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范文(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1:36:12 页码:14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范文(汇总10篇)
2023-11-24 01:36:12    小编:ZTFB

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列出要点和重点,然后逐一展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分析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一

2、基于群组的文件同步功能:任务群组的创建者可以创建一个目录树,这个目录树会自动同步到群组内所有成员的终端上;创建者还能分配目录的访问和操作权限;当群组内任一用户操作文件的时候,其产生的结果将被同步到群组内其他用户的终端上。

3、文件备份功能:传统的同步软件,一旦某个用户对文件进行删除,群组内所有用户终端上的文件也会同步删除,虽然对文档管理有一定作用,但任然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xx特别设计了文件副本备份功能,即在本地会有一个缓冲目录,里面是本地用户所有操作过的文件的备份副本,可做到1秒钟产生一个副本。这样一来,及时群组目录中的文件已经被同步删除,但在本地缓冲目录中还可以找到近期的副本。

5、动态透明加密:数据文件在缓冲、存储、分发、同步的过程中都采用动态密码来进行透明加密。这样可以实现不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同时,提高安全性。特别是采用了动态密码加密,实现了一次一密,即使与单个文件被破解,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文件的安全。

项目管理项目开发团队拟入职在上海公司,团队场所安排在南京,teamleader为_,1972年1月3日出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现任:南京安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创办北京康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三茗硬盘还原卡;20xx-2004在南京成立正玄科技。在美国注册inasoft公司;20xx-现今成立南京安悦科技有限公司,所开发的专利产品“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优秀软件称号。现有用户数300万,另一项产品雨过天晴备份宝与在线文件备份,均与本项目产品的核心技术有关。

_擅长软件研发团队的管理和领导,本身具备极高的系统分析与工程实施能力。

1、基本人工费用:_薪资每月2万,其他人员按人均6千计算,拟招募8-20人。

2、房租:每月1万元。

3、设备采购:电脑20台,打印机1台,工位20个。

4、不可预见费用:按每月1万元计算。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二

第一段:介绍省级培训的背景和意义(大约200字)。

近年来,高校教师培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举办省级培训,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省级培训是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内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省级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对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分享参加省级培训的体会和收获(大约300字)。

在省级培训中,我深入学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和前沿动态,了解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我受益匪浅。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交流,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懂得了如何巧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第三段:谈谈通过省级培训对个人教学工作的影响(大约300字)。

参加省级培训对我的个人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创新能力培养。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更加注重综合性评价,不仅看重学生成绩,还注重考察学生的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第四段:谈谈通过省级培训对合作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义(大约300字)。

省级培训对于合作学习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训中,我结识了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同行,与他们共同交流学习,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短板,也从他们那里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在培训结束后,我与他们保持着联系,常常互通信息、互相取经。这种合作学习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也给我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第五段:总结省级培训的重要性和对高校教师的指导意义(大约200字)。

通过参加省级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对高校教师的指导意义。省级培训不仅是提高教师个人能力的机会,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契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同时,省级培训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与合作,提升了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高校省级培训不仅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三

记者日前从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心获悉,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该省目前已建立了58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有6000余名毕业生获得见习机会。

据介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让待就业的.毕业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工作的实践性活动,见习单位为毕业生提供生活补助和意外伤害保险。从起,福建开始探索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目前共有6000多名毕业生得到见习机会,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在见习后被见习单位录用。

该省规定,凡毕业半年以上经推荐未能就业又有就业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免费职业介绍服务、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和见习等扶持政策,有关机构将为见习者提供免费档案寄存和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今年,福建将新建50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并鼓励各设区市建立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此外,该省还将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办法,在就业推荐、转向技能培训、困难补助、助学还贷等方面提供支持。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四

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区特有的,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价值的文化,反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具有地域性、特色性等特点。各地方高校图书馆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料,为广大师生学习和科研工作提供便利,随着经费投入的增加,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也取得较快发展。

同时,随着高校与外界联系不断增加,搜集、整理、传播地方文化的任务落在高校图书馆身上。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抓住机会,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传播地方文化,扩大地方特色文化创造良好条件。

地方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也是包括忽视的内容,更好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具有积极作用。尽管目前很多就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进行探讨研究,但通过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对策研究不够深入,所提倡的对策和建议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缺乏深入和系统的实证研究,未能结合地区高校图书馆基本情况,就其更好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提出对策,影响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难以有效发挥实际指导作用。

因此,为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结合地区高校图书馆建设实际情况,就其更好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提出对策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化建设,当地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让更多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搜集、整理和加工具有当地特色的人物、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土特产、饮食习惯等内容,能增进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更好服务教学与科研活动。

高校科研活动中,开发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内容,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自身显着特点。通过对当地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的开发,搜集具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能更好服务教学和科研活动。

(三)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发展。

高校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加工相应的文献资料,能更好为当地文化资源建设服务,满足企业和当地人们需要,也有利于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及交流合作,进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

(四)推动高校自身发展。

高校图书馆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源,加强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丰富数据库资料,能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更好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对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服务的可行性各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科技、人才、设备设施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满足地方文化建设需要,能够为推动当地文化建设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生人数增多,为更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在图书购置、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等加大投入,文献资源数量增多,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二)高校图书馆较强的科技优势。

高校聚集本地高科技人才,科研队伍的综合技能高,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依靠高校整体实力,图书馆在文献搜集和整理,提供信息情报服务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其它公共图书馆难以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为更好服务当地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高校图书馆有一定的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结构相对合理,综合素质较高,他们在学历层次、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管理技能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文献搜集、整理、情报咨询服务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熟练应用计算机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满足当地文化建设需要。

(四)高校图书馆的设备设施优势。

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完善,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服务系统先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先进,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管理服务,也促进文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具备情报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建设方面的优势。

为促进地区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结合当地文化建设实际情况和高校所具有的优势,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重视地方文化特藏室建设。

地方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其中的一项重要条件是要体现地方性,加强地方文化特藏室建设,彰显当地文化特色。

为了更为有效的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高校应该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更好满足当地文化建设需要。地方高校还要重视科研队伍建设,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主持当地经济、文化领域的科研攻关项目,使科研成果更好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服务,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

此外,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为当地科研服务,同时还要依托当地文献资源优势,明确做好特藏室建设思路和策略。不仅要重视为本校各专业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建设服务,满足教学评估要求,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还要依托地方文献资源优势,多渠道搜集地方文献资料,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文献资源,加强特藏室建设工作,提高其独特性和吸引力,更好满足各项需要,为教学、科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数据库。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为便利读者搜集和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建立具有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设备等方面优势,根据更好服务当地文化资源建设需要的目标,建立虚拟信息共享平台。

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度开发,进行文献资源整理,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再通过互联网为当地政府、企业、科技工作人员、文化研究者提供信息查询、定题推送等服务,让更多人员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也让更多人利用当地特色文献资料数据库,为图书馆发展拓展空间,更好服务于当地文化建设。

(三)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高校图书馆应该经常与不同学院、社会文化团体、个人等加强联系,相互合作举办书画艺术展、摄影作品展等,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还能增进师生和社会人员的交流,扩大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更好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高校图书馆还应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利用地方文化特藏馆和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以网络、媒体等为传播媒介,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

还可以依托高校文化研究室的影响力,主动承办学术会议,邀请当地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举办讲座,与更多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让图书馆在本地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

(四)主动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为更好服务当地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该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调查显示,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只有35%左右,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存在浪费现象。

为转变这种情况,让文献信息资源更好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不仅要为广大师生学习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还要将高校图书馆发展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联系起来,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以更好满足当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高校图书馆要积极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宣传活动,更好服务当地文化建设。要发挥文化的辐射作用,让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居民服务。采用办理校外读者借阅证,提供代查代检、原文传递、科技查新等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利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协助当地文化团体和个人,举办书画作品展览,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广大市民更好吸收营养,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

使其成为广大市民丰富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促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注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持,而高校图书馆在传播农业技术知识,输送农业信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农业技术的搜集、整理、加工,采用适当方式将其传授给当地农民,更好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例如,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优势,支援村镇图书室建设,向农民朋友赠送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农作物种植方面的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技术、人员、信息资源优势,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遇到的技术困难,还可以宣传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更好满足当地人们对图书情报信息的需要。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满足高校广大师生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还应该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广大市民拓展阅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便利。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现状,就如何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提出建设和对策,对具体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2]杜俞瑾。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j]。社科纵横,2014(11)。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五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全省双创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81号),加快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向双创示范基地集聚,带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发展。山东省4所高校被列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协和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意见》指出,支持高校院所创业示范。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推动高校完善鼓励创业创新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施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支持高校示范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标准、课程、教材及实践教学基地等研究,引领全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

到2018年年底,全省评估认定30家左右省级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

建立山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企业、专家、教师、学生、投资人等之间共享。

鼓励高校示范基地与大数据、互联网示范企业深化合作,实行教产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依法适度兼职兼薪和离岗创新创业,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鼓励各类示范基地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创新载体模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公共创业服务系列活动,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目前,山东省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共26个,区域示范基地11个,高校示范基地4个,企业示范基地11个。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六

摘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对加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内涵建设,以及提升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笔者以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为例,认为地方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注重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与方法.

0引言。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领域科技实力较强的重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组建的科研开发实体[1]。地方高校中诸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在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区域社会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注重了人才队伍建设和试验硬件设施建设,而对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方面考虑较少。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建设是提升省级科研平台内涵、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是各类人员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积累。“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在榆林学院组建成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笔者以该研究中心为例,探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建设内容与实践途径,以期为省级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1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1有利于促进学校应用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

当前,国务院颁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应用转型发展,以及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推动作用[3]。

1.2有利于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校科技创新与竞争能力。

地方高校通常科研起步晚、高层次人才短缺、科研条件落后等各方面因素,出现科研核心竞争能力差、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4]。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学校对外展示宣传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有利于稳定已有研究队伍,还能吸引和汇集优秀人才,并通过省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1.3有利于推动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水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常依托特定的专业学科,研究中心成员承担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间存在内在的相互关联,也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大学生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5]。研究中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具有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激励与鼓舞的作用[6],这对不断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笔者认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3个方面。

2.1环境文化建设。

2.1.1文化走廊建设。

在研究中心建设文化走廊,即在步入研究中心的醒目位置挂上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及logo,在往里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带有灯光效果的展板,在合理的位置设立展示橱窗。在制作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时,要确保英文名称准确无误,因为要么是打印疏忽要么是中国式英语翻译导致的公共场合错误的英文标识或名称屡见不鲜。logo的设计也很重要,能够体现中心的文化特色,构思新颖创意,图案简洁,色彩鲜明大方,必要时要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展板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主要介绍研究中心的整体情况,板块内容可包括:中心简介、中心定位、中心研发方向、中心主推技术、对外服务项目、主要科研项目、主要工作和成绩、主要科研成果、荣誉与奖励、领导关怀与重视、媒体关注、科研团队介绍、团队成员笑脸墙、最新重大成果介绍、关键核心技术图示、大型仪器设备展示等。通过橱窗将科研成果或开发的产品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做绒山羊相关研究的实验中心,橱窗里可以摆放活灵活现的绒山羊标本和穿戴羊绒服装的模特等,再配备壁挂式电视,在有参观人员时打开电视,播放实验中心简介及媒体采访等方面的视频,通过视听同时展示,提高宣传力度。

2.1.2实验室文化建设。

在研究中心实验室门外挂门牌编号及实验室中、英文名称,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挂一些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实验注意事项等展牌。实验室内应优化实验室布局,注意仪器的摆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并将做有毒害污染试验的域区标识出来,此区域所使用实验器材不能随意搬动或拿出区域,进行相关实验必须在此区域进行。此外,在某些实验室的窗台上可以摆放一些盆栽花卉,以净化和美化实验室环境,亦在试验闲暇之时陶冶情操。

2.2人文文化建设。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学术交流,提升师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可尝试如下几种方式:2.2.1组织师生进行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和实地考察对新进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师生参加国内举办的一些与自己科研领域相关的专业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教师去其他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的实验设备,学习新的实验技术及实验管理经验。

2.2.2在自己实验室内举办。

seminar实验室每周举办一次seminar(学术研讨会),一周进行workreport(工作汇报),另一周进行journalclub(文献报告),workreport和journalclub交替进行。进行workreport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的工作内容或试验进展,重点提出自己在工作或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将自己的试验进展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其他人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言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journalclub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看了哪些方面的文献,讲一些从文献中的收获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选取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或导师指定的paper,以ppt形式给大家进行讲解,供大家共同学习,要求所选取的文章为sci期刊收录文章,并提前一天将所选文章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大家。

2.2.3网站建设及微信公众平台搭建。

建设具特色文化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站与微信平台进行信息与技术交流,达到普及科学知识、报道研究资讯、提供产品展示平台、搭建研究与产业化桥梁的目的。

2.3制度文化建设。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制度应由地方高校的国资与实验室管理处统一提供,体现中心实验室特点的制度由本实验室制定。如笔者所在地方高校关于实验室方面的规章制度有:榆林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榆林学院学生实验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工作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榆林学院危险化学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办法等。中心各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功能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试剂药品领用制度、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常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名录、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大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等。将这些规章制度制成展牌挂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便于师生学习与执行。此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必须对新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及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培训,或建立实验室安全知识站,在线进行安全知识答题,培训合格或答题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试验;中心还应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更新规章制度、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3结语。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对加强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内涵建设,以及提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笔者以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为例,认为地方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注重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2]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11/,2015-10-23.

[5]张绍岩.利用工程中心平台资源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学周刊b版,2014(10):221.

[6]武晓鹂,龙飞,莫淑一,等.建设良好实验室文化,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j].经营管理者,2014(27):268.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七

日前,记者从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获悉,省内各高校积极组织本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开展实习见习活动,省教育厅已于近日将实习见习补贴资金拨付到位。全省共有26所高校的753名贫困生符合发放条件,共计金额1,354,200元。

首批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补贴资金发放名单,根据各高校和实习见习基地上报的参加实习见习活动有关情况,以及各高校开据的相应数额收据共同确定。省教育厅将按照实习见习补贴标准和首批20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补贴资金发放名单,以及各高校上报的账户名称、银行账号与开户行名称向各有关高校一次性拨付实习见习补贴。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八

申报部门:

项目负责人:

电话: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2020年8月。

三、

特色定位与规划四、示范任务五、组织实施六、重点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此提纲为指导性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申报部门意见单位负责人: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九

新建地方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包袱轻、办学机制相对灵活,可充分吸收和借鉴老牌大学办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避免走老路和弯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存在诸多方面不足,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主要有几方面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不明显。同质化攀高、求大、求全是发展的一大弊病。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实现。(2)基础薄弱,办学经费缺乏。办学条件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校舍、设施,特别是实验室、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的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速度。(3)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年青教师多,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大多生师比为1∶20~1∶22,甚至还包含虚假的企事业聘用教师。一些教师不能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青年教师缺少必要的严格的助教训练,仓促上阵,不会写教案,不会板书,教学功底不厚,教学工作量大,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多、效果不佳。此外,学校的学科领军人才十分缺乏,导致竞争力不强。(4)管理水平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低层次的专科学校的运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校系两级管理及质量监控不到位,流于形式。管理水平与国家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适应新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的科学化质量保障及内部监控机制是一项紧迫任务。(5)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供求失衡,由于学校内部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加之老专业的师资去向难以解决,专业调整难度大,造成部分专业人才的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导致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6)当代学生个体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忽略社会需要和为国家作贡献。因此,常常出现某些专业学生供求不足或者某些专业毕业生虚假过剩,毕业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就业,产生供求矛盾。

2.问题的成因。

(1)学校缺乏全新的教育理念,即缺乏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相统一的发展观念,缺乏形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贯教育。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应实现两个转移,即学校教育的重心应从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跳出来,真正转移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教育;从过分追求基础理论的培养转移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方面上来。(2)此外,大多学校特色不鲜明,部分学校虽有一些人无我有的特色,但往往真正的实力不强,水平不高,是一种低层次的特色。(3)学校导向偏离教育规律,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缺乏,热衷于当官,不愿在专业上开拓进取、静心、艰苦、长期奋斗做学问,敬业精神缺失。(4)资金瓶颈制约。大多数学校由于地方政府投入少,办学资金十分困难,举步维艰。财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财教〔〕568号),积极设法为地方本科院校化解债务,由于有些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只能同学校联合以空头支票对付国家,真正到位仅仅是国家的那部分钱,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新办本科高校只能通过扩招和减少教师的配备来维持运行。

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模式的构建。

我国高校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内涵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与培养模式混淆。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观点一,目标方式论模式。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观点二,结构方式论模式。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观点三,综合方式论模式。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的观点: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通常人才培养模式有六种类型。

1.大类招生分段培养模式(2+2模式)。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岗位变化频繁和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高度综合的形势,培养适应性强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把四年培养期分为两段:前两年注重拓宽基础课程,坚持通识教育与必要的实践训练相结合;到三年级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流,实施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2.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科阶段实行学校、科研单位、工厂企业三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全面接受专业教育、科研训练及实践训练。建立大学—企业研究联合体,发展应用研究所,创办合作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园或高技术产业带等。通过这种联合体和项目取得双赢,带动合作的深化,高校从企业聘用双师型教师,大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技能;企业的科技人员到大学进修提高,大学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部分学生直接到企业就业等。

3.理工复合型的培养模式。

培养主要面对地方、面向基层企业的具有一定基本理论和较强工程实践(或管理)能力,能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的“实用性”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在地方型理工科院校及地方型综合性大学的一般本科教育大多采用这一模式,学生在掌握宽基础的理工科知识基础、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工程(或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际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方式为:同国外或境外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课程体系为多学科集成,以外语为载体,将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异国文化融于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之中,坚持实践训练、外语学习与应用连续四年贯穿始终不断线,尽可能使教学从专业内容、培养方式、语言文化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并建立了国内外、校内外语言实践和学科实践基地,培养通晓国际法律、法规、准则、贸易,了解国际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动向的人才,拓宽学校的办学空间,发展后劲,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5.分类分层次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通过精英教育来弥补单一的大众教育带来的弊病。精英教育是一种分流教育、质量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公平的教育。这种培养模式是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又满足了“优等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分层次教学实行竞争淘汰机制,教学模式采用自学、指导、讨论、探究、案例分析等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挑战中促进发展,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助、互帮、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的局面。

6.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选拔低年级本科优等生进入创新实验班,允许实验班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提前完成专业课程学习,或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方向课程并完成部分课程,实施个性化培养。创新能力强化班是以在校各专业低年级本科生为主,招收学有余力且对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参加科技竞赛或导师的课题进行科研训练、综合性项目实训或创业活动等。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教师课堂精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习—课外实践创新—企业实践学习”的途径,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创新实验班面向优秀的本科生开设,主要利用寒、暑假进行创新实践,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指导思想,实行以学科门类为主的培养机制,重点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少数个性的培养方案只限定学分不规定具体课程。

三、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走特色办学之路。

1.转变观念。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很关键。如何合理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如何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如何确立自身生存和发展成长的空间,是每所新建地方本科大学都必须严肃面对的现实。新建地方本科大学要在高校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定位,选准目标,必须走创新之路、走特色办学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和生存之本。

3.错位发展。

找准定位,错位竞争,跨越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稳规模、保质量上下功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科研方向、技术创新等方面,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将目标定位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唯一选择。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保证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实践、注重创新、激励个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应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措施,确定实践教育培养方案的整体构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研讨性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全面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错位发展是高校个性化发展的关键,适度发展是高校质量提高的生命,合作发展是高校跨越的保障。

4.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努力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依托地方,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实践教学,要坚持“地方性、应用性、职业性”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性、突出应用型、坚持职业化。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使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办学定位、新的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模式之中,优化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质量开始抓起,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将专业教学计划拓展为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辅修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第二,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贯彻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努力为学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精心设计课外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注重内涵。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内涵改革,打造专业特色。要改变原有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忽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系统性和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完整性的不足。强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整体优化,通盘考虑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及第二课堂,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模块,培养计划课堂、课外统筹兼顾,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在保障基础的前题下,压缩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时数;将实验、实践教学单独组成一个模块,分解到各年级,强化实践,使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提高。

积极推进辅修专业的教学工作,试行第二学位制度。尽可能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缩小学生所学同社会所需之间的距离,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把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其他辅助培养计划之中。

6.提升质量。

构建“三大体系,夯实三大平台”。着力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体系,夯实“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改变传统的过分追求学科理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着力构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结构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与体系。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设立“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立实验员助理和行政助理等校内实践锻炼岗位,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创造机会;充分利用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四、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得到培养;因此,着力构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块,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与体系。尽量减少一般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建立实验教学模块,制定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将能力培养分解到各年级。设定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的实验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综合素质目标,将专业人才培养中目标和技能落实到各年级、各课程、各实验中(如外语、计算机、实验技能、制图能力、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以科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筛选一批“优质”的实验项目,以课时少、涉及技能多、实验项目新、成功率高的综合性实验来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强化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及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成长环境。两种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推进原则,依次递进,确保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四个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习、实训与产学研相结合。[7]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一个距离:造就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是创新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基本任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教学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联想力、发散性思考力、旺盛的创造力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理念、能力是先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8](1)通过趣味性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2)通过介绍科学家敢于怀疑已有真理的事例,或介绍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挑战专家的精神。(3)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学科焦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4)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5)通过介绍科学家对某一发现的探索方法、思维方式、丰富的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科学难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6)在个别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中,提出可替代的实验材料和几种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质、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达到质量标准的具体规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科学设计、规范管理、特色办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之路。

高校省级项目申报书篇十

据“了解,因少数保送生推选中软指标引发的暗箱操作、等问题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多地早已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且在高考加分等照顾性政策上一再收紧。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行,“一考定终身”和“一把尺子量学生”将被逐步打破,高考保送“瘦身”已是大势所趋。

教育部近日再次对保送等照顾性政策作出调整,对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将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条件,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这是教育部继2016年做出减少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政策调整后,对保送政策又一次大“瘦身”。除省级优秀学生外,对于其他特殊学生保送,今年还进一步明确,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有关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限额将逐步减少。

据了解,有关缩减针对特殊学生的高考照顾性政策,广东、安徽、江苏等地已先行先试。

广东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介绍,广东已经取消了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自2014年以来,高考加分项目也大幅度减少。

从2010年起,安徽省省级优秀学生就取消了高考加分和保送的资格,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学生,其评选结果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呈现,且不再具有保送进大学的资格。

江苏省也已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的保送资格。数据显示,江苏近年来保送生逐年减少,2013年为442人,2014年为203人,2015年为206人,2016年为188人。

此外,部分省市目前已公布的招生录取改革方案中,也纷纷对保送生资格做出调整。福建省提出,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强化考生报考资格审核、公示和监督。山东、贵州等地提出,在保送生招生中加强资格审查和有效监管。吉林省教育考试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随着高考改革方案逐步落实,加分、保送的管理会更为严格,范围也会进一步缩小,新政策会进一步促进高考公平,杜绝其中存在的隐患。

保送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对高考统考的补充,是给特殊人才的一个通道,是多把“尺子”量学生、对德智体等多元评价的体现。实施以来确实选拔了部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学习。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自由裁量权大,存在暗箱操作,保送生造假、钻空子的案例时有发生,保送生政策执行不甚规范。其中,省级优秀学生推选过程不公开、结果不服众更是广受诟病。

按照流程,省级优秀学生由学校推举产生,然后上报到市、省。但各校的评选标准千差万别,从全国部分学校公示的评选标准来看,仅是对学习成绩的`单项要求就五花八门。有的要求有学科成绩的省级奖项,有的仅要求综合成绩排名为上一学年的班级前十名即可,这就给“萝卜评优”留了空间。

除了学习成绩外,对“德”的评价标准,如“遵守纪律,积极参加活动,有突出表现优先考虑”等也十分模糊。记者查询吉林省教育厅网站披露的一份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标准发现,标准中包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以及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等条款,但其中“先进事迹”“突出事迹”等模糊的表述则留下了一定空间。一些老师和学生表示,目前网上可以查到一些评选人员的公示信息,看起来事迹很普通,并无突出、先进之感。

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条件看似宽泛,但实际上评选范围很窄,普通学生很少有机会。一些高中教师和学生认为,一些学校在评选省优、省“三好”的过程中,名额往往是带着“帽子”下来的,普通学生想要争取难度很大。

广东一位高校负责人说,目前的保送生规定中,国际奥赛拿奖、公安英烈子女等“硬杠杠”相对好执行,公众理解程度高,但一些“软指标”,比如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有空子可钻,影响到高考的公平性,出现了负面影响。

此次教育部公布取消省级优秀学生的保送政策后,各地高中师生、高校、教育招考部门普遍表示,这是增强高考招生公平性的又一大举措,回应了民众诉求,反映了国家从严管理、营造公平公正氛围和环境的决心。

黄友文说,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评价学生的指标更加多元,已经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统考单一评价指标。除了高考统考成绩,体现平时成绩的学业水平测试和体现德智体美全面表现的综合素质评价,构成“两依据一参考”,成为高校选拔学生的新标准。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统考的比重占整个录取分不足30%,其余成绩可以通过“一年多考”获得,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还可以由考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优势自行选择,怪才、偏才等可以在这个新的招考体制下脱颖而出。同时,高校的自主招生还为通过选拔的这类人才给了20-50分不等的加分优惠。

“可以说,自主招生和新的高考改革,规避了之前省级优秀学生等保送制度的弊端,是对保送制度的替代或改良。如何既保证公平性又兼顾科学性,是下一步人才选拔和评价要解决的问题。”黄友文说。

一些高校负责人坦言,目前在招生方面,一方面,高校希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拔自己想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因为长期依赖中学保送推荐和招考部门招录体系,即使自己有了自主权也不会用,不知道怎么选人。下一步,高校自主招生体制完善的重点是高校自身学会选拔人才。

专家认为,一些好的政策往往因为在执行中不公开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走歪甚至中断。新的高考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一样,需要在执行中有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招录过程必须阳光透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