再放到石锅里。底下铺着豆芽,上面则撒上一些香菜、调味料等,还伴着淡黄色的汤,让人看着就垂涎欲滴。

28、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29、不想听大道理只想吃小蛋糕。

30、看到鱼我的口水直流,吃鱼时我狼吞虎咽。

31、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街景,不一样的美食,不过,没有你的身影,似乎都一样。

32、一个吃货的遗言:别的什么的就得了,给我烧一份海底捞和两个服务员。

33、我开始细细品尝,发现那独特的味道真是无法形容。脆、香,全部混为一体。好!百年难尝!

34、虾肉味道鲜美,回味万千。尤其是品尝完龙虾肉之后,可以汤汁拌饭,美味之极!

35、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因为轻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军万马往我嘴里奔跑。

36、素颜照骗出境假期就是用来见好友+享受美食+静静发呆。

37、我有一颗减肥的心和一个吃货的胃,它俩天天pk,我掐指一算,艾玛,今天胃又赢了。

38、潮汕牛肉店之牛肉火锅、上海极品轩之霸王别姬。

39、老阚厨房之山东扒鸡、梁记烧腊店之烧鹅。

40、苏杭点心店之小笼汤包、红桥左岸之香蒜培根乳酪……。

文档为doc格式。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三

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二、没能力把眼前的苟且过好,就先别向往诗和远方。拿你有的,换想要的,世界向来如此,残酷却公平。

三、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

五、任何事情,你想做就会有方法,不想做就会有借口,你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承当后果的义务。不要明天再努力,只有努力过完今天的人才有明天!

六、如果有缘,错过了还会重来;如果无缘,相遇了也会离开。聚有聚的理由,离有离的借口,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七、如果你心里是快乐的种子,那么长出来的一定是笑容!如果你心里是痛苦的种子,那么长出来的一定是忧伤!如果你心里是恨的种子,那么长出来的一定是怨!如果你心里充满爱,那么长出来的一定是宽容!如果你心里有邪恶,那么长出来的一定是坠落!

八、下雨了,才知道谁会给你送伞;遇事了,才知道谁对你真心。有些人,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有些人,只会火上浇油,不会坦诚相待。

九、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十、每个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一个最好的生活状态。有事做,凭自己的能力生存于世,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人爱,让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归属,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有所期待,让自己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希望,充满向上的力量。

十一、养好受伤的头发,保持百斤左右体重,照顾好挑剔的胃,交一个能一路废话的朋友;给自己疲惫的生活找一个温柔的梦想,然后彻彻底底跟过去的悲伤道别。这就是你接下来要做的事。

十三、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你不甘心也好,你难过也好,都无济于事;在这世上没有人会刻意去照顾你,是留是走最终只能靠自己。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得学会成长。

十四、什么叫做理想生活?不用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住得太好,但必需自由自在,不感到任何压力,不做工作的奴隶,不受名利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已经算是理想。

十五、人皆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功成名就也全然一枕黄粱。纵使将相王侯、一世荣华,到最后也不过是一抔黄土。

十六、世界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如果。

十七、长大后才发现,原来生活不只是惧怕风雨,有时,平淡是比动荡更大的考验。

十八、这世上沒有所谓的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回报,你所看到的每个光鮮人物,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惊的努力。请相信,你的潜力远没有爆发出来,切勿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

十九、有一种努力叫做靠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你永远的避风港,你才是自己人生路上唯一的导航灯,你想要的人生,只有你自己给得起。

二十、宁愿做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恶人,也不要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烂好人。

二十一、蜕变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

二十二、起点低怕什么,大不了加倍努力。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拼的不是起点,而是坚持的耐力和成长的速度。只要努力不止,进步也会不止。

二十三、所有的付出都有意义,就算现在还没给你,也别着急。你要相信,生活是为了在恰当的时候,给你更合适的,命运绝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

二十四、人生,到底还是活一回心境。缘来时坦然地接受,缘去时也从不强留。于是便从这份顺其自然的心境里,寻到了一份难得的淡然和恬静,因为知道万事皆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不做无望苛求和挽留。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四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2、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最佳)。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3、吃柿子。

吃柿子食俗,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据《奇园奇所奇》中介绍: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访,这一天正值重阳节。他已经一天未食,感到饥饿口渴,当行至剩柴村时,只见家家墙倒树凋,均为兵火所烧,朱元璋暗自悲叹,举目环视,唯有东北隅有一树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约食了10枚便饱腹,又惆怅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取太平(今安徽太平县),道经于此,柿树犹存,便将以前微服私访在此食柿的事告于侍臣,并下旨:“封柿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阳节均食柿子,以示纪念。

4、吃牛肉。

全国各地重阳节也有吃牛肉的习俗。作为温性食品老年人在秋季食用正当时。营养师告诉大家,新鲜的牛羊肉为温性食品,在秋季食用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满足人们“贴秋膘”过寒冬的愿望。

5、食蟹。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清蒸大闸蟹闻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难怪著名学者章太炎和其夫人曾卜居吴中,啖蟹之余,夫人汤国梨女士曾吟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于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也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望远的活动。

6、饮菊花酒。

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是重阳不可少的活动。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菊花酒。”诗人们对菊花酒情有独钟,颇有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赏菊之余,饮菊花酒自然是首选。

7、喝花茶。

清茶。吃的东西太多了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消化过滤肠道,只有茶,健康,绿色饮料。

九九重阳节由来。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禁忌事宜。

忌房事。

“重九"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在这个时间点,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时,才能达到阴阳调和。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

忌煮饭。

过去传说”重阳不蒸粑,老虎要咬妈“。重阳节是老人节,这天是过节,所以要让老母亲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当时没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就拿这个俗语来吓唬人。

忌送菊花。

因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合适。

忌说节日快乐。

重阳节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阳节里的祝福是“身体健康”或“全家平安”。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五

在侨乡广东汕头,有一道潮汕地区特色传统美食“甘蔗熏鸭”,至今仍遵循百年传统的制作手艺,不仅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更是众多海外游子美味的乡愁。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熏鸭只能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吃到,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经常会过来买熏鸭吃、送亲友。”旅居泰国的林燕妮14日对记者说,这味道常常让她想起小时候在汕头生活的情景。

记者走访主产甘蔗熏鸭的汕头峡山镇了解到,熏鸭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由于当地盛产甘蔗,甘蔗榨糖后出现很多废弃的甘蔗渣,先辈们就利用燃烧甘蔗渣来烟熏鸭子。烟熏后的鸭肉口感香中带甜,肥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由于年代久远,工序繁复的传统熏鸭几近失传,当地只有少数人传承了制作熏鸭手艺。目前市面上熏鸭每只90元人民币左右。

在汕头峡山镇一家传承百年的老牌甘蔗熏鸭店,记者看到熏鸭用的木桶内,炭火一直在燃烧,木桶散发出甜甜的烟熏味,腌制好的鸭子整齐地挂在木桶内壁,旁边还放着一大堆甘蔗渣备用。

熏鸭店老板黄伯告诉记者,他们店坚持家传的古法制作工艺,制作的熏鸭远近闻名,每天限量生产。精选重5斤左右的鸭子,洗净后用红糖、陈皮、川椒、八角、五香粉、醋、盐等秘制腌料腌制过夜。各家熏鸭店都有自己的一套秘方,从挑选、压扁鸭体、腌制、熏烤等需要十多道工序。这家店现在月均订单近300笔。

做好一只熏鸭至少要两天时间,鸭子腌制一天后晾干,再将腌制好的鸭子挂在木桶内,用木炭火烘烤后加入甘蔗渣烟熏,每隔一段时间添加甘蔗渣,同时转动鸭子,确保味道和色泽均匀,熏烤3个小时左右。制成的熏鸭表皮呈枣红色,鸭肉经过烟熏后带着一丝丝甘甜味。

业内人士称,除了本地的顾客,海内外的乡亲和游客都非常喜欢熏鸭。商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逢年过节销售量很高,都要提前预定。根据市场需求,目前商家使用真空包装和冷链配送保持熏鸭新鲜,方便顾客携带和馈赠亲友。

甘蔗熏鸭不仅是一道潮汕地区特色传统美食,汕头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众多,更是他们对家乡美食的记忆,成为海外游子美味的乡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六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荠菜煮鸡蛋。

在湖南地区有着三月初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发糕。

发糕算是老南宁过“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据市民陈小姐回忆,小时候过“三月三”,她都要缠着母亲蒸发糕给她吃。发糕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发糕是传统地道的做法,后两种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口味的差异化而演变出的新品种。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宁人都会准备一些发糕拜祖祭祀。发糕口感松软香甜,老少皆宜。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饼单是馅就足够忙活好长时间,但是更关键的是需要薄饼皮做支撑。薄饼皮不但要薄更要劲道,这样包着馅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时将馅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非常味香可口。因为质量好的薄饼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欢单吃薄饼皮。

水油堆。

柳江的水油堆,是壮家特色小吃之一。在柳江的一些老街或者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仅凭着一个锅头,一堆炭火,一瓶油,一盆面粉,一碗芝麻,转瞬之间,白面在油锅里上下翻腾,白进黄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在街道上空弥漫,久久不散。水油堆一般在圩日时现做现卖,软软的水油堆,夹一个放进碗里,再淋上红糖水,咬一口,又软又糯,又甜又香。

壮粽。

壮族称粽子为“粽粑”,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也是用来祭祀拜祖的食品。壮粽比我们一般吃的粽子要大很多,一般要几个人一起吃才能吃完。

三月三历史发展。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这一天,也是古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兰亭序》中“曲水流觞”都与上巳节相关。

“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七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三月三古又称上巳节。又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并且在民间也有传说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在这一天,天上会开蟠桃大会等。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1、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农历三月初三,在侨乡江门家家户户都有吃“鸡矢藤”饼的习俗。先将其叶子洗净,与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团,压成饼状。部分还会在饼面印有“福、禄、寿”等吉祥字。用鸡矢藤叶做出的饼甘凉可口,别有风味,食后清热解毒。

2、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3、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传说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外出干活总是带着糯米饭。而山上的猴子总是把糯米饭抢去。有一次,特侬随手扯了枫叶驱赶猴子,却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灵机一动,回家后把枫叶浸泡到糯米饭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饭。猴子看见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毒物不敢碰。特侬吃了黑色糯米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做黑色糯米饭,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做蒿子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春天,轻风和煦、万物复苏。据医书介绍,蒿子有清热、泻火、利湿、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看来,蒿子粑“粑魂”虽是传说,祛病健身之言却是不虚。

5、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饼单是馅就足够忙活好长时间,但是更关键的是需要薄饼皮做支撑。薄饼皮不但要薄更要劲道,这样包着馅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时将馅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非常味香可口。因为质量好的薄饼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欢单吃薄饼皮。

6、春饼。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春饼来历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个书生名叫陈皓,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陈皓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了吃饭。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春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陈皓边读书边吃春饼,餐餐吃得香,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不久,陈皓赴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结果,陈皓得中状元,高兴得把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称之为“春卷”。

7、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将采摘回来的艾叶洗净,煮过以后剁碎,与糯米粉、黄糖混合后舂匀,捏成一个个墨绿色的扁圆形糍粑。最后用芭蕉叶垫底,放进蒸笼蒸熟,即成软绵香甜的艾糍,艾糍里面的馅可咸可甜。

8、乌米饭。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乌米饭驱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独有的枫香味、乌黑油亮的颜色,再配以炒香并捣碎了的花生米及腊肠等配料一起蒸煮,吃起来味道相当美味,是一道深受市民青睐的传统美食。

9、壮粽。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

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风莫饭,父母打开风莫,分给全家人。儿女须将风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寿。

10、水菊粑。

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安庆太湖县、潜山一带,有吃水菊粑的习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开细小的头状花。在我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长。春季可以采摘嫩茎叶洗净,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称作“清明粑”。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八

1、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2、荠菜煮鸡蛋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3、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4、蒿子粑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5、春饼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1、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2、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的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我国在魏晋以后,汉族时兴的上巳节就是三月三了,一直沿袭下来。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每到三月三,各地会举办拜轩辕活动,这些年郑州新郑每年都会举办拜轩辕祭祖大典。“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也是不少地方的习俗。农历三月三还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壮族有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习俗。三月三是瑶族的“干巴节”,每年到了这一天,贵州、湖南、云南等地的瑶族都会休息一天,年长的喝酒、娱乐,青年男女则相约到野外对歌、踏青、谈情说爱。三月三还是侗族的“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云南、湖南、贵族等地的侗族在这一天会举行斗牛、斗马、对歌、踩堂、抢花炮等活动。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九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后退几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一计未成,又生二计。快到清明节了,土皇帝又把达桂换到跟前,装着十分诚恳的样子:“达桂,你向来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达桂一听,就知道土皇帝又怀恶意,但达桂好不畏惧地说:“请皇上明说。”土皇帝眯着眼睛说:“清明节我需要一个象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你给我在一个月内弄来,到时重重有赏,过期误了大事要从严惩罚。”达桂十分轻松地笑道:“好办,好办。”

二十天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三十天过去,达桂依然没有一点动静。限期过了,土皇帝派兵来抓达桂,达桂扛着一杆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见土皇帝:“皇上大人,壮家比山头还要大的猪头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宫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请皇上用这杆秤去称一称,我好回去把猪头抬来。”“这......”土皇帝哑口无言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十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1、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农历三月初三,在侨乡江门家家户户都有吃“鸡矢藤”饼的习俗。先将其叶子洗净,与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团,压成饼状。部分还会在饼面印有“福、禄、寿”等吉祥字。用鸡矢藤叶做出的饼甘凉可口,别有风味,食后清热解毒。

2、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3、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传说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外出干活总是带着糯米饭。而山上的猴子总是把糯米饭抢去。有一次,特侬随手扯了枫叶驱赶猴子,却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灵机一动,回家后把枫叶浸泡到糯米饭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饭。猴子看见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毒物不敢碰。特侬吃了黑色糯米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做黑色糯米饭,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做蒿子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春天,轻风和煦、万物复苏。据医书介绍,蒿子有清热、泻火、利湿、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看来,蒿子粑“粑魂”虽是传说,祛病健身之言却是不虚。

5、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饼单是馅就足够忙活好长时间,但是更关键的是需要薄饼皮做支撑。薄饼皮不但要薄更要劲道,这样包着馅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时将馅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非常味香可口。因为质量好的薄饼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欢单吃薄饼皮。

6、春饼。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春饼来历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个书生名叫陈皓,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陈皓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了吃饭。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春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陈皓边读书边吃春饼,餐餐吃得香,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不久,陈皓赴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结果,陈皓得中状元,高兴得把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称之为“春卷”。

7、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将采摘回来的艾叶洗净,煮过以后剁碎,与糯米粉、黄糖混合后舂匀,捏成一个个墨绿色的扁圆形糍粑。最后用芭蕉叶垫底,放进蒸笼蒸熟,即成软绵香甜的艾糍,艾糍里面的馅可咸可甜。

8、乌米饭。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乌米饭驱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独有的枫香味、乌黑油亮的颜色,再配以炒香并捣碎了的花生米及腊肠等配料一起蒸煮,吃起来味道相当美味,是一道深受市民青睐的传统美食。

9、壮粽。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

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风莫饭,父母打开风莫,分给全家人。儿女须将风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寿。

10、水菊粑。

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安庆太湖县、潜山一带,有吃水菊粑的习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开细小的头状花。在我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长。春季可以采摘嫩茎叶洗净,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称作“清明粑”。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十一

1、乌米饭:将枫叶熬成紫乌黑色的水,和糯米煮在一起,使糯米饭带着枫叶的清香。

2、蕉叶糍:吃起来有芭蕉叶的香味,也有糯米的香甜。

3、艾叶糍;三月三的主要传统美食之一,艾叶有着独特的清香味,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4、蒿子粑:传说可以驱邪避灾,是人们对一种善良愿望的表达。

5、五色糯米饭:五种颜色的米做成的,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

p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十二

1、不管谁说了什么,都坚持努力,坚持做自己的`你,超级帅气。三月你好!早安!

2、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三月你好,早安!

3、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会明白,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三月你好!早安!

4、我们这一生,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任何人无法给予全部依赖,以为走不过去的路,跨过去后回头看看,也不过如此。三月你好!早安!

5、最初挥手的瞬间,就注定要说再见,最后恋恋不舍的缅怀,成了懦弱的表现。三月你好,早安!

6、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是被弄得焦头烂额,遍体鳞伤,还要微笑的面对生活的波澜万千!三月你好!早安!

7、起风的日子学会依风起舞,落雨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伞;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也会有的意想不到的欣喜。三月你好,早安!

8、莫道岁月晚,不蹉跎,不虚度,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从此刻起,莫负时光。三月你好,早安!

9、最大的安全感就是:自己有钱!你越努力,赚的越多,问题就越少。三月你好!早安!

10、我们谁也没办法,活成人人都满意的样子,很多事情就跟吃饭一样,六七分饱就够了,别死撑。三月你好!早安!

11、我也想矫情地说句三月,你好,未来在此刻启航,努力奋斗,踏实做事!

12、我们在这世上,选择什么就成为什么,人生的丰富多彩,得靠自己成全。你此刻的付出,决定了你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改变不了世界,你还可以改变自己。三月你好!

13、愿你,有这个年纪的任性,心里有执着的目标,有个能牵动你心的人,春风十里,一笑就暖,笑容比阳光灿烂。三月你好,早安!

14、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三月你好,早安!

15、两人一马,明日天涯,枝繁叶茂的三月,在荒漠种一颗沙柳。三月你好。

16、终其一生,只为遇见你,不求尽人意,但求无愧于心,遇见,来过,拥有一段美好的记忆,就是这辈子最温暖的事。三月你好,早安!

17、只有你,才能决定你是谁,与其等到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些。三月你好!早安!

18、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三月你好,早安!

19、你爬得高,走得远,不是为了给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世界。三月你好!早安!

20、在一切变好之前,我们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这段日子也许很长,也许只是一觉醒来,所以耐心点,给好运一点时间。三月你好!

三月三美食文案篇十三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它开创了广西自治地方政府确定自己的法定民族传统节日的先河,意义深远是广西历史上的第一次,它开创了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依据自治主体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确立覆盖本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节假日的先河,意义深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自治区一级,可以进一步予以完善。壮族作为广西的自治主体民族,其重大节日除“三月三”外,还有“六月节”“七月十四”“蛙婆节”等,能否也确定为民族节假日,均值得考虑。新疆、西藏、宁夏等自治区的民族节假日,就不止一个;其二,促使自治县一级人民政府依据本自治地方自治主体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规定出台覆盖本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可能。广西有12个民族自治县,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各自治县的自治主体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重大传统习惯节日,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当地政府均有权规定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习惯节假日。因此,自治区一级的民族传统节假日的出台,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自治县一级民族传统节假日的出台提供了依据,成为了可能。

它将成为承载和展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或起源于纪念先祖或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或起源于祭祀各种神灵,还有的则起源于各种经济活动,但他们有两个突出的本质属性:其一,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集中承载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衣、食、住、行、用等物质文化方面和信仰、礼仪、习俗、歌舞、神话、传说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该民族传统节日中往往都有所体现,一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甚至就是缘于某个传统节日而产生。“壮族三月三”也不例外,如壮族素有“能歌善舞民族”之誉,壮乡号称“歌的海洋”,这一文化特性最集中的外在表现莫过于“三月三”活动,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五色糯米饭最初即在于供“三月三”活动食用,等等。其二,是该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展示途径和平台。对一个“族外人”来讲,要观察和了解另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亲自参加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耳濡目染,感同身受——通过民族节日这个“窗口”,你可以观赏到色彩绚丽、婀娜多姿的民族服饰,可以品尝到风味独具、特色浓郁的民族食品,感受到载歌载舞、隆重热烈的节庆氛围,领略到豪迈奔放、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体悟到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一言以蔽之,通过民族传统节日,你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一个民族、了解一个民族进而热爱一个民族。通过参加或观察诸如对唱山歌、抢花炮、抛绣球、踏青以及各种祭祀等形式各异的“三月三”活动,你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和感受壮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它是传承和保护壮族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民族传统节日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自发性,即民族传统节日一般都是民族内部自发产生形成和自愿参与的,不需要外部力量的特别发动和组织;二是全民性,即在本民族内部,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全民参与;三是利己性,即在本民族内部,普遍认为参与这样的节日活动是有益的,或可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或有助于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发展。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因为“自发”,因而自觉;因为“全民(参与)”,因而彻底;因为“利己”,因而投入。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在此“自觉”“彻底”“投入”的前提下进行传承和传播,不可能不积极,不可能不完整,不可能不成功!所以说,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它将有力地促进广西民族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一方面各民族在各自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长期杂居,相互交往交流,相互认同、影响和吸收,因而在文化上又具有某些相似性和共同性,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民族节庆上,即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过同样的节日。在广西的诸多少数民族节日中,无论是从参与的民族还是参与的人口来看,“三月三”都毫无疑问地堪当“广西第一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各地共有2700余万人过“三月三”,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广西少数民族总人口1986万,这就意味着,“三月三”已不单纯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事实上,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除壮族外,汉、瑶、苗、侗等民族也以不同的方式欢度“三月三”。这进一步表明,“壮族三月三”历史上就是广西各族人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重要内容和表征,把它确定为全区性的民族习惯节日具有广泛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可以预料,随着这一法定民族节日的确立,“壮族三月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必将迅速扩大,认识并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的各族民众必将会不断增多,各族民众可以借此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广西民族团结局面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