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2:40:12 页码:12
最新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汇总16篇)
2023-11-10 22:40:12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避免重复犯错。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一

摘要: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当下的小学语文已逐渐趋于完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 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试教育是否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教育意境已经融入日常教学了吗?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不能确切的回答。教育在不断完善, 如何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提升, 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引进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小学的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性教育,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 考试却是与学习形影不离的。所以有又常言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考试是当下对各项学习成绩和所具有的相关能力的一种考核, 会伴随一个人整个的学习生涯, 甚至是工作生涯。因此又有一句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在这样一种考核模式下, 我们可以看到, 当下中国教育的现状主要还是应试教育, 而应试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 因而我们说这样一种模式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

然而从当下的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看, 他们对这个社会和世界充满着非常奇特的理解和认知。他们这样的一种儿童的妙龄期, 相对应来看教学, 就显得格格不入。无论是从形式还是特点, 都并不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语文学习从宏观来看应该是考察学生们的一种文化积淀, 因而应当主要注重主观发挥的成分。语文的学习与教学应当是一个精神愉悦的过程, 是享受诗情画意的过程, 是充满美好与希望的过程, 但是当下的教学与考试模式却并非如此。所以我们说, 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有待我们去解决与完善。

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 而同时作为我们的母语, 让学生学习语言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是第一要义, 因而就需要进行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 更加要注重给学生灌输“读书重要”的思想。

小学生们有一个很强的优势就是模仿能力很强, 尤其是对于家长和老师之家的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 往往没有很强的朗读技巧,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加以示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是在断句、语气停歇、感情等方面的应用。相比之下, 五、六年级的学生就能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了, 虽然如此, 老师的范读依然很关键, 在示范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良好的朗读氛围, 进而在朗读中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另外, 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展示较优秀的朗读作品, 给学生开阔眼界的机会。同时, 学生们可以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模仿并加以创造的朗读, 并在课堂中展示, 教师给予客观的评价的同时去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若是说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那么作为语文学习的高级言语形式——写, 也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在一种模式的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 小学生们就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写作知识, 还能够快速的掌握相关的写作知识。小学长达六年的教学实际是一个整体。在中低年级, 一般都是先从简单的句式入手, 中高年级才会涉及到作文。

说到模仿, 那就要先从仿写句子开始。例如:运用“虽然......但是......、把被动句改为主动句、照样子写句子”等写句子。这里的要求就是要做到紧扣题目、结构一致。同时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后期的训练, 或逐渐地教学生们写日记, 而写日记我在日常中的要求就会很宽泛, 甚至是没有内容上面的要求, 只要能够锻炼学生的文笔、形成开阔的思维方式, 即使是没有什么参照物, 单纯的表达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写日记, 强调学生的个性解放和自由表达,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没有任何拘束, 这样就能够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性。

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内心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一直以来我都这样认为, 语文是一个神圣的学科, 它与各科目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 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应当做到对语言训练和思维方式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们所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在语文的学习中, 古文的学习是一大难关, 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困难的境遇下实现对学生“思”的培养呢?这首诗有他特别之处, 因而, 我才用了形体语言形象表现古诗句的形式。“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我让学生分组采用了各种形式来展现这句话中呈现的意境, 有的小组在讨论后就机智的运用了自己的手指来展示。接下里的两大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同学们愤怒讨论后, 有的小组就一致采用了排排站的形式, 先横后竖再横, 后围成一个圈, 圈里站着一位矮个子的同学。这样矮个子的同学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如此具有意境的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 还加深了对古人的理解, 帮助背诵。

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之下, 小学语文的教学越来越需要各位老师们的努力与发掘。近些年来, 小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重, 压力越来越大, 实在是大大的摧残了我们的新生代。因而抓住教学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们快乐的学习就尤为重要。我们要积极改变“学生作为教育的牺牲品”的现状。借此良机, 也献上本人的一点心愿, 愿广大教师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 造福于教学、造福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孙静.基于学生视界, 让预习更有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现状及相关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 2014 (13) .

[2]崔素芹.三部曲,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4 (4) .

[3]夏骏, 吴雪芬.走“简约”之路让“积累”更有效——小学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教学初探[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2 (1) .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二

摘要:语文活动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课型,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活动课要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立足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听、说、读、写、思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知识,习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实施要遵循体验性原则,评价要遵循合理性原则,教学过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则。

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构建的,实践性、活动性是其得以养成的前提。语文活动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课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程体系下的一种课程形态。它立足语文学科,始终以陈述性知识的内化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为任务指向,并最大限度地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思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学生获取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语文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知识基础,是在为认知能力提供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是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为此,语文活动课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回归语文本真,与生活密切关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与社会,在言语习得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正确剖析文化现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二、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以教师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积极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语文能力为目的。为此,全体学生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内化过程。语文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即要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切身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最终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语文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合理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为此,语文活动课要有适时、适度的评价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即要将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纳入到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测的评价体系中,对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控。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进行评价,引导其学会学习并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对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发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除此之外,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还要全面、多元。

四、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过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则。

实施语文活动课要有相对稳定且系统的序列化设计,应根据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编写体例,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制定教学方案,构建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为此,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状况相适应,要与语文教学规律相一致,体现由浅入深、由单一向组合、由标准规范到个性自由的训练层次,力争内容上前后关联,形式上循序渐进。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活动课可以进行如下设计:第一步:引领。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质,引导学生在“活”中“学”——这是活动课的准备阶段。具体地讲,一是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立足语文教材文本,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为任务指向,通过“情境创设”“因势利导”与“精彩演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身体验,亲自感悟,同时通过“民意测评”“话题探讨”明确学生兴趣之所在,为学生下一步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做好铺垫;二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引向更深更广的天地,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三是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写“每日随笔”,演“课本话剧”,编“文学手抄报”,或鼓励学生开展“错别字普查”“读书沙龙”“演讲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等语文实践活动,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种种情感能反复得到体会和验证,而一些消极甚或有害的情感会得到转化或消除;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思维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因此得以发现。这样,学生便拥有了积极探究神奇世界的大脑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实现由“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第二步: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感悟、启迪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动”中求“智”——这是活动课的实施阶段。具体地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新颖而富有探索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总结方法规律,体会获得新知的乐趣。首先,要让每位学生在阅读、写作或参与培养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专题活动中,满怀热情地独自实践,自主活动,亲自体验,取得相应的收获。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并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要进行评价总结,或谈收获,或说建议,以教促学,以评促学。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会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独具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做到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深刻、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传播中外先进文化,进而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课堂走进“大语文”殿堂,放手让学生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并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对联、谚语等;或让学生体验民风民俗,考察山川地貌,观察鱼虫鸟兽等;或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新闻社、文学社、朗诵社、话剧社、演讲社、辩论社、公益社、读书会等,使学生成为活动课的综合实践者,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心,实现由“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第三步:激励。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评价褒奖、激励反馈,诊断、调控和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追求“多”中求“全”——这是活动课的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成果的展示和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从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以及运用语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设置评价标准,对活动课进行多元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展示与评价活动,要在小组内、小组间、生生间、师生间互动进行,并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参与,评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次,对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激励,对表现较差的同学也应发现其闪光的地方,同时适度地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做会激活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需要,并使之在活动中得到强化、维持和巩固。这一阶段的评价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及其品质,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并逐步认识到对学习语文来说至关重要的潜能与倾向、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实现由“学会学习”向“习惯学习”过渡。

综上所述,语文活动课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立足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可以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听、说、读、写、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变革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知识,习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三

情感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情境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呢?首先对渲染人物形象,触动学生的感情。比如说,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问学生你们看到马克思肖像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其中有的学生说是他睿智的眼神。我将睿智这个词语与文章相联系,并简要讲述了马克思这一生的巨大贡献。将革命先烈的肖像和他的一生的巨大贡献结合在一起,学生油然会进入对马克思崇拜的感情意境中,在这种感情之下来学习这篇文章,使得教学在这种氛围之中进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加强吟诵朗读,激发学生感情。

在诗歌以及抒情性散文学习中可以采用,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再次,在作品讲述中引导学生情感。

对于包含小说在内叙事作品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使学生进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世界之中,这也是需要精湛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画面重现,在氛围和情境上进行营造。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消除情感障碍。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不同的,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之下,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积极,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偏重某个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别。语文教学中自身的特点的原因,学生的成绩也是差别很大。它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本身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他们的学习要求及任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把握不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对等。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好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活动,以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目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提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并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及要求。在学习任务安排上相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有时间去准备,勇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放大对他们小小进步的表扬,引导教授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在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那么就要降低对其学习要求,引导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努力不够,并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增加它们信心的体验。只有对学习方法正确有效使用,才能够提高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可以将自身具备的构图、色彩和音乐方面的美将课文中的因素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文字的描述更加地鲜明而集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感觉器官感受文章的诗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讲述变动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情感,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加以突破,更好地悟到课文传递的'情感宗旨。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为配合这首词的内容,我寻找了十幅贴合词意的画面并把它们制成幻灯片,同时配以这首词的课文录音,并把画面和录音链接起来播放。借助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从而使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强烈。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随着课文的讲解,时而生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时而为历代帝王的文治欠缺而惋惜。

四、结语。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未来栋梁之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晔。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2]张洁,代兴国。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5)。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四


近年来,在课改的大时代下,“素养”“语文素养”频频出现,尤其是在全国小语会上,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多次提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备受全国各地的教师关注。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将是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研究与实践的。

这样简单的六个字,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词来理解,即: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的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课程标准》中采用了“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以前,我们常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从“能力”到“素养”也一定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结果,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为素养等。”鉴于“语文素养”的这几项内容,我们也可以把它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综上所述,我们既已明白什么是语文素养,那么,核心素养就是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现摘录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提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供大家参考研究。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在我所执教的《揠苗助长》中,我主要训练的是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运用以及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说为语,书面为文,合为语文”,其实质就是“运用语言”。简而言之,语文是“运用语言”的学科,而不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培养的是运用语言说话与写话的人,而不是专门谈论语言的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用”语言。

我在执教《揠苗助长》一课时,主要分四个板块:第一块是释题,重在积累语言;第二块是借助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故事内容及叙述层次;第三块是讲故事,把握课文内容,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第四块是领悟说的能力与技巧,这是语言运用的交际知识。第二、三、四板块的情境表演与对话,是模拟性实践,意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实,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需要在言语实践中“练”出来的。语文教学最关键的是创设适宜学生的言语活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学得”与“习得”的双重转化中,生长言语能力。

当然,一篇课文中适合学生的言语活动觉不止一个,只要设计有效,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必然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五

调查表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致越足,他的物理成绩相对来说就会越好,反之成绩就会降低。对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高低有无,关键在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因素是处于积极状态,还是处于消极状态。积极状态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浓厚,那么,他对学习初中物理的诸多有利行为就会出现,进而产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业绩。

2.如何避免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时产生消极情感。

这里先要了解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时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当学生刚刚接触初中物理时,由于有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既有熟知感,又对新的科目有了一种新鲜感,可以说此刻的情感因素是积极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课程学习,学生的这些感觉就会丧失,不少学生还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学生出现消极情绪,与初中物理教师的物理教学情感有关。一名好的初中物理教师,其前提是他对初中物理教学和对初中学生存在很好的感情。在这种感情因素的参与下,他的备课、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他对学生的热忱关爱,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一名学生进入初中物理课堂,如果这堂课物理教师做过精心的安排,学生不但思路清晰、知识性强,每名学生都有用武之地,而且充满了欢声笑语,那么学生当然容易接受这样的课。再配合初中物理教师恰当的肯定和遇到物理难题时的耐心关怀,学生自会引发对于物理科目学习的良好感情,从而专注于初中物理学习。相反,一名不负责任的初中物理教师,他对初中物理教学毫无感情可言,对学生的态度更是冷冰冰;他准备的物理课就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按照课本的编排,一副指挥官发号施令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上初中物理课会有什么快乐可言?当学生一脑袋瓜的问题不能解决时,得到的是教师的冷嘲热讽,那学生怎能还热爱这个教师的初中物理教学呢!可见,初中物理教师对于物理教学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感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其次,学生自身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热情不高也会成为他物理学习的消极因素。我们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历程中一般会出现一条波浪形的曲线学习状态。如果学生能够在这条曲线的高点到低点时,不至于完全滑落底谷,而是低到一定程度再出现逐渐向上反弹,那么,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就算是较为成功的。

在这种波浪形的学习历程中,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感情变化,对应着学生在物理学习时的成绩的变化。如果成绩一直不佳,他们的物理学习劳动一直得不到正面的肯定,教师又没有及时帮助和予以心理上的热情支持,那么这时学生很可能出现巨大的学习困难,学习的感情就会明显消极起来。很多时候,不了解学生状态的物理教师,还会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严肃批评,甚至会说学生不争气、没耐心、吊儿郎当等。这种做法不但于事无补,更会引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厌恶情绪,甚至因此放弃物理学习。这是因为,在学习成果感受长时间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之下,教师再不分缘由地一味指责,必将对心灵极其脆弱、已身处悬崖边上的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又把学生往悬崖边上推了一把。这时,学生只能选择自卑、逃避,别无他途了。结果,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行动和对待学习的感情都将跌至谷底,很难再有起色。

最后,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相处不融洽也会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产生消极情感。一个学生每天都要和教师见面,他对每位师长都有自己的看法。初中物理教师从事着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这门学科注重理的因素,抽象性极强,学习难度较大。这种学科本身就具有的神秘感,给初中物理教师套上了一种“神秘”的光环。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如果故作神秘,与学生疏远,那么学生就不愿在自己遇到物理学习难题时,把困难对物理教师诉说,他不相信高高在上的物理教师能跟他同甘共苦。日积月累,问题越压越大,不得解决,最终就会出现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不满情绪,生发厌烦之情。反之,物理教师如果打破物理科目造成的那点神秘感,表现得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学生就喜欢和这个教师打交道,就喜欢把学习问题与教师分享,从而师生相互协作,在初中物理漫长且艰深的行程中能够互相扶持,走向成功。

总之,一名优秀的初中物理教师,不单是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出色驾驭者,更应该是学生初中物理学习内心情感的优秀引导员和调控师。学习行为和学习情感,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的双剑,要让两者互相交汇,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强大的保障。一旦教师找到学生初中物理学习行为和感情的最佳契合点,初中物理教学就会变得得心应手,一帆风顺!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六

提高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目的之一。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开发利用现代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改变语文学科的定位,不要在课上过度重视课文的背诵,而忽略了语言交际应用。同时,要注意学生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知识推广到课下的生活中去,提高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把语文和生活进行融合,让语文学习走入到生活当中,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定的时候,要注意增加现代化元素,增加实际应用,让语文知识可以最终回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观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任课老师可以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方式,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成语接龙大赛、评论新闻时事、情景故事表演、美文点评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开办名言收集、班级日记连载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学习进入平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以文章阅读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掌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好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且适当地增加阅读量。老师可以把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讲课,课前进行语文阅读材料的挑选设计、阅读任务和教学任务相结合、阅读问题的点拨、课程时间的安排、小组互动分享内容等环节。在给学生挑选阅读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思想,文章的条理要简练,要有和学生互动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挑选好正确的阅读材料,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观点,引起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课堂发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意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去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或者段落,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文采好、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多加阅读朗诵。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文章的意义较为深刻,小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没有很好的情景体验,不能很深入地投入情感,就导致他们不能体会这篇文章的意义。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偏长,学生可能不会一遍就看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分段落让学生重复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流利之后尝试着背诵,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内容。通过这种重复的阅读,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对这类文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会更加丰富,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正确,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建立轻松、民主、自由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一个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师不再畏惧,而是可以和教师成为朋友,面对老师可以更加自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亲切智慧的话、一个温暖的笑、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学生充满兴趣的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欲望。这些都有助于教师进行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建立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会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面的基本技能,还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老师的滋养,在感情上得到熏陶。只有在这种自由、不拘束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会敢于说出自己心中对于语文知识的疑惑和问题,进而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开发,学生才能提出更多有趣的观点。这样充满自由、愉悦心情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填充,个性特点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会被更大程度的激发。若要想建立一个轻松、民主、自由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把自己的爱贡献到课堂,让自己饱满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总结。

在新课程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生本课堂的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加强他们自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小学语文,(09).

[2]王双五.小学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小学教育,(01).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七

【论文摘要】小学数学语言是一门特定的语言,她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小学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数学教学中加强小学数学语言的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探讨数学语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

[2]王锡宁。谈数学教学语言的三个美学趋向[j]。数学教学通讯,2005,(9)。

[3]戴风明。浅谈增强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5,(35)。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八

摘要:激发和设置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本文介绍了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激发;兴奋点;提高;效率。

学生爱听相声、看小品,欣赏武打言情的影视片,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是什么?姑且不论具体作品的格调如何,就其吸引力来说,此类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这话启发我们猛醒: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学实践也正是这样:兴奋点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受深刻,认知记忆效率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叫兴奋点,为什么要设置兴奋点,设置多少兴奋点,怎样设置兴奋点,兴奋点设置的契机是什么,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一、设置兴奋点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是脑神经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激发的较活跃的神经系统,它和抑制一样是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之一。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没有抑制就没有兴奋,没有兴奋也就没有抑制。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有激起、上升、高潮、分化、消退等阶段。

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而且要以多的刺激来不断强化。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的表现多种多样,注意是主要表现之一,它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分。所谓有意注意就是对我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但却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这是用意志控制的注意;无意注意则是对我们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无需意志控制。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实用性明确的信息量大的信息能引起有意注意,学生愿意学习与他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语法和数理化等;信息量大的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能引起无意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唱歌、听故事、欣赏文学艺术等。所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以及多种艺术形式并用的课堂教学会使两种注意转化、渗透得几乎没有痕迹。

那么,兴奋所激发的注意的稳定性怎么样?不长,一般“稳定8至10秒”;“人的高度注意最长可维持20分钟(指成年人)。”根据教学实践的测定,未成年的中学生的高度注意,初中生平均最长可维持15分钟,通常维持5分钟左右。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根据地提出课堂教学兴奋点的数目了,即一节课45分钟要有10到15个,平均每个4.5至3分钟,甚至更多,覆盖整节课。

二、设置兴奋点的方法。

设置兴奋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九种是常用而有效的:

1.基调培养。

所谓兴奋基调是指一节课的兴奋类型和高度。有的课文是义正言辞的辛辣而幽默的基调,有的是缠绵悱恻、情深意重的抒情基调等,类型要定准。至于兴奋高度要视教学需要、刺激内容和教师素质而定。教师定准基调,调控好高度,就能培养出恰当的兴奋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一本语文教科书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教师除了应针对不同文章、不同题材、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适合教材内容的气氛或基调,把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佳境,这样完成教学要求就顺利多了。如教朱自清的《春》,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创设春意盎然的氛围;而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若不能进入时代背景当中,就很难理解作者描写的这个在封建制度下穷愁潦倒、迂腐不悔的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深邃思想性。

2.语言激发。

教学语言要清晰、适中、悦耳。要清晰,就要叼住字头,撑开字腹,收准字尾;字字圆润,个个饱满,听到语音感知语义在同一瞬间完成,学生理解无滞后现象。要适中,就要快慢适度,每分钟200字,让学生思维的理解、思辨、储存速度和语流速度基本同步。要适中,还要不高不低。要悦耳,就要学一点共鸣,至少增加胸音,使声音立起来,避免口腔音的干枯。清晰、适中、悦耳的语音是美声的语音,有表现力,能引起注意,保持一定的兴奋高度,能使其他的激发兴奋的方法迅速“涨潮”。

3.朗读动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激发兴奋很有效。无论初步感知的初读,还是知识分析后的综读,都是激发兴奋的有效手段。不过,初读虽也能激发兴奋,但不一定强,肤浅、朦胧甚至错误的领悟也较常见,如果运用评点式的范读,则不仅激发强的兴奋,还能正确引导。

4.旁逸吸引。

旁逸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学、史学、典故、珍闻、科技成果、艺术、故事、笑话、时政等的介绍或对课文的评价。这种旁逸最能激发兴奋。旁逸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兴奋异常,兴高采烈,趣味大增,记得牢,学得快。不过,要紧扣课文,收放自如,用时少,收效大。

5.点拨授技。

学生由于思想水平不高,知识、经验不足,对课文肤浅的、朦胧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解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就要指点迷津、巧加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之时,兴奋定然骤升。兴奋应有诸多的实质性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运用它灵验地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困难。学生凭借养成的技能去解决阅读问题,就会产生会者不难的愉悦感,保持高度的兴奋。

6.情境感染。

创设情境是激发兴奋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者也要“胸有境”,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真境的还原力,以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经验创造一种“我”的意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在兴奋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7.师生移情。

教师应有丰富的、高雅的、切合特定诗文内涵的准确的感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技艺,如朗读、歌唱、绘画和表演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感情的技艺,如阅读客体(诗文)和阅读主体(学生)在情感上、认知上交流融汇、认同共鸣,在多方面的兴奋中提高学习效率。

8.提问刺激。

提问是重要的教法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要力戒为问而问,力戒随意性,戒滥、戒杂、戒突然袭击,要精,要高,要讲究技巧,要带启发性。由于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加上不同的个性、志向、爱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好语文。因为同一种教学手段,同一种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不会使所有学生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所以我们的教学深度必须兼顾好中差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刀有刃,针有尖,对好学生应是激,激疑顿悟,豁然开朗;对中等学生则是推,推其奋起追赶;对差生要托,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排除障碍。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一题多问,直问与曲问相结合。这样,既能激励优生不断进取,又使中等生也有机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而这对差生也是一种积极影响,使学生在问和答中激发兴奋,在兴奋中提高。

9.训练保持。

训练是养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必要方法。教师的训练,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二要讲解一些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纠正毛病;三要做一些示范。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新异性,并据此编制一套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兴奋中训练,在训练中兴奋。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韦志成.试论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1993(8).

[3]谢绥东.语文教师是教练,不是导演[j].中学语文教学,1994(2).

abstract:motivatingandsettingexcitementsinclassroomteachingistheshortcutofimprovingchineseclassroomteachingeffect.thispaperintroducessomemethodsofmotivatingexcitementsinclassroomteaching.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九

摘要:现代社会对学生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们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思想、善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断明晰——老师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成为全面型人才,最终能够用知识去指导生活。本文将立足于此,试结合语文教学情况,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

1语文老师要重视对语文教材“体验式”内容的挖掘。

目前我国语文的教材的覆盖内容很广,想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时对教材十分熟悉,充分挖掘教材,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去对知识进行拆分和解读,从多方面去挖掘教材中存在或能与教材产生联系的情感案例,利用情感案例去引导学生们进行想象和体验,从多方面去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系统地被学生们掌握吸收,有利于学生们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语文教材中的“责任感”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教导学生自身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努力承担自己的.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接下来可以举一些知名企业、知名人物为社会奉献的情感案例,唤起学生们心里的良性感知,接着引导学生们思考不同社会群体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让学生明白主动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应该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责任,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素养。

2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最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们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分组后对问题的质疑、讨论、交流、解决等一系列流程,使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研究”模式,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例如,在老师对说明文文体进行教学讲解时,可以将学生们分为5-6人小组,并在组内做好分工,规定哪些同学负责课外资料搜集、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讲解、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的撰写,将学生们合理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书本上的具体内容,探究并总结文体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最后尝试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动笔写一篇说明文,并最终进行小组展示和比拼;在对“辩论”形式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辩题自主选择持方,将学生们氛围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和学习;除了以上举例,老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对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形式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在语文课堂开展“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之间充分了解彼此,让他们在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培养起良好的同学友谊,同时也能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起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也有利于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语文学习之中。

3老师要重视学生们的审美培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们越来越多的时间,血腥游戏、狂热追星等新兴事物使得学生们沉浸在虚幻世界,甚至导致人性扭曲、情感压抑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出现,也给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语文老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作品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例如:语文教材中《桂花雨》一文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欣赏星星点点浅白色的美丽桂花,嗅到沁人心脾的阵阵花香;同时感受到作者通过桂花所寄托的对家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另外,诗歌和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常常细致入微,作者笔下塑造出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能让人产生爱恨情仇,不同人物鲜明的特点让人物的形象美油然而生。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材内容中本身含有诗歌和小说的节选部分,能使学生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中,也包含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学生们在日常语文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细细去品味不同人物塑造中凸显出的不同的美,也可以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作者想要通过文字去传递的情感和寄托。这样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们去发现阅读的美、发现文字的美,从而喜欢上语文学习,并且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4结语。

语文对学生们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们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如何对教学进行更有效的创新,是学校和老师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a5):69.

[2]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1):1~6.

[3]杨杰.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7(79):63.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十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733300)。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意思是说,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由此观之,情为感人之首要因素。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音乐、诗歌、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心弦为之所动,情感为之所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诸如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从而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巧设悬念,欲“情”故纵。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通过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质疑设问,启迪“情”思。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4巧讲故事,感染激“情”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教授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5多措并举,入“情”入理。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多措并举,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6抛砖引玉,联系生“情”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重锤敲击,力奏“情”弦。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一些渗透着作者浓厚感情的重点词句浓墨重彩地加以导读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全身心的沉浸于文章所渲染的意蕴情景之中。

8故留空白,余“情”绕梁。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书卷多情似故人”,只要我们为师者做个有心人,心中有情,眼中有爱,目中有人,就一定慧眼识真情,就一定能够“吹尽黄沙始见金”,从文章中发掘出让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情愫,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情感沐浴和熏陶,奏写一曲和谐亮丽的教育乐章!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一

(一)受传统教学影响大。

调查显示:小学教师经常改变教学方式的比率为18%,偶尔改变教学方式的占到了24%,而有28%的小学教师很少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惊人的是有30%的小学教师从来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问题表现在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爱好,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改变相应的教学方式,使他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教师上课时的教学方法是如何的呢?学生针对教师的.上课方式又有怎么样的态度?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法很感兴趣,占到了总数的62%,向后依次为谈论法、对话法、练习法、讲授法,而对于讲授法是格外排斥,认为它是课堂上最枯燥、无聊的教学方式,它占到了49%。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随后的一些访谈中,也进一步印征了这一结果。小学教师虽然能够从观念上认同创新的教学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但是对这种教学方法创新尝试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平时仍是以常规的讲授法为主,这从一个侧面看出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师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为什么将学生放在首位呢?因为对于课堂来说,学生才是主体。我们对学生越了解,才越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个比方,就像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而又只有对症下药,病人才能尽快痊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学生群体,以学生为本,找寻最适合他们的授课方法,并且保证课堂上无论学生怎么跳脱都能在即将“出线”的时候巧妙地把他们带回主轨道,像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的那样――“超越教材,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对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利用多媒体所储存的教学信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内容,让学生深入其中,流连忘返,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情感,进而乐学、爱学。

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该文的重点是跟随老舍先生的叙述,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感受草原的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倘若只是依靠教师的一张嘴进行描述,学生是难以领会到作品里的草原风光和美好人情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视频及背景影像,从多个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这篇文章,感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画面的感染下,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仿佛自己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欣赏着草原秀丽的景色,为草原的秀丽而折服。在这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心里自然而然也会对民族之间的团结心生感动。在让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后,再深入来分析作品,带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意境之中就不再是难事了。

(三)置疑导思,提高成效。

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基于“交往互动”的形式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所存在。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立足于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属性,以“问题”为主线,巧妙引领。具体来说,一要求问得巧,二要求接得巧,三要求带得巧。正如窦桂梅老师上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她围绕“好好儿活”分三个层次层层引领学生: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使用关键词的问题引领,不仅能使学生准确把握重点,还可以简化问题,让他们进行有效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得巧”。再看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条理清晰,衔接得当,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语言衔接得相当巧妙。这就是“接的巧”,能快速带领学生进入主题,防止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极大地节省了问题的时间,在不经意间就把学生带进了下一环节。就像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一个“美”字带领主线,用具像带着学生发现美,用好词带领学生感悟美,最后用移情入景带领学生意会美。如此一来,相信课堂教学成效也会明显提高。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已是必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多方面、多层面进行摸索和探究,做到开发创新,因材施教,让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林红连。试论小学语文快乐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5(3):152。

[2]周伟。如何上“活”语文课[j]。考试周刊,2011(2):1。

[3何莉娟。刍议新课改理念下“快乐”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下),2012(4):1―2。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二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

2、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4、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5、深挖激趣法。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010(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4]达新洁.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神州.2011(14)。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三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落实,并将制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纳入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新课程标准中发出璀璨的光芒。所以身为中学生物教师应深人研究生物学核心素养与中学生物课程及教学的关系,关注其内涵及其维度,理解理论的精髓,落实教学改革与实践,回归教育本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需求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和品格。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生物课程中的体现。

“素养”是指能够适应复杂要求的能力,能够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素养的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广泛,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与一体;素养是立足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概念,而“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的核心内容,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发展和维持;它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可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就生物学科的体系和特点来看,生物学核心素养是以生物学科特征为基本立足点,从众多的生物学科素养中筛选和提炼出核心的部分,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征,同时还会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等角度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地说,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命观念是以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结论为基础描述生命现象,从获得生物学概念知识形成生命观念,以达到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基本内容。理性思维崇尚科学思维精神,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是观察发现生物学现象,科学提出生物学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倾向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和能力,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能够关爱自己、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等,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服务与回报社会,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离不开生物课程,生物课程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研究生物课程体系与生物核心素养的关系尤为重要。课程标准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要与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相互促进,促使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将成为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主,凸显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学,将跨学科通用概念融入生物学课程,加强科学探究和科学实践,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生物学课程始末。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生物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设计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同时充分评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评估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检测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1)通过“细胞发现的历程”学习,思考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胞学说。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体现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史理解科学思维。(2)在观察多种细胞的内部结构中理解细胞学说,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基本研究规律。这里体现科学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方案实施,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3)在自主梳理与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举例说明动植物细胞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描述细胞各结构在其说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总之,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到举目纲张。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教师可以拿感冒说事,谈感冒的感受,追问:感冒时为什么嗓子不舒服或疼痛?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什么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还感觉到冷?()发热为什么是生物体一种保护性反应?学生从学到的核心概念中外延,可以知其然道得明,也就培养了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在本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攻击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爱艾滋病携带者和患病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动承担向社会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3.整合生物实践教学资源,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参观调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养殖、与生物学科相联系的生产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利用好实验室资源,做好课本中探究实验,还要亲自然接地气走进自然、走近社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让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生物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对校园植物的识别,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去农田调查群落的演替,调查街区的环境污染,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节假日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4.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撑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点。

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科普小论文撰写、调查活动报告等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自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素养是人们基本生活之需,而核心素养则是优质生活之需。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形成的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思想,是学生在生物课程中获得的终身收益的学习成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效的教学实践。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十四

摘要: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在于以高中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育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基本特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渐成世界潮流。我国教育部年4月24日正式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这显然是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高度吻合的。要深入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做好迎接教育转型的严峻挑战,当然也就绕不开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焦点问题。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等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所谓“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每个人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作为支撑,而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就称为核心素养。虽然至今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仍是见仁见智,国际组织、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都指向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冠以“核心”就是突出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特征。核心素养作为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其形成具有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健全的教育制度。

从学科视角看,核心素养虽不仅是单一学科的,但却是学科素养极为重要的内容,学科素养不能偏离核心素养,始终为核心素养所统领。钟启泉先生指出,在核心素养的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有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三是学科群,即各学科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2〕。虽然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其最终指向仍应是核心素养,只是因为学科间的“个性”差异所承载的培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有所侧重而已。可见,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科素养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始终是学科素养的追求目标。在学科教育中,需要从学科自身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把准课程内容和层次,抓住学科教学中的关键,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这既要彰显富有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要突出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和旨归的理念。

在学科教育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将母语教育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有学者对13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10个,即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中国台湾地区等都有对母语能力的表述字段,只是略有差异罢了,如“有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母语交流”、“阅读和写作能力”“、口语表达、书面表达”、“陈述解释的能力”、“掌握母语”、“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阅读理解”等〔3〕。

显然,对母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能力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虽然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跨学科性也是教育走向未来的必然,但母语素养却是必须高度重视的最基本的素养。虽然母语素养并非惟有母语学科才能加以培育,但毋庸置疑的是,母语学科在培育母语素养方面有着学科自身的独特优势,母语课程承担着更重也更专业的培育母语素养的责任和使命。

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不仅承担着母语教育及培育母语素养的重任,而且需要传递主流价值观。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核心素养学科化的具体反映,是个体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自身价值、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语文品格和关键语文能力。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只有将核心素养融于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并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始终,学科素养的培育才不会迷失方向,核心素养也才能落到实处。

就宏观层面而言,核心素养的提出源于全球教育所面临的未来挑战,它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产物。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全球教育理性的回归,它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即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制高点,以新的姿态呈现给关注未来教育走向的人们。核心素养概念之所以成为国际教育界标志性成果并得到广泛认同,就在于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直面未来教育,聚焦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则充分结合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突出的是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其实质内涵仍定位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中国语境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显然在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充分体现了高中的学段性和语文的学科性。

学生的高中阶段亦是其青年初期,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渐趋成熟。在母语素养方面,他们已经积累和构建了初步的体系,在语文认知活动中兴趣渐趋广泛和稳定,自觉性明显增强,学习动机更为强烈,但仍需不断完善。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多元性质,其实质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也即是说,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就在于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人类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通过高雅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高中语文学科规律来构建。虽然所有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趋同的,即每一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使学生学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个人拥有良好而成功的生活。但就语文学科整体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主要涉及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沟通与合作、学会学习、主动适应与创新、语言符号与表达、人文与审美等,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1〕。

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本体性要素。语文教育必须以发展学生语言素养为根基,语言是存在的家,建构学生的语言就是建构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通过学得促进习得。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建构和运用,在建构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核心任务,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形成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与目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素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需要借助思维,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又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教育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构建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旨归的课堂活动体系,应是语文教育的一种自觉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活动从来就和语文教育密不可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是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内在诉求。审美既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提升〔5〕。审美活动以审美需要为动力,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它是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高度统一的过程。高中语文教育如果不突出审美素养的培育就丢失了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所追求的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健全者的终极关怀就不可能实现。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对象化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超越、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非对象化的活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进行深刻的文化变革。语文是母语学科,它是文化的存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汉语文化为依托、以人类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过程。语文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并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6〕。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学科指标,既统领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又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因此,在探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时,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是复杂的,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还有综合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体现基础性,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更体现拓展性和实践性,它们为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时应因材施教,并体现层级性。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在培育路径的选择上显然应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培育路径的选择还应发挥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优势,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建立正向的价值观,养成自我文化认同的信念,探索不同文化内涵,养成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

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育路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来培育。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渗透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语篇识解能力与语篇评价能力的养成。从课型整体设计上看,当下的阅读教学主要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三类体系。实践证明,适时适度地选用好这些课型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落地生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意义的建构,也要关注语言的成篇方式。写作实践需要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这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运用母语准确生动地表情与达意。口语交际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应让学生养成语境意识,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准确得体地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最能折射一个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语文专题研究、语文社会调查和体验式语文课外活动三种基本的活动形态。无论是哪种形态,都应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上,并让学生的各类语用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育路径。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融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必须关注三个重要方面:第一,关注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人们思考问题时多次重复而相对稳定的思路。思维方式决定着认识的视角。语文教育要突出思维方式的系统整体性,强调动态开放性,形成多元立体性,具有个体创造性。第二,关注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指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也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首先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加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最后要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第三,关注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学生个体间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品质决定着思维的质量,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育路径。语文学科有着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的独特优势,可借助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实践,以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净化灵魂。第一,要鉴赏与创造语言美。语言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首要切入点,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它们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其言语的智慧都需用心领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用素养。第二,要鉴赏与创造形象美。文学文本是借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对形象美的审美鉴赏重在理解,而形象美的审美创造则偏重建构。第三,要鉴赏与创造情感美。审美过程需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契合,相互驱动,产生共鸣,进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第四,要鉴赏与创造意蕴美。意蕴美是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审美旨趣,它由寓意之物和作者情意所组成,通过意蕴美的审美鉴赏可以收获审美创造的惊喜。第五,要鉴赏与创造理性美。理性是指能看清事态和物象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品质。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关注审美客体自有的理性美,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审美主体的理性创造力。

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育路径。语文教育的一大属性就是文化性,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之旅,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更富有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传承”与“理解”需要的是“照着讲”和“接着讲”〔7〕。“照着讲”就是传承文化,坚守文化“;接着讲”就是在理解中发展,在发展中理解。第一,要凸显现代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始终关注其与现代性的关联,既不能割裂或漠视中国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千年来建构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的理想诉求,也应防止因民族自恋文化情结滋生的非理性而走向极端。第二,要追求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感的自然融合。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关注文化演进与发展的脉络,了解主要文化的内在结构及思维特征,具备追求人类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我们不应妄自尊大,应在国际视野中准确把握其不足,同时也不宜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第三,要体现文化共性与鲜明个性的合二为一。教学中要注意整合文化共性,尊重文化差异,把握文化的鲜明个性,从而将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融为一体,汲取其精华并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自我文化成长的重要资源。

上述有关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虽各有特点,但不可截然分开,四大核心素养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对各大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选择也不能顾此失彼,只是培育的路向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8.

〔3〕黄四琳,左璜,莫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6.

〔5〕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10.

〔7〕冯友兰。新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0.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十五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主抓两种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目前各国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而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围绕一个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人文类篇目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可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节日节气时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发扬。可将以下节日(节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惊蛰、春分与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京剧、围棋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主抓两种能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是社会的人,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发问、会发问,并与老师互动起来。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提问领先: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提出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机会发言,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有时为了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辩论一番。

当然也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学生,怎么办?每天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摘抄并大声朗读新闻,先消除羞怯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学期后基本上能大声地阐释问题了。

三、

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1.每学期教学中,开展“日读一万字”的活动:学生准备b5大小的名著阅读笔记本,每天读名著30分钟,记录日期、页码、字数、内容梗概(90——100字),家长签字。一周一检查,定期进行小测试。

2.寒暑假,布置学生就一部作品制作书签、腰封、手抄报、思维导图等,进行创造性阅读。

3.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会。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在教学中常进行情景作文训练:与教材内容结合仿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亲的手》;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林冲小传》、《虎妞小传》等;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指导学生写作形式,如人物小传分三层写,要层层清:第一层姓名、身份、性格简介;第二层主要情节加评价;第三层全面评价。初中三年基础知识要扎实,阅读要宽厚,写作要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经验,今后我会继续“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语文核心素养解读论文范文范本篇十六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翻查、收集并理解了一些相关资料。得出,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二、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又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有着求知欲,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其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注意课程导入的新颖。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巧妙导入课程,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文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这样的学习生动又活泼,能自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实现泛读和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文学大家长久积累下来的,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中的佳作。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帮助学生做好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或是课内中的一些经典片段、名句。课前请一名同学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三)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不断提升其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意义、语言的情感、语言的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生活体验、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教师教学需要构建对语义的理解,通过穿针引线、巧妙点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语言得到升华,得到灵性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以学生掌握知识点为结点,而是让解决的过程成为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教材为基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在教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

2.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性。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抓不到问题实质,或是急于求成,造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代替现象的出现等情况,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心态,调整其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确立各小组的“原子核”,及早缩短适应期,把焦点调节至如何才能更科学、更完整地解决问题上来。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教学更顺畅。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加强和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为当代培养有能力、有担当,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