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代家书范文 古文家书范文(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9:49:37 页码:8
古代家书范文 古文家书范文(9篇)
2023-01-10 09:49:37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一

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能读懂文言文。

学生不掌握好古代汉语,就难以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古代文学教师在赏析作品前一般应先疏通文意,加强对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训练。

这种基础训练,首先体现在古代文学教师在疏通文意时,强调学生注意把握语言文字的各种含义及相关知识。

其次,要注意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古代汉语的内容分为文选、常用词与古汉语通论三部分。

文选部分即语言学的经典,往往就是文学名篇,与古代文学重在赏析不同,其更侧重字、词、句的落实。

常用词的用法与古汉语通论部分,是读懂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相关知识。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与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沟通,使二者的教学紧密衔接。

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有了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和教师的语言学分析,学生就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欣赏、把握其文学特征。

在学生课外学习方面,主要依靠多读多看。

引导学生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开始时可以选择简练优美的唐诗宋词,进而选择散文名篇如《聊斋志异》《唐宋传奇》《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

通过多读多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语法规律。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态度决定行为,学生对古代文学意义的认识深刻,学习的态度端正,必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古代文学无用”的错误观点。

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掌握古代优秀文学文化,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阅读、鉴赏、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基础。

古代文学作品既给后人美的享受,又给后人提供无穷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现代文化文学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与沿袭永远不会停止,如金庸、琼瑶的小说创作得益于古代文学丰富的滋养,又如方文山等众多音乐人化用、改编古诗词,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积极意义,而且丰富了现代文化宝库。

其次,如王慧刚所言:“古代文学课程不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

古代文学的讲授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人格修养、修身养性都是必需的。

从古代文学可以挖掘与现代人生的诸多契合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想人格。

如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挫折,任运随缘;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坚守理想;《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坚强包容,君子品性。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教师讲授的方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古代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情境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文学作品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运用多媒体制作诗歌情境:秋水茫茫,芦苇苍苍,白露晶晶,抒情主人公徜徉在这寂寥的河畔,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同时播放背景歌曲《在水一方》。

通过创设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投入诗歌的情感内涵感受体味中。

“实践出真知”,通过自身实践,触发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深刻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形式。

情境教学,还可运用表演的方式。

且不说宋元戏剧、明清小说,连一些简短小诗也有改编与表演的张力和空间。

如布置学生表演岑参的《逢入京使》:“长路漫漫,诗人思乡之情顿起,不免双袖龙钟。

马蹄得得,诗人与故友偶然相逢,一番寒暄之后,本想托故友捎带家书,偏偏没有纸笔,只好捎带平安口信。

”诗歌情境的创设与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演出,也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便于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传统的作者简介往往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将作家的画像、图片资料以及历史地图等引进课堂,配以文字介绍,形成的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音频文件,或播放《唐之韵——唐诗》《牡丹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像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形象生动的图像、直观丰富的文字呈现,可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做学习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会到学有所成、乐于学习。

物各有理,学亦有法,古代文学课程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

诵读,是古代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在《熟读精思》中亦云“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古代文学基础薄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诵读。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最基础的环节。

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多读才能做到。

诵读不只是教师示范诵读吟或放音像资料,更需全体同学参与。

通过吟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解赏析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信心。

诵读也不是光朗读,而应与思考、揣摩、感悟、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

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揣摩、感受作品的内容大意、遣词造句之妙、作品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诵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补充作品形象的内容,深入把握文章的旨趣。

除了诵读外,还应注意泛读和精读结合。

有的文章只要泛读即可;经典作品应该精读,有的需要逐字逐句地琢磨,做读书笔记,记下读书时的感想、看法和意见,名篇、名段、名句需要多背。

长期坚持,不但能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空间,增强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

平时多读多记,有了文言语汇的积累,有了文言语感的深切体会,阅读古代作品就不会有很大困难了。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二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色彩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三

亲爱的爸爸、妈妈:

您们好!提笔给您们写这封信,您们或许会有些许的意外吧。最近,我们单位在开展一次有意义的“写一封家书”活动。提起笔来,真是感慨颇多。尽管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偶尔会谈及廉政这个话题,但从没有真正像今天这样深思过这个问题。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说过的那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这与我们家一直都信奉的“家财不为子孙谋”、“遗财不如遗德”的道理不谋而和。中华民族历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教传统,治好家也是修身的具体体现,治好家才能从好政,才能治国平天下。换言之,“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现在的党员干部,仅仅管住自己、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管好子女、配偶等亲属,廉洁治家是廉洁从政的重要一环。

如果“家风”不正,家庭成员中就会有人假借领导之权去谋私利;党员领导干部本人也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行不义之举,为家庭谋不义之财,甚至以手中权力为家庭成员撑起为非作歹的“保护伞”。有少数党员干部为使家人捞到“实惠”和“好处”,不惜丢掉自己的党性、人格,丧失自身的形象、威信,不仅使国家和集体蒙受巨额经济损失,而且害了自己和家人,给家庭带来了灾难。以权谋私到头来,家庭成员非但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和自己一样身败名裂,受到法律的严惩,在铁窗里度过余生,甚至就此终结生命。

在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有相当数量的案件与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有关。有些不法之徒在腐蚀拉拢领导干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往往迂回侧击,从领导干部的妻子和子女身上打开“缺口”,通过反复多次走“夫人路线”、“公子路线”,通过吹“枕边风”,达到“曲线敛财”的目的。沈阳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及其妻章亚飞就双双因经济犯罪而获刑。据统计,马向东近3000万元的受贿总额中,有68%与其妻章亚飞有关。马向东犯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审被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章亚飞也因受贿、行贿被判处有期徒刑。贪腐使一对原本可以白头偕老的夫妻提早告别了幸福。截然不同的是,“廉内助”周云的事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广为颂扬。周云的丈夫吴冠玉曾任落马高官——海南省原副省长辛业江的专职秘书。在丈夫官场得意的时刻,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提醒丈夫拒收红包,坚决退回别人送来的钱物。正是在她的提醒之下,吴冠玉坚守住了自己的清白,并未滑入“高官落马,秘书必难辞其咎”的沼泽。正所谓:“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往往最能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加之我们所在单位领导非常重视“廉政”这个问题,专门开展这么一次“廉洁家书”活动,使我们受到更多的教育和启迪,更加深思这个问题,真正能从灵魂深处懂得廉洁的重要性。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只有把廉洁二字深深地刻

在脑子里,形成良好的廉洁从业习惯,为自己铺就一条廉洁从业之路,让家人放心,让领导放心。记得臧克家先生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权势大小,只要他为国家振兴尽职尽力,为百姓利益呕心沥血,人民都将永远记住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风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追求和人生,但人的生命就如同彩虹般——灿烂却短暂,要活出怎样的精彩,要留下怎样的英名,要说出怎样的终结语,全在于你自己做主,自己把握。

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的故事,在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廉洁自律和全力支持的和谐家庭。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他的妻子自己规定“三不”政策: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口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当好家庭的“纪委书记”。古代时人们就作过精辟的比喻:“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他来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就说明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是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我深深体会到廉洁不仅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家庭的事情,在需要你自觉地去遵守各项廉洁从业规定的同时,还需要我自觉地履行家庭助廉的职责,当好家庭助廉守门员。

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在工作之余,多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的幸福快乐。希望爸爸、妈妈和妻子、儿子永远支持理解我,您们的幸福平安对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我们家庭的幸福,我愿意成为让您们爱的人、

关心的人和信任你的人,更为了相同的诺言,让我们来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

今后的日子,我会用更多的爱为您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的家庭,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在这港湾里幸福地过一辈子,这是我对您们的承诺,是幸福的承诺,也是廉洁的承诺。

爱您们的儿子:xx

20xx年x月二十八日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四

(一)内容繁杂与课时不足的冲突

中国文学从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发展到元明清及近代,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体,除了传统的赋、诗、词、传奇,又出现了元杂剧、南戏、散曲以及类型丰富的明清小说等。加之随着经济的发达与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了这一阶段,藏书数量有了空前的提升。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体类型还是数量都较前代更加繁杂。比如古代诗歌方面,提及古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唐代,可是就数量上而言,“元代有数百人的诗文集流传至今,明清的诗文别集达数千种之多,一部《明诗纪事》就辑录了四千多人的作品,约为《全唐诗》所收诗人的两倍,清代的诗文作者更是逾万。”再比如古词方面,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全盛期可谓是在宋代,但元明清时期的词的数量却是远胜于宋代的,叶恭绰所编的《全清词钞》就辑录了清代词人三千余家,这比唐圭璋所辑《全宋词》收录的作家多了近两倍。那么如此繁多的内容,在教育部高教司的要求下需要112 课时来完成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无法做到这个要求,而基本停留在50到80 课时之间。那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将繁杂的知识点讲授清楚,按照传统的“讲授加划书”模式就很难做到了。因为时间不足只能讲授重点篇目,其余部分尤其是近代部分,只能让学生在教材上划重点。如此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于本部分文学史脉络不清楚,造成学生文学史认识断层,无法进一步提升其学术意识。

(二)传统讲授式与“95 后”学生心理特点的冲突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方式多是采取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以来,导致学生难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往往在一学期结束时,随着考试的结束也将所有的知识全部留在了教室。同时这样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生气,加之现在的大学课堂主体是“95 后”,95后虽属于90后,但其本质与90 后有很大而不同。作为第一批出生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人类。95 后就像网络信息一样,更加活跃、多变,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变强,但是精神集中度下降。也就是说,传统的一味讲授会造成,教师在讲台上仍旧讲得眉飞色舞,可是学生的心神早已到了“诗和远方”,所以近几年才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兴起了“段子式”教学。这种段子式教学就是应对95 后学生而出现的,旨在学生听课集中度下降时,教师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段子”,突然转变教学方向,以提升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所以说面对着如同网络信息一样的95 后学生,如果依旧使用传统单纯讲授式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进行古代文学教学,必然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用教材片面化与学术教学深度化的冲突

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大量院校使用的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套教材是目前较为权威、全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单纯只使用这一套书,这套书存在着知识点流于表面的问题。例如说在本教材中,对于《水浒传》主题思想叙述部分,正文中仅采用了传统“忠义说”,引用部分简单设计到了“农民起义说”、“市民起义说”、“忠奸斗争”,但是就本书诞生时与“忠义说”同时存在,且相当重要的“诲盗说”并没有涉及,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固有观念,便于理解,但就其学术性而言,会显得流于表面,不够深刻。也就是说如果只使用这样一本书进行教学,就会与学术教学深度化产生冲突。学生很容易记忆这些知识点,但是没有选择学术角度的权利,进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研究。同时,文学史研究界的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手中的教材很多部分都难以涵盖新的学术观点。例如在《西游记》作者部分的叙述中,如果还是以吴承恩作为唯一合理作者人选,就显得比较脱离与时俱进的学术前沿了,因为当代学者逐渐发现从方言角度《西游记》存在至少两种方言、吴承恩所著在明代书编中被归为史部地理类等等。可是这些观点在通用教材中往往鲜有提及,因为在其编写时此类观点尚未出现,或者未成为时代主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可能会有所转移。所以,依旧采取完全依托一本教材而进行教学,会使学生难以进行深度的学习研究,不利于学术的深化,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学术眼界,反而会使学生更加感觉学习的乏味。

(一)多元化教学要求从讲授式教师转向文、史研究型学者

要构建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使得教师能够一本教案走到退休,不注重对于新兴学术观点的研究,故步自封。观点陈旧难有创新式的见解,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以教师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不断深化学习,要善于接受新的学术观点和教学理念,即在授课之外,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者,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单纯文学文本研究拓展为文史研究,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自不必像史学教师那样,对于大量历史事件进行细致研究,可是由于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时代特点,需要对于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具体作者人生重要经历有所掌握,并将二者联系起来,以便学生理解。也就是说要把教学变成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即讲授、文史研究、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统一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心智模式和系统思维得到发展和改变,理论与实践得到深度融合。”

例如在讲授《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方面,如果仅依照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中的观点,那么只是强调“忠义说”,可是在明代便有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学说“诲盗说”,同时在建国后还出现过“农民起义说”、“市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等等,片面性的讲授会影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层次。正所谓“教而不研则周,研而不教则殆;教然后知其困,研然后知其关。”所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持续进步的基础,同时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将使教师步入全新的职业生活境界之中,从而比较轻松的化解教学时面临的专业难题,使教学因之更加灵动和多彩。

同时在“元明清近代文学”讲授部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创作时代的历史氛围。这种历史氛围并不是简单一句话概括一个时代就能够是学生明白的,有时还要从很多细致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文学形式或文学思潮,比如元杂剧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元朝前期不开科举,中原文人无处谋生导致的;元杂剧之所以后来走向衰落,是因为元朝在“大德”后开始了科举,文人又有了靠读书得来的上升阶梯。再比如元杂剧中经常出现指天骂地影射朝廷的桥段,如果只归结为元朝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学生还是不会知道为什么,那么就需要解释“自由”的原因,因为元朝在中原90 年经历12 位皇帝,只有世祖忽必烈、英宗硕德八剌粗通汉语,顺帝妥懽帖睦尔精通汉语,其余皇帝完全不懂汉语。所以像《窦娥冤》中指天骂地的情景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来看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很难跳脱出元代从上到下的历史社会氛围的影响。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另外作者的生活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例如白朴的人生经历与金国遗民身份认同,就可以解释其作品中对于金章宗的影射。而这一切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的材料的累积,就需要教师“文史双修”。

(二)多元化教学要求构建开放式合作型课堂

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不断强调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并一再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如果将实际教学活动比作一出戏剧,那么教师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导演而非主角,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和组织的方式促使学生得出属于自己结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讨论当中。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讲授结束给予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借此调动其课下的学习。比如在讲授“三言”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思考其间人物形象的异同、描写手法的特点等等,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讲授《聊斋志异》时,与学生探讨传统印象中的狐狸精形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再由此推回文本,一同探讨“聊斋”中别样的狐狸精形象。

所谓讨论式,即,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并不急于作答,而是将问题置于所有学生中,进行讨论,最后再予以解答。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术意识。提出适合学生水平的相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讨论前要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参考那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理清发言提纲,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一学期中要做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在发言后,其他同学可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讨论。当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于学生的多元学术观点给予总结,从而进一步引导其进行课下阅读。由此形成一种合作式开放型教学方式,通过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的开放形式,完成“元明清近代文学”的教学。

综上所述提高“元明清近代文学”教学质量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个工作中不但需要教师转型为文史双修型学者,同时也要作为“导演”组织、指导学生演好这样一出大戏。95 后学生由于年纪及经历的影响,以及阅读量的缺乏,对于文本的艺术魅力难于理解,并且很难对于文本,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批评。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进行有专业高度的讲解;另一方面引导激发学生的学术意识。最终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的艺术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促进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需要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以提升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使得祖辈的文学辉煌不置断送,中华道统继续得以延续。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元明清近代文学的全貌,体味传统文学的别样魅力。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五

亲爱的母亲:

您好!

我觉得母亲的生命就像一株鲜花,美丽他人,芬芳他人,可每一次牺牲的都是自己。母亲还应该是一阵春风,吹春雨,呵护着下一代,拂面不寒,微微暖意。

母亲,您是生我,养我的人,同时也是我生命中的启明灯,照耀着我前进的道路。

记得在小时候,您跟我说过:“孝感,是我们现在所生活在的城市,孝感,这个城市名称的来源很感人,也有很大的渊博,因为这要追随到古代去,在古代,有一个叫董永的人,他从小就家境贫酸,但是为人很朴实,善良,同时也对家人很孝顺,可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到了他的头上——-将他的父亲从人世间带走了,这无疑是对董永的心理上有着很大的打击的,可是董永当时并没有想什么,只想为父亲送葬,于是他想到了“卖身葬父”,用自己一生的自由换取父亲的入土为安。就在这时,天空中火光四溅,雷电交加,好像是被董永的孝心感动了,这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称来历——-孝感。

因此每当到董永公园游玩时,都会想起这个故事。可是,现在有某些人都是“有心无本。

“母亲,您还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吗?那时我还不懂事吃一次冰淇淋停不下来了,于是我几乎每天都要吃几个冰淇淋,可是当时我并不知道吃这多冰淇淋的后果是什么?一个星期后,改来的终于来了,我的体温急剧上升,但我自己却感觉到很冷,而且咽喉部很肿,很痛,耳朵部位也起了很多小疹子。妈妈您看到了我的症状之后,就立马抱起我往医院跑,一去医院就挂了急诊,可是医院里的人太多,都没床位了,只能在走廊里打点滴,等针打完都到半夜了。我睡着了,您才去吃饭。当我醒来的时候,看到了您脸上还有豆大的汗珠从脸上落下了。在椅子上瘫躺着,看到了桌子上还没有吃完的饭,我并起来给您盖上了被子。看到您为我憔悴的脸庞。真为自己小时候犯下的错感到悔很”!

母亲,您在小时候带我去看董永,让我懂得了做人要讲孝心,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在小学,初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孝心的文言文: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其事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您的儿子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六

古人很喜欢描写侠客,而且写得很有气势,譬如盛唐诗人李白的《侠客行》,写了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客,敢爱敢恨忧国忧民,把侠客身上独特的个性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不仅有气势而且意境悠远;中唐诗人贾岛的《剑客》同样如此,写了一位行侠仗义的剑客,用了十年的时间打磨了一把宝剑,为得就是锄强扶弱,为人们鸣不平。

李白和贾岛的这两首诗尽管是不同的风格,可所表现的正是侠客的精神,人们从侠客身上看到了高尚的品格,还有敢爱敢恨独特的个性,所以侠客也是文人笔下的宠儿;除了李白的《侠客行》,以及贾岛的《剑客》之外,还有清朝诗人郑板桥的《题游侠图》,也是一首难得的剑客佳作,写了一位行侠仗义的游侠,佩带宝剑行侠仗义,整体很有韵味,短短的几句,气势磅礴。

作者: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全国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兴旺、西域交通发达的盛唐时代有关,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当时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

因此,李白自幼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离剑,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李白青年时代曾“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

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任侠意识为尚的社会背景之下创作的。此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所以,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前八句描绘赵地侠客的形象与行为。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写:“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侠客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乱发突鬓,身佩弯刀,白马银鞍,扬鞭疾骋,这是一幅粗犷英武的侠客肖像画。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用《庄子》典故,夸剑之锋利,诗未言杀何等样人,不过所谓侠客,总是杀不义之人,为人报仇之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侠客解人之难不求回报的节操。这几句高度概括了侠客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的高尚人格。

在渲染侠客精神后,“闲过”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将侠客与战国时期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接着十句写信陵君救赵用两位侠客的故事。写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两位侠客为信陵君的大义和感情所感动,意气慷慨激昂如白虹贯日,许下比五岳还重的诺言。赞扬朱亥挥锤击杀晋鄙而震惊赵国,虽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声名,侠骨传香,不愧为当世英雄。

诗人不仅在热烈地颂唱侯嬴和朱亥“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末二句以扬雄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作者: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贾岛心知是“吟病蝉之句”得罪了有权势的人,可又无可奈何。便创作了这首自喻诗。

第一二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先侧写一笔,已显示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颜色如霜雪,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此剑一出,定会使人“咨嗟叹奇绝”的,这里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充分自信。

这位剑客经过潜心修养,苦练多年,身怀绝技却还没有机会一显身手,便不禁跃跃欲试,期盼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两句咏物而兼自喻,意在以宝剑未试来比喻自己抱负和才华不得施展。诗人未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未正面写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然而通过托物言志,已可洞悉诗人的心理。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第三四句“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剑客的豪情抒写的十分鲜活。为何铸剑十年却从未露过锋芒呢?只是因为能识此宝之人尚未出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怀才不遇者正如抱玉的卞和,如果赏识自己的人始终不出现,岂不是要活活哭死?幸运的是,韬光十载,而如今终于得遇知贤善任的知音——“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于是,今日剑客便毫不犹豫地亮出了宝剑,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此句将剑客的豪侠之风表现得痛快淋漓,仿佛剑鸣于匣,呼之欲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偾张,怒发冲冠,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同样以咏宝剑言志的诗还有唐代郭震的《古剑篇》,此诗化用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的传说。诗中有“虽复沉埋无所用,渊能夜夜气冲天”的句子,与贾岛的这首《剑客》一样,在借咏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感慨的同时,表现了一种虽然身处困顿之中,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终究不会被埋没,终将破壁飞腾而去的强烈自信。

这首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由于这首诗是借咏剑以寄托理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语言平易,诗思明快,诗句短小精练,更有一种干练豪爽的侠客之风,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总之,全诗感情奔放,气势充沛,读来剑中见人,达到人剑合一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发了兴利除弊、实现政治抱负的豪情壮志。

清朝:郑燮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字家、书画家;在清朝诗坛名气很大,而且他在民间也是有口皆碑,深受读者的追捧。虽然清朝相当来说比较落后,但是在文学上其实一直很强盛,无论是散文 ,还是诗词和小说,那都是自成一派;郑板桥作为文学大师,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首《题游侠图》正是他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题游侠图》顾名思义,那就是画了一幅游侠图,然后在旁边题写了一首诗,对于诗人来说,他也是极为敬重侠客。从侠客的身上,看到了他们敢爱敢恨,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经常是佩带宝剑行侠仗义,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看到了不公平的事,侠客就会出面,会为大家主持公道;所以整首诗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是写得很有气势,也写出了侠客独特的个性。

开篇两句“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描写了侠客外在的形象,冬天大雪纷飞,到处都是纷纷扬扬的雪花,地上已经有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整个世界都银装素裹白皑皑的一片,前路其实很艰难,可为什么还要佩带宝剑行侠仗义呢?诗人在这里反问,立马让这首诗显得与众不同,也是突出了侠客身上独特的个性。

最后两句“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则是表达了诗人的敬意,侠客身上那种高尚的品格,还有行侠仗义的精神,让诗人非常的感动;如果想要诉说心中的不快,那么我们就一同去饮酒,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那是何等的畅快。在这两句中,尽管从字面来看是在写侠客,便更多的还是表达了诗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自己也希望成为侠客,可以去到各地行侠仗义,去做一番实实在在的事情。

侠客来无影去无踪,经常是佩带宝剑行侠仗义,郑板桥也是非常的羡慕,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侠客,所以在这首《题游侠图》一诗中,他用很细腻的笔触,先是描写了侠客的样子,以及侠客身上的独特的个性,然后再进一步地表达了敬意。侠客不像普通的人,他们有武艺敢于站出来为世人主持公道,而且为人品格高尚,这也正是侠客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而诗人骨子里也是有着侠客的精神,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侠客一样行侠仗义。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七

1、知识目标:

⑴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⑵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⑶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⑵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没有联系。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⑶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

⑴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⑵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

⑴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

问: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⑴《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2、根据课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旧年。

⑶,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⑴《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慷慨悲壮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湾

2、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海日生残夜

⑶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

(多媒体显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⑴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

⑴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⑴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

⑴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⑵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多媒体显示)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2、《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文学常识填空:

⑴《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⑵《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⑷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默写:

⑴《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⑴《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

⑵《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苏轼

⑶小令马致远

⑷赋诗词曲小说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夕阳西下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常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⑴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⑶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⑷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⑴长短句上阙(片)下阙(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⑵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⑶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召开一次诗歌赏析会:

诗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所以对诗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同学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说出自己对某首诗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赏析能力。

2、举办一次配乐诗朗诵活动,让学生自选音乐,配乐朗诵这几首诗,师生共同对所选音乐及朗诵水平做出评价。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八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2023年古代家书范文(精)九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a.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赏析

学生谈诗歌基调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d.西江月 辛弃疾

一、回顾导入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四、品读赏析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讨论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e.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三、体验反思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学生配乐朗读

六、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七、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