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9:27:36 页码:14
2023年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优质8篇)
2023-11-22 19:27:36    小编:ZTFB

报告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逻辑清晰,给读者一个清晰明了的信息传达。在报告中可以使用图表和数据来增加可读性和直观性,同时要保证图表和数据的准确性和清晰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您了解如何撰写一份较为完善的报告,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一

调查人:xxxx。

学号:xxxxx。

专业:xxxxxxxx。

班级:xxxxxx一、调查背景。

2011年初,国家计生部门正在研究允许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简称“单独二胎”)问题,计生部门正在进行适度放宽独生子女准生“门槛”的调研。同时,我国各地对此也有相关的二胎政策。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人口学家指出,一胎化政策已经导致一个人口迅速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他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未来的竞争力。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强制堕胎和不平衡男女比例,也给中国社会增加潜在危险。

因此,面对现在已经出现而未来会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社会问题,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二胎政策的各种争论也是此起彼伏。

本调查报告基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东枣庄地区的某个居民小区的部分居民进行走访调查,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研究该地区人群对国家批准实施的准生二胎政策的态度和看法。

二、准备工作。

1.政策研读。

本文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是对于人们生两个孩子的看法,因此更准确地来说,是调查人们对单独二孩政策的看法,但是由于大部分人对单独二孩政策和单独二胎政策并没有区分,所以本文不做详细说明,文中出现的所有“二胎”均等同于“二孩”。

首先需要区分,单独二孩政策不等于单独二胎政策,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么该家庭就不能再享受单独二孩政策,更不能再生第二胎。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只有一个孩子,则可以享受单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顾名思义就是指有两个孩子,计划生育针对的是孩子的数量,而不是胎次的数量,如果是两胎的话,则有可能出现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况,这样便不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

单独二孩政策的符合条件:

单独二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2.设计调查问卷。

a.男b.女3.是否参加工作?

a.是b.否。

4.你的月收入(*3是)。

a.是b.否。

6.是否感到孤单?(*5是)。

a.是b.否。

7.是否曾经希望有个兄弟姐妹?(*5是)。

a.是b.否c.无所谓。

8.为什么?(*7是)。

a.一个人孤单b.减轻赡养老人的压力c.其他。

9.为什么?(*7否)。

a.喜欢独处b.会减少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度c.财产纠纷d.其他10.对二胎政策态度(注:支持不代表你一定生二胎)。

a.支持b.反对。

11.为什么?多选(*10支持)。

a.解决人口老龄化,提高劳动力b.使老人晚年更安逸,减轻养老负担c.本来就该放开生育,生育自由d.和我关系不大12.为什么?多选(*10反对)。

14.为什么?多选(*13是)。

a.增加养老保障b.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带c.使孩子有个伴,学会分享d.父母要求e.提高家庭乐趣与幸福感15.为什么?多选(*14否)。

a.经济成本太高,一个都养不起b.没有这么多精力去照看两个孩子c.自己不符合要求(政策,年龄,其他方面)。

16.你希望两个孩子的性别如何?(*13)。

a.都是男孩b.都是女孩c.一男一女。

17.你认为二胎政策对缓解人口老龄化,提升劳动力的作用如何?

a.有着积极的影响b.一般c.持消极态度d.没什么作用。

18.如果符合条件,并且经济和精力允许,你会选择生二胎吗?

a.会b.不会。

19.为什么?(*18不会)。

a.不喜欢小孩子b.只想要一个c.两个孩子可能会闹矛盾d.其他。

三、

调查目标。

四、调查过程。

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利用调查问卷对小区过往行人进行调查,填写过后收回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五、反馈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总共调查了样本数据53人,其中29名男性,24名女性,得到如下直观数据:

图1调查问卷的回答状况。

对于几个较为关键的问题,例如对于二胎政策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有43个人支持,10个人反对。支持的人中有38人认为该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提高社会劳动力;有40人认为该政策可以为自己的养老提供更好地保障,该两种观点占主流。而对于反对的人来说,人们主要认为这将会导致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对于是否考虑生二胎的问题,有30个人打算,23个人不打算。可见对于二胎政策支持的人也不见得想要二胎。在支持的人当中,有20人认为生两个孩子能够增加自己的养老保证;8个人觉得生两个一起养和生一个养并无太大差别;有25人觉得如果有两个孩子共同成长,会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学会分享、友爱;另外有10人是由于父母要求他们生两个孩子(可能由于第一胎是女儿的缘故)。

反对的人们也有他们的原因,从列出的原因来看,经济成本是打消人们要二孩的最大原因,反对的23个人都选择了经济成本过高,抚养一个孩子已经很费力了的选项,而且时间成本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时间精力的限制,也是导致人们不生二胎的重要原因。而选择自己不符合要求的人也有10个,因此不排除赞成二胎政策但是身体情况不允许再要二胎的人群存在。

而对于第15个问题,如果经济条件和精力允许,并且条件符合,你愿意要两个孩子吗?有40个人选择了愿意,相比之前的30个人来说,希望有两个孩子的人数进一步提高,可见经济能力和精力限制对于抚养能力的限制。

六、对影响人们是否生育二胎的因素的统计分析。

图2.(a)打算生育二胎的男女比例图2.(b)不打算生育二胎的男女比例。

本来以为由于孕育工作是由女性承担,所以可能在不打算生育二胎的人群中,女性数量要多于男性,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二者数量并无太大差别,相反,考虑到调查人数中女性略少于男性,所以性别对于是否支持生二胎的影响似乎不大。

图5.(a)独生子女对于生育二胎的态度图5.(b)非独生子女对于生育二胎的态度。

在调查的18个独生子女中,有12个人选择生育二胎,另外8人选择没有生育打算,这8人其中有2人年龄在35-40区间段,可能是由于岁数原因,所以没有生育打算。而非独生子女的35人中,有18人有生育二胎的打算,另外17人不打算生育二胎。因此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更有生育二胎的打算,这可能与其成长环境的孤独感有一定关系。

注:一个人是否打算要二胎是受多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还会受到自己主观情感以及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性别、年龄、经济能力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所进行的比较,只能说明该因素对人们的态度确有影响,但至于影响的大小,还应作进一步调查分析;而且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本文调查研究结论仅可用于参考本地区城区人群对于二胎政策的态度,不具有普适性。

七、个人想法与活动心得。

在调查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即“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会考虑要两个孩子”。这也是大多数人心理状态的真实映射。就我而言,我是赞成二胎政策的,但是真的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的时候,即便是要孩子也需要综合考虑当时的经济能力再做决定,更何况是要两个孩子。可能两个孩子一起养的费用不是成倍增加,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去养育两个孩子,相比一个孩子来说,难度无疑是陡增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如今很多正处在事业发展阶段的夫妻来说,如果不是父母催迫,恐怕连一个孩子都不想要呢,更别提两个了。

因此对于二胎政策能否真正达到它的目的,即缓解社会老龄化,提高社会劳动力,能够有多好的实现度,政策又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如人们所担心的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等问题该如何解决,将会是未来需要关注的。

政策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看来,二胎政策势必对于市场劳动力有积极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如何更好的保障孕育期妇女权利、公司批产假的高昂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应当通过其他的法律法规解决,使得生二胎政策落到实处,惠民利民。

八、结语。

综合全面地考量,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利于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此阶段所实行的“单独二孩”政策是社会发展中采取的过渡方案,用以应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变化。

相对而言,“单独二孩”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但对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也要有清醒认识。“单独二孩”政策能缓解老龄化程度和过程,但无法改变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应对老龄化根本之策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同样道理,“单独二孩”政策能缓解未来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局面,但未来劳动力数量的缩减是长期的趋势。应对劳动力数量下降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再回到多生孩子的时代。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二

一、调查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胎政策是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在2011年3月,国家计生部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广东省提交二胎政策试点的申请,该政策因此激起大众的兴趣。二胎政策的放宽与否与许多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涵盖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方面。对此做相关的民意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问卷式调查或者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对二胎政策的意见看法,有利于对政府决策做出政策依据。

二、调查的内容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3对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4目前的家庭组成状况。

三、调查范围、调查对象。

赣州市章贡区抽样的20个小区为例(在此不一一列举)、以家庭为单位发放问卷。

四、调查方案。

1决定调查方式;发放问卷或者电话访谈。

2决定调查抽样方法(参考一般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3决定调查问卷的设计。

五、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1、人员组成:由20人组成,每两人1组,共十组,每组负责2小区。

2、规定:仪表端正、大方;举止谈吐得体,态度亲切、热情;具有认真负责、积极的工作精神及职业热情;访员要具有把握谈话气氛的能力。

3、培训:培训交流的的技巧,所要注意的问题,确保调查正常进行。3人员安排;每组负责2小区,进行自填式问卷的发放和收回。

六、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1、时间进度:

调查大致来说可分为准备、实施、研究、总结四个阶段。

4)总结阶段:将调研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研报告表述出来,并进行评估。按调研的实施程序,可分六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时间2015年4月20日到4月24号。

2、经费:

人员工资20×1000=20000问卷费用2000×2=4000。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三

随着国家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已经有几个省份具体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其余省份也都在准备中,并将适时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河北省也将于近期放开单独二胎。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基本国策,本次单独二胎政策也是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人们的需求来制定实施的。放开单独二胎的政策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呢,这些影响需要政府实施哪些措施来应对呢。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我的这次调查得出的个人结论,为政府机构提供个人见解,为解决放开单独二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提供一些依据。

二、调查时间:

2017年3月20日至4月10日

三、调查地点:

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凤凰路256号)。

四、调查范围:

来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理各种业务的每个人。

五、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六、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

示这是遵照老一辈家长的希望,另外有55%被调查者认为想生二胎的理由是子承家业,传宗接代;对于你为什么不想生二胎的看法,8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下生活成本高,多一个孩子家里开销增加太多,33%的被调查者则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均衡,难免会出现偏心,另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更喜欢三口之家的生活,6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独生子女作为自己配偶,75%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以后的受教育问题,80%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多了以后的医疗问题。

希望政府通过以上调查结果采取措施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未来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的医疗压力;第二,未来人口增加造成的基础教育压力问题;第三,做好单独二胎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准生二胎政策山东枣庄地区民-意调查

调查人:xxxx

学号:xxxxx

专业:xxxxxxxx

班级:xxxxxx

一、 调查背景

2011年初,国家计生部门正在研究允许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简称“单独二胎”)问题,计生部门正在进行适度放宽独生子女准生“门槛”的调研。同时,我国各地对此也有相关的二胎政策。

2017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人口学家指出,一胎化政策已经导致一个人口迅速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他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未来的竞争力。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强制堕胎和不平衡男女比例,也给中国社会增加潜在危险。

因此,面对现在已经出现而未来会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社会问题,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二胎政策的各种争论也是此起彼伏。

本调查报告基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东枣庄地区的某个居民小区的部分居民进行走访调查,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研究该地区人群对国家批准实施的准生二胎政策的态度和看法。

二、 准备工作 1. 政策研读

本文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是对于人们生两个孩子的看法,因此更准确地来说,是调查人们对单独二孩政策的看法,但是由于大部分人对单独二孩政策和单独二胎政策并没有区分,所以本文不做详细说明,文中出现的所有“二胎”均等同于“二孩”。

首先需要区分,单独二孩政策不等于单独二胎政策,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么该家庭就不能再享受单独二孩政策,更不能再生第二胎。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只有一个孩子,则可以享受单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顾名思义就是指有两个孩子,计划生育针对的是孩子的数量,而不是胎次的数量,如果是两胎的话,则有可能出现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况,这样便不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

单独二孩政策的符合条件:

单独二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二胎政策社会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四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公共政策应该遵循如下公共性原则:第一,公有性原则,即公共决策权力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第二,公治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第三,公享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适用于其所要调整的所有对象;第四,公平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维护社会公平;第五,公益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第六,公开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但是,当我们对公共政策进行深入考察时却发现,公共政策时常表现出与公共性相违背的特性,这便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对这些困境进行科学梳理,将有助于理顺公共政策研究的思路,探明公共政策失效的症结,进而加快我国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具体而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的个体和团体。其中,广义的政府(即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公共政策的法定产生者,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最主要的政策主体。传统观点认为,作为公共政策最主要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政府是广大社会公众权利和意志的代表者,政府的公正与准确是一种固有的天赋,政府不具有自身利益。

然而,现实中政府的自利性却是客观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类型,政府是由若干名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而政府工作人员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这些需要也都期望得到满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其个体需要和组织需要的相互作用,才保证了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转。当他们的个人需要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时,这种需要就转化为了个人利益。由于他们常常被置于“公仆”的地位而不能明确追求自身利益,他们的自利动机受到了限制,从而迫使他们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比如通过贪污受贿、挪用或占用公款等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私利。第二,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任何政府都有职能部门和层级的划分,这种划分是组织规模扩大化和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职能正常运转、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组织结构保障,但这种划分在客观上却容易形成纵向上的层级断裂、横向上的部门交叉、整体上的条块分割的行政格局,从而使得政府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萌生不同的团体利益。例如,在经济发展和投资格局中出现的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市场的行政保护现象,以及各部门为了维护本行业、本部门利益而人为设置市场障碍、防止外地区行业竞争进入等现象,都充分证实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的存在。第三,政府整体的机构利益。政府组织常常被人们设定为社会的公共组织,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是社会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并不具有自利性。事实上,政府组织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比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权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管理工作从社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专门化的工作,政府组织的自利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目前,各国政府的规模扩大化、部门支出的增长等都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扩张行为。

从理论上讲,公共政策是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产生的,公共性是其逻辑起点;公共政策又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目标,公共性是其价值终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公共性作为其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因此,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作为公共政策主体构成要素的政府,其公共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重要体现。然而,为什么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却存在着与公共性相抵触的自利性呢?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是无法对此问题作出科学解答的。于是,政策主体理论上的公共性和现实中的自利性之间的冲突便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公共政策目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提供的可能而设想出的一种希望状态。依据公共政策公共性原则的要求,公共政策目标应该具有公益性,即公共政策应该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

关于公共利益,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利益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把公共利益和抽象的或实体的或理想的自然法规、正义、正当理由这一类的价值标准和规范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理解为一种合法利益、正当利益;二是把公共利益和个别人物的特殊利益或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与多数派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视为与个别人物、个别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多数人的利益;三是把公共利益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过程或集团之间的竞争过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人之间以及集团之间利益竞争的结果便是公共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学者认为,社会上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所追求目标的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肯尼思·阿罗在《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1951)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该定理阐释了将个人偏好或利益加和为集体偏好或利益的内在困难。该定理指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从一定的社会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这些个人偏好本身也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也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因此,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作为公共政策根本目标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那么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共性自然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公共性,这显然是和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研究成果相矛盾的。即使我们不认同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利益的论述,仅从学术界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定义的争论中也可以看出,公共利益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它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人员来说难于把握,它对于作为公共政策决策主体的政府来说更难于把握。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要求将公共利益视为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而公共利益本身却是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可以想见,在没有回答到底是不是存在公共利益以及什么是公共利益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条件下,政府又怎能制定出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呢?现实中,政府官员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也仅仅是他们自己观念领域中的模糊的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官员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带有主观性和狭隘性。同样,在既没有证明公共利益的真实性又不能科学界定其内涵的前提下,政策研究人员又如何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呢?于是,公共政策的虚无性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构成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那些引起政府的关注并纳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公众所期望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需要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就其本质而言,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它们是通过分析从问题情势里抽取出的要素。因此,我们所遇到的,是问题情势而非问题,问题就像原子核细胞一样是观念的产物”。可以说,“问题不能脱离对它们进行定义的个体和群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其内部和自身就构成政策问题的‘自然的’社会状态”。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作出判断时,才能产生政策问题。可见,政策问题是被人们感知、觉察到的状况,是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当前,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正在成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现实挑战。任何时代和任何时期,都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有必要关注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为数众多,纷繁复杂,而由于时间、能力和资源的限制,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只能解决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政府应该解决哪些社会问题呢?这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选择,也就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首要环节确立公共政策问题。依据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公共决策权力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公共政策应该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因此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首要环节的公共政策问题确立过程,也应该在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下来完成,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应该是社会公众的选择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只是政府将必要的社会问题纳入政府议程并将其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在诸多社会问题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选择的过程。

政府对公共政策问题的选择,归根到底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选择,这种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认定。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信仰或价值观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必然不同。对于同一问题,有些人看来非常重大,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而将其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而拒绝将其纳入公共政策问题之列。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可能会给政策制定带来两种直接后果,其一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却没有被确立为公共政策问题,这无疑是对社会公众民主权利的剥夺,是与公共政策的公有性、公治性原则格格不入的。其二是被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的社会问题并不是社会公众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对政策资源的肆意浪费,既没有真正代表社会公众的意志,也不符合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准确界定公共政策问题,而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却使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具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研究的又一困境。

公共政策价值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公共政策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价值追求,效率和公平一直是政策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两种价值。效率,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与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比值,即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效率,主要是指对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是人们对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结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公平,即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规则。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公平,可以理解为对政策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判断。

公共政策效率价值取向的存在,正在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进而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否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统一,但就公共政策而言,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却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对立。效率与结果公平在终极意义上是“两全”的关系,而在日常操作中,特别在微观层次中,是“难以两全”的关系。效率价值取向强调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提高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就需要通过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社会成员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必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别,即强者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弱者会获得较少的资源,甚至丧失掉已有的资源。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公平必然会妨碍效率,追求效率必然会损害公平。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对立,直接导致了学术界对二者在公共政策价值体系中的先后次序问题的争论。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效率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强调效率的首要性,只有效率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多地体现公平,不能因为公平的原因而伤害效率;以罗尔斯和德沃金为代表的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以平等作为衡量分配是否公平的标准,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强调平等的最终目的价值;以阿瑟·奥肯为代表的公平与效率并重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两种价值在不同领域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中,“社会至少在原则上把平等的优先权置于经济效率之上。当我们转入市场和其他经济制度时,效率获得了优先权。

效率和公平两种价值取向的对立常常使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以暂时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或者以暂时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换言之,效率和公平的对立使公共政策方案选择出现了机会成本问题,即一项公共政策只能以其中一种价值选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公平原则为基本价值准则,而现代公共管理的效率性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效率原则为首要价值依归。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两难选择便成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又一公共性困境。

政策的根本在执行,政策执行者能否在执行阶段忠于政策的初衷对一项公共政策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节。因而无论是从学界研究角度还是从社会政策作用角度,我们都非常关注政策的执行。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对与一项政策的执行总会是遇到许多“绊脚石”,其中有包括社会环境在内的政策环境因素,也有更多的人为主观因素。我们讨论的政策执行是指政府执行系统通过其积极的行动,使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建立组织机构组合各种必备要素,采取各项行动,使政策观念形态转化为现实效果,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政策可以分为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其主要的过程有: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终结、评估等阶段。

政策是执行之源,我国在现阶段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主要是体制内的制订者既政党以及少量的参议者即咨询机构。虽然老百姓不直接参与政策执行,但是政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政策是引导社会发展的路标和导向。公共政策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使得我们的生活有章可循,工作有规范可依,它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主宰着一个民族的存亡。公共政策涵概军事、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即是如此。

近年来,一些被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扶贫干部面对金钱的诱惑蜕变成国家的蛀虫,频频利用手中的权利蚕食国家的扶贫款。有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小乡长配置的公车竟然是进口的“皇冠”,有的人打着“扶贫”的旗号办实体、搞项目,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扶贫款“洗”进自己的小金库??近日广西省防城区法院日前以贪污罪、受贿罪、数罪并罚,判处防城港市防城区扶贫办原主任谢乃金有期徒刑11年。经审理查明谢乃金自2002年9月任扶贫办主任起,在事实扶贫项目过程中,加大开支,4次将扶贫款非法占为己有,共贪污扶贫款近14万元。仅广西一省在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广西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察贪污、挪用和私分救灾款、扶贫款和移民安置款等职务犯罪案件48起,涉案人员56人,占广西检察机关反贪系统立案总数的4%,涉案金额达1100多万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其它地区的扶贫政策方面的执行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我国的扶贫政策的执行以及扶贫专款的执行与发放存在着许多缺漏,贫困地区群众的救命钱屡遭“洗劫”,民怨沸腾,严重影响了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政策的执行存在着许多阻碍因素,从而使得政策的执行结果与政策预期目标有所偏差。

通过考察研究,我们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政策执行偏离轨道的现象。上面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表现。除此以外我们总是能发觉身边的公共政策在很多时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公共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很多情况下被删改或变质了。对此我认为:

第一:体制不健全。政策执行体制是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环境系统,同时是影响政策执行因素中重要的一还。健全的体制有利于发挥政策的作用体现政策效果。但现行的政策执行体制却是不能另人满意的。首先在权力的分配上存在不合理,个人高度集权、组织缺乏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其次机构之间或机构部门人员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争功委过、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在政策的内容完善、政策可行性评估与研究、政策预案的实验、政策调整等许多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化安排。

第二:执行者素质不高。在政策的执行阶段总要依靠一定的执行机构与人员,所以执行者的素质就会对政策的执行顺利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说明我们的政策执行人员在自身素质上仍需要很大提高。

第三:地方主义、小团体思想仍然存在。政策的实施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这就是要求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协调与一致性,忠实于政策的本来面目与政策取向,避免地方主义、小团体思想。但在政策执行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地方主义、小团体思想仍旧是“遍地开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因此如何有效的避免地方主义,在维护政策的可行性的同时如何增加政策的适应性等问题将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重点。

根据现代社会的特征以及公共政策的发展,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执行的问题对策的研究也相应地跟上了脚步。只有将对策分析清楚才能进一步将政策落实,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从而增强以政府为主的公共主体的执行力以及影响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好更全面的政策奉献给社会。

首先,从政策执行的基础来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政策执行的基础不仅是政策的制定,,更还有政策执行的体制因素。政策执行体制包括政策执行的制度建设以及政策的认识水平也包括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的政策执行体制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影响。中国以前的政策执行体制主要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政府为绝对的执行主体,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应的政策执行主体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即增加了社会公众的参与,但是还是以政府和公共部门为主体。虽然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中心的下移而日益社会化,但是其下放是缓慢的,政府的角色转换也是缓慢的。因此在政策执行体制方面,政府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学要,将政府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相互配合,针对政策执行的时滞问题,将一定的政策决策权和执行变动权交与地方或直接执行政策的机构,以便让基层执行机构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政策进行适当的修正。在执行过程中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机构,针对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监督与控制。在案例中的扶贫腐败问题上,若能建立相应的执行监督机制以及对扶贫政策进行定期的评估,那么扶贫腐败就能相应的减少而不至于使得我国大量的资金“流”进个人腰包。

其次,从政策执行的主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政府能力方面也是有待改善的。有效的政府能力能够优化政府的结构,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能够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我国的在政府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行阶段,所以政府以及公共管理主体在政策执行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由于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的庞大,其官僚主义影响所以导致其效率低下,所以在政策执行主体方面,我们应该在加强政府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在政策执行主体的层次上分为高层、中层以及基层三个执行主体,其中基层政府是政策执行政策关键。从而在政策执行中应该加强各级领导以及执行人员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基层对政策执行目标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同时也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及时获得政策执行的状态以及与预期目标的重合程度,为其在政策终结方面提供先行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基层执行者的引导和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以防止其在执行过程中滥用权力进行权力寻租。

行是符合社会要求与公众需要的,在追求法制社会的今天,增强政策法律建设举措势在必行。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指导: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大家写的有题目有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够字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可供参考的:

1.关于公务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广州市交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3.城市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思考。

4.广州市教育消费问题的调查。

5.网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北京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

(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日前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公车限行的新规定,引起公众热议,也引发社会对公车改革的思考。

“如果真要落实公车限行规定,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措施,还要付出很大的监管成本;真正要执行好,工作量很大。”

“公车限行可能只是有关部门的一种倡议,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而向公共部门发出的呼吁,并不是有约束性的制度;如果真要落实,会面临很多困难。

专家认为,要真正落实公车限行,除要区分公车、私车牌照等措施外,政府还必须控制公车总量,防止各部门通过增加车辆来规避限行规定。公车改革被屡屡提起,但一直是个有相当大难度的问题。

“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内在改革动力,其根源是公车消费缺乏监督。”“目前,凡车改成功的地方都是由于当地„一把手‟重视,把车改当作„一把手工程。”“只有让公务消费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在制度上让公众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才能彻底消除公车滋生腐败的可能。”车改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绝不是无法破解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方在进行车改探索,模式不一,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公车货币化,二是公车集中管理,三是前面两种模式的结合。

(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北京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

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

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1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置.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置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键。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五

摘要。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如今社会上存在很严重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观念。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此,我结合我国的国情,以“二胎政策”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展开调查。通过进行调查和结果分析,深入反映普遍民众对开放“二胎政策”以减轻养老负担的看法。

abstract。

policy”hasdeeplyreflect.关键词:

keywords:

birthcontrol。

目录。

1.序言。

1.序言。

1.1调研背景: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便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将之定位为基本国策,其为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男女比例失衡以及顶部老龄化问题突出等众多国情的改变,使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施的必要性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普通群众对于开放二胎政策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布并要求实施新的生育政策,允许“单独”(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这标志着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期,大学生作为即将到来的生育群体,成为了新的计划生育顺利推行的重要依靠力量。

1.2研究范围:

不同大学的部分在校大学生。

1.3调查内容:

针对政府有意出台的“二胎政策”的内容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面向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4研究方法和步骤:

采取网上问卷的形式,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以及少量的查阅浏览网上资料和最新二胎新闻报道。

1.5调查目的:

在校大学生为即将到来的生育人群,成为新的生育政策推行的重要依靠力量,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新出台的生育政策的看法,预测以后的人口规模。

二胎政策,农村户口的话,头一胎是女的就可年满以生第二胎,但是前提条件是28周岁的夫“单独二胎”政策妇,否则两胎要相隔四年才可以生第二胎。如果头一胎是男的,无论是什么户口都好,只能生一胎。这是汉族的基本情况。少数民族的政策是这样的: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国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生育政策。

3.1男女比例。

因为开展的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接当代大学生对于开放二胎政策的看法,所以我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在读的大学,参与这次调查的同学中男生占总人数的36.59%,女生其中的63.41%。说明大学生中女生相比男生更加关注这个政策的发展动态。

3.2来自城市和农村比例。

其中参加调查的同学中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城镇的,在调查的地区占比了农村占了90.24%,而城市的占据了9.76%。可以看出参加调查的同学来自不同性别,不同的地方,问卷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3.3独生子女比例。

在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里本来就是独生子女的占了68.29%,原本不是独生子女的占了31.71%。本来是否是独生子女影响着大学生是否希望以后有二胎。比如,不是本来不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了,可能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本来在一起的时间少,另外现在的居住以商业小区为主,邻里之间的交流不多。因此,大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相对比较孤独,也导致本来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倾向于非常支持二胎的政策。

3.4独生子女成长环境。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对于目前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状况中有63.4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很孤独,同时个性比较明显、过于自我、不懂协作。有39%的大学生认为这些独生子女都是爱和痛集于一身,孩子成长的风险比较大。而只有7%的大学生认为独生子女能够独享资源,对成长有利。此数据充分的证明了多数人认为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及教育。因为孩子一个人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的现象发生。孩子的开始教育很重要不容忽视。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二胎政策有一定了解占有70.73%,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来源相对比较的广泛,所以对各方面的信息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表明了他们对此政策的了解并不全面,或者说是一知半解的程度。同时也有26.83%的大学生对此政策了解很少,可能是不感兴趣或者是说认为自己还没到要了解二胎政策的年龄等原因而对这政策了解较少。而只有2.44%的大学生对二胎政策十分了解,能准确的说明该政策。对于不了解的人为0,说明该政策还是能引起大家关注的。那么什么是二胎政策呢?二胎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指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其中包括了城市二胎政策、农村二胎政策、公务员二胎政策、单独二胎政策、双胎二胎政策、双胞胎二胎政策。

3.6二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新的生育政策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贡献将会最大。80.49%的学生的选择了缓解人口老龄化,53.66%的学生选择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另外39.02%的学生选择了生育回潮,而促进人口红利增长及其它原因的比例却各自仅占9.76%。对于这个数据的产生原因,现分析如下:数据显示,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缓解老龄化就自然而然了。另一方面,由于顶部老龄化严重,男女年龄和性别比例失调,出生人口总体素质偏低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都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于新的生育政策大学生都寄希望于此可以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在生育回潮方面,有39%的选择率,由此推断过半的大学生对此持保守态度,即使国家现在开放单独二胎政策,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经济国情,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会选择继续生育二胎。

人口中的比例。夫妻其中一人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限制,现在不少家庭都面临着夫妻两人承担着同时赡养四个老人以及子女的双重压力,很多家庭承担着只有一个子女带来许多风险问题,老人因为只有一个子女得不到足够的关怀,空巢老人的数量再逐渐上升,高等教育家庭普遍“三高”,即学历高、素质高、收入高,他们优越的条件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如果他们可以生育二胎,对提高新出生人口整体的素质将是很大的支持。

3.8“独生”对择偶的选择。

有56%左右的大学生不会把结婚对象是否为独生子女而作为择偶标准,17左右的人认为没这个必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有接近5%的人会以此作为择偶标准的一项条件;22%的人则是出于一种静观其变的状态当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对于56%的人不会以此作为择偶条件,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有很强的自我意思,自主意识比较强,对于婚姻的态度也与以前的长辈们多有不同的。他们更加追求自己的感情自由不会由于某些条件的束缚而不入婚姻的殿堂,对此他们的态度就是可以不生二胎的,也不愿以此来作为寻找未来另一半的标准。那么,对于17%的人呢,他们是从自身作为一个独生子女的身份而出发的,觉得没必要的,因为自己本身是独生子女,那么就满足了“单独二胎”这一政策,就没必要了。5%的人呢?多半可能是因为家里面喜欢多一些人,希望孩子多一些,更希望能够与独生子女结婚。22%的人他们的态度对于“单独二胎”这一政策也许现在正在处于观望的态度中,那么他们就会看情况而定了。

3.9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评价。

这些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价。有68%的人都认为一般,只有接近10%的人认为很好,20%的人认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不行的,2%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

究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也就是对于“单独二胎”的看法。首先,评价一般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对于这一政策可能有很多实施困难.而且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多数大学生出于一种高度的压力之下,忙生活忙工作,对于“单独二胎”的实施没有过的兴趣所在,对于的的态度评价呢也就处于一种一般的态度之中。认为这一政策不好的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政策实施的可能性还有待评估,而且现在我国的人口仍然是一个饱和的状态之中,也许实施这一政策会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新的生育政策的可行性态度并不是特别积极,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持很高的评价,而大部分(60.98%)的大学生认为可行性一般,但也只有极少的大学生认为其可行性低。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如下:大部分学生选择一般的原因可能有好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中国虽然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但仍有13亿之多的人口,人口基数之大,开放二胎将可能带来每年近千万的新增人口,这对于各种环境和社会资源都是巨大的挑战。

子。

3.抚养子女的社会成本过高,各自高物价的压力下,为了让子女享受较好的生长条件,不少即使愿意生育二胎的夫妻最后选择只生育一个子女。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不愿意生育二胎,而是不敢生育,怕给不了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

当然,也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其可行度很高,综合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抚养独生子女的风险很高,一旦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失去唯一的子女将会面临巨大的问题,包括心理创伤以及养老安全。

2.现在的空巢老人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由于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关怀,得不到应有的天伦之乐和赡养。

3.开放单独二胎政策,有利于缓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

3.11废除计划生育政策与实行二胎政策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过半(63.41%)大学生选择赞成,仅14.63%的大学生不赞成,而保持中立态度的也有不小的比例,大概22%。对于这个问题分析如下:尽管开放单独二胎政策对中国带来的利弊问题大家看法不一,但是普通群众对生育二胎的呼声仍然较高,由第13题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大概91%的大学生认为开放二胎的生育政策还是可行的,仅10%的大学生认为可行性低或者无法说清,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赞成也就可以理解。持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比例仍然有21.95%,同样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接近80%的大学生明确选择不会生育二胎,但是本着对国家政策的支持等因素,他们选择了中立的态度。

4.总结。

此次关于新二胎政策的调研,我特别选取了大学生这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作为调研对象,其特殊意义在于大学生作为即将到来的新一代数量庞大的生育群体,他们对新的生育政策的看法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另外作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更容易了解国家政策的动向,以及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并结合国家发展趋势,对开放二胎政策给予适当的评价和看法,甚至可以进一步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等。综合我的调查统计及分析报告,现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普遍大学生对开放单独二胎政策都有一定的了解,对此项改革的态度也持较积极的态度,对于独生子女成长面临的各种隐性不幸福也有很多意见,可以看出他们对二胎政策还是有很高的期盼度。

2.大学生对单独二胎政策的评价总体不错,但是根据统计,他们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此项改革而增强生育二胎的意愿,这也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推动在未来的日子里,人口均衡发展问题会有很大的改善,但新的二胎政策并不会导致人口的剧烈膨胀,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中国人口老化的若干思考,《益阳师专学报》。

[2]梅岭,丁婷婷,二胎政策:历史知,正在雄辩,《南方周末》,第1361期32版。

两会期间,“二胎政策”做为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此,我们竭诚希望能够得到您对“二胎政策”的宝贵看法和意见,我们会对您的信息给予保密,请放心填写,对于您给予的合作,我们不胜感激。本调查问卷的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选项。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

1.请问您的性别是()a.男b.女2.请问您的年龄是()a.20岁以下b.20-30岁c.30-40岁d.40岁以上3.请问您接受教育的水平是()。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d.专科/本科及以上4.请问您的个人月总收入是()。

a.没有收入b.2000元或以下c.2001—4000元d.4001元或以上5.请问您有多少同胞兄弟姐妹?()。

a.独生b.一个c.两个d.三个及以上6.请问您对“二胎政策”了解多少?()。

a.深入了解b.比较了解c.略有了解d.完全不知情7.请问您对现行政策中只许生育一个子女(特殊除外)持什么态度?()a.比较赞同b.中立c.比较反对8.如果不考虑国家政策因素,将来您希望生几个孩子?()。

a.一个也不要b.一个c.两个d.两个以上9.请问您身边超生的情况多不多?()。

c.有利于兄弟姐妹间培养分享与责任意识d.有利于孩子乐观开朗性格的培养。

12.如果实行单独二胎(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请问您会把“独生”作为选择异性的标准之一吗?()。

15.请问您认为“二胎政策”更适合对哪些家庭开放?()[多选题]a.出生率较低地区家庭b.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地区家庭c.发达地区家庭d.夫妻其中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e.高等教育水平家庭f.平等对待每个家庭16.请问您觉得“二胎政策”的出台时机成熟了吗?()。

a.成熟了,越快越好b.可先试点放行c.完全不可取d.很难说,以后再看17.权衡利弊,您认为是否应该开放二胎政策?()。

a.利大于弊,支持b.弊大于利,反对c.利弊相衡,保持中立d.不关心,随便。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六

摘要:【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实践人员:xxx及若干青年干部。

一、2016二胎政策何时全面放开最新消息。

在十二五规划的期间,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继续上升。在2014年年末的时候总人口并没有达到13.68亿人,受当前国内人口老龄化和我们国内的生育率的影响,我国家的当前的劳动率在不断的下降,而老年人的总人口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在2014年的时候在我们国家十五周岁到五十九周岁的劳动力在9.3亿。而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15.5%总2.12亿人。

全面实施二胎政策,可以优化我们国家当前的人口结构,持续供给国家的劳动力的输出和降缓当前人口老龄化带给我们的困难,更加的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增进家庭的幸福感。

2016二胎政策何时全面放开最新消息和关于2016准生二胎政策,当前各个省市正在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行当地的修改,然后统一进行实施和落实,最快的速度将在明年的时候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2014年3月26日闭幕的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对《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八条进行修改,将“夫妻双方均系独生子女的,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安排生育”修改为“夫妻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安排生育”。新颁布的条例在3月26日公布之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甘肃省成为西部第一个全面施行“单独两孩政策”的省份。

一、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甘肃省城镇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安排生育:

(1)夫妻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

(3)夫妻一方患不孕不育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妊娠的;

(4)夫妻一方系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同等级因公伤残人员的。

二、可以被认定为“独生子女”的公民。

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的,就可以被认定为“独生子女”:

(1)本人为父母生养的唯一子女。即:无同父同母、无同母异父、无同父异母、无收养的兄弟姐妹。

(2)本人为父母依法收养的唯一子女。即:被养父母依法收养,且为养父母的唯一子女。

(3)父母依法生育(依法收养)过两个及以上子女,其他子女均已死亡并未生育,本人为父母现存的唯一子女。即:本人为父母现存的唯一子女,且其他已死亡的兄弟姐妹未生育后代。

在10月份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决议当是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被坊间简称为“全面放开二胎”,即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一、启动实施单独二胎的原因:

1、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为1.5~1.6,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口总量虽然保持持续增长,但惯性趋弱。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

1、从长远来看,促进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凸显,劳动总量不断减少,还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4.4亿左右的峰值,约占总人口的1/3。单独放开二胎将使得年轻人口得以迅速增加,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有利于缓解中长期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压力。

同时,实施单独二胎政策能够增加未来劳动力人口,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从近期而言,单独二胎政策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该政策的实施,最为受益的当属与母婴有关的消费产业,而这涉及医疗检测设备、免疫疫苗、婴儿配方奶粉、奶瓶、婴儿纸尿裤、婴儿护理产品、妇婴服饰、早教幼教、玩具、游戏、动漫、教具教材、游乐场等一系列围绕母婴消费的产业链。这些行业反过来会需求大量的人才,对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有巨大的作用。

3、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行二胎政策存在的阻力。

1、目前,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单独夫妇有约1100万对,截至5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27.16万对,获准的有24.13万对。并不是开放生育,就人人都愿意生的。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生育第二个孩子成本很大。我们以一线城市来看,从孩子出生前孕妇的产检分娩等各项费用到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加起来最低为38万,而最高费用可达143万。更何况,现如今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盲目生育而是追求优生优育.2、女性会在职场的发展受到限制,妊娠期和照顾孩子的负担决定了女性职员不管是上升阶梯还是上升资本都会大大不利。对于女性来说,在事业与生育孩子间如何平衡将会是很难的问题。

我们小组认为:

给父亲也放产假,不但可以让父亲更多地参与到育儿和照顾家庭中来,而且生育导致的职场竞争力损失由两性分担,增进了两性平等。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七

政策的根本在执行,政策执行者能否在执行阶段忠于政策的初衷对一项公共政策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节。因而无论是从学界研究角度还是从社会政策作用角度,我们都非常关注政策的执行。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对与一项政策的执行总会是遇到许多“绊脚石”,其中有包括社会环境在内的政策环境因素,也有更多的人为主观因素。我们讨论的政策执行是指政府执行系统通过其积极的行动,使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建立组织机构组合各种必备要素,采取各项行动,使政策观念形态转化为现实效果,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政策可以分为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其主要的过程有: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终结、评估等阶段。

政策是执行之源,我国在现阶段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主要是体制内的制订者既政党以及少量的参议者即咨询机构。虽然老百姓不直接参与政策执行,但是政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政策是引导社会发展的路标和导向。公共政策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使得我们的生活有章可循,工作有规范可依,它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主宰着一个民族的存亡。公共政策涵概军事、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即是如此。

近年来,一些被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扶贫干部面对金钱的诱惑蜕变成国家的蛀虫,频频利用手中的权利蚕食国家的扶贫款。有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小乡长配置的公车竟然是进口的“皇冠”,有的人打着“扶贫”的旗号办实体、搞项目,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扶贫款“洗”进自己的小金库??近日广西省防城区法院日前以贪污罪、受贿罪、数罪并罚,判处防城港市防城区扶贫办原主任谢乃金有期徒刑11年。经审理查明谢乃金自2002年9月任扶贫办主任起,在事实扶贫项目过程中,加大开支,4次将扶贫款非法占为己有,共贪污扶贫款近14万元。仅广西一省在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广西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察贪污、挪用和私分救灾款、扶贫款和移民安置款等职务犯罪案件48起,涉案人员56人,占广西检察机关反贪系统立案总数的4%,涉案金额达1100多万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其它地区的扶贫政策方面的执行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我国的扶贫政策的执行以及扶贫专款的执行与发放存在着许多缺漏,贫困地区群众的救命钱屡遭“洗劫”,民怨沸腾,严重影响了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政策的执行存在着许多阻碍因素,从而使得政策的执行结果与政策预期目标有所偏差。

通过考察研究,我们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政策执行偏离轨道的现象。上面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表现。除此以外我们总是能发觉身边的公共政策在很多时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公共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很多情况下被删改或变质了。对此我认为:

第一:体制不健全。政策执行体制是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环境系统,同时是影响政策执行因素中重要的一还。健全的体制有利于发挥政策的作用体现政策效果。但现行的政策执行体制却是不能另人满意的。首先在权力的分配上存在不合理,个人高度集权、组织缺乏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其次机构之间或机构部门人员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争功委过、群体极化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在政策的内容完善、政策可行性评估与研究、政策预案的实验、政策调整等许多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化安排。

第二:执行者素质不高。在政策的执行阶段总要依靠一定的执行机构与人员,所以执行者的素质就会对政策的执行顺利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说明我们的政策执行人员在自身素质上仍需要很大提高。

第三:地方主义、小团体思想仍然存在。政策的实施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这就是要求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协调与一致性,忠实于政策的本来面目与政策取向,避免地方主义、小团体思想。但在政策执行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地方主义、小团体思想仍旧是“遍地开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因此如何有效的避免地方主义,在维护政策的可行性的同时如何增加政策的适应性等问题将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重点。

根据现代社会的特征以及公共政策的发展,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执行的问题对策的研究也相应地跟上了脚步。只有将对策分析清楚才能进一步将政策落实,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从而增强以政府为主的公共主体的执行力以及影响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好更全面的政策奉献给社会。

首先,从政策执行的基础来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政策执行的基础不仅是政策的制定,,更还有政策执行的体制因素。政策执行体制包括政策执行的制度建设以及政策的认识水平也包括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的政策执行体制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影响。中国以前的政策执行体制主要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政府为绝对的执行主体,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应的政策执行主体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即增加了社会公众的参与,但是还是以政府和公共部门为主体。虽然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中心的下移而日益社会化,但是其下放是缓慢的,政府的角色转换也是缓慢的。因此在政策执行体制方面,政府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学要,将政府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相互配合,针对政策执行的时滞问题,将一定的政策决策权和执行变动权交与地方或直接执行政策的机构,以便让基层执行机构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政策进行适当的修正。在执行过程中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机构,针对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监督与控制。在案例中的扶贫腐败问题上,若能建立相应的执行监督机制以及对扶贫政策进行定期的评估,那么扶贫腐败就能相应的减少而不至于使得我国大量的资金“流”进个人腰包。

其次,从政策执行的主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政府能力方面也是有待改善的。有效的政府能力能够优化政府的结构,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能够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我国的在政府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行阶段,所以政府以及公共管理主体在政策执行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由于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的庞大,其官僚主义影响所以导致其效率低下,所以在政策执行主体方面,我们应该在加强政府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在政策执行主体的层次上分为高层、中层以及基层三个执行主体,其中基层政府是政策执行政策关键。从而在政策执行中应该加强各级领导以及执行人员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基层对政策执行目标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同时也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及时获得政策执行的状态以及与预期目标的重合程度,为其在政策终结方面提供先行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基层执行者的引导和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以防止其在执行过程中滥用权力进行权力寻租。

行是符合社会要求与公众需要的,在追求法制社会的今天,增强政策法律建设举措势在必行。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公共政策应该遵循如下公共性原则:第一,公有性原则,即公共决策权力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第二,公治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第三,公享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适用于其所要调整的所有对象;第四,公平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维护社会公平;第五,公益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第六,公开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但是,当我们对公共政策进行深入考察时却发现,公共政策时常表现出与公共性相违背的特性,这便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对这些困境进行科学梳理,将有助于理顺公共政策研究的思路,探明公共政策失效的症结,进而加快我国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具体而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的个体和团体。其中,广义的政府(即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公共政策的法定产生者,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最主要的政策主体。传统观点认为,作为公共政策最主要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政府是广大社会公众权利和意志的代表者,政府的公正与准确是一种固有的天赋,政府不具有自身利益。

然而,现实中政府的自利性却是客观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类型,政府是由若干名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而政府工作人员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这些需要也都期望得到满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其个体需要和组织需要的相互作用,才保证了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转。当他们的个人需要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时,这种需要就转化为了个人利益。由于他们常常被置于“公仆”的地位而不能明确追求自身利益,他们的自利动机受到了限制,从而迫使他们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比如通过贪污受贿、挪用或占用公款等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私利。第二,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任何政府都有职能部门和层级的划分,这种划分是组织规模扩大化和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职能正常运转、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组织结构保障,但这种划分在客观上却容易形成纵向上的层级断裂、横向上的部门交叉、整体上的条块分割的行政格局,从而使得政府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萌生不同的团体利益。例如,在经济发展和投资格局中出现的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市场的行政保护现象,以及各部门为了维护本行业、本部门利益而人为设置市场障碍、防止外地区行业竞争进入等现象,都充分证实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的存在。第三,政府整体的机构利益。政府组织常常被人们设定为社会的公共组织,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是社会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并不具有自利性。事实上,政府组织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比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权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管理工作从社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专门化的工作,政府组织的自利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目前,各国政府的规模扩大化、部门支出的增长等都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扩张行为。

从理论上讲,公共政策是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产生的,公共性是其逻辑起点;公共政策又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目标,公共性是其价值终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公共性作为其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因此,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作为公共政策主体构成要素的政府,其公共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重要体现。然而,为什么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却存在着与公共性相抵触的自利性呢?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是无法对此问题作出科学解答的。于是,政策主体理论上的公共性和现实中的自利性之间的冲突便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公共政策目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提供的可能而设想出的一种希望状态。依据公共政策公共性原则的要求,公共政策目标应该具有公益性,即公共政策应该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

关于公共利益,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利益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把公共利益和抽象的或实体的或理想的自然法规、正义、正当理由这一类的价值标准和规范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理解为一种合法利益、正当利益;二是把公共利益和个别人物的特殊利益或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与多数派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视为与个别人物、个别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多数人的利益;三是把公共利益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过程或集团之间的竞争过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人之间以及集团之间利益竞争的结果便是公共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学者认为,社会上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所追求目标的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肯尼思·阿罗在《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1951)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该定理阐释了将个人偏好或利益加和为集体偏好或利益的内在困难。该定理指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从一定的社会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这些个人偏好本身也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也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因此,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作为公共政策根本目标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那么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共性自然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公共性,这显然是和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研究成果相矛盾的。即使我们不认同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利益的论述,仅从学术界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定义的争论中也可以看出,公共利益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它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人员来说难于把握,它对于作为公共政策决策主体的政府来说更难于把握。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要求将公共利益视为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而公共利益本身却是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可以想见,在没有回答到底是不是存在公共利益以及什么是公共利益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条件下,政府又怎能制定出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呢?现实中,政府官员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也仅仅是他们自己观念领域中的模糊的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官员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带有主观性和狭隘性。同样,在既没有证明公共利益的真实性又不能科学界定其内涵的前提下,政策研究人员又如何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呢?于是,公共政策的虚无性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构成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那些引起政府的关注并纳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公众所期望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需要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就其本质而言,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它们是通过分析从问题情势里抽取出的要素。因此,我们所遇到的,是问题情势而非问题,问题就像原子核细胞一样是观念的产物”。可以说,“问题不能脱离对它们进行定义的个体和群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其内部和自身就构成政策问题的‘自然的’社会状态”。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作出判断时,才能产生政策问题。可见,政策问题是被人们感知、觉察到的状况,是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当前,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正在成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现实挑战。任何时代和任何时期,都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有必要关注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为数众多,纷繁复杂,而由于时间、能力和资源的限制,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只能解决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政府应该解决哪些社会问题呢?这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选择,也就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首要环节确立公共政策问题。依据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公共决策权力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公共政策应该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因此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首要环节的公共政策问题确立过程,也应该在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下来完成,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应该是社会公众的选择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只是政府将必要的社会问题纳入政府议程并将其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在诸多社会问题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选择的过程。

政府对公共政策问题的选择,归根到底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选择,这种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认定。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信仰或价值观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必然不同。对于同一问题,有些人看来非常重大,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而将其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而拒绝将其纳入公共政策问题之列。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可能会给政策制定带来两种直接后果,其一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却没有被确立为公共政策问题,这无疑是对社会公众民主权利的剥夺,是与公共政策的公有性、公治性原则格格不入的。其二是被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的社会问题并不是社会公众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对政策资源的肆意浪费,既没有真正代表社会公众的意志,也不符合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准确界定公共政策问题,而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却使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具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研究的又一困境。

公共政策价值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公共政策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价值追求,效率和公平一直是政策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两种价值。效率,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与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比值,即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效率,主要是指对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是人们对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结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公平,即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规则。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公平,可以理解为对政策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判断。

公共政策效率价值取向的存在,正在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进而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否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统一,但就公共政策而言,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却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对立。效率与结果公平在终极意义上是“两全”的关系,而在日常操作中,特别在微观层次中,是“难以两全”的关系。效率价值取向强调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提高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就需要通过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社会成员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必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别,即强者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弱者会获得较少的资源,甚至丧失掉已有的资源。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公平必然会妨碍效率,追求效率必然会损害公平。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对立,直接导致了学术界对二者在公共政策价值体系中的先后次序问题的争论。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效率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强调效率的首要性,只有效率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多地体现公平,不能因为公平的原因而伤害效率;以罗尔斯和德沃金为代表的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以平等作为衡量分配是否公平的标准,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强调平等的最终目的价值;以阿瑟·奥肯为代表的公平与效率并重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两种价值在不同领域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中,“社会至少在原则上把平等的优先权置于经济效率之上。当我们转入市场和其他经济制度时,效率获得了优先权。

效率和公平两种价值取向的对立常常使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以暂时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或者以暂时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换言之,效率和公平的对立使公共政策方案选择出现了机会成本问题,即一项公共政策只能以其中一种价值选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公平原则为基本价值准则,而现代公共管理的效率性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效率原则为首要价值依归。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两难选择便成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又一公共性困境。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指导: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大家写的有题目有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够字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可供参考的:

1.关于公务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广州市交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3.城市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思考。

4.广州市教育消费问题的调查。

5.网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北京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

(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日前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公车限行的新规定,引起公众热议,也引发社会对公车改革的思考。

“如果真要落实公车限行规定,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措施,还要付出很大的监管成本;真正要执行好,工作量很大。”

“公车限行可能只是有关部门的一种倡议,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而向公共部门发出的呼吁,并不是有约束性的制度;如果真要落实,会面临很多困难。

专家认为,要真正落实公车限行,除要区分公车、私车牌照等措施外,政府还必须控制公车总量,防止各部门通过增加车辆来规避限行规定。公车改革被屡屡提起,但一直是个有相当大难度的问题。

“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内在改革动力,其根源是公车消费缺乏监督。”“目前,凡车改成功的地方都是由于当地„一把手‟重视,把车改当作„一把手工程。”“只有让公务消费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在制度上让公众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才能彻底消除公车滋生腐败的可能。”车改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绝不是无法破解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方在进行车改探索,模式不一,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公车货币化,二是公车集中管理,三是前面两种模式的结合。

(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北京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

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

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1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置.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置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键。

社会政策相关调查报告范文范本篇八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指导: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大家写的有题目有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够字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可供参考的:

1.关于公务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广州市交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3.城市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思考。

4.广州市教育消费问题的调查。

5.网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北京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

(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日前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公车限行的新规定,引起公众热议,也引发社会对公车改革的思考。

“如果真要落实公车限行规定,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措施,还要付出很大的监管成本;真正要执行好,工作量很大。”

“公车限行可能只是有关部门的一种倡议,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而向公共部门发出的呼吁,并不是有约束性的制度;如果真要落实,会面临很多困难。

专家认为,要真正落实公车限行,除要区分公车、私车牌照等措施外,政府还必须控制公车总量,防止各部门通过增加车辆来规避限行规定。公车改革被屡屡提起,但一直是个有相当大难度的问题。

“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内在改革动力,其根源是公车消费缺乏监督。”“目前,凡车改成功的地方都是由于当地„一把手‟重视,把车改当作„一把手工程。”“只有让公务消费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在制度上让公众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才能彻底消除公车滋生腐败的可能。”车改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绝不是无法**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方在进行车改探索,模式不一,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公车货币化,二是公车集中管理,三是前面两种模式的结合。

(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北京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

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

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1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置.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置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