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范文(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7:36:11 页码:7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范文(优秀14篇)
2023-11-22 07:36:11    小编:ZTFB

报告要注意积极、客观、准确地陈述事实,不加主观色彩。在报告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提供具体的结论和建议,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将对XX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一

根据保定市_发布的《保定市xx年人口调查报告》数据,保定市老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比xx年增加个百分点,高于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7%)个百分点。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是近年来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在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的经济背景下,如何养老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基于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藉慰的需要,社区养老已成为一种重要养老方式。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滞后,使老人们总在期盼中渴望着。

近期,国家_保定调查队就我市社区养老问题随机抽取市区内6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了专题调研: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1、受制因素过多、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养老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一)社区积极性高,但受到场所、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6个社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例如开展卫生讲座,文娱活动等,但均表示对于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能力远远小于社区老年人需求,社区仅靠自身能力很难开展水平更高、服务更广的养老服务。

(二)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难以满足。

由于提供养老服务面临收入低、环境差、风险大等困难,很难组织出一支具有专业医疗、护理、卫生等知识的服务队伍。另外,在调查中有48%的老人感觉急需休闲娱乐活动和心理护理,有28%的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心理护理技能。

2、“独子养老”趋势明显,负担过重。

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4+2+1”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常态化,绝大部分的养老负担,将会由独生子女承受。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靠自己,有45%的老人同时依靠老伴照顾,能受到儿女子孙或其他家属照顾的仅占16%。“独子养老”而又“独木难支”,独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对长辈家庭成员养老问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的都非常有限。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家庭养老资源日渐不足,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很不现实,社区养老是一种必然选择并将成为趋势。

3、改善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力度。

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如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

同时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还要做出更细致具体、积极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对政策执行的力度监管,使“惠老”政策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二)鼓励社会资源进入。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在社区建立“托老所”和医养结合式的综合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对于正规的社区养老机构,给予财政支持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慈善捐赠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于开展养老救助项目。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倡导养老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对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登记、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擅长和服务热情。

(四)改变传统养老理念,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倡导老人接受社区养老的新观念,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本社区老年人进行详细登记,了解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义工、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之中。

4、过半老人不满意目前社区养老,最关注身体健康。

本次调查的6个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占,为高龄、失能低收入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占。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养老问题中,96%的老年人认为平时生活急需医疗保健、身体锻炼和紧急救助三项养老服务,60%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医疗保健指导”这项技能,有48%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并及时维护健身器材。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二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的流出地卫生计生服务、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分析了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和流动老人的健康服务情况。《报告》包括主报告及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等5个专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持续活跃。

20,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20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1]。

三、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人口流动渐趋活跃。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为87.7%。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为87.7%。

四、流动人口流向中心城市[2]的比例下降,流向非中心城市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

中心城市吸收的跨省流动人口虽然过半,但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的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56.8%,2015年降为54.9%。

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吸纳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逐渐成为吸收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主要地区。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占全国相应人口的比例为45.6%,2015年该比例为50.5%。

五、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3]有所扩大。

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从流动范围看,省内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大于跨省流动人口。2013年,跨省为2.43人,省内为2.65人;2015年,跨省为2.54人,省内为2.75人。

居住时间越长则共同流动的家庭人口数量越多。从居住时间看,2015年,居住3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平均家庭规模为2.29人,居住3-4年的为2.70人,居住5年及以上的为2.95人。

居住时间越长则共同流动的家庭人口数量越多。从居住时间看,2015年,居住3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平均家庭规模为2.29人,居住3-4年的为2.70人,居住5年及以上的为2.95人。

六、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快速提高。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现住地的平均居住时间超过4年,有一半人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3年。未来打算在现住地长期居住的比例超过半数。

与20相比,20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比例上升了29.1个百分点,达到56.6%。相应地,在户籍地出生的比例明显下降。

七、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以低龄为主,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是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八成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及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覆盖面不断扩大。

流动人口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持续上升。2015年,89.3%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比提高21个百分点。2015年,0-6岁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为91.8%,比年提高5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子女免费接种比例达98.4%。在2014年有过生育行为的流动妇女中,至少接受过1次产前检查的比例为99.6%,接受产后42天健康检查的比例为80%。

月19日专题发布会材料: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三

调查显示: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0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

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

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东部地区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为90.5%,与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7.1%,比20下降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4%,比年上升0.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的33.1岁提高了0.6岁。流动人口6一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比20上升5.2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1.7岁,平均初育年龄提高1.4岁。20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入地的比例为57.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年上升5.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

材料四: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

一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

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

1.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

b.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5亿,而材料二还将2014年的情况与2010年做了对比。

c.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

d.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

e.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4分)。

试题答案:

1.(4分)ce。

2.(答对两点给满分,4分)。

(1)材料一侧重探讨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的探讨,而材料二侧重对报告内容的介绍。

(2)材料一侧重于介绍学者对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所形成的学术观点,而材料二侧重从客观数据的角度介绍人口流动的特点。

(3)材料一重点在探讨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材料二重点在说明社会卫生保障方面的现状。

3.(4分)(1)客观方面:受以下大都市陷阱的困扰: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主观方面:奋斗中的迷茫感。(2分)。

(2)分歧:材料三更多是从现实生存层面去谈青年选择在北上广发展所可能遭遇的困境,而材料四则更多从人生是一个体验过程的哲学层面去谈有挑战的生活对人生的意义。(2分)。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_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一)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经济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的影响,就业人员总量于2014年达到76349万人的峰值后开始减少,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人员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越乡村,达到。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486万人,年均增长1054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到,比2012年增加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二)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

得益于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有效联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平稳,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8—2019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2]。

始终稳定在左右的较低水平。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影响,就业形势受到冲击,2月份失业率升至。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_、_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持续推动复工复产、大规模减负稳岗、稳定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就业形势得以改善。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和各项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城镇调查失业率不断回落,2020年12月降至,与2019年同期持平,2021年12月进一步回落至。

(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

_、_聚焦重点就业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努力扩大就业容量,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形势稳定。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支持引导企业吸纳就业,积极拓宽公共部门就业,鼓励创业创新,有力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针对农村劳动力,加强跨区域精准对接,有效促进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依托县域经济、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2012—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由26261万人增至29251万人,农民工就业规模平稳增长。针对困难群体,不断加强就业帮扶。2012年以来,平均每年有超过550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超过170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约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五

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只看到老龄化的消极一面是不够的,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看,一个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也有正向拉动作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_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亿人,占总人口的,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53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亿,约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社会总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不仅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而且随着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潜在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点。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并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优化和转型。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有巨大需求,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和新的投资机会寻求到了新的出口,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经济机会。要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家政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1.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截至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31万人,比2001年增加5324万人,年均增加万人。目前我国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倍。

2.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2年突破20%,在2049年突破30%;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年和25年,而美国分别为78年和70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年和25年。

3.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寿命不断延长。1982至199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大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1990至201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_人口抽样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比重为。据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中国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路程。

4.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的高低,反映劳动力抚养负担的轻重。2014年末,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比上年增加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作为人口结构变量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影响消费市场的决定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还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各要素市场。从理论上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的,这些影响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对社会总体消费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主要从供给方面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格局变化,并带来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队伍的大龄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从需求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导致未来消费需求乏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活力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人口老龄化可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影响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还将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费与年轻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吃、穿、住、用、行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一定的特殊需要,这决定了将会相应带动相关老年产业发展,被称之为银发产业。

银发产业涉及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二、三产业,一是健康产业将得到发展。包括养生、饮食、运动、保健等相关服务;二是养老服务产业会大量增加。各种专业的、社会化的托老所、敬老院、家居老人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三是老年用品、用具等产品的开发。养老产品和服务几乎覆盖所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主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直接改变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结构。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支付能力不及劳动人口,这将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障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提升和改变商品消费的水平与结构,这种消费需求指向必然促使我国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服务业等老年需求产业方向协调运转,引起资本与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促进我国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4.人口老龄化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劳动适龄人口减少,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反过来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农业领域推动加快农业良种培育和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二、三产业领域,推动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上看,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5.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竞争力弱化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与2013年相比,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15至59岁)的绝对数减少了858万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下降到,2年间降低了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对外贸易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国家侵蚀。

6.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相关研究报告,2011至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比由上升到,养老负担增加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加。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我国的疾病经济负担和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医疗费用压力,这将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商机。

应该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及结构,制约经济发展,家庭和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等等。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无限商机。

1.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挖掘银发消费品市场潜力。

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既包括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实物消费需求,又包括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和疾病咨询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而老年精神消费包括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以带动一系列行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老年人收入水平随经济总体发展进程逐年提高,自身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中青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在孝敬老人、消费老年产品方面得以体现,消费人群和消费数量都会得到有效拓展。

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亿,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未来老龄化的人口的商品及服务市场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8%。老龄产业预计将于2050年前增至106万亿元,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比重提高预示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有关老人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更大的需求,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尤其是医疗保健上支出更加明显。

2.人口老龄化将对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加深,老年人的消费倾向、消费规模和结构将对总消费和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食品和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一定程度增加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从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看,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会增加医疗保健消费。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尤其是年龄较高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较易发生各类疾病,因而对于医疗、保健有较高需求。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显示出,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少年,而且人均都患有2-3种慢性疾病,高患病率将使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大为增加。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六

《报告》的附录部分整理记录了近1年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事项和主要活动,综述了近年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公布了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基本情况。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从开始组织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每年发布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7年。

[1]根据和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计算得到的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和37.5岁,两年间增加0.7岁。

[2]中心城市指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

[3]流入地家庭规模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数量。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七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基于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的流出地卫生计生服务、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分析了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和流动老人的健康服务情况。《报告》包括主报告及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等5个专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持续活跃。

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20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1]。

三、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人口流动渐趋活跃。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1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为87.7%。

四、流动人口流向中心城市[2]的比例下降,流向非中心城市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

中心城市吸收的跨省流动人口虽然过半,但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的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56.8%,2015年降为54.9%。

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吸纳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逐渐成为吸收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主要地区。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占全国相应人口的比例为45.6%,2015年该比例为50.5%。

五、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3]有所扩大。

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从流动范围看,省内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大于跨省流动人口。2013年,跨省为2.43人,省内为2.65人;2015年,跨省为2.54人,省内为2.75人。

居住时间越长则共同流动的家庭人口数量越多。从居住时间看,2015年,居住3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平均家庭规模为2.29人,居住3-4年的为2.70人,居住5年及以上的为2.95人。

六、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快速提高。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现住地的平均居住时间超过4年,有一半人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3年。未来打算在现住地长期居住的比例超过半数。

与相比,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比例上升了29.1个百分点,达到56.6%。相应地,在户籍地出生的比例明显下降。

2020。

七、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以低龄为主,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是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八成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及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覆盖面不断扩大。

流动人口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持续上升。2015年,89.3%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比提高21个百分点。2015年,0-6岁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为91.8%,比年提高5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子女免费接种比例达98.4%。在2014年有过生育行为的流动妇女中,至少接受过1次产前检查的比例为99.6%,接受产后42天健康检查的比例为80%。

202015年。

《报告》的附录部分整理记录了近1年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事项和主要活动,综述了近年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公布了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基本情况。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从年开始组织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每年发布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7年。

[1]根据和201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计算得到的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和37.5岁,两年间增加0.7岁。

[2]中心城市指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

[3]流入地家庭规模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数量。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八

昨日,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7亿人,占总人口18%,相当于每6个人就有一个流动人口。另外,报告还显示,近年来流动老人的规模正在不断增长。

2030年超1/5中国人。

会离开故乡。

20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47亿人,较2014年末(2.53亿)有所下降。但报告认为,这是由于短期经济波动、流动人口落户规模增加、个别特大城市人口纾解和统计误差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流动迁移人口的概念包括人户分离的乡城流动、城城流动人口以及新落户的迁移人口,两类人的总体规模增速会有所降低,但持续增长态势不会变。

报告预计,流动迁移人口在前将每年增长600万-700万人,年之后,流动迁移人口每年增量将减至500万人以下。到2020年、2025年、2030年,流动迁移人口总量将增至2.82亿、3.07亿和3.27亿人。

此前,国家卫计委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4.5亿人的峰值。这意味着2030年超过1/5的中国人将会离开故乡在另一个城市常住。

流动老人不断增长,多为照顾晚辈。

根据年国家卫计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60岁以上的流动老人所占比例达7.2%,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5.79%)有所提高,流动老人的规模继续增加。

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表示,“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不过目前,流动老人中约八成低于70岁,超过一半不到64岁,80岁以上流动高龄老人不到5%。眼下构成老人流动最主要的3个原因是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其中超过四成老人是为照顾晚辈,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占25%,另外23%老人是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报告还发现,尽管九成流动老人参加各种形式医疗保险,但92.9%是在户籍地参加医保,其中58.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果无法解决跨省报销问题,流动老人会遇到社会保障不足问题。

焦点。

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趋于停滞。

报告称,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趋于停滞。以目前的生育水平和人口流出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已临近快速减少的下行通道。

王谦说,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镇化水平就超过50%,而当时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0%,东北地区的低生育率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显现出来。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73、1.842和2.062,均低于2.584的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育率也偏低,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口已连续十多年出现自然负增长。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当时东北三省虽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都只略微超出10%,且14-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都在75%以上,但其中45-60岁的占比就达到30%左右,这意味着老龄化在未来几年将会持续加速。

而此次报告已经发现,眼下东北地区的一些人口流出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均已接近20%,处于严重老龄化状态。

报告指出,东北地区人口转变先于全国,低生育水平已经持续30多年,加上20多年的人口净迁出,目前的人口结构不利于经济社会长期均衡发展。

高中失学比例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

报告还研究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状况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失学比例在不同的就学阶段存在很大差异,高中阶段的失学比例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这和中国眼下的教育政策有关。

数据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失学比例低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失学比例每年在4%-5%之间波动。留守儿童的失学比例20为2.94%,为3.97%。

在这一阶段,流动少年失学比例高于留守少年,原因一方面在于户籍限制,流动少年在16-18岁高中阶段不得不回户籍地上学,变为留守少年;另一方面是部分留守少年不再上学后外出打工,成为流动少年。

更多。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九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对人口普查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按县人口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和安排,乡在人口普查工作上做了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1、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人口普查办公室。

成立乡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毛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统计站长、村主任、计生办主任、派出所指导员和其有关单位领导任成员的领导小组。

组建了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站站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和一名选调生任成员。

这三名办公室成员中有精通计算机的大学生,有具备数据统计方面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干部,这班人能够胜任和满足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的需要。

2、确定了办公场所。

为方便普查工作,我们确定了统计办公室为普查办公室。

3、扎实开展了人口普查登记前的户口清查工作。

乡成立了由派出所牵头、统计、计生、民政和相关单位参加的户口清查办公室,开展了以“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为主要内容的户口整顿工作,召开了全乡户口整顿工作会议,这项工作各村由村书记负总责,统计员具体负责业务工作,这项工作8月底可以基本结束,整顿工作结束后,相关的资料将移交人口普查办公室,供普查参考。

4、按照要求划定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

全区按行政区域划分了9个普查区,48个普查小区,并按要求绘好了9个普查区普查图。

5、精心做好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调的准备工作。

按照实际情况,从节省开支及有利于工作开展出发、原则上讲,普查指导员由联系村分管领导,联系村政府干部,脱产村干部担任,普查员由村小组长,半脱产干部担任。派出所也按照分片原则划定了联系区域,做到各方面力量合理分配。现全乡9个村27个有关单位9个普查区,48个普查小区已选定56名普查指导员,137名普查员。选好普查员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我们要选调有工作责任心、有业务能力,身体能胜任,而且乐于献奉的同志担任普查员。

6、存在的问题。

一是办公室人员偏少。虽然人员得力,但三个办公室成员中基中有两名还要各负责一个村的普查指导工作。由于今年林改、三大水库建等中心工作任务重,而全乡政府干部都各有多种工种。

二是工作经费确少保障。部分同志称上一次人口普查结束后,未能按原计划发放有关补贴。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开展人口普查工作的积极性。请上级人普办落实好工作经费。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十

xxx村位于xxx镇南部塬区,总户113户,总人口423人,总耕地面积1324亩。截止目前,苹果栽植面积1110亩,挂果面积达余亩,常年产量在吨左右。有富士、秦冠、新红星、嘎啦、黄元帅等品种。目前苹果这一产业已经成为村经济支柱产业,不仅发挥着巨大的富民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一喜该村是苹果生产最佳环境,该村塬面宽阔,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生产苹果的最佳优生地之一。

二喜苹果管理水平较高。村上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抽调懂技术、在苹果生产管理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技术员,并由果业局专门人员指导,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

三喜果农的技术意识有所增强,自从20xx年省、市、县提出推广四大技术以来,广大果农通过对比以及自己的实践,已经深刻认识到“四大技术”的重要意义,由原来的不愿意甚至用各种方式抵制“四大技术”到现在县、镇等寻师救技的现象。

四喜政府高度重视销售渠道拓宽,自从我市全面取消两税以后,政府的职能转变,通过在广州等沿海地方设立对外营销窗口。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果商的政策。通过对现有信息员的培训,促使了果品营销氛围。鼓励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人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库、气调库。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从而使我村苹果的销售渠道由原来的果商一统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销售局面的转化。

在我们看到该村果业生产好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村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必须让我们高度重视,否则,将对这以产业有致命的一击。

一是品种单一。

中、早、晚品种比例不合理。目前该村,早熟品种基本为空白,中熟品种规模化低,严重地制约了中熟品种的发展,并且占有比例仅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种占有比例较大,以富士为多,在果子成熟期间,销售相对集中,容易导致销售难,价格偏低以及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现象。

二是广大果农应用各种技术死板,不灵活。

对于一种新技术不能根据自己树势,生长等进行相应的配套。常常出现,修剪生搬硬套,喷施农药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视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视农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视间挖等。

三是市场意识。

果子后续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间相对较窄。许多果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欠佳,往往出现别人是买果子赚钱,自己赔钱。苹果生产出来以后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对后续产业的挖掘不足,极大的影响苹果的增值空间。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一个好收成,遇到冰雹、冻害等则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同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挑战能力差。同时作为我国拥有九亿农民的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我认为,要改变农村现状以及该村果业,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在生产关系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只注重培训农业科普知识,应该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市场知识,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把农民培育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

农民一家一户干什么事,只能是单打独挑,处处碰壁。只有把全体果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地域优势,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从而达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后续产业等。否则,在主导产业遭受到各种灾害后,农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将各种产业配套好,各种技术应用好,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在必行的。

四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当前两税取消后,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政策。政府要改变有原来的指导方向向服务方向转变。把当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党在农民心中的声望。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十一

指导教师:谭桂娟。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我过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首先,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我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十二

1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凤凰财经研究院、广东经济出版社协办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6-2017)——楼市调控:踏平坎坷成大道》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对外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完成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6-2017)》。报告通过建立中国住房市场风险监测体系测度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估值过高的风险,整体风险最为突出的十个城市依次是:深圳、厦门、上海、北京、南京、天津、郑州、合肥、石家庄、福州(限于35个大中城市)。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楼市将迎来一个短期调整期,其中,一二线城市中先前房价上涨快的城市的房价增幅回落会更大,三四线城市分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放缓,增幅或将低于2016年。

报告指出,2015-2016年,中国住房市场逐步进入上升的周期,全国商品住房销量快速增长,2016年1-4月同比增长率达38.8%,是2015年初以来的峰值。1-9月份同比增长27.14%,比2015年全年高出了20.27个百分点;总体房价同比增幅先快速攀升,后有所收窄。2016年3月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率为18.25%,9月份为12.6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则扭转俯冲式下滑后于2016年年初后有了明显回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增强。总体变化趋势符合课题组2015年12月利用华房指数的预测。

与先前的楼市上涨特征显著不同,本轮楼市运行形势集中体现为是市场回暖过程中的局部过热。第一,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过速过猛。第二,部分城市的本地及外地投资投机需求旺盛。第三,总量上库存连续减少,截止2016年9月末,全国商品住房现房待售面积4.14亿平方米,比2015年末减少0.39亿平方米;住房期房待售面积大约为33.24亿平方米,比2015年末(34.36亿平方米)减少1.12亿平方米,总库存比2015年底减少了1.51亿平方米,去库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空间错配持续加剧,一二线城市库存小、销售快,三四线城市库存大、销售慢。

报告指出,在固有的制度漏洞之下,楼市局部过热及其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是购房者、开发商、金融机构、中介等市场主体以及政府部门,基于利益追求和心理预期开展合作博弈的结果。第一,经济下行、人民币贬值、资产荒、实体经济不景气与城市分化是引发楼市局部过热的重要环境条件。第二,驱动全社会支持或从事房地产投资投机的利益机制是导致楼市局部过热的深层根源。第三,市场主体合作博弈是楼市局部过热的整体原因。第四,巨量资金导入是楼市局部过热的主要源头。第五,“地王”频出是加速楼市过热与恐慌的直接原因。第六,地方政府消极调控是房价暴涨和市场恐慌的重要原因。

报告通过建立中国住房市场风险监测体系测度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估值过高的风险。横向来看,热点城市的整体风险状况较为突出,而二线非限购城市的风险状况相对乐观。整体风险最为突出的十个城市依次是:深圳、厦门、上海、北京、南京、天津、郑州、合肥、石家庄、福州(限于35个大中城市)。纵向来看,当前住房市场风险整体高于2010年,估值过高的住房市场将极有可能出现房价增速放缓甚至是房价下跌的情形。本轮楼市过热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与部分二线城市等热点城市,无论是热点城市房价的上涨幅度还是风险的积累程度,均已超过2009-2010时期,值得各界高度警惕。但全国总体风险仍然处在可控的范围。第一,主要指标没有超越风险控制线。第二,本轮过热是局部不是全局性的。第三,本轮高涨与繁荣不是长期拐点。第四,有诸多工具可以使用和备用。

检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灭的过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报告研究发现,日本房地产泡沫逐步形成、不断膨胀以及最终破灭源自宏观环境、金融信贷、央地财政、土地因素的多重叠加,与当前中国房地产的处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房地产泡沫崩塌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破坏性影响,但是,某种意义上在倒逼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对中国的`启示在于:第一,发展阶段不同使得中国在处理泡沫时更加从容,但留给中国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时间并不多。第二,消化泡沫是经济发展中的必选项,采取吸收泡沫和刺破泡沫的办法各有利弊。第三,中国需要采取果断措施,既要采取吸收泡沫的手段,又要实施制度改革,由政府推动重建机制。

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楼市将迎来一个短期调整期,总体将平稳回落,但具有不确定性。基于华房指数、基本面、改革红利以及投资投机需求转换等多个层面进行预测,未来楼市调整的幅度和时间长度有赖于调控和改革的力度。空间上,市场调整也将继续呈现差异化。在具体指标上,全国房价整体增幅将收窄,个别月份或将绝对下降,其中,一二线城市中先前房价上涨快的城市的房价增幅回落会更大,三四线城市分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放缓,增幅或将低于2016年;总体库存将会进一步下降,降幅会有所收窄,且城市间分化严重,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任务仍然艰巨;销售开工方面,2017年销售或将有较大幅度下降,开工面积也将会下降,同时分化还会持续,一二线新开工或将增加。但特别需要警惕调整没有到位过热仍在继续、调整过速过猛、调整出现逆转等未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发展。

报告建议,为避免楼市调整过犹不及为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带来压力,需要完善短期政策引导楼市软着陆,坚持“虚实结合,主动调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边调边看,逐步完善”、“分城施策,协同作战”等调控施策原则。第一,密切监测调控效果,做好后续补调的准备。第二,完善“分城施策”,建立“协同作战”机制。第三,调整城市间土地供给规模,完善土地拍卖制度。第四,清查楼市的违规融资,取消过热城市的房贷利率优惠。第五,实施前瞻性引导调控政策,主动发声引导市场预期。

报告呼吁,推进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释放新需求去库存并对冲市场调整,关键是建立一套让房地产利润平均化的市场调节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让政府部门与市场相关主体积极又理性地参与促进房地产发展。未来需要在四个方面着手构建长效机制。第一,调整发展战略,让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城市化协调发展。第二,加快相关制度改革,释放新需求去库存并对冲市场调整。第三,在土地、金融、财税等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突破,铲除经济房地产化及波动的根基。第四,健全楼市调控的工作机制,完善楼市调控的问责机。

估值过高市场房价极有可能下跌。

《报告》指出,与先前的楼市上涨特征显著不同,本轮楼市运行形势集中体现为是市场回暖过程中的局部过热。

报告通过建立中国住房市场风险监测体系测度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估值过高的风险。横向来看,热点城市的整体风险状况较为突出,而二线非限购城市的风险状况相对乐观。整体风险最为突出的十个城市依次是:深圳、厦门、上海、北京、南京、天津、郑州、合肥、石家庄、福州(限于35个大中城市)。纵向来看,当前住房市场风险整体高于2010年,估值过高的住房市场将极有可能出现房价增速放缓甚至是房价下跌的情形。本轮楼市过热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与部分二线城市等热点城市,无论是热点城市房价的上涨幅度还是风险的积累程度,均已超过2009-2010时期,值得各界高度警惕。但全国总体风险仍然处在可控的范围。

2017年中国楼市将迎短期调整。

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楼市将迎来一个短期调整期,总体将平稳回落,但具有不确定性。在具体指标上,全国房价整体增幅将收窄,个别月份或将绝对下降。其中,一二线城市中先前房价上涨快的城市的房价增幅回落会更大,三四线城市分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放缓,增幅或将低于2016年;总体库存将会进一步下降,降幅会有所收窄,且城市间分化严重,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任务仍然艰巨;销售开工方面,2017年销售或将有较大幅度下降,开工面积也将会下降,同时分化还会持续,一二线新开工或将增加。

报告建议,为避免楼市调整过犹不及给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带来压力,首先要密切监测调控效果,做好后续补调准备;还要完善“分城施策”,建立“协同作战”机制;调整城市间土地供给规模,完善土地拍卖制度。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十三

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流动”、新生代占比过半、超7成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国有多少流动人口?

——每6个中国人中有1个在“流动”

《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称,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新生代占比过半。

《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

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201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另外,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相比2013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超7成流动人口在东部。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1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达到87.7%。

——平均4.4年。

《报告》称,2013年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在外流动时间为4.36年,2015年相应数据则为4.40年。

《报告》分析称,就流动时间而言,流动人口依旧保持着流动的稳定性,同时因2013年与2015年的数据相差甚微,或可说明流动人口群体也在持续进行着内部成员的更替,不断有新的人口加入流动、现有的流动人口结束流动。

——平均月收入超4500元。

数据显示,2015年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4598元,相比2013年、同期分别增长34.0%和19.0%。

雇员平均月收入为4031元,较2013年的3133元有明显增长。其中,男性雇员平均月收入为4504元,女性为3441元;农业户口雇员平均月收入为3705元,非农业为5697元。

另外,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集中在~5000元范围,占比为65.40%,其中,3000~5000元收入范围内的流动人口比例最高,为34.93%。而收入分布在8000元以上范围人口比例仅为5.38%。

值得一提的是,人口流出对家庭经济收入的贡献较为明显。《报告》分析称,有成员外出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8414元,比无人外出家庭高4998元。

12月3日,在广西柳江县土博镇二中,老人正在照看孩子。在广西农村,很多农村教学点因学生数量不足等原因被撤并,孩子需到乡镇中心学校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但因年龄小、离家远,27名家长在教育部门安排的免费住宿点照顾41个学生的起居。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陪读家长多为孩子的母亲或爷爷奶奶。这一农村陪读现象也出现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南宁市隆安县布泉乡、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等地。

人口流出造成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普遍存在。

人口流出带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就是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普遍存在。2015年12月~2016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和四川等10个典型省份开展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流出地监测调查。

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由于外出打工等原因,父亲或母亲至少一方跨县外出的0~17岁居住在户籍地的儿童)占农村儿童总体的35.6%。其中安徽、河南、四川跨省流出集中地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达到了43.8%。另外,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也导致留守老人的出现,留守老人占老人总体数量的31.8%。

——加剧农村的婚姻挤压。

“人口外出改变了适婚人口的构成,特别是大龄未婚现象突出。”《报告》称,农村35岁及以上未婚比例为2%,且性别差异明显,男女未婚比例分别为3.9%和0.2%。

报告分析称,由于女性择偶的向上选择倾向和婚姻成本日益增高,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比其他男性更容易被排除在婚姻之外。

此外,出生性别比失衡累计效果造成同龄适婚女性短缺,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往往成为婚姻梯度挤压的最终承担者,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一些大龄男性因择偶困难,被迫未婚甚至终身不婚。

——存在土地撂荒现象。

调查显示,农村整户外出家庭住房处理以闲置为主,占75.2%,亲属看管或居住的占17.9%,4.2%的住房已经坍塌,出租占1.9%。这其中,东北地区房屋闲置比例最高,为82.2%,安徽、河南、四川等跨省流出集中地区为72.9%。

另外,42.9%的整户外出家庭承包地是亲朋耕种,转租给私人的占24.0%,而撂荒的占到8.6%。(完)。

更多。

驻马店人口发展报告篇十四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年**月**号至20**年**月**号。

2.调查地点:**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11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1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1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四、农村人口流动的带来的问题。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

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

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11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较2010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民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