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维的拓展,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总结时要对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有清晰的认识,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这些优秀的作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平衡能力是维持人体身体状态的最基本姿势的能力,前庭步测试反映的是受试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人体的姿势平衡依赖于中枢系统对视觉的协调和对运动效应器的控制。前庭觉在人体维持平衡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体的重心越低,支撑面面积越大越稳定,越容易保持平衡。本体感觉传递肌肉、关节、肌腱各有关效应器官状态的信息,横步距离越小,说明受试者的动态平衡能力越好,反之越差。前庭觉是维持平衡、感知机体与周围环境相关的主要结构。图1表明,实验前9~11岁三个年龄段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平衡能力相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异,在做动作时能够让自己的身体保持着平衡状态,符合进行篮球教学干预的实验条件。同时,在儿童8岁时,人体维持平衡的机制已经完全形成。在进行12周的篮球教学后,男生的前庭步动态平衡能力的发展要稍好于女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姿势平衡依赖于中枢系统对运动效应器的控制。篮球教学对学生的前庭步动态平衡能力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影响。
单足闭眼站立测试,人体的姿势平衡依赖于中枢系统对视觉和对运动效应器的控制,反映的是受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受试者单足闭眼站立的时间越长,说明其静态平衡能力越好,反之越差。青少年的姿势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好,在单足闭眼测试的初期,应该积极有效的进行平衡方面的锻炼,从双足站立换至单足站立时,关注儿童姿势控制能力,由于站立支撑面的变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庭觉是维持平衡、感知机体与周围环境相关的主要结构,前庭步测试反映的是受试者的动态平衡能力,在进行单足闭眼站立测试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不断提高,观察发现让自己单足闭眼站立的姿势渐趋稳定,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越站越稳。图2表明,对照组单足闭眼站立时间的'百分比数据与干预前学生的单足闭眼站立时间的百分比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性,对学生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要求。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9~11岁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单足闭眼站立的时间相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身体需要充分调动大脑神经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符合进行篮球教学干预的实验条件。在篮球练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身体稳定性,经过12周的篮球教学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的单足闭眼站立时间的百分比数据上差异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平衡能力。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得的单足闭眼站立时间在40~50秒间为一个分界点,受试者在单足闭眼测试的小腿肌肉的疲劳,久而久之,身体的平衡感会越来越差,导致的体力不支而引起的站立不稳,篮球教学干预后,实验组9~11岁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实验前单足闭眼站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0~20秒,可以提高9~11岁三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静态平衡能力,尤其是对女生的静态平衡能力的发展有非常明显的提高。
三维加速度的影响通过三维加速度的仪器测定,基于加速度的基本原理去实现工作的,学生启动三维加速度是否增加来判断腿部力量是否增加,只有应用三维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加速度信号,来判定篮球教学对平衡能力是否有影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腿部力量增加,启动加速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加速度也就越大,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性质,所以可通过测试学生的启动加速增加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图3表示,儿童动作发展理论和动作发展的价值在社会上越来越得到认可,利用一节体育课40分钟时间的实践教学,进行传球的启动加速三维加速度测试,使学生传球的基本动作得到提高,经过12周的篮球学习,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9~11岁三个年龄段的男生女生左右腿的三维加速度值相比较均无显著的差异性,身体需要充分调动大脑神经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符合进行篮球教学干预的实验条件。支撑面越稳定,平衡就越容易保持,在进行篮球1对1传球投篮练习中,实验组的学生将投篮命中率比例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在进行20米启动加速折返跑的练习中,实验组的学生的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各组的前后与对照组的启动加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学生启动加速度越快,三维加速度值也就越大。干预后9~11岁三个年龄段对照组学生的启动三维加速度值与干预前相比没有显著性的变化.
4结语。
随着儿童动作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动作发展的价值已越来越得到认可,篮球教学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前庭步动态平衡能力上10岁女生组是显著性提高,而且男生提高的更加显著,同时,9~11岁女生的单足闭眼站立时间有非常显著性提高,达到各年龄组启动加速三维加速度均显著提高,篮球教学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前庭步动态平衡、单足闭眼站立的静态平衡能力,有助于提高儿童动作加速度,促进了儿童动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敏,崔景辉,周建伟.6-8岁男童静态平衡能力测试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6).
[2]陈佑学,尤桂杰,杨少峰.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与运动及性别的关系:定量对比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9).
[3]田霞.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j].内江科技,(7).
[4]吴升扣,姜桂萍.儿童早期动作发展测量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篮球作为一项国际性运动,受到了世界各国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尤其是在高中校园内,更是受到了高中生的追捧,所以,高中篮球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教师篮球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篮球技能,夯实学生的篮球理论知识。
一、教师应该强化自身专业素质。
当前,篮球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学生篮球技能提升缓慢,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高中篮球教师中,许多都不是篮球专业毕业,仅仅就是体育专业。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对于篮球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篮球专业素质,加强对于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篮球技能的练习,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篮球教学,提升学生的篮球技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对于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训练。
篮球是一项非常注重技能的运动。在篮球的每个动作中,都有很强的技术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基本篮球技能的训练。例如,在运球的时候,要求运动员能够熟练控制球的方向以及落点,保证对球的绝对控制。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的时候,应该强化学生手腕用力以及手指用力,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球,进行运球进攻或者助攻。教师在讲解基本的运球规则和技巧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改掉一些坏毛病,例如“翻腕”等违规行为。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篮球控球练习,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慢慢掌握良好的控球技术,提高篮球技能。
三、丰富篮球教学的手段。
面对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以及实践教学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学生厌学问题,教师可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篮球教学过程中。例如,利用多媒体开展篮球教学。首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一场nba比赛视频,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和暂停的功能,在比赛中穿插着篮球教学。在学生观看篮球视频的时候,给学生讲解篮球动作要领和基本的规则。这样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nba比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知识讲解。还可以记录下几个精彩的篮球基本动作,在实践中去演练,让学生掌握熟练的篮球技能。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就会得到很好的保证。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把学生按照水平平均的方式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对抗演练。然后教师在担任裁判的过程中,及时指出学生错误的动作。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竞争的模式下进行篮球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学生有兴趣在篮球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慢慢掌握篮球技能,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的时候,会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学习的效率也难以得到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篮球相关知识,才能够有效保证篮球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篮球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教师在高中篮球教学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氛围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其发挥积极地主动能动性,快速掌握篮球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展示篮球的基本动作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些动作标准的学生进行示范,这样既能够让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篮球知识。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激励其他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篮球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习效率也就会快速提升。
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在传统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会更多的以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评判。这样就会使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评价以单纯的篮球技能为标准,会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篮球理论知识被忽视,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既重视学生的篮球技能,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对于篮球规则的掌握以及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开展小组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对于自己的篮球学习有很好的认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水平提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其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篮球知识,起到锻炼身体和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中篮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在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篮球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篮球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以更好地适应高中篮球教学的需要。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于篮球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篮球技能。最后,开展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篮球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臣.浅谈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08)。
[2]杨月英.提高中学篮球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j].内蒙古教育.2016(12)。
[3]姜方樑.对初中体育篮球教学的实践及思考[j].科学中国人.(23)。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个体从独立人到社会人的导航仪,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理应成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与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同等重要。但是,由于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成熟,我国教育领域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本文拟从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对策。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职业启蒙教育”原本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词,相似的概念多见于“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所以有必要从分析“启蒙”、“职业启蒙”的概念开始探索“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一)关于“启蒙”
“启蒙”一词在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刘壎的《隐居通议论悟二》就有记载,“及既得师启蒙,便能读书认字”。清朝龚自珍在其《哭郑八丈》诗中也提及“论交三世久,问字两儿趋”(原注:余两幼儿曰橙曰陶,丈为启蒙,设皋比焉),其意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启蒙”包含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对教育内容和程度的要求低。第二,实施的对象年龄低。第三,有改变偏见和纠错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儿童在接受新理论时还无法通过大量实践来证明新知识的科学性,只能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使他们记住某种定律,这种省略证明过程的传导方法便是为人所常用的启蒙教育。古往今来,各种案例已足够证明,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比未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人生历程中有更高的成功几率。
(二)关于“职业启蒙”
在“启蒙”前加上“职业”是对启蒙内容在范畴上的限定。纵观国内外关于职业启蒙的研究,多是基于如下四个路径。一是从“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出发,将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职业探索。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以美国学者最为突出,包括舒伯的“五阶段”说:职业成长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确立阶段、职业维持阶段、职业衰退阶段;金斯伯格的“三阶段”说: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施恩的“九阶段”说等等,他们认为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但职业探索往往在成年之前已经进行。二是认为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意识的培养,这种职业意识包括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主体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主体意识与职业的统合。该观点认为儿童职业意识启蒙的重点是对自己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的把握。三是从劳动技能的习得出发,以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思想为代表,强调一方面要将劳技课作为一门独立科目,另一方面要在其他科目中贯彻劳作精神,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四是从职业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启蒙的内容应涵盖五点:让儿童产生劳动是光荣的情愫;让儿童树立起职业无贵贱的意识;让儿童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儿童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让儿童具备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力。
(三)关于“职业启蒙教育”
通过以上对“启蒙教育”和“职业启蒙”的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即职业启蒙教育是以青少年儿童为实施对象,从培养职业思维能力出发,从对职业特征的描述、对职业类型的判断、对职业技能的习得、职业规范的养成、职业道路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个循序渐进的智力改造。具体分析可建构出以下职业启蒙教育内容与目标体系:在时间维度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可知,3-12岁儿童的任务是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而12-16岁青少年则是发展自我的同一性。所以职业启蒙教育应以3-16岁之间的幼儿、中小学生为实施对象,帮助青少年儿童顺利通过这两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人生特殊任务,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在内容上,主要是以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为主,这种教育活动能引导学生从对“自我”的认识转化为对“职业”的认识,帮助他们经历职业感受、职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规划等几个阶段,达到沟通职业态度与职业行动的目的。职业感受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能产生规划未来的意识;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阶段的目标是了解职业的意义,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意识,并能洞察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职业探索阶段的目标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初步的《职业清单》并开始付诸行动;职业规划阶段的目标是针对职业目标进行通道设计并能持续不断地总结探索。每个阶段不是单方向的进行,而是以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这一过程具有筛选功能,可以帮助个体提炼职业目标,过滤掉不合理的职业导向,从而聚焦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启蒙教育需在儿童阶段开始,作为漫长职业道路的职业预备期。职业启蒙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两字的表层意思,而是需要从更深层次地考虑,通过“职业”的开展而赋予人的社会性,让孩子更清晰地知道如何才能更真实地投入到社会中生活。在实施方式上,职业启蒙教育是通过职业体验、职业角色扮演等进行开展的,与各社会组织、商业机构、家长、学校、社区等组织联合起来,利用相互的作用优势,整合社会组织资源,通过游戏、小组课程、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儿童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
二、当前我国发展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与意义。
在国家重新燃起对职业教育的热情时,职业启蒙教育似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不论是对社会发展、学生个人成长,还是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启蒙教育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资源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最难就业季”频频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媒体调查发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普通工作。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还没有从精英化定位向大众化转变,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虽然不能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一棒子打死,但不可否认这种指导一方面是应急性的,另一方面是技巧性的,有临时抱佛脚之嫌,显然不是万全之策。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改变其就业观念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不同时期就业观念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如果能在教育启蒙阶段形成基本的职业意识,辅以职业技能,就能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未雨绸缪,让他们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有更确切的倾向性、更合理的匹配性、更充分的适应性。学生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后,合理地评估自身价值,就会避免好高骛远,对各行各业都秉持尊重的态度,对社会分工有正确的认识,便不会觉得自己屈就了某项工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能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配置,从而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失衡、职业偏见等社会问题。
(二)职业启蒙教育是合乎个体身心发展的理性需要。
教育最朴质的目的在于让人生活的更好,脱胎于教育母体的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在职业世界中更完满的职业人。“教育若不能授予学生谋生的技能,他们连生存和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谈对知识、道德和审美等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此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所言,他想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需要生存性需求与发展性需求的统一,而生存性需求是发展性需求的基础。据此,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就教以部分生存技能,强调谋生意识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经济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普通人要想在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职位变迁洪流中游刃有余,还必须具备除了适应自己感兴趣的职位之外的职场应变力。职业启蒙教育便是这样应需而生的一种教育,它能教予青少年儿童专业技能以外的涉及到职业情境的处理能力。另外需加以说明的是,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一方面,儿童的生理上需要进行适宜的体力劳动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上集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逐渐增强,在这一阶段围绕职业生活所需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对儿童进行熏陶,能增强他们对职业相关知识的获取效果,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普适性能力。
(三)职业启蒙教育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根据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的指导精神,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实现内部各级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外部两种教育类型的多元立交。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具有自我延展性。在确保中、高职规模合理的情况下,“一方面向上延伸,包容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后的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建立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前的职业启蒙教育,以供给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因此,在学生接受教育伊始给予职业启蒙指导,贯通职业教育这条轨道,而不是在普通教育升学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才“出轨”到职业教育。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仅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与本科的衔接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能够融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高职到本科的衔接问题,认为职业教育高移是一种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做法。然而,对于是否把职业启蒙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中来,我们还没看到多少顶层设计。笔者认为,开展职后技能提升培训,比职前学历教育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因此,不如将受众面更广的职业启蒙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另外,从社会评价角度来看,倘若中专、技校里的生源曾受过职业启蒙教育,他们以成为高级技工为荣,自发选择在职校里开拓人生道路而非被普高普本所淘汰,那么职校生的身份还会被低看吗?如此,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反作用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三、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由来已久,但职业启蒙教育一直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状况显现为:
(一)萌芽早,整体规划起步较晚。
梳理我国职业启蒙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就有黄炎培等有志之士以“职教救国”的口号来开启民智,他们从1919年开始以《教育与职业》为平台,撰文介绍西方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并对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迫切性加以论证。1924年,中华职教社先后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等地举办宣讲会,对中学生进行升学与就业方面的指导。他们为职业教育的推广四处奔走相告,为职业科在《壬戌学制》中占有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统计,在政局动荡的1918—1925年,全国职业教育机构逆势而上,从531个增加到1695个。民众的职业意识慢慢苏醒,但民间宣传的受众仍是小范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技术教育,并经历了四大阶段,分别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化、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化、被素质教育肯定化为几个阶段的特点。然而在1988年9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计划(试行改革)》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适当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我们可以窥见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劳技教育并不是等同的范畴,它受到的重视也不如劳动技术教育,但我们可将其视作职业启蒙教育的一种雏形。我国第一次将职业启蒙教育(或称职业指导)以比较正式的形式提出是在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而国外早已将职业启蒙教育明确立法并普及。如英国,在二战后着力恢复社会生产,政府颁布《1944年教育法》,该法强调了在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中加设工业制图、木工等职业倾向明显的科目。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一直是学者研究的摹本。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把培养对象的范围拓移到1—12年级,企图将他们从“升学主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转而引向关注个人生计与未来发展的正道。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把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给自己规划一条职业道路。这项运动为中等教育和中等之后的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跨越迷茫的鸿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二)实践中未形成长效机制。
我国近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术研究并不少,而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东华大学曾对上海地区7所985、211高校的大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对于“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给不出确定的答案。将近46%的学生对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学生能明晰自己的目标选择。我国的职业启蒙或职业指导几乎都是在大学才开展,少之又少地见于中学阶段或者小学阶段,且课程很少作为必修课,更无法谈及统一的教育要求。反观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强调。从幼儿园开始,到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一直延伸到继续教育,其生涯教育的理念与终身教育保持一致。如美国,其198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对小学生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有明确表述。初中的要求比之小学时更注重与职业世界的联系,如在“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对工作与社会的关系”和“对职业规划的过程”这三项上,从“认识”的要求提升到“理解”的要求。邻国日本也注重各个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连贯性,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以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为线索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在大学之前就进行的职业启蒙教育,能为其后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留下继续深入和变化的空间。此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社会配合程度高,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有慈善机构捐赠,有企业与之订立发展合同等多种方式以促使学校提高竞争力。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局限于学校老师教的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教育方式使职业启蒙教育课流于形式,无法落实便也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启蒙教育体制。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国内研究并实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探索。而和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的美国,在1974年已有9个州通过了实施“生计教育”的法案,有42个州已采取措施推行“生计教育”。英国也于2009年10月推行职业指导计划,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政策设计者可能出于这样一种考虑:认为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制约其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所以一直未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或普及职业启蒙教育。
四、我国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分阶段、多视角、全方位地加以探索,特别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形成三大合力,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顺利开展推波助澜。
(一)政府方面。
1.政府政策引领任何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尽完善,民间公益组织相对稚嫩,绝大多数较重要的机构设置及其专业、行业权威的形成与认可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职业启蒙教育推进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和行政力量可以提升社会机构的社会认同度。一方面可将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经费纳入社会工作财政支持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扶持资金投向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扶持或引进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单位设立服务基地,配备服务标识和必要工作设施。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接受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提供便利条件。职业启蒙教育起源于美国,指的是发现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职业倾向的教育活动。美国已经通过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特殊节假日和心理分析等方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完善职业启蒙教育,其经验对发展我国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美国,一些学校定期设立“职业日”。“职业日”那天,校方请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如有警察、律师、营销员、消防队员、拍卖师、运动员等等。学生们学到的并不是什么职业能赚多少钱,而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2015年5月国务院要求设立的第一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对职业启蒙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风向标。总之,政府需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使一定范围内的人、财、物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2.财政经费支持教育改革离不开经费,职业启蒙教育若要行之有效,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均由各地政府负担,只向学生收取一定的书本费,通常不会有剩余教育经费来支持职业启蒙教育。因此,政府需要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增拨教育经费以使教育投入更加合理、平等。美国在教育投入上花重金,1971年,联邦教育总署拨款900万美元,资助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1973年又拨款1.68亿美元推广“生计教育”实验;197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拨款4亿美元支持其实施。得益于政府的财政助力,美国的“生计教育”项目实施起来才得心应手,教学设施得以完善,各种形式的教科书得以顺利出版,教职人员待遇提高教学热情高涨。
3.法律法规保障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体制相对完善的背后,多有着比较健全的法律做保障。例如,日本的《学习纲要指导》,美国的《从学校到就业法案》,瑞士的《联邦职业和专业教育及培训法》。通过立法,能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地位、政府的责任;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范围和条件保障;明确职业启蒙从业人员的资质;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等。同时,将职业启蒙教育立法也是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得以铺张开和得以操作化的捷径之选。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育人质量保障的前提。课程设计与开发最基本的五个要素是课程目标、内容、媒介、活动、评价。首先,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的天赋、兴趣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其次,以职业兴趣激发、职业动机培养、职业技能体验、职业规划指导等几方面划分模块设置课程。再次,善于借助职业测评工具,从提升学生的生活职业技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和媒体技术三大方面来开发课程。最后,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请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讲座,以各行业出彩人士事迹为题材,对学生形成职业精神的震撼;通过利用黑板报、校报、广播等媒介的宣传,使学生沉浸在职业启蒙教育的良好氛围之中。
2.教师课堂贯彻课程的几大要素需要通过老师的教学设计加以糅合。首先,教师在教好专门课程的同时要承担“职业咨询师”的角色,向学生普及相关联的职业类别。如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自己还可以选择从事编辑、主持人、作家这样的职业;数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金融类相关职业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化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食品加工行业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前途。以此为学生创造对职业感知的机会,使其早期便能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利弊权衡。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兴趣挖掘。一个只知道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潜力,看不到学生其他方面闪光点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悲哀。老师可以留心平时的黑板报是哪些同学在做,然后推荐他们以后从事广告设计之类的职业。而不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认知,即分数高的去学理科,另一些不得已的选择文科,再剩一批为了高考走捷径而读了艺术。再次,在具体的教学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职业这一主题,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传授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都切身参与到职业普及的过程中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活动形式可以是话剧、演讲、辩论等,通过学生表现出的职业倾向加以总结,鼓励他们走自己向往的职业之路。
(三)社会方面。
1.家长更新观念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学前教育大师福禄贝尔在谈到儿童时期的教育时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妨说是在母亲手中。”儿童从被父母生育到被养育,每一阶段的智力唤醒与道德观念都以父母为学习摹本。父母要秉着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观念帮助孩子从兴趣、性格、特长等不同方面探求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不要总是信手拈来老一套的说辞,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某些职业的排斥;也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家的孩子相提并论,要注重对孩子职业意识的日常引导,让他们懂得“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比如,本身就有职业身份的父母可以与孩子交流自己的职业特点、福利待遇、工作感悟,尽早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此外,新闻媒体等报道的职业信息也可以让孩子去关注,从生活点滴处培养起他们对职业信息的搜集本领。这样既是对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是让孩子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的途径。
2.社会营造氛围学校出来的孩子终将走向社会,没有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启蒙教育,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社会要吸纳劳动力,就须有主人翁意识,在职业启蒙教育阶段就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关注者和重要外援力量,而不能成为教育的“冷眼旁观者”,只在没有招到称心合意的员工时指责学校没有培养出适用的人才。因此,社会必须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当然,社会的参与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在精神层面为职业启蒙教育提供支持。这点德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它强调事实与环境教育。通过带孩子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机构,让其直观体验社会职业。比如,带他们去消防局观看演习过程,既能让他们掌握灭火、避火的自救本领,也让他们看到了消防工作的危险和伟大。这样的实践突破职业教育的学校模式,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这样的职业启蒙方式,就像给学生“打预防针”,能提高他们遇到困难的承受力。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启蒙教育相对缺失,究其原因,人们一方面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学术界对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甚少。我国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把职业规划教育前移,通过政府、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努力,把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口语能力”指的就是“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指借助听与说的技巧,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交谈,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倾听的能力、思维理解的能力和表达能力)[1]。”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小学儿童口语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儿童自身条件问题。
(1)儿童本身的性格原因。比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谈;很容易害羞,经常躲在人群后,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容易发窘等等。所以,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个性问卷调查将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这种内向性格表现大都是当今儿童口语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所在。(2)儿童阅读量太小。小学阶段主要靠机械记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复杂,单纯的机械记忆就难以满足需求了。所以,越到儿童后期,就越需要更好的理解认知,而阅读量的大小则直接对儿童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影响。现在,有不少儿童很少看书,甚至不爱看书,从而导致了因阅读量小,而在社会交往中产生词汇匮乏的问题。
(二)儿童的兴趣问题。
在当今阶段,许多儿童对口语表达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已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大程度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即便如此,但仍有很多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对于朗诵、演讲等等,也不愿意参加。由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不好,在课堂上不少儿童缺乏口语表达的信心,很多学生即使能回答问题,也没有勇气站起来展示自己;有时即使站起来了,声音也非常低微,而且还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许多儿童独自读书,缺乏了与人交流场境,这也导致了儿童不能更好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从而让他们丧失了学习和培养的兴趣。其实,即使在城镇学校也并没有太多的家长关注儿童们的`口语能力培养,他们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其他特长和兴趣,比如舞蹈、绘画、钢琴、足球等等;原本说来,低年级的儿童们本来年龄偏小,缺乏自主能力,没有了家长的培养和引导,孩子们是不会对口语这一板块产生浓厚的兴趣的,这也是导致了城镇学校的儿童们对口语没有兴趣可言。
(三)儿童所处环境问题。
现在的儿童们所处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而在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之一。所以,老师积极主动地长期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儿童们的口语能力。然而现在很多的学校的教师们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培养意识也不够。家庭环境,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之一,儿童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决不能仅靠学校来完成,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当重要。现在许多家长总认为,只须把孩子交给学校就百分之百地放心了,完全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培养;他们从未认真想过,除了学校,孩子们待得最多,接触得最多的环境就是家庭,因而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就相当大了。可是现在的家长大多数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重视孩子们的口语能力的培养了,他们关心最多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三、口语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为此,小学教师应该把口语交际训练与听、说、读、写训练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
(一)让学生学会聆听。
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较低,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集中也是需要小朋友的眼睛、耳朵、嘴巴和肢体配合才能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中他们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或吸引他们,他们的注意力才能重新集中。比如在一节课上,低年级的学生就需要老师说出一些“1、2、3,手放好”,“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不讲话”等这种小口号,或者是在课件中放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是动画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只有集中了注意力才会达到更好的聆听效果,从而为口语能力进行一种好的铺垫作用,对于小孩子来说,学会聆听是基础。这既是教他们尊重别人,也是对他们语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看书或读书,溜览文件或图书,这是一个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热情,这样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培养,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们说话,鉴于儿童们的一些生理心理特点,教师还应该重视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要让儿童们有一个阅读的习惯,同时也还要给儿童阅读的时间。9月我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进行了教育实习,在这几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就发现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每天中午一点到一点半的时间都会规定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每天还会有班主任来督促孩子们阅读,让孩子们形成一种阅读习惯。不仅如此,还需要教师把课外阅读纳入家庭作业当中去,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条件下,将课外阅读渗透进学习中。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进行一个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三)让学生学会写作。
“写作———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行为,是人类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2]。”由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积累,是包括字、词、句的联系。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意味着语文基础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学会交流。
交流———信息互换的过程,是彼此间把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蒙田说过“与别人交流有助于自己的思想的修养。”事实上,“交流”是口语能力最好的体现和实践。低年级的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胆小、害羞、内向的孩子就是怯于与他人交流,而活泼开朗的孩子就会更乐于与他人交流,这样,两种性格的儿童在交流中就会形成一种对比,从而得到相促进补充。总而言之,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儿童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今后工作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必备能力,同时也是儿童们书面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各个角度对儿童们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引导,让儿童们口语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江西教育:综合版(c),,(9).
[2]秦志爽.略谈中学写作与大学写作的异同[j].吉林教育:综合,,(3).
[3]董霞.基于绘本阅读的一年级学生图文日记指导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5).
[4]郑文.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14:161.
[5]鲁彦.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学周刊,(33).
[6]李燕.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j].课外语文,2013(3):20.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刚刚进入我校的留守儿童,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只要孩子一心读书,一切生活中的事情家长都包揽下来,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因而不能安排自己的生活。
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活自理能力,留守儿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大唐学府教育中的一件重要任务。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我校对留守儿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一个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生活上的事自己解决
大部分留守儿童,一直没有离开家长独自生活过,被子家长叠,衣服别人洗,甚至书包也让父母收拾,物品用到那里放到那里,自己不会整理,一旦进入寄宿生活就无法适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新生在开学之前利用军训,安排一定时间由班主任、生活教师和教官给进行军训。先从铺床叠被,自己洗衣涮袜,收拾碗筷,物品摆放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再让学生自己做,同时安排评比检查,评出文明宿舍和优秀成员,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应有自己完成的道理。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宿舍卫生能自己打扫,做到地面洁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规范;讲究个人卫生,勤洗脚刷牙,换洗衣裤;在饮食方面,养成不吃“三无”食品;在公共场所,如宿舍、餐厅、教室等,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不乱丢纸屑等良好习惯。
3、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穿着朴素,进出寝室要养成随手关门、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的良好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朴素的生活习惯能培养留守儿童的精神意志,使他们能吃苦耐劳。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涵养,更表达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时时刻刻做起,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树立榜样,不断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也一样,我们每月,每学期评比“文明宿舍”,“劳动模范”等,这些先进个人对学生起着激励和感染作用,整个集体就会呈现出积极向上,争优奋进的良好风气。
大唐学府无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他们会以追赶榜样为目标,努力照他们的样子去做,进步都很大。在榜样的影响下,他们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建立和完善寄宿制管理制度
我校已有近十年寄宿制管理的历史,我们一直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探索和研究。并采取了一套比较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宿舍管理条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文明宿舍考核细则》等。新生一到学校报到,就人手一份,并安排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有了制度的保证,对教育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每年在学生开学之前,我们生活教师要安排好宿舍名单,贴好床卡,落实好学长,并要求舍长安排好宿舍值日。制度第六条规定:被子叠成豆腐块棱角分明摆放统一,床单平整无折皱,枕头一律放在床的另一头。还有鞋子、衣服要按规定地方摆放,寝室人员要轮流值日,负责寝室清扫。
我们还开展每月一次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表彰先进。对问题宿舍提出整改措施。对留守儿童的住校表现纳入班级考核和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考核。大唐学府将对全宿舍成员给予物质奖励,并作为年终评优、评干的重要依据;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培养留守儿童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培养留守儿童的审美观念,动手、动脑能力,提升了留守儿童的整体形象。
实践证明,寄宿制教育的实施,把留守儿童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带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对他们独立的生活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生活教师在寄宿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生活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育人教书 ”,而生活教师在“育人”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寄宿制留守儿童和生活教师的相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生活教师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比父母的耳濡目染影响要大,因此作为生活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作为留守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生活教师的行为,去感染留守儿童。随风潜入夜,润物悄无声。
2、生活教师要关心指导寄宿制留守儿童的生活
教给留守儿童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在生活中自理,在自理中生活,培养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儿童获得如何生活、如何自理的方法,这是寄宿制教育的一个亮点,它克服了留守儿童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弊病。如何教给留守儿童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呢?一是生活教师设计好专题生活讲座,把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嫁接到生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景,让留守儿童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方法;二是经常给留守儿童讲生活自理的方法,与生活教师互相配合,形成教育活力;三是指导留守儿童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
《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自理自立的能力郎宏琪》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活动目标:
1.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受乐曲不同的风格和意境。
2.尝试用表情、肢体动作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沉思》,初步感受乐曲的风格。
1.幼儿自由坐在地上,听乐曲。
2.引导幼儿交流队作品的感觉。
3.再次欣赏乐曲,体验意境。
从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的?
二、欣赏乐曲,比较音乐风格的异同。
1.播放乐曲,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
这首曲子是怎样的?跟之前的有什么不同?你感觉怎样?
2.再次倾听乐曲,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觉。
三、音乐与心情。
1.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对音乐的体验。
什么时候你比较喜欢听第一首曲子?为什么?什么时候你比较喜欢听第二首曲子?为什么?
2.小结:音乐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有安静、有舒缓、有热闹……,让我们在音乐中一起欣赏、发现、创造。
3、用纸杯做的手工向日葵教案。
制作意图:
用一次性杯子做的手工向日葵,大大的,艳艳的,充满了太阳伯纳德朝气和秋天般的热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怎样用一次性杯子制作手工向日葵吧。
制作准备:
一次性纸杯、颜料、剪刀、画笔。
制作方法:
第一步。
先把纸杯开口的边缘剪掉。
第二步。
纸杯侧面剪成细条子,并展开,用手把它压平在桌面上。
第三步。
细条子剪成花瓣形状,然后把杯子表面印有图案的一层纸撕掉。露出里面白色的内层。
第五步。
等颜料干透,手工向日葵就做好了。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自己己有经验和自身身体进行造型艺术创作。
2、学习合作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学习用语言,美术,形体等各种形式开发造型艺术创作。
活动准备:
1、各类小棒(荧光棒,火柴棒,棉签棒,一次性筷子)人。
手10根,白纸若干,记号笔若干,数码照相机一架。
2、幼儿在活动区内已玩过各类小棒。
活动过程:
一、棒搭建活动。
1、介绍各类小棒。(老师:请大家介绍以下自己手上的小棒。)。
2、让幼儿用相同数量的小棒搭建物品。
(1)、请用三根小棒变出一样东西,可以用不同的小棒,并把。
变出的东西记录在白纸上。
(2)、用五根小棒变出一样东西。
二、尝试利用人体变出一样东西。
1、观察老师创作。
师:你们看,我也会变魔术.。(老师邀请一个孩子表演,把孩子变成“1”“大”等)。
师:你们看,我把xxx变成了什么?
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棒”,变出各种东西来!你想试试吗?
2、幼儿自由分组,尝试合作创作人体造型.
(1)、每个人找几个朋友,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小棒,变出各种东西.可先商量一。
下变什么,怎么变.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再告诉同组的其他小朋友。(幼儿开始找朋友、摆造型。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把幼儿的各种造型拍下来。)。
(2)、利用数码照相机转换到电视机欣赏幼儿的作品,并请作者介绍作品的构思、名称等。(师:你用了几根人体小棒?你们变的是什么?)。
三、幼儿自由分组,尝试按命题进行人体造型创作。
1、师幼共同讨论确定造型主题。
(师:我们大家都来变一种同样的东西,比比哪一组变得最好,你们想变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分组,按命题进行人体造型创作.(老师继续用数码照相机把幼儿的命题造型拍下来。)。
3、利用数码照相机转换到电视机欣赏幼儿的作品,并请作者介绍作品的构思。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术活动的能力。
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
1。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2。感知觉系统与运动系统工作的协同;
3。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4。不同肢体、不同肌群(肉)工作的协同。
上述各种协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完成的运动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在传统的训练理论中,常常把协调能力视为与力量、速度、耐力并列的运动素质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协调能力给予新的理解。如果说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集中地反映着他们体能的高低,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那么,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因此,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是并列的两类运动能力。
协调能力的好坏,对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具备出色的协调能力,有助于运动员:
1。迅速而高质量地掌握多种复杂的运动技巧(技术与战术);
2。更好地发挥运动员已具备的体能、智能及心理能力;
3。更好地适应运动时的外部环境(包括对手、场地、气候等等);
4。完成同样的练习时能更节省使用能量;
5。减少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
二、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
依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与其专项运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将其分为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两大类。
动员能力这样五个方面的能力。
2。专项协调能力。特指运动员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其构成一般来说同样包括一般协调能力构成的各个方面,但依专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乒乓球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更多地表现在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体操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则主要表现在时间及空间的感知能力等方面;集体比赛项目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则必须包括与同伴协同工作的能力。
织协同工作、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并能迅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神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的数量。运动员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也就是说在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中,已有的动力定型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更为广泛而多向的神经联系。能够有效地调节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之间的配合工作,其协调能力也就越强。
3。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活泼型心理特征的运动员,思维敏捷,学习欲望强烈,可塑性高,掌握动作快,协调能力则好。
4。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强弱,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能力的高低,显然都会对其协调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水平的发展状况对其协调能力有明显的影响。速度快、力量强的选手比较容易掌握新的技术和战术技巧。
1。配合练习法。有目的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去培养某两个系统或两个部位或两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练习方法。例如乒乓球运动员望左打右的滑板练习等等。还同时专门组织非常规动作的.配合练习。如同侧上下肢一顺的走步或跑步;双臂下摆的纵跳等等。
2。变换练习法。训练中经常变换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可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交替用左右手投篮、运球,或交替用左右脚踢球;交替在快速跑进或慢速跑动中跨过栏架;用不同旋转速度完成鞍马全旋;与不同人数的同伴或对手同场练习等等。
3。渐进练习法。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练习的内容,逐步提高练习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先做简单反应练习,后做选择反应练习;先做团身前滚翻练习,再做团身前滚翻接团身后滚翻练习等等。优秀运动员由单个动作逐步发展到组合动作的练习等等,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4。加难练习法。加大练习的难度,让练习者在更为复杂的环境,更为困难的条件下练习,也是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跨栏运动员跨越高度不一的栏架;篮球选手饶过场地上设置的模拟防守者运球突破;下场地足球练习等。
2。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要密切结合专项的需要,尽量在专项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以组合、调整,借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
3。发展协调能力的练习应该安排在运动员的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状况良好时。例如,中小训练周期之始,或一堂训练课的开始部分。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就是“啃老族”的生活状态。
他们并不是没有就业机会,他们却主动放弃,赋闲在家,吃穿全部依靠父母,他们的花费也是十分的昂贵,出入高档的场所,穿金戴银,不离身,他们,便是“啃老族”。
“啃老”,对于当今社会,并不少见,“啃老”一族的横空出世,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别样的风景”。它建立在我国亲情的基础上,自古我们就把家庭看得很重,如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家人更是对他们百般宠爱。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高高在上,活在宠溺之中。渐渐地,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娇气与霸气,造就了他们自理能力的欠缺。
作为“啃老”一族,他们不仅不赚钱,反而挥金如土,他们体会不到赚钱的辛苦,所以对于花钱,更是无所谓。钱在他们手中,是没有计划的花费着,如果一旦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也就终会坐吃山空。也许,没能力的他们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做出不可挽救的错误。
从小,“啃老族”们就生活在不用追求的世界里,长大后,也就缺少了与人交往的能力,那么想融入这个社会就更难了。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他们总抱怨就业难,创业更难,有的甚至用怨恨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他们不愿去努力,只等着天上掉下大馅饼,砸中他们。所以,他们终日待在父母的呵护下,啃着父母的老本,享受着来之简单的生活。
其实,对于他们更是缺少一种自理能力,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养活自己。因为从小他们都有大人的宠溺,过着的是不需要努力的日子,也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使得现在成为了“啃老族”的一员。
“啃老族”的社会现象,应该改变,他们应该勇于面对生活,渐渐适应这个社会,从而能够融入社会。只有劳动、努力,才能换来金钱,才能报答父母。社会更应该给他们宽容,接纳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远离“啃老”的过去,不再生活于“啃”的日子里,那样,父母便不再哀伤他们的孩子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了。孩子的生活应该积极培养自理的能力,独立处理的能力,不能总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庇佑下,那样终会成为人人唾弃的“啃老族”。
儿童自理能力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广东省22所高校的走访与调研,发现了各个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学校都基于自身的办学特点开展了丰富的校园艺术教育,或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或大力扶植和发展学生艺术社团。当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几乎所有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中所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分问题、教师参与积极性问题,以及艺术展演场地问题等实际性问题。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调研;公共选修;艺术社团。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二组四名专家之一,参加了2017年6月26日至30日为期5天的广东省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共22所高等院校。总体来说,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无论是艺术类院系的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且起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本次调研中,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都非常细致地阐述和介绍了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亮点。当然,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各高校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普遍问题和忧虑。下面将简单阐述在艺术教育开展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亮点,同时也将简单阐述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开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难。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和亮点。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中都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这些艺术教育机构大都隶属学校团委或者是学校的通识教育中心,并且都配有艺术专业的相应师资。这些教师除了平常指导和组织文艺活动之外,还担任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说,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等等。由于各个学校教师专业的不同和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的迥异,所开设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以外,各个高校都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街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大都依附于学校团委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的艺术生活的匮乏。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众多高校中有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顺德本地流行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力开展葫芦丝的教学、比赛和演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共有6000多名师生学习葫芦丝演奏,该校的千人葫芦丝表演一举创下了葫芦丝同时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之外,该校的团委为众多的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和奖励机制,在没有任何音乐艺术类院系的情况下,该校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50多间钢琴房、乐队排练厅、舞蹈排练教室、街舞教室等艺术活动的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的展开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校还设立了学分制换的制度,即学生在艺术类比赛中取得的奖项可以置换学校规定的相应课程的学分。这一体制的设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艺术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东工业大学为了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设立了艺术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并且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成立了49个艺术社团,其中高水平的艺术社团5个,要求所有艺术社团的学生必须修满196个课时的相应艺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开设了公共艺术部来开展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其中一种以音乐专业术语“复调”命名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并且教学效果卓越。例如,在教授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课程中,同时由相关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来共同授课。美术教师从美术的角度入手结合艺术作品讲述法国印象派的由来以及特点,并且同时由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印象派音乐的演奏来展现印象派艺术对音乐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用生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专业音乐学院的高校,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的艺术教育素养并且结合音乐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派出音乐学生到大学的各个院系成立合唱团并且定期进行比赛和演出。这样在提高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此次调研,不难发现每个学校对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展开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展开的普遍困难和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实际开展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三个:
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负责艺术教育的主管领导都认为教育厅应该对各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下发指导性文件。是否可以考虑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像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类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体育课一样被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具体应该开设什么种类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给予指导性的规定。例如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本只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系,但是没有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系,因此这样的高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和艺术设计相关缺乏音乐舞蹈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偏科。因此,教育厅制定和下达对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性文件将是未来各个高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的积极性与职称评定问题。
此次调研中各个高校反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类教师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没有艺术类院系的大学中,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大多在校团委或者学校的通识教育办公室工作。很多这类高校反应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法提供这些教师评定职称所需的必要条件,甚至连职称评定所必需的课时数量的基本条件都无法保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学校也不能提供与其他学校内专业老师相等的评定职称的条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没有艺术类院系高校的教师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具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中,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也不是很情愿去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绝大多数艺术类教师更喜欢教授本专业的艺术生,因为教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施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才华,并且所教授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本专业内取得成绩。然而,教授公共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并且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大多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相对浅显的艺术类普及课程。相比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非艺术类学生,本专业的艺术学生在业内取得成绩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有帮助。因此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在授课和专业提升方面很难和教授专业的艺术生所比较,从而教授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专业方面的成绩。再就是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经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因此很多艺术专业教师在其本身的课时和工作量都已经足够的情况下就更不愿意去开设艺术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有相对灵活的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同时也会减少艺术类教师的流动性。
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支持。在此次调研中,很多高校都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专业活动场地来安排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果教育厅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个高校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开展学生演出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厅或者综合的活动中心的话,各个高校将会更方便和更好地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因此,拥有合适的艺术展演场地和配套设施是各个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结。
非常值得肯定的是,参与本次调研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在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和校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成立并且指导学生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教育活动。这些高校在力所及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的整体艺术素养。然而,几乎所有的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开展上都遇到过一些问题,例如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不高、专业艺术场馆建设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开展校园艺术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归根结底,所有参与调研的高校都一致呼吁教育厅应该尽快出台一个具体针对高校艺术教育展开的指导性文件。让各个高校的艺术教育开展得有据可依,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自愿退出经营申请书通用 自愿退出协议申请书(三篇)
- 听力残疾补贴申请书简短(优秀9篇)
- 科室设备购置申请书通用(模板11篇)
- 部队个人借调申请书简短(优质19篇)
- 爱心捐助申请书模板范本(优质16篇)
- 2023年学校漫展申请书(优质19篇)
- 土地作物轮作申请书简短 土地轮作休耕申报申请(4篇)
- 婴儿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简短(实用15篇)
- 青苗补偿协议书(模板17篇)
- 2023年业务员工作简讯范文范本(通用1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