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植物群落生态论文范文(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35:30 页码:10
2023年植物群落生态论文范文(优质16篇)
2023-11-19 06:35:30    小编:ZTFB

兄弟姐妹间的相互关爱和相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效率,真正享受生活。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一

发展只有保护好生态,产业才会兴盛;若杀鸡取卵,最终竭泽而渔,文明会衰败倒退。

赤水生态、气候、空气、瀑布、丹霞资源无比丰富,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露营的康养休闲圣地。

生态环境保护是赤水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应持续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赤水发展最大的.价值在生态产业发展、最大的责任在抓好生态保护、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资源利用,今后发展应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秉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尽可能保存修复区域内山体、水系、民居、古迹、瀑布、丹霞,教育引导群众摒弃农药瓶乱扔、垃圾乱倒、柴物乱堆、竹林乱砍等陋习,持续打好“山水牌”、念好“生态经”、守护“丹霞红”、唱足“景观戏”,传承好优秀文化,学习、吸收、消化和创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赤水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丹霞绿中缀红,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溪水鱼翔浅底,让林间虫鸟欢唱,这是美丽赤水建设的方向,也是绿色发展延续的基础,更是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希望所在。

“全域旅游.全景赤水”建设不应局限“满山是竹、放眼是绿,千村一面、万户一貌”,要结合实际,继续走一村一公园、一村一品多品、一家一花园(庭院)发展路子,坚持以保护、培植、利用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重,不吃祖宗饭,不断儿孙路。以可持续为首,高标准、高起点发展,宁暂缺,切莫乱,让这方希望热土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花香,万壑鸟鸣。

坚持“有进有退、有重有轻”策略,重点结合实际发展生态经济、庭园经济、休闲经济、避暑经济、服务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观赏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做到美、富双促双进双赢。

注重选用好会发展、能发展的人才,着力促进乡村联动、产业互动、干群齐动、示范带动,积极拓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自然地理、乡村文化、社会保障、旅游活动和生态文明空间,促进“村寨、馆园、产建、种养、农旅、资金、产业、技能”不断融合,实现“山水、灵魂、骨架、血肉、景观、功能”的个性化彰显,让赤水生态更好、环境更幽、瀑布更美、丹霞更红、山水更靓、游客更爱、人民更富。

文档为doc格式。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二

1基层矿山管理部门和企业业主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非常重要,其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但是,实际管理中,政府对于资源开发过于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所忽视,这就导致了基层矿山管理部门以及企业重生产,轻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久而久之,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业务管理,对于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越来越减退,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眼前利益,从而忽视长远发展。这对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在我国一部分省市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法律来为之提供依据和保障,因此执行的效果的并不十分理想,矿山环境保护的直接主体是环保局,而在我国有一些地区的环保局建立成立的时间不长,因此,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还不明确,没有摆正自己的工作的态度和目的,从而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工作作用的发挥,另外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法侧重点不同,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矿山生产监督管理也没有结合起来,矿山生态环境的执法工作还未形成该有的效率。

3从我目前的生态环境法律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条例中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这也是我国目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问题丛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在生态环境保护执行力度上,我国一部分地区在矿上生态环保工作上还是十分薄弱,具体表现为:执行机构体系不健全、在很多环保单位内部,根本没有单独的生态保护科室,其次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不重视自身工作,环境监理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其中还有少数人员在矿山环保中对于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基于上述种种问题,导致了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能得以有效控制和解决。

二、解决矿山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我国的世界地位,以及综合实力,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资源问题也日益严峻,对于矿山开采领域来说,其开采矿石的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机械式的破坏大自然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那么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样一来,资源生态问题与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同时也非常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各省市中的相关部门应该以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体会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尽快转变自身职能,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和制定的新的制度,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环境保护方法,从而有效维系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和谐。

2强化法律约束和政策指导。有效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背景下的矿山环境,首先要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严格的按照各项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依法办事,矿山资源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合理的对其进行管理不但能够促进我国生态平衡,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可以说完善的法律约束与政策指导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上述问题中所说,我国在一部分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专业性的国家政策和法规,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法律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3建立联合执法检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从近些年来我国国土监管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检查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于矿山环境保护来说,我国在各个方面都还处于相对欠缺的情况,因此,建立环保、国土以及安检部门的一体式检查体系,提高执法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工作中相互沟通,彼此监督,从而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三、结语。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在我国也是如此,多年来国家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一直不曾停止,但是就如同这些问题的形成一样,治理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看到效果,文章对矿山开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会造成巨大破坏,同时因为一些不合理的开采,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有效的开展矿山开采,并做好开采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鲁雄飞李光倜单位: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三

传统体系更加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但实际上,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并不是教师,而是周围的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生活,甚至在校园外的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最为频繁。舞蹈编导学生更是如此,舞蹈编导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默契协作,共同学习,更要能够感受和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情感、创意等,如此才能在舞蹈编创活动中默契配合,创作出最佳的舞蹈作品。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积极,是平等与信任、合作与竞争、理解与宽容、赞美与欣赏的关系,能够对学生产生鼓励、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乐观向上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纯洁的友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制于很多因素,如校园文化、世俗观念、学生个人修养、教师影响等等,其中,教师在生生关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宽容、乐观、平等的形象,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均能以鼓励和赞美的角度影响学生,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能够促进相互关系的舞蹈编排作品以及集体活动。让学生在编排舞蹈作品时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更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此外,集体活动与舞蹈作品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适当的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有别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舞蹈编导教学的灵魂,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蹈作品只是按部就班的普通作品,好的舞蹈编导作品必须是有特色、有内涵、有新颖的作品,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课堂必须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教学课堂,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此外,教学方法及手段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之所以将家庭纳入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构成部分,是因为家庭对学生、尤其是我国学生的影响巨大。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大部分仍由家长决定,即使在高等教育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学生的家庭环境,但是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影响。一个能给予舞蹈编导学生充分理解、肯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舞蹈编导学生专心学习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主动了解和接触学生的家庭,向家长持续输送积极信息,对学生在学业、学习态度、个人能力、专业修养、人际关系、才华等方面的表现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如此,即使在家里,学生也能受到鼓舞和肯定,这对于学生帮助非常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家庭成为舞蹈编导学生的又一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舞蹈编导教学是我国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继和繁荣我国舞蹈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生态环境是舞蹈编导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关键。提高舞蹈编导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为舞蹈编导教学构建出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让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等所有与舞蹈编导教学有关的因素均对学生产生积极和利好的影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社会、学校及教师应协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并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舞蹈编导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舞蹈文化的繁荣。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四

(一)县域经济增长加快,结构逐步优化。20xx年,全省县域gdp总量为7243.6亿元,同比增长11.5%,是20xx年的3.1倍;县域人均gdp为30281元,同比增长12.8%,是20xx年的2.8倍。已有超过80%的县(市)摆脱了单一依靠农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格局。县域经济正向特色产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牵动型、产业集群引领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口岸经济带动型等为主要类型的工业模式发展。

(二)县域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加大。20xx年,64个县(市)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1%,与全省各项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较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低1.4个百分点。存贷比的平均水平为64.8%,较全省全口径存贷比高出2.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县域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90.6%,较20xx年高出2.6个百分点。超半数的县(市)该指标数值在80%以上,有16个县(市)涉农贷款比重超过90%;从涉农贷款增速上看,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4.7%,高于县域地区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县域金融资源基础逐步改善,64个县(市)万人银行类机构网点布放为2.1个,较上年增长16.7%;每个行政村pos、atm、电子终端布放数平均值为14.2个,较上年增长50.8%,是20xx年的2.3倍,整体县域金融服务便利性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量迅猛增长,在贷款审批、拓展信范围和产品创新、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各县(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地区信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公众对信用环境满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较强,特色县市综合排名靠前。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总体排名(见附件)中,哈尔滨地区和牡丹江地区分别有4个县(市)排名在前20名,说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起到了带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发展均衡的作用。同时,国家级农村改革实验区、人民银行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克山县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参与、共赢受益”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首家县域信用信息中心,信用环境洼地效益凸显,20xx年,位居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第一位,较上年相比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绥芬河市、全国百强县肇东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环境相对薄弱,限制其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支撑。近几年,县域经济虽然能够保持一定比例增长,但经济总量占比偏小。20xx年,64个县(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48.9%,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1.7%。县域经济以农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存在利用率低、防灾减灾能力差的现象。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金融发展环境欠佳,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融资需求。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大部分县域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及少量的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保险品种少、风险的覆盖范围小、赔付率低、对风险的分担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行政环境建设有待提高,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尚须加强。各县(市)普遍没有出台债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行政规章,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金融案件及民商事案件执行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影响对金融债权的维护。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稳步定发展。

(四)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引导作用不强。县域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不规范,部分现有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手续繁杂,收费偏高,存在指定评估、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的现象,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资信评级机构的资信证明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使金融机构无法甄别评级报告的合理性。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制约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改善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助推金融生态环境战略建设。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县”建设工作,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奠定物质基础。因地制宜,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游强县等为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格局,奠定金融生态环境中县域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质量。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在产品、利率、融资便利等方面提供服务。有效发挥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运用信贷评估促使县域金融机构将增量存款用于县域地区,约束农村资金的外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对社会公众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借鉴“克山模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县(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政、银、央行三方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五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河道加以改造,这就会对原有的水体及水文条件产生影响。凌河保护区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截流过程导致的坝址位置水流流速急速增加,截流完成之后上游河段的水流流速在水库的调节作用之下流速减缓,河道出现人为因素作用下的断流现象,这些都对河流原有的水动力产生影响。另外在水利工程的作用之下,原有的水文条件也同样有所改变,上游河道水位较比自然状态会有明显的升高,而下游的水位则相对降低,流量、流速的稳定性也随着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改变。原有的季节性流量高峰也随着人为的控制而变得平缓,水位落差也较比自然状态有很大的减少,这样对于水量的蒸发、渗漏以及循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大量的`水体滞留在水库之中,在经过长时间的与大气热交换之后,其温度以及流态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如此,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对水质产生了影响,施工过程对于原有地貌的扰动以及施工过程垃圾的排放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降低原有的水质。人为的干扰还改变了河水原有的排污降解能力,由于水体在水库中的囤积,水体原有的纳污能力不断提高,而降解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会导致水体浑浊度提高,从而影响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

1.2对于局部地区气候以及大气的影响。

根据诸多的调查数据显示,水利工程区域的大气温度以及湿度、风速、降水等都与水利工程的面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水利工程所在地上空的空气透明度较比于居民区上方的空气透明度要高出8%~10%,并且比起陆地上空的紫外线辐射,水面上空也要高出30%。在温度方面,水面上空的温度也要较比于陆地上空低4~5℃,而湿度却要高出10%~15%。另外水利工程对于季节性的温度变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距离水库越近,季节性温度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

1.3对于水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体生物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最为直接,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水生生物原本适应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大坝的修建对于鱼类的洄游产生严重的阻碍,这会对鱼类的生活周期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鱼类原本的生活周期发生改变。并且由于水库的作用,水体流动性较弱,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水中水生植物繁殖过度,进而影响水中氧气的含量,这不仅会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还会改变原本的鱼类种类,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

1.4对于泥沙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对库区以及其上游和下游河道的泥沙转移和沉降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因为水利工程的作用,河道内的泥沙大量堆积,这必然会导致水体悬浮物含量增加,使原有的水体浑浊程度提高。而对于上游的河道,同样是由于水利工程的作用,其水位会有所抬高,但是水流流速却会下降,水流挟带泥沙的能力降低,这就导致水库上游区域泥沙堆积,河床被不断的抬高。不仅如此,下游河道也会由于下泄水流泥沙含量的减少而被冲刷,久而久之在水库及其上下游区段就会形成一个回水的三角洲,并且朝向水坝逐渐的升高。

1.5对于环境地质的影响。

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水利工程与地震、塌岸、滑坡以及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库蓄水的深度与地震强度系数有着直接的联系,高度超过90m的大坝,在地震时会表现出很高的震动级数,同时地下的震动也随着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另外水库岸边的土体抗剪能力会随着水位的升高而降低,汛期水位急剧升高,岸边塌方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另外水库内的蓄水由于流动减慢,其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也会对水库所在地周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以牺牲某一区域的土地为代价,周围的居民要迁移,房屋和土地会被占用。另外在水库建成之后,由于水位的升高,周围的耕地会出现盐碱化趋势,而且会越来越严重,严重的还会成为沼泽地。

2、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探索。

水利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政府和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工程行业义不容辞。

2.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监督。

法律的约束是解决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的根本措施,只有将影响防护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逐渐消除。从水利工程的立项、审批、施工、运行的各个阶段实行严格的环保设施审批,对于不符合或者没有有效环境保护设施的水利工程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在施工阶段有关部门也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各项环保设施的建设给予监督,对于不符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工程坚决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这样通过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提高,来确保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2.2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水利工程项目开始实施之前,要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制度化,以制度的方式来规范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规划和设计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首先要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水质、气候、土壤、水生生物等环境状况进行详尽调查,汇总调查结果之后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对工程建成后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形成评价报告,避免由于布局不合理而给环境带来的难以消除的损害。

2.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期的防护。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阶段,要在设计开始之前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水文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勘测当地的地质条件,汇总形成资料供设计参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工程项目建成后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确保工程建成后其运行的稳定性、防洪能力以及蓄水能力等,另外也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避免由于工程的建设而诱发地震,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的生长以及动物的栖息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施工阶段要建立相应的环保监测制度,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确保施工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允许的范围之内,并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各施工参与单位,提高监管力度。

在施工的后期阶段,工程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的阶段,要在施工区域进行全区的绿化建设,对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要进行恢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配生物种类,维护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稳定。另外对于环境保护设施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和试运行,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工程主体结构同时竣工,同时投入使用,对于环保设施未经过验收或者是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进入使用阶段。

2.4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除了以预防为主之外,还要加强动态防护工作,实施补偿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行期间,根据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的补偿,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有目的地采取措施,降低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中设定生态补偿机制资金项目,从根本上保证补偿机制能够得以实现。并且在水利工程运行期间,责成相关部门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补偿计划,报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之后执行补偿计划。

3、结语。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水利工程对于工程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水利工作者应该对水利工程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消除水利工程对于工程所在地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让水利工程在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其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六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无疑是极为突出的,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来说,其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极为突出,本文就重点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因为其施工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大量的周围环境因素,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重点加强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于周围环境影响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来说,更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可能存在影响和威胁的因素,然后进行重点防控,尽可能的做好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来说,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从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性上来看,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数量必然不能够有所减少,这也就需要针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出现各种不良影响因素,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更加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避免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中施工过程来看,其和周围环境的联系程度是比较密切的`,因为施工环境措施应与施工工程同时实施,施工环境管理应与施工工程管理同步进行。这种密切程度也就在较大程度上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干扰,并且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水利工程项目本身所处水环境的生态问题,还涉及到了周围陆生环境的问题,因此,其相对应的影响也就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的影响也都是极为恶劣的,甚至会对于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致命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来说,其主要就是依托于相应的河流来构建的,在此基础之上,其必然也就会和相应的河流环境产生较大的关联性,也就会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这一点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是比较突出的。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原有河流的走向或者是流量、流速等产生影响,进而也就会导致其相应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干扰,尤其是对于原有水源中的生物来说,其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具备着较为明显的持久性,虽然说很多的生态环境影响并不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其会在水利工程项目水环境的长期使用中逐渐表现出来,其影响也是比较恶劣的,如果恢复的话,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外,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来说,随着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也会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如果排泄到河流中的话,必然也会对于相应的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干扰。

2.2水利工程施工对于陆生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其不仅仅和水资源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对于陆生环境而言,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进而也就导致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威胁。这一方面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工程项目周围的一些绿色植被等产生较大的损坏,很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原有的空间,而原有空间很多都是绿色植物生长区域,因此,在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对于相应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邻水生长的植物来说,其影响和损害更是极为致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3水利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大气环境同样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相对应的大气环境如果受到污染的话,必然也就会对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这种大气污染的成因上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机械设备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也就会影响到周围的大气环境,随着机械设备使用数量的增加,这种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另外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过程以及运输过程的进行,其相对应的粉尘污染也是比较突出的,虽然说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湿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运输中产生的粉尘同样无法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一方面的威胁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4水利工程施工噪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水利工程开山劈地及爆破作业、建设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例如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这些噪声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5水利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由于水利施工工地受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区生活环境简陋,居住人员多,且流动性大,容易传播流行性的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等,会直接造成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针对上述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干扰来说,采取一些较为恰当可行的保护措施也就显得极为必要,一般来说,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其生态环境的原有稳定性,应该重点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4)做好施工后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举措,因为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来说,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需要在事后进行相应的修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决定着必须要加大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对于具体的建设过程来说同样需要加强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尤其是针对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来说,这种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更是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亮.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5,10:237.

[2]刘思琦,于思辉,刘东波.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8:55+57.

[3]谢兵贤.浅析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8:227.

[4]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253.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七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八

: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1数据预处理。

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第一,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对采集信息进行成像时,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投影方式、地形变化、传感介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成像结果变形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几何校正的操作。校验过程遵循“先误差后精度”的原则,在对传感器传输数据误差完成消除之后,再进行残留误差的消除工作。第二,优化控制点选取模型,依托于gps技术定位的精准度,能够大幅度缩减区域内的控制点个数,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单位面积内所设置的控制点个数不能小于30个,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还需要适当进行增加,但需要控制在50个以内,减少后续数据处理的负担。第三,影像配准操作,即将位于同一区域采集到的相关影像在几何层面上进行匹配,细化每个单元的图像信息,通常采用的匹配方式有相对匹配与绝对匹配,前者是选择某一组图像,以此为基准开展其他图像的匹配任务,后者是重新构建坐标系,以此为基准展开图像匹配,从而提升整个系统匹配过程的稳定性。

2.2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

arcview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数据处理的软件,相比于常规处理软件,该软件结构的伸缩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应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解译标志的建立,在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之前,建立图斑解译标志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方便了图像的判读,而且提高了判读的准确率。结合自然资源部遥感动态监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以及待测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数量的特征图斑,这些特征图斑都是从spot和etm+影像融合后,从5、4、3波段组合影像上裁切出来的,因此作为解译标志展开相应的数据分析。第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土地利用分类是在arcviewgis中以矢量化建立专题图层的方式来完成的,共分为两层,即面状图层和线状图层,例如水面较窄的河流、道路、水渠等就属于线状图层,其他地类列入面状图层。变化信息提取包括发现变化信息、生成变化信息模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提取变化信息、确定变化类型四个步骤,完成此类操作之后将变化信息反映在地图上并进行数据统计。退化信息也是变化信息中的一种,它分为沙化、盐渍化和水蚀三类。此类信息能够真实反馈出区域目前的应用状态,提高数据信息分析的有效性。

2.3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现阶段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后续相关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第一,需要对区域现状的变化情况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处理好的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完成该环节的内容处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分类需要参照相应的地形图、区域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区域以往的资料等,可以将以往资料分类作为数据库分类的标准,从而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使用的科学性。并且在完成分类操作后,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再次矢量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内容应用的稳定性。第二,构建动态变化数据信息库,除了现状数据库之外,还需要构建动态变化的信息库,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工作,将图斑中显示的信息内容进行矢量化处理,按照相应的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建立过程的稳定性。

2.4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

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具备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为了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在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整理与挖掘的相关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目前采集到的信息精准度进行评价,可以借助误差评价模型来完成此工作,在确定数据信息的误差范围之后,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消除,避免误差累积的情况。在完成基础数据库信息的构建之后,开始展开数据信息挖掘的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现有分类好的数据进行同类别的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应用数据,对其进行科学性处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过程的合规性。完成同类别数据信息筛选之后,还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跨类别的数据分析工作,将筛选出的此类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

2.5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动态检测效率,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明确整个体系的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时,可以选取资源类别、环境参考内容等指标来作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计算不同指标在整个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权重占比,构建基础类型的评价体系。其次,结合现有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提升评价体系应用的稳定性。最后,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汇总得出更加优质的评价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区域资源存储量的调研方法也在不断革新,gis技术作为新类型的资源勘探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目前区域内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基础了解,明确下阶段的保护重点。而且动态监测的推进还可以加快问题的发现速度,确保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九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村就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之中。由于邻近昆明,除了农业方面,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东村相继发展了采石、建筑、运输、制鞋、印刷、粮食加工、个体商业等行业,全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就农业方面而言,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东村经济发展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的方向转变。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村就有农户开始经营农家乐,整个90年代,东村的农家乐数量在不断增加。时至今日,东村有近10家农家乐,此外,还有几个由外地企业投资兴建的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旅游度假村也在东村境内。在目前包括东村在内的沙朗坝子种植无公害蔬菜、鲜花、水果等的大棚已经成为最为显眼的景观,据沙朗东村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东村实有土地在册面积93.33hm2,目前已经转让72.93hm2,也就是说在东村的土地中,有78%的已经出租或转让,这些出租或转让的土地都作为农家乐,水果或蔬菜种植、苗圃等经营性用地。东村的经济转型,与整个沙朗的总体变化情况是一致的。几年前,有人对沙朗的整体发展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其中对处于沙朗坝子的大村和东村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大村、东村沙朗坝子,要充分利用大村白族一条街这一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农舍及地下温泉的自然优势,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兴建体现旅游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从规模、档次、特色、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现有农家乐,发展壮大农家乐。同时结合白族的民风民俗举办一些如唱山歌、对调子、火把节等民族风情浓厚的活动,吸引市民参与、观看、消费,从而带动沙朗坝子内的观光农业的同步发展。在近30多年来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还是发展以水果、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的“效益型农业”,甚至是即将开始的包括沙朗厂口在内的“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在本世纪初期沙朗乡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生态兴乡”,这早已成为沙朗乡(办事处)党委政府的战略重点。然而,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在东村近30多年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来自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方面的压力并未减小,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则是在最近几十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有些甚至是在最近一二年中才出现的新问题,这些来自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现实问题,必将严重制约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山林面积萎缩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东村山林茂密,历代的村规民约都有对山林严加保护的规定。但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由于人口的增加,昆明城市的发展等因素,山林面积急剧缩减,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东村周边山林破坏严重。自古以来,包括沙朗东村在内的昆明周边的农村地区一直是昆明城市居民炭薪的主要来源地。据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一直到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挑柴、背炭到昆明城里去卖,仍然是当地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山林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西郊垃圾处理场的污染位于东村境内红水塘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近千亩,设计总库容为914万m3,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垃圾填埋场。1999年底投入使用后,平均日处理垃圾1400t以上,高峰时达1500t,200多车次,远远超过当初设计的日处理800t的承受力。西郊垃圾处理场预计使用年限为21年,负担过盘龙、五华、西山等地的垃圾处置填埋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共填埋垃圾3751430.6t。据家住龙箐山庄的张某介绍,每年雨季,均会有大量的污水从垃圾场的山坡上流下来,经过他们家门前的水沟里的水也变成了黑色,以前他们是直接饮用水沟里的水,但是近年来,沟里的水已经无法饮用,不得不在水沟的另一边打了一个水井作为饮用水的水源。这里所说的这条从龙箐山庄出来的水沟,也是沙朗河的重要水源,沙朗河流经东村位于坝区的大部分田地,直接影响到这些田地里的农作物。随着位于普吉境内的垃圾焚烧场的建成,位于东村境内的昆明西郊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已有所减少,但是已经填埋的近400万t的垃圾,其后患,可能是无穷的。渣土填埋场对东村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在垃圾处理场日填埋垃圾减少的同时,在东村的东南面又兴建起了一些渣土填埋场,目前这些渣土填埋场虽然不在东村的地盘上(属于沙朗大村),但是这些渣土填埋场就在东村东南面的山坡上,这或许又是东村未来生态环境的一个重大隐患。曾经的采石场如果说上面说到的垃圾场、渣土场是现在还影响着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曾在东村境内存在数量不少的采石场。据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一个统计资料,东村境内当时有采石场8个,扎石机3台。这些采石场,大多位于东村东南面,虽然这些采石场在本世纪初期逐步关闭,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山体破碎,生态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日益污染的没底坑水库在东村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还有一个方面是来自东村东面的沙朗街道办事处桃源居委会。位于东村和桃源交界的没底坑水库,是东村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的一个重要水源。该水库是在1976~1982年历时六年,投资60多万元建成的,蓄水120余万m3,有14km长的东西干渠,涉及东村、西村、大村等近133.33hm2农田的灌溉。前些年,由于桃源大量工业废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没底坑水库,已经使该水库的水质恶化。

聚焦沙朗东村近30多年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转型,从“生态农业”、“效益型农业”、“生态旅游区”到“生态兴乡”,目前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东村经济下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水平、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取决于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相关部门的专家对东村生态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调研,对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会诊”,在此基础上向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自2004年沙朗划归五华区,进而在2009年8月“全员城镇化”,沙朗白族乡改为了街道办事处,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这样的变化,无疑也有一些好处,但是,这样的改变,从名义上、政策上取消了沙朗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待遇,姑且不说国家政策的倾斜,仅就沙朗白族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彰显地方民族特色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尽可能地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一并综合考虑。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十

天然林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向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资源、薪材资源和林副产品,同时也能向人类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护水土、改善小气候等多种生态环境效益。

指数评价方法是自身及其指数评价系统,选择评价指标和标准时,既要体现天然林自身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还要体现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保护、增益和调节功能。

同时还要考验评价指标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2森林生态综合效益监测评析。

天然林生态效益的主要计量类型可分为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改良土壤效益、改善气候效益、改善大气质量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森林资源与生物产量。

计量方法有直接经济收益计量评价和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主要涉及到如下森林生态效益作用。

2.1生态环境的保健作用。

牡丹江地区有多处旅游胜地,如镜泊湖、海林影视城、位于柴河局内的东北小九塞和莲花湖水电站、雪乡、兴凯湖湿地等。

当二氧化碳含量由原来的0.04%增加到0.05%—0.07%时,就会使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呼吸困难,当浓度超过0.4%时,人就会呕吐,达到1%时人类就无法生存。

据研究,1hm2森林每年能吸收氯气43kg、二氧化碳1000kg、二氧化硫730kg,并释放氧气731kg、一昼夜可分泌出30—60kg的杀菌素,完全能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菌。

所以森林被称为天然大氧吧。

森林产生的负氧离子,及分泌的树脂能保持人体生物电场的平衡,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能。

由于负氧离子具有预防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奇效,被称为空气中的多维素,对患有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等病人有神奇的治疗保健作用。

另外森林中还生长着许多的山珍野味,这些无农药、化肥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是膳食养生的佳品。

2.2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作用。

森林植被形成的立体空间是多层的,层层阻止和减轻自然降水对土壤的冲击,植物庞大的根系具有很强的固土能力。

结构,调节小气候、减轻水旱灾害、调解温湿度、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蓄水保墒等作用,能有效避免和减少旱灾和山洪,降水可增加7.6%,蒸发量可减少9%。

森林调解气候效益最低使农业增收幅度提高10%。

2.3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巩固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森林生态旅游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量,也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农、林、牧业生产经营,增加周边无业人员就业问题,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森林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将给社会提供5人就业机会,世界上每9个就业机会中就有1个是由旅游创造的,森林生态旅游每收入1元,将给国家经济相关产业带来5-7元的增值效益。

生态旅游是朝阳产业,其旅游人数和收入以较大幅度逐年上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十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依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加强节能减排,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本文就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提出了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具体观点,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内容为主的项目建设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这些项目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带来了挑战。

那么,按照我国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促进的发展道路,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工作要求,有效地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环境保护让位于发展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可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光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企业等。

不但要对全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识保护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应该从管理机制入手,完善管理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地区或者部门之间,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出现。

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和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负责,国家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法执行力度进行监察,督促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时刻紧抓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不放松,履行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落实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企业和单位应该解决好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

各地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资金支持,逐年提高和增加资金投入额度,以便购置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专业工具,提升监管工作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则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成本,本着“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高效使用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监管工作最需要的环节,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政策的推动力度,运用一些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列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监管的等项目的支出,按照周边城市的投入比例,增加财政预算。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鼓励民间投入,扩大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融资体系。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要重视生态指标的考核,适当的弱化经济指标,在保证经济增加的同时,要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坚持规范领先,实现保护生态建设到发展生态经济的飞跃,用最低的生态资源和最小的生态破坏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应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生态节能和环保技术,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建设,实施环保科研项目,并把重大的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资金投入,加快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

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十二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为充足,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落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就应因地制宜开展这一工作。在东北地区等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西北等森林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应侧重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先增加森林资源,然后进行环境保护,这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在森林资源匮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培育,育树成林,之后再落实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拓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工作资金筹集渠道。

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此方面工作的落实资金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资金也相应的增加,以进一步弥补资金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的资金缺口,避免由于资金不充足导致了这一工作的落实受到了束缚。与此同时,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为了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这一工作,就应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国家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可以与林业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投资,然后每年适当地为其提供部分树木资源,以此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适当砍伐树木之后及时的进行栽种,以此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在开发林区资源的情况进行林区保护建设。

创新管护途径,寻求管用并行,是解决目前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难题的主要方法。林业部门在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局限思维、只从单纯的保护方面入手,应转变思维,从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林区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林业市场才能发展下去,因此在利用过程中落实保护与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利用林业资源中,探索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彻底、更加多元化的利用,以此来提高固定资源的利用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而与此同时,在林业资源利用,还应思考如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其利用价值,这样方向都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探索的,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

除此之外,我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依法治国道路,因此,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法律政策也要不断健全,使普通群众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避免群众破坏林业资源、大肆砍伐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政策健全的情况下,林业部门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这一工作的开展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2]。

4、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家应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毕竟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存在。为了促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好地效果,在此工作落实中,应增加资金,创新技术,从不同角度入手思考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落实质量,促使这一工作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爱民。解析林业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c]。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20xx:4。

[2]蔡小芳,娄志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析[j]。经济,20xx(6):297。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十三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不仅严重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植物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也是人类环境的最初创造者,可以说,没有植物的存在就不会出现人类。目前,在城市生态绿化的过程中,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城市生态甚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保护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通过协调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以达到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以资源观、环保观和生态观为基本观念开展的,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现状,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持续发展,因此说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能够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威胁,降低污染的指数和生态的破坏,缓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而保证城市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并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协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明,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工作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载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且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增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开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生态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城市,生态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营造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和双重提高,更加丰富了生态城市与生态社会的科学内涵,因此说,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1、提高城市绿化的覆盖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逐渐受到关注,由于大部分城市比较干燥,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城市绿化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中都建有一些工厂,但是由于环境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对象。目前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一些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森林覆盖率下降问题,城市环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说城市绿化覆盖率无法达到该幅度,那么必然会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十分严重,绿化覆盖率不在正常范围内,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要求各地提高其绿化覆盖率,从而为改善城市环境打下坚实基础。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用地情况非常紧张,要想实施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完全满足城市生态平衡所提出的要求,正因为该原因使得如何提高城市绿地的利用率,改变生态效益的增长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实现的,今后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植被覆盖率面积,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城市中的植被面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实施,城市建设中逐渐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工作,在城市道路两旁或者城市小区中增加植被面积,加强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现有的城市植被。现有城市植被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减少植被踩踏现象,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市民规范和社会公德体系,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植被。

针对当前新疆城市环境污染重的空气污染和污水污染问题,应该加强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提高政府和市民对于污染的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及时控制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定时对环境进行监测,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数量,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设美丽的城市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市民的共同家园,应该引起市民的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通过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投入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如果城市绿化部门及建设管理部门能够根据以上几点努力实施,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生态效益,使其增长方式由原先单纯的增加绿化面积逐渐转移到增加效益方向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红然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2]吴淑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思考北方环境,2011。

[3]王立志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北方环境,2011。

[4]李凯,贾建丽,鲍晓峰等。大气污染控制典型技术(上)[j]。环境保护,2010(1)。

[5]张兴林。废物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2)。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十四

近年来,农村小学的校园环境(包括课堂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如今,破旧的祠堂当校舍、昏暗的瓦房为教室、长板凳作课桌的现象已逐渐被保存入人们的记忆中,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标准的桌椅、带有现代气息的多媒体设备。此刻,怎不为现在的孩子而高兴呢?欣喜之余,又隐隐产生一丝的忧虑:

(一)教室设计呆板单调,座位编排一成不变。所有的教室墙壁上是统一的几幅名人名言,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从未更新。“学习园地”只是少数学生作文书画的展区,缺乏个性化设计。课桌椅一律是横成排竖成行地摆放着,几乎看不到其它方式的编排……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座位的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学思想,暗含着教师所期待彻交往方式”。“行列式”的座位编排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暗示学生坐端正认真听。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不利于合作交流的开展,不利于组织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甚至因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从而缺乏独立性”。究其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认识不足,许多教师认为这些是无足重轻的因素,在课前准备阶段基本不予考虑,甚至认为教室环境的布置与优化应是德育工作者或班主任才关注的要素,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从未进行设计。而教育生态学研究认为“丰富而合适的色彩,适度的光线,柔和的灯光照明,适宜的温度,可忍受的噪音甚至舒适的座位等”,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二)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有些学校(班级)甚至形同虚设。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地位十分重要。同样,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的功能充分发挥,对所以课堂教学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地位十分重要。

二、优化课堂环境,营造本真和谐的心灵家园。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物质环境。课堂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感官,“从生理和心理给师生以影响。“教师应本着“立足学生学习的最小压力和最大效率”的设计理念,精心设计、布置教室,且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更新,让教室时刻弥漫着良好的文化气息;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且能根据“生态位"的原理定期调整,让教室充满着平等的人文气息;教师应优化整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享受愉快学习的气息……教室的物质环境应充分体现美的价值与意蕴,让师生在清新舒适的环境中自由、快乐、富有成效地学习工作和合作沟通,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精神环境。课堂精神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课堂精神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内部需求,教师应赋予每个学生平等权利,尊重他们的愿望,用一颗宽容的尤对待他们的失误,真正归还学习自主权,建立起多层次的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才会真正变得轻松自由,充满和谐的气氛。构建信任、融洽的情感纽带。融洽的情感是双方顺利沟通与合作的纽带,其源于相互之间的信赖。教师要有关爱学生的一颗心,并把这种关爱融入到严格的学习要求中,增强师生的信任度,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石,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感时刻在师生、生生间流动,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愉悦,彼此之间才会自由地敞开心扉,实现心灵的对话。建设舒展、开放的舆论环境。“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行为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能在学习中接受外界的引导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从而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课堂评价。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到推波助澜们作用,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让课堂真正成为智慧与生命的课堂。当“课堂物质环境与课堂精神环境二者形成‘自然和谐、充满关爱’的心理合力”时,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课堂的空气中弥漫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如果让知识插上感情的翅膀,如果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享受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神之旅,那么智慧的光芒就会在情智共鸣声中熠熠生辉。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十五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植物群落生态论文篇十六

摘要:生态式教学充分贯彻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学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构建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构建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高中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首先,地理课程的目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中的诸生态因子协调、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生成性原则。

地理知识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动态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彻生成性原则,及时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周围事物相联系,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还要加强教育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和地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候、地貌相结合,启发学生多发言,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三、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地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地理书本中个章节的内容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竞相迸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法,将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让学生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后相互讨论。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地理资源信息流,让学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开辟积极向上的课堂生态心理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地理课堂情境的动态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构建生态式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持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比如在学生“城市化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这块内容分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几块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就本组选择的内容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生态群体的动力效应,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协调课堂上的诸多生态因素,不可顾此失彼,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师生身心的共同、持续进步,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谭成权.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3).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师教育),(01).

[3]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4]秦风洲.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学案”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s2).

[5]崔桂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四注重”[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10).

[6]吴庆峰.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疑[j].华章,(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